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土地:香港經驗 產權製度與契約精神

(2010-07-26 04:17:41) 下一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晨香港報道

  2473億港幣(數字來源:香港金融管理局2002年年報)的巨額政府資產,來源卻是一百多年前的幾行文字——香港的土地製度,也許這就是“產權製度”與“契約精神”的最佳產物之一。“英國人所特有的土地管理製度,以及對土地契約的重視,為香港一百多年的土地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香港地產行政學會會長、香港蘇振顯測量行董事總經理蘇振顯,

這樣告訴記者。

  蘇曾任政府土地管理官員達20餘年,對香港特區的每一塊土地都了如指掌。對於這片頗受上帝眷愛的土地,有一份很深的情感。

  製度基石

  1841年英國人攻占香港本島——一群為了商業利益而強行搶占別國領土,用炮彈來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侵略者,卻對私人產權分外地尊重。“雖然是很早之前的曆史,但是卻影響深遠。英國人一登陸香港,便著手登記本地私人擁有的土地。對於當時清朝政府發出的土地契約,他們同樣認可。”蘇振顯說。

  在完成了私人土地的登記之後,港英政府隨即在1843年宣布,絕大部分非私人擁有的土地,成為所謂“官地”,即成為萬裏之外英女王的資產,由港英政府管理。較早之前的1841-1842年,當時的港英政府已經開始拍賣土地給洋行和商號,以資政府之用。

  這就是實行到今天的香港土地製度的幾塊基石之一。隨後在1860及1898年,英國先後從清朝政府手中割讓九龍以及租借新界大片土地,也對當時私人擁有的土地進行了登記注冊,然後宣布無人擁有的土地成為“官地”,由港英政府進行管理。

  港英政府在進駐香港的第一天,就宣布香港為自由港,以維多利亞港這個深水良港,以及地處南中國海要津的絕佳地理位置,吸引貿易和航運業來香港發展。而貿易業、航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隨後大陸發生的數次戰爭,推動了香港經濟及人口的增長。香港城市的建設,本地經濟的發展,又吸引來大批移民,進一步刺激對住宅的需求,使得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房地業的發展,又反向帶動其它產業如建築業的發展?以及金融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

  “因為香港經濟的基石是自由貿易,貨物的進口及出口皆為零關稅,所以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客觀上為香港特區政府(以下簡稱特區政府)建立一種‘稅收代替製度’。而土地,更是特區政府的首要收入來源。”香港中原地產公司市場信息及研究部主管黃良昇說。

  這樣,房地產與土地,構成了特區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塊最重要基石。土地價值的不斷上漲,讓政府資產不斷增值,每年擁有充足的財政收入來源。政府通過政府開支,興建新的基礎設施,投入香港居民的教育、醫療,促進香港的進一步繁榮。一百多年來香港的經濟發展,正是沿著這條軌跡螺旋式上升。

  據記者找到的資料,特區政府2001年公布的數字是,2000~2001年,政府總收入達2251億元。其中政府售出10幅總麵積5.36公頃的私人房屋發展用地,土地勾地收入達到295億元港幣,占政府收入的13%。差餉收入總額為144億元,占6%,地租收入總額為42億元占1.8%,土地基金、物業及其投資收益占到18%,其中當年物業稅的收入約為110億元,占5%。以此簡單計算,單是與土地及房地產相關的收入就已經占到政府總收入的近四成。

  經濟繁榮,土地達到“寸土寸金”,甚至“寸土尺金”的價格,再加上手中的大片官地,也使政府成為最大的地主。2002年年度結餘的“土地基金”高達2473億港幣,是特區政府最龐大的資產之一。

  土地流轉製度

  一百多年來香港的經濟一直以指數級的數字在增長,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長,但是香港本地的山地麵積占總麵積90%以上,除了一百多年來填海造田而來的62平方公裏土地,適合發展工商業和住宅的平原麵積不多。所以,香港土地流轉隻有兩種方法,一是買下政府拍賣的“官地”,另外一條就是收購私人產權的“農地”。

  1984年中英談判結束後,港英政府當時有三大政策,被業界公認為是支持隨後12年香港繁榮的“三大支柱”:宣布一國兩製,政治前景定局;港英政府限定每年售地50公頃,壓縮了土地供應;宣布啟動與美元掛鉤的聯係匯率製度,讓當年的港幣大幅貶值。

  對於特區政府的官地,私人業主可以租賃,但是卻對其無擁有權。早年租賃官地的租期長達999年,隨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下調為99年,最近的租期則改為50年。

  特區政府一直通過“勾地”來調節房地產市場的供應。僅在特區政府成立以後,就曾兩次停止勾地,試圖壓縮房地產的開發供應量。1998年6月,政府宣布停止賣地9個月,2002年11月,宣布停止勾地一年及兩鐵暫停招標發展物業。但是因為大房地產商手中有大量的土地儲備,所以眾多業內人士均認為,停止勾地隻會對中小房地產造成打擊,造成市場進一步被房地產寡頭壟斷。

  雖然特區政府對土地轉讓有嚴格而漫長的審批製度,但在申請轉地時,香港的地產商卻受法例規定的保護,有20%左右的利潤空間,所以,高利潤更吸引了大批農地向工商用地的轉換。農民在出售其土地,所得的個人收入不需要繳納“利得稅”及“所得稅”,也刺激了“農地”的放量出售。

  因為土地升值驚人,而且特區政府和私人的收購價格均隨市場價格,由獨立測量師進行估價,所以,在新界擁有土地的農民,也成為富豪階層。“目前新界的農地價格在100港幣到200港幣一英尺,但是每個區的價格都有所不同。”蘇振顯介紹說。僅以平均價格計算,一英畝土地(合4046平方米,43560平方英尺)的市價就高達400萬港幣至800萬港幣,所以不少新界農民就出售了自己名下的土地,然後改行做其它業務謀生。經濟層麵上,香港的成本昂貴,從中國內地進口的初級產品成本低廉,香港農業也早已失去存在的必要。

  據蘇介紹,收購農地是香港房地產業的慣例,有些農地早已被房地產公司買下十幾年,然而在政府的土地注冊處上依然登記為農地。一旦開發條件成熟,房地產公司就會將農地申請轉為工商業用地,隻需少量補地價,即可變成熟地。這其中農地的漲幅可能會達到數倍,為長期持有土地的房地產公司贏取大筆的帳麵利潤。

  據特區政府遞交議會的一份資料指出,近年來補地價的平均價格一平方英尺隻有一百多港幣,但房屋建成以後的利潤空間巨大。相對數百英尺的土地價格,香港房地產的價格最少也在1000港幣一平方英尺,再加上高容積率(港島高達8~10倍,新界也有2.5~4倍),其間的利潤早已為香港的大房地產巨頭貢獻了數十億計的超額利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