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山的呼喚 -- 助學個案分析(一) (圖)

(2008-11-15 18:31:12) 下一個

1988年, 一群心懷祖國的華裔人士, 在美國發起了一個資助中國貧困鄉村兒童上學的民間慈善組織―――滋根基金.

二十多年過去, 頭一年幫助了200位中國窮山溝的孩子們踏進學堂, 現在助學人數已累積超過80,000人次; 參與的項目,從一個山鄉, 到覆蓋了中國西部九個省市地區. 這一個隔海奉獻的真情故事, 默默地,沒有間斷地,進行了二十個春秋.

與中國官方發起的希望工程不同,滋根基金沒有任何宣傳方麵的支出. 他們的項目多在缺乏關注,信息閉塞的中國遠西山區,更要秉承"雪中送炭"的心意, 鞠躬親耕, 不辭辛苦.

我最近剛好與他們一起辦活動, 知道了他們的經曆, 很受觸動. 故寫下這篇文章, 願與網友們一起, 分享他們獨特的,萬裏助學的經曆.

(-) 遠山的呼喚

滋根的誕生, 源於路途上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1987年, 家住紐約的楊女士, 第一次起程去中國大陸, 去尋找 “農村”. 她帶著尋找項目的使命, 和腦子裏“貧困農村”的簡單概念, 隻身踏上了前往中國貴陽的飛機. 她想到中國最落後最窮的地方先看一看.但是哪裏最貧窮?她完全沒有概念.

事情就這麽巧, 坐在她身旁的乘客, 剛好在貴州農村有個農民培訓班的項目, 便邀她一同前往. 參觀過後, 她聽說還有更窮的村落, 就又走了七個小時的汽車路, 再走三個小時的大板車山路, 終於到達一個從未想象過的貧困山村.那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窮鄉僻壤, 山高, 地少, 又是被主流社會遺忘了的苗族聚居地, 極貧困戶占了大多數,村民們日夜操勞,可連吃飽肚子都成問題.山裏的孩子們上學尤為不易. 幾個村子才有一間學校,翻山越嶺到了學校,裏麵的裝備又簡陋得驚人. 柴火要自己帶,飯菜要自己做,八個孩子擠一鋪,老師們往往因為收入太低太貧困,不得不離開學校去外地打工養家,流動性很大.可是雖然條件艱難,湧動在孩子們眼裏,家長們心中的上學欲望卻從未熄滅,家庭特別貧困的, 傾家蕩產, 甚至舉債, 也會想法給家裏的孩子上學, 但是這個教育機會往往給了家裏的男孩.在楊女士考察的那個鄉村,共幾百名6歲到12歲的適齡女學童, 有八成, 從來就沒有上過一天學!

作為女性, 作為教師,楊女士的心被揪痛了.一個孩子一年的學雜費僅為八美金, 隻相當於在美國吃一兩頓午餐的費用,而在當地,卻能換來一個孩子一年黃金的學習年華!最起碼,孩子們應該識字. 她聽到這麽一些例子: 有婦女被拐賣去了外鄉, 可是認不得字又寫不出名, 連家都沒法回得來!

帶著山裏孩子們滿懷期待的目光, 楊女士一回到美國, 就馬上著手籌備. 1988年, 滋根基金成立. 頭一年共有十人捐款, 集三千美元. 這筆錢, 得以資助貴州雷山幾個鄉村貧困家庭的學生,第一次走進學堂---- 近兩百個7歲到12歲的孩子們,擠在條件極簡陋的課堂, 一起讀一年級,  情景壯觀.

從此的二十載悠悠歲月, 每一年, 楊女士和滋根的義工們, 都會越海翻山, 再踏上那條通往遠山的路. 而遍布美國各地的一群熱心華人, 和中國最貧困山區的一大群孩子們, 命運從此就有了奇妙的交點. 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輪番上演, 雖然遠隔著重洋, 卻是一年又一年, 不斷地為對方而感動, 為對方的需要而牽懷, 更為對方取得的成績而欣喜.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