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雜誌上一篇有趣的文章,是某記看了美國人那本<空穀幽蘭>後,去終南山尋訪隱士,和一個道士相處的幾天.道士止語,所有的談話,都是寫在紙上交流的.
"隱居修行,佛道門中隨處可見,隻是更多的隱士,亦將隱士的外相隱去,讓世人難識.真正的隱士也是世人所不能知不能見的.我住終南,隻因出家修行時間短,還有許多習氣未除,所以不得已以此外相自修."
"定力不夠而隱修於此,道長您是''住山為出山''嗎?"
"''住山為出山''是世人的理解,修行之人不完全這樣理解,當是有事則應,無事則靜,隨緣應世.修道最重要的是能出鏡入鏡而不被境所牽."
"山上的生活是怎樣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飯砍柴,坐坐臥臥,采果逐鳥,與野豬狗熊為鄰."
......
"山中寂寞嗎?"
"寂寞正是道的體現,這與世間的理解不一樣."
"剛住山時適應嗎?"
"頭三個月很新鮮,時間長了味道各不一樣."
"最怕下雨吧?"
"下雨天晴都是自然現象,沒什麽喜歡不喜歡的.陽動陰靜,靜有靜的好處,動有動的樂趣."
......
"為什麽出家?"
"世途得意,反而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許多做人的答案."
"出家時,家人舍得嗎?"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自己的事,家裏人能代嗎?"
"那你愛的和愛你的女人怎麽辦?"
"世上女人如我母,世上男人如我父,這是祖師教的.一切事情皆因緣而合,緣盡則分,是以生生世世皆如此."
"出家前,內心掙紮嗎?"
"掙紮是必然的,亦是平靜的.現在回想,對平靜的感覺更有印象."
"家人呢?"
"分散了"寫完這三個字時,他突然呆了一下,眼神裏閃過一絲憂傷.很快,他又微笑起來,在旁邊寫了"哥",等等著他哥哥的故事,但是,他猶豫了一下,把"哥"字畫掉了,在那張紙最後的空白處寫了一句----"不談俗家事".
"打算就這樣在山中住一輩子嗎?"
"剛來時,發願至少住山十年,至於以後,於我無關."]
"不打算去雲遊?"
"我隻知道現在要做什麽,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山中苦不苦?"
"當問樂不樂."
"看來道長是樂的,那樂在何處?"
"<道德經>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晴時,站在山上往下望,西安城上空是黑壓壓的,而山上是藍天白天,個中玄妙,住在山中,自有體悟."
"為什麽要止語?"
"止語不是狹義上的不說話,而是廣義上的一切思維,即太上師祖說的''絕學無憂''能悟此即能回答自己的很多問題."
"不是很明白,''語''如果指''一切思維''那''止語''不就是要停止一切思維嗎?停止了思維還如何悟道呢?"
"悟並非想,悟是自性而發的.思維由而求,有求則找不到答案.而''道''則是在喜怒哀樂之未發狀態,走一走,行一行,便有悟處,不可以人心而求之."
......
"人都會受環境影響,雖然靜下來,都知道這些道理,但實踐起來,還是很難.在一個大家都向上爬的時代,隨波逐流不容易,不隨波逐流也不容易.人生就在各種各樣的''局''中,大家都因害怕''出局''而自陷''局''中.......山裏沒有人看,虛榮心自然也不沒有了."
......
我突然發現門上掛著的酒瓶是摔成兩半的,瓶肚子裏還有張小紙條,上麵寫著"焚琴煮鶴"
"我出家前在珠海做了五年的XX經理,所以,生活習氣還帶著,這酒瓶是遊客棄於山中的,我覺得好看,就掛在樹上,劉道長為助我除習氣,便把它打碎了,是為提醒."
"您說要除''習氣'',可劉道長說修道不可有''目的''二字在心中,您會不會某一天突然發現''除習氣''和''止語''都不重要了?"
"那是必然的結果.我才住山兩年,劉道長已經十多年了."
"但你又不能直接向他學習,先讓自己有所''得'',再去''舍'',對嗎?"
"學是自己步步取舍的,不是天天請教的,以問或完全照搬為學,那是世間的學問,學道有所不同,若不達此,隻會學得習氣而道業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