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走出芽籠牛車水 中國特色餐館轉戰住宅區

(2010-02-01 07:46:37) 下一個
《聯合早報》
楊全龍 (2010-02-01)

宋裕然去年底把太太鄒和芹接過來,一同打理餐廳。

  說起中國特色小吃店,一般印象中都聚集在牛車水及芽籠,源自東北、四川、新疆或其他地區美食在那裏都能找到,顧客也以來自中國的學生、工人或新移民為主。

  現在,中國式特色的餐館逐漸拓展到組屋區、私人住宅區,甚至進駐大學校園,顧客卻多是本地人。《新匯點》采訪餐飲業者,了解他們如何在牛車水、芽籠之外,讓本地人接受中國式餐館。

  東北菜開在裕廊東:同行曾認為行不通

  2008年底,當宋裕然決定在裕廊東組屋區開設中國特色小吃店時,朋友和餐飲界同行都極力勸阻,大家異口同聲認為絕對行不通。經過一年零一個月的努力,鬆花江茶餐廳現在客似雲來,周末常滿,證明宋裕然的獨到眼光。

  來自中國吉林市的宋裕然(36歲)7年前來到本地,第一個落腳點就是裕廊。他曾在裕華園的中餐館擔任廚師,因此對新加坡的初步印象就是裕廊。

  在中國有10多年餐飲經驗的宋裕然受訪時說,抵達新加坡時他最大心願是創立自己的餐館。幫人打工5年多後,他終於打好了基礎,走上創業之路。至於餐館地點,他二話不說,就選在裕廊東一道大牌350的組屋店屋。

  對裕廊東有感情

  問他為什麽不像其他中國小吃店業者一樣,進駐牛車水或芽籠這兩個傳統熱點。他說:“我在裕廊生活多年,對周遭環境熟悉,也產生深厚的感情。此外,我發現這一帶沒有正統的中國特色小吃店,因此有信心會做得好。”

  宋裕然說,芽籠和牛車水租金較高,也是考量。“此外,芽籠比較混雜,帶同女友或家人去那裏吃飯,有些人會感到不方便。我想經營的是家庭式餐館,裕廊這地點比較適合這形象。”

  萬事起頭難,宋裕然說,他花了7個月時間籌備,店麵才能夠開張。他說:“租了店麵後裝修3個月。由於這裏沒有類似的小吃店,得另外花4個月時間申請,當局才發給我在組屋區經營餐館的準證。”

  鬆花江茶餐廳售賣道地的東北菜,少不了酸菜白肉湯、鍋包肉、小雞蘑菇粉、水餃,也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特色菜,包括水煮魚、烤羊肉、鬆鼠魚等。

  宋裕然認為,吉林菜講究的是綜合各大菜係後再改變,因此菜單中菜色繁多。為了讓客人嚐試各種口味,他不時創造新菜肴,菜單幾乎每幾個月就換一次。客人如果要點菜單以外的家常菜,他也樂意配合。

  開始營業時,他除了主掌爐灶,點菜、服務、上菜幾乎也一手包辦。他說:“炒菜時,腦子還想著如何打點外邊的10多名客人,真的是忙不過來!”

  工作時間長,打烊後還要清洗店麵,淩晨4點才上床睡覺,兩小時後又要起床送小女兒上學。

  他說:“每天睡不到兩個小時的苦日子,一共過了3個月。當時來訪的父母看到我消瘦憔悴,眼淚稀哩啪啦地流下來。但是,這是自己的事業,無論如何都要撐下去。”

  緬甸韓國顧客也上門

  讓宋裕然欣慰的是,餐館開張後生意蒸蒸日上,頭3個月的客人幾乎都是道地的本地人。“他們或許好奇,前來嚐試,結果發現很對味,成了常客。”

  漸漸的,一些來自中國,在西部工廠上班或在大學上課的顧客也紛紛上門。宋裕然笑著說,除了中國朋友,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顧客。現在,他的客源當中,三分之二是外國人,其餘則是本地客。

  宋裕然說:“有一群緬甸人在中國同事帶領下品嚐我們的菜,一試之下喜歡上了,接下來就常結伴光顧。此外,由於東北菜和朝鮮菜口味接近,餐廳的一些食材,如明太魚和冷麵,也從韓國進口,因此我們也有許多韓國常客。”

  經過兩年的努力,鬆花江茶餐廳生意上了軌道,員工增加到13人。宋裕然的妻子鄒和芹原本待在吉林,現在也過來協助打理業務。已經成為新加坡公民的宋裕然說,接下來就是在別處開分店,將鬆花江的品牌打響。

宋裕然在本地的第一個落腳點是裕廊,開餐館也選在那裏。(唐家鴻攝)

  出走芽籠 麻辣火鍋進入實龍崗

  在2004年以投資移民身份從新疆烏魯木齊來到新加坡的黃鳳英,在芽籠6巷開設了新疆特色餐館“老新疆大盤雞羊肉串”。當時在芽籠的中國特色小館屈指可數。

  現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黃鳳英(55歲)說,由於芽籠人流量大,中國特色餐館過後越開越多“到了高峰期,幾乎每個月就有一家新餐館冒起,從1巷到40巷有不下50家餐廳。店麵獲得飲食業者青睞,租金當然水漲船高。”

  過去一年,警方大力整肅芽籠的非法勾當,也直接影響那裏餐館的生意。

  黃鳳英說:“少了小姐,男人和旅客都卻步。人潮比頂尖時期少了許多。盡管如此,業主卻不肯大幅度降租,每月1萬多元的租金隻肯調低1000元。”

  這雙重因素促使黃鳳英產生“出走芽籠”的念頭。她在駁船碼頭開設老新疆中華美食,將消費對象鎖定外國遊客;在實龍崗路上段德財台(Teck Chye Terrace)開設川味軒麻辣火鍋,主打四川麻辣自助火鍋。去年底她在芽籠租約到期後,就正式撤出芽籠。

  半數消費者是本地人

  黃鳳英說:“德財台周圍是組屋和私人住宅區,消費群與芽籠或駁船碼頭不同,以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為主。作為一家中國特色餐館,我們雖然也吸引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光顧,但半數消費者依然是住宅附近的本地人。”

  為提供多元化口味,餐館除了新疆菜和東北菜,也大力促銷四川麻辣火鍋,“因為本地人就是喜歡吃火鍋!”

  川味軒的廚師們來自五湖四海,新疆、山東、四川、東北人都有,客人點什麽菜就請道地廚師燒什麽菜。此外,店裏許多香料都是從中國運來。黃鳳英說:“新疆烤肉常用的孜然,就是托家人朋友從家鄉帶來的。”

  德財台向來是條食街,各色餐館林立,問黃鳳英是否會擔心周圍的競爭。

  她回答說:“做飲食生意最怕單房獨戶,這裏餐館多,吸引人潮,客人經過時看到我們的餐館,下回可能會來嚐試。接下來我將探討在文禮或義順組屋區開設更多中國特色餐館的可行性。”

  國大碩士畢業 回到國大賣川菜小吃

  為追求更好的經濟前景,劉緒國毅然放棄學術研究工作,投身飲食業。他在國大校園開設川菜小吃攤位,加入創業的隊伍。

  來自四川儀隴縣的劉緒國(36歲),在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於2002年來新加坡修讀國大醫學院兒科碩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先後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及國大生化係從事了5年研究工作。

  有感於自身學術科研之路太過漫長崎嶇,劉緒國萌生了創業念頭。他說:“從碩士到修取博士學位、博士後,到成為助理教授,需要許多年。學術科研講究創造性,而我預測到了成為助理教授的年齡時,已錯過了創造性的年齡高峰,因此才會想到朝另一個事業方向發展。”

劉緒國的麻辣川菜也吸引不少洋人顧客。

  離不開國大校園

  選擇飲食業的原因,是因為他深切體會到這方麵的需求,一早就有這樣的創業想法。他說:“我來自四川,吃東西講究麻辣燙,來到這裏完全吃不慣相對清淡,油鹽較少的本地食物。在新加坡,吃飯是頭痛的問題。”

  雖然離開了校園科研工作,劉緒國還是離不開國大校園。去年8月,劉緒國和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合資1萬元,在國大國際學生宿舍Prince George's Park宿舍的餐廳,開設香滿坡川菜煮炒檔口。

  選擇在國大內開設川菜小吃,而不是在牛車水或芽籠,主要是看準學生的飲食需求,另一方麵也因為本身對這一帶熟悉。

  “國大校園內有不少中國籍學生,如果他們要吃正宗川菜,一般得前往牛車水或芽籠,路程大約要1小時。在校園餐廳開設川菜檔口,能夠為國大宿舍的學生帶來很大的方便。此外,這裏租金比市區便宜,因此能夠提供優惠價。”

  香滿坡主打川菜,兩名廚師同樣來自四川,幹煸扁豆、回鍋肉、麻辣豆腐、沸騰魚片、辣子雞等川菜都少不了。看看菜單,小小檔口竟能烹煮出40多道菜肴,而且價格都比外頭餐館便宜至少三四成。

  針對不同顧客調味

  劉緒國說,香滿坡的對象主要是中國學生和他們的家人,三五個人叫幾道菜,舒舒服服地圍桌吃一餐。令他意外的是,川菜麻辣,會欣賞的人似乎不多,但好些洋人卻吃得津津有味。

  他笑說:“營業一段時日後,有洋人學生經過檔口,姑且一試,吃過後豎起大拇指讚好。由於洋客人越來越多,我隻好推出英文菜單,方便他們點菜,還加了一句‘just try it’的口號。”

  現在,除了學生,住在西部的居民和附近辦公樓的上班族也會前來用餐,其中包括不少日本人。這讓他萌生推出日文菜單的念頭。

  顧客群逐漸擴大,客源不同,讓劉緒國體驗“眾口難調”的難處。他說:“如果是中國顧客,我們盡量做得道地;洋人點菜就做得少辣少麻。不過,由於川菜的特性,一道菜往往有人認為好吃,有人認為難吃。”

  辭去科研工作後,現為永久居民的劉緒國把全副精力花在“香滿坡”上,原本在私人學校任職中文教師的太太,也來協助他打理業務。現在,香滿坡的生意上了軌道,來臨的農曆新年也接到不少外賣的詢問電話。

  劉緒國目前還在校園外尋找合適的店麵,打算開設一家川菜餐館。他說,餐飲業的經營體驗和科研生涯有著天淵之別。

  “從前工作穩定、上班時間固定,每個月安逸地領薪水。現在朝往完全沒有經驗的飲食業發展,相對而言充滿著未知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