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傳李嘉誠西安圈地 17村將拆遷

(2010-07-05 03:40:41) 下一個

(香港)  (2010-07-05)

香港文匯網報道,西安曲江街道辦事處下轄17個自然村,分布在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的核心區域周圍。幾年來,「拆遷」這個詞一直是當地所有村民最為熟悉的。但即便如此,這裏的村民們對今年所麵臨的拆遷節奏還是難以適應。

  「以前覺得最快也得三五年以後,沒想到從5月份起不到兩個月就搬了兩個村,還有幾個村已經開始談了。」當地一位村民這樣告訴記者。

  「算上三年前已經拆遷的5個村,現在這個街道辦下屬的17個村子可能隻有三四個還沒有接觸拆遷,剩下的今年會搬走一半,兩年內估計都拆掉。」曲江街道辦一位工作人員這樣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一般政府能開始著手拆遷,肯定早有開發商看上了,現在這裏急著拆遷肯定是有開發商想買唄。」這位工作人員繼續給記者分析。而這背後想買的開發商,據傳言就是李嘉誠麾下的公司。

  對於西安地產行業的人來說,這種風傳並不稀奇,自從2004年和記黃埔在當地一次性購買了近千畝土地後,每年都有關於這位「首富」相中了某塊土地要買的傳說,「誰知道哪個是真的。」一位當地開發商說。

  逆勢圈地風聲再起

  無論真真假假,一個事實卻是不容忽視的:十餘年來,李嘉誠在內地樓市頻頻出手,其出手次數之多,儲備麵積之大,令人驚歎。

  從布局地域看,在2003年時,和記黃埔在內地僅布局了上海、深圳、重慶、廣州、北京等7個城市,2004、 2005年兩年就在此基礎上又擴展了西安、武漢、成都、長沙、天津等6個城市,為此投入了400億元的巨額資金,並已經基本完成了其對一級城市和主要二級城市的戰略布局。

  而每當國內房地產市場進入低穀,更會看到李嘉誠下屬公司在內地擴張的身影,比如2005年時,在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調控房地產,不斷傳來「樓市危言」之際,李嘉誠卻「逆市而上」,從2005年2月開始,和黃陸續在上海、成都、長沙、長春、武漢、天津、北京、重慶打響「奪地戰役」,僅半年,李嘉誠在內地就圈下了近300萬平方米的土地。

  今年,房產新政出台後,內地開發商對冷卻後的房地產市場正開始觀望時,5月底又傳出李嘉誠做好了抄底準備的風聲。有媒體報道,李嘉誠5月末在一次股東大會後表示,目前對內地的樓市並不擔心,並表示如果樓市繼續調整,長和係會考慮吸納內地土儲。結合2009年國內樓市火熱、地價高漲而長和係兩公司卻在土地市場少有收獲的背景下,李嘉誠的這一表態更讓人對其何時欲進行樓市抄底不禁仔細琢磨。

  「香港模式」追蹤

  李嘉誠的一舉一動之所以成為眾多企業的風向標,最早源於其「香港模式」神話的成功。

  1964年,香港物業價格暴跌,李嘉誠便開始購入地皮、樓宇等,而且隻買不賣。經過多年投入之後,李嘉誠於 1971年正式組建了自己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地產複蘇,股票市場開始狂熱,李嘉誠將其25%的股票投入股市,從中獲利巨大。 1975年,「長實」擁有樓宇麵積500萬平方英尺。隨後,世界經濟衰退也嚴重打擊香港市場,李嘉誠反而又購入一批地皮。到1978年,他已擁有樓宇麵積 1500萬平方英尺。1981年以後,其建築樓宇的土地麵積又增加2900萬平方英尺,李嘉誠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擁有者。

  「他永不急於賺取投機而快捷的利潤,很多人當可以獲得雙倍利潤時便出售其物業。但李嘉誠則喜歡保留其物業,他知道香港會時常擠滿人,而土地價值會是永遠上升的。他感覺到在那時候售出一座大廈相當於殺雞取卵。他的地產交易很緩慢,但驚奇的是他活動愈慢,也就賺得愈多。李嘉誠預先已看見香港產業的巨大前景,同時他不理會經濟及政治情況的上上落落。當機會來時,永不停止購置土地及舊的建築物,他並不介意以高價購買其物業,因為他知道樓價隻會不斷上升到一個令人驚喜的高水平。」這是香港媒體對其所做的總結

  而近年來,李嘉誠在冷場時購入大量土地並長期持有的策略,在中國內地也不斷重演。伴隨著其內地地產規模的擴張,「當大街上遍地都是鮮血的時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資時機。」他的這句名言也廣為流傳。因此,眾多市場觀察者對其一言一行百般解讀便不難理解了。

  內地投資軌跡

  「雖說李嘉誠的發跡正是源自他的幾次大膽抄底,但僅憑目前其透露的行蹤實在很難判斷他什麽時候會真正出手吸納土地。」一位長期跟蹤李嘉誠掌控公司動向的證券分析師這樣告訴記者。

  據其分析,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在土地市場上何時抄底,怎樣抄底,到什麽地方抄底,應該是一個嚴格的商業機密,李嘉誠絕不會把這樣重大的機密隨意說出來,作為旁觀者最多隻能事後分析、研究、借鑒,因此在李嘉誠言行中摳字眼的方法並不可取。

  分析其步入內地的經營軌跡會發現,首先有一點尤為重要的是,李嘉誠之所以在近來如此大規模投資內地市場,在於他對中國內地經濟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他自己也曾公開表示:「長遠來看,香港地產經過多年的開發,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內地伴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人民的生活素質顯著提高,司法係統在進一步完善。所有這些都將增添投資者的信心。」顯然內地在李嘉誠的地產戰略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其實,考察李嘉誠在大陸房地產業的投資路線,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的從「中心」向「邊緣」、從經濟發達的一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向經濟欠發達的二級城市(成都、長春、武漢等)逐漸擴散的投資思路。換句話說,就是在內地的新一輪布局中,二線城市開始在其戰略版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這一結果可以從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現實中找到答案:目前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競爭激烈,要進入當地市場不是簡單的事情。加之一線城市高漲的樓價受到中央政策的強力抑製,極有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未來投資風險顯而易見。而目前國內的眾多二線城市,樓價仍有不少上升空間,投資風險較低,收益較高,這可能才是更值得關注的方麵。來源:投資者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