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莫紮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

(2010-05-31 19:11:48) 下一個
二十幾年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當時電視錄音機在中國還不普及, 音樂欣賞隻能來自於"半導體" 或"收音機",莫紮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是當時電台常放的古典音樂之一.
.
該曲是十八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莫紮特於 1787 年8月24日 在維也納完成,並以當時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為弦樂合奏,後被改編為弦樂五重奏和弦樂四重奏,尤以弦樂四重奏最為流行,是莫紮特所作十多首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這是一部輕快的樂曲,充 滿了淳樸、真摯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於它是莫紮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樂演奏的,所以被稱作《弦樂小夜曲》或《G大調弦樂小夜曲》。它堪稱18世紀器樂小夜曲的典範。原有五個樂章,後第二樂章因故失傳,所以現存隻有四個樂章。.
.
-----------------------.
.
第一樂章,快板,G大調,4/4拍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結構,具有進行曲風格。開始四小節的前奏為號角特征的引子樂句, 音調明朗有力,充滿信心。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清新、流暢,情緒飽滿,顫音的出現更顯得生機勃勃。 副部主題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題節奏鮮明,連奏、斷奏音型交替出現。
第二部分是連續反複的顫音和斷奏,幽默而輕巧,蘊含一種自得其樂的情緒。
展開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樂句和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音型展開。
再現部按奏鳴曲式原則,副部主題的調性由屬調轉為主調,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現,最後是短小精悍的尾聲。整個樂章 節奏明快、旋律生動、簡潔利落和富有推動力。



-------------------------------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2拍,抒情的浪漫曲
第二樂章: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主題淳樸、抒情、典雅、寬廣。
第一插部旋律富於流動性,輕歌曼舞。
第二插部跳音與連奏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調性的主題,它運用一個回音音型,連續不斷地出現於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之中,形成高音部與
低音部的對比,增加了樂曲的戲劇性。
最後,整個樂章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
-----------------------------------


第三樂章,小快板,G大調,3/4拍,小步舞曲
第三樂章: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複三部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主題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暢兩種富於對比性的旋律構成,帶有舞曲風格。
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也由兩種對比性旋律構成。
第三部分反複第一部分的主題後,結束全樂章。 .



---------------------------------------------.


第四樂章,回旋曲,G大調,快板,4/4拍
第四樂章:快板,回旋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含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潑輕快,充滿著 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輝,這一主題在本樂章中重複五次,但調性每次有變化。
第二主題優美、纖巧、生動,與第一樂章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風格。
展開部是以主部主題為基礎的調性變化與發展。
再現部以副部主題在前、主部主題在後,倒置出現,從而加強了回旋曲特有的熱烈情緒。
《G大調弦樂小夜曲》在歡快、明朗、興高采烈的氣氛中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