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e_Hope的博客

身無萬貫盈家彩,心有一書翰墨香。
個人資料
正文

曾師傅:淺談宋詩

(2010-09-13 08:52:09) 下一個


原文出處: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6750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6923


淺談宋詩

曾師傅


淺談宋詩(上)

宋詩和唐詩一樣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宋詩今存作品二十多萬首,是唐詩作品的四倍。然而,宋詩遠不如唐詩有名。詩歌作為一門藝術首先是為人民服務的。好的詩歌也許韻律一般,但意境一定要好到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在飽讀唐詩和宋詩後,普遍認為宋詩不如唐詩優美。宋詩為什麽會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呢?筆者以為,有如下四方麵的原因。

其一:愛議論

南宋著名詩人和評論家嚴羽說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這是對宋詩最恰當的評價。

宋人做詩愛議論是受其特殊的曆史條件造成的。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民族矛盾比較尖銳的一個朝代,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受到了北方民族西夏、契丹以及金國的騷擾。除開國皇帝趙匡胤之外,宋朝曆任皇帝都重文輕武,加上北方民族都善騎射、好武功,大宋江山一直搖搖欲墜。為扭轉國力不振、兵力不濟的狀況,神宗開始啟用王安石為宰相,讓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堅決抵製。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王安石被迫辭去了相位。後來,神宗讓王安石再度拜相,但是保守派的實力越來越強,王安石很快就再次辭去了相位。從此,宋朝一蹶不振。宋朝統治集團欺軟怕硬,對外采取割地賠償的妥協政策,對內則實行殘酷剝削的專製製度。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宋朝的首都開封,宋朝失去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被迫遷都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然而,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但不思進取,反而變本加厲地貪圖享受,最後終於被元軍所滅。南宋詩人林升實在看不下去,便冒險在牆上題詩諷刺當朝統治者《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由於社會長期動蕩不安以及統治階層對文人思想行為的約束,宋朝的士大夫倍感壓抑,隻好借詩發揮、以詩論事,以致缺少唐詩的浪漫色彩。以詩論事導致宋詩的散文化,而散文化的結果就是忽視詩歌的形象思維、降低詩歌的藝術魅力以及淡化詩歌的意境。

另外,宋代是個理學大興的時代。據宋人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記載: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問宰相趙普:“天下何物為大?”趙普想了好一會兒都沒敢回答。誰知宋太祖緊追不放,趙普這才冒著殺頭的危險答道:“道理最大。”太祖聽了不但沒有怪罪趙普不說皇上最大,反而稱讚趙普誠實。從此,宋人崇尚理性、喜好哲理,自然將理學的觀念通過議論融入詩中。所以,宋詩言理成分很重,讀起來難免味同嚼蠟。

反觀唐朝,除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和唐朝末期之外,都很強盛。唐朝的中國國力穩居世界第一,唐朝的文化政策和政治環境也相對寬鬆。所以,唐人思想解放、暢所欲言。一時間,唐朝的詩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產生了務實詩聖杜甫、浪漫詩仙李白、山水大師王維、言情詩人李商隱、風流詩人杜牧、白話詩人白居易、邊塞詩人芩參等。

由於束縛不多、生活無憂,唐人崇尚性情。由此一來,唐詩妙語天成、渾若天籟、激情橫流、意境自然。另外,男女之間的交往也很自由。士大夫和青樓女子可以在公開場合自由來往、眉目傳情,青樓一度成為風雅和時尚。現存全唐詩約五萬首,其中不少都和青樓及愛情有關。唐朝五位最偉大的詩人大李小李、大杜小杜以及老白都有青樓佳作和言情名詩。

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有一天晚上出去喝酒,適逢玄宗和楊貴妃到興慶湖畔賞月觀花。玄宗命李龜年將李白找來吟詩助興。李龜年在一家酒樓找到了爛醉如泥的李白,強行將他架到興慶宮,並用冷水將他澆醒。李白在半醉半醒之間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曾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這三首詩盡用濃詞豔語,充滿了激情。李白借酒裝瘋,想入非非,對楊貴妃垂涎三尺,充滿了愛和憐。

李白很快就被解除了職務,從此一生不得誌。他四處漂泊,常常以青樓為家。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激情的詩句:“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

有一次,李白將女友帶到東山,半路上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欲火:

攜妓東山去,春光半道催。
遙看若桃李,雙入鏡中開。

又有一次,李白同時和兩位美人一起不知疲倦地共度良宵:

出舞兩美人,飄搖若雲仙。
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李白這些豔詩當然不會出現在《唐詩三百首》中,以免毒害青少年。

杜甫是一個窮困潦倒、老實巴交的詩人。然而,他也上過青樓。他曾寫過一首詩: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係,幔宛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他乘船遊玩,適逢下雨,掃興而歸。然而,他有美女相伴,所以還是玩得很開心。

野史說李商隱是位情種,有一次竟然跟皇帝搶同一個青樓女子。因為皇帝看他有才,而且那個女孩也為他求情,他才幸免於難。李商隱寫了不少赤裸裸的青樓詩,如“洞中屐響省分摧,不是花迷客自迷。”不過,他最擅長將對青樓女子的相思打包成“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這些詩句含蓄內斂、意境朦朧,是言情的千古佳句。

風流才子杜牧最喜歡揚州的青樓。他在揚州作刺史的時候幾乎玩遍了揚州大大小小的青樓,並用妙筆記下了他的風流韻事: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白居易是一位天生的情種,對青樓女子疼愛有加。他少年的時候就寫下了一首青樓長詩《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其中八句是這樣寫的:

結伴歸深院,分頭入洞房。彩帷開翡翠,羅薦拂鴛鴦。
留宿爭牽袖,貪眠各占床。綠窗籠水影,紅壁背燈光。

他在暮年的時候還不分晝夜地和青樓女友尋歡作樂:

小妓攜桃葉,新聲蹋柳枝。妝成剪燭後,醉起拂衫時。

白居易在九江任司馬的時候經常和歌女打成一片。有一天晚上,他在船上聽到琵琶聲,便請琵琶女過來為他彈唱。這段故事記載在他著名的長詩《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老白聽完後和琵琶女同病相憐,竟然不顧自己的身份失聲痛哭起來。

白居易最有名的一首言情詩是長篇七言古詩《長恨歌》,它歌頌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驚天動地的愛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全詩寫得縈繞纏綿、魂蕩回腸。

唐朝另外一位大詩人元稹更是青樓常客。他在一首名詩《離思》中寫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有人說這是元稹這首詩是寫給亡妻的,因為前兩句描寫的是堅貞不渝的愛情。其實不然,這是元稹寫給青樓女子鴛鴛的,詩中“巫山雲雨”指的是男歡女愛。事實上,唐詩的言情詩絕大多數都是為青樓女子而作的。唐人寫老婆的詩無非是讚揚老婆如何賢惠、感歎生活如何艱辛,不會用濃詞豔語描寫男歡女愛。

總之,青樓給唐詩注入了排山倒海的激情。崇尚性情給唐詩帶來了雄偉豪邁的氣派、自然渾成的意境和博大精深的內容,唐詩不登上中國詩歌的頂峰那才怪呢。

其二:掉書袋

北宋後期,詩人黃庭堅的名聲鶴起,逐漸和蘇東波齊名,並稱“蘇黃”。金末元初文壇泰鬥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就說過:“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元好問此說反映了黃庭堅在北宋詩壇的份量和影響。黃庭堅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黃庶中過進士。黃庭堅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五歲就能背誦五經,七歲就寫過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牧童騎牛吹笛的田園風光;後兩句論事,諷刺勢力小人整天沉迷於名利場、到頭來卻得不償失的可笑現象。前兩句詼諧幽默,後兩句則成熟老到,這樣的好詩在唐詩中也不多見。

黃庭堅19歲參加江西鄉試,一舉奪魁,中了解元。黃庭堅在23歲又中了進士。他詩學杜甫,作詩主張“點鐵成金”和“無一字無出處”。“點鐵成金”就是襲用前人詩意而略改其詞,以求爭新出奇。“無一字無出處”就是多用典故,以求準確無誤。黃庭堅的詩奇崛瘦硬,如他在《題竹石牧牛》中用了“觳觫”這個冷僻典故和篁、觳、觫三個怪字:“野次小崢嶸,幽篁相依綠。阿童三尺錘,禦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忽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鬥殘我竹。”

由於黃庭堅在北宋詩壇影響巨大,追隨和效法他的詩人頗多,逐漸形成了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又由於那時候的詩人以江西籍居多,後人便稱這個詩派為“江西詩派”,並尊黃庭堅為鼻祖。從此,世人學詩多學江西詩派。然而,後人學不來黃庭堅的精髓,卻學來了他的弊端。這樣,江西詩派所作的詩不少生硬晦澀、枯燥無味。

其三:多元化

從北宋開始,散文開始流行起來。很多士大夫喜歡上了散文這種比較自由的文學體裁。於是,北宋的散文達到了空前缺後的水平,產生了唐宋八大家之六家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蘇洵、蘇轍和曾鞏偏愛散文,而不愛作詩。

另一方麵,從北宋開始,詞作為一種亦詩亦文的文學體裁開始盛行起來。詞是有音樂節奏的“長短句”,特別適合於宋朝的士大夫表達青樓好夢、濃思豔情、閑情別致、笙歌飲宴、奇花異柳、豪情逸致、邊塞風光等。他們寫詩的時候一本正經,洋洋灑灑地談論著國家大事;寫詞的時候卻嬉皮笑臉,扭扭捏捏地記載著風流韻事。宋詞的青樓文化很重,孔慶東在其書《青樓文化》中說:宋詞若是離了青樓,簡直就潰不成軍,隻剩下幾個“豪放派”的傻老爺們,手持銅琶鐵板,幹吼著“大江東去”,知道的是唱宋詞,不知道的還以為要表演硬氣功呢。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宋人寫詞還有些羞澀,像晏殊寫了濃詞都不敢承認是自己寫的。後來,詞越來越時髦,於是士大夫紛紛轉去填詞。晏殊幼子晏幾道既不愛寫詩、也不愛功名,而是醉生夢死、成天圍著小紅們“琵琶弦上說相思”,卻不經意地變成了和乃父齊名的一代詞家。薑夔終生布衣,不愛作詩,卻喜歡沿著杜牧走過的二十四橋追尋舊夢。“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薑夔就這樣踩著杜牧的舊夢變成了一代詞聖。然而,更多的文人是詩、文、詞兼修。由於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他們也就很難寫出更多的好詩啦。有了激情,宋詞像唐詩一樣很快就達到了高峰。

宋詩的青樓成分很淡和王安石和司馬光多少都有些關係。王安石詩文俱佳,是北宋文壇泰鬥。他又做過兩任宰相,所以在文壇影響極大。他品行端正,終生不娶二房,終生不上青樓。他很少寫詞,偶爾寫了一首《桂枝香》,也是懷古論今,沒想到也成了千古絕唱。盡管他最後也提到了青樓:“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但這是對青樓文化的批判和嘲諷。無獨有偶,王安石以前的好友、後來的政敵司馬光也不娶二房、也不上青樓。司馬光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極高。他學識淵博,連蘇洵、蘇轍和蘇軾三父子都曾經拜在他的門下。

唐朝雖然也有散文和詞這兩種文學體裁,但它們畢竟不時髦。絕大多數唐朝文人都是以作詩為主。李白和杜甫是一千年才出兩個的天才。然而,他們倆隻會寫詩,不會寫八股文,所以都考不取進士,否則的話他們也就寫不出那麽多的好詩啦。不過,唐詩即便不算李白和杜甫的詩還是比宋詩要稍好一些。

唐朝寫詩成風,官商士民幾乎無不能詩,連江湖大盜和青樓女子也不例外。據《唐詩紀事》記載,有一次詩人李涉坐船經過安徽安慶,突然有一夥強盜上來搶竊。強盜頭目看李涉像個書生,便問他是誰。船夫答道:“是李涉!”強盜頭目哈哈大笑:“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李涉博士啊!這樣吧,你隻要贈首一詩,我就不為難你啦!”於是,李涉提筆寫下了一首七絕: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朝的青樓女子都很能幹。她們都能歌善舞,同時還能品詩和作詩。她們經常陪伴著士大夫們遊山玩水、喝酒唱酬,成了他們的紅顏知己。唐朝十分重視人才,官員們都是飽學之士,絕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奉薪都很高。這些官員多在外地工作,因為禮教以及交通等原因不能攜帶家眷,所以隻好到青樓去破財消欲。

唐代有四位有名的女詩人,她們是薛濤、劉采春、李冶、魚玄機。其中,薛濤和劉采春是青樓女子,魚玄機和李冶則是女道人。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薛濤與元稹更是一見鍾情,當時薛濤已38歲,而元稹才27歲。為此,她寫了一首詩《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女道士魚玄機不僅貌美,而且風流成性,和很多詩人相好過。她寫了幾首肉麻得令人難以啟齒的黃詩,比如這首: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最後兩句像是自誇,又像是自戀:既然連宋玉那樣的美男子都會自己送上門來,何必和一個無情無義的無名小輩王昌計較呢。不過,這些地位低微的小魚們詩寫得再好也隻能塵封在《全唐詩》中,根本就進不了《唐詩三百首》。

其四:高峰論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達到高峰,詩歌也不例外。它發展到了唐朝便到了高峰。詩歌經過了唐朝的高峰,到宋朝便開始衰落。宋詩不是本身不好,而是運氣不好。宋詩生不逢時,偏偏要生在唐詩之後。宋人發現好的詞句、好的意境都被唐人用盡了,所以隻好炒現飯,美其名曰“點鐵成金”。比如,唐人說“鳥鳴山更幽”,王安石則說“一鳥不鳴山更幽”。

由於古詩對韻律要求太嚴,由於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古詩已經成為古董,唐詩無疑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宋詩緊排在唐詩後麵成為“千年老二”實在不是一件憾事。


淺談宋詩(下) 
 
 誠然,宋詩從總體來說不如唐詩。不過,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宋詩。事實上,不少宋詩完全可以和唐詩媲美。以我之見,唐詩、宋詩以及其它朝代的名詩的比率應為2:1:1。如果讓我來編“曆代詩三百首”的話,我會錄用150首唐詩、75首宋詩和75首其它朝代的詩。如果讓我來編“唐宋詩三百首”的話,我會錄用200首唐詩和100首宋詩。以下是一些我最喜歡的宋詩。

(一)五言詩

宋詩五言詩可讀的不多,和唐詩五言詩差距甚大,也許是因為每句五字不夠論事的緣故吧。然而,宋詩有三首五言詩很耐讀。

一首是王安石的五絕《梅花》:“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通俗易懂,是一首詠梅的佳作。全詩采取白描的手法讚美梅花不畏嚴寒的堅強品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其實,這也是一首吟物言誌詩。王安石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堅持變法,為此得罪了很多人。王安石通過這首小詩向世人暗示自己孤芳自賞、堅忍不拔的高尚品格。

另一首是李清照的五絕《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前兩句謳歌楚霸王頂天立地、叱詫風雲的豪邁氣魄。這兩句寫得氣勢滂沱,很難想象出自於一個弱女子。後兩句長歎楚霸王死要麵子而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這兩句寫得情真意切,充滿了女人味。

第三首是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是一首長達60句、共300字的五言古詩。文天祥本是文狀元,本不該也不會帶兵打仗。可是,在南宋頻臨滅亡的危難之際,文天祥毅然在江西起兵抗元,卻不幸於1278年在廣東五坡嶺被俘,次年又被押解至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了各種折磨和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寧死不降。1281年夏,他在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和穢氣等七氣彌漫的牢房中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正氣歌》。開頭十句解釋天地間有一股浩然正氣與日月同輝、讓山河壯麗。正是因為這種正氣,人們才敢堅持正義、才肯視死如歸。接下來十六句盡翻典故、曆數古往今來仁人誌士為了正義而舍生忘死。再後麵八句說“正氣”是人類最崇高的道德,是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下半篇主要敘述自己的牢獄之苦。作者承認是“正氣”給了自己無窮的力量、是先烈做了自己光輝的榜樣,所以才能忍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以及金錢和美女的雙重誘惑。這首詩寫得氣壯山河、正氣凜然,是曆代最雄壯的一首詩,是中國曆史上最雄壯的一首歌。

(二)七絕

宋詩七絕可追唐詩七絕,可能是因為七絕前兩句十四字可寫實、後兩句十四字好論事吧。其中,宋詩七絕中的山水詩更勝唐詩七絕中的山水詩一籌。

王安石的七絕可追晚唐。王安石作為黃庭堅的長輩和鄉賢對“江西詩派”的形成作了巨大的貢獻。王安石尊崇杜甫,標榜“點鐵成金”,講究煉字鍛句。王詩婉麗精絕、對偶精巧,自成一體曰“王荊公體”。南宋詩論家嚴羽在評論“王荊公體”時說:“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東坡)、黃(庭堅)、陳(師道)之上。”宋人曾季狸對王安石更是推崇備至:“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王安石),此二人而已。”當然,這句話的前半句值得商榷,小杜的七絕再好也難比老杜的七絕。

王安石有兩首很膾炙人口的七絕。一首叫《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佑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是宋詩中最有名的一首。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在燃放鞭炮和張貼門聯的同時都會想起王安石這首名詩。這首詩實寫除舊迎新、歡度春節的習俗,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詩。全詩節奏明快、一氣嗬成,既不掉書袋,也不發議論。其實,這首詩也是借景言誌詩。作者通過對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立誌變法、除舊布新的政治抱負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王安石另一首有名的七絕是《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宋詩煉字鍛句的最佳典範。第三句那個綠字是王安石遍尋典故、反複推敲得來的。剛開始,他用的是“到”字,後來又改成“過”字、“入”字、“染”字、“滿”字等等。最後,他想到了白居易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和丘為的詩句:“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便決定用一個“綠”字來概括春色。這個“綠”字本是形容詞,王安石將它動詞化,意思是“吹綠”,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這個“綠”字用得既生動又形象,將春天的生機全部寫出來了。這首詩是同樣是一首借景言誌詩。王安石第一次辭相後知江寧府。次年,皇上又召他進京,讓他複相。這首詩正是王安石進京複相途中在瓜州停船時寫下的。當時,王安石獨立船頭,凝望江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山清水秀的江寧(今南京市)此刻就近在咫尺,王安石感到一絲溫暖。一輪新月正在江麵上冉冉升起,照紅了王安石的那飽經風霜的臉。一陣春風吹來,喚醒了王安石的那顆雄心。想到自己即將二度拜相、再次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王安石感到一絲興奮。然而,此番進京前程未卜,官場像戰場一樣腥風血雨、變法可能會遭遇到更大的阻力。王安石想到這裏感到一絲悲涼,不禁對遠離政治和權利中心的江寧增添了一絲留戀。

蘇東坡是七絕名家。他寫詩在乎意境,不大講究韻律。他最有名的一首七絕是《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韻腳“同”和“中”則屬冬韻的鄰韻“東韻”。這種“以冬襯東”的補救法叫“襯韻”或“借韻”。另外,這首詩還重複使用了“成”字和“不”字。可是,不完美的韻律並不影響這首詩的美感。蘇東坡將廬山當作一個女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她。最後,他悟出了一個道理:男人喜歡到外麵尋花問柳,忽略了身邊的好女人。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他認識到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哲理。這首詩氣勢上雖然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但意境更勝一籌。李白的詩隻是描寫廬山的一個側麵--瀑布,況且是廬山眾多瀑布之一。廬山的最有名的是雲霧,其次才是瀑布。蘇東坡的詩描寫整個廬山,況且是雲霧中的廬山。廬山是曆史文化名山,除李白外,陶淵明、白居易、韓愈、歐陽修、王安石、蘇東波、黃庭堅、朱熹、毛澤東等眾多曆史名人也寫過讚美廬山的詩。蘇東坡這首詩堪稱曆代描寫廬山的第一詩。

蘇東坡另一首有名的七絕是《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兩句對仗工整,實寫杭州西湖的美。西湖有山有水,它們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將西湖點綴的絢麗多姿。後兩句虛寫西湖的美。西湖就像大美女西施一樣美,無論是輕裝淡描還是精心打扮都很清新亮麗。這首詩的橫空出世讓西湖名氣大增,從此西湖又名“西子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一睹為快。他們有的專挑雨天來西湖散步,看到前麵有打著花傘的西子姑娘便忍不住要“十八相送”,霍然間西子姑娘在斷橋回眸一笑,直讓遊人魂斷斷橋。

不少唐詩也寫過西湖,其中最好的一首要數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它的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寫盡了喜歡的春光。可是,白詩隻是實寫,況且寫的還是早春的西湖。蘇詩則虛實結合,寫一年四季的西湖,更將西湖比作西施,所以意境比白詩更勝一籌,是曆代描寫西湖的第一詩。

葉紹翁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但他的七絕《遊園不值》卻是宋詩中意境最佳的一首。其詩雲:“應憐屐齒印蒼台,小扣柴扉久不開。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某年春天,作者穿著一雙厚厚的木靴去拜訪一位朋友,沒想到朋友不在。他很遺憾,正準備離去,卻在回頭之間發現一支紅杏從主人的果園裏爬出了牆頭。最後兩句兩個動詞“關”和“出”前後呼應,暗示紅杏生命力旺盛。這裏,作者強調的是一支紅杏。也許,主人果園的圍牆很高、很厚,隻有這支紅杏最勇敢、最頑強。也許,這隻紅杏隻是一個急先鋒,後麵還有更多的紅杏要翻牆而出。畢竟,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熱鬧。後兩句寓意深刻,充滿了哲理: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想強行阻擾它必將適得其反。後來,這句詩常用來比喻女人偷情,給男人戴綠帽子。“紅杏出牆”這個成語就是打這而來的。

楊萬裏也是七絕高手。他也寫了一首和西湖有關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前兩句開門見山地說西湖的六月風景很奇特。後兩句接著解釋為什麽:綠色的荷葉無邊無際,仿佛和藍天連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紅色的荷花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紅豔。楊萬裏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他一生作詩二萬餘首,平均每裏兩首。他為官清正、剛正不阿,他借荷花表達自己“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這首詩是宋詩中描寫荷花的第一詩。

楊萬裏還有一首有名的七絕《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前兩句用辭工穩而又自然。一道細流無聲無息地從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綠樹在陽光的溫柔照耀下倒立在水中。一個“惜”字,將“泉眼”擬人化,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是因為綠樹喜歡情柔的風光,才以水為明鏡,展現自己的風姿。後兩句用辭生動活潑、風趣幽默。蜻蜓善於捕捉時機,捷足先登。小荷和蜻蜓一靜一動,就像一對情侶一樣親密無間。楊萬裏在此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和平易通俗的語言將小池的風光寫得栩栩如生。這首詩是宋詩中最清新活潑的一首。

秦觀是言情高手,他的《春日》詩脈脈含情:“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差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前兩句描寫夜雨初霽的庭院之致景:春雨伴著陣陣雷聲像絲條一樣下了一個晚上,早上曙光初上,溫柔地灑在碧綠的瓦片上。後兩句繼續描寫庭院的花容:芍藥和薔薇這兩種花就像兩個失戀的女孩,一個癡呆呆地含著眼淚傷春;一個懶洋洋地躺在枝頭曬太陽。這首詩是宋詩最嬌柔嫵媚的一首,怪不得被元好問譏為“女郎詩”。

朱熹愛書如命,他寫了一首叫《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大意是:半畝大的池塘像鏡子一般明淨,藍天白雲在陽光的反射下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徘徊。要問為什麽水麵會如此清澈,那是因為上麵有源頭,水才會不斷流下來。這是宋詩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首。朱熹是宋朝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理學家。作者通過這首詩告訴大家作學問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朱熹也愛春色,也寫過《春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好日子,朱熹到泗水邊去賞花,無邊無際的風景好像一下子煥然一新。東風勁吹,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好一幅春天的勝景。這首詩表麵看來是一首寫景詩。不過,仔細分析後才發現它也是一首哲理詩。泗水在山東,“東風”暗喻來自東方山東的教化,“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這首哲理詩可以這樣來理解:有一天,我去山東泗水尋求聖人之道,相信一到那兒我便會大開眼界。教化無所不在,百花齊放後盡顯聖人的仁義。

(三)七律

宋詩七律和唐詩七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可能是因為篇幅太長、言理太多的緣故吧。不過,宋詩七律中間兩聯的對仗似乎更為工整。

晏殊是北宋著名詩人,其詩特點是文詞婉麗、雍容華貴,和他一生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無關係。他有一首七律《寓意》: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這首詩是宋詩中為數不多的言情詩中最好的一首,和李商隱的幾首《無題》詩不相上下。首聯描寫伊人乘車而去,就像天邊的雲層一樣行蹤不定,隻有體香在空中漂遊,讓作者失魂落魄。頷聯追憶作者當年和她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美好時光。此聯對仗工整,曆來為人們所稱道。柔情似水,月光如水,它們在水中交融;佳期如夢,微風纏著幽夢,吹皺了一池春水。這裏,“柳絮”形容纏綿不斷,“梨花”卻暗示好花不長開,分離不可避免。頸聯敘述自己相思不斷、食欲不佳,隻好借酒澆愁。尾聯和首聯相呼應,進一步表達自己對她骨銘刻心的愛。作者感到無可奈何,畢竟她浪跡天涯,自己無法同她魚書傳情。全詩寫得魂蕩回腸、催人淚下,是一首絕妙的情詩。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其詩、詞、文俱佳。他本來在京城做副宰相,卻被貶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做地方官。於是,他寫了一首《戲答元珍》的七律。其詩雲: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元珍是歐陽修的詩友,時為峽州軍事判官。首句的“天涯”指的是邊遠地區。夷陵距京城已遠,故曰“天涯”。首聯說夷陵這個偏僻的山區可能被春天遺忘了,要不二月份怎麽還不見花開呢。山區的春天來得遲,卻未必比北麵的京城還遲。這裏,“春風”暗指朝廷。作者其實是在抱怨朝廷不關心自己這個在邊遠地區做小官。頷聯是千古名聯,它描寫夷陵的殘冬勝景。盡管殘雪仍然壓著樹枝,柑橘還是在艱難地成長;冰涼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竹筍,原來它們正在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冒出新生的嫩芽。作者在提醒自己要沉住氣,積蓄力量,準備東山再起。頸聯用“夜聞”和“歸雁”兩個典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作者看到南飛的歸雁後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而思鄉之情又變成了思鄉之病,在這萬物即將更新的新年不禁感歎自己廉頗老矣。尾聯作者開始自我安慰:以前在洛陽作大官的時候經常出去賞牡丹,我又何必為這遲到的春天歎息呢。這種自慰看上去很灑脫,實則悲涼淒慘。全詩在抱怨中開始,在自慰中結束。題目冠以“戲”字表示此篇隻是戲言,反而欲蓋彌彰。這首詩風格很像唐詩,和老杜的七律《登高》有點相像。所不同的是,老杜隻是抱怨自己漂泊無常、年老體弱,並未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這大概就是唐詩和宋詩的差別所在吧。歐陽修這首詩發嘮叨而字麵不留半點痕跡,可謂宋詩最佳怨詩。

林逋愛梅成癖,終身不娶,視梅如妻。他一生致力研究梅花,終於悟出梅花的真諦,寫下了《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首詩一上來就直寫梅花不畏風寒在一個小園裏獨自傲放。作者先用兩個反義詞“眾”和“獨”描繪梅花的孤傲品格,再巧妙地用“小園”勾畫梅花的謙虛品格。頷聯是千古名聯,將梅花的形和骨刻畫得惟妙惟肖。梅花苗條的身段在清澈透明的水中隨風起舞;月亮悄悄地爬在樹上偷看,清風徐來,一股香味在空中飄來飄去,月亮看得入神,竟被風吹進了水中。這裏,林逋借鑒了五代南唐江為的詩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他隻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就將梅花寫活了,真是“點鐵成金”。頸聯將白鶴和粉蝶比作兩個好色的男人,一個迫不及待地在空中偷看梅花,一個嫉妒得失魂落魄。尾聯的意思是:幸好還有象我這樣的人會通過低吟來欣賞梅花的色、香、味,免得那些粗人醉漢前來打擾梅花的清靜。

唐詩的最佳吟梅詩當屬僧人齊己的五律《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不過,齊己的《早梅》寫的過於直白,而且寫的還是早梅。林逋的《山園小梅》有虛有實、有靜有動、有情有景、有人有物,其境界高出齊己的《早梅》不少,說它是曆代最佳吟梅詩一點都不誇張。

黃庭堅不愧為“江西詩派”的創始人,他的七律寫得都很好。其一為《寄黃幾複》: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這首詩是寫給詩友黃幾複的,當時黃庭堅和黃幾複分別在山東和廣東做官。首聯寫兩人相距太遠,連大雁都拒絕為他們傳遞書信。這聯看似平常,卻用了兩個典故。上聯的北海和南海出自於《左傳》“僖公四年”的楚國使者所言:“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春秋時山東屬齊國,位於北方近海之地;廣東則屬楚國,是南方近海之地,故分別有北海和南海之稱。下聯化用了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閣餞別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廣東還在衡陽的南邊,所以想托大雁捎封信去也會被謝絕。

頷聯是千古流傳的名句。上聯追憶作者和黃幾複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一起出去郊遊、一起飲酒作詩。下聯感歎時光如逝,眨眼間十年就過去了,兩人天各一方、各自為自己的茫茫仕途而奔波勞碌。上聯寫得意氣風發,下聯則顯得老氣橫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聯也用了兩個典故。“江湖”語出杜甫《夢李白》:“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則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作者和黃幾複身在江湖、身不由己,隻好聽夜雨消愁。這裏,“江湖”暗指官場,“夜雨”暗指黑暗和挫折,“燈”字象征著希望。

頸聯讚揚黃幾複廉潔奉公、治政有方。這聯也用了兩個典故。《史記·司馬相如傳》稱相如“家居徒四壁立”。黃庭堅把“四壁立”改為“四立壁”,是為了和下句的“三折肱”形成對偶。黃幾複作為一個縣官,家裏隻有四堵“牆壁”,可見他是多麽清正廉潔啊。“三折肱”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它的本意是說一個人要是斷了三次斷臂就知道怎麽醫治斷臂,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久病成醫”。它的哲理是:經驗是從不斷的實踐中得來的。這裏,作者卻反用其意,“不蘄”就是不希望的意思,是說黃幾複是大材小用,時間不長便有了政績。

尾聯作者聯想到黃幾複已白發蒼蒼,卻仍然認真讀書、好學不倦。可是,他的讀書聲卻被一陣從瘴氣彌漫的溪邊野藤上傳來的悲苦猿嚎聲淹沒了。這裏,作者是在為黃幾複鳴不平。黃幾複懷才不遇,在那荒涼偏僻的地方何時才有出頭之日啊?此聯也用了兩個典故。上聯出自杜甫的《不見》詩:“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下聯出自於杜甫的《九日》詩的詩句“殊方日落玄猿哭”。

這首詩句句用典,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用得頗有新意,不愧為宋詩中最佳的“點鐵成金”詩。

黃庭堅另一首名七律題為《登快閣》: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裏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這首詩一開始就定好了全詩輕鬆明快的格調。“癡兒”是古人對自己的稱謂,“快閣”則在江西泰和的贛江之濱。“癡兒”讓讀者感到親切,“快閣”讓讀者感到快活。這聯的意思是:我辦完公事後輕鬆愉快地登上了快閣去看晚霞。次聯是千古傳誦的名聯,寫盡了秋天的勝景。放眼望去,對麵群山上的樹葉都已被秋風吹落,天就顯得更加無邊無際;一道明月正從江邊冉冉升起,將江水映照得更加通明。這裏,作者借用了杜甫《登高》詩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杜甫這聯寫得很蕭條、很悲觀,黃庭堅這聯少了一份氣魄和惆悵,卻多了一份寧靜和快活。頸聯是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還是美酒夠哥們,它在我眼前不停地飄香,就讓我痛痛快快地喝幾盅吧。尾聯是說:倒不如坐著小船,吹著笛子,一個人回到故鄉和那逍遙自在的白鷗為伴。

杜甫的《登高》詩從頭到尾都在對仗,寫盡了自己的悲苦和秋天的惆悵,被譽為唐詩七律的壓卷詩。黃庭堅此詩寫盡了自己的快樂和秋天的希望,是宋詩中描寫秋天的第一詩。

文天祥是南宋一大詩家,他的詩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他的七律《過零丁洋》便是一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0歲便高中狀元,40歲便官拜宰相。正當宋朝頻臨滅亡之際,文天祥在江西起兵抗元,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俘。這首詩是在第二年正月經過零丁洋時寫的。首聯的意思是:我以前辛辛苦苦地讀書就是為了考上進士,為國家效力。然而,我的仕途並不平坦。這不,我已經在殘酷的戰爭中度過四年啦。頷聯說社稷江山就像被風吹散的飛絮一樣破爛不堪。我的命運就像被雨水淋濕的浮萍一樣飄浮不定。頸聯巧用兩個地名“惶恐灘”和“零丁洋”表達驚慌失措、孤苦伶仃的心情。這裏,“惶恐”並不是害怕敵人,而是表示“身世浮沉”。這聯的意思是: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驚慌不定,零下洋的天牢讓我歎息孤苦零丁。頸聯是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男子漢、大丈夫應當視死如歸,讓自己的名字永垂青史。這聯是千古名句,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同胞為自己的理想而英勇奮鬥。

唐朝詩人陳子昂曾寫過一首氣魄宏大、抑鬱悲涼的古詩《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然而,陳子昂隻是感歎自己命運不佳、傾吐自己內心的不滿。李白不大關心國家大事、隻在乎江山美人,所以盡管才高八鬥、胸懷大誌,也寫不出文天祥這麽沉鬱悲壯、鏗鏘有力的愛國詩。杜甫憂國憂民、心胸寬闊,卻因未帶兵打仗、未被外族俘虜過而寫不出文天祥的詩句。李杜尚且如此,唐朝其他詩人更寫不出文天祥的詩句。文天祥這首詩慷慨激昂、鏗鏘有力、氣吞如虎、悲壯動人,是曆代最佳愛國詩,說它是宋詩七律壓卷詩也不為過。

文天祥的“金陵驛二首”其中之一寫得很出色: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複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這是一二七九年文天祥在被元軍解押途中路過南京驛站時寫的。首聯說:當年金碧輝煌的金陵皇宮已經被野草淹沒,隻有西下的夕陽還記得它、照著它;我現在做了亡國奴,象一片孤雲一樣無依無靠。頷聯說山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水,可是大宋臣民已經變成了元朝的臣民啦。頸聯說滿地的蘆花和我一樣一夜之間老了不少,連燕子都因為找不到主人而四處飛翔。這裏,作者借用了唐詩《烏衣巷》中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尾聯是說今天我就要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這首詩是用血和淚寫成的。作者生前戰鬥不息,死後還要讓自己魂歸故土,這是何等赤誠的民族氣節!

另外,陸遊的《遊山西村》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其中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者豐富的哲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堅持就是勝利。隻要人們麵對困難不後退,繼續勇往直前,就一定會成功。

(四)其它古詩

宋詩中其它類古詩和同一類型的唐詩差距也比較大。不過,王安石的兩首六言古詩卻寫得宛如唐詩。

其一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這兩首詩是熙寧元年(1068)詩人到京城後遊西太一宮時寫在牆壁上的。據說,蘇軾稍後遊西太一宮,見到牆壁上這首詩時目瞪口呆,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他回過神來,不禁仰天長歎:“這位老兄真是隻老狐狸精。”晚清詩人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稱此詩是“絕代銷魂,荊公(王安石)詩當以此二首壓卷。”

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景,純以名詞巧妙組合,色彩對比鮮明。這裏,作者用“暗”字形容柳葉又濃又密;用“酣”字將荷花擬人化,說荷花就像貪杯的美人一樣臉色紅潤。後兩句抒情,其中第三句實寫池塘,最後一句聯想到故鄉。在王安石看來,此情此景更像是江南故鄉的風光。至於第二首,它寫得很一般。它隻所以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因為沾了第一首詩的光。

總之,宋詩以理見長,唐時以情取勝。宋詩的魅力雖然比不上唐詩,但必將和唐詩一樣流芳百世、造福子孫萬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