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部長來論 馬寶山:如何理解“負擔能力”

(2011-01-18 23:42:22) 下一個
(2011-01-19)
● 馬寶山

  建屋發展局不久前獲頒“聯合國人居榮耀名冊獎”這個全球人居領域的最高榮譽。聯合國人居署新聞服務主管對我國的成就非常讚賞。他說:“一個國家不但能夠為那麽多老百姓提供住所,還能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子,確實是一項壯舉。”

  事實上,多數房地產專家和觀察家都認為,大部分的新加坡人買得起政府組屋。建屋局提供大量津貼,確保組屋價格保持在國人負擔得起的水平,我國每年因此才有平均1萬5000對年輕夫婦能夠晉升為屋主。

  大多數購買新組屋的夫婦隻需動用每月收入的20%至25%來償還組屋貸款。更何況,他們也可以利用公積金存款來支付每月的貸款,所以很少人需要動用到現款。今天,超過80%的國人住在組屋裏,全國組屋單位數額也已達90萬個。但是,人們還是擔心買不起組屋,為什麽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說到負擔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財力購買組屋,還真不是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要怎麽樣才算“買得起”,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有人說30年的貸款償還期太長,如果要用30年的時間來還清貸款,那就不能說負擔得起。也有人認為,現在買組屋和他們父母那一代買組屋的時候相比,價格貴了很多。而且,人們對住屋的要求一直不斷地提高,那就使課題更複雜了,因為所謂“買得起”也和人們對住屋的要求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如果要更有效地討論“負擔能力”這個課題,就需要製定客觀而普遍被接受的標準。那麽,我們如何衡量負擔能力?建屋局又如何確保組屋是國人買得起的?

如何確保人們買得起組屋

  一、我們特別關注首次購屋者。為了幫助他們,我們實施了幾項措施。首先,新組屋的定價是低於市場價格的,而建屋局在定價時也會考慮到國人的收入水平。所以,購屋者在價格上所享有的津貼,可說相當可觀。

  還有一點,有些首次購屋者或許不能等到新組屋入夥,又或者他們打算在特定地方買房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選擇購買轉售組屋,建屋局會在這方麵提供3萬元的公積金購屋津貼(如果在父母住所附近購買組屋的話,則可獲4萬元津貼)。除此之外,無論是申請新組屋或購買轉售組屋,建屋局都有提供優惠貸款。購屋者如果申請20萬元貸款,並以30年為償還期限,可享有約3萬元的利息津貼。

  二、按收入多寡提供幫助。月入5000元或以下的家庭,在購買新組屋或轉售組屋時,可獲高達4萬元的額外公積金購屋津貼。換句話說,一個月入1500元的家庭最終可享有的購屋津貼,總數可達8萬元之多。至於月入介於8000元至1萬元的高收入家庭,除了可以購買執行共管公寓外,現在也可以購買由私人發展商設計、興建和銷售的組屋,並享有3萬元的公積金購屋津貼。

衡量負擔能力

  關於負擔能力,容我用些較為技術性的概念來作進一步解釋。那麽,專家是如何確定住房負擔能力?以下是幾個普遍被接受的標準。

  一、根據收入衡量負擔能力。一個標準是“房價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 ratio)。所謂“房價收入比”,就是把一個地區的房價中位數和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放在一起,作個比較。

  根據《海峽時報》去年2月刊登的一則報道,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塗勇教授和餘熙明教授均指出,在新加坡非成熟組屋區轉售組屋的“房價收入比”為5.8,低於香港的19.8和倫敦的7.1。也就是說,新加坡人在非成熟組屋區購買轉售組屋,一般需支付相等於家庭年收入5.8倍的數額,但香港市民卻需支付超過新加坡人所支付的三倍。

  如果以統計局2009年有關收入中位數的數據來計算,年輕家庭(由年齡介於25至35歲成員組成的家庭)的“房價收入比”更低。這類家庭多數是首次購屋者,他們購買轉售組屋的“房價收入比”為4.5,購買新組屋的則是3.8。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收入比一般家庭來得高。

  二、償債能力。雖然“房價收入比”相對來說是個較為容易理解的概念,但卻沒有包括如何獲得貸款以及貸款成本等其他因素。這些都是影響決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另一個廣為接受的衡量標準是“償債比率”(debt-service ratio),通俗來說,就是人們每月用多少收入來償還貸款的比率。

  我舉個例子。市場上以30年期限的貸款最為普遍,以此來計算,非成熟組屋區新組屋的償債比率今年平均為23%,比國際標準來得低。隻要比率在30%到35%之間,就表示有足夠的房屋支付能力,這是目前的國際標準,因此新組屋23%的償債比率,比國際標準低了許多。

  償債比率也會因組屋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標準型組屋的償債比率是11%,而以高收入家庭為對象的優質組屋(如榜鵝水濱台)的償債比率則是29%。

  除此之外,國人還可以利用公積金存款來支付購買組屋的首期付款和每月貸款。因此,在購買新組屋的人當中,超過80%僅動用公積金來支付全部的貸款,完全無需動用到工資。

  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標準都可以清楚看出,新加坡有足夠國人買得起組屋。我們的組屋類型很多,有非成熟組屋區的小型基本房,及成熟組屋區的優質組屋等等,能夠滿足不同要求、不同預算的購屋者。我希望人們在買組屋時,不僅考慮要求,也應考慮預算,謹慎作出決定。一個人是否負擔得起組屋,不單隻是看建屋局提供什麽選擇,也得看購屋者作出什麽樣的選擇。

平衡購屋者和納稅人的利益

  我能了解年輕夫婦的憂慮,他們都希望盡早買到自己滿意的、又符合預算的組屋。建屋局已經大量增加供應,最近又推出更多降溫措施,緩和價格的升勢。

  建屋局也定期檢討津貼數額,確保國人負擔得起組屋。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不可能在不影響其他利益的情況下,無止境地增加津貼。

  換句話說,我們也必須從國家的角度來思考“負擔能力”這個問題。我們如果增加屋房津貼,就必定得舍棄一些其他利益。我們該如何取舍?降低教育素質,還是削減醫療保健開支?又或者,我們應該增加賦稅?

  要在這些不同利益之間作出取舍恐怕沒那麽容易。最終,我們還是得在購屋者和納稅人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或者說,在國人的“負擔能力”以及納稅人的“承擔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作者是國家發展部長

【聯合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