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

Open minded is good . Judgemental is bad
正文

中國教育無戰略

(2008-12-03 09:20:15) 下一個

(一)

 已經記不起多少次了,晚上將近12點,兒子拿著家校聯係本過來簽字,作業做了4-5個小時,終於完成了。

 有時,我自己都犯困了,在一旁打瞌睡。看見兒子,心想:終於完了,趕緊草草寫上大名。如釋重負。

 這種事情,上中學以來,簡直是家常便飯。

 最近兒子的作業一般都是這樣的:數學2張試卷、英語2張試卷,語文每天讀一篇文章,寫六排讀書筆記。

 這些是定量,遇到有物理,還有地理什麽的,作業海了去。中間洗個澡什麽的,45個小時簡直是在所難免。

 幾乎每天如此。

 兒子剛上初二,開始長個了,一年躥了十幾公分,快趕上我了。身體很瘦,每天幾乎沒什麽時間鍛煉。以前學校招生的時候說,每天有2個小時以上的活動時間。兒子說:沒錯,那是把所有的零碎時間加起來算的。好多時間隻夠上一趟廁所。

 中午原來有個把小時午休,後來學校改考試了。教育局來檢查,說中午時間不能考試。學校說那不是考試,那是定時作業。

 白天7-8個小時,晚上4-5個小時。這是在學習,還是在殘害下一代?

 

 有一次,我跟兒子說:幹脆退學算了。

 兒子說:你說夢話吧?怎麽可能?

 

 我問兒子:你們集體舞跳過幾次?

 兒子:就一次。學過一次。

 我:唱京劇了嗎?

 兒子:鳥都沒見哼過。


 
我:1026日,又要開始長跑了。中學生每天1500米。

 我給兒子通報電視上的消息。

 兒子說:我們以前跑過,老師說中考要考這個,人人必須過關。後來,說中考的科目換了。所以,作業不合格的,才跑。

 這是大實話:管它有用沒用,不考試的,咱不學。 


 
我的確考慮過是否讓兒子退學,自己來教。因為學校的教育,糟糕到讓人無話可說。

(二) 
 
 
現在,兒子每周寫作文,都很痛苦。經常一不小心,就被要求重寫。

 以前上小學,隨便一寫就是千把字,寫得挺好的。越讀書,越不會寫了。

 我偶爾會讀一下被要求重寫的文字,雖說好不到哪裏,但也感覺不到敷衍,好生奇怪。就問兒子:老師說過嗎,為什麽要重寫嗎?

 兒子怯怯地說:老師說我的排比句不夠!

 差點沒把我氣吐血。

 都是我惹得禍,我以前是這樣教兒子的:把想表達的觀點想清楚,把事情寫清楚,按說話的方式寫,少用形容詞,少用排比句。21世紀的人,誰還用哪個!寫好了,自己念一念,通順了,就成了。

 老師強調的是:學過的詞語,你怎麽都得用一個吧?好文章,怎麽會沒有排比句呢?

 我一想,就明白了:你寫東西,還沒構思好呢,就隻管想哪兒該用形容詞,哪兒該用排比句。你能寫好作文,那可真不簡單啊!

 

 私底下,我一直認為中國的中學語文教育有很大的誤區:誤區之一是花太多的時間學古文;誤區之二是中學生作文主要寫一些形散神更散的散文。

 古文和散文並非無用,而是語言教育的基本目的不在於此。

 人應用語言最重要的目標是溝通和交流,在於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或提問。

 我就發現一個怪現象:每次,到了暑假,兒子寫作文就象換了一個人。寫完後,看得我滿心歡喜;一到上學,看得我搖頭歎氣。覺得初中還不如小學。

 小學還天馬行空,充滿靈氣,中學怎麽就變得呆頭呆腦了呢?

 這是怎麽了?

 他喜歡的,他就可以好好寫,而且,也可以花時間寫好,而且可以寫得很細致,很精確;上中學的作文都是些什麽呢:

 不寫記敘文了,要寫散文。

 花花草草。陰盛陽衰。(中學語文老師是不是應該多點男老師?)

 多少個排比句?多少個形容詞?多少個形散而神不散?

 很多作文,就是這樣散架的。

 我已經習慣了不看兒子的作文了。我完全理解了他,換了是我,那種作文,也隻能寫成狗屎一般。

 其實,我覺得理想的語文教育可以很簡單,就三樣:說話、閱讀和寫字。

 教法也可以很靈活,也可以綜合一點:

 雪災了,地震了,奧運了,三聚氰胺了,神七了。隨便找一件事情。

 讓學生分組,收集資料,各自先到網上或圖書館把一些東西搞清楚了:地震的裂度是什麽?奧運的開幕式是如何設計的?三聚氰胺是啥東西?

 組織同學看看神七的太空行走。推測一下為啥翟誌剛開艙門那麽費力?

 然後,按照一個基本大框架來寫,簡單明了,一目了然。每個小組選一個題材或主題,寫材料,每個人都完成一部分。然後,討論、分享。

 自身周遭偉大的曆史中,卻對曆史的素材視若無睹,這是教育的悲哀。

 我們寧要刻苦的腐朽,也不要快樂的實用。這種懶惰的教育方式,真是天生一副自虐相!


(三) 

 兒子的數學在班上隻能算中等。一度,他想發奮、刻苦一下衝到前麵去。

 他的數學老師意味深長地跟他說了一句:別在這些上麵花太多時間!你有自己的愛好,保持就行!

 兒子動手能力很強,初一的時候,就開始到處顯擺自己在自學3D Max。跟老師們吹得神乎其神。他們數學老師也是一個電腦迷,從來對電腦高手那是頂禮膜拜。看見自己的學生會這個,好幾次表示要請教一下

 這下,兒子尾巴上了天。我試圖按了好幾久,覺得不太容易按下來。這小子,還不知道,在中國,有時信心太足,也會有麻煩。

 學過3D,自然看正視圖、俯視圖、側視圖,小菜一碟。做個模型,搞一個變型金剛,半拉鍾搞定。我們出去一散步。他就跟我講對麵的建築,該如何建模?

 然後,跟我講曲麵的異或操作,會產生什麽效果。剛開始,我還能聽懂,後來,估計我水平太低了。兒子就不講了。

 國慶放假,兒子在家做自己的第一個3D動畫,做了5天時間,最晚的一天,到晚上2點。他準備去參賽的一個作品。我看了,無話可說。

 從收集材料,到策劃,分鏡頭設計,3D建模,音效合成。最後完工,全部自己搞定。我是心中暗喜:兒子知道怎麽完成一個項目了。

 兒子能到這步,我覺得,他數學成績好不好都不重要了。他身上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技術素養,開始有了係統思維的概念和實踐。這比做多少所謂的高深的數學題,不知要好多少倍。

 中國的中學數學教育很奇怪,按理說老師們都知道數學是應該訓練思維的,但是,最後的落腳點卻是在訓練計算上麵。

 兒子晚上做數學題的時候,他遇到有問題,就來問我。我一般會從一個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給他聽:老師到底要考你什麽,他是如何變形的,故意藏貓貓的。

 說實話,數學的訓練也在走入歧途:

 小學階段本來是人的形象思維最好的時候,是訓練語言表達最佳時期。而大多數小學生卻投身到奧數的學習中。這是一種拔苗助長,一種禍害無窮的自我摧殘。

 認為奧數學得好就能把人的智力按高下分出層次來,這種思路不僅愚蠢,而且是典型的瞎搞。用奧數來決定學生的升學,更是荒唐中的荒唐。

 到了中學階段,本來應該培養基本的邏輯思維、抽象的能力。卻為了考試,卻花費很多時間訓練起做題的速度,而不是培養觀察、思考、抽象、歸納的綜合能力。

 所以說,學生們眼高手低。離開做題,到了現實中,怎麽用知識,就是睜眼瞎。這不是偶然的。
 
 
數學其實應該教得稍微寬泛一些:講一點數學史,看看實際問題如何抽象成數學表達,或者看看數學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不要過多地癡迷於條件的故意隱藏、苛求計算的速度。

 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抽象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思維習慣。教給學生如何從實際的應用和環境中,選擇最佳做法。

 告訴學生,不要走向思維的歧途:任何科學的基本價值之一都在於跟現實的連接,而不僅僅是一副僅供娛樂的七巧板。數學,號稱:思維的體操,也有自己的局限和不確定性。


(四)

 今年暑假,兒子把《六人行》一口氣看完了。看完了,整天就關在房子裏,唧哩哇啦,跟著碟子大聲說話,第一季的有幾集,他能跟著背出來。

 這樣學英文的效果,是明顯的。好處是提高很快。壞處是:他對學校的英文課沒啥興趣了。

 開學了,他一改往日的活躍,上英語課也不踴躍了。老師很關心地問:你怎麽了?是不是覺得簡單了?

 兒子:是。

 老師:你就當複習吧。

 我提醒他一定要多注意,學校發的磁帶還是要聽。兒子喜歡英語,每天的試卷都很認真,但是,有時,也會很生氣,邊做邊嘀咕:這是啥哦,人家才不這樣說呢!

 兒子每天晚上的2張英語試卷,看的我直搖頭:填空、閱讀、寫作。

 語言的訓練是從說,從模仿開始的。基本的聽說都沒有過。這樣學英語,學多少年也沒用啊!

 中國英語的教學水平,幾十年了,都沒有進步一點點。改革開放可整整30年了!

 我覺得我們總是習慣於一些沉重的教育方式,似乎好像沉重,才能顯得足夠重視。教學方法上,的確是太懶惰、太保守了。

 小孩語言能力天生很好,語言教育越早越好,越自然越好。

 

 我家外甥小時在我家長大,媽媽帶不過來的時候,就放沙發上,電視裏放碟:來是come,去是go,謝謝你是thank you.

 小家夥就把英文當兒歌學了。就這樣,不知不覺,看了一盤又一盤的英語碟子。父母從來不強求,隻是控製好時間,不傷眼睛就行。

 從此後,我把這個方法跟很多親戚、朋友說,這就是最好的啟蒙了。語言的起步就是有人反複刺激,可以模仿,而且有趣,可以自己適應和調整。

 兒子學英語的時候,走的是另外一條類似的路。我鼓勵他多看原版的電影碟,聽懂一部電影,你想想,要學到多少詞匯,多少俚語,多少常用句型?

 重要的是,因為是置身在現實中,感覺很真實的場景,內容有趣而不空洞。一切學起來合情合理,不覺得辛苦。但是,學習的水準一點都不低。
 
 
學語言就是找到一種積累的方式:有趣一點,重複一點,長久一點。其他的,自然而然。

 會說漢語的人,不需要考試都過漢語四級。我想,外語也是一樣的道理。


(五)

 學校,到底應該提供怎麽樣的教育?

 我的看法是:提供一種滿足通才教育的教學環境。學校教育的基本價值就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內在的動力和方向感,幫助受教育者自我學習、自我適應和自我成長。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即戰力》書中指出了,如何成為適應世界發展的通才的三個秘密武器:

 1】英語作為第一外語

 全球化時代的基本要求。

 其實,我們還可以看到:基本的人文素質,對一個人一生的支持和價值所在;

 2】理財能力

 我們可以理解為:現代社會裏每個人都應該理解經濟社會運作的基本原理。

 知識不僅僅是用來傳承的,更是用來創新的。

 理解商業社會的基本原理,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自我定位,發現或創造財富人生。

 而不是到了大學畢業,還兩眼一抹黑,感覺跟社會斷裂,或格格不入。

 3】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的方式,比知識的正確性更為重要。

 在這個知識膨脹的時代,知道如何使用或改造知識,比一成不變的掌握知識,更有價值。

 這意味著要求學校教育觀念產生變革:

 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會更多的使用電腦或網絡等高級技術工具;

 課程應該跨越單科目隔離的狀態,走向融合、開放;

 案例式教育、項目式教學會作為授課式教學的重要補充。


(六)       

 最近,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朋友聊天,有人說:美國不行了。中國的機會來了。

 我說:美國沒我們想象的那麽弱,中國沒我們想象的那麽強大。撇開其他不說,就兩點。我就不太相信美國會下去。

 其一,是體製。美國的體製,具有很快的自我修複機製。

 其二,是人才戰略。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大學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全世界的精英都往那兒跑。

 其實,美國的基礎教育也是相當不賴的。保守的說,至少領先我們20年。
 
 
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篇網文,說的是美國老師如何教《灰姑娘》。在課堂上,老師沒有一個人把課講完,而是把故事變成很多問題。

 美國老師沒有問好詞好句,也沒有歸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而是通過故事,學生們自我提問,讓孩子們發現自我:

 你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

 人如何理解壞人

 人為什麽要守時?

 人為什麽需要朋友?

 人為何要愛自己,給自己機會?

 ......

 毋庸多說,我們都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真正在教學生如何思考!

 這並不是一堂什麽特別的課。這種開放式教學方式,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逐漸成為歐美的主流授課方式。

 相比之下,我們的奧數,我們的含辛茹苦做試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應試教育,一如雜耍般可笑!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當前,正麵臨著產業轉型。轉型的最大瓶頸,仍然是人才的問題。

 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不可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七)

 看看當今中國教育的這些把戲:

 今天集體舞,明天唱京劇,後天60公裏的。一地雞毛。

 東一榔頭,西一棒。

 中國教育無戰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