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文章:關於“08年中國考古重大發現”,內幕驚人!

(2008-10-06 21:39:41) 下一個
看到一個好文章,請版主置頂!


08年中國考古重大發現?——闔閭城遺址“吳都門”事件揭秘
(全文15000多字)
闔閭(hé lǘ)大城,作為一個失敗的已隨曆史變遷的諸侯國都城,本並沒有多少希罕之處,闔閭大城即為吳城、吳大城、姑蘇,也本無爭議。但做為美麗、富庶的江南文化、吳文化的象征,吳都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也許,不遠的將來,“闔閭”可能不再是蘇州沿用千年的別稱,因為,他的鄰居已經伸出辣手。

一、闔閭城遺址考古論證出了顛覆性曆史結論。
無錫闔閭城遺址全國考古專家論證會10日在錫召開,會上傳出了一個令關心吳越曆史文化的人們非常震驚的消息:“與會專家在考察了闔閭城遺址和龍山石城遺址,聽取了無錫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作的《闔閭城遺址考古複查工作匯報》,並就闔閭城遺址的現狀、闔閭城遺址的保護和闔閭城遺址考古複查工作等進行論證後,一致初步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
9月10至12日,被邀請的地方媒體作出了相關報道,全國數十家媒體轉載,形成了濃厚的輿論氛圍。比較典型的是:
無錫日報:《闔閭城遺址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專家初步認定:闔閭城為吳王闔閭都城》
江南晚報:《闔閭城遺址是吳王闔閭的都城》
揚子晚報:《無錫闔閭城初步認定為吳王都城》
現代快報:《無錫發現2500年前闔閭古城 為吳國軍事中心》
對於媒體宣傳,了解情況的無錫網友是這樣評論的:這兩篇稿子是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的報道,估計是領導審稿的原因,直到今天才發,中新社、新華社的網絡報道10號當天就出來了,數十家媒體轉載報道,影響很大啊。11號現代快報、揚子晚和新華日報的報道影響也不小,這次炒作的夠厲害。
事實上,無錫的炒作手段遠不止平麵媒體,在一些搜索網站上,隻要你打進“闔閭城”,無論與什麽其他關鍵詞聯係在一起,總會在首頁出現數條類似於“無錫闔閭城初步認定為吳王都城”之類的新聞。

二、民意反映既在情理之中又令人稱奇。
消息出來之後,在西祠江蘇城市論壇、以及蘇錫常一些地方論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質疑的帖子此起彼伏,比較典型的有:
《為什麽說那座闔閭城隻是一座軍事要塞?》
《今武進、無錫間有大小二方型城遺跡,蓋禦越之軍事性城堡》
《確鑿證據表明:常錫闔閭城不是吳都城!》
《搞了半天,原來發現吳國闔閭都城全部源自“考古報道”裏一個加了括號的“宮”字》
《無錫的膽子和野心越來越大了!》
《無錫朋友,下手真夠辣》
《斬斷無錫的那雙辣手》
《我了解了一些專家對蘇州與無錫考古的想法》
《專家為何說蘇州城是夫差所造?原來如此》
《吳國都城必不可少的標誌性建築是什麽?》
這些帖子從各個方麵全盤否定了這次考古論證對無錫闔閭城是吳國都城的定位。
在無錫本地論壇上,由本地網友發出了感歎“闔閭城的吳都地位一旦證實,無錫的曆史地位將大大提高”。但是,令人稱奇的是,多數網友也是持質疑和否定態度。比較典型的評論是:
“吳國都城不可能在闔閭城,充其量是個軍事要塞,不要這麽飛揚浮躁”
“毀無錫文脈者,工商文明熏陶出的“有奶便是娘”的實用主義至上者也”
“怎麽感覺像韓國人兮兮的”
“什麽不學好,學韓國人”
“無錫可以和韓國比試一下了”
“棒子理論比較吃香咧~~搶吧搶吧~~”
“先去好好學學禮義廉恥,5000年的文明古國不要因你而羞愧”
“官方立場,官匪一家”
“光異想天開些讓人嘔吐的”
“遺址如何開發?讓老百姓看什麽?”
“那些頭可以拿全體無錫人的錢造麵子工程了! 這就是意義非同反響哦”、
“無錫有戲啊-------------改稱為有戲?有瘡痍”
“一切從實際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才是重中之重”
為什麽大多數民意甚至無錫本地的民意也不支持這樣的結論呢?不禁讓人產生了巨大的好奇!

三、闔閭城考古溯源
追溯吳國曆史以及考古史,“闔閭城”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是指吳國都城,根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國王闔閭,命伍子胥“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建造的吳國後期都城——東漢時稱“吳大城”、“吳城”、或簡稱“吳”,直至唐代才稱之為闔閭大城或闔閭城,是指“姑蘇城”現在的蘇州城,所以,闔閭也是蘇州的別稱之一。在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曆史的重要典籍《越絕書》上是這樣描述的: “吳大城, 周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二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東漢的曆史散文《吳越春秋》也有類似記載。
第二個是指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闔閭城遺址”,在武進市雪堰鄉和錫山市胡場鄉境內(即現在的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和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交界處)。1982年 3月江蘇省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介紹如下:
“此城為春秋時期,吳、楚、越三國爭霸時,吳王闔間為防禦楚國和越國的進攻,於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員伐楚還師,吳王闔閭命其築大小二城,大城即今蘇州市,小城即闔閭城。 為古代軍事要地。據勘察,此城四周皆河圍繞,城牆僅遺存西南半個城。城為長方形,周約2420米,東西長約910米,南北寬約600米。城牆底部寬約20餘米,現高2—4米不等。在城的斷麵並未發現磚石之類,說明此城純用土築。城的南麵略偏東處有一寬約36米的洞口,可能是當時的門洞。此城形勢險要,城後有胥山、濮射山、龍山作屏障;前方遠處是南山山脈,左邊是大湖。山上烽燧墩,山下土城,進可攻,退可守。古城遺址作東西向,城的形製分東、西兩城。東內城牆、外城牆和南城牆保存較好,西城牆和北城牆已不存在。城外原有護城河,南城牆和西城牆前的護城河比較完整,東護城河和北護城河由於開挖魚池已難以辨別。城內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紅陶 和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的曲折紋、回紋、菱形填線紋等幾何形殘陶片。闔閭城內外傳說古跡甚多。西城東南部有一土墩,傳為兵器庫遺址。西城 外有練兵場和點將台,城東北胥山傳為伍子胥屯兵處。整個城址依山麵湖,形勢險要,是扼守太湖北部的軍事站略要地。丁鏞《闔閭城》詩雲:“冬冬築吳城,城高防越兵。”可見此城是春秋晚期吳國的一座軍事性城堡。”
從曆史記載來看:《越絕書》雲:吳小城(即小闔閭城),“周十二裏。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無錫誌》、《元誌》皆雲:闔閭城有二:“大城在姑蘇,小城在富安鄉” 《吳地記》雲:“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並取黃瀆土築大小二城。”《吳城記》雲:“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築之。不足,又取黃瀆土,為大小二城。當闔閭伐楚回,故因號之。此蓋闔閭小城也。”
關於闔閭城考古活動並未就此終結,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蘇州又有驚人發現。
2000年秋冬之季,考古人員進行了一次以吳都為主題的吳文化專題調查,在以木瀆鎮為中心的山間平地上,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址,並且經古城牆搶救性試掘後證實,這一大型古城址群建於春秋晚期,是一處呈網絡狀布局的、具有都邑性質的城址群,古城址群由一座大型城址、七座小型城址組成,城址、墓葬、遺址分布明確,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具有聚落考古意義的中心遺址群。其中大城址周長18680米,規模遠大於同期其他各國的都城。根據考古發現,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就是伍子胥所建的吳大城(闔閭大城)遺址,並且認為與《越絕書》、《吳郡圖經續記》等典籍吻合度甚高。但蘇州官方未作定論,命名為“蘇州西部山區春秋古城址群”於2003年8月發文加以保護。
也許是受到蘇州考古發現的啟發,2004年4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陸建方研究員、武進區淹城博物館、江陰佘城遺址聯合考古隊鑽探組一行,對常錫交界處的闔閭城遺址進行了為期11天的調查鑽探。初步認定,這一帶有可能就是當年的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從當時常州媒體題為《雪堰闔閭城再掀“吳都之爭”》的報道來看,專家們的主要依據有:這裏城牆中出土的陶片和遺物均不晚於春秋;符合《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城中有小城”以及《吳地記》的一些記載;軍事位置十分優越。當時,接受電話采訪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留根說,曆史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盡管目前三地都有遺址表明與吳都闔閭城史料相近,但目前就把它當作吳都尚為時太早。要證明它是吳都,還必須通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找到城裏的宮殿、官衙、宗廟等遺址;還必須在城周邊尋找當時吳國君王和貴族的墓葬。隻有在考古基礎上,才能向世界斷言吳都在哪裏。
2007年初,無錫市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契機,在無錫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以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的考古隊,對闔閭城遺址進行考古複查。初步認定無錫與常州交界的闔閭城遺址,正是當年的“闔閭大城”。在闔閭去世之後數年,他的兒子夫差才遷都蘇州。並於2008年9月10日組織無錫闔閭城遺址全國考古專家論證會宣布這一消息,並廣為宣傳。

四、爭論的焦點是那些?
從本次闔閭城遺址考古引起軒然大波,無論是無錫還是周邊城市論壇上,質疑之聲不斷。甚至被邀請的媒體報道亦有諸多疑問之處,其中規格最高的新華日報網站就以《吳王夫差老爸築城2500多年後現身無錫?》為標題進行了報道。
從社會反應來看,考古論證結果牽強附會的說法比比皆是,有力的反駁意見可以信手拈來。
1、有什麽考古發現可以推翻以往定論?
質疑者認為:從本次考古發布的信息來看,除“春秋竹簡”以外幾乎沒有什麽新的發現,但這些“竹簡”真偽未定,而且年代當屬戰國,不足為證。與其2004年考古工作一樣,幾乎沒有任何新的發現,沒有任何來自王宮和宗廟的文物,怎麽可以證明這是都城?!!!其所做工作更像是一次蓄謀已久的“翻案”。
反駁者列舉了本次考古的所謂“新發現”:
(1)所謂“城郭”。
所謂城郭的現狀是“高出地麵的部分已經不存在,但局部牆段發現寬約34米的城牆牆基。”考古隊居然可以憑借個別所謂“牆基”,在沒有城門、沒有文化層等任何重要發現的基礎上,“畫”出了四邊城郭 “完整地複原了闔閭城遺址”。
(2)所謂“宮”。
本次考古聲稱:西城的南城內有春秋時期的大型建築(宮)4處,陸門2處,水門2處,北城內有春秋時期的大型建築1處。事實上,除了土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是宮殿。即便說是可能為宮殿,因為闔閭打仗身先士卒,完全有可能建造一些行宮建築。但周代天子宗廟禮製中都城所必備的宗廟呢?沒有“諸侯五廟”,決不可能是都城。對比紀南城發現的84座夯土台基座,闔閭城遺址是不可能容納王室宮殿和宗廟等眾多大型建築的。其實,這些土台也不是此次考古的新發現,一些土台也早被認定為兵器庫、練兵場和點將台遺址等軍事設施。
(3)所謂“龍山石塚”
本次考古聲稱:“龍山石塚出土了陶器、印紋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等文化遺物150件,其中主要為原始青瓷器文化遺物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為貴族。” 實質上,考古界早就定義為:“石室土墩”,太湖—杭州灣、寧鎮甚至連雲港均有大量發現。吳王、越王均有到石室休息的記載,出土一點原始青瓷器並不稀奇,貴族墓葬必須要有精美的陪葬玉器等重要文物出土方能證實,本次考古玩弄了一個文字技巧,生造了“石塚”(紅山文化有“積石塚”)這個詞,期待形成闔閭城周邊有吳國貴族墓葬的假象,其實,到目前為止,在整個無錫境內均沒有證實有吳國貴族墓葬發現,唯一發現的戰國貴族墓葬是越國的。其實,闔閭城附近的石室早在50年代就被發現,“山上烽燧墩,山下土城,進可攻,退可守”。這也恰恰是闔閭城軍事功能的體現。
(4)所謂“吳長城”。
本次考古聲稱:發現了長度達2公裏的龍山石城,將闔閭城遺址的範圍由現在的闔閭城遺址擴大到龍山一帶。事實上,這段石城本有爭議,胡埭邵巷繡衣莊《吳氏家譜》中,則有王禦史(邵巷人)築工事防倭寇入侵的記載。就算是春秋遺跡,也僅能證明闔閭城遺址的軍事功能。
2、伍子胥建造了一個“迷你型”都城?
伍子胥來自楚都,紀南城,麵積16平方公裏,城門7處,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84夯土台基座,發現一座楚國宮殿基址,城外發現2000多座楚墓群。作為被廢棄的春秋古都,隻要動土,到處都可發現瓦片和陶質生活用具,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曆史文物。
而這個闔閭城遺址,從目前公布範圍匡算,西城,最長的南邊不到800米,總麵積大約是0.33平方公裏;東城最長的東邊大約400米,總麵積大約是0.14平方公裏。兩者合起來也不過0.47平方公裏,僅有紀南城的1/34大。所謂“城郭”僅2.98平方公裏,不到紀南城五分之一大。東西城已經明顯看不到完整的護城河,城郭、東西城均向西南傾斜23度,城池的形狀均為菱形,解釋為依地勢而建的軍事要塞是恰當的。
有趣的是,《無錫日報》在發布闔閭城遺址考古的所謂衛星遙感圖時,居然是使用大家喜聞樂見的Google Earth衛星圖PS的,中心坐標是: 31°30\'38.60N 120°06\'49.64W,高度約3Km。更讓人捧腹的是PS製作者有意識地逆時針旋轉23°,以形成“坐北朝南”的假象,似乎想隱藏某些真相。
春秋戰國時期,天子之城“方九裏”約為今10.4平方公裏,但不少城市已大大超過王都之製的麵積。據考古材料提供的數據看,超過10平方公裏的東周故城有:秦都雍城、魯都曲阜、秦都鹹陽宮城、魏都安邑、齊都臨菑、楚都郢、趙都邯鄲、鄭韓故城、燕下都等。其中最小的秦都雍城麵積是10.5平方公裏。
偉大的伍子胥從楚國投奔吳國,以郢都為藍圖,“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卻設計建造了一個“迷你型”、“歪瓜裂棗型”都城“糊弄”闔閭,居然沒有被闔閭砍頭,而且還作為春秋時期的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名揚四海,影響至今,讓人對考古隊的想象力無比佩服。
3、為什麽沒有發現文化層?
本次考古聲稱:“地下遺存的保存情況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闔閭城使用的年代不長,因此文化層堆積不厚;越敗吳或滅吳之後,“殘其國,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對吳城進行報複性破壞。”,事實是這樣嗎?
(1)闔閭城遺址置身田野。
到目前為止,闔閭城作為軍事設施被拋棄後,一直是農村,所受破壞程度有限。曆史上並無城市與闔閭城遺址重疊,也不會因為建設等原因大量破壞其地下文物。
(2)吳都在建城前就有人生活。
曆史記載,壽夢或者諸樊已經遷都“吳”,闔閭再在此建城,作為擁有眾多居民的都城卻沒有文化層是不可想象的!相反,這隻能證明這是一個軍事基地,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不多。
(3)越國破城後定都吳都。
據曆史記載,越王勾踐戰勝吳國之後,隨即定都吳,這就可以證明吳城的破壞並不嚴重。而作為針對越國的軍事設施——闔閭城遺址,則遭受破壞的可能性很大。沒有文化層,被越國棄用,這也能說明是過時的軍事設施。
4、闔閭城遺址發現的“春秋竹簡”會不會是“周老虎”?
春秋竹簡無疑是這次考古有別於以往幾次考古唯一最新的發現,據《江南晚報》莫雨6月5日報道:“這是首次在長江下遊發現有字竹簡,並且很有可能就是春秋時期吳國文字的竹簡。”無錫的考古誌願者陳萬康介紹:“他常到闔閭城遺址進行調查,4月份他無意間在遺址範圍內撿到一枚疑似有字紋的竹片,擱置家中。之後,老陳應邀參與了京滬高速鐵路無錫段考古工作,其間學到了不少考古知識,於是又想到了那枚竹片。回家後,經清洗放大觀察,他驚喜地發現這竟是一枚刻字竹”。
而陳萬康在武漢大學簡帛論壇上陳述卻完全不同:“今年春天,當地農民正為新植桃園開一隻直徑4米、深1.5米的糞坑……隨手撿了一片疑似有字紋的竹片。帶回家仔細研究後,驚喜地發現是刻字竹簡,第二天(5月15日)一早,趕去閭江口專門采集竹簡,又得七枚。第三次去僅得有字簡一枚,無字簡三枚,總共九枚刻字竹簡,計49字。出土點的地層距地表1.2米,表土層約0.4米,褐色耕土層,0.4—1.2米為文化層,黑色,間有淤泥,竹簡在淤泥中。根據出土型器不相類同,器型大而精製的特征,可排除窖址,民居,墓葬之類的可能, 竹簡不同處,是在青(正)麵塗漆後刀刻,而不是用毛筆在黃(背)麵墨書;長度比楚簡短;也沒有裝禎成冊的編聯。推測存世早於戰國中、晚期的楚簡,很可能是春秋後期的吳簡。”為什麽,這麽一個絕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在不同場合會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呢?有網友留下了質疑:“不要弄個周正龍出來。”
這個“春秋竹簡”到底存在什麽問題值得懷疑呢?
首先經曆可疑。就是陳萬康的兩次陳述大相徑庭,不由讓人想起周正龍。經曆了多輪專業發掘,從未在太湖附近潮濕闔閭城遺址發現過竹簡。居然,會被一個挖糞坑的農民挖出,而且被一個退休的考古誌願者撿到。
第二年代可疑。目前中國所發現的簡,主要是戰國至東漢末年(公元前五世紀末至公元二世紀)的遺物。據無錫媒體報道,其中一個竹片經C14檢測,已經有2400年以上曆史(似乎應該是2400年±某年),這與闔閭城2520多年曆史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說,是“春秋”與“戰國”的差距,當時吳地已經被越國征服。但無論是陳本人還是無錫媒體,卻一直強調這是春秋的吳簡。
第三刻簡可疑。竹簡是在青(正)麵塗漆後刀刻,而我國已發現的楚簡、秦簡、三國時的吳簡上的文字都用毛筆書寫,所以有網友質疑:為啥要刻?沒墨嗎?有行家說:竹簡造假是很普遍的現象,國內有些地方有很多造假專業戶,用出土的竹片,再寫或刻上文字。另外,如果用毛筆寫而不用同時代的古墨,是可以檢測出來的,所以刻簡造假相對容易。上海博物館收購竹書真假問題就鬧出了大動靜,甚至有人猜測原館長非正常死亡與此有關。
第四刻痕可疑。陳萬康展示的摹寫本顯示6片“竹簡”長短寬窄不一,“文字”布局零亂。照片展示一片“竹簡”沒有裝禎成冊的編聯,表麵平整,有一些黑色的汙垢,刻痕被淡綠色泥土遮擋,很清晰並透出汙垢,看上去有後刻上去的可能性。很難判斷是什麽文字,很隨意,似乎是草稿,對照其他出土竹簡和陳萬康在蘇州靈岩山所發現的“祖五豐興粗”(他認為是吳國文字),相差甚遠。也許看似隨便,卻下了苦功,否則,為什麽還有三片沒有刻字呢?
第四動機可疑。陳萬康在此論壇發帖 “尋找吳文字 籌建吳國史”,表示已有的吳史典籍並不可信,他展示了所收集共計94件近1264字,很有信心要寫出他自己的“吳史”。可見他對竹簡的研究程度,與他發現“竹簡”當初表現的“忽視”所撿到竹片價值的描述是不相符的。他仔細研究過“光”(闔閭的名字)寫法有五種,似乎,我們在這些竹簡已經可以肯定有“光”字,並且會不會描述一件與吳都有關的事件呢?
第五認定可疑。若當真是春秋吳簡,應當是國寶!奇怪的是,除了對竹片進行C14檢測之外,未經任何權威的專業認定。媒體報道和陳萬康表示,似乎已經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有一定聯係,但關心此事的網友多次致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那邊答複說並無接觸到此類信息,與媒體和陳萬康的觀點差異很大。事實上,從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論壇上的反應來看,除了質疑跟帖,似乎沒有人對這個“簡帛研究最重大的發現”感興趣。
陳萬康並非是一個普通的考古誌願者,從媒體報道和相關信息來看,他與無錫相關部門關係密切,同時也是闔閭城遺址考古的骨幹之一,他是不是像網友所懷疑的是“周正龍”式的人物呢?現在還難以下定論。

5、憑什麽說蘇州城是“夫差城”?
在挖掘一個遺址時在沒有發現文化層的尷尬狀態下,認定遠在遺址60-70公裏以外的城市的曆史,不能不說是當今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跡”。有人拜訪參加論證會的專家請教其中奧妙,原因是“這次某地請了很多外麵的專家來論證早就有的闔閭城,需要要說成是吳國都城,並且是闔閭的吳國都城。”也有專家指出,如果不能證明蘇州城是“夫差城”則同樣不能證明闔閭城遺址就是“闔閭大城”。
事實上“夫差城”完全是一個偽造的概念,曆史從無記載。曆史對夫差建屋造城記載甚多,包括建邗城、鴨城、魚城、銅城,擴建姑蘇台、興建館娃館等,唯獨沒有建造都城,因為這是他從他爸爸手上繼承過來的。按照本次考古的說法,夫差繼位後搬到蘇州。事實上,由於戰敗,闔閭的都城如果在太湖西北麵,則太湖東部完全可能是越國的勢力範圍,夫差如何能遷都往前線?而且夫差繼位後一心想報仇,闔閭大城早就聲名在外,如果投入大量國力建設一個新都,豈不是一個不孝之子,又如何能戰勝越國呢,俘虜勾踐呢?
蘇州發現的春秋文物和遺跡比比皆是,真山吳王陵,寶山、雞籠山吳國貴族墓葬,西部山區春秋古城址群,蘇州在平門古城牆遺址區域考古發現的西周到戰國時期的夯窩遺存和印紋硬陶,都證明了蘇州在夫差之前就是吳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腹地。本次考古的忌諱就在於此,如果完全“剝奪”蘇州吳都曆史,這個謊言顯然不可能成立,巧妙地設計利用了闔閭在位19年的空檔,而給蘇州留下夫差在位23年的空間。但是,按照本次考古的所謂結論,闔閭把都城建在吳國一個偏遠狹窄的太湖之濱,這等於把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放在偏遠一角,而讓祖宗的墓地暴露在前線,也是讓人難以想象的。闔閭在遠離吳都的前線建設姑蘇台用於度假,也是讓人難以想象的。
事實上,闔閭在吳國都城——姑蘇城的太湖對岸,建設一個軍事基地,扼守太湖西邊的軍事要衝,以防越軍繞道襲擊吳國腹地,才是合理的判斷。
有網友收集了一些著名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關於闔閭建都姑蘇(蘇州)的定論,現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1)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於1953年在《中國古代城市》學術演講時說:“蘇州是曆史遺跡最多的地方,蘇州城是吳王闔閭時伍子胥所造”。他又說:“蘇州在春秋吳國建都時,已漸漸取得南方文化中心的地位,迄今二千數百年來,承繼不絕,可謂根深蒂固……”。見華東師大《曆史教學問題》。
(2)著名曆史學家範文讕在《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中有“壽夢死後,長子諸樊遷都吳(江蘇吳縣)”的記述。
(3)著名戰國史專家楊寬在《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有“越的吳(今蘇州市)……都是有名的大城市(戰國時吳已被越所滅)”。
(4)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在《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中說:“吳國的國都姑蘇(在今蘇州)”。
(5)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高泳源在《古代蘇州城市布局的曆史發展》中寫道:“蘇州建城始於春秋時期,雖備經戰亂,飽受滄桑,城垣屢遭破壞,然迭經重修,其位置和範圍基本沒有改變”。
(6)中山大學人類係教授商誌潭在《吳國都城的變遷及闔閭建都蘇州的緣由》中說:“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建都於此”。
(7)中山大學出版社《吳文化研究論文集》有“在古文獻中,《左傳》、《國語》、《史記》雖沒有明文記載蘇州築城的年代,成書於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明確的寫道:‘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使伍子胥在姑蘇造築大城’此即始建蘇州城之紀年,目前已為學術界公認”。
(8)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春秋時期奴隸和國人暴動圖》、《西周時期黃河長江下遊地圖》等均在今“蘇州”的位置上標有“吳”字。
(9)由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中華地圖學社出版),在春秋時期的曆史地圖內吳的版圖上“今蘇州市”的位置上標注了吳國都城“吳”。
(10)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都城曆史圖集》,在“吳都姑胥”節寫道:“吳國初封梅裏(江蘇無錫),後都姑蘇(江蘇蘇州)”。

6、闔閭城遺址發現能改變中國幾乎所有相關曆史典籍?
本次考古把《越絕書》 “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吳越春秋》“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作為依據使用,但卻有意識嚴重忽視了這兩本重要典籍中關於吳都的大量記載,比如“吳大城,周四十七裏二百一十步二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南麵十裏四十二步五尺,西麵七裏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麵八裏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東麵十一裏七十九步一尺。闔廬所造也。吳郭周六十八裏六十步。”、“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閶門外郭中塚者,闔廬冰室也。”、“闔廬塚,在閶門外,名虎丘。”……這些記載,如今能夠識別的地理標誌,無一不與蘇州有關。即便有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史誌談到闔閭城遺址為伍子胥所建,但也並未指出這就是闔閭的都城。
人們不禁要問:從古至今,中國所有提及闔閭的重要文史著作,也無一不與蘇州(姑蘇、吳)相聯,區區一次所謂的考古行動和論證會,能夠改變這些曆史嗎?國學典籍要修訂嗎?文史教材要改編嗎?

五、專家“一致”成為地方的“婢女”?
多份地方媒體在報道中強調,參加無錫論證會的專家“一致”初步認定——闔閭城遺址為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時,有網友不禁發出了感歎:“在某種意誌下,考古科學可恥地屈膝做了地方利益的婢女”。科學不可能成為“婢女”,在“潛規則”盛行的年代裏,卑躬屈膝的專家並不難找,但不論哪個專家都不能全權代表考古科學。
論證會上專家意見是否一致呢?有人在無錫會議以後,追蹤了解了無錫請的一些專家。得到的信息是,“一是會議分歧比較大,但這項工作無錫會繼續做下去,二是對無錫近年來對吳文化的重視給予高度評價。有專家說,以前蘇州是重視考古的,但這幾年不如無錫了。專家說,對於考古來說,領導重視和不重視,大不一樣。”顯然,一些媒體報道掩飾了會議分歧比較大的重要情節。
無錫所請陣容不可謂不強大,據當地媒體報道:聘請了黃景略、李伯謙、劉慶柱、宋建、曹錦炎、楊楠、範毓周、鄒厚本、徐光冀、楊育彬、陳元甫、陳振裕、王永波等13位考古專家為無錫闔閭城遺址保護規劃建設顧問,聘請陳同濱教授為無錫闔閭城遺址保護規劃總規劃師,聘請考古專家張敏為無錫闔閭城遺址保護規劃專業顧問。
有趣的是,很多在網絡上提出質疑的網友都聲稱自己隻是考古或曆史愛好者,但質疑和反駁意見卻顯得很專業。這麽多疑問,為什麽沒有專業人士提出來?是否考古界也有某種“潛規則”?這麽對曆史魯莽的翻案和草率的結論,不知道其他未被邀請的考古專家會怎麽想?當代中國還有錚錚鐵骨的曆史學、考古學學者嗎?大家拭目以待。

六、無錫吳文化發源地悖論和常錫之爭
考古結論出來之後,無錫一些網友無不擔心,提出“無錫熱炒闔閭古城會不會把自打巴掌把害了無錫梅裏啊”。並指出:“此次考古對無錫是否會有實質性的好處?(有人說是便宜了常州)”。無錫近幾年以泰伯奔吳之地以及吳文化發源地自居,依據本次考古結論以往的考古發現,吳國是由寧鎮常逐漸向東遷徙的,因而可以證明:無錫梅村並非是古梅裏。而無錫泰伯廟和泰伯墓因為是明清建築,也無實證加以反駁。無錫原來宣傳是3000多年的古都,而今卻被“專家”認定為2500多年曆史的“一朝古都”。無錫失去梅裏的曆史,也就失去了宣傳多年的“吳文化發源地”的地位。
由於闔閭城遺址大部分在常州境內,尤其是此次考古認定的所謂“宮室區”也在常州境內,常州網友發帖聲稱:無錫兩位常州籍領導拿無錫的錢為其家鄉效力。對此,無錫網友表達了憤慨之情。
出於對大家共同擁有的“吳文化”的保護,更有常州網友表現出嚴重不滿,因為2004年常州也參與闔閭城遺址考古,當時就提出都城的假設,對於考古學術研究,常州官方既沒有大肆宣揚,也沒有借此開發利用。而如今,無錫利用主要位於常州境內的資源冠名為“無錫闔閭城”造勢,並且要大規模開發。常州一些知名網友發表了《無錫朋友,下手真夠辣》、《斬斷無錫的那雙辣手》表示抗議。他們感歎:
“好端端一個變遷遷徙的文化連續體(注:吳文化),在某種不可見人意圖的驅使之下,悄然演變成一種凝固板滯又缺乏生動活力及說服力的“文化僵屍”。”
“那種不顧長遠發展,不顧鄙夷眼光的‘偽文化保護’遲早都會遭到唾棄。”
“常州地方,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常州民眾,你們是否認真思考過,在麵對強鄰其辣無比的手段之時,除了隱忍,除了退卻,除了默認,有無更具建設性的舉措可擊退無理的挑釁?否則,在一雙辣手的摧殘之下,隻怕常州文化這朵花真要凋謝了。 ”

七、製造“吳都門”的原動力
網友有一些精彩評價:姑且不論無錫方麵此次搶注吳都“商標”的正與誤、是與非,我們更應透過表層現象看到無錫方麵此番行為後麵的原動力。無錫當局與民眾的商業化傾向早在百年前就已初露端倪,穿越整個二十世紀的年輪,至新世紀初重新抵達顛峰。
脫下“文物保護”這層美麗的外衣,我們會無奈地發現,其實所謂的“瑰寶”很多都是出於追逐地方本位利益而假想的“增值性”文物。
1、誰是這次行動的主推手?
對於這次考古及論證活動,常州媒體人員的博文披露:“自己做‘勘察’,然後請來專家論證,然後‘發布消息、保護、規劃……’,算計得真夠聰明、精明。”博文還透露了:“因為集中了江蘇13個市的平麵媒體,無錫朋友給我們出示了無錫地方官員給他們的批示。官員的手跡中,我們明明白白看到寫著要‘反映一些文化的內容’。”
而且這是早就預謀好的行動。2007年6月1日《江南晚報》以《闔閭城確定有大小兩個城》對闔閭城考古隊隊長、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采訪,文章中透露的信息非常有趣:一、張敏提到考古的目的是:“有關方也希望通過考古發掘能將它上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張敏提到“闔閭城存在的年代僅有18年”。這就意味著,在大規模考古發掘之前,闔閭城考古隊已經接受了這樣一個任務:闔閭城遺址是闔閭的都城(所以隻有18年),要以此把它上升到國家文保單位。
2、無錫吳文化研究怎麽這麽怪?
近幾年,無錫的吳文化研究轟轟烈烈,由於無錫原先幾乎沒有研究文化的專業學者,這些研究開始總是以民間研究形式展開的。研究首先以“泰伯奔吳”即奔無錫梅裏為中心論據,圍繞“無錫是吳文化發源地”核心展開。通過幾年的努力,無錫組織出版了《吳地文化通史》,將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無錫縣的曆史向前延伸到3200多年前,並逐漸由民間研究轉向官方說法。隻要於無錫有利的吳地曆史均是他們的研究對象,舉一個“吳墟”的例子,在一些民間研究中,為了佐證無錫在吳文化中的地位,把“吳墟”解釋為“無錫”的古稱和諧音,以顯示其古都地位。其實,司馬遷在“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中提到“吳墟”,是指蘇州,當時還未設無錫縣,春申君立無錫塘;更有趣的是:在吳方言中,這兩個詞,發音大相徑庭,這些研究者不會以為吳地的古人也說普通話吧?無錫的吳文化研究一再強調無錫曆史比蘇州長雲雲,並陸續通過所謂的吳文化研究爭奪本屬於蘇州的泰伯廟、專諸、闔閭、伍子胥、孫子。在本地論壇上有人就發出帖子引用錢鍾書(無錫籍)四句話概括無錫人的話:“心如鐵一樣又涼又硬,性情像豆腐一般淡而無味,胸懷如轎子一樣容量小,氣質像泥巴一樣”,這也許就是對這種行為的諷刺。
麵對如此驃悍的“研究風格”,讓其它學者退避三舍,蘇州學者則而改為研究“蘇州文化”為主。一時間,吳文化似乎成為無錫的專利,無錫吳文化研究的文章遍布網絡,查詢者一不小心就會獲取被扭曲的信息誘導。誰是泰伯之後,誰具有“取義泰伯三讓皇位的謙讓精神”,已經是一目了然了。到如今,這些吳文化研究者可以大可揚眉吐氣,大手筆地、顛覆性地來了一次“官方行動”似乎可以證實他們的“研究成果”。別以為關心此事的人會驚詫,其實論證“無錫是吳都”的大量信息早就在網絡和研究文章中透露出來了,此次考古和論證隻不過是一次“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從公布職業的有些研究者身份來看,他們也是“吃公糧”的。但是,事情並不會就此結束,有些民間研究者甚至已經染指到“蘇州”稱呼的本身,有人聲稱曆史上的“姑蘇”其實就是無錫,有無錫網友甚至表示在曆史問題上“蘇州全城人都說了謊”。
3、無錫可以獲得什麽利益?
《無錫日報》上曾經赫然寫著這樣的標題《打泰伯牌,首先要保護好泰伯曆史遺存》”,無錫人並非泰伯、仲雍嫡傳,把他們宣傳的“祖先”當牌打,也不足為奇,同樣,按這次考古說法,闔閭的子孫已經搬到了蘇州,常州是高士賢人吳王之子季劄的封邑,這筆遺產當然由無錫來繼承。對於無錫來說,闔閭城遺址最重要的價值還是開發利用,尤其是其商業價值。
(1)申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從考古論證會上已經很明確表達出來,有人會問,這麽站不住的考古結論會得到批準嗎?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從無錫在短時期內從什麽都不是,通過一係列“創建”工作,連續升格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可謂是經驗豐富,目前,無錫部署了下屬兩個縣級市“創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工作。
(2)“創建”曆史名城,提高招商引資吸引力。
在無錫的一些研究中,無錫城市曆史文化價值不高是其招商引資不如周邊強市的重要因素,因此無錫急切需要提升城市曆史文化價值,“泰伯牌”已經打過多年,別人認同度不高,效果並不理想;鴻山發掘已被國家認定為越墓,與吳文化博物館放在一起,已經是非常尷尬的事情。“創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無錫模式” 中,核心是:四“名”,即“名地”、“名鎮(街)”、“名居”、“名遺”,簡而言之,就是要通過“創造性的建設”讓無錫的曆史出名。
縱觀吳地曆史,吳越爭霸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利用價值甚高。所以雖然無錫城不能宣傳成2500多年曆史,但可以反過來說,無錫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而且還是“都城”,不就出名了嗎?當然,為了表明其地位,有“專家”建議改名“吳都闔閭城”申報國家級文物,就可以像“真正老陸稿薦”一樣以示正宗。
(3)闔閭城遺址公園是一個旅遊大蛋糕。
無錫的旅遊資源本不豐富,雖然近年來維修、擴建了薛福成故居、泰伯墓等諸多項目,但是真正能吸引外地遊客的還主要是靈山大佛和黿頭渚公園,去年無錫藍藻水汙染事件爆發,無錫旅遊業特別是黿頭渚公園受到重大衝擊。由於藍藻事件爆發,無錫汙染型工廠麵臨轉型,今年以來,形勢更為複雜,工業用電已經開始下降,說明製造業遭遇困境,服務業發展迫在眉際。
闔閭城遺址正好處於靈山大佛的旅遊線路必經之地,距離太湖還有一小段距離(看不到藍藻),是無錫最青睞的旅遊開發項目。錫政發〔2006〕287號《關於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建設主要任務和項目分解中明確“濱湖區:建設闔閭城遺址公園”。
據透露,無錫(據透露,或聯手常州)將投資近20億元進行闔閭城遺址公園開發。但這筆錢怎麽來?怎麽用?在一個“看到的隻是一排排現代民居,還有一些不加指點無法辨別的‘古城牆’”的遺址上能夠保護什麽?能夠開發什麽?相信官方早已有一定的規劃,但尚未透露出來。無錫已經有三國城、唐城等諸多主題公園,除了歐洲城等已經關門大吉的,其他大多失去當年的輝煌,遊客寥寥。闔閭城遺址僅僅辦成主題公園能有出路嗎?而且出土文物甚少,價值很低,不足以開辦一個像樣的博物館。有本地網友分析,或許開辦房地產或高檔酒店等現代服務業才是闔閭城遺址公園的主要出路。當然,無錫今年土地拍賣遭遇寒流,誰來開發也是問題。公共投資的攤子鋪得很大,地鐵項目正在待批,近20億資金或許也是問題。
(4)繞開國家對太湖的管製。
去年無錫藍藻事件爆發後,國家和江蘇省史無前例地加大了太湖濱湖地區的建設管製。但在無錫的城市建設規劃中,太湖是無錫的發展方向,無錫重點開發的濱湖新城、蠡湖新城均靠近太湖,再想在嚴禁開發的闔閭城遺址附近進行開發,本來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但是,闔閭城遺址臨近太湖、地塊內部大多為農田,確實是一塊用於開發的好地方,通過這次考古,通過這次論證,通過聘請陣容龐大的“保護規劃建設“顧問專家隊伍,應該很有信心突破對濱湖地區的管製。

八、“吳都門”事件留給後人的思考
媒體在這件事情上的宣傳基本告一段落,網絡上的口水還在繼續深入,對大眾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
無錫是贏家嗎?對於某些策劃者來說也許是,但對於很多普通百姓來說,並不認同,無錫贏得了“知名度”,但失去了“美譽度”,對無錫的影響是深遠!!!
這件事情因為集中如此眾多的專家,可以說是2008年度最重大的一次考古論證行動,雖然沒有發掘出什麽,對考古科學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
對於中華的偉大曆史文化來說,這區區19年的地方史算不上什麽,但就其性質而言,影響也是深遠的!!!
1、如果竊書不算偷,竊曆史算不算呢?
為曆史文化問題發生爭端時有發生,韓國與中國的曆史文化起源的爭端已經嚴重影響了兩國人民的感情,無論學者如何說,百姓如何想,我國並未參與其中。這就說明,有的是道德問題,有的是法律問題,不能隨便混淆,地方怎麽能介入甚至策劃呢?
2、如果考古是一門科學,怎樣做到規範透明?
此次考古發掘,雖沒有什麽重要文物發現,卻發明出一些新名詞來。論證會上一些專家的不同意見沒有被公布,媒體報道也隻是摘取所需,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含糊其辭。準備申請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考古發現的認定,就靠一個由地方組織的論證會就能決定嗎?考古報告該不該全文發表呢?
3、如果這裏有很多行政行為,有多少可以公開?
地方上為了此次考古和論證工作煞費苦心,其所想取得真正的目的和意義,能否讓公眾獲悉呢?估計此所花費用頗巨,公眾是否能申請政務公開獲取真實資料呢?在年終的人代會決算報告上能否一睹真相?闔閭城遺址究竟要投入多少資金?從哪裏來?怎麽用?
4、如果運用行政權力,地方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張五常說:中國經濟製度的重點是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史無先例。這次考古和論證活動,無錫動員了很多專家和媒體,形成了一個挑戰以往任何一個權威定論的“大好形勢”,正像一位博主評價的“無錫朋友,下手真夠辣”、“無錫朋友的動作,下手連貫且迅猛”,並且即將“履行法定程序”。那麽,地方上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5、如果輿論是監督,是不是還需要跟進調查呢?
到目前為止,隻有新華日報網站采用了疑問式標題,並和《現代快報》一樣做了平衡性報道,一些嚴肅媒體大多轉載了這個報道。而其它多數媒體采用了地方媒體的宣傳稿件。輿論的監督作用呢?公眾是不是期待更多媒體跟進調查呢?
6、如果履行法律程序,國家主管部門意見可以期待嗎?
闔閭城遺址最終認定權,按照相關法律,當屬國家主管部門,對於如此明顯的牽強附會,國家主管部門會怎樣操作?形成怎樣的意見?大家拭目以待。
當周老虎事件不再重演,當考古發現不被摻入三聚氰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