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日報社論:把握中國發展繁榮的光明前景

(2011-10-03 09:04:51) 下一個

人民日報社論:把握中國發展繁榮的光明前景




2011年10月01日 03:52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3) 【字體:↑大 ↓小


當陽光越過東方的地平線,我們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六十二個國慶日。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裏,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理由為我們的國家感到自豪,都滿懷期待瞻望中國發展繁榮的光明前景。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突破5000億公斤……在共和國62華誕到來之際,一個生 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一幅斑斕多彩的現代化圖景展現在神州大地。中國發展的態勢、複興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麵前。


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2011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時間坐標的交匯,曆史現實的對比,使我們更能把握現代中國的發展脈絡,更能明辨今天所處的曆史方位,更能看清邁向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封建專製到人民民主,從一盤散沙到團結和諧,從封閉愚昧到文明開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從備受欺淩到重返世界舞台……探尋奮鬥的足跡就會 發現,一百年來,在這個曆經磨難的東方古國,爭取獨立解放、國強民富是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振興中華、民族複興是始終不變的社會理想,推動一個四分五裂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化國家轉變,是百年曆史最為激昂的雄渾樂章。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 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實行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更把自身鍛造成為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堅強領導核心,為一個千年文 明古國、13億人口大國開創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今天的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城市化率超過了4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已經形成,社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民基本文 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全麵建立,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形成,教育、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這些曆史性巨 變,源於建黨90年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壯麗 篇章。中國社會發生的變革,中國人民命運發生的變化,其廣度和深度,在人類發展史上都十分罕見。其政治影響和社會意義,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不可逆 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複興的曆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曆史的中 國麵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以百年奮鬥走過西方現代化幾百年曆程,此時此刻,我們距離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越來越近,我們麵臨難 得機遇和巨大挑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 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仍然複雜。麵向未來,激蕩百年的現代化理 想仍在路上,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要堅定改革創新的信心勇氣,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著力推動科學 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中國的現代化,是一部鋪陳百年、至今仍在書寫的壯麗史詩,是一部激蕩世紀、至今依然縈繞在所有中華兒女心頭的複興交響曲。讓我們把握中國發展繁 榮的光明前景,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