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的墮落
1.《創世記》裏的故事
誘惑和墮落,女人和蛇兩棵樹,生命樹和死亡樹蛇阻礙了造物主的好意蛇出於自私的動機欺騙女人廣泛流傳的關於蛇不死的信仰關於墮落的故事——死亡起源的故事耶和華文本的作者以有些輕描淡寫卻嫻熟的筆觸,描述了我們的祖先在神為了讓他們居住而建造的伊甸園裏所過的愉悅生活。那裏的每一種樹木都賞心悅目,果實累累,香甜可口;那裏的各種動物之間以及它們與人之間都相處和睦;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害羞,因為他們不懂邪惡;這是一個純真年代。但這個快樂時期並不長久,陽光明媚之日很快有了烏雲。作者從敘述創造夏娃並將她介紹給亞當立刻轉到一個悲哀的故事,講述他們的墮落,他們失去天真無邪,他們被逐出伊甸園,並講到他們被告知他們自己以及後代注定要終日勞作,注定要有不幸,注定要死亡。花園最中央生長著能夠辨識善惡的樹,神禁止人去偷食樹上的果實,他說:“你們吃的那天你們必因此而死。”然而蛇是狡猾的,女人是軟弱和容易輕信的,蛇慫恿她去吃那致命的果實,而她也把果實給自己的丈夫嚐了。兩人剛剛嚐了這種果實,他們的眼睛就明亮了,他們知道自己赤身裸體,頓時羞愧不堪,用無花果樹葉編成裙子圍在腰間,天真淳樸的年代從此一去不複返。就在這不幸的一天,中午的酷熱已經過去,園中的樹影已經拉長,神在那裏像平常那樣趁著晚間的涼快散步。亞當和夏娃聽見他的腳步聲,也許是落葉在神腳下的沙沙聲(如果伊甸園裏的樹葉會凋落的話),就趕緊躲藏在樹叢裏,害怕被他看見自己赤身裸體。但神把他們從樹叢裏叫到自己跟前,並從這對羞愧的夫妻那裏知道他們違反了他不許吃智慧果的命令,於是立刻大為震怒。他詛咒蛇並罰它永遠用肚子走路,吃泥灰,永遠與人為敵;他詛咒土地,宣布它要生長出荊棘和蒺藜;他詛咒女人,判她要在痛苦中懷胎,並要聽命於丈夫;他詛咒男人,判令他必須汗流滿麵才得糊口,直到入土,因為人本來是用塵土做的。說完這一大通詛咒,他的憤怒有所舒緩,這個性情暴烈,然而實際心腸仁慈的神溫和下來,竟然用皮子為兩個罪人做了衣服,換下那可憐的無花果樹葉圍裙;這對羞愧的夫妻穿上新衣服,退入了林中。此時,太陽已經落到西邊,濃重的陰影籠罩在“失樂園”的上空。
在這段故事中,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那棵辨認善惡之樹;可以這麽說,它占據著這個大悲劇舞台的中心位置,圍繞它的有男人、女人以及會說話的蛇。但是當我們進一步觀察的時候,發現在園子當中還有與智慧樹並排而立的另一棵樹。這是一棵非常奇怪的樹,因為它像生命樹一樣,所有吃了它果實的人都會長生不老。但恰恰這棵神奇之樹在關於人墮落的實際故事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它的果實掛在枝頭上供人采摘;與智慧樹不同,沒有神的禁令阻止接近它,也沒有誰認為值得花時間去品嚐它甘美的果實並獲得永生。所有參與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智慧樹上;他們似乎沒有看見那棵長生樹。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2)..
隻有當一切都結束時,神才想起這棵具有無限潛力的神奇之樹立在花園中央,從來無人注意;神擔心人吃了其中一棵樹的果實,知識變得像他一樣淵博,而如果吃了另一棵樹的果實就會變得像他一樣長生不老,於是就把人趕出伊甸園,並派出一隊攜帶噴火寶劍的天使去守衛,防止有人接近這棵生命樹。這樣,從此以後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吃到它的神奇果實,從而永遠不死。因此,當整個悲劇過程在伊甸園展開時,我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智慧樹上,僅僅在最後情節大轉換,伊甸園的光輝暗淡下來,永遠隱沒於平常日光之中時,我們向這個樂園投去最後一瞥,才看到天使們揮舞的可怕寶劍所發出的微弱光芒照亮了這棵孤零零的生命樹。
看來一般認為,在關於兩棵樹的敘述當中有某些地方搞混亂了,在原始故事中,生命樹並不像在目前的故事裏那樣,扮演著完全被動和裝點的角色。因此有些人認為,起初存在著關於人墮落的兩個不同的故事,在一個故事裏隻描繪了智慧樹,而在另一個故事裏隻描繪了生命樹。兩個故事被一個編輯者笨拙地捏合成一個單獨的故事,而且這個人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其中一個故事,卻把另一個故事刪減到幾乎無法辨認的地步。情況也許是這樣,但問題的解決可能應該朝另一個方向去尋找。人墮落的整個故事的要旨看來是試圖解釋人為什麽必然會死,是試圖展示死亡何以來到世上。誠然,哪兒也沒有說過人創造出來就會永生,也沒有說過是因為他不聽話才被剝奪了永生;但也沒有說他造出來是要死的。這毋寧說是要使我們明白,長生不老和必然死亡的可能性同樣都給了他,作出怎樣的選擇取決於他自己。生命樹就聳立在他觸手可及之處,其果子也不禁止他食用,他隻需伸出他的手,摘下果子,吃下去,就能夠長生不老。實際上,造物主絕對沒有禁止人食用生命樹之果,他含蓄地允許人——即使不說是鼓勵——去吃這棵樹上的果子,他對人明確說他可以隨便吃花園裏任何一棵樹的果子,隻有一棵能夠辨別善惡的智慧樹的果子例外。因此,神把生命樹種在花園裏,而且不禁止人享用它,顯然打算讓人有權選擇長生,或者至少有長生的機會,但是人由於選擇吃了另一棵樹的果子,就喪失了這個機會,而這恰恰是神警告他不許碰觸,否則立即會死的那棵樹。這使人聯想到,神禁止的樹實際上是死亡樹,而不是智慧樹,隻要嚐一點這種死亡果的滋味,就足以讓偷吃者死亡了,而完全無關乎任何服從或者違反神的命令的問題。這樣的結論完全符合神對人的警告:“你們必定不可吃它;你們吃的那天你們必因此而死。”見《創世記》第2章4—17節。——譯者因此我們可以猜測,在原始故事裏有兩棵樹,一棵是生命樹,另一棵是死亡樹;這就給人自由挑選到底是吃一棵樹的果子獲得永生呢,還是吃另一棵樹的果子導致死亡;神出於對自己創造物的善意,建議人去吃生命樹的果子,警告他不要吃死亡樹的果子;而人由於蛇的誘惑錯誤地嚐食了死亡樹的果子,喪失了仁慈的造物主為他設計好的永生的可能性。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3)..
這樣的假設至少有利於恢複兩棵樹之間的平衡,有利於使整篇故事清晰、簡潔和前後一致。它避免了必須假定存在兩個最初獨立的不同故事,然後由某個拙劣的編輯者粗糙地將它們結合在一起。而且這個假設還因為另一個更深刻的考慮而特別受到歡迎。它使造物主的性格顯得更加和藹可親;它完全清除了對他的嫉妒和猜忌的懷疑,更不用說懷疑他的惡意和怯弱了。由於《創世記》故事的強烈影響,這種懷疑長期以來給造物主的聲譽造成了損害。因為按照這個故事的意思,神嫉妒人既擁有智慧,又能長生不老;他想把這些美事都隻留給自己,恐怕人萬一獲得了其中之一,或者二者都得到,人就會與他的創造者平起平坐,而這是神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禁止人嚐食智慧樹的果子,而當人無視神的命令時,神就把他逐出了樂園,並封鎖了通向那裏的道路,以防止人再去吃另一棵樹的果子因而變成長生不老。動機是自私的,行為是卑鄙的。而且,這兩者也與神在此之前的行為完全不一致,那時候神根本不嫉妒人,還用他的神力使人生活得快活和舒適自在,他造出美麗的花園讓人愉悅,造出飛禽和走獸讓人與之嬉戲,造出一個女人讓人娶其為妻。毫無疑問,認為造物主原本打算賜福於人永生不死,僅僅由於蛇的奸計而使他的仁慈意圖未能實現,這種設想無論與整篇故事的總體主旨,還是與神的善意都更加協調。
但我們還是要問,為什麽蛇要欺騙人?蛇要剝奪造物主決定賜予人類的偉大特權有什麽目的呢?它的這種幹擾純粹是無事生非嗎?或者它有什麽深意隱藏在這一行動的背後?對於這些問題,《創世記》的故事沒有給出任何答案。蛇沒有從自己的欺騙行徑中得到什麽好處;相反,它失去了許多,因為它受到神的詛咒和懲罰,從此隻能用肚子行走,並吃土為生。但也許它的行為並非像表麵上所看到的那樣完全邪惡和毫無目的。我們聽說,蛇比地麵上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加難以捉摸;它是否想通過害人不利己的做法,來實際顯示自己的精明呢?我們可以猜測,在最初的故事裏,蛇奪去神給予我們人類的祝福,並把它加在自己身上,從而證明了自己的好名聲;實際上,它說服我們的祖先去嚐食死亡樹的果子,而它自己吃的是生命樹的果子,並因而獲得長生。這樣的假設並不像初看那麽不合常理。在我馬上要講的未開化民族的不少關於死亡起源的故事裏,我們讀到蛇成功地哄騙或恫嚇了人,將原先指定給人的不死權歸於自己。許多未開化民族相信,蛇和其他動物通過每年改換自己的皮毛,使自己恢複青春並長生不老。閃米特人看來也有這樣的信仰。比如據古代腓尼基作家桑楚尼亞鬆說,蛇是所有動物中最長壽的,因為它不斷蛻皮並恢複青春。但假如腓尼基人相信關於蛇長壽及其原因的這種觀點,那麽他們的鄰居和親屬希伯來人也會作同樣的設想。希伯來人看來一定認為,老鷹靠脫毛重新變得年輕;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麽蛇不可以靠蛻皮做到年輕呢?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4)..
實際上,在閃米特人最古老的文學豐碑之一、比《創世記》曆史悠久得多的著名史詩《吉爾伽美什》裏,就有一種概念,認為蛇獲得了最高權威者原本預定給人類的一種長命植物,從而騙取了人的永生權。我們在長詩裏讀到,神人烏特納皮什替姆向英雄吉爾伽美什透露了有一種稱為“返老還童草”的植物,它具有使人重新年輕的神奇威力;吉爾伽美什獲得了這種植物並誇耀可以吃了它而重獲青春;蛇在他還來不及這樣做之前,趁他在泉水或小溪的冷水裏洗澡時,從他那裏偷走了這株神奇植物;失去長生的希望之後,吉爾伽美什就坐在地上,痛哭流涕。誠然,這裏並沒有提到蛇吃了這株植物並因此獲得了長生;但是這一缺略可能隻是因為文本含糊或不完整;即使詩人真的對此隻字未提,我即將引述的與該故事類似的文本,也能夠以極大的可信度給我們填補這個缺漏。這些類似的故事雖然不是直接證據,卻進一步使人想起,在經過耶和華文本作者打亂和曲解的這個故事的原文中,蛇是神派給人的信使,讓它帶來讓人永生的大好消息,但是,這個狡猾的家夥對信息作了有利於蛇類而不利於我們人類的歪曲。它用來達到如此邪惡目的的贈言,本來是神派它作為信使而帶給人的禮物。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能夠對流傳於許多民族中的各種不同說法進行比較,並作出判斷的話,那麽關於人的墮落的真正原始故事大約如下。仁慈的造物主用陶土捏出了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並通過向他們的嘴巴和鼻孔裏吹氣的簡單方法賦予他們生命之後,把這對幸福的男女放到了塵世樂園。他們在那裏無須憂慮和勞作,可以靠嚐食樂園裏各種鮮美的果實為生,那裏的飛禽和走獸都圍著他們歡蹦亂跳,無憂無慮。為了表現自己無上的仁慈,神打算送給我們祖先一件長生不老的大禮物,但同時決定讓他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讓他們自由裁定是接受還是拒絕這個賜予的恩惠。為了這個目的,他在花園的正中央栽下兩棵神奇之樹,它們的果子完全不同,一棵樹的果子吃的人必然死亡,另一棵樹的果子吃的人可獲永生。做完這些之後,他派蛇到這兩個人那裏去,授權它傳達如下消息:“不要吃死亡樹的果子,因為你們那一天吃了它,你們就必定死亡;但可以吃生命樹上的果子,這樣可以獲得長生。”而蛇是地上最狡詐的動物,在來的路上它決定要歪曲這個信息;於是當它到達樂園,發現隻有女人獨自在那裏時,就對她說:“神這樣說:不要吃生命樹的果子,因為你吃的那天你一定會死;而要吃死亡樹的果子,這樣你會長生不老。”愚蠢的女人相信了它的話,吃了那致命的果子,並把果子給了自己的丈夫,他也吃了。但狡猾的蛇自己吃了生命樹的果子。這就是為什麽人終有一死,而蛇一直活著的原因,因為蛇每年蛻皮並能返老還童。隻要蛇不歪曲神的正確指令,並誆騙我們的女始祖,就不是蛇而是我們能夠長生不老了;因為我們本該像蛇那樣每年蛻皮,並因此永葆青春。
情況就是這樣,或者基本上是這樣:故事的最初形式很可能通過比較下列故事而構造出來,這些故事也許可以權宜地歸在兩個標題之下——“假消息的故事”和“蛻皮故事”。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5)..
2.假消息的故事
霍屯督人關於月亮和兔子的故事布須曼人關於月亮和兔子的故事南迪人關於月亮和狗的故事霍屯督人關於月亮、昆蟲和兔子的故事布須曼人關於月亮、烏龜和兔子的故事黃金海岸上關於神、綿羊和山羊的故事阿散蒂人關於神、綿羊和山羊的故事多哥蘭地區關於神、狗和青蛙的故事班圖人關於神、變色龍和蜥蜴的故事永生消息的誤傳像其他許多未開化民族一樣,納馬誇人或霍屯督人將月相與長生不死的思想聯係起來,他們把月虧和月圓理解成交替毀壞和重生的真實過程,是永遠重複的衰敗和生長的真實過程。甚至月亮本身的升起和落下,也被他們解釋成是它的出生和死亡。他們說,從前月亮神想告訴人類一個關於永恒不死的消息,兔子就擔當了信使。於是月亮委托它到人那兒去並告訴他們:“就像我會死去和重生,你們也會死去和重生。”於是兔子就到人那兒去,但不知道是因為它記錯了還是出於惡意,總之它顛倒了這個信息,對人說:“就像我會死去和不再重生,你們也會死去和不再重生。”然後它回到月亮神那裏,神問它對人說了些什麽。它對神說了,當神聽說它傳達了錯誤的消息之後,十分憤怒,拿起一根木棍朝它扔過去,把它的嘴唇砸裂了。這就是兔子嘴唇至今留有裂縫的原因。兔子一溜煙逃走了,而且直到今天還在跑。但有些人說,它在逃跑之前抓破了月亮的臉,這些抓傷的痕跡至今仍然存在,因為任何人在明亮的月夜都可以看得見。但是納馬誇人直到現在還對兔子感到憤怒,因為是它使他們不再長生不老。這個部落的老人經常說:“我們總是惱怒兔子,因為它把這樣壞的消息帶給我們,我們不想吃它的肉。”從此以後,每當一個年輕人到達成人年齡並在人群中取得地位時,就禁止他吃兔子肉,甚至不允許觸碰燒煮過兔子的火。如果有人破壞了這條戒律,那麽他常常會被驅逐出村莊。不過在交納了罰金後,他會重新被團體接受。
布須曼人講過類似的故事,隻是稍有不同。據他們說,月亮神曾經對人們說:“就像我死去和重生一樣,你們也會死去和重生。”但是有一個人不相信關於永生的好消息,而且不讚成保守這個秘密。當他的母親死去時,他大聲痛悼她,無論如何沒法讓他相信,她會重新活過來。他和月亮之間為這件悲痛的事情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你的母親睡著了,”月亮說。“不,她死了,”這個人說。他們對此繼續爭論,針鋒對麥芒,直到最後月亮失去了耐心,一拳打在人的臉上,打裂了他的嘴巴。同時月亮神詛咒他,說道:“讓他的嘴永遠這樣,哪怕他成為兔子也不改變。因為他將要變成兔子。他將跳著離開,也會順著自己的足跡來回跑。狗將會追逐他,當狗抓住他時,將把他撕成碎塊。他將完全死去。所有的人,當他們死的時候,就永遠死去了。因為他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吩咐他不要哭他的母親,因為她會活過來。可他對我說:‘不,我的母親不會活過來。’因此他將永遠變成一隻兔子。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6)..
而其餘的人也會徹底死去,因為當我告訴他說人會像我一樣死去又活過來時,他斷然反駁了我。”就這樣,這個懷疑者由於自己的懷疑態度,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變成了一隻兔子,並從此以後一直做兔子。但是他的大腿上還有人的肌肉,這也就是布須曼人殺死一隻兔子時,他們總是把大腿割掉,不吃腿肉,因為這是人的肉。布須曼人現在還說:“正因為兔子,引起月亮詛咒我們,而我們也全都要死去。要不是他的關係,我們本來會死去又活過來。可是他不相信月亮對他說的話,他直接反駁了月亮。”在布須曼人說的這個故事中,兔子不是神向人傳話的動物信使,而是懷疑神的人,因為不相信永生的福音,就變成了一隻兔子,並招致整個人類不再永生。這或許是比霍屯督人的說法更加古老的故事形式,在那個故事裏,兔子隻是一隻兔子,沒有更多的內容了。
英屬西非的南迪人講過一個故事,其中死亡的起源與一隻狗的壞脾氣有關。它本來要給人帶來關於不死的消息,但因為沒有受到尊貴使者應有的敬重,於是盛怒之下改變了話語,判定人類從此以後永遠要遭受悲慘的命運。這個故事如下。當第一批人在地上生活時,有一天來了一隻狗並對他們說:“所有的人都將像月亮那樣死去,但是與月亮不同,你們不會重生,除非你們讓我用你們的葫蘆喝一些牛奶,用你們的麥稈吸一些淡酒。如果你們這樣做了,我就會在你們死去的時候,安排你們去一條河裏,並在第三天讓你們重新活過來。”但人們嘲笑這隻狗,讓它用尿盆喝牛奶和酒。狗很氣憤,因為人沒有用自己使用的那種器皿來招待它,盡管它忍辱用尿盆喝了牛奶和酒,但它在離開時非常憤怒地說:“所有的人都將死去,隻有月亮能夠重生。”這就是為什麽人死了以後,就再也不回來了,而月亮則相反,它離去後經過三天又會回來。隻要人給狗一隻葫蘆讓它喝牛奶,給它一根麥稈讓它喝酒,我們全都會像月亮那樣死後過了三天再活過來。這個故事裏根本沒有提到有什麽人物或神靈派狗給人帶去永生的信息;但是從傳話者提到月亮,以及從與霍屯督人的類似故事相比較中我們可以有充分理由推論,是月亮派遣狗去跑腿送信,那個不誠實的動物就濫用這個機會去為自己謀取特殊好處,而它絕對無權這樣做。
在這些故事裏,有一個信使必須去傳遞重要消息,這個任務所帶來的致命結果被歸咎為送信者的粗心大意或邪惡企圖。但在另一些關於死亡起源的故事裏,派出的是兩個信使,而死亡的原因據說是攜帶永生好消息的那個信使的拖拉作風或處置不當。霍屯督人有一個關於死亡起源的故事,事情以如下的方式展開。他們說,月亮曾經派出一隻昆蟲向人們傳遞她要說的話:“你到人那兒去並對他們說:‘就像我會死去並死而複生一樣,你們也會死去並重新複活。’”昆蟲帶著這個消息上路了,但是在它慢慢爬行前去的時候,兔子在後麵跳躍前進,停在它旁邊並問道:“你要去完成怎樣的使命?”昆蟲答道:“月亮派我到人那裏去,對他們說,就像她要死去並複活那樣,他們也會死而複活。”兔子說:“你跑不快,讓我來做這件事。”於是它帶上消息一路狂奔,昆蟲則跟在後麵慢慢爬行。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7)..
當兔子跑到人那兒時,它歪曲了自己過分殷勤地討來承擔傳遞的那個消息的內容,因為它對人說:“月亮派我來對你們說:‘就像我會死去並從此消亡一樣,你們也同樣會死亡並徹底消亡。”說完這些以後,兔子就回到月亮那兒並告訴她,自己對人說了些什麽。月亮聽了非常憤怒,斥責兔子道:“你怎麽竟敢對人說我從未說過的話?”說著操起木棍對準兔子的鼻子打去。這就是兔子鼻子至今上下開裂的原因。
居住在卡拉哈裏沙漠貝專納保護國和南羅得西亞部分地區的塔蒂布須曼人(或馬薩瓦人)講過一個相同的故事,隻有一點小小的不同。他們說是古時候的人們傳下了這個故事。月亮想向早期人類傳遞一個信息,告訴他們說就像她會死去並重新複活一樣,他們也會死亡並且重新活過來。於是月亮叫來了烏龜,對它說:“到人那兒去一趟,把我的一個消息傳達給他們。對他們說,如同我死而複活一樣,他們也將死而複活。”於是烏龜慢慢爬去,還不斷自言自語地複述著給它的信息,為的是不要忘記。月亮對烏龜的慢慢騰騰和容易健忘很是惱火,就叫來了兔子並對它說:“你跑得快。把這個信息給我傳達到遠方的人那裏:‘就像我會死而複生一樣,你們也會死而複生。’”於是兔子出發了,可是它匆忙之中把消息的內容忘記了,而且它不想讓月亮知道這件事,就把消息這樣向人傳達了:“就像我死而複生那樣,你們將死去不再複生。”這就是兔子向人傳達的信息。同時,烏龜一直記住這條消息,它再次動身上路。它對自己說:“這一次,我不會忘記了。”它來到人們居住的地方,向人傳遞了它帶來的消息。人們聽到之後,對坐在一旁的兔子非常憤怒。它猛跑過來之後,此時正在那裏吃草。有一個人跑過去舉起一塊石頭扔向兔子。石頭正好打在它的嘴上,撕裂了它的上嘴唇,從此以後這個嘴唇就一直留下了裂縫。這就是直到今天每隻兔子的上嘴唇都有一條裂縫的原因。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黃金海岸的黑人也講過兩個信使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中這兩個信使是綿羊和山羊。當地人對住在阿克洛蓬的一個瑞士傳教士講的這個故事的結構如下。太初,天地已經有了,但地上還沒有人,下了一場大雨,雨後不久,一根大鏈條從天上降到地上,鏈條上掛著七個人。那些人是神造的,他們通過鏈條到達了地麵。他們隨身帶著火,並用它來燒煮食物。過了不久,神從天上派出一隻山羊,向七個人傳達了如下消息:“有一樣東西叫做死亡;它總有一天會一個一個殺死你們;但是雖然死了,你們不會徹底消亡,還將回到天上我這裏來。”山羊上路了,但當它快要到達人的住地時,偶然碰到了一個灌木叢,看上去很好吃;於是它流連於此並開始啃食嫩葉。神發現山羊滯留在途中,就派出綿羊去傳遞同樣的消息。綿羊去了,但沒有對人說神命令它說的話,它歪曲了那個消息,說:“一旦你們死去,你們就消失了,不再存在了。”然後山羊跑來對人說:“神說,你們將會死去,這是真的,但這不是你們的末日,因為你們將回到我這裏。”但是這些人回答道:“不對,山羊,神沒有對你這樣說,我們遵守綿羊起先報告的那些話。”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8)..
在阿散蒂人講的這個故事裏,兩個信使也是綿羊和山羊,而關於永生不死的消息被歪曲,則有時歸咎於綿羊,有時歸咎於山羊。阿散蒂人說,很久以前人活得快快樂樂,因為神居住在他們中間並和他們麵對麵交談。但是,好景不長。不幸的一天到來了,幾個女人正在一隻研缽裏用碾槌搗碎穀物,此時神站在那裏看著她們。由於某種原因她們對神的在場感到煩惱,並要求他離開;又因為他沒有趕快離開讓她們高興,她們就用碾槌打了他一頓。憤怒至極的神就從人世間完全退出,讓各種偶像來管理;因此人們直到今天還在說:“啊,要不是那個老女人,我們會多麽快樂啊!”然而神本性仁慈,即使升到天上以後,還派一隻山羊向地上的人傳遞好消息,說:“有一個稱為‘死亡’的東西。它會一個接一個把你們都殺死。但即使你們死了,也不會完全消亡。你們會回到天上我這裏。”於是山羊帶著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出發了。可是在它還未到達人居住的地方時,看見了路邊一叢誘人的灌木,就停下來啃食葉子。神在天上俯視下界,發現山羊在途中消磨時光,就把同樣的任務委派給綿羊,讓它一刻也不要拖延地把好消息傳達給人們。但是綿羊沒有正確地傳達這個消息。它對人所說的差之千裏:“神對你們說,你們會死,而且這將是你們的末日。”山羊吃完美餐,也匆匆趕到鎮裏,並傳達它的消息,對人說:“神向你們傳話說,你們當然會死去,但這不是你們的末日,因為你們將會回到他那裏。”可是人們對山羊說:“不對,山羊,這不是神說的。我們相信綿羊帶來的消息是神傳達給我們的那個消息。”這個不幸的曲解就開始在人中間引發死亡。然而,在阿散蒂人講的這個故事的另一種說法裏,綿羊和山羊對換了各自扮演的角色。綿羊把神給人的永生的消息傳達給了人,而山羊趕在它前麵把死亡的消息傳給了人。人由於純潔無邪,懷著宗教般的熱情接受了死亡,卻並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當然,從此以後他們就會死了。
在這個故事的所有不同說法中,傳給人的消息都來自神,但是在西非多哥蘭那裏聽到的另一種說法裏,消息是人傳送給神的。他們說,從前,人派一條狗去對神說,當他們死去時,他們想再活過來。於是狗一路小跑著去傳遞這個信息。但是在中途它感到餓了,就拐進一所房子,裏麵有一個人正在燉煮神奇的藥草。狗就坐下來暗自思忖:“他正在燒煮食物。”與此同時,一隻青蛙出發了,它要去對神說,人死以後,他們寧願不再活過來。並沒有人讓它去傳這個信息;這純粹是它的一次多管閑事和魯莽舉動。然而它飛快地跑去了。而狗仍然眼巴巴地坐在那裏瞧著正在燉製的魔湯,它看見青蛙從門口匆匆經過,但它心中想:“我過一會吃完後,很快就可以趕上青蛙。”可是青蛙最先到達了終點,對神說:“當人死了以後,他們寧願不再活過來。”後來,狗趕到了,它對神說:“當人死了以後,他們希望再次活過來。”神當然搞糊塗了,他對狗說:“我實在不明白這兩個消息。但因為我先聽到青蛙的要求,所以我就照它辦。我不能照你的要求辦。”這就是人死去而且不能複生的原因。假如青蛙隻管自己的事而不要插手別人的事,那麽直至今日死去的人還能重新再生。然而青蛙在哈麥丹風勁吹的幹旱季節全都死去之後,當雨季來臨的雷聲隆隆響起時,又會重新複活。的確,當大雨降臨,雷聲大作之時,你可以聽到沼澤地裏一片呱呱聲。因此我們發現,青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篡改了信息。它為自己謀得了永生,而這是它從人那兒奪來的。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9)..
在這些故事裏,死亡的起源被歸結為兩個送信者當中的一個忙中出錯或故意欺騙。但是,按照廣泛流傳於非洲班圖族各部落中的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說法,死亡並不是送信者弄錯消息造成的,而是神自己猶豫不決造成的,他在決定給人永生之後改變了主意,決定要讓人死亡。人類的不幸在於,攜帶死亡消息的第二個傳信者,追過了攜帶永生消息的第一個傳信者。在這種形式的故事中,變色龍扮演傳遞永生的信使,而蜥蜴扮演傳遞死亡的信使。例如,祖魯人說,在世界之初,翁庫隆庫魯,即老神仙,派出一條變色龍給人帶去消息,對它說:“去吧,變色龍,到那裏去並且說,不要讓人死。”變色龍出發了,但它爬得非常慢,而且在路上磨磨蹭蹭,去吃烏布克韋貝讚(ubukwebezane)灌木或桑樹的紫色漿果;不過有些人說它爬上樹去曬太陽,吃蒼蠅填飽肚子,然後馬上躺下來呼呼大睡。這時候,老神仙重新考慮後決定派蜥蜴作為緊急信使,去追趕變色龍,並帶給人一個截然不同的消息,他對這個動物說:“蜥蜴,當你到達時,你要說,讓人死吧。”這樣,蜥蜴跑了,超過了還在慢慢爬行的變色龍,首先到達了人們中間,向他們傳達了關於死亡的消息,說:“讓人死吧。”然後它轉過身去,回到了派它來的老神仙那裏。但是它離開以後,變色龍最後也來到人們中間,帶著它關於永生的好消息,它大聲宣布:“神說不要讓人死去!”可是人們回答說:“哎呀,我們已經聽過了蜥蜴的話;它告訴我們:‘神說讓人死吧。’我們不能聽你的話。”由於蜥蜴的話,人將會死去。於是,從此以後人就一直會死去。因此祖魯人憎恨蜥蜴並且隻要見到就把它殺死,因為他們說:“這是非常醜惡的家夥,它在世界之初就跑來說人要死去。”但另一些人憎恨變色龍或者幹脆殺死它,他們說:“那個可鄙的家夥,它延誤了告訴人們說他們不會死去。隻要它及時告訴我們,我們就不會有死亡了;我們的祖先也會一直活著;地球上也不會有疾病了。這一切都是因為變色龍拖延的緣故。”
同樣的故事以幾乎同樣的形式在諸如貝專納、巴蘇陀、巴隆伽、恩戈尼等其他班圖族部落中間,並且顯然在英屬東非的瓦薩尼亞人中間流傳。甚至在並非班圖族的豪薩人中間也發現了這個故事的稍有改動的形式。直到現在,巴隆伽人和恩戈尼人還對變色龍心存怨恨,因為它的拖拉才把死亡帶到了世界上。所以,當他們發現一條變色龍在樹上慢慢爬的時候,他們就戲弄它,直到它張開嘴巴,於是他們把一撮煙草丟在它舌頭上,興高采烈地觀察這個動物扭曲著身子,顏色由橙變成綠,由綠變成黑,直到痛死;他們就這樣為變色龍對人做的那個大壞事報仇。
因此在非洲廣泛傳播著一個信念,即神一度打算讓人永生,但是由於他委托傳達喜訊的那個使者所犯的錯誤,使這個仁慈的計劃歸於失敗。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0..
3.蛻皮故事
相信蛻皮動物可獲永生人錯失永生,蛇等獲得永生關於人曾經能夠蛻皮和永生的信念關於人死後三天複生的信念人錯失永生,月亮獲得永生巴納人關於人曾經死而複生的故事人和蛇等為獲得永生而競賽許多未開化民族相信,由於具有能夠定期蛻皮的優點,某些動物尤其是蛇,會重新恢複年輕並永遠不死。他們堅持這個信念,因而講故事解釋這些生物是怎麽獲得、人又是怎麽失去了這個永生的福祉。
比如,東非的瓦費帕和瓦貝恩德部落說,有一天,神(他們稱為“萊紮”)降臨大地,並對所有的生靈講話:“你們哪個不想死?”不幸的是,人和其他動物此時都在熟睡,隻有蛇醒著並當場做了回答:“我想。”這就是為什麽人和其他動物都會死的原因。隻有蛇不會自然死亡,除非把它殺死。它每年更換皮膚,並由此重獲青春和力量。英屬北婆羅洲的杜鬆人同樣說,當造物主完成所有的創作時,他問道:“你們誰能夠蛻皮?如果誰能夠這樣做,它就不會死亡。”隻有蛇聽見並作了回答:“我能。”因此直到今天蛇不會死,除非人把它殺死。杜鬆人沒有聽見造物主的問話,否則他們也會蛻下自己的皮膚,也會不死了。類似地,中西裏伯斯島上的托喬托拉查人也講過,從前神喚來人和其他動物,以便決定它們的命運。在神提出的各種命運中,有一個是這樣的:“我們能夠脫去自己的舊皮膚。”不幸的是,人類在這個重要時刻派了一個昏聵的老婦人作代表,此人竟然沒有聽見這個誘人的提議。而那些蛻皮動物,比如蛇和蝦,聽到這句話並接受了這個提議。再有,俾斯麥群島中的瓦烏通島上的土著民說,有一個名叫托科諾科諾米安傑的神吩咐兩個年輕人去取火,承諾一旦成功,就讓他們獲得永生以資獎賞,而如果他們拒絕,那麽即使他們的幽靈或靈魂可以幸存,他們的身體也會腐朽。但他們沒有聽從他,於是他就詛咒他們道:“怎麽啦!你們過去一直是活著的!而現在你們必須死,雖然你們的靈魂可以保留。但是鬛蜥、蜥蜴和蛇會活著,他們會蛻皮,他們會永遠活下去。”年輕人聽了這些話哭了起來,他們後悔沒有去為托科諾科諾米安傑取火,為自己的愚蠢痛苦不堪。
英屬圭亞那的阿拉瓦克人講,從前造物主降臨大地來看看他所創造的人生活得怎樣。但是人們竟然邪惡到想殺死他;於是他剝奪了他們不朽的生命,並把它贈送給那些能夠更換皮膚的動物,比如蛇、蜥蜴和甲蟲。這個故事的另一種有所不同的說法出自奧裏諾科河地區的塔馬納切厄印第安部落。他們說,造物主一度曾居住在他們中間,後來他乘上一條船,想渡過遼闊的海水回到他來的那一邊。正當他將船推離岸邊時,他用改變了的嗓音,對人們大聲說:“你們將會更換你們的皮膚”,他的意思是:“你們將會像蛇和甲蟲那樣恢複青春”。但不幸的是,有個老婦人聽了這些話,用即使不算挖苦也算懷疑的口氣,大聲叫出:“哦!”這使造物主很生氣,他立刻改變了語調,暴怒地說:“你們會死去。”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終有一死的緣故。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1..
蘇門答臘西麵的尼亞斯島上的居民說,大地造好以後,某位神從天上下來對這件作品做最後的修飾。他本應齋戒,但是他忍受不住饑餓的痛苦,吃了一點香蕉。不幸的是他選擇了吃香蕉,因為如果他吃了河蟹,人就可以像蟹那樣更換自己的皮膚,並因此定期恢複青春,永遠不死。但事實上他吃了香蕉,所以我們人人都不得不死亡。尼亞斯人的這個故事的另一種說法補充道:“蛇則相反,它吃了蟹,在尼亞斯人看來,蟹褪下它們的皮囊,但永遠不死了;所以,蛇隻需更換它們的皮,也會永遠不死。”
在最後一個說法裏,蛇的長生不老被歸結為它們吃過了蟹,而蟹可以靠脫殼恢複青春並永遠活著。對甲殼類水生動物長生不老的類似信念也存在於薩摩亞群島上土著人關於死亡起源的一個故事中。他們說,眾神聚會決定人的最終命運應該如何。提出的一個建議是人應當像水生甲殼動物那樣能夠脫殼,並且重新恢複年輕。帕爾西神提了一個相反的建議,認為水生甲殼動物應該脫殼,但人應該有死亡。當這個提議還在會上討論時,來了一場傾盆大雨,不幸打斷了爭論,眾神紛紛跑去躲雨,帕爾西的提議被一致通過了。這就是為什麽水生甲殼動物仍然會脫殼,而人卻不能的原因。
這樣,不少民族看來相信,通過定期脫去外殼的簡單方法獲得長生不老的幸運特權,一度曾經是我們人類唾手可得之物,但是由於一次倒黴的機會,它轉移給某種低等生物,比如蛇、螃蟹、蜥蜴、甲蟲。但是據另一些人的看法,人從前有一段時間曾經真的擁有過這一無比珍貴的恩惠,但由於一個老女人的愚蠢行徑又把它丟失了。比如班克斯群島和新赫布裏底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說,起初人從來不死,當他們年老時,就像蛇和蟹一樣脫去自己的皮膚,重新變得年輕。後來有一個老婦人來到河裏,想脫下自己的皮;據有些人說,她是神話英雄或傳奇英雄卡特的母親,據另一些人說,她是“烏爾塔馬拉馬”,即“世界翻新者”。她把自己的舊皮膚脫到水裏,看著那張皮順水流走,被樹枝鉤住,掛在上麵。然後,這個女人回到家裏,她的孩子正在那裏。但是孩子不願認她,哭著說自己的母親是個年老的婦人,而不是眼前這個年輕的陌生女人。於是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母親出去拿回自己那張舊皮,重新穿在身上。從此,人們不再能夠脫下自己的皮膚,也就會死亡了。關於死亡起源的一個類似傳說在肖特蘭群島上以及新幾內亞東北部的一個巴布亞部落卡伊人那裏也有發現。卡伊人說,最初的人是不會死的,隻會返老還童。當他們舊的棕色皮膚起皺紋和變醜陋時,他們就到河裏去,剝下自己的舊皮,當他們從水裏出來時,就有了一身嶄新的、年輕人的白皮膚。當時,那裏生活著一個老婦人和她的孫子。老人對自己日漸年邁感到苦惱,有一天她來到河裏洗澡,抖落了身上已經幹枯的舊皮膚,帶著一身漂亮的新皮膚回到村裏,容光煥發。她就這樣以改變了的容貌登上樓梯,走進自己的家。但是當孫子看見她時,竟跑開去並哭喊起來,無論如何不願相信她是自己的奶奶。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2..
她用了所有的辦法都沒能讓他消除疑慮和安靜下來,最後隻好回到河邊,從水裏撈回了自己那張醜陋的舊皮膚,穿在身上,像從前那個令人討厭的老醜婦的模樣重新回到家裏。孩子見到自己的奶奶回來非常開心,可是她對他說:“蝗蟲會換掉自己的皮,而你們人,從今以後就會死了。”確實,從此以後人就這樣會死了。阿德默勒爾蒂群島上的土著人講過同一個故事,隻是有些不太重要的變化。他們說,從前有一個老婦人,已經衰弱不堪了。她有兩個兒子,兒子們有一天出去打魚,老婦人就去洗澡。她從自己身上脫下發皺的舊皮膚,從水裏鑽出來時已經像從前曾經有過的那樣年輕。兒子打魚回到家裏,一看見她就大吃一驚。一個兒子說:“這是我們的母親。”另一個卻說:“也許這是你的母親,而我想娶她為妻。”母親偷聽到這番話以後就問:“你們兩個在談論什麽啊?”兒子回答道:“沒什麽!我們隻是在說,你是我們的母親。”但母親反駁道:“你們在撒謊,我已經聽到了你們的談話。如果你們不幹擾我的話,那麽我們大家,男人和女人,都會活到高齡,然後可以脫下自己身上的皮膚,重新變得年輕。但你們幹擾了我,因此我們大家都會變成老男人和老女人,然後死去。”她說完這些話,抓起自己的舊皮膚,把它穿在身上,重新變成了一個老婦。至於我們,她的後代,會長大也會變老。但假如不是那兩個年輕的飯桶的話,我們人類就不會死亡,我們本該一直活下去。
在離開班克斯群島更遠的中西裏伯斯島山地部落托庫拉維人那裏經常聽到同樣的傳說。據發現這個故事的荷蘭傳教士們說,這個廣泛傳播的故事在西裏伯斯島上的說法是這樣的:古時候,人們像蛇和蝦那樣能夠蛻換皮膚,並因而重返青春。當時,有一個老婦人有一個孫子。有一天,她來到河邊洗澡,脫下自己的舊皮膚並把它掛在樹上,然後煥然一新回到家裏。但是她的孫子認不出她來,對她無動於衷;他堅持說:“你不是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年老的,而你是年輕的。”於是這個女人回到河邊,重新換上自己的舊皮膚。但從此以後,人們就失去了變得年輕的能力並必然會死亡了。
有些民族認為,古時候人們曾經因為定期更換自己的皮膚而長生不老,另一些民族則把這個重要的特權解釋為月亮的某種交感作用。由於交感作用,人類經過生長與衰落、生與死的交替輪換階段,對應著月相變化,永無止盡。根據這個觀點,雖然在某種意義上會發生真正的死亡,但很快就會複活。一般在人死後過了三天,就將複活,因為三天正是舊月亮消失和新月亮出現之間的間隔日期。比如,馬來半島上叢林中與世隔絕的未開化民門特拉人(或曼特拉人)宣稱,在世界之初人不會死,隻會隨著月虧初現而變得比較消瘦,然後又隨著月亮逐漸接近滿月而變得比較豐滿而已。這樣,就不能阻止人口增加,於是人數就多到危險的程度。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3..
此時,地球上第一個人的兒子要自己的父親注意這種情況,並問他怎麽辦。但是第一個人心地十分善良、簡單,他回答說:“讓一切都照舊吧。”可是他的弟弟用比馬爾薩斯更激進的觀點對待這個問題,他說:“不,讓人像香蕉那樣留下子孫後死去吧。”於是問題留給地下世界的主宰去定奪,他決定讚成死亡。從此以後,人就不再像月亮那樣會重返青春,而是像香蕉那樣徹底死去。加羅林群島上有一個傳說稱,從前人們是不會死亡的,或者準確地說,死亡隻是短睡。人們隨著虧月的隱沒而死去,又隨著新月的出現而複活,仿佛經過一場補充精力的睡眠之後再次醒來。但是有一個邪惡的精靈不知怎麽竟然做到了使人在死亡睡眠裏暫時睡著時,永遠不再醒來。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沃喬巴魯克部落說,當所有的動物隻是男人和女人時,如果有一些人死了,月亮往往會向死者呼喚道:“站起來吧!”於是他們重新活了過來。但是有一天,一個老人說:“讓他們全都不要活過來。”從此以後沒有人能再次複活,隻有月亮現在還能繼續複活。澳大利亞中部的溫馬傑拉和凱提什這兩個部落講,他們曾經有一個在樹洞裏或者在地裏埋葬死人的習俗,而經過三天,死者經常會複活。凱提什人講述了事情的幸福狀態是怎樣結束的。這全都是一個“鷸”圖騰的人的過錯,這個人遇到了幾個“小袋鼠”圖騰人正在為自己的親人送葬。由於某種原因,“鷸”圖騰族的這個人怒氣發作,把屍體踢下海去。當然,這樣死者就不可能重新活過來了,這就是為什麽直至今日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很久以前每個人都曾有過的那樣,經過三天時間再從死裏複生。雖然在這個關於死亡起源的故事裏根本沒有提到月亮,但是與上述傳說相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死者被埋葬在墳墓裏的三天時間正是月亮“躲在自己悠閑的無月期洞穴裏”睡覺的時候。斐濟人也把人可能不死——雖然並非真正享受不死——與月相聯係起來。據他們說,兩個老神月亮和老鼠曾經爭論過人應有的命運。月亮說:“讓他像我一樣活著,消失一段時間,然後重新複活。”但老鼠說:“讓人像老鼠一樣會死去。”結果老鼠獲勝了。
剛果的烏泊托部落講述了人怎樣喪失了、而月亮怎樣獲得了永生的恩惠。有一天,他們稱之為裏巴恩紮的神把月亮上的人和地上的人都叫到跟前。月亮上的人急急忙忙趕來見神,並因為他們欣然前來而受到神的獎賞。神對月亮上的人說:“因為你聽到我的召喚立刻就來了,你將永遠不會死去。你隻會每個月死去兩天,不過是休息一下;然後比以前更明亮地回來。”但是當地球人最後出現在裏巴恩紮麵前時,他生氣地對他們說:“因為你們沒有立即聽從我的召喚到我跟前來,所以你們將總有一天會死去,而且除了前來見我之外,你們不會複活。”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4..
東交趾支那的巴納部落既不用月相變化,也不用蛻皮習俗,而顯然用某種能夠恢複元氣的樹來解釋原始人的長生不老。他們說,遠古時代在人死了以後,他們常常被葬在一棵“朗勃羅”樹根處,經過一段時候,死者總會複活,不過複活的不是嬰兒,而是成年的男人和女人。因此地球上的人口增加得非常快,全都成為我們祖先管理的一個大城市的居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已經膨脹到如此之多,以至於一隻蜥蜴外出爬行時,總有人踩它的尾巴。這使它很惱火。於是這個狡猾的動物就陰險地暗示掘墓人:“為什麽你們要把死人葬在‘朗勃羅’樹根處?”它說,“最好把它們葬在‘朗昆’樹根處,他們就不會再活過來。讓他們徹底死去,事情就結束了。”這個建議被接受了,從此以後人死後就再也不會複活了。
像許多非洲故事一樣,在最後這個故事裏,造成人死亡的罪魁禍首是蜥蜴。我們可以猜測,把這個招人怨恨的差使歸咎於蜥蜴的原因在於,這個動物就像蛇一樣能夠定期蛻皮,原始人也許像他們對待蛇那樣由此猜想,蜥蜴會恢複青春並永遠活著。因此,所有講到蜥蜴或者蛇是人死亡的罪魁禍首的神話,也許都起源於認為人與能夠換皮的生物,尤其是蛇和蜥蜴之間存在著某種嫉妒和敵意的古老觀念。我們可以設想,所有這些神話的基礎都是人和動物之間為了獲得永生而進行的競爭,由於差錯或欺騙,競爭的結果是動物取勝,它們因此獲得了永生,而人則注定終有一死。
4.假消息的故事與蛻皮故事的混合
加拉人關於神、深色鳥和蛇的故事關於神、人和蛇的故事在有些關於死亡起源的故事裏,假消息和蛻皮這兩個事件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如,東非的加拉人把人類的死亡和蛇的永生歸咎為某隻鳥的錯誤或者惡意,它歪曲了神委托它傳達的永生消息。這種對我們人類犯下大錯的鳥是黑色或深藍色的鳥,雙翼有白色的斑點,頭上有羽冠。它停留在樹梢上,發出類似綿羊的哞哞叫聲;加拉人因此稱它為holawaka,即“神羊”,並用下麵的故事來解釋它的極度痛苦。從前,神派了這種鳥去向人宣布,當他們老邁衰弱時,不會死去,可以蛻下自己的皮並重新恢複青春。為了證明它在傳遞消息,神給鳥戴上冠毛作為執行這樁差使的標誌。於是鳥兒就飛去向人傳達永生的好消息,但是它還沒來得及飛遠,就遇到了一條正在路上吞食腐肉的蛇。那鳥貪婪地看著腐肉,對蛇說道:“給我一些肉和血,我就告訴你神的消息。”“我不想聽這些。”蛇尖酸地說著,一邊繼續吃肉。但是鳥堅持要蛇聽這個消息,蛇勉強答應了。於是鳥就說:“消息是這樣的:當人活到年老時他們將要死去,但是當你活到年老時你可以蛻下自己的皮,並由此重返青春。”這就是為什麽人在年邁時會死去,而蛇能夠從舊皮中爬出來,重新變得年輕。但由於對消息的嚴重歪曲,神懲罰了這隻粗心大意或者心懷惡意的鳥,讓它生一種痛苦的病,所以它直到今天還在經受這種痛苦;這就是它在樹枝上悲鳴的原因。
《《舊約》中的民俗》:第2章 人的墮落(15..
另外,生活在新不列顛的加澤爾半島沿岸的美拉尼西亞人說,善神托坎比納那喜歡人類,想讓他們長生不死。為此他叫來自己的弟弟托科爾符符,對他說:“到人那裏去,給他們帶去永生的秘密。告訴他們要每年脫去自己的皮膚,這樣他們就能抵禦死亡,他們的生命會一再重新開始。而你要對蛇說,它們從此必然會死去。”但是托科爾符符的任務完成得很不好,因為他命令人去死,而把長生的秘密泄露給了蛇。所以從此以後所有的人都會死亡,蛇卻每年蛻皮永遠不死。安南有一個關於死亡起源的類似故事。安南人說,玉皇從天上派來一個信使對人說,當他們到達高齡時,他們將會脫去自己的皮膚,並活到永遠,但是當蛇長到暮年時,它們必然死亡。信使降臨大地,完全正確地說:“人老的時候,他能夠脫下自己的皮膚;蛇老的時候它們一定死亡並躺進棺材。”直到此時,一切都還順利。但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有一群蛇在窩裏聽著,當它們聽見對蛇類發出的致命消息後,氣得發瘋,就對信使說:“你必須再說一遍,要反過來說,不然的話,我們都要咬你。”信使很害怕,重複了他的消息,把話換成這樣:“當蛇老的時候,它會蛻皮,但是當人老的時候,他必然死亡並躺進棺材。”這就是為什麽所有的生物現在都要經受死亡,唯獨蛇例外,當它老的時候就蛻下皮,而且一直活下去。
5.結論
人的墮落故事的原始形式因此,通過討論月亮或蛻皮動物的類似情況,原始時期的思想家推測,起初有個仁慈的生物將永葆青春的特權賜給了人類,或者實際上讓他們享有——隻要不犯罪、沒出事故或差錯,他們就可能永遠享受這種恩惠。有些人把獲得永生的信念寄托在蛇、蜥蜴、甲蟲等生物的蛻皮脫殼之上,他們自然而然把這些動物看成是可惡的對手,認為它們從我們那裏奪去了神或者大自然原本打算讓我們擁有的那份遺產,所以他們就講故事來解釋這樣低等的動物是如何設法從我們那裏奪去這無價之寶的。這類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因此在閃米特人中間發現它們也就不足為奇了。《創世記》第3章裏關於人的墮落的故事,看來是這個原始神話的節略本。《聖經》故事與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未開化民族還在講述的類似故事相似得近乎一模一樣。主要的,也幾乎是唯一的缺漏是《聖經》作者對蛇吃長生樹的果子,以及這條爬蟲因此獲得永生未置一詞。不難解釋這個空白。理性主義的意向貫穿著希伯來人的創世故事,並導致抹去了許多裝點或有損於相應的巴比倫傳說的怪異特點;這種意向在所謂蛇獲得永生的情節裏是會遇到障礙的;而最終編定這個故事的人從傳說中完全去掉了這個插曲,用最簡單的辦法清除了擺在虔誠信徒麵前的這塊絆腳石。但是,由於他的改動而留下的明顯缺略逃不過注釋者的眼睛,他們徒勞地尋找著故事中本該由生命樹所擔當的那個角色。如果我對故事的解釋是正確的,那麽這要歸功於幾千年後采用的比較方法。是這種方法,在古代畫卷上填補了空白,而且在它們整個原始粗樸的基調之上恢複了被希伯來藝術家的技巧弄得淡化或黯然失色的原先歡快的蠻荒色彩。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
第4章 大洪水
1.導言
赫胥黎論大洪水本文是對民俗的研究洪水故事涉及是否獨立發生或傳播的問題當皇家人類學學會理事會邀請我作年度赫胥黎講演時,我欣然應允,並因為與我一直深表尊敬的這個思想家和他的為人聯係在一起,以及與我熱烈讚同的他對重大人生問題的態度聯係在一起而感到極為榮幸。他本人的著作將使他永垂不朽;然而我們學術界仍需要每年向其最值得尊敬的一位代表人物的墓碑敬獻花圈。
在選擇合適的講題時,我想起赫胥黎晚年曾把自己理應享有的一部分空閑時間奉獻給研究《創世記》所記載的關於世界遠古時代的各種傳說,因而我認為選擇其中一個傳說作為自己的講題可能是合適的。我選定的是人所共知的大洪水傳說。赫胥黎本人用這個題目寫成一篇頗具啟發意義的隨筆,文體清晰透徹,極為美妙。他的目的是想說明,假如將洪水故事看作是一場泛濫於全世界並淹死過幾乎所有人和動物的大洪水的真實記錄,那麽它就與毋庸置疑的地質學學說相違背,並必須作為一篇寓言被拋棄。我既不打算支持,也不打算批評他的證據和結論,原因很簡單,我不是地質學家,而且也因為對我而言,就這樣的問題發表意見是完全不合適的。我將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從它作為傳說的角度著手。人們早就知曉,有關幾乎毀滅整個人類的大洪水的傳說,在世界各地都廣泛流傳;因此,我想做的就是收集並比較這些傳說,同時想探明這種比較會得出什麽樣的結論。簡而言之,我從比較民俗學的角度審視這些傳說。我的討論是為了揭示這些故事如何產生和如何在世界上得到如此廣泛傳播的;我基本上不涉及它們的真實性問題,盡管這個問題在考慮其起源時不能完全忽視。這樣有所限定的探究不是一件新鮮事,尤其在最近幾年,經常有類似的嚐試。在工作中我廣泛利用了前輩們的著作,其中的幾位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顯示出過人的功力和極大的才華。我特別應當感謝傑出的德國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理查德?安德烈博士,他關於大洪水傳說的專著,就像他的其他所有著作一樣,是可靠的知識和健全的思維,以及極為清晰和簡潔的敘述相結合的典範。
這些傳說作為曾經一下子毀滅了幾乎全部人類的大災難的公開記載,除了其本身有趣之外,它們之所以值得研究還因為牽涉到目前人類學家熱烈爭論的一個問題。那個問題是:我們怎麽解釋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各個民族在信仰和習俗方麵所表現出來的大量驚人的相似特點?這些相似性,是由於民族之間的直接接觸或通過其他民族的中介,而從一個民族向另外的民族傳播習俗和信仰而造成的呢?或者是類似環境下,通過人類類似思維活動而在每個種族裏獨立形成的?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
假如我現在可以冒昧對這個熱烈討論的問題提出意見的話,我可能馬上說,我覺得以兩種相互排斥的對立形式提出問題,其本身是荒謬的。我甚至可以作出判斷,所有的經驗和所有的可能性都支持一個結論,即兩種原因都對人類各民族中形成所見的類似習俗和信仰發生過廣泛而強烈的影響;換言之,許多這樣的相似性可以用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的簡單傳播(或多或少有所變形)來解釋,還有不少情況可以解釋成通過人類適應相似環境時產生的相似思維活動而獨立起源的。假如正是這樣的話(而我坦率地認為這是唯一合理和可能的觀點),那就可以得出結論,在試圖解釋不同民族的習俗和信仰之間可以發現相似性的每一個特殊案例時,無論是求助於傳播論,還是求助於獨立發生論這樣的普遍原則都將是無效的。每一個特殊案例都必須經過公正地分析各種事實之後考慮其自身的特點,並參考這個或那個原則,或者可能的話就結合參考兩種原則,同時根據全部證據的平衡結果,傾向於某一方麵或另一方麵,或者同等程度地兼顧兩個方麵。
這個一般結論承認傳播論和獨立發生論都是正確的,並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效,它得到了特別針對各種大洪水傳說的調查工作的證實。眾所周知,大洪水傳說在地球上彼此相距遙遠的地區的許多不同民族中都有流傳。根據此類事件中可能顯示的證據,可以說明,許多這樣的傳說中無疑存在著的相似性,部分來源於一個民族向另一個民族的直接傳播,部分來源於世界上許多不同地方的人們對大洪水、或者是對認為發生過大洪水的某些現象所產生的類似的,然而完全獨立的經驗。因此,對這些傳說進行完全不同於可能把我們引向關注它們的曆史可靠性結論的研究,也許是有益的,前提是通過說服兩種理論的極端擁護者,使他們相信在這場爭論中,就像在許多別的爭論中一樣,真理既不在這一邊也不在另一邊,而處於兩者之間的某個地方,從而緩和爭論中有時出現的激烈程度。
2.巴比倫的洪水故事
貝羅索斯記錄的巴比倫傳說大馬士革的尼古拉論洪水現代發現的巴比倫原始故事史詩《吉爾伽美什》吉爾伽美什長途跋涉尋找烏特納皮什替姆烏特納皮什替姆的大洪水故事造船、風暴放出鴿子與烏鴉、上岸巴比倫故事的其他片斷說法蘇美爾的洪水故事閃米特人借用蘇美爾人的洪水故事文獻中存在的所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最早是巴比倫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蘇美爾的。就我們目前所知,巴比倫的這個傳說本身是巴比倫人從他們更遠古的祖先蘇美爾人那裏借用過來的,居住在巴比倫的閃米特人看來向蘇美爾人學到了他們文明的主要成分。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3)
西方學者自古代起就知道了巴比倫的大洪水傳說,因為巴比倫曆史學家貝羅索斯於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編寫自己國家的曆史時對此有所記載。貝羅索斯用希臘文寫作,而且他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其中的某些片段因後來的希臘曆史學家而得以保存,幸運的是,在這些片段中有他關於大洪水的記述。故事是這樣的:
大洪水發生在巴比倫第十代國王克西蘇特魯斯統治時期。克洛努斯神在他夢中顯身並警告他說,所有人都將在馬其頓曆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遭大洪水吞沒。因而神吩咐他記錄下世界開始以來的曆史,並把它埋在太陽城錫帕,使之得以保存。另外,他還囑咐國王建造一艘大船,和自己的親屬朋友一起乘坐上去,帶上足夠的糧食和飲水,以及家禽和四條腿的動物,一切就緒以後就讓船漂浮出發。而當國王問起:“我們將漂往哪裏呢?”神回答他說:“你們會漂向眾神,但是你首先必須祈禱,讓神降福於人。”於是國王聽從神的話,建了一艘五弗隆長、二弗隆寬的大船;等到他籌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並把它們放上船之後,把自己的孩子和親朋好友也弄上了船。洪水一過,水勢立即稍減,克西蘇特魯斯放出了幾隻鳥。但鳥兒遍地找不到食物和落腳之處,隻好重新飛回船上。過了幾天,克西蘇特魯斯再次把鳥放出,可它們又飛回船,不過這一次它們腳上沾上了黏土。當第三次把鳥放飛的時候,回船的鳥就不多了。這時候克西蘇特魯斯就明白,大地已經從水中重新浮現,於是便撥開船側的縫隙向外看,真的發現了陸地,他就把船停泊在一座山上,並和妻子、女兒和舵手一起踏上了陸地。他向土地表示膜拜,建了一座祭壇,當他送上獻神的祭品後,就與船上隨他登陸的那些人一起消失了。留在船上的人發現國王和隨他而去的人沒有回來,也紛紛登上陸地找他,高呼他的名字,但哪兒也找不到克西蘇特魯斯。此時天上傳來一個聲音,命令他們敬畏眾神,因為國王本人由於自己的虔誠而與神共同生活在一起,他的妻子、女兒和舵手也受到同樣的榮耀。那個聲音還吩咐他們到巴比倫去,找到他們曾經埋在那裏的古書,並把它傳播到民眾之中。那個聲音還告訴他們,他們如今所在之國名叫亞美尼亞。聽了這些話以後,他們就為神獻上犧牲,然後徒步回巴比倫去。可是那艘停泊在亞美尼亞山上的大船的遺骸現今仍在,有些人從上麵剝下鬆香用來護身。這樣,回到巴比倫的人們挖出了埋藏在錫帕城的古書,建起了許多城池,恢複了神廟,重新住滿了巴比倫。
用奧古斯都和希律大帝的同時代人和朋友、希臘曆史學家尼古拉(大馬士革的)的話說,“在亞美尼亞的米亞斯上有一座大山,名叫巴利斯,據說有許多從大洪水中逃脫的人在山上避難並生存下來;這些人還談到有一個人乘方舟降落在這座山的頂上,而那艘木製大船的殘骸還保存了很長時間。這個人大概就是摩西提到的那個猶太人的立法者本人。”大馬士革的尼古拉是從巴比倫還是從猶太傳說中獲得這些信息的,尚有疑問;而提到摩西則看來表明作者熟悉《創世記》中的故事,他可能很容易從他的庇護人希律大帝那裏了解這個故事。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4)
在許多世紀裏,西方學者隻能通過保存下來的貝羅索斯著作的希臘文殘篇來了解關於大洪水的巴比倫傳說;現代人用它來恢複真正的巴比倫原本,而後者來自失傳已久的亞述古文獻。19世紀值得自豪的尼尼微發掘,對古代史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挖掘過程中,英國的研究者非常幸運地發現了亞述巴尼拔大王的一部分重要藏書。他的統治時期在公元前669—前626年,此時亞述帝國正處於落日的餘暉之中。它的威權讓尼羅河兩岸各民族膽戰心驚,它用富麗堂皇的建築裝點自己的首都,在其宮牆之內匯集了來自遠近各國的大量文獻,有曆史的、自然科學的、語法學和宗教學的,用來教化自己的民眾。這些文本相當部分源自巴比倫原本,是楔形文字鐫刻的軟泥板,後來在藏書室裏燒製並保存。藏書室顯然位於王宮的上層,它在城市最後一次遭到劫掠的過程中毀於大火並傾覆,其中的泥板也變成了碎片。其中大部分因遭高溫火灼已經開裂和焦黑。最近,道斯特斯威伍爾之流的一批尋寶人洗劫了遺址,他們在其中搜尋的不是科學研究的珍品,而是金銀財寶,他們的行為使這些珍貴的古文獻遭到進一步的破壞和毀損。雨水每年春季滲入地下,富含各種化學成分的水浸泡泥板,形成裂縫並沿裂縫結晶,隨著結晶體的增加,就把本來已經破損的泥板裂成了更小的碎片,使泥板完全毀壞。但是多虧了不列顛博物館館員喬治?史密斯的辛勤勞動,將大量碎片拚綴起來,才重新整理出如今著名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十二篇詩歌,或者準確地說是十二塊泥板,其中的第十一塊含有關於大洪水的巴比倫傳說。這一偉大的發現是史密斯在1872年12月3日的《聖經》考古學會會議上宣布的。
亨利?羅林森爵士機智地猜測,長詩《吉爾伽美什》的十二篇詩歌對應於黃道十二宮,因此長詩故事其實應該按照一年十二個月中的太陽運動而發展。長詩中有一處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個理論,這是敘述洪水傳說的第十一篇詩歌;因為巴比倫的11月正好處於多雨季節,這個月是紀念風神拉曼之月,其稱呼據說含義是“雨咒之月”。即使如此,傳說在這裏是一段單獨的情節或插曲,與長詩其餘內容完全沒有任何有機聯係。請看其開頭:
長詩主人公吉爾伽美什的好友恩基杜死了,吉爾伽美什自己也患了重病。主人公悲哀往事,擔憂未來,他決定要找到烏巴拉圖圖的兒子、自己的遠祖烏特納皮什替姆,並向他打聽凡人如何才能獲得永生。他認定烏特納皮什替姆應當知道這個秘密,因為烏特納皮什替姆本人已經像神一樣,現在生活在遠方某地,無憂無慮,長生不老。為了找到他,吉爾伽美什必須完成艱難而危險的旅途。他必須經過雌雄同體的蠍子把守的一座高山,那裏是落日之處;他沿著人跡未至的黑暗和可怕的道路前進;他乘船渡過浩淼的大海;他從狹窄的橋上經過死亡之河,最後來到了烏特納皮什替姆麵前。但是當吉爾伽美什向自己偉大的先祖提出人怎樣才能長生不老的問題時,他得到的是令人沮喪的回答,這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告訴他,人不可能永生。這番話出自一個曾經是人,而如今已經擁有不朽之軀的長者之口,著實讓人吃驚,吉爾伽美什當然要問自己尊敬的親屬,他是怎樣逃避了人所共有的命運。對這個問題,烏特納皮什替姆講了下麵這個大洪水故事作答: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5)
烏特納皮什替姆對吉爾伽美什說:“哦,吉爾伽美什,我想向你透露坦誠的心聲,我將向你宣示神的意圖。你知道位於幼發拉底河畔的述利帕克城,這座城很古老;裏麵住著眾神,它們力促大神們降下洪水。眾神之父是安努,眾神的謀士和武士是恩利爾,信使是尼尼勃,眾神的王子是恩努基。智慧之神埃阿也和他們坐在一起,他把他們的話轉告給茅屋:‘哦,茅屋啊茅屋!哦,牆垣啊牆垣!哦,聽著,茅屋!哦,用心聽,牆垣!哦,述利帕克的人們啊,烏巴拉圖圖的子孫啊,拆掉你們的屋子,建造起一艘大船,拋棄你們的財產,關注自己的生命吧!離開你們的神,拯救你們的生命,帶上各種生物登上船去吧。至於你們要建造的那艘船應該非常勻稱,它的寬度和長度應該彼此比例適當,然後你們把船放到遼闊的大海上。’我留心聽他的話並對我的神埃阿說:‘哦,我的主,我遵從你的吩咐並完成它。但我對這座城、它的人民和長老們說什麽呢?’埃阿開口這樣對我、他的仆人說:‘你就這樣對他們說:因為恩利爾憎恨我,所以我不能再留在你們城裏,也不能向恩利爾的土地躬身叩頭,我隻好漂向深海,在我的主人埃阿身邊生活。’”烏特納皮什替姆就這樣聽從了埃阿神的話,備齊木料和建船所需的一切,第五天,船體造好了。他按照駁船的樣子造船,在船上造了一個有120腕尺高的大屋子,屋子分為六層,每層有九個房間。他在大屋子裏做了一些抽水孔;船的外麵塗上瀝青,裏麵塗上樹脂。然後他吩咐拿來油,宰殺閹牛和羔羊。他在罐子裏注滿芝麻酒、油和葡萄酒;他通知民眾來赴宴,就像過年一樣,大家狂飲暴食,酒流成河。船造好後,他在上麵裝滿各種金銀製品和各種植物種子。他也把自己全家老小送到船上,他還集攏了家畜、野獸和各色各樣的工匠並把他們安置到船上。“太陽神沙馬什在適當的時候宣布道:‘傍晚來到之時,黑暗之主將降下滂沱大雨,這時要進入方舟並關緊你們的房門。’預定的時刻臨近了,黃昏時分,黑暗之主降下了暴雨。我看見風暴的開頭,但隨後恐懼地看著風暴。我走進方舟,關緊自己的房門。我把這艘(漂浮的)宮殿和其中的一切都交付給掌舵的人和水手普祖爾阿穆裏。晨曦初起的時候,地平線上出現了一朵烏雲。拉曼在烏雲當中轟鳴,穆賈提神和盧伽爾神則在他前麵現身。他們像報信者那樣沿著高山和平原來回疾走;伊拉伽爾扯掉了船的桅杆。尼尼勃現身並攪起更大的狂風暴雨。阿努納基神高舉起發紅的火把,把耀眼的光芒撒向大地。拉曼神的猛烈旋風掃向蒼穹,日光在黑暗中熄滅。”暴風雨咆哮了一整天,大水漲到山頂。“伸手不見五指,人們誰也不知道誰。天上的眾神害怕起大水來,他們退縮了,爬到安努在天上的住所。眾神匍匐在地,像狗一樣蜷縮在牆邊。伊什塔爾拚命喊叫,就像痛苦的待產女人,這位眾神的女王淚流滿身,用妙不可言的嗓音高聲悲歎:‘是我把這一天變成了泥土,我在眾神聚會時指揮了這場災難!哎呀,我在眾神聚會時指揮了災難,我為了消滅我的人民指揮了一場戰鬥!我召喚他們出生的那些人現在在哪裏?他們像魚子一樣麇集在海水裏。’阿努納基的眾神和她一起痛哭,疲憊不堪的眾神緊閉嘴唇,垂頭圍坐。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6)
狂風肆虐了六天六夜,洪水和暴風雨淹沒大地。第七天,敵軍般肆虐的風暴、洪水和滂沱大雨停止了。大海安靜下來,水退下去;颶風和洪水停止了。我瞧了瞧大海,海上一片寂靜,所有種族的人類都重新變成泥土。曾經是田地的地方,泥沼綿延。我打開窗戶,日光照在我的臉上;我兩腳發軟,坐下來開始哭泣,淚水在麵頰上翻滾。我放眼世界,到處是海水。經過十二(天?),一個島嶼顯現出來,船漂到尼西爾之地。尼西爾山牢牢困住了船,使它無法再漂行。過了一天,又過了一天,尼西爾山牢牢拴住了船;第三天,第四天,尼西爾山還是不放船走;第五天,第六天,尼西爾山仍然結結實實地擋住船。第七天,我放出一隻鴿子,讓它飛向前方。鴿子這裏飛飛,那裏飛飛,找不到歇腳的地方,隻好返回。這時候,我放出一隻燕子,讓它飛出去。燕子兜了不一會兒,找不到歇腳處,也隻好飛回來。後來我又放出一隻烏鴉,讓它飛出去。烏鴉飛呀飛,看見大水已經減退,它叼啄食物,涉過淺灘,發出呱呱叫聲,但沒有再飛回來。這時候,我叫出船上所有人,放他們到四麵八方,我擺上犧牲,在山頂上完成祭酒儀式。我在七個地方放上祭祀器皿,在下麵堆了一堆蘆草、鬆木和香桃木。眾神嗅到了氣味,眾神聞到了香味。眾神像蒼蠅一樣聚集在給他們帶來供品的人周圍。此時眾神之母出現了,她向上舉起安努按她的意願為她做的大珠寶項圈,說:‘哦,你們啊,聚集在這裏的眾神,這是真的,我不會忘記這些圍在我頸項上的藍寶石珠寶;這也是真的——我將會永遠記住這些日子,並永遠不會忘記它們!讓所有的神都來享用這犧牲,但不要讓恩利爾來,因為他不假思索,降下大水,使我的人們遭受滅頂之災。’這時恩利爾走過來,看見了那隻船,氣得七竅生煙。他怒氣衝衝地反對眾神,反對伊吉吉,(他說):‘我看誰救得了自己的生命。不,沒有一個人能逃脫這次毀滅。’此時尼尼勃開了口,他對好鬥的恩利爾說:‘除了埃阿,誰能做這樣的事?因為埃阿知道一切事。’這時埃阿開口對好鬥的恩利爾說:‘哦,鬥士,你是眾神的主宰,但你不假思索就向大地傾瀉洪水!有罪者應以其罪報應,犯人應以其行為得罰。不要輕易出手,不要毀滅所有的人!要克製,不要討厭所有的人!不要用洪水,而要派一隻獅子來,讓它來減少一些人口!不要用洪水,而要派一隻金錢豹來,讓它來減少一些人口!不要用洪水,而要讓饑荒降臨大地!不要用洪水,而要讓鼠疫女神來打擊人類!我沒有泄露大神們的意圖,我隻讓阿特拉哈西斯做一個夢,這樣他就在夢裏聽見了神的意圖。’於是恩利爾作出決定,走進了方舟。他拉住我的手,把我和我的妻子帶出了船,他吩咐她和我並排跪著,自己則走近我們,站在我們中間,為我們行祝福禮(說):‘此前烏特納皮什替姆是一個凡人,但從今至後,讓烏特納皮什替姆和他的妻子與眾神相像,甚至與我們一樣,讓烏特納皮什替姆遠離塵囂,住在這些河口。’然後他們就帶我遠離塵世,生活在這個河口。”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7)
這就是編織在史詩《吉爾伽美什》中的長篇洪水傳說,它和史詩顯然原本並無任何聯係。在尼尼微城的亞述巴尼拔的藏書室遺址,除了找到長詩《吉爾伽美什》的泥板,還找到了一塊破碎的泥板殘片,上麵保存著這個傳說的另一種說法。這塊殘片上保存著一段據說是洪水發生之前埃阿神和巴比倫的挪亞之間的對話,挪亞在這裏被稱作阿特拉哈西斯,正如我們知道的,長詩《吉爾伽美什》中偶然也把這個名字用在他身上,不過在長詩其他地方他的名字不是阿特拉哈西斯,而是烏特納皮什替姆。阿特拉哈西斯這個名字據說本來屬於巴比倫一個原型人物,在貝羅索斯關於大洪水傳說的希臘版本中他的名字叫克西蘇特魯斯。在這塊殘片中埃阿神命令阿特拉哈西斯:“到船上去,關緊門。帶上你的糧食、你的家庭用品和其他財產,你的(妻子?)、家人、親屬、工匠、耕田的牲畜和所有田野裏吃草的野獸。”主人公回答說他以前從來沒有造過船,他請求神為他把船的圖形畫在地上,以便他依樣畫葫蘆地造出船來。
至此我們知道,巴比倫的大洪水傳說屬於亞述巴尼拔時代,即公元前7世紀,因此可以想象其起源要晚於希伯來人的洪水傳說,並且可能是從猶太人那兒借用來的。但現在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巴比倫的傳說要出現得更加早得多,這是由土耳其政府在阿布哈巴(Abu Habbah)發掘出的一塊殘破泥板提供的,該地原先曾是古城錫帕。這塊泥板包含非常殘缺不全的一則大洪水傳說,並附有確切的日期;因為在其結尾處有題簽或注釋,記錄了這塊泥板是在沙巴圖月(巴比倫曆法的第十一個月)的第二十八天書寫的,時為阿米紮杜伽王執政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1966年左右。可惜的是,文本破壞得如此嚴重,幾乎很難從中獲得什麽信息,但這裏見到了阿特拉哈西斯這個名字,也講到了大雨,還顯然講到船和船上獲救的人。
洪水傳說的另一個十分古老的版本是在尼普爾城發現的,主持發掘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它書寫在一塊未經燒製的泥板上,已經破碎。根據文字樣式和它的出土地點,發現泥板的H?V?希爾普萊契特教授確定它的時間不晚於公元前2100年。在這塊小殘片上,神看來像是宣告,他要向大地降下洪水,立刻掃蕩所有人類;他警告一些人,要求他們建造一艘屋頂堅固的大船,可以在船上保全自己的性命,還要求他們把獸類和禽類帶上船。
前麵所有關於大洪水的傳說都是巴比倫和亞述的一個古代民族用閃米特語寫成的,而美國人發掘尼普爾城時找到並於最近破譯的洪水故事卻是用蘇美爾語寫成的。蘇美爾語版本的問世表明,有一個操非閃米特語(即蘇美爾語)的古代民族看來比閃米特人更早就已生活在巴比倫,並且在幼發拉底河盆地一帶創造了我們通常稱為巴比倫文明的輝煌文化。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8)
發現這則蘇美爾語洪水傳說的尼普爾城是最神聖之地,也許還是國家的最古老宗教中心,而這個城市的地方神恩利爾位列於巴比倫眾神之首。根據書寫形式判斷,記載傳說的泥板大約寫於著名的巴比倫王漢穆拉比時期,即公元前2100年左右。但是傳說本身應該還要久遠得多;因為在泥板書寫時的公元前三千紀末,作為一個完整民族的蘇美爾人已經不存在了,他們已經消融在國內的閃米特人居民中,他們的語言也已經成為死語言,但是操閃米特語的祭司和錄事仍然還在研究並傳抄這些古代文獻和其中的神聖文本內容。蘇美爾版本的大洪水傳說的發現,引發一種推測,即傳說本身把自己的誕生日期提早到閃米特人占據幼發拉底河盆地之前,而閃米特人在移居到這個國家之後,看來借鑒了其前輩蘇美爾人的大洪水傳說。有趣的是,蘇美爾人的大洪水傳說是一個相當可惜的殘斷故事的續篇,這個故事講的是人的創生,按照這個故事的說法,神先創造人,再創造動物。這樣,蘇美爾的傳說就與希伯來人的《創世記》故事相一致,在這兩個故事裏,人的創生和大洪水被處理成世界早期曆史上兩個彼此密切聯係的事件;此外,蘇美爾的故事在反映人的創生早於動物創生這一點上,與祭司文本並不符合,而與耶和華文本相符。
到目前為止隻公布了這個“蘇美爾創世記”泥板的下半部分,但已經足以供我們勾畫大洪水傳說的總體特征了。我們從中了解到齊烏基杜,或者更正確地說是齊烏居杜,一度曾是國王和蘇美爾人的神靈恩基的祭司,恩基相當於閃米特人的埃阿。齊烏居杜每天為神效力,恭順地向他叩拜並堅持在神祠旁進行典禮。為了獎賞他的虔誠,恩基告知他,應恩利爾的請求,眾神在會議上已經決定要用狂風暴雨來滅絕人類的子孫。在這個獻身於神的人及時得到這個警告之前,他的神靈朋友要求他走到一堵牆旁邊,並對他說:“靠牆站在我的左邊,到牆邊我對你說話。”這些話與閃米特語版本傳說中那段稀奇古怪的話存在明顯的聯係,在那裏埃阿對烏特納皮什替姆的警告是這樣開始的:“哦,茅屋啊,茅屋!哦,牆啊,牆!哦,聽著,茅屋!哦,注意聽,牆!”說法不同的兩種傳說中的這兩處對應的段落使人想到,仁慈的神不希望直接向凡人泄露眾神的秘密決定,於是就采用巧妙的手法,向葦草牆說悄悄話,而把齊烏居杜預先安排在牆的另一麵。於是,這個虔誠敬神的人用偷聽的方法獲悉了性命攸關的秘密,而他那神聖的保護者後來就可以辯護說他沒有向人泄露眾神的計謀。這個巧妙的手法使人想起著名的故事,講的是國王彌達斯的仆人探得他的主人有一雙驢耳,在忍不住要向人泄露這個秘密的時候,就悄悄對地上的一個洞說出了這個秘密,並馬上用土把洞填沒;但在這個地方長出了一層蘆葦,風吹得它的葉子發出沙沙聲,把國王的這個缺陷傳遍了全世界。泥板中關於如何建造大船和齊烏居杜如何坐上船的那個部分很可能已經遺佚,而保留下來的部分一開始就把我們投入了滔滔洪水。其中描寫同時發生了猖獗的風暴和傾盆大雨。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9)
然後,行文這樣繼續:“後來,大雨和風暴在大地上肆虐了整整七天七夜,強勁的旋風把茫茫大水中的龐大駁船帶得越來越遠,太陽神出現了,日光投射到天空和大地。”當陽光照耀到船上時,齊烏居杜在太陽神麵前叩拜,並供上閹牛和綿羊。這時,行文再次闕失,接下來我們讀到,國王齊烏居杜向安努神和恩利爾神叩頭行拜。恩利爾對人類的敵視態度現在看來有所軟化,比如他對齊烏居杜說:“我賜給他神一般的生活”,又說:“我為他創造了神一般永恒的靈魂”,這就意味著,大洪水傳說的主人公,蘇美爾的挪亞,即使還不是神的話,至少也獲得了永垂不朽的饋贈。接著,他獲得了“人類子孫的保存者”的稱號,而眾神也讓他居住在一座山上——也許是迪爾穆恩山,雖然這山名的讀法不完全確定。傳說的結尾已經缺失。
因而,我們看到,蘇美爾版本的大洪水傳說與史詩《吉爾伽美什》中保存下來的更長、更詳細的版本,在幾個主要特點方麵是符合的。在兩種版本中,大神(恩利爾或貝勒)都決定用洪水毀滅人類,於是向大地降下暴雨;在兩種版本中,另一個神(恩基或埃阿)都警告人災難將至,而人在得到這樣的告誡之後,都坐在船裏保全了性命;兩種版本中洪水猖獗的時間都是七天;兩個版本中,當大水退去後,人們都獻上供品,並在故事結束時升格為神。唯一的重要區別是主人公的名字,在蘇美爾版本中他稱為齊烏居杜,而在閃米特版本中他叫烏特納皮什替姆或阿特拉哈西斯。蘇美爾名字齊烏居杜使人想起另一個名字——克西蘇特魯斯,這是貝羅索斯筆下從洪水中獲救的主人公的名字;如果說這兩個名字確實有聯係,那麽我們就有新的理由對巴比倫曆史學家如此忠實地遵循遠古文獻資料表示由衷的欽佩。
這塊非常有趣的泥板的發現,以及它把創世和洪水結合在一起的故事,使人有理由推測,我們在《創世記》裏發現的世界初始故事不是閃米特人首創的,而是他們從巴比倫更古老的文明開化民族那裏借用過來的。公元前幾千年,荒蠻的閃米特遊牧民族從阿拉伯沙漠蜂擁而至肥沃的幼發拉底河下遊盆地,發現那裏已經居住著這些開化的民族,過著原始生活的貝都英人的後裔從這些人那裏逐漸學到了他們的藝術和文明習慣,就像北方蠻族通過他們在羅馬帝國內的居住地獲取了那裏的文明之光。
3.希伯來的大洪水故事
兩種不同傳說合成的故事祭司文本和耶和華文本祭司文本的晚出及其教權性,它與耶和華文本的反差祭司文本和耶和華文本之間的文句差異兩個文本在洪水故事材料方麵的不同耶和華文本較古老希伯來人依據了巴比倫洪水故事後世對洪水故事的幻想添加《聖經》文本的批評家們現在一致承認,正如《創世記》裏所記載的,在古希伯來大洪水傳說中,可以發現兩個獨立起源和部分不一致的故事,後來,為了使它們表麵上看上去像一個統一的故事,就將它們拚合在一起。然而,將兩個文本合而為一的編訂工作做得如此笨拙,以至於其中的重複和矛盾之處甚至連粗心大意的讀者都不會視而不見。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0)..
洪水傳說的兩個版本就這樣人為地組合在一起,一個起源於批評家所稱的祭司文本或祭司法典(通常用字母P表示);另一個起源於批評家所謂的耶和華或雅赫維文本(通常用字母J表示),用耶和華神(或稱雅赫維神)的名字來表示其特點。兩個來源有明顯不同的性質和風格,它們屬於不同的曆史時代;耶和華文本的故事可能最古老,祭司文本據現在一般認為在組成“舊約六經”的四個基本文件中產生得最晚。耶和華文本據認為是在早期希伯來王國的猶地亞寫定的,可能在公元前9世紀或前8世紀。祭司文本則出現在公元前586年之後的時期,當時耶路撒冷已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征服,猶太人也已被他擄為囚徒。兩個文本都有其曆史形式,然而,耶和華文本的作者顯示出對他所描寫的男人和女人的個人性格和命運的真正興趣,而祭司文本的作者關心他們則僅僅因為他認定那些人是神意大框架裏的工具,以便借他們來向以色列傳達神的知識和宗教、社會法規知識,按照神的仁慈旨意這些知識應當是“神的選民”用來調節他們的生活的。作者寫的曆史與其說是世俗史和市民史,不如說是神的曆史和宗教史。在他的眼裏,以色列人是一個教會,而非一個民族。因此他相當詳盡地敘述了神向他們恩賜現身的那些族長和先知們的生平事跡,而對普通凡人則草草略過,僅僅提一下他們的名字,仿佛他們隻是連接一個宗教時期和另一個宗教時期的環節,僅僅是用來綴合華麗神啟珍珠之間空隙的線頭。他對以往曆史的態度完全可以從他所生活的時代環境來說明。以色列的偉大時期已經過去,它的獨立已經喪失,隨之消亡的還有對塵世昌盛和榮耀的希望。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輝煌統治,在民眾心裏喚起了關於強大帝國的美妙幻想,這些幻想甚至在王國陷落以後還會像清晨的雲彩那樣保留很長一段時間,然後才在異族統治的嚴酷現實下,在烏雲籠罩的民族末日的黃昏裏慢慢消失。純粹的世俗抱負找不到出路,民族性格中難以壓抑的理想主義如今在另一個方向找到了出路。民族的幻想投向另一方麵。如果地上的門向它關閉,那麽天國之門仍為它開啟。正如四麵受敵的雅各在伯特利,做夢看到了伸向雲端的梯子,一個個天使通過它能夠降到地麵,以便保護和安慰可憐的流浪者。簡而言之,以色列的領袖們試圖安慰並補償自己的人民,因為他們在世俗範圍內蒙羞,辦法是在宗教精神生活範圍內把他們提到至高無上的地步。領袖們為此創立或完善了一套複雜的宗教儀式,以便先發製人並招引神的寵愛,於是就把錫安變成聖城,使之成為地上神國的歡樂之處和中心。這些意圖和抱負給社會生活增添了越來越多的宗教色彩,社會生活的利益也就是教會的利益,祭司的影響壓倒一切。國王被高級祭司替代,後者甚至穿上前者的紫袍並登上了金色的王位。這樣,耶路撒冷發生的大祭司取代世俗統治者的變革,就類似於那種使愷撒的羅馬變成中世紀教皇的羅馬的變革。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1)..
這是一種思想運動,這種宗教渴望的潮流沿著教權主義方向迅猛發展,它反映在(幾乎可以說吸納並凝固在)祭司法典裏。這場運動的精神和道德局限也相應地反映在文本作者的身上。他真正感興趣的唯有宗教的外在方麵;他真正嗜好的是習俗和儀式、教堂用具和服飾的細枝末節。宗教的更深層麵對他而言實際上是一本高深莫測的天書,他幾乎不涉及它的道德和精神方麵。他從來不關注一直激動著深思好問者的那些永生和惡的起源等重大問題。對儀式最小細節的全身心關注,對純粹世俗之事的冷漠,對年代記和家族譜係、日期和數目字的偏好,總之對曆史的幹枯骨架而不是對其血肉的偏好,使這位祭司史學家就像中世紀的僧侶編年史家,這些人透過修道院小室逼仄的透氣孔或教堂五彩的玻璃窗去觀察廣闊的世界。他的智力視野狹窄,他所身處的觀察事物的環境是有顏色的,而他則透過這層媒介來看事物。因此,旁人都看不見隻有他看見的荒野聖所的壯觀華美,在他狂熱的幻想中若隱若現,他是透過某種豔麗的凸肚窗的燦爛窗格玻璃或圓花窗的紫色光線來觀察聖所的。連那些造成或改變物質世界的緩慢過程或突然大動亂,在他看來都隻是神為了宣告宗教天意的新時代而降賜的征兆和奇跡。在他的眼中,創世工作正是通往安息日製度的偉大序幕。蒼穹本身和閃爍群星是一個壯麗的鍾盤,神的永恒手指在上麵指出教會日曆節日的準確日期。幾乎將全人類從地麵上掃除的大洪水,隻是後悔造人的神與可憐的幸存者訂立契約的機會;而在狂暴的暗雲裏發出彩色光輝的霓虹,則不過是神附加在這個契約之上並保證其真實和牢不可破的印記。
這個祭司史學家同時也是律法家和教士,因而他竭盡全力要證明神對其子民的慈善態度是有法律基礎的,是由一係列契約確保的,雙方以一切必要儀式訂立了這些契約。在詮釋這些契約時,他感到自己如魚得水;他不知疲倦地列舉以色列人的大量契約名稱。這個最枯燥的慕古者,刻板的儀式主義者,從來都沒有像他在談論鍾愛的契約和財產轉讓書時那樣,如此明顯地放鬆他一貫嚴峻的態度,也從來沒有這樣隨意與緩和。他的曆史故事傑作是公認的關於鰥夫亞伯拉罕與赫人的子孫進行接洽的故事事見《創世記》第23章。——譯者。在故事中,亞伯拉罕向他們買了家族墓穴,用來安葬死去的妻子。事件本身的悲傷性質,絲毫沒有影響講故事人的職業熱情;他為這個故事所描繪的圖景將非凡的藝術家的特點與經驗老到的財產轉讓人的錙銖必較結合在一起。盡管所描述的事件與我們相隔幾千年,整個場麵仍然如同當時呈現在作者眼中的情景一樣,在我們麵前複活起來。也許同樣的場景現在還發生在東方,當兩個有教養的阿拉伯酋長在生意場所機敏地談判買賣時,他們小心謹慎地恪守東方外交禮節的各種殷情謙恭之舉。可是這樣的情景實際上很少出現在這位藝術家的筆下。他幾乎不想描寫風景,他筆下的人物肖像很粗糙,缺乏個性、生活氣息和色彩。他最精心描寫的摩西——這個偉大的領袖,也幾乎就是一架裝配起來的活動人體模型,以便讓他來規定教堂內部裝飾和人員服飾。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2)..
耶和華文本的作者則給我們描繪了完全不同的族長時代的圖景。從純淨的素描、輕盈而雅致的筆觸、溫暖的色調等方麵看,它們是無與倫比的,也許是所有文獻中獨一無二的。寥寥幾筆就產生出最精美的效果,因為每一筆都是大師所為,他天生就知道什麽東西可以寫入畫麵,什麽東西必須棄而不用。因此他看來傾全力把人物形象提到首位,並讓他們以活生生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跳出畫布,他用難以察覺的靈巧,三筆兩筆就成功勾勒出作為人物陪襯的風景,並由此完成一幅和諧的圖畫,給我們留下難以抹去的記憶。比如,雅各和拉結在水井邊,晌午的烈日照耀著周圍的羊群,作者用文字傳達的這個場麵的生動性,絲毫不亞於拉斐爾畫筆下的生動性。
作者精細形象地描繪了人的生活,同時輔之以神的可愛天真和古樸。他把我們帶回到往昔時代,那時候人和神之間應該尚未形成如此可怕的鴻溝。我們在這裏讀到,神像孩子為自己用泥土做玩偶一樣,用黏土捏出第一個人;他趁著傍晚的清涼在花園裏閑逛,並叫來藏匿在樹後自慚形穢的亞當和夏娃;他用獸皮為他們做衣服,讓我們的第一對父母換掉用來遮羞的十分寒酸的無花果樹葉;他在挪亞走進方舟之後關上他身後的門;他嗅聞燒烤犧牲時發出的香味;他為了觀看巴比倫塔而降落到地上,顯然是因為在天上難以看清的緣故;他在白天酷熱中,來到亞伯拉罕的帳篷門口,在沙沙發響的橡樹陰影下與他攀談。總而言之,這位討人喜歡的作者的整部作品散發著詩意,並帶有原始時代的一絲清新和芬芳氣息,從而賦予它一種無法言喻和永恒的美妙。
在《創世記》中組合而成的大洪水故事裏,耶和華文本和祭司文本分別提供的兩個獨立的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無論在文字上還是在材料上都有可以分辨出來的不同之處。首先來看文字上的不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希伯來語原文中,神始終被指得明明白白,在耶和華文本中它稱為耶和華(雅赫維),而在祭司文本中則稱為埃洛希姆。英文譯本中這兩個名稱分別用“Lord(主)”和“God(上帝)”來表示。英譯者用“主”一詞來表示希伯來語的耶和華,是根據希伯來人的習慣,希伯來人在高聲朗讀聖書時,總是在發現寫著“耶和華”這個聖名的地方用“Adanai”即“主”來代替。因此英語讀者可以設想一般的規律是,英譯本段落裏凡是用“主”來稱呼神的那些地方,在寫成或印刷成的希伯來文本裏必代表耶和華的名字。然而在洪水故事以及整篇《創世記》裏,祭司文本的作者避免稱呼耶和華的名字,而代之以“埃洛希姆”,這是希伯來語裏稱“神”或“上帝”的普通詞;他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在他看來,神的名字“耶和華”最初是神後來泄露給摩西的,所以不可能在世界創生的早期用在神身上。另一方麵,耶和華文本的作者則不同意關於“耶和華”這個名字是神啟而產生的觀點,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從世界創生伊始就將其用在神身上。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3)..
兩種文本除了相互之間存在這個主要差異之外,還有另一些文字上的不同,它們沒有反映在英文譯本裏。比如,詞組“男人和女人”在耶和華文本裏與祭司文本裏完全兩樣。其次,英文譯本裏表示“毀滅、破壞”的詞在這兩個文本裏是不同的,英文本譯者就相應地用“die(死、滅亡)”和“dried(枯萎、凋謝)”來描述。
但是,耶和華文本的故事和祭司文本的故事在題材方麵的差異更加引人注目,它們有時達到直接矛盾的地步,這是大洪水傳說不同來源的最好證明。比如,在耶和華文本的故事裏,對潔淨動物和不潔動物是加以區分的,前一類動物中的每一種選七公七母,後一類各選一公一母,帶上船。另一方麵,祭司文本作者不那麽反感對動物作區別,但是對把它們帶上船則完全一視同仁,雖然他同時一概限製帶上船的動物數量,每種隻準帶一對。對這種不一致的解釋是,在祭司文本作者看來,對動物作潔淨和不潔的區分,是神最早向摩西提出的,因此摩西的先祖挪亞是不可能知曉這一點的。耶和華文本的作者則相反,絲毫不顧任何這樣的觀點,他們天真地想象人在誕生初期就能區別潔淨動物和不潔動物,仿佛這樣的區別是建立在每個人都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的自然區別基礎之上的。
兩位作者的另一個重要差異涉及洪水的持續時間問題。在耶和華文本故事裏,大雨持續了四十個日日夜夜,之後挪亞在船上還待了三星期,直等到水退和陸地顯現、能夠上岸為止。據此估計洪水一直持續了六十一天。另一方麵,在祭司文本故事裏,洪水持續了一百五十天才開始減退,洪水總共持續了十二個月零十天。考慮到希伯來人采用的是太陰曆,十二個月計有三百五十四天,再加上十天就成為太陽曆,有三百六十四天。因此祭司文本作者確認,洪水持續時間大約為太陽曆一年,於是我們可以放心地斷定,他生活時期的猶太人已經學會根據對太陽的觀察而修正太陰曆的嚴重錯誤了。
其次,兩個作者在提到洪水原因時也表現出分歧。耶和華文本的作者認為滂沱大雨是產生洪水的唯一原因,而祭司文本的作者則說水是同時從地下湧出和天上落下的。
最後,耶和華文本的作者描寫挪亞為了感謝從洪水中逃生,建造了一個祭壇,並向神供上犧牲。可是祭司文本的作者根本沒有提到祭壇和舉行祭祀;毫無疑問是因為根據他采用的利未人的律法,除了耶路撒冷的神廟之外,任何地方都不能有合法的祭壇,還因為對挪亞這樣的凡人來說,舉行祭祀是聞所未聞的僭越,是對教士權力的嚴重侵犯,這種權力是他做夢也不會讓給這位可敬的族長的。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4)..
因此,對耶和華文本和祭司文本中的這兩個故事所作的比較,強烈地支持了批評家們的結論,即這兩個文本最初是彼此獨立存在的,耶和華文本的故事比祭司文本的故事要早得多。因為耶和華文本的作者顯然並不知道關於唯一聖所和除了耶路撒冷之外禁止隨處祭祀的律法;同時因為這個律法是在公元前621年由約西亞王第一次明確頒布並在生活中實施的,由此可見,耶和華文本必定編成在某個早於該日期的時候,並且很可能要早許多。基於同樣的原因,祭司文本必定編成在某個晚於該日期的時候,很可能是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其作者無疑知道唯一聖所的律法,他不允許挪亞破壞它。因此,如果說耶和華文本的作者在他的時代質樸地建立世界創生最初時期的宗教法規和表達形式時,透露出某些古代淳樸性,那麽祭司文本作者反映的是更晚時期,這個時期製訂出了宗教演化的明確理論並將其嚴峻地運用於以往的曆史。
隻需將關於大洪水的希伯來故事與巴比倫故事稍作比較,就足以使我們相信,兩個故事並非完全獨立,要麽是一個故事來自另一個故事,要麽是兩個故事具有同一個來源。兩者之間的相似點太多,而且很詳細,實在不可能是偶然的。兩個故事中,都是神力決定要借大洪水毀滅人類;兩個故事中,都是一個神預先將這個秘密泄露給人,他指示人建造大船以便住在裏麵解救自己和所有的“物種”。這可能不僅是偶然巧合:在巴比倫故事裏,正如貝羅索斯所報道的,從洪水中獲救的主人公是巴比倫第十代王,而希伯來故事中的挪亞是亞當的第十代子孫。在兩個故事裏,都是受神寵愛,並因而得到神預告的人,造了一艘幾層的大船,塗上樹脂和瀝青,以防滲水,然後帶上全家和各種動物一起上了船;兩個故事中的洪水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雨引起的,也都延續了好多天;兩個故事都講所有的人都淹死了,隻剩下主人公和他全家;兩個故事都講主人公放出烏鴉和鴿子,打探洪水是否已經退去;兩個故事中,鴿子轉了幾圈,沒有找到歇腳之處,就飛回船上;兩個故事中都講到烏鴉沒有飛回來;兩個故事都講方舟最後擱在山頂;兩個故事中主人公都在山頂擺上祭祀的犧牲,以感謝自己得救;兩個故事中的神都聞到犧牲的香味,他們對人的憤恨就消退了。
我們講了這麽多巴比倫傳說和希伯來傳說總體上的共同相似之處。然而如果我們注意希伯來故事自己的獨立成分,那麽將會看到,耶和華文本的故事比祭司文本的故事更接近巴比倫傳說。在巴比倫故事和耶和華文本故事中,數字七都具有特殊意義。在耶和華文本裏,挪亞在洪水到來之前七天得到警告;他把每種潔淨動物都帶七對上船;他接連著每隔七天就從船上放一隻鴿子出去。在巴比倫文本裏,洪水最具破壞性的時間持續了七天;主人公在山上擺出七件供品碗碟。其次,在耶和華文本和巴比倫文本裏都特別提到當人和他的全家帶著動物剛剛上船或方舟,門就在他們身後關上了;兩個文本裏都包含從船上放出烏鴉與鴿子、舉行祭祀、神聞到祭品的香味,以及神隨後得到了安慰等生動情節。可是在某些細節方麵,《創世記》裏的祭司文本比耶和華文本更接近巴比倫版本。比如在祭司文本和巴比倫文本裏,都對船的建造有精確的指令;兩個文本裏,船都有好幾層,每層有許多船艙;兩個文本裏的船都塗上樹脂和瀝青以防滲水;兩個文本裏的船都擱在山頂;兩個文本裏的主人公都在得到神的祝福後走下了船。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5)..
但假如說希伯來故事和巴比倫故事之間關係密切,那麽怎樣來解釋這種關係呢?巴比倫故事不可能來自希伯來故事,因為它至少比希伯來故事早十一至十二個世紀。此外,“正如齊默爾曼指出的,《聖經》故事就其本身而言,預先應該有一個類似巴比倫那樣易受水災之害的國家;因此毋庸置疑,這個傳說‘產生在巴比倫國土上並從那裏傳播到了巴勒斯坦’。”可是如果真是希伯來人從巴比倫借用了大洪水傳說,那麽他們又是在何時和怎樣這麽做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沒有任何資料,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隻能推測。有些著名學者猜測猶太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傳說是在他們被囚在巴比倫的時候,因此《聖經》故事的產生也順理成章地不會早於公元前6世紀。如果我們僅僅掌握祭司文本的希伯來洪水傳說的話,這樣的觀點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因為正如我們所知,祭司文本可能編成於巴比倫之囚時期或在其後,其編著者完全可能在放逐期間或者也許在返回巴勒斯坦後,通過口傳或者從巴比倫文獻中熟悉了該傳說。因為有理由猜想,兩個國家之間由於征服而造成的密切關係,能夠促使巴比倫文學在巴勒斯坦的傳播,以及猶太文學在巴比倫的傳播。根據這個觀點,祭司文本故事與耶和華文本故事之間的某些差異點,以及與巴比倫故事的契合點,就可以想象是該文本作者從巴比倫源頭直接借用來的。這幾點就是關於建造方舟的細節,尤其是在船上塗抹巴比倫特有的材料樹脂和瀝青。但是希伯來人了解洪水傳說,而且是形式上與他們相近的同族人的巴比倫傳說,還遠在他們被囚之前,《創世記》中的耶和華文本故事充分證實了這一事實,這個故事大約產生在公元前9世紀,而且不可能晚於公元前8世紀。
於是我們假定巴勒斯坦的希伯來人早就熟悉了巴比倫的大洪水傳說,但我們仍然要問,他們是怎樣及何時知道這個故事的?對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一方麵有人認為,希伯來人是在從巴比倫遷居到巴勒斯坦的時候帶來了這個故事,即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之時。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希伯來人可能是在定居巴勒斯坦以後,從當地的迦南人那裏借用了這個故事,迦南人同樣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中的某個時候以巴比倫文學為媒介而學到了這個故事。兩種觀點中哪一種是真實的,我們現在無法決定。
後來,猶太人的幻想就用許多新的,而且往往過分鋪張的細節對大洪水傳說作了裝飾。這些細節顯然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或取悅於墮落時代的趣味,這個時代已經不滿足《創世記》故事的高貴的淳樸性了。在對古代傳說所作的花哨庸俗或怪誕的增補中,我們閱讀到,在洪水之前的日子裏人們的生活是多麽輕鬆,當時播一次種的收成就可供人一直食用四十年,當時人能夠用法術迫使太陽和月亮為自己效力。嬰兒在母親腹中不是待九個月而是總共隻待幾天,並且在出生後立即就會行走、說話,連鬼怪都不怕。但這樣自由自在的奢華生活把人們引入迷途並犯下各種罪行,尤其是淫蕩和貪婪之罪,從而引發神的憤怒,決定要用一場大洪水來消滅這些罪人。但出於惻隱之心,他給了他們應有的警告。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6)..
挪亞聽了神的教誨,就告誡人們改惡從善,同時用懲罰他們罪孽的洪水來威脅他們。他這樣做至少做了一百二十年。甚至過了這段時間,神還給人再寬限了一個星期,而且說也奇怪,在此期間太陽每天早晨從西方升起,每天晚上從東方落下。但怎麽也不能使邪惡者改悔;他們看見虔誠的挪亞在建造方舟,便不停地當麵譏諷和嘲笑他。挪亞從一本聖書學習如何建造方舟,這本書是大天使拉結爾給亞當的,它包含人和神的全部知識。它是用藍寶石做的,當挪亞把它帶上船時,就把它鎖進精致的黃金小盒子裏,在船上用它做計時器來辨別白天和黑夜。因為在整個洪水期間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地上沒有光。當時,洪水是由天上落下的雄性之水和地下湧出的雌性之水相遇而產生的。神從天昴星宿中拿去兩顆星,在天上做出兩個窟窿,天上的水就從裏麵湧出來;而為了止住大雨,神後來用大熊星座的兩顆星來堵住窟窿。這就是大熊星座至今一直追著天昴星的緣故:她想要回自己的孩子,但直到世界末日也不會得到他們。
方舟造好以後,挪亞開始把各種動物放進去。動物太多了。他無法將它們都帶走,隻好坐在船門口挑選。他挑了躺在門口的動物,而那些站著的,隻好丟棄。甚至在經過這樣嚴格執行的自然選擇原則之後,拿到船舷邊的各種爬行動物的數目還不少於三百六十五種,各種飛禽的數目不少於三十二種。帶進船的哺乳類動物數量無法統計,至少看來沒有記錄下來,不過其中許多混在人群裏,正如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洪水到來之前,不潔動物比潔淨動物多得多,而洪水過後情況就相反了,因為帶上船的每種潔淨動物各是七對,而不潔動物隻有各兩對。有一種稱為“利姆”的生物,體型非常龐大,船上找不到放置它的地方,因而挪亞把它拴在船外麵,那動物就一直跟在船後跑。巨人奧格是巴珊國王,也因為體型太大而無法安置在船內,就坐在船頂上,由此逃脫洪水得救。與挪亞一起安排在船上的有他的妻子——以挪士的女兒拿瑪、三個兒子以及他們各自的妻子。一對怪異夫妻“謊言”和“不幸”也在船上找到了棲身處。起初,“謊言”獨自來到船門口,但在一個通道口被攔住了,理由是船上隻允許結了婚的夫妻上去。於是他準備離開,但遇到了“不幸”,便引誘她和他為伴,這一對也被同意上船。當所有人都上了船時,洪水開始了,大約七十萬個罪人聚集在一起,圍著船,懇求帶上他們。當挪亞斷然拒絕放他們進來時,他們衝擊船門,看能否破門而入,但守衛大船的各種野獸襲擊他們,吞食了好些人,餘下的人都淹死在已經漫上來的大水裏。船在水麵上整整漂泊了一年;它在巨浪中顛簸搖晃,船裏所有的人和動物都像鍋中的豆子不斷顫抖。獅子咆哮,公牛怒吼,狼群發出悲號,其餘動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哀泣。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7)..
但是挪亞必須在船內對付的最難辦的問題是食糧。洪水過後好多年,他的兒子閃對亞伯拉罕的仆人以利以謝透露說,父親養活那些動物有多困難。這個可憐的人上上下下,沒日沒夜,到處忙個不停。因為白天的動物必須白天喂,夜晚的動物必須夜晚喂;巨人奧格的食物則通過頂棚上的窟窿供給。雖然獅子一直受瘧疾之苦,疾病使它多少安靜一些,但非常陰鬱,還會因一點點刺激大發脾氣。有一次,挪亞給它食物時稍微慢了一些,這個高貴的動物用爪子打了他那麽重一巴掌,這個族長從此終生成了瘸腿,並因此再也不能從事祭司職業。塔慕茲月的第十天,挪亞放出烏鴉去探看並向他匯報洪水的情況。但烏鴉發現一具浮屍並開始啄食,完全忘記了返回和向挪亞報告。一星期以後,挪亞放出一隻鴿子,它飛了三圈最後返回,嘴裏叼一根它從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折來的橄欖樹枝;看來洪水沒有蹂躪聖地。挪亞從方舟登上岸,看見遭受洪水全麵摧殘後的景象,不禁失聲痛哭。他的兒子閃因為獲救向神獻上感恩的供品,而族長本人還沒有從獅爪的打擊中恢複過來,不能親自獻祭。
我們在後來另一個故事中可以獲得關於方舟內部結構和乘客分布的有趣細節。家畜和野獸用木板隔開關住,中甲板上放著各種飛禽,上甲板是挪亞和他家人的安身之處。但男子和女子嚴格分開。族長和他的兒子占據船的東部;他的妻子和他的兒媳們則住在西部;中間放著亞當的屍體作為隔離物,他由此避免了葬身水底。這個故事還給了我們關於方舟的準確規模尺寸的消息,以及人們在某月某周的某日上船的準確日子,這些內容來自西奈山聖凱瑟琳女修道院藏書室的一件阿拉伯古抄本。作者看來是一位阿拉伯基督教徒,生活在穆罕默德征服時期,盡管抄本屬於稍晚時候。
4.古希臘的大洪水故事
丟卡利翁和皮拉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論丟卡利翁的洪水丟卡利翁的墓和雅典的“祭水節”幼發拉底河流域希拉波利斯城的丟卡利翁洪水故事希拉波利斯城的水節和祈禱丟卡利翁、方舟和鴿子弗裏吉亞的阿帕梅亞(西博土斯的)錢幣上的“挪亞”洪水希臘的三場大洪水,奧齊蓋斯時代的洪水古代權威意見認定的奧齊蓋斯洪水的發生年代奧齊蓋斯洪水和科帕克湖的變遷達爾達諾斯時代的洪水和達爾達諾斯在費涅烏斯的故地費涅烏斯湖流域的幹濕交替達達尼爾海峽的出現導致產生薩莫色雷斯洪水故事地質學部分證實了薩莫色雷斯故事薩莫色雷斯故事可能是一位古代哲學家的推測丟卡利翁的洪水故事可能是對色薩利地理構造的一種推測滕比峽穀古希臘洪水故事可能是“觀察性神話”古希臘文學中也有關於殺死大多數人類的毀滅性大洪水的傳說。神話記錄者阿波羅多羅斯告訴我們,故事是這樣的:“丟卡利翁是普羅米修斯的兒子。他作為國王統治弗替亞周圍地區,並娶了厄庇墨透斯和諸神創造的第一個女人潘多拉所生的女兒皮拉。當宙斯決定消滅青銅時代的人類時,丟卡利翁聽從普羅米修斯的話,建造了一隻箱子或方舟,在裏麵儲備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和自己的妻子一起乘了進去。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8)..
宙斯從天上向大地降下滂沱大雨,掃蕩了大半個希臘,所有的人都死了,隻剩下少數人,他們聚集在附近的高山上。此時色薩利的高山分開了,所有沿伊斯特姆地峽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一邊的大地都陷入一片汪洋。但丟卡利翁在自己的方舟裏遍海漂流了九天九夜,最後停靠在帕爾納索斯山,當大雨停止時,他上了岸,並向搭救他的宙斯神獻祭。宙斯就派赫爾墨斯去找他,允諾滿足他的任何要求。丟卡利翁選擇了人。於是按照宙斯的吩咐,他撿起幾塊石頭,把它們拋過自己的頭頂。丟卡利翁拋出的石頭變成了男人,皮拉拋出的石頭變成了女人。這就是為什麽‘人’在希臘語中叫做laoi,它源自laas一詞,意為石頭。”
就形式而言,這個希臘傳說不早於公元前2世紀中期,但就實質而言它相當古老,因為這個故事是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曆史學家赫蘭尼科斯講述的,他說丟卡利翁的船不是漂流到帕爾納索斯山,而是漂流到了色薩利的奧瑟裏斯山。另一個版本出自品達羅斯之手,他的創作時期和赫蘭尼科斯同屬一個世紀,但比後者略早一些;因為這位詩人講到丟卡利翁和皮拉從帕爾納索斯山下來,重新用石頭創造了人類。有些人認為,他們在洪水過後建立的第一座城市是奧帕斯,坐落在豐饒的羅克裏安平原上,位於群山和埃維亞海灣之間。但是丟卡利翁據說住在奧帕斯的息努斯港,距平原幾公裏之遙;這裏直到公元初期還有人向旅行者指點丟卡利翁的妻子的墳墓。她丈夫的骨灰據說安放在雅典。公元前4世紀從事創作活動的亞裏士多德說,丟卡利翁時代最明顯的洪水災難發生在“古代的海臘斯,它是多多納和阿謝洛奧斯河附近的一個國家,因為這條河在很多地方改變了河道。當時那裏住著謝利人和稱為希臘人、而現在叫做海侖人的民眾”。有些人認為,多多納的宙斯神廟是生活在該國莫羅西安人中間的丟卡利翁和皮拉建造的。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也提到丟卡利翁和皮拉時代的洪水,不過沒有對它進行描述。他敘述埃及祭司怎樣譏笑希臘人,因為後者相信洪水隻發生過一次,其實發生過多次。帕羅斯的編年史家於公元前265年製訂了一份年代表,注明丟卡利翁時代的洪水發生在距他製作該表之前一千二百六十五年。根據這個計算,洪水災難發生在公元前1530年。
希臘許多地方的人都聲稱有幸以特殊方式與丟卡利翁的大洪水有關。在這些聲稱者中,不出所料有雅典人,他們自誇所居住的阿提卡一地有大量古跡;當涉及丟卡利翁和洪水問題時他們是一點也不會淡然漠視的。他們對這個問題作了相應的補充,簡單而權宜地宣稱,當烏雲在帕爾納索斯山上聚集和大雨傾瀉到丟卡利翁國王統治的利科列大地上時,他逃難到了雅典,到那裏之後他為雨神宙斯建立了神廟,給宙斯供上犧牲,感謝他的搭救之恩。在這個短短的傳說中根本沒有提到船,我們看來可以推論主人公是徒步逃脫的。無論如何,傳說講到他建立了奧林匹亞宙斯古神廟,自己也被安葬在雅典。到了公元前2世紀,當地雅典人懷著愛國主義自豪感向外人指點這位希臘的挪亞的墳墓,它距離後來建的規模大得多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廟不遠,遭到毀壞的神廟圓柱兀自雄偉地矗立在現代城市的上方,仍然吸引著來自遠方的目光,仿佛獨立無言然而雄辯的目擊者,見證著古希臘的榮耀。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19)..
這並不是古代雅典人用來表示紀念可怕洪水的全部標誌。在宏大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廟陰影之下的一個大區域內,他們將好奇的旅行者領到一個叫奧林匹亞大地的小區域,指給遊人看地上寬一肘的裂縫,讓他相信有一股洪水流進這條裂縫裏。他們每年向縫裏拋入拌有蜜糖的小麥烤餅。這些麥餅看來是靈魂餅,是給遭受大洪水喪命的冤魂當食物的。我們得知,在雅典,人們每年都要為這些人設葬後宴或慰靈祈禱,這稱為“祭水節”。根據這個稱呼判斷,大慈大悲的人們不僅拋入烤餅,而且向裂縫中倒水,是為了讓那些生活在陰間的人除了止饑還能解渴。
在另一個地方,有類似的儀式紀念大洪水,這個地方是幼發拉底的希拉波利斯城。這裏直到公元2世紀還在用古老的方式對閃米特諸神進行崇拜。儀式名義上按照因亞曆山大的征服而傳播到整個東方的希臘文明進行,半透明的偽裝物把神罩在下麵,如同現代服飾披在古代雕像身上那樣。這些土著神裏的主神是大敘利亞女神阿斯塔特,希臘人以赫拉的名義向她頂禮膜拜。盧奇安給我們留下了關於神廟本身以及在其中舉行奇異儀式的非常珍貴的描寫。他告訴我們,按照一般的看法,神廟是丟卡利翁建造的,而在那個時代發生過洪水。這使盧奇安有機會講述如下的希臘洪水故事。他說,現在的人不是最早的人種。那些更早的人種已經完全滅絕了。我們是第二批人種,是丟卡利翁以後繁衍起來的。至於洪水之前的人,據說他們非常邪惡和無法無天;既不守誓約,不殷勤對待外鄉人,又不尊重哀告者,因而大災難就降臨到他們頭上。深泉奔湧,大雨噴瀉,形成洪流,河水暴漲,海水漫遍大地,一片汪洋,什麽也看不到,所有的人都葬身水底。丟卡利翁多虧了謹慎和虔誠,成為唯一活下來的人,並成為聯結第一批人類和第二批人類的中間環節。他得救的方法是這樣的:他有一隻大船,他和自己的妻兒上了船;他們身後是豬、馬、獅子和蛇,還有其他各種地上的動物,都是成雙成對。他把它們全都帶上船,它們從來不危害他。相反,它們在神的幫助下彼此和睦相處,同船漂流,在洪水遍野的時期,一直共度日日夜夜。盧奇安所講的丟卡利翁時期洪水的希臘傳說就是這樣的。但是他接下去說,希拉波利斯的居民講到一件稀奇事。他們說在自己國家的地上出現了一條大裂縫,所有的洪水都流到這個洞裏。此時,丟卡利翁在裂口旁建造了一個祭壇,為赫拉神廟奠了基。“我看見了那個裂口”,盧奇安繼續說,“是神廟下的一個很小的洞。它是否在古時候很大,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縮小到現在的樣子,我對此一無所知,但我看見的無疑很小。為了紀念這個傳說,他們在那裏舉行如下的儀式:每年兩次從海裏把水拿到神廟。拿水的不僅有祭司,還有所有的敘利亞人和阿拉比亞人,常常還有遠自幼發拉底河一帶的許多人到海邊去,他們全帶來了水。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0)..
人們把這些水灌進洞裏,雖然洞很小,卻總是能吸收大量的水。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人們說,他們遵守的是丟卡利翁為了紀念災難同時紀念幸運而在該神廟製訂的習俗。”此外,在大神廟的北門,矗立著兩根高高的圓柱,或者不如說是方尖碑,每根高約三百六十英尺;每年兩次要有一個人爬上其中一根,在方尖碑頂部留空七天。他為什麽要爬上去,他在杆頂做什麽,答案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在這樣的高度他處於上天之神聽得見其聲音的範圍內,神就在附近,完全能夠聽清他的祈禱,而他的祈禱是代表整個敘利亞國土所作的。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爬上方尖碑是為了表示人在丟卡利翁時代的洪水中逃生時是怎樣爬上山頂和高高樹梢的。
在這個後來的說法中,希臘的洪水傳說與巴比倫洪水傳說的相似點已經相當接近;還有一個相似特點是普盧塔克提供的,他說丟卡利翁從船上放出一隻鴿子,觀察它是飛回來還是飛到別的地方,從而判斷洪水還在肆虐還是已經減退。具有這種形式的希臘大洪水傳說,毫無疑問即使不是閃米特範本影響下的翻版,也至少打上其影響的印記,故事色調和形式都來自以色列或巴比倫。
小亞細亞另一個看來有資格自誇與大洪水有關的城市是弗裏吉亞的阿帕梅亞(西博土斯的)。城市所具有的西博土斯這個稱呼,在希臘詞匯裏是箱子或方舟的意思。該城有一種在馬克裏努斯和老腓力統治時期鑄造的錢幣,我們看到上麵有大船的形象,船在水上漂浮,載有兩個人,都顯出上半身。船的旁邊還有兩個全身的人像,一男一女,站著。最後,船的頂部歇著兩隻鳥,據說一隻是烏鴉,一隻是鴿子,嘴裏叼著一根橄欖枝。仿佛為了消除對傳說真實性的所有懷疑,船身上刻著“挪耶”的字樣,這是希臘人表示挪亞的人名。毫無疑問,這兩個人像代表挪亞和他的妻子,他們出現兩次,起先在船上,後來在船旁。這些錢幣圖案無可辯駁地證明,阿帕梅亞人在公元3世紀就已知道以《創世記》裏的形式講述的挪亞時代的希伯來洪水故事。他們也許很容易從城裏的猶太人居民那裏聽到這個故事,猶太人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人數如此眾多或者如此富裕,以至於他們一次就能向耶路撒冷捐出至少一百磅黃金作為獻祭。阿帕梅亞的洪水傳說是純粹源於猶太人呢,還是在本地舊的洪水故事上再做的嫁接呢,這是一個問題,對此學術界眾說紛紜。
雖然與丟卡利翁的名字相聯係的洪水最為人熟悉並出名,但並非希臘傳說中的唯一一次洪水。實際上學者們辨別出不同時代席卷大地的三場大洪水災難。第一場災難據說發生在奧齊蓋斯時代,第二場發生在丟卡利翁時代,第三場發生在達爾達諾斯時代。據說奧齊蓋斯(或稱奧齊古斯)是維奧蒂亞的第比斯(錫韋)城的創立者和國王,用羅馬學者瓦羅的話說,這座城市是希臘最古老的,它建立在地球上第一次洪水之前的遠古時期。奧齊蓋斯的名字用來稱呼整個國家、這個城市以及城市的一扇大門,這也證明了他總體上與維奧蒂亞有聯係,尤其與第比斯有聯係。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1)..
瓦羅對我們說,維奧蒂亞的第比斯建造於他寫作之前大約兩千一百年,他寫作是在公元前36年左右。據瓦羅說,洪水發生在奧齊蓋斯在世時,不過是在他建造了第比斯城以後,所以我們推斷,在瓦羅看來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2136年,或者就在這個年份之後不久。據教會史家說,奧齊蓋斯時代的大洪水發生在挪亞洪水之後大約兩千兩百年,在丟卡利翁時代的類似大災難之前兩百五十年。看來早期基督徒實際上值得做的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是主張他們的聖書裏記載的洪水發生在比其他異教書籍裏敘述的洪水早得多的古代。基督教編年史家尤利烏斯?阿非利加努斯把奧齊蓋斯從挪亞時代移後到摩西時代。而生活在公元7世紀初的學識淵博的塞維利亞主教伊西多爾,把挪亞洪水置於他的洪水發生時間表之首,再按時間先後,把第二次和第三次洪水分別安排在奧齊蓋斯時代和丟卡利翁時代。據他說奧齊蓋斯是族長雅各的同時代人,而丟卡利翁是摩西時代的人。就我所知,這位主教是許多作家中最早援引埋藏在遠古山脈的貝殼化石來證明挪亞傳說真實性的人。
如果說奧齊蓋斯看來可能原本不是阿提卡的英雄,而是維奧蒂亞的英雄,那麽他當時的洪水故事就完全應該解釋成科帕克湖的變遷所致,因為該湖一度曾占據中維奧蒂亞的大部分地區。這個湖沒有地麵上的流出口,所以裏麵水的流動全靠地下通道或溶洞。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水逐漸打穿堅硬的石灰岩,隨著這些通道的堵塞或開啟,湖裏的水位就升高或降低。也許沒有其他別的湖泊,每年的變化像科帕克湖這樣定期和顯著;冬天它完全長滿蘆葦,引來數以千計的野鳥,而夏天它多多少少變成了沼澤平原,裏麵可以放牧牲畜和播種、收割糧食。但在所有的時間裏,湖水由於冬天降雨異常豐沛或不足,或者由於地下通道的突然堵塞或開通,也可能升到超過或降到低於它平常的水位。正如我們在描寫該湖沿岸被淹沒城市的古書中讀到的那樣,一位現代旅行者也說到水災到來之前被迫逃出家園的農民,說到被大水淹沒的葡萄園和農田。在這些水災中,有一次比以前所有洪水範圍更廣、破壞性更大的洪水,可能是後來一直與奧齊蓋斯的名字相聯係的那次水災。
用科帕克湖的異常泛濫來解釋奧齊蓋斯時代大洪水的理論,某種程度上被阿卡迪亞的類似現象所證實。我們看到,在希臘傳說中第三次大洪水是與達爾達諾斯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按照一種說法,達爾達諾斯起初是阿卡迪亞國王,但後來不得不因一場大洪水而逃離該國,洪水泛濫到低窪地上並使那裏長期無法耕種。居民退到山上,暫時依靠盡可能獲得的食物暫時勉強度日。最後他們確信,沒有被水淹沒的土地不足以養活他們所有的人,於是決定分開。一些人讓達爾達諾斯的兒子迪馬斯做國王,和他一起留在國內,另一部分人則隨達爾達諾斯本人遷居到薩莫色雷斯島上。按照羅馬的作者瓦羅相信的一個希臘傳說,達爾達諾斯的故鄉是阿卡迪亞北部的費涅烏斯城。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2)..
該地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考慮科帕克湖區域的話,那麽在希臘還沒有任何一個流域像費涅烏斯湖流域那樣,從遠古時代起就因遭遇到如此大規模和如此長時間的水災而聞名於世。兩地的自然條件本質上是一樣的。兩地都是石灰岩地區的盆地,沒有任何地表的出水口;兩地都通過周圍的山脈接受灌入的雨水;兩地都通過水流侵蝕或地震破壞在岩石間形成的地下水渠排水。每一次,當這些地下通道被淤泥壅塞或其他東西封堵時,本來是平原的地方就變成了湖泊。但是,除了這些本質上的相同點以外,兩地的景色也有顯著不同。科帕克湖盆地是一片開闊平整的地麵,海拔不高,邊界是低矮的峭壁或和緩的斜坡,而費涅烏斯流域是一個狹窄的高山河穀,四麵都是陡峭幽深的高山,高山上部的陡坡覆蓋茂密的鬆林,高峻的頂峰上一年有好幾個月覆蓋著白雪。這個流域通過一條地下管道向拉東河供水,這條河是希臘所有河流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美麗河流。密爾頓充滿想象地詳細敘述了“岸旁多沙並長滿百合花的拉東河”;連散文作家保薩尼阿斯也讚歎道,無論在希臘還是在其他國家,都沒有比之更美麗的河了;而我回憶起在希臘的情景時,也沒有什麽比我從這條河在那可愛湖泊的誕生地開始探索它的那些日子更能喚起我的興致了。我首先到它那在山的遠端的源頭,然後下到深深林間峽穀。它從峽穀間匆匆流過,淺綠泛白的泡沫從岩石上喧囂翻滾而過,趕去與聖阿爾菲奧斯河匯合。現在,拉東河從費涅烏斯流域取得其河水的那個地下通道,不時被地震填沒,於是河水斷流了。當我於1895年來到拉東河的源頭時,我從一個當地農民的口裏得知,三年前,在一次強烈地震之後,河水消失了三個小時,水坑底部露出了裂口,魚兒躺在幹涸的泥地上。過了三個小時源頭開始流出少量的水,三天以後,隨著一聲響亮的爆裂聲,一股巨大的水流噴湧而出。河水的類似間斷在古代和現代都時有所聞。每一次,當長時間堵塞時,在費涅烏斯流域就會出現一個隨地下通道堵塞程度而深淺大小變化不同的湖泊。用普林尼的話說,在盆地環境裏,由濕到幹和由幹到濕的變化在他之前共發生五次,它們全都是地震所引發的。在普盧塔克時代發生過非常大的水災,當時整個盆地都浸泡在水裏。虔誠信教的人把這次水災歸咎為阿波羅對赫丘利稍稍延後的憤怒,因為大約一千年前,赫丘利從德爾斐偷走了神的預言三腳桌,並把它轉移到費涅烏斯湖。但是後來就在這一百年裏,湖裏的水重新幹涸了,希臘旅行者保薩尼阿斯看見盆地底部已經完全幹涸,他也僅僅從傳說中知道從前存在過湖泊。
這個盆地經曆了這麽多次由水患到幹旱、由水深如海的寬闊湖泊到長滿金黃麥穗的大片田野相互交替,因此不可能輕易否定這裏的大洪水傳說。相反,這裏的一切都在證明傳說的可靠性。關於費涅烏斯人達爾達諾斯被迫從大水災中逃離的故事,顯然具有牢靠的事實基礎。因為洪水淹沒了農田和低地,並把居民驅趕到山坡上。這同樣適用於保薩尼阿斯所提及的洪水,它漫上來淹沒了位於該湖泊北端的費涅烏斯古城。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3)..
達爾達諾斯離開了阿卡迪亞山區的故鄉,據傳說遷居到薩莫色雷斯島上。有一種說法稱他是乘木筏到那裏去的。而根據該傳說的另一種說法,大洪水不是在阿卡迪亞,而是在薩莫色雷斯島上襲擊了他,他是乘坐吹脹的皮囊逃生的。這個皮囊帶著他在水上漂流,一直航行到伊達山才登上了岸,在那裏建立了達爾達尼亞或特洛伊城。薩莫色雷斯島居民確實堅信自己曆史悠久,他們宣布自己遭受的洪水是世界上最早的那一次。他們說,海水上漲並淹沒了他們島上的大部分平原,洪水中逃生的人到高山上去避難。這些山脈至今仍然使得薩莫色雷斯島成為愛琴海北部最著名的風貌之一,在晴朗的天氣從特洛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因為海洋繼續威脅著住在避難所裏的人們,他們開始祈禱神的搭救,而當脫險後就在環島四周的岸邊立了一些碑,以紀念自己得救。他們還建起祭壇,進行祭祀,後來也一直延續。大洪水以後過了許多世紀,漁夫們仍然會偶爾在網裏發現一些石製圓柱的柱頭,它們證明了海底躺有被毀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薩莫色雷斯人解釋水災發生的原因。據他們說,災難的發生不是因為大雨,而是因為此前一直分割黑海和地中海的壁障突然決口,引發海水暴漲。那時候,被這些壁障阻攔的大量海水衝破束縛,並在對麵的陸地上衝開道路,由此形成現在著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此後黑海之水就通過這些海峽流入了地中海。當威力巨大的水流頭一次通過壁障的新缺口洶湧而出的時候,它淹沒了亞細亞沿岸的大部分土地以及薩莫色雷斯島上的平地。
這個薩莫色雷斯傳說在某種程度上為現代地質學所證實。赫胥黎說,“不久以前,小亞細亞是通過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所在地與歐洲聯接在一起的,小亞細亞充當了一座幾百英尺高的壁障,阻擋了黑海之水。因此東歐和中亞西部的廣大區域就成為龐大的蓄水池,它兩岸最低窪的地區可能高出海平麵200多英尺,正好與流入北冰洋的奧比河現在的南分水嶺相接。在這個盆地裏注入了歐洲最大的河流多瑙河和伏爾加河、亞洲當時的大河烏滸水和亞克薩爾特水及其所有支流的水。此外,它還接納了當時比現在大得多的巴爾喀什湖、可能還有內陸蒙古海泛濫而出的水流。當時,鹹海的水平麵比現在至少高出60英尺。現在彼此分離的黑海、裏海和鹹海,曾經是一個廣闊而‘浮動的鹹地中海’,它必定一直延伸到頓河、伏爾加河(那裏遠至卡馬河直到現在還能找到裏海的貝殼)、烏拉爾河和其他流入這個海的諸多河流下遊的海灣和峽灣;它泛濫出的大量海水看來都經由現在的奧比河流域向北方流去。”這個被連接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高大天然屏障所阻擋的龐大蓄水池,或者說內海,看來直到更新紀時期還存在;而早先阻擋了大量的水、最後終於被水衝破而讓它們進入地中海的達達尼爾海峽,據認為形成於接近更新世末期或更晚時期。但現在可以肯定,人類在歐洲定居是更新世時期的事。有些人認為,人類在上新世時期甚至中新世時期就已出現在歐洲。由此看來,東歐居民很可能保留著對這個浩大的浮動內陸鹹海以及由於把它與地中海隔開的堤壩的決口(換句話說,由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亞海峽的裂開)而導致該內海局部幹涸的傳統記憶。如果情況如實的話,那麽薩莫色雷斯傳說也許包含著有關引發災難原因的不少曆史真相。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4)..
可是,地質學看來沒有支持關於災難本身的傳說。有證據表明,達達尼爾海峽不是像堤壩在水壓或地震作用下突然潰決那樣裂開的,相反,它必然是在持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緩慢衝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為海峽“受到厚達四十英尺沒有受到幹擾的更新世地層的保護,十分明顯,海峽裏麵現在的通道是慢慢被水切開的”。於是,這個浮動內陸鹹海的水平麵不可能是突然降到與地中海海平麵同樣高度的,也不會隨之給亞洲和歐洲沿岸帶來災難性的水患。更加可能的是,這種水平麵的降低的效果是相當緩慢和逐漸進行的,甚至在一代人期間所達到的下降總量,不僅對於普通觀察者,哪怕對於近距離觀察者來說,如果不配備精密儀器的話,也仍然是難以察覺的。因此,不要設想薩莫色雷斯人的傳說保存了對達達尼爾海峽裂開而引起大水災的真實回憶,看來比較保險的是設想這個大洪水傳說是一位古代學者的猜測,他正確地預言了海峽的起源,同時沒想到大自然鑿通這些海峽所需要的極為緩慢的過程。事實上,傑出的古代自然哲學家斯特拉托是泰奧弗拉斯托斯的學生,他於公元前287年成為逍遙學派的主持人,他將這個觀點切實地置於純理論依據之上,並聲稱它這不是古代留傳下來的一個傳說,而是他根據親自觀察黑海的自然特點得到的有利證據而提出的。他指出許多大的河流每年把大量淤泥帶進黑海,同時斷言除非博斯普魯斯海峽有出口,否則這塊內海盆地總會被淤泥堵塞。他進一步推測,從前這些河流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為自己開辟一條通道,讓匯聚的水先流到普羅彭提斯海,然後從這裏再取道達達尼爾海峽流入地中海。他同樣認為,地中海過去一度曾是個內陸海,後來由於被擁堵的水流經由直布羅陀海峽衝開出口,就與大西洋連通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薩莫色雷斯人所稱的引起大洪水的原因,係出自一種機智的猜測,而並非出自古代傳說。
有理由認為,希臘人與丟卡利翁和皮拉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大洪水故事,可能同樣不是對一次真實事件的回憶,而是建立在觀察某些自然現象基礎之上的推論。我們已經看到,根據一種傳說,色薩利的群山據說是被丟卡利翁時期的洪水分開的,而按照另一種傳說,丟卡利翁乘坐的方舟順水漂到了色薩利的奧瑟裏斯山脈。這些說法看來暗示了色薩利是該傳說的發源地;而且古人關於該國自然特征形成原因的觀點大大強化了這一暗示。比如希羅多德講過一個故事,色薩利一度曾是大湖,或者說是內海,它四麵圍著奧薩、皮利翁、奧林波斯、品都斯和奧瑟裏斯等崇山峻嶺,沒有開辟通道供堵塞的各條河流之水排出。後來,據色薩利人說,海神波塞冬引發地震,在群山中開辟出狹窄的滕比河穀,使湖水有了出路,從此以後佩內烏斯河沿著這個河穀流進了色薩利平原。這位敬神的曆史學家似乎承認,他認為這個當地傳說是真實的。他說:“任何相信是波塞冬撼動了大地,而地震造成的裂口是他親手所為的人,在看到佩內烏斯河流經的峽穀時,大概都會說,是波塞冬造就了它。因為在我看來,群山的分離無疑是一次地震的作用。”“史學之父”的這個觀點實質上為後來的古代作家所接受,雖然其中一些人認為開辟山穀和排幹湖水的主角是赫丘利,在他為人類立下的許多恩惠之功中,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是公認的一個。更嚴謹或更科學地思考問題的作家則寧願認為峽穀隻是一次地震引起的,並不發表任何關於神或者英雄發動可怕大災變的觀點。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5)..
但我們無需對民眾喜歡用神或英雄力量來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的理論感到奇怪,因為事實上再也沒有比滕比峽穀的自然特征更能在人心中引發宗教敬畏和對巨大原始力量的感觸了,這種力量以其規模宏偉的活動形成了與人類微不足道的事跡之間的驚人對照。旅行者早晨從西邊進入這個深深的峽穀,可以看到自己頭頂上方高高的奧林波斯山上的白雪抹上了朝陽緋紅色的金光,但是當他沿小道繼續下行,山頂從視野裏消失了,右麵和左麵觸目所見都是巨大的、高聳入雲的雄偉的懸崖峭壁,在有些地方峭壁和峭壁靠得那麽近,使人覺得仿佛碰在一起,僅僅在峭壁腳下留下一點空間作為道路和河流通過之處,而在頭頂上留下一條細長的藍天。有一條路在河的南岸或右岸,因此旅行者眼前顯露出來的奧林波斯山坡上的懸崖是全希臘最壯觀、最令人嘖嘖稱奇的。雨天,許多瀑布從天而降,經過懸崖兩側注入河裏,使河水平靜緩慢地漲起來,此時的懸崖更令人印象深刻。最壯觀的景色在峽穀中部出現了,一塊巨大的巉岩直逼高空,淩空飛翔的山頂因一座羅馬城堡的廢墟而益增其光彩。但莊嚴的景色也因為豐茂蔥綠的植物而變得柔和與溫馨。在峽穀的有些地方,峭壁在自己的腳下為長滿野草的小小淺灘大度地讓出了地方。這裏長滿月桂、香桃木、野橄欖、草莓樹和羊貞草,纏結著野葡萄藤和野常青藤,還生長著盛開深紅色花的夾竹桃、盛開金黃色花朵的茉莉和金蓮花,空氣中彌散著大量芬芳植物和花卉發出的甘美香味。在最狹窄的地方,河岸甚至遮蔽在懸鈴木的陰影裏,它們的根和下垂的枝條沐浴在水流中,茂密的簇葉形成了樹冠,幾乎遮蔽了太陽的光線。山岩布滿傷痕和裂口,到處覆蓋著矮矮的橡樹和灌木叢,它們的根牢牢地紮進岩石縫隙裏,它們的綠蔭與白色裸露的石灰岩表麵形成鮮明的對照。透過岩壁上的斷裂處,忽而這裏,忽而那裏,可以展望到爬在陡峭山坡上的橡樹林和針葉林的遠景。如果一個旅行者在酷暑,剛剛經過跋涉,從多灰悶熱的色薩利平原——那裏沒有一棵能抵擋南方烈日暴曬的樹,沒有一絲能清涼其額頭的微風,隻有山丘和溪穀的一些小變化可減輕風景的單調乏味——來到這個幽穀,突然見到拱形的綠蔭和細嫩茂盛的植物,會因為強烈的對比而益發驚訝不已。因此不必驚訝,人們竟然早就多次探尋過這個宏偉美妙的深穀的起源了,原始宗教和科學也竟然早就將其歸結為某種偉大的遠古變遷,某種突然和可怕的火山能量的爆發,卻沒有想到它的真正原因——水的緩慢、經久的侵蝕。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相當可信的結論,即據傳說由於丟卡利翁時期的洪水才形成的色薩利群山中的裂口,不是別的,而正是藤比峽穀。事實上如果我們進一步推斷洪水傳說本身是因為想解釋深邃狹窄的山穀的起源而提出來的,那也並非輕率之舉。因為一旦人們看到被色薩利群山環抱阻塞的龐大湖泊,那麽他們自然也會想到,當大水從剛剛開啟的豁口自由湧出,形成激流,掃蕩下麵的低窪地區,所到之處,留下一片荒蕪和死亡,那麽隨著堤壩潰決而來的水災必定非常強大!如果這樣的推論多少有一點真理的話,那麽關於丟卡利翁時期洪水的色薩利故事和關於達爾達諾斯時期洪水的薩莫色雷斯故事都有同樣牢靠的基礎:兩個故事都不過是源於自然地理學的推論,而並不包含對真實事件的任何回憶。簡而言之,兩個故事都是愛德華?泰勒所謂的“觀察的神話”,而不是曆史傳說。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6)..
5.古印度的大洪水傳說
《百道梵書》裏的故事:摩奴和魚我們在印度最古老的文學經典吠陀聖歌中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吠陀看來編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前1000年之間,當時雅利安人生活在旁遮普,尚未進入東方,進入恒河流域。但是在後來的梵文文獻中不止一次地發現了值得注意的洪水傳說,它們在形式上帶有共同的相似之處,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細節特點。這裏隻需從我們熟悉的傳說中引用最古老的一個就足夠了,該傳說包含在所謂的《百道梵書》裏,這是一部有關聖禮的重要散文著作,據說創作於佛教誕生前不久,即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當時雅利安人占據著恒河流域上遊以及印度河流域,但他們大約幾乎尚未受到來自西亞和希臘方麵的影響。希臘思想和希臘藝術的強烈影響無疑是過了幾個世紀以後,隨著公元前326年亞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開始的。《百道梵書》裏的大洪水傳說內容是這樣的:
“早上,人們給摩奴拿來水,讓他洗滌,就像現在一樣,他們總是給他帶水來,讓他洗手。當他洗臉的時候,一條魚落到他手上。魚兒對他這樣說:‘把我養大吧,我會救你的!’‘你為什麽救我呢?’‘有一場洪水將卷走大地上所有的生物,我會在洪水中救起你!’‘那麽我怎麽養大你呢?’魚兒回答道:‘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會有大災難,因為大魚會吃小魚。所以你要把我養在罐子裏;當我長到罐子裝不下時,你就挖一口井,把我放在裏麵。當我長到井裏放不下時,你就把我放到海裏,因為這時候我已經不會被其他魚吃掉了。’魚兒很快長成了大型的瓜沙魚,這是魚類裏麵最大的魚。這時候它說:‘在某個年份,洪水將至。此時你應該想起我,並且造一隻船;當洪水初起時,你坐上船,我來把你救出洪水。’他就照魚兒所說喂養它,然後把它放到海裏。就在魚兒預言的這一年,他想起了魚的建議,並建造了一艘船;當洪水開始的時候,他坐到了船上。這時候那條魚遊向他,他把自己的船用一根粗繩索拴在魚翅上,這樣就很快向北方的遠山航去。在這裏魚兒對他說:‘我已經救了你,現在把船係在一棵樹上;當你待在山上時,注意不要讓水把你衝走。隻有當水降下去時,你才可以慢慢走下來!’於是他後來就慢慢地從山上下來。這就是為什麽北方山脈的那個斜坡稱為‘摩奴坡’的原因。洪水消滅了所有的生物,隻有摩奴一個人安然無恙。
“他想有自己的後代,就開始祈禱和苦行。他同時還舉行了一次帕卡(paka)祭祀:站在水中,獻上清牛油、酸牛奶、乳漿和乳渣製成的供品。此後在一年之內,一個女人誕生了。當她長到足夠強壯時,就站了起來,無論她到哪裏,她的足跡都會留下清牛油。密多羅和伐樓拿遇見她,問道:‘你是誰?’她回答說:‘我是摩奴的女兒。’他們說:‘你要說是我們的女兒。’‘不’,她堅持說,‘我是那個生我的人的女兒。’這時候他們想借用一下她,但她卻不置可否,從他們身邊走開了。她到摩奴那裏去,摩奴就問她:‘你是誰?’她答道:‘你的女兒。’‘多麽光鮮的人啊,你是我的女兒麽?’他問道。‘是的!’她說,‘你用那些你在水中做的清牛油、酸牛奶、乳漿和乳渣製成的供品造出了我。我是神的恩賜;你要在獻祭的時候用我!你在獻祭時用上了我,你就會子孫滿堂、牲畜滿圈。你請求我想獲得的任何福祉,都會得到!’於是他就在祭祀儀式的中段用上她;而祭祀儀式中段是指前獻和後獻的中間時段。他和她一起繼續過著敬神和苦行的生活,盼望有子孫。通過她,他繁衍出摩奴一族的人種;他通過她請求的所有福祉也都得到了。”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7)..
6.現代印度的大洪水故事
中印度比爾人和卡馬人講述的故事阿薩姆地區的阿納爾人講述的故事比爾人是生活在中印度叢林裏的一個蠻荒部落,他們說,從前有一個敬神者經常在河裏洗衣服,魚兒警告他,將有一場大洪水到來。魚兒對他說,為了感激他一直仁慈地喂養,它給他發出這個警告,並建議他造一隻大箱子,以便躲在裏麵逃生。於是這個敬神的人就做了一隻箱子,並帶著自己的妹妹和一隻公雞坐了進去。洪水過後,羅摩派出信使打探情況。信使聽到公雞的歌聲,於是發現了箱子。羅摩隨即吩咐把箱子帶到他麵前,問那人,他是誰和他怎樣脫險。那人就對他說了發生的一切。此時羅摩叫他把臉先朝北,然後朝東和朝西,發誓他帶來的那個女人是他的妹妹。那人堅持說她確實是自己的妹妹。羅摩再次叫他把臉轉向南麵,此時那人否認了前麵的聲明,承認那個女人是自己的妻子。然後羅摩就問,是誰出的主意讓他獲救,當聽到說是魚的時候,他立刻吩咐割掉魚的舌頭作為懲罰;於是從此以後魚沒有了舌頭。執行完了對多嘴多舌的魚兒的審判之後,羅摩命令人在慘遭毀壞的世界住滿。於是那人就娶了自己的妹妹,並和她生下七個兒子和七個女兒。第一個兒子從羅摩那裏得到一匹馬作禮物,但不會騎,就把馬留在田裏,自己到森林裏去砍柴。他就成了樵夫,他的後代比爾人從此以後一直做樵夫。在比爾人的這個傳說中,關於魚兒向自己的恩人發出洪水預報的故事,與梵語洪水傳說中的類似情節太過相像,因而沒法認為它是獨立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是比爾人從入侵者雅利安人那裏借用了這個傳說呢,還是相反——雅利安人之前在途經該國遇到土著人時,可能沒有從他們那裏聽到過這個傳說?也許指出下列情況對後一種假設是有利的,即洪水故事在最古老的梵語文獻中並沒有見到,它首次出現在書籍裏時已經相當晚,要到雅利安人在印度居住下來的時候。
卡馬人,一個不大的達羅毗荼部落,生活在印度中央幾個邦的賴布爾縣和與之毗鄰的地區。他們保留著關於大洪水的如下傳說。他們說,起初神創造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當他們年事已高的時候,生下了兩個孩子,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但是神為了要消滅招惹他憤怒的胡狼,就向大地降下洪水。老頭和老太聽說洪水將至,就把自己的孩子藏在一塊大木頭的洞裏,給他們放了足夠整個洪水期間吃的食物,然後把樹洞密封起來。洪水來了,共持續了十二年。老頭和老太以及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死於洪災,但那塊木頭還在水麵上漂浮。十二年以後,神造出兩個鳥,叫它們去看看,他的敵人胡狼是否已經淹死了。鳥兒飛遍了全世界,一片汪洋,什麽都沒有,隻看見漂在水上的那根木頭。它們落到木頭上,很快聽到木頭裏麵傳出輕輕的細小聲音。那是孩子們在互相說話,他們說留下的食物隻夠三天了。於是鳥兒飛走了,把一切告訴了神,神讓洪水停止,從木頭裏弄出了孩子,聽他們講他們的奇遇故事。然後神把他們帶上天,在指定的時間讓他們結為夫妻,他們每生下一個嬰兒,神就給起一個特殊等級的名字。從他們所生的全部孩子中,繁衍出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們。在這個故事裏,兩隻鳥的情節使人想起《聖經》故事裏的烏鴉和鴿子,由於傳教士的影響,卡馬人可能知道《聖經》故事。
《《舊約》中的民俗》:第4章 大洪水(28)..
其次,生活在阿薩姆地區的阿納爾人說,從前有一個時候整個世界遍地洪水。所有的人都淹死了,幸免於難的隻有逃到列恩山最高峰上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在那裏爬上一棵大樹,藏在樹枝間。樹生長在一個大水潭旁邊,水清澈潔淨,仿佛烏鴉的眼睛。他們坐在樹上,度過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對老虎!造物主帕息安看見世界的悲慘情景之後,打發住在山洞裏的一對男女住到遭受水淹的世界上去繁衍生息。但當他們走出山洞時,立刻就被眼前的兩隻老虎嚇壞了,他們對造物主說:“哦,我們的父,你派我們重新住到世界上去,但我們想我們沒有辦法實現你的願望,因為整個世界浸在水裏,而我們唯一可能找到安身之處的地方又盤踞著兩個殘暴的野獸,時時刻刻想吃掉我們,請賜予我們殺死這兩個野獸的力量吧。”此後,他們打死了兩隻老虎,幸福地生活並生下了許多兒子和女兒,從他們開始,人類重新住滿了洪水過後的世界。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1)
第5章 巴別塔
巴別塔和語言混亂後來關於巴別塔的猶太傳說巴別塔可能是對一座塔式神廟的回憶巴比倫的兩座此類神廟遺址迦勒底的吾珥神廟遺址關於原始人類語言的各種理論非洲的類似巴別塔故事墨西哥的喬盧拉金字塔的故事克倫人和米基爾人的造塔故事阿德默勒爾蒂群島上的造塔故事古希臘、非洲、阿薩姆、澳大利亞、美洲的語言變亂故事對人類早期曆史的任何調查,受到了各種問題的困擾,語言起源是其中最有魅力同時又最困難的問題。《創世記》前幾章裏反映出來的作者們對人類起源的粗陋思考,一點也沒有向我們暗示他們所設想的人類是如何獲得音節發音能力的,而這本來標誌著人獲得了脫離動物狀態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相反,他們似乎假定這一無比珍貴的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而且如果我們能夠以伊甸園裏會說話的蛇為例來判斷的話,他們還假定這是人和動物共同具有的能力。不過,不同的人種說話時的語言多樣性當然引起了古代希伯來人的注意,他們就用下麵的故事來加以解釋。
在創世之初,所有的人都講同一種語言。他們是坐在大篷車裏的遊牧民族,從東方來到示拿平原(或稱巴比倫大平原),並在這裏定居下來。他們用磚塊拌上黏泥灰漿造房子,因為在這些廣闊的低平沼澤地的淤積土裏很難找到石頭。但他們並不滿足於為自己建造城市,還打算用同樣的材料造一座塔,它的頂部要高到與天相齊;他們造塔是為了播揚名聲,也是為了防止百姓流散到世界各地去。因為當有人走出城市,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迷路的時候,他就會回望西方,並遠遠看見那座高塔黑黢黢的輪廓映襯在明亮的夜空裏,或者他向東方眺望,看見高塔的頂端在落日的餘光下熠熠生輝。於是他確定了自己的方位,並在這個方向標誌的引導下邁步回家。他們的計劃是良好的,但他們沒有料到全能者的嫉妒和威力。因為當他們竭盡全力埋頭建造的時候,神從天上下來看見了那座城和人們那麽快就造起來的高塔。這一景象使神極為不悅,因為他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見《創世記》第11章第6節。——譯者很顯然,神害怕一旦塔觸到天,人就會順著塔爬上來,並在他的私宅裏對他大不敬,而這件事是絕對不允許的。因而他決定把這個龐然大物扼殺在搖籃裏。“我們下去”,他對自己說,或者也是在對他在天上的同僚說,“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他就下來,變亂了人們的語言並使人們分散到世界各地去。因此人們造城和造塔的工程就中斷了;那地方就稱為“巴別”(Babel),意即“混亂”,因為神在這裏變亂了全世界人的語言。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2)
後來的猶太傳說給這個《聖經》故事的單純素材添加了大量生動的細節。從這些細節中我們了解到,建造高塔的冒險事業恰恰是反對神的公開造反,盡管造反者的目的並不一致。他們有的人希望登上天,然後與全能者單獨交戰,或者擺上自己的偶像,頂禮膜拜,而不再崇拜神;另一些人的野心小一點,隻想用長矛和弓箭刺射一通,僅限於毀壞天穹。高塔建造了許多年又許多年。最後已經造得那麽高了,一個砌磚工要花費整整一年工夫,才能背著一鬥磚登上它的頂端。假如他跌下來摔斷了脖子,也沒有人會去關心這個人,但所有的人都會為磚塊的跌落而傷心,因為再要花一整年時間才能重新把磚運到塔頂。於是他們特別賣力地勞動,甚至女人生孩子時也沒有停下手裏製作磚塊的活。她們用一塊布把新生兒簡單包紮一下,捆在自己身上,繼續去用泥做磚,仿佛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工程日夜進行,從未停歇。他們從令人頭暈目眩的高處向天上射箭,箭落回來時上麵帶著血,於是他們便嚷嚷說:“我們殺死了所有天上的居民。”最後,忍耐了許久的神終於忍不住了,就向圍在寶座旁邊的七十個天使求助,他打算讓他們全都下到地上,去攪亂人們的語言。神所說的很快就做到了。於是便發生了許多令人痛惜的誤解。比如,一個人可能要求另一個人給他灰漿,那個人卻會給他一塊磚,於是前者大發雷霆,把磚塊扔在同夥的腦袋上,當場把他砸死了。許多人就是這樣死去的,而其他活下來的人則分別根據他們策劃的謀反行為,受到了神的懲罰。至於那座未完成的塔,一部分坍塌後陷入泥土,另一部分毀於火災,隻有三分之一還殘留著。高塔所在之處從未失去其獨特性。無論誰經過那裏都會忘記他從前所知的一切。
這一傳說的情節發生地點位於巴比倫城,因為“巴別”(Babel)一詞隻是這個城名的希伯來文拚音。一般認為它從希伯來文動詞balai(阿拉米文為balbel),即“弄亂”派生而來,但這是不正確的。其真實含義恰如銘文書寫形式所顯示的,看來是“上帝之門”(Bab il或Babilu)。注釋者們很可能是對的,他們將故事的起源追溯到這座大城在閃米特流浪民族那淳樸頭腦所產生的深刻印象:這些人剛剛來自荒涼而寂寞的沙漠地區,被街衢和集市的喧嘩熱鬧弄得暈頭轉向,被匆匆而過的人群中千變萬化的色彩弄得眼花繚亂,被聽不懂的各種奇怪口音的嘰嘰喳喳聲弄得不知所措,被各種高大的建築,首先是高聳入雲的神廟的異常高度驚得目瞪口呆。神廟的平台層層疊疊,逐級上升,直到其閃閃發光的釉磚頂端仿佛要觸到蔚藍的天空。難怪這些住慣帳篷的人會想象自己沿著長長的彎彎曲曲的斜梯登上了這令人驚歎的高大建築,最後像一個活動的小點出現在頂端,一定真的接近了神。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3)
直到今天,在巴比倫還看得見兩個如此龐大、已經頹圮的巨型神廟遺址,而且,關於巴別塔的傳說很可能就涉及其中的一座。兩座神廟中的一座就矗立在巴比倫城遺址中,並仍然名為“巴別”;另一座位於河對岸的博爾西珀,離巴比倫城西南麵約8—9英裏,名為“比爾斯尼姆魯德”。位於巴比倫城內的那座神廟古稱埃薩吉拉寺,供奉的是馬爾杜克神。在博爾西珀的那座神廟古稱埃茲達寺,供奉的是內勃神。學者們對這兩座古代大型建築中哪一座是真正的巴別塔,意見並不一致。當地傳說和猶太傳說都把故事中的高塔與博爾西珀的比爾斯尼姆魯德神廟遺址聯係在一起。根據該地發現的一塊碑文,我們了解到古代巴比倫尼亞有一個國王曾在博爾西珀開始建造巨大的塔形神廟,但沒有建完,缺少頂部。很可能,這就是產生了巴別塔傳說的那個未完成的巨型建築的景觀。
然而,在古巴比倫還有許多這樣的塔形神廟,我們所討論的傳說也許與其中的某一座有關。比如,有一個這樣的神廟遺址仍然存在於迦勒底的吾珥(亞述語稱為“吾魯”),據說亞伯拉罕就是從那裏遷居到迦南去的。該地現名為穆卡雅爾或穆該耶爾,位於幼發拉底河右岸,距巴比倫東南約135英裏處。那裏有許多低矮的護堤,形成一個橢圓形,標示出古城的遺址。這個國家的周圍地區非常低平,在每年三月到六七月幼發拉底河泛濫期間,遺址經常成為大沼澤中的一處孤島,隻能坐船到達那裏。這裏的一處處椰棗樹林排列在河岸兩邊,並沿著河流方向連續延伸,直到隱沒在波斯灣的海水裏。塔形神廟的遺址靠近該地北端,高出地麵約70英尺。這個龐然大物是一個長方形,有兩層,兩條長邊正朝著東北和西南,每邊約長200英尺,兩條短邊僅有133英尺。就像所有類似的巴比倫建築那樣,它有一個角幾乎就對著正北方。下麵一層高27英尺,用結實的扶壁支撐;上麵一層從下層邊緣向裏縮進30—47英尺,高14英尺,覆蓋著大約5英尺厚的塌壞的磚塊。階梯位於西北麵。有一條通入丘堆的甬道,證明了整個龐大建築的中央部分是用日曬磚建造的。厚厚的外層結實堅固,一部分是用淺紅色的燒製磚襯墊以蘆葦層砌成的,整個建築外麵圍著一層10英尺厚的刻有題銘的燒製磚牆。在該建築的四角發現了刻有文字的圓柱形陶器,每一個都安放在挖去一塊磚形成的壁龕裏。後來的多次發掘看來證明了鐫刻在圓柱形陶器上的紀念性銘文,是由建築或修複巴比倫神廟和宮殿的人按規則保存在這些建築物的四角處的。
從圓柱形陶器上的一件題銘中我們得知,這個城市名叫吾珥,這個神廟是祭祀巴比倫人的月神親的。我們還得知,吾珥吾克王,或者按其名字的更正確的拚寫應稱為吾倫古爾王,建造了這座神廟,但沒有完成,而由其子東及王最後完工。對吾珥吾克王(或吾倫古爾王)的統治時期有不同的推斷,一說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一說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無論哪種情況,神廟的建築都會比公認的亞伯拉罕的誕生日期要早好幾百年。這座令人肅然起敬的神廟遺址至今仍然矗立在那裏,高傲地俯視著幼發拉底河迂回流向大海的平原景色。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4)
因此,假如真的像希伯來傳說所講的那樣,亞伯拉罕是從吾珥遷居到迦南去的,那麽這座建築應當是亞伯拉罕自童年時代起就非常熟悉的,而且可能是他動身去探尋“希望之鄉”,回望那逐漸消失在遠處棕櫚樹林背後的故鄉之城,向它投去告別一瞥時,目光所留駐的最後對象。很可能,在他的後代的腦海裏,那座著名大建築正透過時空的重重迷霧,顯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龐大,變成一座古代大地上各族人民由此開始其漫長旅途的巍峨的通天巨塔。
《創世記》的作者們對人類在口音變亂之前所使用的,而且可以設想是我們的祖先在伊甸園裏相互交談、與蛇交談、也與神交談時使用的共同語言的本性未置一詞。後來希伯來語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人類最原始的語言。教父們看來也無疑持有這個觀點。而到了現代,當曆史語言學科還處於幼年時,有一種狂熱的、然而注定要失敗的努力,想要推演出人類所有的語言形式均來自其共同源頭——希伯來語。基督教學者們的這種天真設想,與信仰其他宗教的飽學之士的說法沒有什麽不同,後者也把他們的宗教經典所使用的語言看作不僅是我們祖先的,而且是眾神的語言。現代第一個有效地揭發出這種虛假情況的是萊布尼茨,他指出:“如果有理由設想希伯來人講的是人類最原始的語言,那麽也就有理由接受1580年在安特衛普出版的的一本著作中的觀點,他證明荷蘭語是伊甸園裏使用的語言。”另一位作者主張亞當說的語言是巴斯克語。其他一些人的觀點則與《聖經》明顯矛盾,認為在伊甸園裏已經有了多種語言,亞當和夏娃講的是波斯語,蛇講的是阿拉伯語,和藹可親的天使長加伯列對我們的始祖講話時用的是土耳其語。還有一些古怪的學者,他們嚴肅地爭辯說,全能的神用瑞典語同亞當說話,亞當用丹麥語回答他的創造者,而蛇則用法語同夏娃交談。我們有理由懷疑,所有這樣的曆史語言學理論都因為提出它們的語言學家們的民族好感或反感而受到了歪曲。
與巴別塔傳說有所相似的故事在非洲幾個部落中也能聽到。比如,住在最靠近維多利亞瀑布的讚比西河一帶的當地人“有一個傳說可能涉及建造某種‘巴別塔’,但由於施工人員的冒失,致使腳手架倒塌砸碎了腦袋而歸於失敗”。這個由利文斯敦醫生如此簡單地講述的故事,被一位瑞士傳教士更為詳細地記錄下來。住在讚比西河上遊的阿洛維部落的人說,他們的日神尼阿姆別從前住在地上,後來他通過一張蜘蛛網向天上爬去。他從高處對人們說:“崇拜我。”但是人們說:“來啊,讓我們打死尼阿姆別。”神害怕這一大不敬的恫嚇,便急忙逃到了天上,由此可見他看來是暫時從天上下來的。於是人們說:“讓我們來建造觸到天庭的柱子。”他們豎起了一些柱子,再加上一些柱子,把它們一根接一根地聯結起來,然後就順著柱子爬上去。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5)
但是正當他們爬到很高時,柱子倒塌了,爬在上麵的人都摔死了。這就是那些人的結局。住在剛果河一帶的般巴拉人說:“萬貢戈人有一回想知道月亮是怎麽回事,於是他們就準備去看看。他們在地上豎起一根粗大的杆子,一個人帶著另一根杆子爬上去,並把它牢牢地固定在第一根杆子的末梢,第三根杆子就接在第二根杆子的末梢,如此繼續。他們的‘巴別塔’已經相當高了,實際上高到全村的居民都在抓住杆子往上爬,正在這時,豎著的杆子突然折斷,這些人都因自己愚蠢的好奇心而成了犧牲品。從此以後,沒有人再想去探查月亮是什麽了。”東非的姆庫爾韋部落的居民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據他們說,有一回人們相互說:“我們來建一座高台,讓我們碰到月亮!”於是他們把一根粗大的木杆插進地裏,再把另一根木杆接在它的頂端,然後把第三根木杆接在第二根的頂端,如此繼續進行,最後,木杆倒下來,把這些人都砸死了。但另一些人說:“我們不要放棄這件工作。”他們把木杆一根接一根地累接上去,直到有一天這些木杆再次倒塌,把這些人也砸死了。於是人們再也不想爬到月亮上去了。阿撒蒂人有一個傳說講,過去神和人住在一起,但因為不滿一個老婦人對他的當眾羞辱,他一氣之下回到了自己天上的寓所。人們對神的離開感到悲傷,便決定出發去尋找他。他們為此收集了能夠找到的所有搗麥片粥的木杵,並把它們一根接一根地連接起來。當這樣建造的“塔”幾乎快要碰到天的時候,他們發現木杵不敷應用了,就感到很沮喪。他們該怎麽辦呢?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一個聰明人站出來說:“事情很簡單,把最下麵的那一根拿出來放到最上麵,然後繼續照此辦理,我們就可以到達神那裏了。”大家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當他們真的將它實施時,正如你實際上可以預料的,“塔”倒了下來。可是另一些人說,“塔”的倒塌是白螞蟻引起的,它們把最下麵那根木杵徹底啃壞了。無論屬於哪種情況,與上天溝通的企圖沒有實現,人永遠不可能上升到神那樣的高度。
墨西哥喬盧拉城著名的大金字塔有一個與《聖經》中巴別塔故事相類似的傳說。該金字塔是全美洲原住民最偉大的建築工程。現代旅行者仍然以讚歎的目光凝視著這個極為龐大的建築物,它矗立在現代美麗的普埃布拉城附近,位於從韋拉克魯斯到首都的道路旁。它的形狀與埃及金字塔相仿,體積也足可與之相匹敵。它的垂直高度將近200英尺,底部邊長兩倍於奇阿普斯金字塔。其形狀與墨西哥其他teocalli(古代神廟)一樣,是截去頂部的金字塔,其四個麵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位,並有四個平台。然而,它最初的輪廓已經由於歲月的流逝和氣候的影響而變得模糊不清,現在整個表麵覆蓋著茂盛的灌木和樹木,因此巨大的建築呈現出天然山丘的麵貌,反倒不像是人工修造的土石建築。這座大型建築是用一排排日曬磚砌成的,用灰漿黏合在一起,灰漿裏還摻入大量小石子、碎陶片、黑曜石刀和武器的殘片。兩層磚之間是泥土層。平坦的頂部麵積超過一平方英畝,俯視著肥沃的廣闊山穀的壯麗景色,遠處是周圍的大火山。火山的山坡上布滿了茂密的森林,火山班岩的尖頂裸露在外,死氣沉沉,最高處覆蓋著亙古不化的白雪。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6)
西班牙曆史學家杜蘭於1579年記錄了一個關於建造這個巨型古跡的傳說。他說,“起初,在光和太陽還沒有創造出來的時候,大地一片朦朧黑暗,空無一物,非常平坦,沒有山丘和溪穀,四周被水包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其他任何創造物。當太陽和光剛剛在東方出生時,就有一些人出現在那裏了,他們是一些笨拙的巨人,支配著大地。為了觀看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他們約定出發去尋找太陽。於是他們分成兩組趕路,一組向東,一組向西。他們就這樣一直向前,最後停在大海邊。於是他們決定返回出發之地。這樣他們就回到了那個名為‘伊茲塔庫恩伊內米尼安’的地方。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到達太陽那裏,卻又陶醉於太陽的光芒和美景,就決定建造一座高塔,塔要造得非常高,要讓塔尖碰到天庭。他們在尋找能實現其計劃的材料時,找到了一種黏土和一種黏性非常強的瀝青,便匆忙開始用它們建造高塔。當他們把塔造到他們能夠做到的高度,據說看來已經觸到天的時候,那至高無上的主憤怒了,他對天上居民說:‘你們看見沒有,地上的人因為迷戀太陽的光芒和美麗,造了一座塔,造得那麽高和那麽雄偉,想要爬到這兒來。來啊,讓我們去破壞他們,因為住在地上具有血肉之軀的人是不適合與我們混居的。’天上居民立刻動身前往大地四方,隨著一聲閃電雷鳴,人們建造的那座龐然大物倒塌了。此後,那些巨人們驚恐不已,分開並散居到地上的各個方向。”
在這個傳說中,《聖經》影響的痕跡不僅表現在造塔人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也表現在造塔所使用的是黏土和瀝青;因為據說巴別塔就是用這些材料建造的,而墨西哥人看來在建築工程中從未使用過瀝青,並且在喬盧拉城附近無論何處都找不到瀝青。“變亂語言的故事看來在西班牙人征服以後不久在該國也出現了,很可能是從傳教士那裏聽來的;但是它似乎與喬盧拉的‘巴別塔’傳說並無關係。與它至少有點相像的內容出現在洪堡書中描繪的關於墨西哥人移居時期的傑梅利(Gemelli)銘文中,那裏有一隻在樹上的鳥,對著站在樹下的人群講出了多種語言。”因為有這些可疑的相似性,泰勒也許正確地判定喬盧拉的那個傳說“並非是純粹本地的,或者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後來編造的”。
類似的意見也許可以用在緬甸的克倫族部落所講的一個故事上,他們展現出借用基督教傳說、並敷上一層薄薄的當地色彩的特殊才能。這個部落的一個分支蓋霍人講述了他們的“巴別塔”故事,大致如下:“蓋霍人把他們的族譜追溯到亞當,並認為亞當以後的第三十代人建造了巴別塔,他們說,從此時起他們就與紅克倫人分開了……在潘旦曼統治時期,人們決心建造一座能夠通天的寶塔。他們認為,準備建塔的地方就在紅克倫人地盤內的某處,他們表示自己與紅克倫人直到建塔為止還保持著聯係。當寶塔造到半空時,神從天上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於是他們就無法相互理解了。此後,人們散居各地,蓋霍部落的祖先坦馬萊帶著八個頭領,朝西方走去,定居在錫堂溪穀。”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7)
關於巴別塔和變亂語言的《聖經》故事,也出現在阿薩姆地區的許多藏緬部落的一支米基爾人中間。他們說,古時候,拉姆的後代是一些壯士,他們逐漸對統治地球感到不滿足了,便渴望征服天庭。於是他們開始建造一座能夠觸到天的高塔。巨塔越造越高,直到最後所有的神魔都害怕起來,唯恐這些巨人像他們在地上所做的那樣,也成為天庭的主宰。於是神魔們就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並把他們分散到世界的四麵八方去。從此以後,就有了各色各樣的人類語言。其次,我們在阿德默勒爾蒂群島上的居民中發現了形式稍有改變的同一個古老的故事。他們說,總共隻有130個人的羅希部落(或家族)裏有一個名叫穆伊基烏的頭領。穆伊基烏對他手下的人說:“讓我們來造一座與天一樣高的房子。”於是他們便開始建造,等房子差不多造到天上的時候,從時母那裏來了一個名叫波阿維的人,禁止他們繼續造下去。他對穆伊基烏說:“誰叫你建造這樣高的房子?”穆伊基烏回答說:“我是我們羅希族人的頭領。是我說‘讓我們來造一座與天同高的房子’。如果按我的方法做,我們的房子本來會造得與天同樣高。可是現在,你的旨意將得到滿足,我們的房子不會再高了。”他一邊說,一邊取來水,把它們潑在他的人民的身上。這時候,他們的語言變亂了;他們無法相互了解,於是便分散居住到不同的地方去了。因此現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語言。這個故事可能無疑隻是傳教士布道所引起的反應。
很少有人試圖解釋人類語言的多樣性而又不涉及巴別塔或其他類似建築。比如,希臘人有一個傳說,人們在很長的時間裏和睦生活,沒有城市,也沒有法律,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由宙斯一個神掌管。最後,赫爾墨斯造成了語言的多樣性,並把人類分成各自獨立的許多民族。這樣,爭執首先出現在凡人之間,而宙斯,對人們的吵架已經厭煩了,便放棄自己的統治權,並把它轉交到阿爾戈斯的英雄、人類第一個國王佛洛涅烏斯的手裏。英屬東非的瓦薩尼亞人說,從前地球上所有的部落都隻懂一種語言,但是在一場嚴重的饑荒期間人們都發了瘋,並散居到各地去,嘰嘰喳喳地說著彼此陌生的話。不同的語言就這樣產生了。阿薩姆地區的一個山地部落卡切恰那加人對語言的多樣性有不同的解釋。據他們說,在創世當時,所有的人都同屬一種,但他們後來不久就注定要分化成不同的民族。當時地球上人們的國王有一個女兒叫悉托伊萊。她走路非常敏捷,喜歡整天遠離家園到叢林裏去遊蕩,這使父母極為擔憂,害怕她會被野獸吃掉。有一天,她的父親想出一個讓她留在家裏的計策,他派人拿來一隻裝滿亞麻子的籃子,把亞麻子打翻在地上,然後吩咐女兒把這些種子一粒一粒撿回到籃子裏,並數出它們的數目。國王認為,他讓女兒做的這件事一定會花去她一整天時間,因此他離開了。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8)
但臨近黃昏時,他的女兒已經數完了全部的種子並把它們撿回了籃裏,剛剛做完這些她立刻又跑到叢林裏去了。因此當她的父母回來時,找不到失蹤女兒的一點蹤跡。經過一天又一天的尋找,他們終於發現一條巨蟒吃飽了躺在樹陰下。所有的人都集合起來,用長矛和刀劍攻擊這條大爬蟲。但他們剛一攻擊那條蛇,他們的容貌立刻改變了,他們發現自己講出來的竟然是不同的方言。現在,說同一種語言的人與其餘的人分開來,形成獨立的一幫,不同的一幫幫人形成了現在地球上不同民族的祖先。但公主的情況怎樣呢?她回到了悲傷的父母那裏,還是被巨蟒吃掉了呢?故事沒有提及。
居住在阿薩姆地區曼尼普爾的另一個山地種族庫基人這樣解釋他們部落裏所講語言出現多樣性的經過。他們說,從前有一次,某頭領的三個孫子全都在家裏玩,這時候他們的長輩吩咐他們去捉老鼠。但正當他們忙著捉老鼠時,突然因語言混亂而不知所措。他們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話了,而老鼠也就乘機逃跑了。現在年齡最大的孫子講拉姆揚語,第二個孫子講托達語,至於最小的孫子,有的人說他講韋斐語,有的人認為他講曼尼普爾語。無論如何,這三個小孩成了三個性質截然不同的部落的始祖。
澳大利亞南部恩孔特灣沿岸的土著部落把造成語言不同的根源歸咎為一個很久以前已經去世的壞女人。她的名字叫烏魯日,住在東方。她散步時總是手持一根大拐杖,把火撒在其他正在熟睡中的人四周。當她終於死去時,人們對她的死非常高興,派出報信人到四麵八方去宣布這個大好的死訊。因此,男人、女人和孩子都集合在一起,不是為了痛悼,而是為了在她的屍體前歡欣鼓舞,並用吃她的肉來歡宴作樂。拉敏傑累人首先蜂擁而上撲向屍體,並開始狼吞虎咽;他們剛剛這樣做,立刻就開始講聽不懂的話了。其他一些到東方去的部落,來得晚了,吃的是內髒,他們講的話有些不同。最後到達的是北方部落,他們吃的是腸子和屍體上剩下來的東西,他們說的話就與拉敏傑累人更加不同了。
加利福尼亞的邁杜印第安人說,直到某個時候以前,所有的人都講一種語言。但有一次,在過節的前夜,第二天要用的東西已經一切就緒,就在當天夜裏,突然每個人開口用不同的語言說起話來,隻有夫妻之間還說同一種語言。就在這天夜裏,他們稱為“創造大地者”的創世主出現在一個名叫庫克蘇的人的麵前,告訴他發生了什麽事,並教導他麵臨語言變亂後,明天的日子該怎麽過。因為庫克蘇能夠講所有不同的語言,於是他就把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作準備。他用不同的語言教會他們稱呼各種動物以及其他的事物,向他們演示怎樣做飯和狩獵,為他們製定了法律,規定了舞蹈和節慶的時間。然後他報出各個部落的名稱,並把他們派往四麵八方,告訴他們住在何處。我們已經知道,阿拉斯加的特林吉特人用可能從基督教傳教士或商人那裏聽來的大洪水故事,解釋語言的多樣性。
《《舊約》中的民俗》:第5章 巴別塔(9)
危地馬拉的基切人講,太初時有一段時間,人生活在一起並且隻講一種語言,當時他們既不向樹木,也不向石頭祈禱,而且什麽都不記得,隻記得創世者即“天地之心”的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落數量增加了,人們離開原先居住的地方,前往一個名叫圖蘭的地方。據基切人的傳說,這些部落的語言就是在那個地方發生變異的,並且口音的多樣化也是在那個地方出現的。人們不再互相理解各自的語言,並分散到世界各地去尋找新的家園。
後麵這幾個旨在說明語言多樣性的故事,與巴別塔無關,因此它們(也許特林吉特的故事是個例外)可以理解為人們試圖獨立解決那個困難問題的努力,然而他們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1.雅各的夢
雅各前往哈蘭投靠拉班在伯特利夢見天梯在伯特利立石塗油就如《聖經》作者所描寫的,雅各對以掃的背信棄義當然造成了兄弟間的不和。哥哥因無法忍受的挫敗感而痛苦不堪,他的暴躁性格促使他要向奪去自己繼承權的狡猾的弟弟報仇。因此雅各擔心自己的性命,而他的母親利百加作為這場騙局的同謀,同樣感到擔心,就設法讓他暫避安全之地,等待他那易動怒的、然而慷慨大度和容易和解的兄長息怒為止。於是她想出一個主意,叫雅各到住在哈蘭的她的哥哥拉班那裏去。記憶中的遙遠之地在大河對岸,她正當美麗的青春年華時,從那裏嫁過來成了以撒的妻子,過去的景象在她心頭浮現,也許觸動了她有些冷酷和凡俗的心靈。她清晰地回憶起在那裏的一個金色的傍晚,她跨下駱駝時遇見了在野地裏獨自默默行走的那個年輕人,他後來就成了她的丈夫!而那個英俊的男子現在已經是臥床不起的失明昏聵的老人了。就在前一晚,當她朝井裏望去時,看見井水裏映出了一張布滿皺紋的臉和灰白的頭發——從前她本人的幽靈和影子!唉,唉,時光過得真快啊!假如她心愛的兒子從她的故鄉帶回一個嬌媚的新娘,而她又能夠從新娘身上看到自己逝去的青春的容貌,那麽多少可以慰藉歲月流逝所帶來的創傷。一個溺愛兒子的母親在與他分別的時候很可能會產生這些想法,雖然——假如我們相信耶和華文本的作者的話——她一點也沒有對兒子提到這件事。
於是雅各就離開了。他從迦南最南端的荒漠邊緣的別是巴出發,朝北跋涉。他必須橫越荒涼的猶地亞山地,沿著崎嶇不平和極難行走的小路一直向北行進,堅持走到傍晚。太陽下山時,他到了一個地方,疲憊不堪,雙腳發痛,夜幕包圍了他,於是他決定就在這裏過夜。這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他一直在逐漸向上走,現在站在海拔大約三千英尺的高處。冷風颼颼,透入肌膚。周圍是越來越濃重的陰影,他隻能分辨出自己現在處於一個遍地礫石和巨大的灰色岩石的荒野裏,有些石塊堆成墩子、巨大的圓石柱或方石柱等怪異的形狀,不遠處一座光禿禿的山丘若隱若現地通向天際,兩邊的山坡宛如連綿的石梯,不斷升高。這個遊子沒有心思放眼凝視這幅令人敬畏的景色。他躺在許多大石塊圍成的圈子中間,頭下墊一塊石頭做枕頭,睡著了。他在熟睡之中做了一個夢。他覺得自己看見了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天使們沿著梯子上上下下。神站在梯子旁,允諾把這片土地全都給他和他今後的子孫。但雅各驚醒了,他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見《創世記》第28章第17節。——譯者他靜靜地躺著,心裏擔憂,直到拂曉的光線映照出這荒涼的景色,展現出他的眼睛昨晚剛剛注視過的布滿石塊和巨大危崖的同樣恐怖的荒野景色。然後他起身,拿起那塊他用來當枕頭的石塊,把它豎起來作為石柱,並把油淋在上麵,把這個地方叫作伯特利,意即“神殿”。雖然他對夜裏的夢境感到害怕,但我們可以設想,他精神煥發地繼續當天的旅程,因為他得到了神的允諾。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隨著他一步步向前,不久景色本身也開始帶上更明媚和令人愉悅的麵貌,應和著他胸中躍動的希望。他把淒涼的便雅憫高地留在身後,來到了富裕的以法蓮盆地。經過幾個小時,道路通向一處風景如畫的幽穀,在那裏,層層上升直到山頂的山坡上布滿無花果樹和橄欖樹,白色的岩石之間長滿蕨類植物,並且與粉紅色和白色的仙客來和藏紅花相互交織,啄木鳥、鬆鴉、小貓頭鷹在樹枝間,以其獨特的節奏歡叫、輕啄或者嘯叫。於是,雅各心情愉快地加快步伐邁向遙遠的國度。
2.神在夢中現身
對神在夢中向人現身的信念奧盧普斯的安菲阿拉俄斯聖殿之夢埃皮達魯斯的埃斯科拉庇俄斯聖殿之夢拉科尼亞的伊諾或帕西淮神諭所之夢古代意大利諸神諭所之夢批評家們注意到,關於雅各的夢的故事,很可能是為了解釋伯特利自遠古時代起就有的神聖名聲,它應該在希伯來人侵入和征服這塊土地之前就已經長期受到迦南當地土著民的崇敬。古代流傳著一種信仰,即神會在人的夢裏向人現身並宣布他的旨意。因此人們經常去神廟或其他聖地,在那裏過夜,希望在夢中見到神並與之交談。因為他們很自然會猜想,神或者已經成神的死人靈魂非常喜歡在特別為供奉他們而設置的地方顯形。比如,在阿提卡的奧盧普斯,有一所已故先知安菲阿拉俄斯的聖殿,諸神的名字鐫刻在祭壇上,求訊者經常到那裏向他和其他神祇獻上公羊。人們在獻上供品的同時還把公羊皮鋪開在地上,並睡在上麵,希望得到夢中神啟。經常出沒聖所的看來主要是企求擺脫痛苦的病人,而當他們獲得了滿足,就向神泉拋撒金幣和銀幣,以表達他們的感激。李維告訴我們說,安菲阿拉俄斯的古聖殿周圍都是泉水和小溪,景色優美,現代對該地點的發掘證明了他的描述。該地位於一處不太大也不太深的可愛的幽穀之中,周圍是一片低矮的山丘,有些地方生長著鬆樹。一條溪水流貫穀中,從點綴著懸鈴木和夾竹桃的兩岸間經過,奔向大約一英裏外的大海。遠處,高峻蔚藍的埃維亞山脈直撲眼簾。幽穀兩旁長滿樹叢和灌木叢,夜鶯在裏麵婉轉啼鳴,綠色的草地在穀底漫延伸展。寂靜幽僻的地點及其隱蔽而陽光明媚的景色,凡此一切都是患病者經常前去的合適之處,他們聚集在那裏向治病之神求助。這真是一個僻靜之處。幽穀裏的悶熱,加上從雲朵稀少的天空直射下來的驕陽,甚至在五月的一天早晨,希臘的炎熱對於北方人來說,也有點太強烈了。然而對於希臘人來說,這樣的炎熱很可能是愜意的。其實神諭宣示所看來隻在夏季開放。從冬季結束至整個耕作季節,祭司每月必須至少十天出現在聖殿,而耕作正好在昴星團於11月份落下之時進行。在夏季的這幾個月裏,祭司不會連續缺席三天以上。每個前來尋求神的指示的病人首先要當著聖器看管人的麵給聖殿金庫交付至少九個奧波爾的上等白銀(約合一先令),看管人把他的名字和他所在的城市登錄在公開名冊上。如果祭司到場,他的職責是麵對獻祭的犧牲祈禱,並把它們的肉放到祭壇上;如果他不來,獻祭者可以自己操辦這些禮儀。每隻犧牲的皮和一條腿用來犒勞祭司。一塊肉也不許拿出聖殿區。按這些規矩辦事的每個人都被允許在聖殿過夜,讓他們可以接受夢中的神啟。在集體宿夜時,男人和女人是分開的,中間隔著祭壇,男人睡在東麵,女人睡在西麵。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在埃皮達魯斯城附近的埃斯科拉庇俄斯大聖殿裏,有一個類似的集體寮所供那些前來向“好醫生”尋求指示的患者使用。現在發掘出來的聖殿遺址,連同很大一片區域,形成了古代希臘文明最令人驚歎的紀念地之一。它們矗立在景色秀美的開闊河穀裏,兩邊是高峻的山脈,西北麵露出了光禿禿的鋒利的灰岩尖頂,東南麵則是柔和的輪廓線和青翠的斜坡。春天時光,河穀平坦的底部散布著一簇簇樹木和灌木,間雜以青綠色的穀物。景色的總體印象是寧靜和肅穆,伴有某種心曠神怡的荒僻感;因為它位於遠離城鎮的地方。一處荒漠、浪漫、樹木森森的幽穀,向下通往位於岩石嶙峋的海角之上的美麗的埃皮達魯斯古城遺址。海角從一塊平原上伸出來突入大海,上麵長滿嫩綠的檸檬樹,背後是高聳而多樹的山脈。在埃皮達魯斯城的埃斯科拉庇俄斯聖殿裏宿夜,以及經過夢中神啟治愈了疾病的患者,常常把療法記在石碑上。這些石碑豎立在聖地,作為有力的證據,訴說著神的回天之力和把自己交付給神的那些人的謙卑信念。這個聖地在古代樹立著那麽多的石碑,其中有一些已經在現代被發現。上麵的碑文有趣地顯示了這些設施在某些方麵與現代醫院相符。
比如,我們由此知曉,有人的手指全部麻痹了,隻剩下一個還能動彈,他前來向神求告。可是他看見了豎立在聖殿裏的石碑,以及刻在上麵的神奇療法,不肯相信。然而他在聖殿的集體寓所裏住宿並做了一個夢。他覺得自己在廟裏擲骰子,而且,當他在擲的時候,神出現了,一把抓住他的手,一個接一個地扳開他的手指,問他是否仍然不相信聖殿石碑上的記載。那人說,現在他相信了。神回答道:“因為你從前不相信它們,所以今後你的名字就叫‘懷疑者’。”第二天早晨這個人就痊愈回家了。此外,雅典有一個獨眼女子名叫安勃洛西婭,她前來為自己的疾病求神。她沿著聖殿行走,看到了石碑上的療法,嘲笑其中有些根本不可信和不可能。“怎麽可能呢,”她說,“單單做一個夢就能治愈瘸子和瞎子?”她抱著懷疑的態度到聖殿的集體寓所睡覺,在熟睡中做了一個夢。她覺得神站在她的旁邊並允諾恢複她那隻瞎了的眼睛的視力,條件是她必須向聖殿奉獻一隻銀豬,作為她是個不信神的蠢人的紀念。神給她仁慈的允諾,同時割開她的病眼,向裏麵倒入香膏油。第二天,她已經痊愈回家了。此外,色薩利人潘達洛斯來到該聖殿請求幫他除去烙在眉毛上的幾個紅字。他在夢裏覺得神站在身邊,在他眉毛周圍紮上一條頭巾,並吩咐他走出聖殿的集體寓所以後,除去頭巾並把它奉獻給神廟。第二天早晨,潘達洛斯起來並從頭上取下頭巾,發現那些丟臉的字跡已經從眉毛轉移到了頭巾上。於是他將頭巾獻給神廟,然後離開了。他在回家途中到了雅典,並派他的仆人埃切多魯斯到埃皮達魯斯城去,帶上一些錢獻給神廟,作為他的答謝祭禮。埃切多魯斯的眉毛上也烙有幾個丟臉的字,他來到聖殿後沒有將錢交給金庫,而是藏在身上,自己躺進了集體寓所裏,希望像他的主人那樣,除去額頭上的這幾個標記。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在他的夢裏,神站在他身旁並詢問他是否帶了潘達洛斯給他的一些錢,以便獻給聖殿。這個家夥否認收到潘達洛斯給他的任何東西,不過他答應,隻要神醫好了他,他會畫一張自己的肖像獻給神。神吩咐他拿來潘達洛斯的頭巾,把它紮在自己的前額上;又吩咐他走出集體寓所時取下頭巾,到噴泉下洗臉,並在水裏觀看自己。等到天亮,這個家夥急急忙忙走出集體寓所,除去頭巾,仔細察看,希望看到烙印已經印在上麵。可是上麵沒有任何印記。接著他來到噴泉處,並在泉水裏映照自己的臉,他看見在自己原有的印記旁邊,眉毛上又多出了潘達洛斯的印記。
其次,在拉科尼亞遍布岩石的荒涼海岸邊,雄偉的塔伊該圖斯山脈裸露的危岩自上而下直入大海,那裏有一座神諭聖所,女神在夢裏向凡人啟示他們心中的願望。女神是誰,眾說紛紜。希臘旅行家保薩尼阿斯訪問過這個地方,他認為這是伊諾女神,是海神。然而他承認自己沒有看見神廟裏的塑像,因為她被大量花環覆蓋了。花環很可能是崇拜者敬獻的,他們在睡夢中得到了女神應允保佑他們的神諭,於是紛紛來此表達感激之情。這個臨近大海的地方,伴隨著海水波濤肅穆的催眠聲,也許有助於支持伊諾是該廟宇庇護神的主張。可是另一些人主張她是帕西淮,是月亮神。這些人會在滿月之夜回到神聖的集體寓所之前,指著天上銀色的圓球和灑滿月光的水麵上閃著微光的月影,證明自己的主張。無論如何,斯巴達最高行政長官看來經常光顧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為了求得他們希望在睡夢中得到的神的忠告,而且據說在斯巴達曆史上的一個嚴重的關鍵時刻,一位長官在這裏做了不祥的夢。
在古代意大利,和古希臘一樣有自己的神諭宣示所,世上的凡人們焦急萬分地在那裏向神或神聖的人尋求夢中的忠告和安慰。比如預言家卡爾卡斯在阿普利亞的德利烏姆備受尊崇,希望向他詢問的人要宰殺一隻黑公羊獻給他,並睡在羊皮上。意大利古代另一個令人崇敬的神諭場所是法烏努斯神諭宣示所,向它谘詢的方式是相似的。谘詢者要供奉一隻綿羊,把它的皮鋪在地上,然後睡在上麵聆聽夢中的回答。如果有理由認為該神諭所位於提布爾瀑布旁的聖林裏,那麽樹木森嚴的陰影和咆哮翻滾的水聲完全可能激起朝聖者的宗教敬畏感,並與他的夢境混合起來。一個不大的圓形神祠現在還高高地處於瀑布上方,它可能就是傳說中當地的山林之神在微睡中的信徒耳邊悄悄說話的地方。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3.天梯
非洲的天梯故事托拉查人關於連接天地的爬藤的故事蘇門答臘和馬達加斯加關於天梯等的故事方便神或精靈從天上下來的真梯子與位於希臘和意大利風景秀美之地的這些神諭所大為不同的是,雅各躺下睡覺並夢見天使們順著地麵通向天穹的梯子爬上爬下的地方,是光禿禿山丘之中的荒僻多石山穀。我們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遇到人們相信存在著這樣一種梯子,供神或死者的靈魂使用。比如,金斯利小姐在談到西非的神祇時告訴我們說,“在這裏幾乎所有土著民的傳說係列裏,你都會發現有些故事講到曾經有過某個時候,神或活在天上的神靈與人之間進行著直接的交往。所有的傳說都稱這種交往由於人的錯誤而中斷。比如,費爾南多波島上的人說,從前地上沒有煩惱或嚴重的騷亂,因為有一架梯子,樣子就像你上樹摘棕櫚果的梯子,‘隻不過要長一些,更長一些’;這架梯子從地麵夠到了天上,於是眾神就可以用它上上下下,並親自參與人間事務。但是有一天,一個瘸腿小孩爬上了梯子,他往上爬了很長的路程,他的母親看見以後,就爬上去追趕他。眾神對孩子和母親冒犯天庭的後果感到很害怕,就推倒了梯子,並從此將人類嚴酷地獨自留在了地上”。
中西裏伯斯島上講巴萊語的托拉查人說,從前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生活,天和地靠一根藤相互連接。有一天,一個天上神人家族出身的名叫“太陽先生”的年輕俊秀男子來到地上,騎著一匹白水牛。他發現一個姑娘在田裏勞動,立刻愛上了她並娶她為妻。他們在一起生活,“太陽先生”教人們耕地,並給他們水牛。但是有一天發生了這樣的事,“太陽先生”和他的妻子生的孩子在家裏非常淘氣,惹得父親很惱怒,以至於討厭起人類來,於是便通過爬藤回到了天上。他的妻子試圖跟在他後麵爬上去,但是他折斷了爬藤,於是爬藤和他的妻子一起跌到地上並變成了石頭。現在還能在距離溫比河不遠的一座石灰岩山丘上看出人和藤蔓的形狀。該山丘的形狀像一捆粗繩,於是就得名為藤蔓山。此外,我們從托拉查人那裏聽說了關於一根“上升藤蔓”的故事,凡人可以借助它從地上爬上天。這是一種多刺的藤蔓,纏住無花果樹生長,每年新長一圈藤蔓繞在樹幹上。任何想要使用它的人必須首先用棍棒擊打七次,擊碎它堅韌的纖維,將它從熟睡中喚醒。此時藤蔓就從睡眠中醒來了,它抖動身子,抓起一個檳榔子,問人想要些什麽。當他請求把他送上天的時候,藤蔓就吩咐他坐在它的刺上,或者坐在它的前端,隨身攜帶七個竹製器皿,裏麵裝滿水用來作平衡。藤蔓升到了天空,一節一節時而朝右時而朝左,藤蔓上的人就隨之倒掉一些水,藤蔓也重新端正了。藤蔓升到天穹,發出的新芽穿過天上的一個窟窿。藤蔓的刺緊貼著天堂的地板,一直等待,直到藤上的人幹完他在天上的工作,想返回地麵為止。故事的主人公就用這種方法完成了上天之路,並達到了自己來這裏的目的,不管是什麽,或者是想找回被偷走的項圈,或者襲擊並掠奪一個天國村莊,或者在天國鐵匠的幫助下讓一個死人複活。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說,從前在大地中央有一塊岩石,它的頂端達到天空。有一些特殊人物,比如英雄或祭司,可以借助它攀登上天。天上生長著一棵巨大的無花果樹,它的根深插下來碰到了那塊岩石,於是有能耐的凡人就紛紛向上爬,想來到高處的宅院。然而某一天,有人出於惡意砍倒了那棵樹,或者可能隻是割斷了它的根,因為此人的妻子早先從天上下來,可是後來又回到了那裏並把他獨自一人留在地上。馬達加斯加的貝齊米薩拉卡人認為,死人的靈魂靠爬一根銀索升到了天上,天上的精靈也通過這根繩索下到地上,完成某些任務。
與這些想象的梯子不同的是有些部落豎起的真梯子,目的是為了讓神或精靈從天上來到地上。比如,印度群島中提莫勞特島、巴巴爾島和萊提島上的居民每年降雨季節開始時就對太陽頂禮膜拜,他們將其看作能使大地豐產的男性主神,而大地則被看作女神。為了讓太陽神落到一棵神奇的無花果樹上並使他能夠到達地上,出於這種仁慈的目的,人們在這棵樹下架起一個梯子,上麵有七根橫檔,扶手上裝飾著雕刻出來的兩隻公雞,仿佛在宣告日光之神隨著它們嘹亮的號角聲到來了。當西裏伯斯中部的托拉查人在新屋落成、向神奉獻犧牲時,他們在地上豎起兩根植物的莖,上麵裝飾著七條白色的棉花或樹皮,像梯子那樣供神使用,諸神可以靠它降下來,享用為他們準備的米飯、煙草、檳榔子和棕櫚酒。
此外,古代和現代的有些民族想象死人的靈魂是爬梯子從地上升到天上去的。他們甚至在墳墓裏放入一架梯子模型,以便鬼魂能夠通過它攀登到極樂家園。比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獻《金字塔經文》中經常提及建造梯子讓已故法老攀登它到天上去。在許多埃及墳墓裏都發現有一架梯子,它們可能是供鬼魂爬出墳墓之用,甚至可能是讓他們像古代法老那樣借此爬上天。尼泊爾的一個驍勇善戰的曼伽部落很關切為死者提供梯子,以便他們能夠借助梯子爬升到天上住處。“墳墓一邊豎立起約三英尺長的兩根木頭。其中一根上麵刻出九個梯級或槽口,樣子像一架梯子,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能夠爬到天上;每一個前來送葬的人在另一根上麵刻一個槽口,表示他到過這裏。死者的舅舅走出墳地的時候,莊重其事地向死者道別,並提醒他通過梯子爬到天上去,梯子已經為他準備好,就擺在旁邊。”但是,送葬者恐怕鬼魂會拒絕這種有利的機會,攀登到蒼穹頂端,而情願回到他自己的家中,就小心地用荊棘灌木設置路障擋住他回家的路。
4.聖石
伯特利神殿的赫赫名聲迦南和希伯來聖地的聖石古代阿拉伯人和希臘人的石頭崇拜班克斯群島和新赫布裏底的石頭崇拜薩摩亞群島上的石頭崇拜印度群島上的石頭崇拜非洲的石頭崇拜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石頭崇拜蘇格蘭高地的格魯阿伽齊石挪威人用油塗抹聖石古希臘羅馬人用油塗抹聖石印度人用油塗抹聖石凱伊群島、馬達加斯加和非洲人用油塗抹聖石伯特利塗抹油脂的聖石迦南有許多伯特利(聖石)迦南人神地的直立石塊盡管環境陰鬱荒涼,伯特利後來還是成了北部王國最受歡迎的聖地。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耶羅波安在這裏確立了對一隻小金牛的宗教崇拜,這是他用作以色列神祇的兩隻小金牛中的一隻;他還建立了一座祭壇並設置了一個教士職位。在先知阿摩司時期,該聖所處於國王的特別庇護之下,並尊為王家教堂。這裏人頭攢動,滿是祭奠者;祭壇逐漸增多,儀式日益繁複;維護費用來自神殿征收的十一稅;附近的貴族和富人在夏季和冬季建造起大量豪宅。這個天然荒蕪和了無生趣的地點遠近皆知,並逐漸變得非常壯觀優雅。為了說明自古以來一直縈繞著它的神聖名聲,要對前來參加崇拜的人講述關於雅各和他的夢境的古老傳說。這些人經常把十一稅付給祭司,他們明白自己履行了很久以前這位族長所許下的諾言:當時他正躺在亂石堆裏,從困擾他的夢境中驚恐地醒來,他允諾要把神給他的所有東西中的十分之一交給神。那塊直立的大石塊或石柱,毫無疑問就立在主祭壇旁邊,據認為就是雅各在那個重要的夜裏把自己疲倦的腦袋擱在上麵,並且在第二天早晨把它豎起來作為夢境紀念碑的那塊石塊。這樣的聖石或石柱在古代是迦南或希伯來聖地的常見特色。所以當現代發掘者揭開這些古代“聖地”的麵貌時,在其原址發現了許多這樣的石塊。甚至先知何西阿看來也把一塊直立的石塊或石柱視作供奉耶和華崇拜的聖地的不可或缺的附屬物。隻是到了後來,以色列人所信仰的宗教精神有所進步,才把這些粗糙的石頭紀念碑斥責為異教崇拜,判令將其毀壞,並禁止再豎立這些東西。看來人們想象神最初真的居住在石頭裏麵;這是他的可畏存在,它賦予石頭神性。因此雅各宣布他豎立在伯特利的石塊應當稱為“神殿”。
神或其他威力強大的精靈居住在石頭裏的思想並非古代以色列人所獨有,許多地方的許多民族都具有這種思想。古代阿拉伯人崇拜石頭,甚至在伊斯蘭教統治下,他們宗教的核心聖地麥加的黑石仍然在他們的信仰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先知以賽亞或者後來以其名行世的作者,曾痛斥過崇拜偶像的以色列人,這些人崇拜幹涸多石的溪穀裏經過水磨打光的圓形巨石,他們向它倒酒並獻上犧牲。我們聽說古時候所有的希臘人都崇拜無價值的石頭,而不是偶像。在阿恰亞的法拉耶城的集市廣場上有三塊方石,人們給每一塊取一個神的名字。維奧蒂亞的塞斯比阿的居民崇拜愛神勝過其他神;著名雕塑家利西波斯和普拉克西特利斯用青銅和大理石為該城建造了愛神的壯麗塑像。但人們在這些精致的希臘藝術作品旁邊,向一個狀如粗陋石頭的拙劣偶像神頂禮膜拜。色薩利的愛尼安人崇拜一塊石頭,向它獻祭並用犧牲的油澆淋塗抹。
全世界都有過對粗劣的石塊的崇拜,但也許任何地方都沒有美拉尼西亞更係統了。比如,在班克斯群島和北麵的新赫布裏底,接受獻祭食物的神靈幾乎總是與上麵放著祭品的石頭有關。某些這樣的石頭自古以來就是獻給某位神靈的,關於安撫該神的正確方法的學問代代相傳,現在由幸運地持有這塊石頭的人掌握。“但任何人都可能找到一塊形狀能觸發其想象力的石頭、或者其他物體——一隻躲在洞裏的章魚、一條鯊魚、一條蛇、一條鰻魚或黃鱔,隻要他覺得它們不同尋常即可——並因此將它們與一個神靈聯係起來。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這時候,此人就拿出一些錢撒在石頭周圍,或者放在他曾經發現這塊自己迷戀之物的地方;然後回家去睡覺。他夢見有人領他來到一個地方,並指給他看幾頭豬和一些錢,他可以拿去,因為他與他找到那件物體有關係。在班克斯群島上,這樣的物體就成為他的獻祭之處(tano oloolo),他向該地點獻祭,是為了得到豬和錢。他的鄰居慢慢知道了他有這樣一件物體,而他增加的財富來源於此;於是他們前來找他,通過他來獲得他所知道的神的恩賜。他把這個秘密傳授給兒子或侄子。假如有人病了,他就給據說有這樣一塊神石的人一小串錢和用來製作卡瓦酒的胡椒根——人們認為病人冒犯了與此石有關的神靈;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認為該病人是在給石頭持有人敬獻祭品(oloolo)。後者就把這些東西供奉在他的聖地並把它們拋在地上,同時說道:‘就這樣使他恢複吧。’當病人恢複後,他就要付費。如果有人為了增加錢、豬、食物,或者為了在戰鬥中取勝,而想得到石頭或者其他人所知道的諸如此類東西的幫助,那麽石頭的持有人就把這個人帶到他的聖地,那裏很可能有許多石頭,每一塊都有特殊用途。求助者就拿出錢,也許有一百串,每串幾英寸長。介紹人會向他展示石頭並且說:‘這是一個大山藥蛋’,求助者則把錢拋在地上。對另一塊石頭,他說是一隻野豬,還有一塊他說是帶獠牙的豬,於是錢又拋到地上。他們的想法是,依附在石頭上的神靈(vui)喜歡錢,錢應該留在石頭上或石頭旁。如果獻祭成功,受益的人就要付錢給石頭和神靈所屬的主人。”
從這段富有啟示的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在這些島嶼上,一處固定的聖地可能起源於某人的想象。他注意到一塊外形特別的石頭而且夢見了它,於是斷定石頭中一定居住著威力強大的神靈,它可以幫助他,因此他自己以及今後他的子孫都要用獻祭來討好它。我們進一步發現,當類似聖地聲名鵲起之後,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崇拜者,於是隨著感恩或貪財的信徒們放在聖物櫃裏的獻祭的增多,財富也增加了。我們在美拉尼西亞不是見到了與伯特利的故事相類似的現象嗎?較早時候可能將其解釋為一種惡魔偽造的神靈起源說。
在薩摩亞群島中的一個島上,圖利阿神的聖所是位於聖林裏的一塊非常光滑的石頭。祭司仔細清理該地四周的雜草,用樹枝蓋住石頭,以便讓神在裏麵感到暖和。每當發生戰事、幹旱、饑饉或流行病,就向它求禱,此時就要仔細地用新樹枝替換舊樹枝。沒有人膽敢觸摸石頭,唯恐有毒或致命的力量從裏麵放射到犯禁者身上。在薩摩亞的另一個村子裏,兩塊長方形的光滑石頭立在平台上,被尊崇為雨神薩托的父母。當首領和平民準備離開村子幾個星期,到灌木叢裏去捕捉鴿子時,會預先給石頭獻上煮熟的芋艿和魚,與此同時祈禱來日天氣晴好,不要下雨。如果有誰拒絕向石頭獻祭,就會引起眾人不滿;而假如真的下雨了,他就要受到大家的譴責和處罰,因為是他招來了晴天之神的憤怒,並破壞了季節性的狩獵活動。而且,當歉收年頭人們外出尋找野生山藥時,就要把一塊山藥獻給這兩塊石頭作為感恩的供品,因為人們認為石頭裏的神能夠促使它生長,並能夠指示人們找到最適合生長這種可供食用的塊根的地方。當有人碰巧拿著一籃吃的東西經過那兩塊石頭旁邊時,常常會停下步子並留一點食物放在石頭上。假如這樣的供品在夜裏被狗或老鼠吃了,人們就相信這是神暫時附在這些動物身上,目的是吃這些食物。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印度群島帝汶島上的土著與居住在岩石和外形奇特怪異的石頭裏的地神關係密切。但是,並非所有這樣的岩石和石頭裏都藏有神靈。當人發現這樣的一塊石頭時,他必須再夢見它,以便確定裏麵是否住著一個神靈。假如在他的夢裏有神現身並吩咐要向它獻上人、畜或檳榔子,他就把這塊石頭搬回來,豎立在自家附近。這樣的石頭就受到他全家或全村,甚至整個地區的崇拜。藏在石頭裏麵的神靈關心著人們的安康,同時要求以檳榔子和稻米,但有時也要求以家禽、豬和水牛來回報。在這樣的石頭旁往往豎立著幾根木樁,上麵掛著殺死的敵人的頭顱。
在中非尼安薩境內維多利亞湖北麵的布索加地區,“人們認為每一片岩石和大石頭都有自己的神靈,它經常在一個特定地區活動,做好事或壞事。各種疾病,尤其是鼠疫,都歸咎於石中神靈的惡意作用。隻要一發生疾病或鼠疫,該神靈一定會附著在該地區有些人(或者是一個男人,或者是一個女人)身上;在神靈的影響下,這個人爬上這塊岩石並從那裏召喚人們。於是首領和巫醫把人們集中起來,向神靈獻上一隻山羊或家禽作為祭品,然後得到指示怎樣行動才能阻止疾病。神告知人們他所希望做的事,然後就離開這個人,回到岩石裏。那個傳話人也回到家去做他(她)的日常事務,而且也許再也不會被神靈起用了”。因此在布加索有許多神聖的岩石或石塊。它們被描述為本地的神祇;人們以各種禮儀方式向它祈禱,以求得幫助。生活在尼日爾南部法屬蘇丹的緬坎拉部落也向岩石和石頭獻祭。比如在索迫村裏,村長擁有一塊大石頭,放在家門口。任何還沒有娶妻,或者其妻子尚未生育的男人,都願意向該石頭獻上一隻家禽,希冀石頭能夠賜給他一個妻子或孩子。他把這隻家禽捧給村長,而村長則舉行獻祭儀式,然後把它吃了。如果他的願望實現了,此人就會再獻一隻家禽給這塊石頭作為感謝祭。
曼丹印第安人的大神諭所是周長約二十英尺的一塊粗厚的多孔石。這些淳樸的未開化民絕對肯定地相信它的不同凡響的“話語”。每年春天以及夏天的某些場合,他們要委派幾個代表來到這塊神石前麵,並莊重地對著它抽煙,輪流噴出煙霧,然後把煙管遞給石頭。這個儀式結束時,代表們就撤回到附近的森林裏過夜,而想象那塊石頭此時留在那裏獨自沉思。第二天早晨,沉思的結果會以白色記號顯現在石頭上,代表團有些成員較易辨認記號,因為就是他們在夜晚的黑暗中把記號塗在石頭上的,而當時他們容易輕信的部落兄弟們正沉浸在酣睡之中。此外,我們聽說在達科他印第安人那裏,有人“經常會拾起一塊不管什麽種類的圓石頭,在上麵塗劃,然後來到離家幾十碼的地方,把草清理掉,騰出直徑約一至二英尺的地方,把他的石頭(或者正如他所稱的“神”)放上去,並供上一些煙草和羽毛作為獻祭,還要向石頭祈禱,求它保佑自己擺脫可能在夢裏見到的某些危險”,或者僅僅是想象的危險。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蘇格蘭山民往往相信一種叫格魯阿伽齊的小妖精,認為它有時是男性,有時是女性,它們照看畜群,不讓它們走近岩石,並經常在牲口放牧之地逗留。每個有身份的人的牲口欄裏都有一個格魯阿伽齊,每天晚上都要在一塊特殊石頭的凹陷處為它留一些牛奶,這塊石頭要保存在牲口欄裏,並稱為格魯阿伽齊石。假如不這樣做,那麽牛就不出奶,碗裏也不會有奶油。有些人說,隻有當人們在夏季去放牧或者放牧歸來,或者當有些人帶著牛奶經過牲口欄的時候,才把牛奶倒在格魯阿伽齊石上。在斯凱島波特裏城附近的霍爾姆、西錫德和斯科利勃萊克等地,仍然可以看到曾經接受祭酒的石頭。不過這些石頭更可能被看作是格魯阿伽齊吸食牛奶的容器,而不是它生活的居所。他或她一般被想象為衣著華麗的紳士或披著黃色長發的淑女。在挪威的幾個山區直到18世紀末,農民還常常保存著一些圓形的石頭,他們每星期四晚上要把它清洗一番,並在爐火前用黃油或其他一些動物脂肪塗抹它,把它放置在尊貴處的新鮮麥稈上。而且,在每年的某個季節裏,他們把石頭浸泡在淡啤酒裏,並相信石頭會給家裏帶來幸運和安逸。
挪威人用黃油塗抹石頭的這個習俗,使我們想起雅各把油倒在他豎立起來以紀念他在伯特利的夢境的那塊石塊上的故事。這個傳說是石頭神聖不可侵犯的最好證據,而且很可能說的就是古代在聖所用油塗抹石頭的習俗。毫無疑問,用油塗抹聖石的習俗曾經廣泛流傳。在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墓附近的德爾斐,有一塊小石頭,人們每天向上麵澆油;每逢節日還要將尚未紡過的毛線鋪在上麵。據泰奧弗拉斯托斯說,在古希臘,當迷信的人看見交叉路口的光滑石頭時,他會把長頸瓶裏的油倒在石頭上,接著雙膝跪地向它們膜拜,然後才繼續趕路。盧奇安提到過,一個叫魯提裏安努斯的羅馬人經常暗中察看一塊塗了油並戴有花冠的石頭,在它麵前跪拜,在祭奠完這個默然無言的神之後,還要站在它旁邊長時間祈禱。這位懷疑論作家在另一個地方以輕蔑的口吻提到這些塗油並戴有花冠的石頭,它們被認為會給人以神諭。基督教作家阿諾比烏斯說到他以前不信教時的盲目偶像崇拜,他說:“隻要我發現一塊塗了油的石頭,我常常會向它膜拜,仿佛裏麵有某種內在的力量,我盡力使它滿意,我對它說話,我向這塊無知覺的東西祈求恩惠。”
居住在孟買管轄區北貢根叢林裏的部落民瓦拉利人,用赤丹和清黃油塗抹一塊形狀不勻稱的石頭,以此來祭拜虎主瓦基阿神。他們給它獻上小雞和山羊,在它上麵砸碎可可子,並把油倒在上麵。為了報答他們如此的照顧,石頭保護他們免受老虎傷害,讓他們獲得好收成,使他們無病無災。在整個孟買管轄區,尤其在貢根地區,愚昧和迷信的民眾普遍崇拜神石,希冀能避免災害或治療疾病。每個村子裏都能見到這樣的石頭。村民們給每塊石頭都起一個神或精靈的名字,他們對這些神靈非常害怕,相信它們操縱著所有的惡魔或鬼魂。
《《舊約》中的民俗》:第9章 雅各在伯特利..
每當村裏流行某種疾病時,人們就向神石獻祭食物,比如家禽、山羊、可可果。例如在浦那城就有這樣一塊塗上紅色並抹上油的神石。在南印度尼爾吉裏山區的托達人中間,神聖的水牛在年內的某些季節會從山間的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在開始遷移之前,要向聖牛場裏的石頭倒上牛奶並用黃油擦拭。比如在莫德爾有四塊這樣的石頭,全都是圓形的,而且非常光滑,很可能是經常在儀式中使用所致。
在新幾內亞西南方向的凱伊群島上,每個當家人都在自己的床頭放一塊黑石頭;當出門去作戰、航海或辦事時,都要用油澆淋這塊石頭,以保證諸事順利。關於馬達加斯加中部的貝齊寮部落,我們聽說“在他們領地裏的許多地方都有大塊石頭,引起旅行者的注意,這是因為它們的表麵塗滿油脂,或者至少在其頂部澆有動物油或植物油。這使外來者相信,貝齊寮部落把這些石頭尊崇為神。我認為,不一定能說這些石頭被尊崇或當作神,但毋庸置疑,它們與當地人的迷信觀念是有聯係的。在這裏,當地人如此迷信地看待的石頭有兩種。一種叫‘伐托貝特洛卡’,供無子女的婦女求助。她們隨身帶一些動物油和植物油,把它們塗在石頭上,並向它發出籲求,她們向它許諾如果她們生了孩子,就會再到這裏來並給它塗上更多的油。商人們也向這些石頭求助,他們應允如果生意興隆,賺了錢,就回來用油塗抹石頭或者在石頭下埋一枚銀幣。這些石頭有時候是天然的,但形象奇特,有時候(比較罕見)就是古代的墓碑”。在一條山間通道上有一個地點,畜群難以經過,英屬東非阿坎巴部落的每個人經過那裏都會在一塊特別的岩石前駐足停步,並用黃油或脂肪油塗擦它。
根據上述類似現象有理由推斷,在伯特利有過一塊聖石,崇拜者從渺無記憶的遠古時代起就經常給它塗抹油脂,因為他們相信,這塊石頭的確是神的寓所(“beth el”),是某位神靈居住的地方。這種信仰和習俗可以追溯到族長雅各在這個地方得到的神啟。後來,過了很長時間,他的子孫們繁衍增多並占領了這塊土地。我們無法確定,這個神啟故事是否體現了對某個真實事件的傳說,抑或僅僅是為了解釋該地與現存習俗相關的神性而編造出來的。大概在迦南曾經有過許多這樣的聖石或者“神的寓所”,它們都曾被尊為威力強大的神靈的住所並經常澆以油脂。誠然,“beth el”(“神殿”)這一名稱,看來是巴勒斯坦城某類聖石的一個共同名字;因為希臘人形式上從希伯來人那裏采用了baityl os或baityl ion,用來形容圓的和黑色的石頭,形容它們是活的並具有靈性,能夠在空中活動,用低沉的聲音說出術士可以解釋的神諭。這樣的石頭是專供各種神祇用的,希臘人稱它們為“克洛諾斯”、“宙斯”(“太陽”)等等。然而,對這些石頭的描述使人得知它們照例比較小而且便於攜帶;據說其中一塊完全是個球形,直徑一虎口寬,雖然它的體積不可思議地時大時小,顏色由白變紫;表麵也刻有文字,顯出朱紅色。另一方麵,伯特利的神石很可能是一塊厚重而直立的石頭,或者是希伯來人稱為masseboth的粗糙石柱,而且正如我們已知的,這樣的石頭是迦南人和早期以色列人聖所的固有聖物。最近在巴勒斯坦尤其在基色和塔納赫,發掘出此類直立石塊或石柱的一些保存完好的樣本。其中有些石頭上有鑽孔和刻出的凹槽,有的在石柱的頂端,有的在其兩邊,可能是盛放獻祭的油或血的。我們由此可以作出推論,傳說中雅各在伯特利豎立起來、並用油膏封的石頭是存在過的,而且他的後代們很可能在漫長的歲月裏用同樣的方式表達過對它的尊崇。
《《舊約》中的民俗》:第13章 約瑟的酒杯(..
第13章 約瑟的酒杯
雅各的神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水中占卜術現代埃及的水中或墨水中占卜術斯堪的納維亞和塔希提的水中占卜術在新幾內亞和愛斯基摩人中的水中占卜術用裝滿水的容器占卜的其他方式根據拋入水中的物體來占卜根據杯中茶葉來占卜根據水中融鉛或蠟來占卜當約瑟的兄弟們在饑荒期間到埃及來取糧,並打算出發回到家鄉巴勒斯坦去的時候,約瑟吩咐把他的銀杯放在便雅憫的袋子裏。然後,當這些人出了城門但還未走遠的時候,他派出自己的家宰追上去指責他們做賊,偷了他的銀杯。於是就搜各人的袋子,“遺失”的杯子在便雅憫的袋子裏找到了。家宰指責兄弟們對他的主人忘恩負義,主人殷勤地招待他們,而他們竟用盜竊珍貴的酒杯來回報他的好意。他責問道:“你們為甚麽以惡抱善呢?這不是我主人飲酒的杯麽,豈不是他占卜用的麽?你們這樣行是作惡了。”而當兄弟們被帶回來與約瑟對質時,他也這樣指責說:“你們作的是甚麽事呢?你們豈不知像我這樣的人必能占卜麽?”見《創世記》第44章。——譯者我們由此可以推想,約瑟特別誇耀自己用神杯偵察盜賊的能力。
用杯子占卜在古代和現代都不是罕見的事,當然各人為此目的而采用的方式並不總是相同。比如,在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伊西多魯斯的傳記裏,我們了解到這位哲人碰到過一個神聖的婦女,她有一種非凡的神奇本領。她常常把清水倒進一隻水晶杯裏,再根據水中的影像預言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些根據水中影像進行的預測形成一個特殊的占卜分支,希臘人給它起名為hydramantia;有時候把一塊特殊的寶石放進水裏,以便喚來神的形象。據說努馬王曾根據自己在水中看見的神的形象進行占卜,不過我們沒有聽說他用杯子占卜;據推測,他更可能是在聖埃吉裏婭泉的水池裏看見神的形象,因為泉水女神是他的妻子。當卡裏亞的特拉爾斯人希望了解米特拉達梯國王的戰爭結果如何時,他們叫來一個男孩,讓他凝視水中,然後宣布在水裏看見了墨丘利的形象,在神的形象的啟示下,他用一百六十句詩歌唱出了將要發生的結局。據說波斯人熟悉水中占卜術;又據說該法術事實上就是從波斯傳入西方的。
我們並不知道約瑟如何使用魔杯探測盜賊或作其他占卜用途,但我們可以推測他想必是根據水中向他顯現的形象作出自己的結論的。當然,埃及至今仍在運用這種占卜方式,它可能從遙遠的古代起就在這個保守的國度裏大行其道。他的現代名稱叫“魔鏡”。“魔鏡相當盛行。人們差遣一個天真純潔的男孩(不超過十二歲)去向盛滿水和寫滿魔咒的杯子裏察看,同時在他的帽簷下粘著一張同樣寫著字的紙條,讓它懸掛在額頭前麵;還要用香熏他,同時,施魔法者喃喃吐出一些字句。過了一會,問男孩看見了什麽,他回答說看見幾個人好像在鏡子裏那樣,在水裏活動。
《《舊約》中的民俗》:第13章 約瑟的酒杯(..
施法者吩咐男孩給精靈一些任務,比如搭建一座帳篷,或拿來咖啡和煙鬥。所有這些要求馬上實現了。施法者又向好奇的旁觀者詢問他們想看到出現在此場景裏的哪個人的名字,於是提出了幾個名字,無論是活著的人還是已經死了的人。男孩就命令精靈把他們帶來。幾秒鍾內此人在水裏現身了,男孩開始對他進行描繪。可是根據我們的觀察,這種描繪總是與實際對象相差甚遠。男孩往往會表示抱歉說,帶到他麵前的那個人不願意無事走到杯子中央,總有一半留在陰影裏。可是有時候,他確實看到了那些人,而看到他們在活動。當發生了盜竊案時,有時也要到魔鏡裏去察看,就像我們自己在目擊現場(這稱為“達別爾曼德爾”)。男孩告發某人是竊賊,事後證明那人完全無辜,正如已經查明的,男孩是出於惡意,事先計劃把罪名加在那個人頭上的。由於這個原因,政府嚴格禁止了此類從前非常流行的測試,盡管還有人在施行。”
有時候在埃及用於占卜的魔鏡不是注在杯子裏的清水,而是倒在占卜家手掌心裏的墨水,但在這兩種情況下占卜過程的原則和方法是一樣的。占卜者聲稱在墨水裏看見了求詢者希望占卜家召喚前來的一些活著或已經死去的人的形象。墨水魔鏡就像清水魔鏡一樣,是打算用來偵測竊賊和用於其他目的。可以從中看見東西的人是尚未發育的男孩、處女、女黑奴以及懷孕的婦女,但顯然最普遍使用的是尚未發育的男孩。在他的手掌上用墨水畫一個魔法正方形,在正方形的中央是一小攤墨水,作為魔鏡。在占卜家朝墨水裏望去的時候,香也點起來了,一張上麵寫著魔咒的紙放在火裏燒了。當在開羅的時候,他叫來一個魔法師,請他向自己展示一下拿手好戲。魔法師是一個儀表堂堂的老人,有茂密的胡子,在一塊大頭巾和寬大長袍的襯托下形象生動,他叫一個男孩來仔細觀察他手掌心上的一攤墨水,並說出眼前這個英國人可能叫出其名字的那些人的形象。金雷克想喚來他在伊頓一所古老學校的校長基特,此人是一個特別凶暴的教師,身材矮小,脾氣急躁,外加紅色的粗眉毛和其他特征。年輕的占卜人回應他的要求,聲稱自己在墨水鏡子裏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女郎的形象,她有金色的頭發,藍色的雙眸,蒼白的麵容,紅潤的嘴唇。當金雷克突然哈哈大笑時,狼狽的魔法師聲明男孩應當知道自己犯了罪,並立即把他趕下了樓。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出現類似的占卜方式。比如在斯堪的納維亞,人們往往在星期四晚上去找占卜師,目的是在一桶水裏看清偷了他們東西的那個賊的麵容。塔希提島上的居民“有一種獨特的探測盜賊的方法,當發生失竊案時,他們就向一個擁有占卜精靈的人求助,他們說他總是能讓他們看到反映在葫蘆裏清水表麵上的那個賊的麵貌”。在新幾內亞東南部有一些占卜師,聲稱能夠從倒入椰子油的水塘裏描繪出嫌疑犯的容貌。
《《舊約》中的民俗》:第13章 約瑟的酒杯(..
在愛斯基摩人當中,如果有人出發到海上去,而且在預定時間內沒有歸來,巫師就會著手調查,他的辦法是通過魔鏡觀察失蹤者死了還是仍然活著。為此他要用一根棍子撐起失蹤者最接近的親人的腦袋;下麵放一盆水,巫師聲稱在這麵鏡子裏見到了失蹤者的形象,他要麽倒在自己的獨木舟裏,要麽端端正正坐在那裏劃槳。這樣,他或者能夠保證此人目前安全,以便安慰焦急的親屬,或者告訴他們他已經死了,從而確認了他們最壞的擔心。
然而,魔鏡並不是用容器裝滿水作為揭示真相的物質手段的唯一占卜形式。在印度,探測盜賊的方式是把所有懷疑對象的名字都刻在一個個麵團或蜂蠟捏成的小球上,然後把這些球拋進一盆水裏。人們相信,刻著小偷的那個球會漂浮到水麵上,而其他的球則沉入水底。在歐洲,年輕人常常在仲夏節前夜用許多方式占卜,以便確定自己未來的愛情。比如在多西特郡,一個女孩在就寢前會把一個個字母寫在碎紙上,並把碎紙撒在一盆水裏,讓它們沉下去;她希望第二天早晨能夠看到寫有她未來丈夫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的紙片浮在水麵,而寫著其餘字母的紙片仍然沉在水底。
有時候,人們把某種物質放入水中,並根據該物質在水裏呈現的形狀或構造來猜測自己的命運。比如在非洲中部烏幹達保護地的一個遊牧部落巴希馬人(或稱巴尼安科爾人)當中,巫醫有時會拿來一罐水並向裏麵放入某些藥草,讓它們產生泡沫;然後再在水裏放入四粒咖啡豆,注意它們構成的形狀,並根據它們指示的方向或漂浮的方位,推斷神的願望。在阿薩姆地區的加羅人當中,祭司有時用一杯水和一些生米粒來進行占卜。他左手拿著一杯水,並把米一粒一粒放入水裏,每丟下一粒米就叫出一個神靈的名字。恰逢兩粒米在水裏漂浮、互相碰撞的當口所呼出名字的神靈,必定是需要安撫的。在蘇格蘭高地,占卜術是用茶杯裏的茶葉或茶渣來仔細進行的。我們得知,甚至年輕女人也經常去找此類占卜師,後者隻要喝一些茶水作報酬,就會詳細告訴她們誰是她們最優秀的未婚夫。預言是根據杯子裏的茶渣或茶葉的排列形狀作出的,在此之前要用最後的茶水順時針轉動(“deiseal”),蕩刷一下杯壁,然後把水倒掉。在英格蘭,人們用留在杯子底部的茶葉和咖啡渣推測出類似的預言。在馬其頓,人們是這樣用咖啡占卜的:如果“茶杯中央有一個單獨氣泡破裂了,就表示茶杯的主人有一個牢靠的或忠誠的朋友。如果有幾個氣泡形成一條緊貼杯沿的環狀,就表示他對愛情是輕佻易變的,而他對敬慕對象也是腳踏兩隻船。人們同樣根據咖啡渣所呈現的形狀來觀察、想象並加以解釋:如果它們分布在杯底像小溪和河流的形狀,則預示財運亨通;如此等等”。
在歐洲,人們有一種特別喜愛的占卜方式,那就是把融化的鉛或蜂蠟倒入一盆水裏,並觀察它們在水裏冷卻後所呈現的形狀。這種預測未來的方式在立陶宛、瑞典、蘇格蘭、愛爾蘭都還普遍存在。此外,在愛爾蘭有一種稱為esane的疾病,它想必是妖精們派來的,於是占卜師往往觀察丟進一罐清水裏的煤塊,以便預知疾病的傳播方向和獲知它的治療方法。
約瑟看來可能是采用上述某種方法在他的銀杯裏占卜的。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第三編 士師和王的時代
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西
以色列人的民族曆史從摩西開始嬰兒摩西遭棄和被保護羅慕路斯遭棄和被保護薩爾貢遭棄和被保護《摩訶婆羅多》中王子卡納的遭棄和被保護吉爾吉特國王特拉坎的遭棄和被保護測試嬰孩合法性的水裁法可以說,隨著約瑟去世,以色列人的族長時代結束了。一係列卓越而簡潔的人物傳記色彩鮮明、性格描寫巧妙,敘述了族長們從幼發拉底河畔出發到尼羅河兩岸的長途跋涉。編年史作者在此暫時將他們按下不表。戲劇第一幕的大幕合上了。當同一舞台上的幕布重新拉開時,應該已經過去了大約四百年,這個族長家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民族。民族的曆史就從這個時間點上開始了。這裏的第一位指揮者是摩西,偉大的領袖和立法者。據說他將自己的人民從埃及人的奴役下解救出來,帶領他們漫遊穿越阿拉伯沙漠,為他們確立了製度,並最終親眼見到了神所應允之地,可惜的是,沒等進入該地,他就與世長辭了。看來沒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關於摩西的這種概括性簡述的傳說的正確性。在摩西的業績輝煌的故事裏,就像在許多民族英雄的故事裏一樣,後來的歲月毫無疑問要在這合理事實的織物上繡以色彩鮮豔的想象絲線;但並沒有掩蓋此織物的主要成分,使其產生巨大的改變,以至於認不出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位禦前術士的華麗袍服,追尋到他在法老麵前和麵對發生在埃及全國的瘟疫時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麵貌。當他與神在山上會麵,並從神手中接過為其人民立下法律的新石版後從山上下來時,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照亮其聖人和先知麵貌的超自然光環,發覺其身上的人的特征。確實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摩西站在比族長們更近的曆史分界線上,但其生平中融入的神奇和非凡的因素比族長們生平中的要多得多。據說族長們常常與神或者麵對麵、或者在夢境中親密交談,但沒有一個人表現得像是一個神跡和奇事製造者,而這些神跡和奇事在摩西生平中是如此經常發生的。我們發現,族長們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人,從事的是普通的事,也有人性的悲喜哀樂。另一方麵,摩西的一生,從頭至尾表現為像是專門為偉大的使命而生,因此他站在比一般凡人更高的層級上行動,身上沒有任何常人容易具有的那些弱點的痕跡。而那些弱點曾經用清淡筆墨添加在族長們肖像上,從而使他們具有生動的生活氣息。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覺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簡樸人性,比摩西的那個雖然光彩奪目、然而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加親切的原因。
如同摩西生平中的所有事件一樣,關於他出生的傳說也圍繞著浪漫的光環。在約瑟和他的兄弟們死後,據說他們的繼承人——以色列人的後代在埃及繁衍得非常迅速,致使埃及人產生了恐懼和疑慮,便企圖強迫他們做苦力,以此來抑製他們的人口增長。當這個苛刻的措施沒有產生預期效果時,埃及國王發布了命令,將所有剛生下來的希伯來男孩全都處死。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但受托完成這項任務的收生婆們,以仁慈為借口回避執行這個殘酷的命令。於是國王命令全體國民必須把每個新生的希伯來男孩拋進河裏。因此,摩西的母親在他誕生時就把他先藏匿了三個月,而當無法再繼續隱藏時,她就做了一隻蒲草箱,或者確切地說是一隻紙莎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並把小孩放入其中。然後她傷心地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孩子的姐姐站在遠處看著,想知道她的弟弟會發生怎樣的事。正巧埃及國王(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發現了蘆荻裏的箱子,就打發一個使女去把它拿來。箱子拿來並打開後,公主看見了裏麵的男孩,她盯著他看,孩子哭了。於是她可憐他,並且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正當她仔細察看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姐姐一直在觀察並看到了所發生的一切,她走上前來對公主說:“我去在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說:“可以。”女孩就去了,叫來了孩子的母親。法老的女兒對她說:“你把這孩子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價。”於是母親就抱了孩子去並喂養他。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把他帶來見法老的女兒,他就成了公主的兒子。她說“因我把他從水裏拉出來”,就給他起名叫摩西。
摩西誕生和被撫養的故事沒有摻雜任何超自然的因素,不過仍然顯露出可以合理懷疑其屬於民間文藝創作而非曆史真實的某些特征。顯然,為了增強主人公經曆的傳奇性,講故事的人喜歡講述偉大的男子或女子如何在出生時遭拋棄,但由於出現了凡人看來可能是偶然、然而實際證明是出於天意幹預之手的某個事件,才將其從迫在眉睫的死亡當中拯救出來,保護了這個無助的孩子,因為崇高的命運正在等著這個孩子。這樣的插曲很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被當作講故事人的虛構潤色,是他認為簡樸的故事還夠不上他的主人公的偉大高貴,為了給它增強效果而添加的生動筆墨。
按照古羅馬傳說,羅馬城的建造者本人就是一個棄嬰,而且如果他沒有受到母狼和啄木鳥的湊巧幹預,就可能會死去。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阿爾班山脈的斜坡上,矗立著長長的白色城市阿爾巴隆加,有一個名為西爾維(“森林的”)的王朝曾經統治過該城,至今還有牧人在羅馬的山丘上放牧羊群,野狼出沒於山丘間的沼澤窪地,四處覓食。一個名叫普洛卡的阿爾巴國王,死後留下兩個兒子努彌托耳和阿穆利烏斯,努彌托耳是哥哥,並且被父親確定為王位繼承人。可是他的弟弟野心勃勃、肆無忌憚,設法以暴力剝奪了兄長的權利,取而代之做了國王。他並不滿足於此,還打算進一步剝奪已經受到侵害的兄長的後裔的繼承權,從而鞏固自己篡得的權力。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因此他下令殺害了努彌托耳唯一的兒子,並勸說或迫使努彌托耳的女兒瑞亞?西爾維亞獻身於維斯太崇拜,讓她發誓永遠保持自己的貞潔。可是誓言沒有兌現。維斯太神的貞女有了身孕,而且到預定的日子產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她說馬爾斯神是孩子們的父親,可是她那鐵石心腸的叔叔拒絕承認這個說法,下令把這兩個嬰兒扔進台伯河裏。隨即發生了這樣的事:河水泛濫,溢出堤岸,受命將孩子扔進河裏的仆人們無法接近幹流,隻好把裝著孩子的箱子放在巴拉廷山丘腳下的淺水裏。他們把嬰兒丟棄在那裏,讓他們聽天由命。孩子的哭聲引來一隻母狼,它發現並用奶喂養他們,把他們身上黏著的泥巴舔幹淨。直到羅馬帝國時代,在該地豎起了母狼喂養兩個嬰兒的青銅雕像,以紀念這個傳說,該雕像一直存放在羅馬的卡皮托利尼博物館裏。有些人說,一隻啄木鳥幫助母狼喂養和保護這兩個棄嬰;因為母狼和啄木鳥都是獻給瑪爾斯神的生物,人們從這個細節裏發現了一個新的證據,有利於證明羅慕路斯和瑞摩斯的神聖出身。
這樣奇特的故事看來是特地用來講述王朝或王國的奠基人的,他們的出身和撫養經曆已經被人遺忘,因而記憶所留下的缺憾就由講故事人的想象來填補。東方的曆史為我們提供了在蒙昧狀態中失去其興起階段的一個強大帝國的富有類似魅力的例子。統治巴比倫尼亞的第一個閃米特國王是老薩爾貢,他生活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作為令人敬畏的征服者和熱心的建造者,他為自己樹立了極大的聲譽,但是他顯然不知道自己父親的名字。至少我們從一塊碑銘中獲悉了同樣的信息,該銘文據說鐫刻在他的一個雕像上,其複本則製作於公元前8世紀,並保存在尼尼微的王家藏書室裏,至現代被發現。國王在這件文獻中這樣陳述自己早年的曆史:
朕,薩爾貢,強大的王,阿加德之王,
吾母出身低微,吾父不知何人,
吾父之兄弟住在山間。
吾城稱為阿祖裏帕努,坐落於幼發拉底河畔。
吾之貧母懷上吾,暗中生下吾。
她把吾放入燈心草籃裏,用瀝青封上吾的門,
她把吾放入河裏,不讓河水淹沒吾。
河水帶吾漂流,直到遇見灌田人阿基,他帶走了吾。
阿基,灌田人,用[……]從籃裏取出吾,
阿基,灌田人,將吾當作親生兒[……]養育吾,
阿基,灌田人,指定吾做其園丁。
因吾為園丁,伊什塔爾女神愛上吾,
而吾[……]治理該王國四年。
吾治理黎民百姓,君臨一切。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這個故事記敘了嬰兒薩爾貢躺在燈心草籃子裏隨河水漂流,與棄嬰摩西躺在尼羅河畔樹叢裏的故事極為相似,其實很顯然,前者要比希伯來人的傳說古老得多,所以《出埃及記》的作者可能了解該故事,並可能在創作自己故事的這個情節時模仿了巴比倫的這個原形故事。可是巴比倫故事與希伯來人的故事,也同樣可能是來自民間普遍想象力這一共同根源的兩個獨立分支。在兩種說法都缺乏明確證據的情況下,武斷地對待這個問題是不合適的。
巴比倫尼亞故事和希伯來故事具有各自獨立起源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印度偉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一個相似傳說的支持,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根本不可能知道閃米特人的傳說。詩人講述了昆提(或名普利塔)公主受到太陽神的愛慕並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美貌如神仙”,“渾身鎧甲,佩戴輝煌的金耳環,具有雄獅般的雙眼和公牛般的肩膀”。但由於羞愧自己意誌薄弱並害怕父王和母後的憤怒,公主就“與自己的奶媽商量,把孩子放進一隻柳條編成的不透水的籃子,裏麵鋪著床單,光滑、舒適,還有一個漂亮的枕頭。然後公主眼淚汪汪地把籃子放到阿斯伐河[的水麵上]”。她做完這些以後回到了王宮,心頭沉重,唯恐憤怒的父王會洞悉她的秘密。然而,盛著孩子的籃子隨河水往下漂流,最後進入了恒河,並被衝到了位於蘇塔部落領地內的占婆城附近的岸邊。此時正好有蘇塔部落的一個人與妻子在河邊散步,看見了這個籃子,就從水裏把它撈起來,打開之後,見到一個男孩,“[美]如朝陽,披戴黃金盔甲,漂亮的臉蛋上佩戴著輝煌的耳環”。這對夫妻還沒有孩子,當丈夫看到這個漂亮的孩子時,就對妻子說:“一定是神顧念我還沒有兒子,就送一個孩子給我。”於是他們收留了孩子,帶回去養育他,孩子後來成為一個強壯的弓箭手,名叫卡納。可是他在宮廷裏的母親從探子嘴裏打聽到了他的情況。
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講述了吉爾吉特國王特拉坎遭遺棄和被收養的經過。吉爾吉特城位於海拔約五千英尺的終年積雪的喜馬拉雅山正中央,氣候宜人,地位適中,土地肥沃,綿延伸展。這裏看來自古一直是曆代統治者的駐地,他們或多或少對周邊山穀和地區負有無可爭辯的統治權。在這些人當中,特拉坎的統治大約在13世紀初期,尤為著名。據說他是吉爾吉特最強大和最高傲的國王,其財富和業績一直是人們競相傳說的內容。他出生和遭棄的故事是這樣的:他的父親特拉特拉坎是吉爾吉特國王,娶了達萊爾城的富家女為妻。國王非常熱衷馬球運動,照例每星期帶妻子的七個兄弟去達萊爾城玩心愛的遊戲。有一天,他們的運動進行得十分激烈,大家竟然一致同意贏者可以將輸者處死。比賽時間很長,也非常精彩,但最後國王贏了,按照約定,他就像一個真正的運動員那樣,將七個表兄弟處死了。當他回到家裏時,無疑非常興奮,他把比賽的結果告訴了王後,這是一個雖然痛苦但也必然的結局,王後非但沒有與他一樣感到高興,反而對這起謀殺,或者不如說是合法地判處其七個兄弟死刑,實際上心懷怨恨,並決心為此複仇。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於是她把砒霜放進國王的食物裏,國王不久就魂歸故裏了,王後就取代他統治國家。而就在她走出那決定性的一步時,已經懷上了國王的孩子,大約過了一個月,她生下一個男孩,並取名為特拉坎。然而她對兄弟的死亡非常悲哀,以至於根本不願意看一眼那個殺人犯的孩子;於是她把嬰兒放進一個木箱裏,並把木箱偷偷地投入河中。河水帶著木箱順流而下,最後抵達了契拉斯地區的霍達爾村。正好此時有兩個窮兄弟一起在岸邊耕地,看見了漂在水上的箱子,便認為裏麵可能裝著財寶,一個人就跳進河裏,把箱子打撈上岸。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眼紅,他們沒有展示期望之中的財寶,而是把箱子藏在一堆木柴裏帶回了家。他們在家裏打開箱子,等他們發現裏麵是一個活著的可愛嬰兒時,別提有多驚訝了。他們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撫養這個小棄嬰。嬰兒仿佛給家裏帶來了好運,因為他們以前那麽窮,而現在卻變得越來越富裕了,他們把自己的家道興旺歸結為箱子裏的嬰兒帶來橫財。當孩子長到十二歲時,他就非常渴望到他已經了解很多的吉爾吉特城去。於是他帶上兩個奶兄弟出發了,可是路上他們在小山頂上的一個叫巴爾達斯的地方耽擱了幾天。此時他的母親仍然是吉爾吉特的女王,但她已經病得很重,又因為她在那裏沒有繼承人,所以吉爾吉特的人民都在尋找來自別處的國王,以便讓他來統治這個國家。一天早上,竟發生了這樣的情況,讓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因為村裏的公雞開始高聲啼叫,不是像往常那樣“咯咯”地叫,而是發出“巴爾達斯咯咯”的叫聲,它的意思是“巴爾達斯有一個國王”。於是立刻派一些人去尋找在那裏能夠遇到的所有外來者。報信人發現了那三個兄弟並把他們帶到了女王跟前。特拉坎因為長得英俊端莊,女王就和他交談起來,並且在談話過程中從他口中得知了他的往事。她在驚訝和高興之餘,意識到這個討人喜歡的男孩就是她由於悲傷和憤恨、一時衝動拋在河裏而失去的兒子。於是她張開雙臂擁抱了孩子,隨即宣布他為吉爾吉特王國的合法繼承人。
可以設想,在這種與嬰兒摩西被遺棄在河裏相類似的故事中,我們回想起古代用來測試孩子是否合法出生的一個習俗。該習俗的方法是把孩子放進水裏,看他們是遊是沉,開始遊水的孩子被認為是合法的,而往下沉的孩子就作為私生子被拋棄。根據這個設想,也許重要的是,在有些這樣的故事裏,孩子的降生看來是超自然的,關於這一點,犬儒主義者傾向於將他們看作是私生子的微妙同義詞。比如在古希臘傳說裏,珀耳修斯和忒勒福斯分別是宙斯神和英雄赫耳枯勒斯之子;在古羅馬傳說裏,羅慕路斯和瑞摩斯是由於馬爾斯神的緣故才從他們的處女母親那裏出生的;在印度史詩裏,公主把生下嬰兒歸結為接受了太陽神的擁抱。另一方麵,在巴比倫故事裏,薩爾貢王比希臘、羅馬和印度故事裏與之相似的人物少了一點幸運,多了一點誠實,他坦白地承認他至今不知道父親是誰。
《《舊約》中的民俗》:第14章 蒲草箱裏的摩..
關於摩西出生的《聖經》故事,一點也沒有暗示摩西身份的合法性有疑問。但是當我們想起他的父親暗蘭娶了自己的姑母,而摩西就是這次婚姻的結果,我們還想起後來猶太法律譴責所有此類婚姻是亂倫,我們也許有理由懷疑,在該故事的原始形態裏摩西的母親有一個比法老下令把所有的希伯來男孩悉數拋進河裏更加特殊的理由,不得不把自己的兒子遺棄在河麵上。無論如何,彼此相隔很遠的各個民族看來都有讓河水來裁決的做法,以此來決定哪個嬰兒是合法的、哪個嬰兒是私生子,並因此決定哪個應當保留、哪個必須處死。比如,據說凱爾特人把所生的孩子合法與否的問題交給萊茵河來裁決。他們把嬰兒放入河水裏,如果嬰兒是私生子,純潔而嚴酷的河水就會把他們淹死,如果他們是合法出生的,河水就寬厚地將他們承載在水麵上,並讓他們緩緩地漂流到岸上,把他們送回焦急萬分的母親手裏。在中非,探險者斯皮克同樣聽說,“在烏尼奧羅的一個省烏魯利,著名統治者基梅齊利用珠子裝飾他的孩子,並把他們放進尼安薩省的維多利亞湖裏,想證明他們是他的親生子女。如果他們沉下去,就有理由認為他們的父親一定是其他人;但如果他們浮在水麵上,他就把他們抱回來,承認他們是自己所生”。
《《舊約》中的民俗》:第21章 以色列人的“..
第21章 以色列人的“高地”
高地從前是正式崇拜場所高地崇拜的廢除綠樹是高地的顯著特色樹木森森的高處仍然是巴勒斯坦的宗教崇拜地阿基庫尤人中的高地聖樹林,古代森林的遺跡蒙達人中的聖樹林,古代森林的遺跡與巴力神相似的樹神阿富汗人中的高地聖樹林,古代森林的遺跡切列米斯人中的高地聖樹林,古代森林的遺跡迦南的巴力神可能是古老的森林神聖木杆偶像和婆羅洲的類似物件從《舊約》的許多片段中,我們了解到,古代以色列人中正式的宗教崇拜地點位於一些自然高地上,它們經常——也許總是——掩映在茂密的聖樹葉下。這些聖地看來通常是沒有圍牆的,而且是露天的,盡管有時候會有一些色彩斑斕的鮮豔雨篷伸展出去,抵擋夏天烈日的暴曬或冬天瓢潑的大雨,保護著神聖的標誌——一杆木偶和一塊石柱。自從古代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來以後,多少年來人們經常到那裏去敬獻祭品,他們在那裏——古代橡樹或篤耨香樹的樹陰下,由虔誠的先知和國王帶領進行祈禱,不僅不擔心瀆神,而且相信神會讚許並給予祝福。但不斷增多的聖地導致一種傾向,使無知的崇拜者們相信,在這些聖所接受崇拜的神祇數目也相應地增加了。這樣,以色列精英們尊貴的唯一神的學說,也勢必退化為承認多個神或諸巴力;每一個巴力都擁有自己的樹木森森的高地,每一個巴力都把陽光雨露和豐饒多產的恩惠施予四周小範圍內的各個村子;村裏人對它,就像意大利村莊裏的人對庇護他們的聖徒一樣,抱著期待,向它祈福並求它使他們的牛群和羊群不斷繁殖,使他們的田地、葡萄園和橄欖園豐饒多產。隨著這種方便靈活,理論上的一神教可能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滑向了實際上的多神教。這引起了先知們的擔憂。他們憂心忡忡地關注著這種神學墮落。而由於某些淫蕩的禮俗,使這種擔憂迅速變成了一場激烈爆發的道德義憤。這些禮俗所在地的美麗景色盡管因為大自然本身,看來都帶上了純潔與平和、超凡脫俗的觀念與沉思冥想,因而顯得神聖不可侵犯,但它們往往是沉默的——而且我們可以補充說——羞恥的和被迫的看客。這些宗教和倫理的考慮,由於某些我們可以稱之為政治的考慮而得以強化,盡管古代希伯來人是透過一層神性的金色煙幕來觀察一切事物的。政治因素以天罰的麵貌出現,命運的最高主宰者用它們來威嚇並懲罰罪人和惡人。強大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正在崛起的力量,首先威脅、隨即剝奪了弱小的巴勒斯坦王國的自由。以色列人當中的文化精英早就預感到、並預言了這場逐漸逼近的大災難,他們用敘事詩形式的預言來發出預報和警告。他們一麵沉思這種威脅到他們祖國的危險,一麵認為自己發現了“高地”宗教崇拜中的一個危險的重大起源,那就是這些地點的多神教傾向破壞了唯一真神的莊嚴性,這些地點的淫蕩誘奸行動褻瀆了唯一真神的貞潔。
《《舊約》中的民俗》:第21章 以色列人的“..
他們把邪惡的根源歸咎於宗教,而他們對此提出的補救辦法也在於宗教。應當肅清對“高地”的崇拜,連同那裏的所有淫蕩行為,應當把國家的所有宗教儀式集中到耶路撒冷。在這裏,每天進行的代人祈禱、馨香獻祭和美妙動聽的讚美詩,就是一種清除了各種汙染的更加正式和嚴肅的典禮,目的是為了確保神對整個國家的恩惠和庇護。大先知們思想上和心靈深處醞釀的這個計劃,實際體現在約西亞王的值得紀念的改革中。但是,如此天真地設計和如此滿懷希望地執行的措施,其結果卻被證明根本無法延緩猶大王國的衰敗和防止它的滅亡。從“高地”被廢除和錫安山神廟成為唯一合法的民族聖殿的這一天起,幾乎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耶路撒冷就向它的敵人敞開了大門,它的優秀的子孫們就被俘,擄到了巴比倫。
根據對猶太人曆史的宗教解釋,我們了解到他們的民族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些地方神廟,而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部分地來自先知們對它們的譴責,在他們的聲聲痛斥中“高地”經常與綠油油的樹叢聯係在一起,這使人認為,樹,尤其可能是常青樹,是這些神聖高地的標誌性特征。比如,耶利米在談到以色列人的罪行時說,“他們的兒女,記念他們高岡上、青翠樹旁的壇和木偶。”並接著說:“約西亞王在位的時候,耶和華又對我說:‘背道的以色列所行的,你看見沒有?她上各高山,在各青翠樹下行淫……’”以西結以神的名義寫道:“因為我領他們到了我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他們看見各高山、各茂密樹,就在那裏獻祭,奉上惹我發怒的供物,也在那裏焚燒馨香的祭牲,並澆上奠祭。”在一般認為是約西亞王的改革所依據的基本“律法書”《申命記》裏,用下列言辭宣布廢除“高地”及其偶像崇拜附屬物:“你們要將所趕出的國民事奉神的各地方,無論是在高山、在小山、在各青翠樹下,都毀壞了。也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用火焚燒他們的木偶,砍下他們雕刻的神像,並將其名從那地方除滅。”在更早時期,當這些青翠的小山頂還沒有引起爭論的時候,我們了解到掃羅王坐在檉柳樹蔭下的小山上,緊緊握住作為王權象征的長矛,周圍簇擁著鄉民和隨從。
我們發現,在巴勒斯坦直到現在還有許多這樣的高地,因尊貴的樹叢,尤其是常青的橡樹叢而令人肅然起敬,仍然受到周圍農民的宗教崇拜,盡管它們從前的異教性質因為傳說在它們莊嚴的樹陰下長眠著穆罕默德的一個聖徒而蒙上了一層薄薄的偽裝。這使人有充分的理由讚同某些長期生活在聖地巴勒斯坦的現代作者的猜想,即認為至少其中不少樹蔭下的小山頂就是古代以色列人獻祭並焚香的場所,這些位於風景之地的遠古聖所不顧改革者的熱忱和反偶像崇拜者的沉重打擊,經過漫長的歲月,直至今天仍然是民眾宗教的真正中心。這些樹木森森的高地,在遼闊的棕色大地和藍灰色的橄欖園背景上顯得分外引人注目。我們也許可以更深入一步並且推測,它們是古老的原始森林的最後活著的代表,這些森林一度曾覆蓋鄉間四周好幾英裏,直到人們有組織的勞動從平原上清除森林以便騰出空間進行耕作為止。與此同時,人們的迷信觀念將它們在高地上的稀疏遺跡保留下來,作為森林之神的最後避難所,使它們免遭伐木者的斧鉞之災。無論如何,聖園林看來在各處都是以這種方式產生的,而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也使人得出推論,類似的原因可能在巴勒斯坦產生了類似的結果。
《《舊約》中的民俗》:第21章 以色列人的“..
比如,英屬東非的阿基庫尤人“基本上是農耕民族,隻有少量牲口,但每個村子都有山羊,也經常有綿羊。為了獲得耕地,必須大量砍伐森林,然後焚燒林木,使土地非常肥沃。過去,肯尼亞的森林很可能與阿伯德爾森林相連,這整個地區都是森林。然而現在這個範圍僅存的標記是星羅棋布、遍及全國、頂上長滿各種樹木的小山丘。這些山丘是神聖的,山頂上的林園絕對不準砍伐。這是為了保護它們不會落到其他森林同樣的命運”。卡渾布丘陵“是頂上長滿聖樹林的山丘之一,在基庫尤人的領地內有很多這樣的小丘。因為恐怕領地內流行疾病,樹也好,灌木叢也好,都不許砍伐,所以這些山丘上一般都覆蓋著大量濃密的灌木,灌木中伸出高大的林木。卡渾布丘陵的這些灌木是許多鬣狗的避難所,周圍耕作過的赤裸土地不能給它們提供其他的保護。在山頂上有一塊平整的地點,周圍長著灌木叢。這裏就是獻祭的地方,稱為‘Athurialiakuru’。當發生饑荒或幹旱時,居民們就決定應該到這裏來獻一次祭了。除了十四個老人之外,每個人都要留在自己的屋子裏,不可外出。這十四個選出來的山丘祭司,帶了一隻綿羊上山去。在這樣的場合,恩蓋(神)是不接受山羊的。他們在山頂上點起火,捂住綿羊的嘴巴或鼻子,把它悶死。然後把皮剝下,這塊羊皮後來要給其中一個老人的孩子做衣服。接著把綿羊煮熟,摘一根枝條蘸上羊油,並把油淋灑在周圍樹木的葉子上。然後老人們吃一些羊肉;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神是不接受這獻祭的。剩下的肉要放在火裏燒烤,恩蓋神隨後會前來享用。效果立即就產生了,甚至當老人們下山時,雷聲已經逐漸增大,雹子傾瀉而下,以至於老人們不得不用衣服包住頭跑回家去。此時雨水從山頂上湧下來,朝兩邊的山坡直流下去”。據說先知以利亞也同樣在迦密山頂的樹叢裏獻祭,從而結束了長達數年在以色列大地上肆虐的幹旱;儀式幾乎還沒有來得及結束,從海上升起一朵雲,遮蔽了整個天空,崇拜偶像的國王當場見證了假先知們的失敗,急忙套上車往山下趕,越過曠野,以躲過憤怒的老天像泄洪那樣傾倒下來的滂沱大雨。
孟加拉國地區的焦達納格布爾的兩個蒙達部落“既不做他們的神的雕像,也不崇拜象征物,可是他們相信,雖然凡人之眼看不見神,但在獻祭撫慰的時候,神會在特別供奉他們的那些地方的住所裏待上一段時間。因此,蒙達人有自己的‘高地’,和自己的‘園林’,前者是一些非常巨大的未經人工改動的天然岩石,後者是一塊殘存的原始森林。其中的樹在這裏已經精心保護了好幾個世紀,是最初清理林中空地時留下來的,免得大批砍伐森林時打擾當地的森林之神。這些神是庇護他們的,如果那樣做他們就會離開當地。直到現在,如果神聖園林裏有一棵樹被伐倒了,諸神就會顯示出他們的不滿,拒絕降下適時的雨水”。每一個蒙達人的村子“都在它的附近有一處園林,據認為是殘餘的原始森林,在最初清理林中空地時原封不動地留給了地方諸神。當注意到自己的信徒有需要的時候,村子的保護神德薩烏利和他的妻子賈爾埃拉(或稱瑪布魯)應該都在這裏逗留。每一個村子都有自己的德薩烏利,他的權力不會越出他的園林所屬村子的界限。
《《舊約》中的民俗》:第21章 以色列人的“..
如果該村的一個人耕作另一個村子的土地,他必須效忠兩個村子的德薩烏利。人們認為,園林裏的神祇有責任管理收成,他們在所有重大的農業節慶時享有特殊的榮耀。在有人患病時也去向他們求助”。另一個作者告訴我們同樣的內容,他說:“雖然大部分原始森林在蒙達人最初建立村子時已經辟成了林中空地,因而在斧子和‘賈拉火’的作用下消失殆盡。許多蒙達人的村子還保留著一塊或幾塊原始森林,以用作聖園林。在有些蒙達人村子裏,如今僅以一小叢古樹來象征原始森林,並作為村裏的聖園林。這些聖園林是蒙達人所知的唯一神廟。村神住在這裏,並定期接受人們的崇拜和獻祭撫慰。”
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居住在殘留的原始森林——聖園裏,並被認為管理著收成的當地的德薩烏利,在很大程度上與迦南的巴力神相似,它們同樣居住在村子附近小山頂上的樹林裏,並接受地上出產的頭一批果實,周圍地區的農民因為豐收和充足的雨水而帶來這些果實向它們謝恩。
此外,在阿富汗和印度交界地區,“邊界的山丘經常完全沒有田地或者居民,但是你可能走了不遠就會遇見一處zyarat(聖地),虔誠的信徒們在那裏頂禮膜拜並立下自己的誓言。這些聖地經常位於某座山丘頂上或人跡罕至的懸崖上,這使人想起以色列人的‘高地’。陵墓周圍是一些低矮的檉柳或棗樹。樹枝上掛著無數衣服殘片和各個顏色的布條,因為在聖所請願的每一個信徒都必定會在樹上係一片布條,以表明他發了誓”。有一處這樣的著名聖所位於蘇裏曼山嶺上。“盡管去它那裏路途艱險,但每年有成百上千的朝聖者前來拜訪,病人躺在床上抬上山來,希望聖徒的祝福能夠治愈他們的疾病。患病者經常用床抬過來,有的綁在駱駝身上,或者由他們的朋友背馱上來,相當多的人是趕了一百多英裏的路,才來到某個這樣的聖地的。這些聖所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的神聖不可侵犯是如此廣為人知,以至於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個人物品安全地留在那裏很長一段時間,絕對可以相信在回到主人手裏之前不會有人去觸碰,幾個月後還原封不動地留在那個地方。聖所的另一個突出的優點是,砍伐它周圍任何一棵樹上的枝條都是犯罪。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聖所是山丘中唯一有綠色的地方——由於當地部落民目光短淺,濫砍濫伐使山丘上其他地方的樹木和灌木早已化為烏有。”
阿富汗的這些聖地,顯然與現代巴勒斯坦的聖地極為相似。兩地聖所的位置一般都坐落在小山頂上,周圍也都圍繞著不可砍伐或修剪的綠樹;兩處的神聖性都應該起源於伊斯蘭教聖徒的墳墓;兩處都通常可以完全放心地存放財物,因為它們可以待在那裏安然無恙;兩處都以同樣的方式讓朝聖者把破布係在周圍樹枝上作為紀念物。
《《舊約》中的民俗》:第21章 以色列人的“..
此外,在俄羅斯的切列米斯人中間,“直到現在,仍有一處處單獨的園林作為獻祭和祈禱的場所;這些園林稱為‘克尤索托’。但是在從前,切列米斯人是在森林深處向自己的神獻祭的。有些現象,比如泉水突然湧出,通常會被人們認為是神的旨意的表現,並挑選那個地方為祈禱之地。烏法的切列米斯人偏愛尋找小河附近的高地;甚至在伐木工的斧子蕩滌了這些高地周圍的樹木之後,高地和它上麵的樹仍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根據這些類似現象來判斷,引起後世先知大加撻伐的古代巴勒斯坦的神聖園林完全可能是原始森林的遺跡,是傲然挺立在孤獨高地上的綠色小島,是鄉間神祇的庇護所。農民們剝奪了它們原有的廣闊空間,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必須向這些神祇——土地的真正主人或巴力——敬獻供品,以答謝自己從地裏獲得的所有收成。木杆偶像本身是地方聖所的一個固有附屬物,它可能正是或經人手、或經自然腐朽之力除去了枝條的一根樹幹。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婆羅洲的卡揚人當中,見到正在製作的這種宗教標誌。這些未開化民相信存在某些危險的神靈,他們稱之為“托”。當他們在密林中清理出一塊空地以便播種大米時,“通常會在地裏的一些高處留下幾棵樹,目的是不要因為剝奪了所有屬於當地‘托’的樹而冒犯了它們。人們大約認為,這些樹是它們棲息之處。這樣的樹有時也會劈除所有的枝條,僅保留頂部的幾根;有時候一根木杆交叉捆綁在地上的樹杆頂部,上麵掛一串棕櫚樹葉;有時候會把孩子們常常當玩具的‘咆哮的公牛’掛在橫檔上,讓它在微風中搖晃和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