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未解之謎》 61-70
(2010-05-16 15:22:42)
下一個
(61)唐僧有沒有桃花運
唐僧在取經路上遇到了那麽多的美女,並且都是主動地向他投懷送抱,十分令某些人羨慕。然而,唐僧他是個和尚,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不應該破色戒,但是,唐僧他同時也是個正值壯年期的正常男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不可能不破色戒。
這是一組非常尖銳的矛盾,那麽,唐僧的定力究竟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
首先,唐僧是一個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氣宇軒昂、豐姿非俗的男人。如果說有什麽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當他受到驚嚇的時候,表現出的恐懼懦弱不像個高僧的樣子,再就是有的時候,氣量過於狹小。
不過,當唐僧遇到美女的時候,他的所有弱點都不會立刻暴露出來,因為美女對他的第一印象隻可能是外在的。唐僧的外在形象足以使美女一見鍾情。
唐僧一共遇到了多少美女呢?這個在西遊記中是有明確記錄的。
最開始是菩薩試他,警告他,所以我們不把這個算進來。
第一次遇到美女,是白骨精。
第二次遇到美女,是女兒國國王。
第三次遇到美女,是蠍子精。
第四次遇到美女,是杏仙。
第五次遇到美女,是7個蜘蛛精。
第六次遇到美女,是老鼠精。
第七次遇到美女,是玉兔精。
一共是七次。而唐僧一共走了多少年呢?十四年。也就是說,唐僧在14年的時間裏,總共隻有7次遇到美女的機會,(甚至可以說是女人)。
一個男人在14年的時間裏,總共隻7次遇到過女人,你說他究竟是有桃花運還是沒有桃花運?你還會不會羨慕他?
結論:唐僧的異性緣實在是少的可憐!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
白骨精是要吃唐僧,最多隻在10分鍾或15分鍾時間,就被孫悟空一棒子打了。
蜘蛛精也是要吃唐僧,唐僧來化緣,一進門就發現不對,冷氣陰陰,“這去處少吉多凶,斷然不善。”蜘蛛精拿熬得黑糊的人肉給唐僧吃,唐僧道:“放我和尚出去罷。”眾女怪那裏肯放,把長老扯住,撲的摜倒在地,將繩子捆了,懸梁高吊,準備蒸了吃。
這樣一看,其實隻有5個女性對唐僧示過愛。
唐僧在蠍子精的琵琶洞過了一個夜,蠍子精百般誘惑,弄了半夜,唐僧也未曾動念,結果被捆了起來。唐僧為何未動念?有兩個原因:一,唐僧受不得驚嚇,兩腿篩糠,渾身無力。二,唐僧已經中了毒,麵黃唇白,眼紅淚滴,站都站不起來了,是由幾個女童把他攙扶著的。所以,唐僧無法滿足蠍子精。
在無底洞,強逼成親,唐僧真正做到了死也不從,為什麽?他剛開始遇到老鼠精的時候,以為她隻是個凡人女子,便救了她,後來聽說她是妖精,已經吃了六個和尚,都是先騙奸後吃掉,第七個若不是孫悟空,肯定又被她先奸後吃了。所以唐僧害怕,不敢與她發生關係,否則有可能被吃掉。
還有杏仙一回,沒有半點害他的意思,唐僧也不敢答應。為什麽呢?杏仙對唐僧低聲悄語:“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幾何?”可是,旁邊還站著六七個大男人看著他呢!都紛紛勸唐僧快快答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唐僧是真君子,還是假君子,都是不可能答應的!
最後一次玉兔精要和他成親,剛一見麵就被孫悟空破壞掉了。
在取經路上的這14年,可以說,唐僧並沒有桃花運,也沒有破色戒。在這一方麵,既不是因為唐僧有定力,也不是因為唐僧的器官功能有問題,而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具備導致的。
隻有女兒國一回,唐僧表現的非常堅定,是他自己主動放棄的,(但不能保證唐僧成佛後不去找她)唐僧一心要去取經,他說:我在這裏貪圖富貴,誰去西天取經?那不望壞了我大唐之帝主也?
看起來好象是為了皇帝,可他一去居然是14年,唐太宗正等著他把經取回來好做法事解災,但他並沒有把皇帝放在心上,兩三年的路走了14年,這就說明:皇帝究竟是死是活,他不會太在意,他取經不是為了皇帝。而是為了自己能成佛。隻要他走到了就能成佛,所以遲一天早一天沒有什麽關係。
作為一個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有5條:不殺,不盜,不誑,不淫,不酒。這五戒唐僧破了四戒,隻有不淫真正做到了。作者為什麽要這樣設計呢?
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誑語,不飲酒這四條,隻要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要求禁止性生活,禁止性幻想,則恐怕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難於做到的。所以,作者有意把唐僧寫成這樣一個怪人,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做不到,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他做到了。要想成佛,就不能把自己當人。
其實,唐僧破不破戒,和他能不能成佛沒有關係,決定權隻在佛祖一句話。他擔心破了色戒不能成佛,可是作者偏偏把許多妖怪神仙寫成是有配偶的,這就說明有性生活也是可以成仙成佛的。
作者更妙的是,女性要想成仙,還必須得破色戒!女性極難成正果,無論怎樣修煉,就因為你是個女的,你就成不了正果,如果這個女性上進心很強,一定要成正果,那怎麽辦呢,不是像唐僧這樣經曆八十一難,而是把自己的身體奉獻出來,送給唐僧這樣能成佛的高級人員配合,還得看人家願不願意要。
西遊記中有兩位女性要和唐僧交配的動機是為了成太乙金仙。
太乙金仙在西遊記中級別是很低的,孫悟空就是太乙金仙,他成仙的根本標誌是封弼馬溫時授予的“仙籙”,所以太乙金仙的級別大概隻在弼馬溫這個位置上。
唐僧,眼看就要成佛了,有成仙這種進步思想的女性要是不和唐僧這樣的人交歡配合,那麽,永遠也成不了仙,沒有第二條路。
(62)沙僧為何不賣力
沙僧給人的印象就是個沉默寡言的老好人,取經走了十四年,基本上就沒他的什麽戲。這不免令人生疑,他究竟真的是個老好人還是假裝出來的?
如果他是假裝出來的一個老好人,那麽,他的動機、目的就是想通過偽裝手段混進取經隊伍,在裏麵搞破壞!可是,西遊記看到結束,也沒發現他使壞,那麽,在這部小說中,就隻能把他定位成:真的是個老好人。
在取經隊伍中,沙僧的工作任務和孫悟空、豬八戒是一樣的,負責消滅妖怪,保護唐僧,使取經隊伍得以前進。
可奇怪的是,沙僧居然沒立功,一個大妖怪也沒打死,功果對於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的工作業績,豬八戒就經常向孫悟空要功果,或是幹脆直接搶功果,沙僧他卻沒有。
是不是沙僧的本事不濟,打不過妖怪呢?我們來看一下他的本事:
1.第二十二回:沙僧和豬八戒先鬥了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又鬥了兩個時辰(四小時,即半天),不分勝敗。這說明沙僧和豬八戒的本事是差不多的。而豬八戒比孫悟空也差不了多遠,(兩個可以從二更鬥到天亮)。
2.在花果山,沙僧見到假取經隊伍時,隻一招就把假沙僧打死了!可見身手是相當利落的。那行者惱了,輪金箍棒,帥眾猴,把沙僧圍了。沙僧在隻身一人的情況下,對付一個行者和一群小妖,還能輕易逃脫!
3.沙僧以前是玉皇大帝的保鏢,功夫肯定不會差!
這就說明沙僧還是有本事的,可他為什麽就不打妖怪呢?
從頭看到尾,沙僧總是說,我看著師父,當師父被捉走後,他又說我看著行李,總之不肯賣力上前,再就是幹脆讓妖怪抓去,一上場打不了幾下就束手被擒了。沙僧的實力不可能這麽小。
沙僧不賣力,在取經隊伍中有什麽用呢?一個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怎麽會被觀音菩薩選中呢?
我們從雙向選擇的角度分析:
1)觀音菩薩為什麽會選擇沙僧
第八回,觀音菩薩與惠岸走到流沙河時,沙僧跳出來就捉菩薩,並和惠岸交過手,觀音菩薩這個時候就選定了他。
這是菩薩選擇的第一個人,菩薩此時是否決定了要用孫悟空和豬八戒?這是不確定的,就算菩薩決定了要用悟空八戒,那悟空八戒是否一定就會答應?所以這也是不確定的。
因此,觀音菩薩在此時選擇沙僧,絕對是對他寄於厚望的,因為菩薩在此時隻知道沙僧曾經是玉皇大帝的保鏢,保一個唐僧應該沒有問題。所以,觀音菩薩選擇沙僧,是有充足理由的。
2)沙僧為什麽會選擇保唐僧
沙僧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他打了八百,貶下界來。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胸脅百餘下。
沙僧很痛苦,這個時候,菩薩說:“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複你本職,心下如何?”
觀音菩薩開出了兩個條件:教飛劍不來穿你,複你本職,這對沙僧來說,是相當優厚的,所以沙僧滿口答應,成交了。
三個徒弟中,觀音菩薩最先看中的是沙僧,並且給沙僧開的價也是三人中最高的!這就說明菩薩本來是指望他來大展身手,降妖捉怪的。
可是,沙僧加入到取經隊伍後,一點也不賣力,基本上沒發揮什麽作用。這樣一個混日子的人,究竟好不好呢?我們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1)從孫悟空的角度看:經常幫忙打妖怪,又不爭功,沙僧是個好人。
2)從豬八戒的角度看:經常幫忙打妖怪,又不爭功,沙僧是個好人。
3)從唐僧的角度看:沙僧是個好人,唐僧從來就沒批評過他。
4)從觀音菩薩的角度看:沙僧偷懶,很不賣力。
沙僧一直跟著在走,盡管他不打妖怪,但依然是在履行合同,觀音菩薩也不能單方麵毀約,所以沒把他這個隻出勤不出力的人清理出去。
沙僧他隻出勤不出力,所以就沒什麽功果,最後封他做了金身羅漢,是三個徒弟中級別最低的,但是,他顯然要比悟空八戒劃算,因為他也是得了正果,而且他的投入最少。
三個徒弟的投入與回報模擬值如下:
悟空:投入95%以上的精力,付出了95%以上的行動。
八戒:投入60%以上的精力,因為經常在困難時期想散夥,不是全心全意。不過他也有許多苦勞,又挑擔子又降妖,在關鍵時候還是比較賣力的,付出了60%以上的行動。
沙僧:反正他隻是跟著走,不過在關鍵時候起到了穩定作用,投入了20%以上的精力。最不賣力,挑擔子的時候較少,多數時候是八戒在挑擔子。付出了20%以上的行動。
這三個人都得了正果,按60分及格算,模擬值:佛=90菩薩=75羅漢=60
悟空:投入95%以上。回報90
八戒:投入60%以上。回報70
沙僧:投入20%以上。回報60
從中可以看到:在西遊記中佛組織裏混,
1.從成績看,付出越多,回報越高,付出越少,回報越低。
2.從投入與回報的比例看,投入越少,回報率反而更高。
什麽是團隊精神?這就是團隊精神。一個健康的團隊不僅僅要提供精英人才發揮能力的空間,更要提供閑雜人等混日子的空間。
從外部環境看,取經團隊允許有人混日子。但是,我們本著“理性人的第一選擇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這條最本質的原則來看,沙僧他不應該無所作為,他應該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地去打妖怪,以便獲得更多的功果。
但是,沙僧他放棄了,所以,有人說沙僧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不為功名所動,不受外界誘惑。我說這些都是屁話!這叫“非理性”!
理性人的第一選擇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既然沙僧選擇了放棄進取,那就一定是因為放棄對他最有利,進取對他沒多大利!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的呢?從這一路上的表現中看不出來,那麽,我們往前推,看沙僧是怎樣被貶到流沙河的。
(63) 卷簾大將
沙僧因為打破了玉皇大帝的一個杯子, 就被貶下界來, 並且受到酷刑: 七日一次,飛劍穿胸百餘下。
量刑過重, 很不正常。於是就不免被人懷疑他是個用苦肉計的臥底。
沙僧是臥底的說法, 一般有兩種:
1) 說沙僧是如來佛祖安置的臥底
證據是沙僧沒喝子母河的水, 這個應該說不通。如來沒有必要安排一個臥底在取經隊伍裏麵, 因為有39個暗神一直在監視, 並且記賬。再說, 就算如來想安排一個臥底, 也不可能把玉皇大帝的貼身保鏢兼秘書安排下去。
2) 說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臥底
如果沙僧是玉皇大帝安置的臥底, 那麽, 目的就隻有一個: 破壞取經! 沙僧有沒有破壞取經呢? 這要分兩個部分看: 他加入取經隊伍之前與之後。
從他加入取經隊伍起, 到取經結束, 並沒有發現他破壞取經, 而且在關鍵時候還有挽救取經隊伍的行為, 這一點可以肯定他不是玉帝的臥底。
沙僧在加入取經隊伍前, 有過破壞取經的行為, 因為他曾經吃了9個取經的僧人。有人說那是金蟬子9次轉世都被他吃了。這金蟬子的腦子不是進了水麽? 每次轉世後就專程跑來喂他?! 就一點也不改變策略?
原文上講:“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麵,再不能沉。”
沙僧吃的這9個和尚是有道行的, 頭骨比鵝毛還輕, 這9個和尚是分幾次吃的, “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取經人總共隻出現過“幾次”。
沙僧隻吃了幾次取經人, 這幾次取經人中有道行的和尚共有9個。“幾”是一個不確定的數目, “九”是一個確定的數目, 並且是最大的個位數。9個取經人是分幾次吃的, 那就不是分9次吃的! 每次吃兩三個, 才與“幾次吃了9個”相附。
所以, 這就不可能是金蟬子9次轉世,
沙僧被稱為“久占流沙界吃人精”, 幾乎是見人就吃, 吃人無數,而9個僧人和“無數”相比, 簡直微乎其微! 說明沙僧的攻擊目標是所有過路的人, 而不是隻針對和尚!
因為沙僧沒有食物吃, 饑寒難忍,所以客觀上破壞了早期的取經隊伍。如果他是臥底, 他就不會對菩薩說這些事, 如果他是臥底, 他混進去後就應該搞破壞!
現在, 當觀音菩薩路過流沙河的時候, 沙僧走上岸就捉菩薩, 動機是什麽? 餓了, 準備吃菩薩充饑。
但在他得知是菩薩的時候, 就收了寶杖,納頭下拜, 說了自己很痛苦的現狀, 並向菩薩道歉:“沒奈何,饑寒難忍,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不期今日無知,衝撞了大慈菩薩。”
他受的罪最大, 但他並沒有向菩薩求救。
我們再看豬八戒:“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拔救拔救。”再看孫悟空:“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他們都是主動向菩薩說好話求救的。
沙僧沒有向菩薩求救, 是菩薩主動要幫助他的。
菩薩向他保證“教飛劍不來穿你。複你本職。”這兩個條件時, 沙僧爽快地答應了, 並說“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這句話說明沙僧非常重視前程, 生怕誤了。
然而, 沙僧在取經路上的一貫表現, 毫無賣力進取之心, 又否定了他重視前程, 他壓根都沒幻想再回到天庭去官複原職! 就算後來封為金身羅漢, 也沒像豬八戒那樣表示不滿, 職務高低無所謂。這就奇怪了, 沙僧究竟要什麽?
菩薩的兩個條件: 1.教飛劍不來穿你。 2.複你本職。
既然沙僧不看重第2個條件, 那麽, 他必然看重的是第1個條件! 既然他這麽看重第1個條件, 就說明“七日一次,飛劍穿胸百餘下”的痛苦, 他已經無法忍受!
玉皇大帝為什麽要如此折磨他呢? 難道僅僅隻是因為打破了一個杯子麽? 不太可能! 豬八戒調戲嫦娥也隻是貶下界來, 沒有別的附加刑罰, (錯投豬胎的責任是他自己, 不是玉帝), 難道沙僧犯的罪比八戒還大?
如果沙僧真的犯了什麽罪, 他貶下來就應該去投胎! 沙僧並沒有投胎, 這就說明玉帝沒有用明文規定的天條來處分他。那麽, 沙僧在流沙河受罪, 就隻能說明是玉帝用的私刑!
玉帝和沙僧之間有什麽私人恩怨呢? 有一首詩講沙僧: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裏曾遊蕩。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
......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卷簾將。南天門裏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
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
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豪傑人家做模樣”, 沙僧是在地上修仙得道的, 曾經是許多人的偶像。長得帥, 功夫高, 被玉帝相中, 一步蹬天, 做了萬神主宰玉皇大帝的保鏢兼秘書, 並且允許他帶兵器上朝。可見玉帝對他是最夠意思的。
孫悟空豬八戒的兵器都是老君爐子裏煉出來的殺人凶器, 正規軍用品, 而沙僧的兵器卻不是的, 是一根趕麵杖, 是哪的? 是月宮裏的, 是月宮嫦娥家裏的!
“這般兵器人間少,故此難知寶杖名。出自月宮無影處,梭羅仙木琢磨成。”
沙僧怎麽會有嫦娥家裏的趕麵杖? 莫非他在嫦娥家裏吃過麵? 這個東西不要說人間少,就是天上也少啊, 怎麽就到他手裏去了?! 莫非他與嫦娥有什麽關係?
如果他與嫦娥有什麽關係, 他又怎麽敢把這個證據天天拿在玉帝眼前晃? 所以他與嫦娥應該沒有什麽關係, 這就隻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賜給他的, 即使他與嫦娥有什麽關係, 最多也和豬八戒一樣, 依天條貶下界來。很顯然, 沙僧犯的罪比這要嚴重的多!
並且, 還不能公開宣判, 那就隻會是這樣一種可能: 他這個卷簾大將與王母娘娘卷到一起了!
沙僧最有條件受到王母娘娘的引誘, 而玉皇大帝出入月宮與嫦娥幽會時, 就提供了他們幽會的時機。
但有一次, 玉皇大帝該去月宮時沒去, 是叫天蓬代替的, 而沙僧與王母娘娘不知道, 結果奸情敗露了, 沙僧在慌亂中打破了一個杯子。
豬八戒和沙僧這兩個人都是那個時候貶下來, 八戒幹玉帝的小老婆, 沙僧幹玉帝的大老婆。八戒沒幹成, 處分輕些, 沙僧幹成了, 玉帝要把他的心搗爛才解恨!
沙僧在流沙河變得醜陋無比, 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已經是心死了, 對什麽都無所謂了, 所以在取經中, 他就沒有什麽追求, 他最需要的是平靜。
(64) 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唐僧是一個忠實的佛教徒, 從小受的是佛教育, 學的是佛理論, 西遊記第十一回說他: 自幼為僧, 一心不愛榮華,隻喜修持寂滅。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這至少可以說明唐僧的本職工作、業務能力都是不錯的。但世俗的經驗告訴我們: 幹一行精一行(外在行為), 幹一行厭一行(內在心理)。
任何一個人, 從事任何一個行業, 隻要你熬的時間夠長, 那麽, 在外人看來, 你就是這方麵的專家! 你就是這方麵的內行! 同時, 也正因為你熬的時間長了, 你的懷疑心、厭煩心就會越來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時間長了, 稱他為聖僧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 可他究竟有沒有對自己的信仰懷疑過? 動搖過?
在烏雞國的時候, 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閑,等我溫習溫習。”
這也從側麵說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紮實, 自上路以來, 修行其實很少。談到修行, 唐僧並沒有什麽修行, 我們所能看到的, 他隻是在要趕路, 要取經, 要成佛。
大家看西遊記, 總是讚揚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這一點不假, 尤其對他這個先天膽小, 到最後還在驚呼“大王饒命”的人來說, 更是難能可貴! 然而, 殊不知這種抗爭精神, 正是佛家所反對的!
佛家講放下, 無執, 無欲, 無求, 唐僧做到了嗎? 若真的做到了, 他就該靜心清修, 而不該去取經!
第六十四回, 拂雲叟與唐僧談禪機時, 譏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忘本參禪,妄求佛果,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麽?
唐僧沒有表示異議。他還是繼續朝著他的方向奔, 並且, 他最終成功了, 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認可讚同, 因此, 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的這種精神是世俗的, 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 如來封受給他的那個佛果位, 僅僅隻是一個職位, 也是世俗的。並不是佛學意義上通過修行悟證成佛的。
如果說唐僧有什麽修行的話, 在路上克服種種困難就是他的修行, 這種世俗的修行其實和我們大家一樣, 朝著目標前進, 克服其中的困難, 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因此, 看起來作者是在寫宗教裏的修行, 其實寫的是世俗裏的修行, 是看唐僧怎樣努力克服困難, 獲得一個職位。
佛經上講佛界是平等的, 可西遊記偏偏把佛界設計成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組織。佛經上講修行不要執著, 可西遊記偏偏把唐僧設計成一個堅定執著的取經人, 佛經上講普度眾生, 可西遊記偏偏說取經是給唐太宗解災的。佛經上講明心見性自證成佛, 可西遊記偏偏說唐僧見如來倒身下拜後, 由如來封授職位而成佛。
是作者不懂佛學嗎? 不是, 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講宗教, 講的是世俗, 是社會, 是組織。
唐僧一心要奔向這個組織, 從上路起, 到到達止, 這才是他的修行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他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他有沒有對自己產生懷疑? 產生動搖? 有沒有對他所向往的那個組織產生懷疑? 產生動搖? 答案是肯定的。這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第八十一回, 唐僧病了, 按說小病養幾日再走也無妨, 可偏偏唐僧打退堂鼓了, 他要寫一封信叫孫悟空送給唐太宗, 他不去取經了! 他決定放棄, 這是他在經曆了那麽多事後, 產生懷疑動搖最大的一次, 他也在不斷地反省總結啊, 這樣走下去, 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從第九十一回起, 離如來佛越來越近了, 作者開頭第一句話寫道: 話表唐僧師徒四眾離了玉華城,一路平穩,誠所謂極樂之鄉。
“一路平穩,誠所謂極樂之鄉。”這句話放在第一句的位置上, 就是“置頂”了, 吸引大家的眼球, 都來看看極樂之鄉究竟是個什麽樣子的, 從這個地方起到雷音寺, 都是如來的範圍。
四眾遇到一個和尚,對唐僧作禮道:“老師何來?”唐僧道:“******中華唐朝來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攙起道:“院主何為行此大禮?”
那和尚合掌道:“我這裏向善的人,看經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才見老師豐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當下拜。”
唐僧笑道:“惶恐,惶恐!”
居住在極樂之鄉的善人,都指望修到中華地托生。搞笑不?!
元宵節, 眾僧陪唐僧進城裏看燈。有三盞金燈, 缸來大小,每缸有酥合香油五百斤。三缸一千五百斤,共該銀將有五萬餘兩, 此間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戶甚是吃累。一過夜,佛爺現了身,油就沒了。
八戒在旁笑道:“想是佛爺連油都收去了。”眾僧道:“正是此說,滿城裏人家,自古及今,皆是這等傳說。但油幹了,人俱說是佛祖收了燈,自然五穀豐登;若有一年不幹,卻就年成荒旱,風雨不調。所以人家都要這供獻。”
收油的是三個犀牛精, 他們究竟是佛是妖? 不太好確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幫如來佛祖收油! 自古及今都是這樣收的, 人們也都說是佛祖收了, 佛祖既沒有澄清事實, 也沒有懲罰他們, 還讓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繼續收!
孫悟空降服了三個犀牛精後, 二百四十家香油大戶都來酬謝。唐僧吩咐道:“悟空,瞞著那些大戶人家,天不明走罷。恐隻管貪樂,誤了取經,惹佛祖見罪,又生災厄,深為不便。”
“惹佛祖見罪,又生災厄。”唐僧算是徹底認清了如來, 他一有災, 就會很自然的聯想到: 又是領導存心在鬼搞!
第九十五回是捉最後一個妖怪玉兔精。第九十八回至結尾, 是講見真如成正果, 夾在中間的第九十六、七回, 講寇員外, 沒有妖怪。
作者為什麽要在見佛祖之前安排這樣一回沒有妖怪的故事? 許多人反映這一回沒什麽意思, 不好看。錯了, 作者有意安排是有寓意的。
寇員外是個有錢的大善人, 從四十歲開始齋僧, 直到六十四歲。齋僧, 就是管和尚白吃白喝, 二十四年間,已齋過九千九百九十六員, 加上唐僧四人, 正好一萬名圓滿。
這個故事想說的是, 你信佛齋僧, 一圓滿, 立遭殺身之禍! 錢財被強盜洗劫一空。如果不是遇到孫悟空, 那個大善人絕對活不過來! 孫悟空是個惡言惡語逞強好勝的凶頑之徒, 作者卻有意安排他在西遊記中救活了好幾個人!
孫悟空當了十幾年的和尚, 基本上沒說過什麽善話, 沒積什麽口德, 為什麽? 他根本就不信佛理論那一套! 如來佛理論提倡行善, 唐僧天天把善字掛在嘴上念, 你猜孫悟空怎麽說的?“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藥醫。”一行善, 命都沒了。
八戒、沙僧呢? 信佛不? 信如來佛理論不? 跟唐僧做了十四年和尚, 一句經也不會念! 連裝裝樣子都不會, 我可以肯定地說, 最後都成了正果的時候, 他們還是不會念經! 就這種業務水平的人, 還不是在取經!
其實, 早在車遲國界過通天河時, 唐僧問那些在冰上走的人往那裏去, 陳老道:“這起人都是做買賣的。我這邊百錢之物,到那邊可值萬錢;那邊百錢之物,到這邊亦可值萬錢。利重本輕,所以人不顧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數人一船,飄洋而過。見如今河道凍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三藏道:“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舍死忘生,我******奉旨全忠,也隻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
大家都失去了信仰, 大家卻都往那個不太信任的地方奔!因為有利, 這才是正常的, 理性的。
(65) 唐僧取的是什麽經?
唐僧來到雷音寺取了哪些經呢?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雲: 共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經名我就不複製粘貼了, 占篇幅。具考證, 曆史上的玄奘法師取的確實是這些經, 不過這不重要, 我們還是來看西遊記。
當時, 唐僧在負責傳經的阿儺、伽葉兩位老同誌的陪同下, 參觀了藏經寶閣後,兩位老同誌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麽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三藏一聽就傻了, 他確實沒攢什麽錢, 回答道:“******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麽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裏,馱在馬上,又挑了兩擔,下山去了。
這次傳的是白卷。悟空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摳財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來!”
四眾急急回山。
佛祖笑道:“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隻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隻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即叫阿儺、伽葉,再傳有字的真經。
阿儺、伽葉二尊者複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再次勒索, 佛祖已經表態了的, 你再向誰告去? 三藏無物奉承,隻得把唐王親手所賜的紫金缽盂送給他們, 雙手奉上道:“今特奉上,聊表寸心。”那阿儺接了,隻是拿著缽盂不放, 伽葉才去傳經。
唐僧終於把經取到了。但是, 準確的說, 那幾大卷,幾大馱,幾大捆, 幾大擔,都是中華大唐國長安唐太宗收。唐僧不過是個郵遞員, 幫唐太宗送了一趟貨而已。
唐太宗天天盼他取經回來, 好重做水陸法會, 超度亡靈, 以解殺戮之災。終於盼回來了, 太宗道:“禦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唐僧便於雁塔寺登台,方欲諷誦,忽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唐太宗隻好又選高僧,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
唐僧取的那個經並不是他的經, 那是唐太宗的經, 那些經裏究竟寫的都是些什麽妙法, 他還沒來得急看呢, 扔下就走了, 他已經修成正果了, 得快快趕去接受如來佛祖的封賜!
唐僧的修行曆程如下:
1. 由金山長老啟蒙, (見附錄)
2. 由觀音菩薩點化, (見第十二回)
3. 由烏巢禪師傳授, (見第十九回)
4. 由孫悟空具體指導, (穿插各回之中, 太多)
5. 由如來佛祖封授。 (見第一百回)
如果唐僧沒有得到觀音菩薩的點化, 那他是成不了佛的。如果唐僧得到觀音菩薩的點化, 又有孫悟空的保護, 其實就可以成佛了。那麽, 有沒有烏巢禪師傳授給他的《心經》, 與如來佛祖封授不封授, 並不存在任何關係。
所以大家看西遊記都不太重視烏巢禪師這一段。
其實呢, 唐僧取的經, 早在第十九回就已經取到了, 他取的是烏巢禪師的經, 這個經才是唐僧的。唐僧一直修行的就是這個經, 這個經不是如來佛給他的。當然, 如來佛也沒那麽死板, 無論你學的哪一套, 都是可以來任職的。
唐僧一路上念的都是《心經》, 無論他達到哪層境界, 都是他自己個人的修為, 這與如來封授給他的那個職務是兩回事。好比我們今天學位與職位的關係。
唐僧的學位達到了什麽級別呢? 第九十八回, 淩雲渡脫去凡胎, 標誌著他終於從一個凡人成了仙, 這個仙大概是最低層次的, 僅僅隻是身輕體健, 可以飛了, 應該還不回具備孫悟空豬八戒那樣的變化功能。
唐僧脫去凡胎, 是接引佛祖指導他完成的, 這與《心經》的關係也不大, 那麽, 烏巢禪師傳授給他的《心經》究竟有什麽作用呢?“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可見, 這個經沒別的法力, 隻是專門用來度過一切災厄苦難的。
前麵我們講過, 神仙們的口訣都是些密碼, 一輸入密碼, 程序立即啟動, 馬上發揮功效, 這個《心經》也是的, 是由二百七十個字組成的密碼, 當遇到災難時, 須連續完整的一次性輸入, 一切災難都可以化解掉。
效果究竟如何呢? 唐僧一路上逢各種大難小災, 做過了無數次的試驗, 經驗證: 一切OK! 無一例失敗, 成功率100% 。
經雲: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開頭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和結尾的咒語, 都是不翻譯的, 因為怎樣翻譯都不足以表達原意, 所以幹脆就不譯了, 他隻表音, 讀音當然不是今天的普通話, 而是古長安發音。
如果確實不會讀的話, 我來注個音, 以方便大家, 我既不翻譯, 也不講解, 以免誤導, 我隻是注個音。
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 薩婆 訶!
注音: 給他, 給他! 把那給他, 把那些給他! 不提舍不得呀!
此乃解災渡厄之妙決也。
66) 豬八戒為何老是要散夥
豬八戒在取經路上老是吵著要散夥, 最嚴重的幾回如下:
第三十二回, (金角銀角大王), 八戒叫:“沙和尚,歇下擔子,拿出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了罷!你往流沙河還做妖怪,老豬往高老莊上盼盼渾家。把白馬賣了,買口棺木,與師父送老,大家散夥,還往西天去哩?”長老在馬上聽見,道:“這個夯貨!正走路,怎麽又胡說了?”八戒道:“你兒子便胡說!你不看見孫行者那裏哭將來了?他是個鑽天入地、斧砍火燒、下油鍋都不怕的好漢,如今戴了個愁帽,淚汪汪的哭來,必是那山險峻,妖怪凶狠。似我們這樣軟弱的人兒,怎麽去得?”
第五十七回, 真假美猴王, 三藏倒在塵埃,行李不見蹤影。沙僧傷心痛哭。八戒道:“兄弟且休哭,如今事已到此,取經之事,且莫說了。你看著師父的屍靈,等我把馬騎到那個府州縣鄉村店集賣幾兩銀子,買口棺木,把師父埋了,我兩個各尋道路散夥。”
第七十五回, 孫悟空鑽到獅子精肚子裏後, 八戒喘嗬嗬的跑來,哭哭啼啼道:“師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三藏聽言,唬倒在地。你看那呆子,他也不來勸解師父,卻叫:“沙和尚,你拿將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開了,各人散夥。你往流沙河,還去吃人;我往高老莊,看看我渾家。將白馬賣了,與師父買個壽器送終。 ”長老氣呼呼的,放聲大哭。
豬八戒要散夥的次數最多, 有玉帝派來臥底的重大嫌疑, 可細細分析, 也不像。從天蓬元帥下凡的動機來看, 應該是有目的和任務的, 否則, 天蓬元帥不會選擇蟠桃大宴這樣一個敏感時期去調戲嫦娥的。而從豬八戒在取經路上的表現來看, 則並沒有惡意破壞取經活動的行為。
參加取經隊伍, 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 如果豬八戒是玉帝派來的臥底, 那麽, 萬一菩薩不要他參加取經怎麽辦? 所以這就說不通了, 豬八戒隻有可能是玉帝派他來幹掉孫悟空的, 孫悟空當年壓在五行山下, 不能動, 隻有一個腦袋露在外麵, 而豬八戒的釘耙最大的作用是“何怕你銅頭鐵腦一身鋼,鈀到魂消神氣泄!”
可後來孫悟空站著不動, 把腦袋給他耙的火光焰焰,也不傷一點皮, 豬八戒才怕他了。直到在車遲國闖入三清殿,那呆子爬上高台,把太上老君像一嘴拱下去道:“老官兒,你也坐得夠了,讓我老豬坐坐。”又把聖像扛出來, 扔進茅坑裏道:你平日家受用無窮,今日裏也做個受臭氣的天尊!
到這個時候為止, 表明了豬八戒棄道從佛堅定的立場, 他是不可能再回到天庭道派去了的! 那麽, 他為什麽在取經隊伍中又要屢次散夥呢?
這有3個方麵的因素造成的:
1) 豬八戒隻是在取經隊伍將要倒閉的時候才要散夥
在取經隊伍情緒比較穩定的時期, 豬八戒是不可能把取經隊伍戳散的。所以我們應該看形勢嚴峻時候的表現, 豬八戒提出要散夥, 多是在形勢嚴峻的時候, 往往是形勢越嚴峻, 豬八戒要散夥的念頭越強烈。
這就不能證明豬八戒是個奸細, 因為嚴峻的形勢不是豬八戒造成的, 豬八戒並沒有破壞這個團隊, 是這個團隊麵臨不可逾越的危機時, 豬八戒錯誤地判斷取經無望了, 才產生了散夥的念頭。這最多隻能證明豬八戒不夠堅定。
你這個團隊要破產了, 我為什麽要陪著一起死? 我當然可以另找出路! 所以, 不能因為他多次要散夥, 就說他是個奸細。當然, 你也可以說他素質低, 經不起考驗!
在黃袍怪這一回, 孫悟空不在, 唐僧被變成了虎, 沙僧被擒, 白馬被打傷, 僅僅還剩下豬八戒一個, 如果他真的是個奸細, 取經到此就徹底的結束了! 事實上是他在最關鍵的時候把孫悟空請來的, 有巨大的貢獻!
2) 豬八戒並不欠觀音菩薩的人情
菩薩給參加取經隊伍的每一個成員開出的價格如下:
老唐: 走到西天取經=正果金身(成佛)
白馬: 馱老唐到西天=取消死刑
老沙: 保護老唐安全=不再飛劍穿心 + 官複原職
老孫: 保護老唐安全=從五行山下釋放
老豬: 保護老唐安全=0
老孫、老沙、白馬都是犯了罪的, 菩薩釋放他們, 他們完成菩薩交給的任務, 這是等價交換。
老豬並沒有受任何罪, 他還在福陵山吃人, 也沒有任何人追究他的責任, 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妖怪, 是他自己主動要求加入的, 菩薩答應了。
因此, 豬八戒什麽時候要離開取經隊伍, 都不欠觀音菩薩的人情, 菩薩也不會追究他的責任, 而那幾個則不行! 所以, 一有困難, 豬八戒第一個想跑, 是正常的。
3) 豬八戒和他們幾個不一樣, 他是有家庭的人
唐僧、孫悟空、沙和尚都是光棍一條, 出遠門沒有家庭負擔。豬八戒則不同, 他是有家庭有老婆的。他每次要散夥, 沒說到別出去, 是要回高老莊, 就是取經結束了, 他還是要回高老莊, 說明他的家庭觀念非常重! 他是指望出趟遠門打工掙點錢回來的。
他最擔心的是和尚做不成, 老婆也沒了, 所以, 隻要取經隊伍一遇到困難, 他就想回去。
豬八戒想散夥是由以上3方麵的原因導致的, 而不是想混進取經隊伍搞破壞, 如果他想搞破壞, 菩薩就不會要他參加了。並且隨時可以把他處決掉。
參加取經隊伍, 豬八戒是主動的, 那麽, 他為什麽要主動參加呢? 是何動機呢? 是他信佛嗎?
第十九回, 八戒道:“這山喚做浮屠山,山中有一個烏巢禪師,在此修行,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勸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罷了。”
如果豬八戒想信佛修行,他完全可以跟烏巢禪師修行,但他沒有。他卻願意入觀音門下, 這是什麽原因呢? 他說“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拔救拔救。”他當時並沒有受罪受苦, 他要菩薩拔救他什麽?
疑問太多, 把所有疑問聯係在一起, 隻能得出這個結論: 豬八戒弄不到吃的!
別人吃飯, 一般是一碗兩碗, 他一吃起碼就是半鍋! 丈人老頭子不要他這個女婿了, 他在福陵山吃行人, 估計也很難吃到幾個。
烏巢禪師大概也是個清修的人, 房子也沒有, 住在一棵樹上, 豬八戒當然不願跟他混, 當豬八戒遇到觀音菩薩的時候, 菩薩說:“汝若肯歸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怪物聞言,似夢方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他才說:“我欲從正!”因為觀音菩薩不是貧僧, 是個富僧。豬八戒看中的就是這一點。然後菩薩才問他願不願意去保唐僧取經, 呆子連說:“願隨,願隨!”
豬八戒在福陵山當妖怪, 自由自在, 無難無災, 他卻主動要當和尚, 當了和尚既不念經, 也不信佛, 他要幹什麽? 他要混飯吃! 像他這種無條件要當和尚的, 隻有一種情況: 就是生活過不下去了。
(67) 取經為何遭勒索
唐僧師徒四人千辛萬苦, 走到了西天, 四眾對如來倒身下拜後, 如來才叫阿儺、伽葉二尊者傳經。阿儺、伽葉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麽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公然進行勒索。
告到如來處後, 如來卻說, 這個事我知道, 我******下山,為別人念一遍經,才收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收少了!
怎麽辦呢? 沒招! 麵對阿儺、伽葉的再次強行勒索, 唐僧隻有乖乖地就範, 將唐太宗所賜的紫金缽盂送給了他們。
阿儺、伽葉真的隻是要勒索錢財嗎? 那個紫金缽盂究竟是銅的還是金的? 這個還不太好說, 就算是金的, 和“三鬥三升米粒黃金”的差距還是很大, 何況人家還隻是念一遍, 並不傳經。
按我們現在的標準, 租一本書看, 一天才一角錢, 買一本最起碼也得十塊二十塊, 唐僧他一個用舊了的缽盂就能換回那一大堆經書?
這裏麵就存在一個問題: 阿儺、伽葉究竟是不是向他們要錢?
分析如下:
1. 阿儺、伽葉作為如來的心腹, 應該是不缺錢的, 不至於做出這樣的勾當。他們想搞點外快, 機會多的是, 也不需要搞, 自然有人供奉。
2. 唐僧是個真正的貧僧, 大家都知道的, 即使敲詐, 也不該敲詐他, 敲不出多少錢不說, 還反背個惡名, 有損尊者的形象, 不劃算。
從雙方的角度進行分析後, 認為阿儺、伽葉完全沒有找唐僧要錢的必要。那他們為什麽還要向唐僧索要人事呢?
因此, 我們隻能說, 阿儺、伽葉向唐僧索要的東西並不是錢! 那究竟是什麽呢? 這個東西可能比較重要, 否則他們不會連要兩次。
前麵講過, 有三個犀牛精專門為如來佛暗地裏收刮香油, 被孫悟空與天庭星官合夥處決了, 這三個犀牛精的六個角被鋸下來後, 當時他們合夥人是這樣分成的: 四隻犀角拿去進貢玉帝, 留一隻在地方政府,還一隻帶去靈山獻佛祖。
可是, 他們到了靈山後, 根本就不提犀牛精的事, 那隻犀角也沒有獻給佛祖。佛祖也不好意思要, 阿儺、伽葉問他們有些什麽人事送我們?應該指的就是這! 因為他們沒有別的值錢的東西, 隻有這個犀牛角, 這個犀牛角本來就是準備獻出來給佛祖的!
他們卻就是不拿出來! 阿儺拿著個缽盂不放, 隻有發呆!
明明說好了這個犀牛角是獻給佛祖的, 他們為什麽不拿出來? 我們來看一下:
當時, 三個犀牛精來收油的時候, 他們看到的的確是三位佛身,可既然是佛, 為什麽要公然收刮民脂民膏呢? 所以孫悟空說:“不是好人,必定是妖邪也。”他們年年來收, 每年合銀將有五萬餘兩, 這個數額是巨大的, 如果不是在幫如來佛收, 如來又豈能容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胡作非為?!
所以, 孫悟空這一次沒有請佛派的人, 而是到天庭找的幫手, 否則的話, 又很難捉住妖怪。天庭來了四個星官, 角木蛟、鬥木獬、奎木狼、井木犴, 四個猛獸, 俱是捕犀的行家。
結果, 這三個犀牛精被天庭方幹死一個, 被取經方幹死兩個。雙方合夥把如來佛的人打死了, 麵子上不是很好看, 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
當時, 還有兩個活的, 八戒道:“這兩個索性推下此城,與官員人等看看,也認得我們是聖是神,左右累四位星官收雲下地,同到府堂,將這怪的決。已此情真罪當,再有甚講!”四星道:“天蓬帥近來知理明律,卻好呀!”八戒道:“因做了這幾年和尚,也略學得些兒。”
以往殺妖怪, 二話不說直接就打死了, 這次可能還不敢, 因為那是如來佛的人, 豬八戒出的這個主意很好, 是通過法律手段判決的,“將這怪的決。已此情真罪當,再有甚講!”
所以大家稱讚:“天蓬帥近來知理明律,卻好呀!”
知理明律, 就說明他們是以天條來處決這兩個犀牛精的。他們沒有錯。
八戒說“因做了這幾年和尚,也略學得些兒。”當了和尚, 反學了些法律? 不是的, 是學了些辦事的道道。
犀牛精被當眾處決後, 鋸下四隻角來。孫大聖更有主張,教四位星官將此四隻犀角拿上界去,進貢玉帝。把自己帶來的二隻, “留一隻在府堂鎮庫,以作向後免征燈油之證;我們帶一隻去,獻靈山佛祖。”
殺犀牛精是合夥的生意, 星官殺了一個, 得四個角, 他們殺了兩個, 卻隻得兩個角, 利潤為什麽要這樣分成? 孫悟空這樣分, 為何叫“更有主張”?
他們殺的, 叫星官拿去, 星官殺的, 他們拿著, 萬一以後追究起來, 大家都可以說, 那是他們幹的!
他們留下的這個犀牛角, 說是獻給佛祖的, 其實不是, 是他們自己留著的, 他們可以當證據當把柄一直捏在手裏。因為當時留在地方政府的那隻犀牛角就是當證據使用的! 證明收油的是妖怪, 你們以後再不要送油了。“留一隻在府堂鎮庫,以作向後免征燈油之證。”
這個犀牛角究竟在哪呢? 反正他們不提這件事, 你也不好意思問。
(68) 豬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勞
唐僧去西天取經, 一路上必然會遇到妖怪, 唐僧如果要過去, 可以采用的方法應該有N種, 比如: 勸對方行善, 與對方講和, 繞道走, 化裝過關, 等等。
但是, 孫悟空一律采用消滅的方式, 即使與取經隊伍不發生衝突的妖怪, 孫悟空也要消滅。為什麽呢? 因為打死妖怪是算功果的, 這是他的業績。
觀音菩薩說:“草寇雖是不良,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這人身打死,還是你的不仁。”
三個徒弟保護唐僧的條件已經談妥, 那是不算功績的, 隻有打死妖怪才算功績, 要想把業績做出來, 他們就得想千方設百計地找妖怪打, 多勞多得。
在這個過程中, 豬八戒肯定要比孫悟空會立功, 請你不要懷疑, 這是有統計數據的。那麽, 他究竟立了多少功呢? 又是怎樣立的功呢? 我們來看一下:
1. 黃風怪一回, 孫悟空打虎先鋒, 那虎怪撐持不住就跑,行者執棒趕來,喊聲不絕。八戒正在那裏放馬, 忽見行者趕敗的虎怪,就舉鈀一築,築得九個窟窿冒鮮血。行者道:“兄弟啊,這個功勞算你的。”八戒道:“哥哥說得有理。你去,若是打敗了老妖,還趕將這裏來,等老豬截住殺他。” (撿便宜)
2. 金角大王請來舅爺狐阿七助戰。唐僧叫:“沙和尚,你出去看你師兄勝負如何。”沙僧舉杖出來,打退群妖, 狐阿七見事勢不利,回頭就走,被八戒趕上,照背後一鈀就築死了。 (撿便宜)
3. 孫悟空想立個大功果, 一直纏著牛魔王打, 叫豬八戒去打牛魔王的小老婆, 豬八戒殺進摩雲洞, 一鈀築死了玉麵公主, 百十餘口,斬盡殺絕! (捏軟的)
4. 孫悟空打死了碧波潭的萬聖龍王, 那龍子披了麻,正看著龍屍哭。這八戒罵上前,把個龍子夾腦連頭,一鈀築了九個窟窿。萬聖宮主正與孫悟空搶奪匣子時,被八戒跑上去,著背一鈀,築倒在地。 (捏軟的)
5. 杏仙一回, 共6個大妖, 4個小妖。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見妖怪?”八戒道:“不曾。”行者道:“就是這幾株樹木在此成精也。”八戒聞言,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俱揮倒在地,果然根下鮮血淋漓。三藏扯住道:“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那呆子索性一頓鈀,全部築倒。(老孫讓的)
6. 南山大王豹子精一回, 孫悟空用瞌睡蟲使豹子精睡著, 被八戒上前一鈀,把老怪築死。 (搶功勞)
7. 金平府捉犀牛精, 死了1個, 捉到2個活的, 八戒並未參加戰鬥, 他卻把兩個犀牛精的頭砍下了! (搶功勞)
這就是豬八戒打死的所有大妖怪, 小妖怪也多, 就不計算啦。他的功績和孫悟空比, 孫悟空占59%, 豬八戒占41%, 居然有這麽高, 都沒想到吧。
豬八戒打死的這些妖怪, 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基本上都是瞅個空子隻一鈀, 從不浪費精神力氣, 碰到強的, 他首先是跑, 他隻打有把握的仗, 你別看他呆, 在立功方麵, 孫悟空簡直就是個傻子, 費那麽大勁, 比老豬也強不了多少!
象他這樣投機取巧, 盡管也立了接近一半的功勞, 但是, 佛祖是看不上的, 沒給他算數! 佛祖說: 孫悟空, 汝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汝為鬥戰勝佛。
沒有豬八戒的份。
沒給豬八戒算功勞, 但算了他的苦勞, 這一路上, 他挑擔子辛苦了。
那個擔子, 最先是唐太宗派的兩個隨從在挑, 隨從被妖怪吃了, 唐僧用馬馱, 收了孫悟空後, 就該孫悟空挑, 孫悟空太矮了, 隻有1米2左右高, 反正不到1米3, 挑個擔子很不舒服, 就背在肩上, 背也不舒服, 又挑。
收了豬八戒後, 就該豬八戒挑, 收了沙和尚後, 按說該沙和尚挑了, 但孫悟空逼著要八戒挑。大概是因為沙和尚不搶功吧, 沙和尚很清楚, 他是永遠不可能官複原職的, 所以他不立功。再者, 菩薩給他開的價格本身就是最高的, 也不需要立功。
豬八戒打妖怪時, 沙和尚挑擔子, 豬八戒挑累了, 沙和尚換換手, 畢竟少些, 主要是八戒在挑。電視上放的一直是沙和尚在挑, 把豬八戒僅有的一點勞動果實及優點也給抹殺了, 太不尊重勞動人民了!
唐僧也說:“那呆子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孫悟空更有意思:“白臉的是我師父, 黑臉的是我師弟, 那個長嘴,是我雇請的長工,隻會挑擔。”不說他是師弟。就連花果山那個假取經隊伍裏的假八戒, 也挑著行李!
豬八戒挑擔子, 是個很容易被忽視的辛苦活, 再加上他本身食腸寬大, 當然餓的快, 結果大家卻都說他懶惰! 還是如來知人善用, 給了他一個美差!
如來說:“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所以, 豬八戒的正果, 不是靠修行得來的, 他一句經也不會念, 修個屁呀修, 他是用雙肩挑擔子做苦力換來的。
(69) 都是取經的受益者
到了西天, 如來封授:
唐僧, 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為鬥戰勝佛。
豬悟能,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沙悟淨,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
白馬:馱聖僧來西,又馱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唐僧成了佛, 究竟有多大本事呢? 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比較關心, 但書上沒有寫, 所以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的推斷:
在淩雲渡脫去凡胎, 標誌著他終於從一個凡人成了仙, 應該是可以飛了, 後來也有過兩次飛行的記錄。不過, 他可能還不具備孫悟空豬八戒那樣的變化功能。壽命方麵也應該沒話說, 他是吃過人參果的。
至於武藝方麵, 唐僧沒有任何升級, 肯定不會打。
但是他多了兩個法寶: 一件錦闌袈裟,一條九環錫杖。這永遠是他的。
如來曾經說過“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事實上, 唐僧在路上很少穿這件寶貝袈裟,至於那條錫杖, 他拿不拿在手裏都是一樣的, 總是屢遭毒害!
難道是佛祖的寶貝不靈? 佛祖不至於打誑語吧, 細看原文, 有一個前提條件:“若肯堅心來此”。也就是說, 若誠心誠意來取經, 這兩個寶貝才有用, 若心不誠, 不來, 那麽, 這兩個寶貝就沒有任何價值。
這兩個寶貝, 應該是個信物, 要唐僧一直帶著, 從長安帶到雷音寺來, 如來一看, 就知道不是假冒的, 這就可以證明唐僧是誠心誠意來取經的。如來的寶貝都是密碼聲控的, 隻需要把密碼(即口訣)告訴唐僧, 寶貝馬上就會厲害無比!
袈裟可以護身, 錫杖可以用來進攻, 當然, 他也可以修改密碼, 或是以手指代替鼠標, 上, 下, 左, 右, 進, 退, 指哪打哪。這已經夠厲害的啦! 君不見觀音、文殊、普賢之流, 哪一個會打? 不都是這樣的?!
師徒四人, 連馬五口, 俱得了如來封授, 皆成正果。三個大職正果,兩個汝職正果。其中, 豬八戒最為實惠。
因為豬八戒和白龍馬是授於的汝職正果, 於是, 就有人說如來耍了八戒, 把八戒和白馬劃在一個級別, 屬於最低的。
錯了! 八戒和白馬盡管都是汝職, 但絕不是同一個級別的, 八戒的汝職級別絕對要比沙僧的大職級別高!
西遊記最後有個排名, 唐僧排在佛級別的倒數第二名, 孫悟空是最後的一個佛, 排倒第一, 取經隊伍中隻成就了這兩個佛。也可以說他們是最後來的, 也可以說是資曆最淺的, 這無所謂, 反正成佛了。
孫悟空的後麵, 緊接著是觀音菩薩。
孫悟空排在所有佛之末, 觀音排在所有菩薩之首, 單單隻從級別上講, 孫悟空是混到前麵去啦。
觀音菩薩的後麵是一大排各種菩薩的名稱, 最後的倒數三名分別是: 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八戒是淨壇使者, 沙僧是金身羅漢, 白馬是八部天龍, 這三位都不是菩薩的級別, 為什麽名號還要後綴菩薩兩個字? 這就說明盡管他們不是菩薩的級別, 但他們絕對都是享受菩薩待遇的!
八戒和白馬都是汝職, 也就是副職, 唐僧、悟空、沙僧都是正職, 是正職大還是副職大呢? 當然是正職大, 但前提是: 在同一個級別上, 正職比副職大。否則的話, 你會認為副省長沒有正鄉長大滴!
八戒屬於哪個級別的副職呢? 他是菩薩級別的副職! 比沙僧要高, 沙僧是羅漢級別的正職, 比白馬要高, 白馬是羅漢級別的副職。
豬八戒撈到了實惠, 可喜可賀! 因為他得到了一個美差, 管吃管喝, 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寺廟的正當收入有三: 香火、功德錢、供品。
豬八戒沒權利管香火、錢, 因為這是由正職菩薩管的, 但八戒他管供品, 因為他是副職菩薩嘛。相當於如來佛的稅務財政副總管, 這已經很不錯啦。
豬八戒的本事確實不濟, 臭毛病又多, 但他實在, 肯賣苦力, 象豬八戒這樣的人, 隻有跟著如來這個級別的領導才有出頭之日。其他低級別的人對他都不公。
豬八戒會種地, 在高老莊的產業都是他耙田種地換來的, 但丈人老頭子居然以他長得醜為由把他趕出去。
豬八戒會燒飯, 取經路上除化緣外, 都是豬八戒燒的飯, 他們都不會, 卻說豬八戒最貪吃。
豬八戒取經十一年隻攢了四錢五六分銀子(合人民幣約45元6角),都是牙齒上刮下來的,舍不得買了吃,留了買匹布做件衣服的,卻被孫悟空惡詐去了, 銀子的下落不明不說, 還給他扣上個攢私房的罪名! 錢呢?
還是如來知人善用, 知道他的食量大, 知道他沒別的目的, 當和尚隻是為了混飯吃, 所以如來抹殺了他打妖怪的功勞, 打擊了他的投機取巧心理, 又給他多吃會更實在更賣力。
豬八戒的食量大, 究竟有多大呢?
小雷音寺一回, 豬八戒被吊了幾日,餓得慌了,師父、師弟們各吃了兩碗,這呆子即吃了半鍋,這是餓極了吃的。
到如來處, 吃了大餐出來, 肚子是飽的, 陳家莊的人又請他們吃。三藏不吃,孫大聖也不吃,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麽,脾胃一時就弱了。”
這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1. 在如來處都是吃的好東西, 不餓。
2. 因為大家都不吃, 八戒不好意思了, 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
3. 他再不愁吃喝了, 當然沒有以前那副窮樣了。
可是大家堅持要他吃, 家家戶戶都來送吃的, 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時節吃得,卻沒人家連請十請;今日吃不得,卻一家不了,又是一家。”略動手又吃過八九盤素食;縱然胃傷,又吃了二三十個饅頭,已皆盡飽又有人來相邀。三藏道:“望今夕暫停,明早再領。”
那時節挑擔子賣苦力, 沒人請他吃, 今天是架雲來的, 不餓, 卻都來請他吃, 隻略動手, 就吃過八九盤, 這八九盤應該是有半鍋或小半鍋的, 又吃了二三十個饅頭,若不是唐僧止住, 真不知他還能吃多少!
(70)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麽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麽? 這麽多年來, 一直是眾說紛紜, 答案千奇百怪, 大致有如下幾種說法:
1) 搞怪說。僅是神話小說, (或惡搞曆史上的玄奘法師), 滑稽搞笑, 看了好玩, 並沒有什麽寓意。
2) 宗教說。是一本宗教小說, 講的是佛道並重, 或是以佛證道。
3) 煉丹說。講的是丘處機道長(或其他道士)的煉丹口決。
4) 謗佛說。看起來是在講修佛, 其實是在譏諷誹謗佛教。
5) 修心說。心生則魔生, 心滅則魔滅, 講的是如何養性收放心的學問。
6) 養身說。講的是氣功口訣, 養身怯病(魔)之道。
7) 諷刺說。諷刺官場腐敗。
8) 揭露說。揭露現實社會的黑暗。
9) 懲惡揚善說。
10) 反映人民鬥爭說。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這些吧。
所謂主旨, 是具有唯一性的, 看看上麵這些說法哪一條是的? 哪一條都不是的! 以上這些說法, 西遊記中確實都函蓋了有, 時不時的都有所體現, 這隻能叫: 西遊記從側麵反映了有如上現象, 但卻都不是當做自始至終的主線來寫的。
西遊記自始至終的主線, 其實非常清晰明了。
開頭, 唐僧師徒因為種種原因, 聚到了一起, 上西天去取經, 無論他們是真心實意也好, 虛情假意也罷, 反正是朝著目標出發了。
過程中, 他們遇到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 麵對環境的惡劣, 敵人的攻擊, 上級的壓力, 內部的糾紛, 他們都挺過來了。
故事的結尾, 皆大歡喜, 都成功了, 是以圓滿成功結束的。
所以, 西遊記的主旨寫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 這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起因、經過、結果, 無不是緊緊地圍繞著這條主幹在寫。其他的, 諸如上麵的那些說法, 都是枝葉, 不過是從側麵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
我說西遊記的主旨就是如何成功, 有些朋友可能不太認同, 這種理解太膚淺了吧, 太世俗了吧, 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會反對, 他們硬是要固執地堅持西遊記講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說句不好聽的話, 佛的境界, 又豈是你一個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 西遊記你都看不懂, 你還能看得懂佛經?!
其實呢, 世俗的修行與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 隻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並且佛也提倡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修行。
任何一個人, 起初都有一個立誌階段, 立誌升官, 立誌發財, 立誌為僧, 哪怕是具體到做某一件事, 也都是起緣於最初的一個念頭, 所以, 立誌階段(決定開始)總是在幼稚期完成的, 是最不成熟的, 因為他處於整個事件的最前端。
沒有立誌, 便談不上努力。做任何事, 先都有個目標, 沒有目標, 你往什麽方向努力?! 有了目標, 很自然地就要朝著目標去努力。
沒有努力, 便談不上懷疑。在前進的過程中, 一定會因種種困難而產生種種懷疑(幻象), 我的決定是否正確? 我的努力是否正確? 我堅信的理論是不是有問題? 或者理論根本就不是那麽一回事? 或從一開始我就受到了欺騙? 這些都是正常的, 他說明你認真努力過。
沒有懷疑, 便談不上堅定。其實呢, 你懷疑的兩個麵, 他都是對的, 同時也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你才會懷疑! 這個取舍是很困難的, 必須取一而舍其他, 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確的, 取的這個一, 也未必都是盡善盡美的, 究竟站在哪一邊, 靠的是信念, 而不僅僅是知識。隻有認識到這一點, 才可以稱之為堅定。
沒有堅定, 便談不上成功。懷疑、堅定都是成功的中間過程, 你要是在懷疑中, 動搖了, 或者放棄了, 也就等於是在成功的中途, 自己主動放棄了。
沒有成功, 便談不上無欲無求。隻有該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現實中的釋迦牟尼佛他從一生下來就是個王子, 他當然可以追求更高的無求境界, 一個老百姓也談無求, 自欺欺人, 不覺得很可恥嗎?! 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這些都是混飯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沒有無欲無求, 便談不上皆是虛妄。不認識皆是虛妄, 便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為終點, 佛家的修行以無上正等正覺為終點(沒有終點)。很顯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遊記隻講了從立誌到成功這一段, 就結束了, 並沒有講更高層次的修行, 因此,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談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說是佛家的修行, 那麽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級階段吧。這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