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朦朧 索朦朧

秦照的朦朧詩,探索詩。始建於2008。11。26。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鳴沙山

(2011-09-27 00:28:50) 下一個

(KTV)李翊君-沙漠寂寞

鳴沙山

是誰,呐喊嘎然斷在刀刃

空竹朝天,一念千年風聲續殘

是誰,城角望月隱入煙塵

麵巾飄然,恍惚幾世蠟黃的臉

是你,幹枯的淚滴不辨分別

撕扯欲斷卻又是鏗鏘纏綿

是我,磨刀霍霍痛斬還留戀

刀刃刀背碰撞出火花點點

背影如山,真難信情細如絲弦

黑黑的大氅遮住了風,迎向太陽

給你個魁偉的身影

收攏所有你的淚,裝進月牙狀的酒盅

怎忍一幹而盡

隻等你來

烈馬狂踐,萬鼓齊鳴戰成夢幻

悄悄地歎息獨領樂班,輕拂微風

甩水袖幾蹙柳葉眉

踟躕迂回你的怨,瘦笛低弦華彩莫開

怎奈一曲未了

我已走遠

 

秦照於2011/9/26

 

 鳴沙山百度介紹

沙漠或者沙丘中,由於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沙滑落或相互運動,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表麵空洞造成“空竹”效應發生嗡嗡響聲的地方稱為鳴沙地。在中國西部地區鳴沙地主要是沙漠,這些沙丘堆成山狀,因此又稱為鳴沙山。人們平時指的鳴沙山一般是位於甘肅敦煌的鳴沙山,另外新疆木壘鳴沙山等也很有名。 

鳴沙現象

  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據說,世界上已經發現了100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

  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在中國的鳴沙山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竺可楨描述的那樣“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2]

中國文獻記載

  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而鳴沙的記載也由來已久。

  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幹躇。”這裏沙角山即為敦煌鳴沙山。

  魏晉《西河舊事》中記載:“沙州,天氣晴明,即有沙鳴,聞於城內。人遊沙山,結侶少,或未遊即生怖懼,莫敢前。”

  唐朝由於民族間的進一步融合,文字記載已經大量出現。《沙州圖經》中說,“流動無定,俄然深穀為陵,高岩為穀,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元和郡縣誌》中記載:“鳴沙山一名神山,在縣南七裏,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於石山,四周皆為沙壟,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頹落,經宿吹風,輒複如舊。”[3]五代的《敦煌錄》記載:“鳴沙山去州十裏。其山東西八十裏,南北四十裏,高處五百尺,悉純沙聚起。此山神異,峰如削成。”

編輯本段解密鳴沙山

  世界上記載鳴沙現象以中國最早,但多少代以來古人對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學方法去探究。

外國研究

  國外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科學的探究和推測,觀點較多,主要有三說:

  第一種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

  第二種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幹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烈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

  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穀,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4]

中國研究

  1979年,中國學者馬玉明寫了一篇名叫《響沙》的文章,提出了新鳴沙文化研究的見解。他認為,響沙的“共鳴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麵上的空氣裏邊。響沙發出聲響,應該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個條件是背風向陽,背風坡沙麵還必須是月牙狀的。第三個條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滲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幹河槽。馬玉明還提出,由於空氣濕度、溫度和風的速度經常在變化,不斷影響著沙粒響聲的頻率和“共鳴箱”的結構,再加上策動力和沙子本身帶有的頻率的變化,響沙的響聲也會經常變化。人們有時候在下雨天去看響沙,發現響沙不會發出聲響,正是由於溫度和濕度的改變,把響沙的“共鳴箱”結構破壞了。比如說吧,寧夏中衛縣沙坡頭的鳴沙山,就是因為周圍綠化造林等原因,破壞了共鳴的條件,使得它發不出響聲了。 [5]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屈建軍研究員和日本一大學教授等利用現代科學儀器和摹擬實驗方法,對響沙之謎進行了專題研究,並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在中國,被稱為“鳴沙山”的旅遊景點有多處,敦煌鳴沙山因為其曆史文化的久遠和景區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也最為人所熟知,因此單列介紹。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這首生動的詠景詩,是唐代詩人對敦煌鳴沙山奇觀的描述。鳴沙山自古就以璀璨、傳神的自然奇觀吸引著人們。西漢時就有鳴沙山好似演奏鍾鼓管弦音樂的記載,《後漢書·郡國誌》引南朝《耆舊記》雲:敦煌“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舊唐書·地理誌》載鳴沙山“天氣晴朗時,沙鳴聞幹城內”。敦煌遺書載鳴沙山“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振數十裏,風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躋高峰,一齊蹙下,其沙吼聲如雷”。清代《敦煌縣誌》將“沙嶺晴鳴”列為敦煌八景之一。[7]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位於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裏的鳴沙山北麓,麵積約200平方公裏,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處於騰格裏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裏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