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有丁香,我有海”—— 品讀小平的詩(by 方遠)

(2008-12-05 18:58:41) 下一個

“我有丁香,我有海”—— 品讀小平的詩(1,2,3)

“我有丁香,我有海”
—— 品讀小平的詩


題記:“我有丁香/ 我有海/ 我有/寫不完的詩——”小平的詩向來以迷離深邃著稱,然而就是這幾句與她詩風相悖,平實的幾近於口語的詩行,讀過之後卻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中,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 腦海中還每每浮現出這樣一幅情景:從大海的萬頃波濤上,從戴望舒寂寥悠長的雨巷裏,款款地走來了這樣一位詩意盎然的小平……

   
   朱光潛曾說:“心靈有時可互相滲透, 也有時不可互相滲透。在可互相滲透時,彼此不勞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 讀小平的詩,我便時常被她迷離的意象,奇特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出人意表的語言,以及深邃的哲理內涵所震撼, 從而不由自主地體會到一種滲入靈魂的感動。

   小平的詩是很前衛新派的。無論是從她的遣詞造句,風格形式,立意各方麵來講,都給人一種脫穎而出的新奇感。 她擺脫了傳統詩歌韻律整齊和造詞的傳統,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現代詩歌的一些特點,大膽地在形式上,風格上,內涵上進行了創新探索,體現了對傳統詩歌形式的反動。

   粗略地說,每一首詩,大都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其藝術性(或曰形式),一是其思想性(或曰內容)。 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細分的話,藝術性又涵蓋語言,結構,形式,技巧,風格等等,思想性包括詩歌的內涵,立意, 悟性,深度等等。 本文擬就從這兩大方麵探索性地走進小平的詩意世界,品讀她的詩。

   小平詩有一個很突出的語言特征,那就是她善於將兩極對立的東西,順手拮來,將正反兩麵串在一起,隨意之間就組成奇特的意象,在給人以極大心理衝擊的同時,又引人深思, 促人回味,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感染力。

有些記憶,如質感柔軟的綢,
在風中漫舞,
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狂瀉於熱力四射的沉默。

----《老婦人》

在此,“熱力四射”與“沉默”是一動一靜比較對立的兩個詞。刪去次要的修飾成分,主要的結構是:記憶狂瀉於熱力四射的沉默。 這裏以“狂瀉”作謂語,以“熱力四射”來修飾“沉默”,這是一種怎樣鮮活跳動又含蓄壓抑的記憶嗬。突兀對立的兩極,就這樣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多麽新奇特異的語感,你可以真切地感到詩歌內在意蘊的張力與爆發力!

無語,如一勾月,
完美夜色的殘缺。

-----《放棄》

“完美”與“殘缺”也是矛盾對立的。然而,鉤月的確不完滿, 而有鉤月的月夜也的確很美。此時,詩中的“無語”,既令人遺憾,又有無可言喻的美。

向陽花也在夜裏盛開
夏天總是將遠未遠
七月的晚風反反複複
把昨日的愛情
剪成“是夜月如鉤”
   ----《或者不止七夕》

向陽花居然在夜裏盛開,多麽越出常軌的想象! 然而就是這種與常理相悖, 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語言,把對“昨日愛情”的美好記憶和留戀的某種情愫悄悄地傳給了讀者……

北方的大雪開始不斷繁殖
分娩出的寒冷像隻打碎的花瓶
被黑夜稀釋的囈語
形態完整地站在流光溢彩的碎片裏

-----《似非而是》

“完整”與“碎片”,一對意義相反之詞。“囈語形態完整地站在碎片裏”,抽象的語義借助矛盾對立的詞,呈現出意味獨特的意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再創作的想象空間,所謂“畫留空,詩留白”,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引出了小平詩歌風格特征上的第二個特色——

意象豐沛,時而優美抒情,時而靈動跳躍, 時而迷離撲朔。 小平在語言方麵極有天賦。 她充分運用嫻熟的語言技巧, 既可以輕易把讀者帶入意境,又可以很隨意地用一堆似是而非的隱喻讓讀者如墜雲山霧海中, 充分張揚了詩歌柔美抒情,含蓄迷離的魅力美。

  沒有細雨
  卻意外地想起晚唐
  惆悵的煙樹
  在千年後的今夜
  仍舊錯落有致
  床前的月色
  在纏綿中半夢半醒
    ——《十月,仍然選擇抒情》

  這一段極為抒情,小平用了這樣幾組抒情的意象群,如晚唐惆悵的煙樹,錯落有致的月光,和纏綿的月色,很輕易地就將讀者帶入一個優美柔婉而又彌漫淡淡的憂傷的抒情境界……

  今夜,我祈禱變成一束月光,
  輕輕地落在你的肩上,
  傾聽你心的柔和,
  親吻你額際的蒼涼。

  今夜,你聽到一曲皎潔的簫聲嗎?
  那是楊柳枝梢伸展著春的極色,
  也是玫瑰登臨春的盡處,
  和一汪澄澈的---交響。

  今夜,在這弦語裏,
  你可以打造一葉夢的扁舟,
  用一支百合花蕊做錨,
  泊在我寧靜的源頭。

  今夜,在這隱隱的雨霧中,
  我不能走進你,我無法走進你,
  遠方的蔥綠斑斕,卻
  無法走出這漫長的夏季。

  今夜,故鄉的月色如水,
  早已漫過我記憶的小窗,
  飄緲的雲,你身在何處?
  想你,是一闕愛情翩然,並不是憂傷。
     
        ——《今夜,想你--不憂傷》

  大地的朋友一定很熟悉這首詩吧。“如水月光,皎潔簫聲,楊柳枝梢,春天玫瑰,澄澈交響,夢的扁舟,百合花蕊,隱隱的雨霧,遠方的蔥綠斑斕,漫長的夏季,記憶的小窗,飄緲的雲,愛情翩然”, 光是這一組組如歌如畫般的優美意象,就讓人深深沉醉其中。網友們的爭相朗誦, 很能說明這首詩是如何打動人心的。

  以上隻是小平詩中一些相對比較淺層意義上的唯美意象群,大部分讀者不用費力就可以領會其意旨的。小平的詩中,更多的是那些是具有某種內在深度指向的意象群。也正是這些意象群構成小平詩歌靈動跳躍,撲朔迷離的內涵美,筆者認為這是小平詩最大魅力之一。這方麵既屬於語言風格又牽涉到思想內涵,我想放到後麵思想內涵部分再作祥細探討,這裏就不再贅言了。

詩的語言是感情的一種外在符號。人的感情有喜怒哀樂,詩的語言就必有抑揚頓挫, 就必然講究內在的節律,張力和爆發力。如果用傳統的詩歌語言特征來要求衡量小平的詩是不大合適的。她的詩完全突破傳統詩歌講究韻律,分句成行的形式, 揮灑自如,或連或斷,或長或短,甚至單字成行,融入西方詩歌語言特點。
   
  無話、無話可說
  任憑黃昏漫上來、星光漫上來、
  任憑愛
  漫上來
  欲取欲求
    ——《九月無話》

  讀著這樣的重歌複遝的句子,你似乎會體會到那種內在的愛的感動,這種句式上的重複排列,強烈地表達了情緒上的層層遞進。兩次“無話”和三次”漫上來”的重複用詞不但加強了語氣,增強情緒的遞進感,而且還加強了詩歌的內在節奏感。

  葉,落著
  以不斷翻滾的動作
  使絕望
  傾城
  而
  下

    ——《十月,仍然選擇抒情》

  才知道有一種絕望竟然可以以這種方式表現出來,如此生動, 如此富於爆發力。“葉,落著”——〉具象,平鋪直敘,“以不斷翻滾的動作”——〉擬人的具象,開始凝聚著張力,“使絕望”——〉抽象,繼續凝聚張力,“傾城/而/下”——〉終於爆發, 將抽象的思維具象化。這種句式可以說是明顯受到西方詩歌的影響的。這是美國實驗派或稱判逆派詩人E.E.Cummings式的句式。Cummings 在寫作中可以將詩歌創作排版圖案化。如詩句“l(a/le/af/fa/ll/s)/one/l/iness”, 整句是"a leaf falls:/oneliness.", 譯為一片葉子落下,(那是)寂寞(的感覺)。他將一個單詞 leaf , 拆成兩行le/af排列。這首詩將抽象(寂寞)與具象(落葉)相結合,廖廖數語,就將寂寞有如落葉的感覺傳達出來了。雖然人們對他詩歌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他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寫作形式。

  總是要麵對
  這些厚重而妖嬈的夜色
  偶爾
  我們成了迷路的孩子
  一路走著
  走著
  走
  著
  就會撞進永遠

   ——《夜的高度》

  這種長短參差不齊的句子,讀起來卻有一種特別的節奏感。三個“走著”分四行排列,也是一個張力的凝聚過程,“就會撞進永遠”形成最後的爆發力, 力透紙背。

分明有音樂響起
在夜的邊緣
在孤獨的邊緣
在風聲的邊緣
在一生的黃昏與清晨


   ——《ForEverAutumn》

“在……”四個排比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不但富於內在節奏美, 而且在內涵上層層遞進, 傳達著一種曠遠蒼涼的感覺, 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藝術感染力。

小平詩在語言上的另一特點是,突破語法上的框框條條。思緒飛揚,想象超凡。她善於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並將各種感官感覺錯位變形,互換運用,極大地拓寬了詩歌的表現力,給人新奇獨特的審美體驗。

今夜,你聽到一曲皎潔的簫聲嗎?
那是楊柳枝梢伸展著春的極色,
也是玫瑰登臨春的盡處,
和一汪澄澈的---交響。

   -----《今夜,想你--不憂傷》

皎潔——〉視覺,簫聲——〉聽覺;一汪澄澈的——〉視覺,交響——〉聽覺。都是以視覺修飾聽覺。完全錯位的感官體驗互換,很出人意表。詩人完全可以循規蹈矩地按照正常的思維羅輯去寫,但那樣也隻給人平平無奇的感覺。用“皎潔”來修飾“簫聲”,是一種感性體驗,它的留白部分是需要讀者自己進行理性再創作的。所謂“畫留空,詩留白”,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皎潔的簫聲”,不妨可以再創作為,如皎潔月光般的美好簫聲,“和一汪澄澈的---交響”不妨可以再創作為如一汪澄澈春水那般動情的交響樂。

手裏捧著
花開花落的聲音,
大把大把的暗香
開成了曼陀羅。

——《六月無題》

手裏捧著(觸覺)——〉花開花落的聲音 (聽覺),大把大把的暗香(嗅覺)——〉開成了曼陀羅 (視覺)。這裏小平試圖要傳達的是一種不可言傳,隻可意會的感覺。可以說,這種錯位幾乎讓相當一部分讀者難以接受的, 因為它絕不是來自於中國傳統詩歌語言,而是一種小平式的創新。詩歌的語言是一種變形的語言,它可以是越出常軌,超規範,超常態的, 但它卻必須具備某種內在的邏輯和某種內在的感人的穿透力,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時如果硬是牽強附會地去解讀,反而會收到弄巧成拙的效果。

張揚所有的沉默,和秋天遺落的歌一起,
抵達月色裏一扇窗的憂傷。
細數清輝裏滴落的鳥鳴和星光下菊色的柔弱,
從此,再也走不出這個冬季。

數字不可以計算距離,
你我之間是這一半夜的遙遠。
眼中湧出的海,沒有鳥兒可以越過。
夢裏桃花零落,摔碎累累傷痕的幽香,
你睡滿夜色澆灌後的遙不可及,
而我,寧願采摘古曲裏的一絲愛情。
     ——《Only for you》
“清輝裏滴落的鳥鳴”,好美的詩句!“滴落”——〉視覺,“鳥鳴”——〉聽覺。將聲音視覺化,滴落的鳥鳴竟有說不出的貼切。韻味十足。這讓人想起美國現代派詩人愛米麗.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句。Dickinson也是這樣詩思獨特,想象豐富,她可以把月光比作毛絨絨的羽毛,可以把黃昏比作是手裏拿著帽子的陌生人,可以將夜比作來訪的鄰居…….這種奇思異想的語言風格奠定了她作為美國現代詩先驅者的地位。她也是小平最喜歡的詩人之一。再看,“夢裏桃花零落”-——〉視覺,“摔碎”——〉動作, “累累傷痕“——〉視覺, “幽香”——〉嗅覺,“摔碎……的幽香, 睡滿夜色澆灌後的遙不可及, 采摘古曲裏的一絲愛情 ”, 這些詩句通過視覺、動作、 嗅覺的這種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式地錯位表現,將那種憂傷無奈,同時又“哀而不傷,憂而不怨”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自2004年起,小平開始陸續在網絡及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前後大概有一百多首。如果將她早期的詩和近期的詩歌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她詩歌內容風格上的一些轉變。她早期詩歌風格是比較偏向抒情唯美的,如《寫給中年》,《吻》,《風。雲》,《翅膀》,《生命》,《並非愛情》,《曾經年少》,《夜的妻》,《千年孤獨》,《半夢半醒的太息》等等……。 而後期詩歌除了在句式上有所加長,更富節奏感外,還增強了哲思的力度。 嫻熟的技巧之外,還展示了心靈層次的深邃內涵及哲人感悟,充分張揚了小平的獨特個性。如《曾經花樣》,《等待花開》,《夜的高度》,《別太留戀告別》,《拉長昨天》,《似是而非》,《或者不止七夕》,《跨越歎息》等等。
在內容選題方麵,小平通常從日常生活切入, 題材涉及時間,生命,愛情等等。她帶著細膩的女性特征,在心靈層次上對這些主題,進行了一係列的嚴肅探討。 不過,小平細膩,卻並不柔靡, 她有丁香般的憂鬱情懷,卻又深懷大海般的豁達胸懷。她的詩《ForEverAutumn》前麵幾段流露了一種傷秋的情懷,或者這個“秋”並不是實意上的秋,而是某種情愫的代名詞。

果實迷失了成熟後的憂傷
葉子進而變黃或紅
以秋的意義飄落
還沒來得及拾起那些破碎的什物

已經盡了

2。
總是在沉寂而無色彩的月夜
被夢;被囈語
記起那些熟悉的劇情
愛,過去了
四周被虛構得一片安寧
   ——《ForEverAutumn》

       “秋”也好,“愛”也好,總是彌漫著一種對逝去的美好的懷念情懷。而最後一段,“我在其中/放牧滿天的夜色”, 依然是這種懷念的意味,但卻被賦予了空曠博大的情懷,真是神來之筆,這就是小平丁香與大海奇異組合的個人特色。

小平的本專業是數學係的,這奠定了她斟密思維的基礎。 同時她又酷愛哲學,這就給她的詩歌帶來了一份哲人的深思。

燭光的影子順牆而下
啞者在探討失聰之人合奏的
“薩拉薩蒂的《吉普賽之歌》”
盲者以哲性的欣賞踉蹌出完美:
“哦,多麽偉大的作品,多麽蒼涼﹗”
暮秋此時隨一片葉落下。。。

去揣測,去尋找,去思想,
有足夠綿長的黃昏
可以延續至黎明,
一條歎息之河就此矗立---
從上古到未來,
男人們在夕陽裏沉默著
苦思飛渡的遙遠,
如卡夫卡哀歎中的“一生下來便是老人”。

一曲片斷被激昂在頂峰敲碎
除了月色,今夜,天空黑暗得冷靜。
我開始認識了一些土地,
飛鳥們背負了夜色一半的秘密,
以至高無上的諷刺豐滿羽翼
開始沉默著跨越歎息。
——《跨越歎息》

“去揣測,去尋找,去思想”, 於是“一條歎息之河就此矗立---”,而最後則是“開始沉默著跨越歎息”。人生就是一串串生生不息的歎息,能跨越歎息不能不說是一種比較高的境界了。如果說這是一首在哲學意義上去嚴肅思考人生的詩, 那麽《老婦人》, 則是從生活意義上去進行人生探討的……

如某種莫名的守望
無論是霧起,或暮歸,
她總是靜靜的;鑲進兩顆太陽,
步履婆娑;一顆晨初、一顆日落。

剪影般的麵容
被歲月烘烤得愉快而成熟。
石化的歲月,
在眼底、琥珀透明。

軟軟的情懷,
舔瘦了曾經散漫的河流。
有些日子就這樣被釘住了,
那些午後,那些黃昏,睡得那麽安寧。

幾條深巷,毫無預測地
延伸,至每一個表情。
夏夜裏,柔柔的笛聲情頭意合,
或許偶然,或許必然的結合。

有些記憶,如質感柔軟的綢,
在風中漫舞,
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狂瀉於熱力四射的沉默。

      -----《老婦人》

“幾條深巷,毫無預測地/延伸,至每一個表情。”, 這“深巷”, 外在的指向是皺紋,內在指向是記憶的深巷,老婦人對過往歲月的懷顧, 記憶中的美好被喚起,被沉澱,被永遠地定格了……

和大多數詩人一樣,小平也有一顆善感的詩心,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即使是澎湃的激情,在她的筆下所呈現出的意味,也是一種冷靜的理性。她總是帶著一種理性的目光去審視這份感情,中國古典文學中所崇尚的“哀而不傷,憂而不怨”的境界在她詩中得到了極致地表現。如《今夜,想你--不憂傷》, 又如新近的詩《黎明不再來》:

  沒有來回
  江水的方式淺薄
  隻向東
  流
 
  一切憂傷都是突兀的
  黃花從未消瘦
 
  在暗影裏
  潮濕的情懷閃亮
  楊柳仍舊依依
 
  堅持不懈的日子
  不長不短
  盼望的奧妙
  固守著一份昂貴的柔情
 
  亞細亞的早春
  過於細膩
  瓦爾登湖的清涼
  無法冷卻滾燙的思念
 
  我已在高速中抵達
  以“黎明不再來”做開場白
  於是
  一幕幕鬧劇被人疼愛
 
   詩中不乏“潮濕的情懷,依依的楊柳,昂貴的柔情,細膩的早春,滾燙的思念”這些煽情字眼,然而詩人自己卻隻是一個旁觀者,她隔著一定的距離,既感性又理性地審視著這人間永恒的主題——情。

讀小平的詩是需要靈性的。有些詩的意象跳脫留轉,讓人無所適從,但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它並不是無跡可尋的。

這樣的日子很長
等待的路上
我甘願做一粒謙卑的塵土
十月的晚秋
把眺望掛成金黃

童話失去結局
所有的對白毫無意義
其實隻要一個劇情
石頭就會綻放出花朵

起風的時候
黑夜拒絕失眠
即使選擇迎風而起
可怎麽知曉
風,到底往那個方向吹?

我在找你
我在路上
。。。。。。
   ——《等待花開》

這首詩寫得是一種尋求等待的心情,等待過程的無奈,謙卑,期待還有一絲迷惘。近期的另一首詩《曾經花樣》,則寫的是一種懷舊的情思。

另一部分詩,便是頗有爭議的部分。其思詩內涵深邃,難以用一種標準答案來解讀。“歲月隨手遺落情懷,/道路便走成了月光。”(《又一次冬季》)“沉重懸浮的時刻,可以熄滅/即將來臨的安靜?”(《來自深秋的意義》), 又前麵引過多遍的《似是而非》末段,“北方的大雪開始不斷繁殖/分娩出的寒冷像隻打碎的花瓶/黑夜稀釋的囈語/形態完整地站在流光溢彩的碎片裏”, 等等,我相信這些詩句都是有其內在深度指向的,意即具有多義空間,並不是那麽簡單就可以解讀的,其實,“詩無達詁”,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修養,思維慣性來作不同的解讀。 “一千個讀者,即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小平對現代詩很有自己的見解,她提出了自己的“第三度審美空間”說。 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就不複贅述了。大家以後自己看小平的論著吧。

小平的詩很耐讀,讀完後,像是橄欖留香餘味悠長。我以為,如果小平在題材的開拓上能夠將視野再擴大,更多地從個人題材轉到現實曆史社會上,那麽她的詩就會更上一個層次。 另一方麵,寫詩歌是一種靈感瞬間的閃光,語言技巧是為內容服務的,當詩人如刻意為技巧而技巧之時,就不免有一些雕琢的痕跡,一旦雕琢便晦澀難懂……

總而言之,小平的詩很值得一讀,她的丁香情懷,她的大海胸襟,都是讓人如此難以忘懷……
   

後記:小平其人

先引一段小平的簡曆:

祖籍中國天津,畢業於天津師大數學係,學習數學N年,但心係文字N+1年。

1997年旅美,現定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為生計做過電腦工程師,中文教師,數學教師等。雖為人師多年,但仍在學海裏快樂地以苦作舟。

為了不把中文漂白成“兩粒包子”、“一顆西瓜”、“晚餐不要吃家吃外頭”這等水平,堅持寫字。近年來開始文學創作,並在《創世紀》《美文》《僑報》《美洲時報》《明報》《今晚報》《西子灣》等多家中國大陸、台灣以及北美的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紀實、小說多篇。

我的補充:

小平堪稱多才多藝,除了詩歌小說方麵頗有造詣,她還擅長書法,朗誦,音樂, 甚至自編自演過話劇。她的朗誦和她的歌聲,抒情柔美, 讓人過耳難忘。

   
注釋:
1. 朱光潛《孤寂:詩人永恒的感傷》。
2. Edward Estlin Cummings (1894/10/14 –1962/9/13):Cummings is best known for his poems and their unorthodox usage of capitalization, layout, punctuation and syntax. There is extensive use of lower case; word gaps, line breaks and gaps appear in unexpected places; punctuation marks are omitted or misplaced, interrupting sentences and even individual words; grammar and word order are sometimes strange. Many of his poems are best understood when read on the page. When read in the correct fashion, his poems often paint a syntactical picture as vit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 as the words themselves.
3.   愛米麗•伊麗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1830—1886) 美國現代詩的先驅者。 她生平創作了詩稿 1,775首。 她的詩歌在語言和形式上常常違背邏輯和常理, 富於獨創性。
4. “詩無達詁”:源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華》,“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訓詁和解釋, 意思是詩歌並無一種確切固定的解釋。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文學理論,強調詩歌鑒賞中的審美差異性。
5.“一千個讀者,即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西方就讀者而論,審美差異的說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