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朦朧 索朦朧

秦照的朦朧詩,探索詩。始建於2008。11。26。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王力詩詞格律(簡體版)(六)拗救 (轉貼)共同複習一下

(2011-09-29 19:31:12) 下一個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麵一字用拗,後麵還必須用“救”。所謂 “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麵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麵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麵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隻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宿五鬆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鬆下,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隻 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時到?江湖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31]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參看上文)。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是(c)類。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盡,春風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三句“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這是(b)類。


 


    鹹陽城東樓/[]許渾


 


一上高樓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沉閣,山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風”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這是


a)(c)兩類相結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這是(a)(c)兩類的結合。


 


    夜泊水村/陸遊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萬”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無”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這是(a)(b)兩類的結合。


    由此看來,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象不合律,其實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宋代以後,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遊等仍舊精於此道。我們今天當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於唐宋律詩的了解,是有幫助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