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3)
2009 (241)
2010 (340)
2011 (216)
2012 (178)
2013 (76)
2016 (211)
2018 (46)
2019 (107)
2020 (204)
2021 (207)
2022 (115)
2023 (89)
2024 (267)
2025 (11)
蟲 二
那一年你微服南巡
有風打劫
這風功力不硬,柔弱如柳
可是你還是閃了腰身
從此,以婀娜花步
引領了龍輦 徐徐款款
清風淡月好地方,當然隻有高高的龍鼻
才可以聞到 若有若無的 蓮香暗渡
即便是青衫,依舊不改正襟危坐的習慣
喜閣中,喜閣外
四麵,絲竹繚繞,叮咚橫陳
遠遠望去,有三麵都是山連山
那看不清的山水合一處即便不是什麽
說不清的夢幻 可的確無路也無船 於飄緲之間
於江山之外,同青蓮相擁,共湖心漣漪中
此時 真當改了年號,以別 紅塵
夢幻豈比此時歡醉 江山何以如此纏綿
猛然回首處, 那一麵是東?
是西 是南 是北?
那一方城樓上 雕梁如馬 飛簷如戟 紫霞如煙 群燈如哨
此刻,這些似乎都沉浮在江山之內 怕被忘卻 正在流連
而不時漫緲而來的習習柳笛更教人想起了斷橋 就近在咫尺
斷橋上的偶遇
正被風月傘
遮擋個正著 那麽
這斷橋裏的仔細 當然還是
以模模糊糊為妙不可言 那就不再細說
置身風月裏
把心放哪兒,最重要
幾度水外水 幾度山外山
長籲了 風月之外 還是風月 心在哪兒 連自己都不知道
那何必再在 江山上下 風月內外 計較盤算
大事大非地著墨呢
龍顏大悅
何必勞神圈圈點點
聖旨到
風月無邊
第二江山
附:
蟲二是有典故的,意指風月無邊。我是借題發揮,偷換概念,以奴仆與風月不沾邊為詩眼。
來源: ling1984 於 2012-09-14 09:25:52
蟲二 風月二字的繁體風月去掉外廓後剩下蟲字加一撇和二,意為風月無邊,用來形容風光美好宜人或一種由外部環境引起的無邊無際的舒適感覺。
最初使用者無從確認,後來流傳到民間,因沒有“蟲上加一瞥”這個字,便口口相傳為“蟲二”。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書之“蟲二”。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萬曆後才稱湖心 亭。此亭於1953年重建,一層二簷四麵廳形製,金黃琉璃瓦屋頂。昔人詩雲:“百遍清遊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停闌四麵空明裏,一麵城頭三麵山”,說的 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為古時候西湖十八景之一。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夜遊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題下了“蟲二”二字,寓意“風月無邊”。這兩個 字取自繁體字“風月”二字的中間部分,把外框去掉,變成“蟲二”。
另一處見泰山一摩崖石刻,這塊刻石在泰山萬仙樓北側盤路之西,是清光緒二十 五年曆下才子劉廷桂題鐫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十二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相傳,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談及杭州西 湖的無邊風月亭,劉廷桂受到啟發,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並對朋友說:這裏雖無無邊風月之亭,但卻有風月無邊之意。據說當時劉廷桂想直接題“風月無 邊”,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時題過,因避諱,所以才靈機一動,題下“蟲二”。
這個說法,和西湖那邊的說法以及湖心亭的“蟲二”碑矛盾,由此可見傳說的不正。
有文字記載的說法也不少。褚人獲的《堅瓠集》裏,看到其引《葵軒瑣記》雲:唐伯虎題妓湘英家扁雲:“風月無邊”。見者皆讚美。祝枝山見之曰:“此嘲汝輩 為蟲二也。”湘英問其義,枝山曰:“風月無邊,非蟲二乎?”湘英終以為美,不之易。但褚人獲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雲“《支頤集》作錢鶴灘。” 日本人夢亭東聚半筆記半詩話的《鉏雨亭隨筆》中,有相同的記載。
張岱的《快園道古》卷十二《小慧部•燈謎•拆字》中有雲:“蟲二”兩字,徐 文長贈一妓為齋名,取義“無邊風月”。另,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有雲:越人好傳讕語。如雲徐天池遊西湖,題某扁曰“蟲二”,詰之,曰“風月無邊也”。這 兩則中的徐文長、徐天池,說的都是徐渭。唐伯虎生1470,死於1523;徐渭生於1521,死於1593。這說明,唐伯虎的“蟲二”較徐渭早。
更早的傳說跟李白有關。湖南嶽陽樓三樓,有東西兩聯,東聯是短短的一副八字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書”。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 年版的《巴陵勝狀》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嶽陽樓三樓的木壁上,本來曾有三個隱約可見的字跡:一、蟲、二。人們一直不解其義。後來李白遊嶽陽樓,看 出這是一副字謎對聯,即“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並當即寫下了這副對聯。此事仍是傳說,穿鑿附會的痕跡明顯。不過,李白到過嶽陽樓倒是確有其事,有李白自 己的詩為證。李白有詩《與夏十二登嶽陽樓》,詩雲: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蟲二”兩字本無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繹得如此意蘊豐厚,從中,華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