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

心等虛空─毀我不嗔,讚我不喜。心等無量─慈悲喜舍,如如不動。心等平等─廣大包容,平等無二。心等真如─上下十方,無所不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開複《做最好的自己》

(2008-10-25 04:31:44) 下一個

做最好的自己



傳承愛心--《做最好的自己》代序

人民出版社 李開複
 
 
  編者按:

  今年7月19日,原微軟副總裁李開複博士跳槽到Google公司,引起了包括《紐約時報》等全球上萬家媒體的追逐報道,也在國內引爆了一場關於職業道德的大討論。如今,李開複博士親自撰寫的第一本中文圖書——《做最好的自己》將於9月25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這本圖書中,李開複博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法則,希望以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中國青少年成為“一個做最好的自己”。本報今日特刊載前國務委員宋健同誌專門為本書撰寫的《傳承愛心》代序,以饗廣大讀者。

  宋健(前國務委員)

  李開複博士,剛及不惑之年,已在信息技術領域教學、科研中取得了傑出成就,對信息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98年到北京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曆任世界多個著名信息技術公司的高級領導人,正值事業旭日東升之際,他不遺餘力地投身於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教育事業。他為青年學子們寫了一係列文章——《我的人才觀》,《給中國大學生的一封信》,《科技? 人才? 教育》等,諄諄敘解科學技術對國家強盛和現代社會的重要,曆述親身經驗,指點事業成功的規律和達到卓越的途徑。他還開辦了“開複學生網”,在網上與中國青少年談心釋疑。

  李開複說,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特定企業,而是向青年一代傳承知識和經驗。這是因為他從旅美30多年的切身經曆和中外曆史的對比中,看到了 “一個理智、自信、充滿活力的亞洲大國的和平崛起和她開明的治國方針以及勤奮、向上、堅持不懈的拚搏精神”。對故土炊煙的眷戀和悌善愛心引發了他向青年學子傳授知識、經驗和指點津梁的激情。

  記得那是2003年10月,中國工程院王澱佐副院長和我在出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年會之後,順訪了位於西雅圖市的微軟公司總部。開複親自安排和陪同會見了當代青年IT英雄比爾?蓋茨和微軟奠基人之一的R?拉希德教授,進行了令人愉快的交談。開複還安排了與一批來自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座談會。這都增加了我們對IT產業的了解。

  在訪美之前的9月30日,我訪問了開複於1998年創辦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傾聽過張亞勤、沈向洋和張宏江等院長關於微軟企業文化的訴說,有了初步印象。當親自看到在研究院工作的青年學子們寬鬆的工作環境、奮然向上的事業追求和愉悅的精神麵貌,我真是被感動了。

  20世紀末信息技術的出現,驀然改變了世界,迅速發展到信息化社會,出現了全新的信息文明。開始時這種變革是局部的,為完成特定任務而創造的。隨著應用範圍的擴大和網絡的出現,信息技術中出現了大係統。像Windows這樣的大型操作係統,要控製程序、管理資源、聯結網絡和人機交換等,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從設計、編製、測試到可用產品,需數千人數年之勞作才能實現。今天的信息技術,和航天、三峽、粒子加速器等一樣,已變成大科學、大工程、大係統。人們習慣認為對大工程或大係統的管理需要的是鐵的紀律、細密的專業分工、堅硬的時間表和嚴明的階次服從(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整體)。提倡的是限製自我,以至用“自我犧牲”的精神去服從大局。

  大自然啟示我們,世界的人口越多,個人所能分享的自由越少。例如,18世紀以前,當世界人口隻有5.5億(1650年),中國人口1.9億(清,1757年)時,人們可以在地球上自由遷徙。到了20世紀下半葉,世界人口達到60億,中國12億,到處人滿為患,各國都采取了嚴格的管理製度,發明了複雜的簽證程序,限製人口的自由流動。同樣,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科學、工程和社會組織中,係統越大或工程越大,對局部組件的功能限製就越嚴格,子件的自由度就越小。這是不可避免的,否則係統的總體功能就會喪失、癱瘓而出現導致衰亡的混亂。動物器官的分工、不同細胞的功能特化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最高啟示。在如今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文化多元和五彩繽紛的世界裏,在功能高度特化、組成極為複雜的科學工程係統中,為達到係統的優越性能,對局部、子係統、組件不能沒有製約,不能沒有紀律。紀律規範和製度是絕對必需的。另一方麵,隻講整體的需要,過分強調全局的性能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引向總體管理的獨裁和專製,扼殺分係統、子係統和個人的些許自由和創造性,窒息了機體進步的動源,也必導致整個係統的停滯、腐朽、僵化和衰亡。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近代社會組織或者工程科學史中都提供了無數的事實證明了這個規律。

  地球史上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中恣意橫行、統治過地球1.5億年之久的恐龍,正是由於它們那龐大笨重又僵化了的機體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而進化,所以走向了衰亡滅絕,不管地球環境大變動是由小天體撞擊地球,還是火山爆發或者由於宇宙環境變化而引起的。這在地質學界和生命科學界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現代係統工程始終處於兩難之中,很難找到既保證係統整體功能優化,又能使子係統和組分發揮進步的能動性,這個問題至今是係統科學中的難題。
我們在研究院看到了另一種被稱之為企業文化的管理模式:形成誠信、友誼、和諧、主動協同、公平合理的工作環境,鼓勵人人創造,個個創新,提倡做得比過去更好,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的那種奮進精神。

  在那裏工作的中國學子們愉悅地訴說他們的工作佳境和實現了的創造發明,為推動信息產業進步所做出的貢獻而意氣風發。我們未來得及去了解在微軟的大係統總體是如何協調的,是否也有“堅硬”的時間表和對個人創新的“限製”。開複講的“要的是有用的創新,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是否也是一種必要的限製,我不敢斷言。無論如何,那種鼓勵人人創新,提倡每個環節都追求卓越的風尚會更好地發揮每一位參加大工程的工程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提高全係統的功能會提供更多的選擇。這可能是最終達到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放手創新的理想境界的重要步驟。總體和組分同時進化,就會避免恐龍滅絕這種悲劇的發生。

  開複熱心於培育中國第一流人才,是出自對中國青年學子們的信心。我想起了1995年曾在美國《時代周刊》(1995年9月號)上見到某君Jeff Wise寫的一篇評論,題目是《是否亞洲人更聰明些?》文中說,經過多次符合科學標準的測試統計表明,亞洲人特別是華裔子弟的智商都較高:日本人是103,美國人101-102,中國人110。Jeff Wise說,研究人員進行過多次不同規模的測試,結果都大同小異。在科學界有爭論的問題是,即使這類些微差別確實存在,是否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和貢獻?眾多的曆史事實證明,答案是否定的。智商還不是智慧,前者對後者的影響最多是間接的。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和工作,隨社會進步而生存、成長和奉獻。如果閉於自我,封於幽室,凝結於隘事,看不到大局,至死不識社會進步大潮,那麽即使智商高一點,隻能稱之為小聰明,反而做出許多傻事、蠢事、壞事,像紅樓夢裏的那個王熙鳳,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有智慧的人識大局、知環境、認航向,尊重別人、善於共事。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才智,在為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企業、事業做出貢獻的過程中達到卓越。在瑣事碎物方麵即使糊塗些,也不是笨的表現。這大概是宋? 蘇軾所說“大智若愚”的含義吧。

  李開複博士,在科研中有重要建樹,受到同行敬仰。信息科學技術是現在發展最快、對社會進步影響最大的事業,開複在這一領域有豐富的經驗和貢獻。30多年的旅美生涯中,他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觀察了解世界各類國家和社會。我讀過他寫的多篇文章,知他閱曆廣泛,觀察細致,知識豐富,論述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和事實支持。

  他以真誠的感情和對中國青年學子的手足親情,捧心置腹傳述他的經驗、觀察、告誡和期盼。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業餘時間用於研究、寫作、發表文章,以期對青年們有所幫助。2004年中他在公益網站上與2000多位學子交流、答問、釋疑和談心。現在要出版的書《做最好的自己》,結合他的人生經曆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理念,即以誠信價值觀為中心,包涵著六種姿態,決定著六種行為準則,作為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尋找通向成功和達到卓越道路的抽象模型,對於青年學子們選擇未來的道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雕塑出未來的自己是會有幫助的。

  我期望,若幹年後,人們尊敬開複的不僅是他的科學貢獻、事業成就,更有他對青年一代的熱忱、愛心和奉獻。

  2005年7月15日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對這封信我一直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麵的專家。在多位同學多次的鼓勵下,我問他們:“如果我寫了這麽一封信,你們會希望我說什麽呢?”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碰碰釘子吧。”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以盡力而為後,可否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父母能支持。”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啟口。”

  聽到了這麽多充滿感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開始寫我對這些話的看法和我對教育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養一個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然後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的家長: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裏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那麽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隻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隻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麵的例子,少用負麵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不許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麵,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麵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麵,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我覺得要提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台,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做負麵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麵的思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隻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成功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應試的學習環境裏,我們很難對課業成績不在乎。但是,孩子在這環境裏的壓力很大,我們要盡量體諒他們。不要對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或者有沒有天賦。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隻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和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不要把成績看太重,隻要盡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隻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紮好基礎和真的理解為什麽遠遠比成績重要。

  盡量然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現在好一點,讓他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可能會根本放棄了。

  盡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去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盡量正確的引導。

  盡量不要把孩子和別人比。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有礙於以後步入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

  學習時不要隻重視書本裏的死知識。在我的《做最好的你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四個學習的境界:

  2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2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2 境界四、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作為父母,希望你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境界,從死背升華到融會貫通。

  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和網絡學習和獲取知識。網絡雖龐大精深,有最好的學習英語的互動工具,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所有課程,有“開複學生網”的學生互助社區,但是也有很多負麵的誘惑,所以最好家長幫助誘導孩子在網絡上的學習。

  鼓勵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不隻是為了分數。比如有一次我女兒考試時,有一題她認為對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錯。我要她去問老師,但是他說老師不會給她加分。我就用這個機會解釋給她聽去問老師的目的是學習,不是加分。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而不是隻要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要鼓勵他馬上用到學過的知識,讓他知道學這些知識對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考高分才學。你應該記得,死背曆史年代、數學公式,是多麽地枯燥呀!如果沒有使用,那些我們當年死背的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建議你再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實踐”的學習。例如,在我的孩子學指數的概念時,我們就拿她的銀行存折,一年一年的複利累計下,她將來多麽富有呀!當我的孩子在學美國曆史時,我教她了一個生動的作業,用電腦動畫和我們倆“生動”的配音,重現了美國曆史的一個片斷。有一句格言說:“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就是這個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孩子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會和老師配合幫助孩子自己立定學習的目標,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大女兒上的中學,每半年會要求學生立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半年後衡量有沒有達到。以前我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上可是沒有聽懂但是也不發問。所以他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信息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曆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裏,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麵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裏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裏?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嚐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麵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n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麽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麽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n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麽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兒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n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麵麵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麵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幹淨”,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n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麽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n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n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製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n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n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n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n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隻有服從。不要什麽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隻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麵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讓老實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裏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麽數學天才,隻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麵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隻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裏。(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麵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我和她製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國小學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孩子是有“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的)。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麵評價。結果真的激發了他的自信,讓這18個學生表現得比原來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麽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裏,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讚許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個讚許隻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隻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

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有位學生問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我的接班人?”我對這個問題很訝異。我的回答是:“我隻希望我的孩子快樂,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給”。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幫助你的孩子發覺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追逐興趣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會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她的興趣上。比如,我大女兒喜歡看小說,我們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義的書給她看,這些年她已經看了上千本書,而且她的英語總是靠滿分。我二女兒喜歡寫作和畫圖,我們就教她用計算機寫他喜歡寫的東西,然後加上圖片、照片,變成一本書,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給親友。

  對孩子沒有興趣的課,我們隻要求盡力地準備,盡力地學習,對成績沒有特別的要求。

  很多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練跳舞。我認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全麵發展孩子,但是要適量。有些學習是很苦的,所以我都會用“讓孩子有選擇”的方和孩子約法三章。當我的兩個孩子都對音樂表示興趣時,我們對他們說:盡力學三個月,三個月後,他們如果盡了力,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再學。結果,他們對音樂都沒有興趣,但是一個畫畫有興趣,一個對戲劇有興趣。於是,我讓他們朝他們的興趣發展。

  多讓孩子有與人相處的機會。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從小就不會與人相處的小孩,長大很難成功也很難快樂。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讓孩子有機會散發他們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紅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處罰就來了!”孩子表麵會變聽話,內心其實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哭了,會失去父母的愛、會被處罰。成長的經驗一再以壓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現時,你可能可以教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卻很遺憾的,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間的一切吧──正麵的、負麵的;生、死;哭或笑。因為,這些體會對我們的生命都一樣是有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麵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方麵的鍛煉。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問我的孩子:“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麽地方?”她們會說:“風趣甚至瘋狂、沒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讓我許多話都願意和他說。”

  雖然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父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隻能從我的母親、兄姐出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係。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裏話的父親。

  在你心裏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願意把自己當作大人來考慮,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比如理想、學習動力、玩耍、事業心、為人處事、愛情、交友、處理家庭問題。

  在這方麵,我有四個建議:

  (1)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說八道。不要擺起架子,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我的孩子小時每天聽了我的“胡謅”的故事後才願意睡的。

  (2) 對孩子說心裏話,不要把話悶在肚子裏,也希望他也這麽做。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3) 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重要,告訴他你多麽愛他,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但是對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

  (4) 花些時間理解那些流行的東西。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電腦遊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理解。這樣一方麵可以給你更多的話題,另一方麵告訴孩子你“在乎”。而且還可以讓你覺得年輕些!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曆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曆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麽“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隻有你學習他的語言,而不是要求他學習你的語言。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不接觸新的思想觀念,知識匱乏,思想陳舊,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應該盡量多接觸點流行的東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飾,流行的技術,流行的音樂,以減小代溝,創造彼此信任溝通的渠道。

  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麽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當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發火,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總結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它闡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國父母分享:

  你給孩子什麽?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中國青年的父母:我們的責任重大。今天中國的青年:

  。。。非常優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聰明,但是不夠自信。

  。。。是多年來第一代能夠在平安的社會、完整的教育成長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鏟平的世界中,他們必須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擁有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當然最重要的:中國的青年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我們的一切。這一個理由就足夠讓我們共勉,讓我們各自成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如果有回饋或意見,歡迎到我為家長特設的網址 (http://bbs.kaifulee.com/index.asp?boardid=51)



李開複個人曆史背景

人民出版社 李開複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

  現與妻子(謝先鈴)女兒(李德寧、李德亭)居住美國西雅圖

  2005年7月19日被Google公司任命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1966 - 1972 台灣就讀小學

  1972 - 1979 美國田納西州就讀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係學士

  1983 - 1988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係博士

  1988 - 1990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係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1996 - 1998 美國SGI電腦公司(網絡產品部全球副總裁、Cosmo 子公司總裁)

  1998 - 2004 美國微軟公司(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自然互動部全球副總裁)

  1988 美國商業周刊最重要發明獎(語音識別)

  1989 世界Othello對弈冠軍

  1991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

  2000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李開複博士現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務部。他致力於開發使用戶界麵變得更加簡便自然的技術和服務。自然交互服務部開發語音, 自然語言, 高級搜索和幫助, 創作和學習方麵的產品和技術。自然交互服務部的使命是實現這些技術並使它們為微軟的客戶所用。李開複博士於1998年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現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實驗室之一,擁有大量論文和產品轉化成果。

  加盟微軟公司前,李開複博士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件子公司 - Cosmo Software的總裁。此前,他曾擔任SGI公司網絡產品部門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多個產品係列和公司網絡產品策略的製定。加盟SGI公司前,李開複博士在蘋果公司任職六年。最後擔任的一個職務是蘋果公司交互式多媒體部門的副總裁,該部門開發出了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產品。

  在加入蘋果公司之前,李開複博士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助理教授,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係統。該係統在1988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當年最重要的科學發明。在校期間,李開複博士還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係統,並因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奧賽羅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

  李開複博士擁有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曾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計算機學士學位。李開複博士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




淩誌軍《成長》中的李開複和他的父母

人民出版社 李開複
 
 
  淩誌軍

  下麵兩段市淩誌軍的《成長》書中描述李開複和他的父母親。

  母親:自由的天地

  李開複一直把他的養育了七個孩子的媽媽視為人間聖母。媽媽總是麵帶微笑,耐心地傾聽兒子的訴說,仔細揣摩什麽才是兒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她還知道兒子內心深處潛藏的願望,知道那願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裏終將爆發出來,一點一點地引導兒子朝著那個方向走去。她對兒子有一種執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兒子不同凡響。可是作為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兒,開複總要惹媽媽生氣。每逢這時候,她就顯露出一個平凡母親的特點:焦躁、憤怒,甚至專橫。

  "我有一個很獨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親。"開複總是這樣說。聽上去有些矛盾,其實母親正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溫和又嚴厲,既傳統又開放,既獨斷又寬厚。

  等到長大成人、功成名就、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時,他才認識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母親給予他的最好的禮物。

  開複出生的那一年,父親55歲,母親44歲。對這樣年齡的女人來說,分娩的過程與其說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說是精神上的煉獄。很多人都說她的年齡不再適合生這個孩子,母親隻是輕輕地重複著三個字:"我要生"。分娩的那個夜晚,醫院的專家說,"這孩子要麽是天才,要麽是白癡。"看到這女人眼睜睜地望著他,專家又說:"科學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母親還是那三個字:"我要生"。

  就像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一樣,在這個家庭裏,母親對孩子有著更強烈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小兒子的出生讓這個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她堅信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所以對他的寵愛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嚴。

  母親的視線裏永遠都有這個兒子,而且是把一種非常標準的中國式教育施加在兒子身上。她要求兒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開複多年以後回憶說,"就是無論什麽都要最好,不會有任何一項可以通融。"

  開複本來聰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績很不錯。這讓媽媽滿意,但是兒子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他討厭背書,討厭考試,討厭做作業。最討厭的是課堂上的那些紀律。他天性調皮,上課總愛動來動去,還愛講話,愛和老師作對,所以總是挨打。那老師姓徐,懲罰學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條打手背。

  母親對兒子的淘氣行為不大在意,她在意兒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再聰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次次爭先。有一次成績單發下來,分數不好,開複心裏一陣害怕,怕母親打他,就把分數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母親簽字之後,又改回去,所以母親和老師都沒發現。這對他是個巨大的鼓勵,連續幾天都很得意。然後,他第二次修改自己的分數,不料這一次弄巧成拙,留下痕跡。他覺得這次不可能蒙混過關,索性學著母親的樣子揮一下手,就把卷子扔到水溝裏去。

  1972年春天,開複過完11歲生日之後不久,大哥從美國回來,看到這孩子在如此嚴厲的管教之下讀書,整天被試卷和成績單包圍著,沒有時間出去玩,也沒有朋友,承受著升學的壓力,千辛萬苦拿回一個好分數,也不知道學的東西有沒有用處,忍不住說:

  "這樣下去,考上大學也沒用。不如跟我到美國去吧。"

  母親從沒去過美國,她受的是中國傳統的教育,但卻出奇地保留了一份開明的天性。現在,這位循規蹈矩、一絲不苟的母親,居然決定給兒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那一天,母親把手放在兒子的頭上,對他說:"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裏。你就到那裏去吧。"

  開複敬畏地看著母親。她是個獨裁的、嚴厲的女人,信奉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但是現在,她居然讓他自由,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她了解自己的兒子,明白大洋那邊有他的未來,明白他的兒子是屬於全世界的。

  最優秀的人都應該屬於全世界,這本來就是這個女人的信念。

  多年以後,如同媽媽期待的那樣,兒子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閑下來的時候回首往事,他就"特別感謝母親雖然這麽嚴厲,卻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了我自由。"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學生"的起跑線上,那就確立第二個觀念:你不僅僅屬於你的父母,你屬於整個世界。

  父親的遺產

  看到父親多年來的工作,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兒子為什麽能把那麽多智慧和激情投入到學業中去。事實上,父親對兒子的影響還不隻這些。

  開複成年以後,試圖把對父親的零星回憶編織起來,發現父親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很少,而且“他非常不愛講話,隻是埋頭寫他的東西。”

  童年的時候,開複每天晚上都會去父親的書房,看他伏案寫作。那個男人個子不算高,寡言少語,平和從容,難得一笑,即使高興的時候,也隻是把一絲淡淡的笑容掛在嘴角上。可是父親的筆似乎永遠也不會停下來,那裏麵流淌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激情。開複還小,看不懂其中奧妙,但卻已經感覺到,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支撐著父親,這讓他好奇極了。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的影響力通常不是看他們說什麽,而是看他們做什麽。在開複的心目中,父親是道德和正義的化身,給他留下經久不褪的烙印。多年以後回想當日情景,他漸漸明白是父親為他上了寶貴的第一課,給了他第一個人生啟示。那並不是父親的成就,而是父親的品行。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說:“父親的成就是兒子最大的榮耀;兒子的善行是父親最大的驕傲。”可是在這個家庭,無論父親還是兒子,始終把品行當作為人處世的第一要務。很多年以後,開複已成為世人矚目的計算機科學家,才華出眾,但他仍然認為一個人的最重要的素質不是智力,而是品格。有一次他和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在電視上討論學生的素質,後者把“人品”排列在“智力”之後,這讓他極為震驚,結果導致了一場公開的辯論。他對於人的品格的認真和執著,甚至讓電視機前的那些中國學生也有些驚訝。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他的家庭有一份最重要的遺產,它來自他的父親。

  父親工作的時候相當專注。每天清晨,他總是以一個60多歲的老人所能具有的最快的速度開始工作。他對桌子上的稿紙和資料幾近疼愛,堆得越高越是混亂,他就越是興奮,甚至常常對著桌子說些旁人聽不懂的話。每當他寫完一本書,長長地抒出一口氣來,開複就會走過去,偷偷看看父親寫了些什麽。有一本書的名字叫《劉少奇傳》、另一本叫《林彪評傳》、還有《鄧小平傳》和《周恩來傳》。對一個剛剛上學、又完全沒有大陸生活經驗的小男孩兒來說,要理解這些東西是困難的。他隻覺得父親腦子裏麵的世界是那樣寬廣多彩,無邊無際,一直伸向遙遠的地方。

  他會偷偷地伸手觸摸父親寫下的文字。就在那個房間裏,他第一次看到爸爸最珍愛的那個條幅,並且認識了上麵的字。字是錢穆寫的,蒼勁而又從容:

  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

  當年父親的朋友看了,都說這就是父親;後來兒子的同事看了,又說這就是兒子。李開複自己說,第一句像他,但第二句的境界,他與父親比起來還差得遠。也許他真的是一半像父親,一半像自己。可是你無論怎樣看待這幅對聯的含義,都可以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力。從大曆史的角度看,中國年輕人的稟性和思想雖然叫你覺得新奇,其實都是幾代人延續和發展的結果。在他們的身上,有著他們父輩的深深的烙印。

  當年父親為官一場,卻又厭惡官場風尚。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政權頃刻瓦解,他離開大陸來到台灣,對政治也已徹底失望。他辭官回家,拚命寫作。他是那種少有的出身官場又沒有沾染上官場惡習的人,擁有獨立的精神,而且堅持在待人接物方麵的率真坦然,既不附勢,也不媚俗。他熱衷於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時候台灣海峽兩岸勢不兩立,沒有政治往來,沒有經濟往來,連民間往來也沒有。台灣沒有大陸的訪問團。大陸這一邊也是一樣,沒有台灣遊客,沒有台灣企業,也沒有台灣人的投資者。警察公開監視那些在台灣有親友的人,說他們有“特務之嫌”。大陸的報紙上總是說“解放台灣”。台灣的報紙上總是說“反攻大陸”,吹噓“蔣總統”多麽英明,或者詛咒大陸是“共匪”。兩岸都在自己的孩子中間培養著敵意,但開複的父親是個例外,他從來不說這樣的話,也從來不在兒子麵前貶損大陸。事實上,父親對共產黨高層領導人有著很深的了解,晚年陸續寫出書籍,幾乎全部牽涉共產黨的領袖,卻從來不肯按照台灣當局的要求把“中共”改成“共匪”。他本性孤傲,從不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總是說,做人應該秉公周正,每個國家每個政黨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他就是以這樣的觀點來評價海峽兩岸的是是非非。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在台灣和大陸都不能容納,隻有香港肯出版。但這些事情都是開複長大之後才能悟出的。至於當時,開複隻是在奇怪,父親為什麽隻是不停地寫作卻從來不肯拿去出版?

  開複11歲那年,家裏多了一個話題,那就是該不該讓這孩子到美國讀書。當時這個又矮又瘦的男孩兒完全不能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麽。如果父親出麵阻止,他一定會很樂意地留在父親身邊,但是父親什麽也沒有說。父親從來不肯說出對這個兒子有什麽期望,現在隻是平靜地看著兒子從他身邊離開。

  兒子就這樣離開了父親,越過浩瀚的太平洋到達異國。大多數孩子都有一種心理傾向,離父母越是遙遠也就越是在內心深處激發起對父母的依戀,開複也是一樣。閑下來的時候,他忍不住向著東方遙望,他能感覺到他的家,感覺到母親在他耳邊絮叨,但卻怎麽也聽不到父親的聲音。

  不過,父親的形象仍舊在他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他後來說,“在美國上中學的時候,隻是想跟著父親的路子走,因為我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
像這樣發自內心的交流,在這一對父子之間很少發生。就像很多父子一樣,他們也有太多的情感和太多的話放在心裏,想要告訴對方卻又始終不肯開口,也不敢猜測對方外表之下的真實想法,結果是,彼此都覺得越來越遠,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才忽然發現原來父子之間竟是如此心心相印。

  到了1990年,在離開大陸40年之後,父親終於有機會回到家鄉四川。這是“很震撼的一次旅行。回來後情緒久久不能平複。”回到台灣的那個晚上,81歲的老人把自己在大陸拍的照片取出,令家人觀看,指出哪個是祖母之墳,哪個是家鄉的文殊院。又交代家人,在他去世後一定要將他的骨灰送回家去,葬於祖母身邊。最後取出一方石印,那是四川一位金石篆刻家送他的紀念。老人默默誦吟石印上的詩文,及至念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時候,不禁失聲。

  這一切都是媽媽在電話中告訴開複的,那時候開複正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為了突破他的語音識別技術,晝夜苦讀,根本沒有機會回到台灣去看望父親。兒子和父親一直依靠電話保持著聯係,直到1994年的那天清晨,電話鈴聲響起,這一次不是父親,他聽到了姐姐的聲音,在心底感到一陣顫抖。姐姐用她最傷感、最沉靜、最溫和的聲音告訴他,說他再也不能和父親通電話了。

  父親終於病逝的時候,麵容安詳,嘴角帶著微笑,但所有家人都明白,在他的內心深處必定留下極大遺憾。他在彌留之際曾經告訴兒女,他做了一個夢。他在夢中來到海邊,在一塊石頭上撿到一方白紙,上麵寫著:“中華之戀。”還說,他有一個計劃竟然不能實現,那就是再寫一本書,書名叫做《中國人未來的希望》。當然他也把他最珍愛的東西遺傳開複,表明他在多少年以前就對兒子有著巨大的期待。父親的遺產就是那十個字:“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

  拿著這條幅的時候,開複感覺到父親的力量。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孤單的人,同時也是最富有的人。此後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會把它帶在身邊。回到中國的時候掛在他家的牆上,回到美國的時候仍然掛在他家的牆上。回想過去種種,還有以後的路,他漸漸明白,父親是在用他自己為兒子作榜樣,用一種無聲的權威指引兒子的未來。父親的品格豐富了兒子的生命,而兒子的品格則是父親生命的延續。這與智慧無關,與財富無關,與權勢無關。




王詠剛書評:成功是一個謎

人民出版社 李開複
 
 
王詠剛,2005年9月

  讀了本關於成功的書,有了些關於成功的想法,就隨手寫幾行關於成功的文字罷。 書名叫《做最好的你自己》,乍一看像是朋友之間用於勉勵的極平常的一句話,聽來就像“加油”或者“好小子,有你的”那麽自然,親切,但細品起來,這書名倒仿佛是蘊涵了蠻深刻的道理:誰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誰都摸不準成功的脈絡;與其裹挾在追逐成功的大軍裏茫然前行,還不如冷靜下來,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最近耐克找劉翔做的那個自己跟自己抬杠、自己非要超越自己的廣告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說來也是,許多人天天嚷著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少人仔細想過究竟什麽才是成功。也許有人一心想在《財富》雜誌的富豪排行榜與成功花名冊之間劃上等號。但他們也許忘了,“成功”裏的“功”字自古就當“事業”、“功績”講,好像還沒有哪朝哪代為它強加過“金錢”的義項。更何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成功的標準自然也該異彩紛呈才對。水泊梁山裏英雄好漢們的成功是先過上幾年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快活日子,然後再體麵地被朝廷招安,掙得個封妻蔭子、有功名、有資曆、退休了還有養老金可領的後半輩子;大觀圓裏襲人姐姐的成功是真有哪天佛祖保佑,自己一番“情切切”的軟語溫言可以讓寶玉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尊重老師、孝敬父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孩子;在一個親近自然的攝影師看來,成功也許不過是在一個寒冷的清晨幸運地捕捉到了麥草尖端一滴孤獨而美麗的露珠;但在一個正宗“玉米”的眼中,恐怕再沒有什麽事情能比衝上超女舞台和李宇春來個超級擁吻更有成功意味了……

  有人可能會說,像這樣弱化成功標準、強調多元化成功的做法屬於不折不扣的折中派,即便算不上混淆視聽,也大抵有渾水摸魚的意思在裏麵。也難怪,一元化的成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把握,無論是規則的製定者、標準的衛護者還是缺少發言權的可憐的受教育者,大家都習慣於在惟一一個貌似權威、精密的成功標尺麵前唯唯諾諾、按部就班。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千年前那些拚得懸梁刺股也要謀個金榜題名的秀才舉子們在對一元化成功的篤信程度上並不比今天那些開口“創業”、“上市”,閉口“融資”、“套現”的年輕人落後多少。盡管這種崇尚人雲亦雲和隨波逐流的成功法則可以輕易將人們頭腦裏僅存的一點兒“異想天開”消弭殆盡,但我卻對它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深表憂慮:如果年輕人真的被類似的思潮同化成大批在“思想”乃至“理想”上一般無二的“克隆人”,我們這個世界也許就要進入一個思想的“核冬天”而停滯不前了。

  好吧,還是不說這些嚴肅的事情了,因為我們沒必要把成功看成是一種負擔。據說,success這個詞在英語中的原意不過是“結果、後果”的意思,就像我們說“完事兒”或“成了”那麽簡單、輕靈。看來,老外們的思路總是要自然和坦率一些:成功差不多就是做完了一件該做或想做的事情,它不意味著你可以由此無憂無慮地安享晚年,反之,不成功也不過是缺了些成事的契機或時運,它絕不等於你從此就再也沒有了成功的機會;另一方麵,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多情況下也僅隻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是不是要把事情做完、做好,或許要取決於他一時一地的心情和興趣,其他人沒有必要越俎代庖似地對他指手畫腳。與這種思路截然不同的是,中國人卻總習慣於把成功和沒完沒了的國事、家事相連,《尚書?禹貢》中“禹錫玄圭,告厥成功”的“成功”就是一種“聲教訖於四海”,家齊、國治、天下平的成功,五代後晉時的“成功舞”也純粹是一種體現國家威嚴的禮儀典製,是萬萬不能與星空舞狀元裏專用於展示個性和自我的熱舞相提並論的。

  所以我們說,如果想鼓勵年輕人追求成功,那就千萬不要板著一副麵孔告訴大家:“你們必須成功!世界就在你們的腳下!”與其用這種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說教來影響今天那些早已不知道“循規蹈矩”為何物的年輕人,還不如舉辦一場由十六家電視台現場直播,從海選到酷評、從PK到票選一應俱全的“超級成功”大賽,然後在火爆異常的賽場上看一看那些腦子裏塞滿了“個性”和“衝動”,一不留神就會從耳朵眼兒裏噴湧而出的俊男靚女們到底會用什麽樣的行為藝術來闡釋他們心中最為真實的成功。

  不過,說歸說,真要做起來,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拿我自己來說,每天早晨起床以後,我都會用幻想外加獨白的方式進行一小時零二十分鍾的“虛擬形體訓練”,然後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成功有多種途徑,減肥也是一樣,隻要全身心投入,像我這種專門為懶惰者設計的虛擬減肥完全可以實現每月10KG±2.5KG的預訂目標;但事與願違,每個月底我都會在殘酷而嚴苛的家庭健康秤麵前將自己下個月的減肥目標再提高3KG。這件事足以說明,盡管我們可以在純粹的理論研究或是靜思玄想中把成功的定義琢磨得滴水不漏,把成功的法則推敲得完美無瑕,但這並不妨礙那個四處遊蕩的“成功幽靈”在我們每個人的周圍設下重重的迷霧。就好比那些在CS裏總是扮演“爆頭公爵”的家夥們真到了戰場上未必都是狙擊高手一樣,我們這些習慣於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們真要碰上了“該出國留學還是該入職鍛煉”、“該下海創業還是該安守本分”、“該爭名逐利還是該寧靜致遠”、“該照單全收還是該適可而止”等關乎成功的大問題時,還不是一樣會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輾轉反側、左右為難?也許,成功本來就是一個難解的謎題,也許,每個人都注定要在這種斯芬克斯式的謎題麵前經受考驗……
幸好,我們現在有了《做最好的你自己》這本並不算太厚的成功指南;幸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那位無論從哪個方麵看來都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典範的,在IT圈子內外同時享有相當高的地位和知名度的李開複博士;幸好,李開複博士本人不僅僅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和理論家,也是一位難得的教育家和實踐家;幸好……算了算了,大家還是自己去體味李開複博士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真摯情感和珍貴經驗吧。我想說的隻是,我喜歡這本書中每一個親切、生動的真實案例,我喜歡這本書中隨處可見的發自肺腑的內心感言。我不知道這本書是否真能幫助我們破解有關成功的人生謎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開複博士本人是一位兼具了智慧和坦誠這兩種人格特質的好老師,李開複博士的這本成功指南理所當然是一部足以引導我們發現心底裏潛藏已久的那個“真的自我”的最佳導航設備。

  寫到這裏,忽然想起上小學時,老師曾以布置作業的名義強迫我們閱讀市教委指定的“優秀讀物”,然後以“讀後感”為題寫出500字的作文交差。我有一次因為貪玩誤了讀書做作業的鍾點,隻好在老師麵前強詞奪理地說:“書是您指定我們看的,又不是我們真正想看的;如果像我這樣的確沒有任何感想可言,那麽,我是該如實寫一篇《經認真揣摩老師心理後得到的老師最希望看到的讀後感》呢,還是該違心地寫一篇《我自己的讀後感》呢?”——將這個觀點推而廣之,我們大抵可以知道,如果自己並沒有破解成功謎題的真實願望,那麽,再大的外界刺激、再好的勵誌讀物都不會對我們的成功有任何幫助。由此說來,李開複博士所說的“做最好的你自己”的確應該成為每一個渴望成功者相伴終生的座右銘了。



書評:當“真誠”遇到“均衡”

人民出版社 李開複
 
 
  ——李開複博士的成功法則

  王詠剛,2005年9月

  出生在台灣,成長於美國,卻又時刻心係祖國大陸的李開複博士是少數幾位在大洋兩岸都取得過傑出成就的華人科學家之一。與普通科學家或企業管理者不同的是,開複博士總能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餘,將飽滿的熱情傾注在對中國青年學子的關懷和教育方麵。在此前幾年的時間裏,開複博士親自寫給中國學生的四封公開信文筆親切,說理謹嚴,感人至深,開複博士親自創辦和主持的“開複學生網”更是成為了無數逡巡和徘徊在學業與生活之路上,渴望追尋理想、贏取成功的中國學子的“心靈課堂”。2005年9月,一本由開複博士專門為大學生和青年朋友們撰寫的成功指南——《做最好的你自己》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開複博士這本書和普通的勵誌類書籍有什麽不同?開複博士想要傳授給青年朋友們的成功法則真的管用嗎?在開複博士眼中,到底什麽樣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到底什麽樣的道路才算是堅實、穩健的成功之路?

  其實,每一個熟悉開複博士為人和處世風格的人都知道,如果簡單地把《做最好的你自己》與市麵上常見的那些看似言之鑿鑿、實則空洞無物的所謂勵誌讀物劃上等號,那麽,開複博士就不再是那個喜歡站在講台前,用率真、執著的話語向萬千學子袒露心扉的李開複了。事實上,我們在《做最好的你自己》中讀到的李開複,與二十年前那個泡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實驗室裏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的李開複,以及七年前那個毅然決然選擇回祖國大陸創辦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李開複,還有2005年夏天那個重新點燃了歸國熱情並堅定地站在IT產業峰口浪尖的李開複都是同一個李開複,都是那個兼具了坦誠和智慧兩種優秀人格特征的李開複,也都是那個曾經用最好的語音識別技術影響過整個IT產業、曾經用最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影響過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科研格局、曾經用最懇切的話語影響過無數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的李開複。循著這樣的視角,我們很容易從《做最好的你自己》中找出無數帶有深深的“開複”印記的觀點和事例——但如果用最簡單的詞句來概括,我覺得,“真誠”與“均衡”的激情碰撞才是開複博士這本新書的最大特點,也是本書之所以能在無數“成功指南”中脫穎而出的最大內因!

  “真誠”是開複博士一貫以來強調並恪守的做人準則。在開複博士精心架構的“成功同心圓”中,所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功品德或成功要素都必須構建在“誠信”的基礎之上。開複博士坦言:“在價值觀以及與人品相關的各種因素之中,誠信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無論你的個性如何,無論你怎樣選擇,如果你缺少了誠信的價值觀,你就無法在現代社會中立足,你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在這裏,“誠信”作為“真誠”的直接價值體現,肩負起了承載整個“開複哲學”理論體係的核心使命。正如愛默生在《論自然》中所說的那樣:“太陽僅僅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可它卻一直透過孩子的眼睛照亮他的心靈。”開複博士對於“誠信”的不懈追求與所有成功者對於純真和自然的推崇如出一轍,它們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一種孩子般的天真與活力,而一旦失去了這樣的天真和活力,我們就隻能迷失在世俗和功利的濁流中,再也找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坦然麵對讀者並深刻剖析自我是“真誠”在開複博士這本新書中的又一個重要體現。開複博士在談到“勇氣”這一成功要素時回憶說:“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我屬下有一支隊伍,這個隊伍的經理是我老板的朋友,而這個隊伍負責的項目也是我老板最欣賞的。當時,我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做得很不好,項目經理也不是一個好經理,但是,因為我的老板重視它,我始終沒有勇氣來處理這個問題。……終於有一天……當我把(裁掉該研發隊伍)這個決定付諸實施後,讓我驚訝的是,很多員工不但沒有對我表示不滿,還跟我說他們多麽認可這個決定,他們認為我非常有勇氣、有魄力。公司領導也並沒有因此而責怪我,反而認為,我勇於承認錯誤並勇於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讚賞。”毫無疑問,開複博士將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犯下的錯誤公之於眾,這不但不會影響業界對開複博士管理能力的認可,反而會增加讀者對本書的信任和對開複博士的信服,並從另一個側麵證明,本書中介紹的成功法則是經過了包括開複博士本人在內的無數業界菁英實踐檢驗的,彌足珍貴的思想和經驗財富。

  在“真誠”這條貫穿全書的主線上,開複博士向我們講述了許多影響自己成長或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實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麵地向我們公開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麵臨幾次重要抉擇時的心靈曆程。當我們讀到開複博士為了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計算機專業而放棄原專業的學習時,我們似乎是在與一個與我們年齡相仿的、果敢而熱情的同齡人一起交流追尋理想的經驗與方法;當我們看到開複博士在導師羅傑?瑞迪的鼓勵下向著陌生的科學領域堅定前行的時候,我們仿佛聽到一個成功的科學家用真切的話語鼓勵我們說:“嗨,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到的”;當我們第一次了解到,開複博士為了決定是否回國創業,竟然使用“利弊對照表”幫助自己尋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標的時候,我們不但會為開複博士心中深藏的愛國情結感動不已,而且會下意識地捫心自問:“麵臨擇校、就業等人生重要抉擇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像開複博士那樣,用縝密、科學的方法尋找隱藏在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真的自我’呢?”
  相對於較坦白而透徹的“真誠”,開複博士在《做最好的你自己》中反複強調的“有智慧的均衡”的概念並不那麽容易理解。很多人總會想當然地認為,成功大多擁有一個統一的範式,成功者也大多像一個模子裏塑出來的那樣,隻要按照某一種方法,在某一個方麵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了。其實,任何真正的成功都像任何真正有意義的人生那樣,具有先天的複雜性和多元性。要想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功,我們就必須在認識自己、了解環境、培養品德、塑造人格、掌握方法、堅定信念等多個方麵同時傾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並應當像開複博士所說的那樣,“用智慧在各種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間主動選擇‘完整’和‘均衡’”,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印度智者阿羅頻多說:“作為知識的尋求者,所當尋求的,是整體知識,不是任何半途知識。”中國智者弘一法師說:“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在《做最好的你自己》的“均衡”一章中,開複博士也使用類似的思辨方式為“選擇成功的智慧”做了最好的注腳:“……就是要求我們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動發現並選擇最完整、最均衡的狀態,並通過這一選擇獲得成功。這裏所說的‘智慧’,既是甄別、判斷的智慧,也是權衡、折中的智慧,但從根本上講,它更是在選擇中孕育又在選擇中升華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稱作‘選擇成功’的智慧。”

  很顯然,開複博士所推薦的這種以“均衡”為基礎的智慧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行為範例。當我們在求學過程中因為追求分數或學位而忘記了學習的本來意義的時候,當我們在工作遭遇挫折後因為一味強調自信而忘記了反躬自省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離這種“有智慧的均衡”越來越遠了。為此,開複博士借助貫穿本書始終的“成功同心圓”提醒我們:“自信和自省,勇氣和胸懷,積極和同理心這六種態度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優點。但是,一旦將其中某一種態度發展到極端,優點就會立刻演變為缺點。”我想,如果讀罷全書,卻隻記住了“成功同心圓”中每個態度或行為要素的表麵含義,而忽視了要素之間相互製約、相輔相成的內在均衡關係,那麽,這樣的讀者和兩千年前那位買櫝還珠的鄭國人之間還有什麽本質的分別呢?

  有關本書的最後一個疑問是:既然有了以“真誠”為核心,以“均衡”為基礎的成功法則,青年朋友們該如何將這樣的法則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去呢?其實,開複博士早在全書的第一章就已經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要讓人人都成為李開複,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理解李開複的成功哲學,並利用李開複的經驗和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也就是說,對不同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來說,成功標準各不相同,成功之路也因人而異,我們不能因為讀了這本講述成功法則的書就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托付給既是成功者同時也是普通人的開複博士。要知道,開複博士所強調的“真誠”最終還是需要每個讀者發自內心的體驗和共鳴,開複博士所倡導的“均衡”最終還是需要每個追求成功者自己的思考、抉擇和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成功”隻不過是“真誠”的“自我”在“均衡”思維中所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而已,“追尋成功”也隻不過是借助“真誠”與“均衡”這兩座燈塔的指引航向“真的自我”的一段奇妙旅程罷了。

  因此我們說,與其將“真誠”與“均衡”當作效應非凡的成功法則,還不如將它們看成是開複博士用來喚醒每個人心底潛藏的“源動力”與“源智慧”的催化劑——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理解,開複博士為什麽要把“做最好的你自己”這句平實而又脫俗的話用作全書的標題了。


編者按:

  今年7月19日,原微軟副總裁李開複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為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引起了包括《紐約時報》、《參考消息》等全球上萬家媒體的追逐報道。如今,李開複博士親自撰寫的第一本中文圖書——《做最好的自己》已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這本圖書中,李開複博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法則,希望以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中國青少年成為“一個做最好的自己”。本報今日特刊載《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的自序,以饗廣大讀者。

  《做最好的自己》自序

  李開複

  1998年8月,受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先生的委派,我來到北京,組建微軟中國研究院並出任院長。雖然當時無數的人對在中國創辦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做法持懷疑態度,但我自己卻對這一目標充滿了信心。我相信,隻要匯集了海內外傑出華人的智慧,我們就一定能把研究院辦成全球最出色的研究機構。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經過歸國的海外華人專家和國內極富潛力的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我們成為了亞洲最優秀、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之一。在2004年,美國MIT的《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把微軟亞洲研究院評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研究機構”。

  2000年8月,一紙調令,微軟將我召回總部,任命我為全球副總裁,負責開創一個重要的產品部門。然而,雖然身在美國,但五年來我時刻關注著在中國所發生的一切,時刻牽掛著那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以及和我血脈相通的炎黃子孫。

  在北京工作的那兩年,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尤其是大學校園裏的那些莘莘學子更是讓我難以忘懷。曾記得清華園裏的激情演講,曾記得未名湖畔的尖峰對話。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地,我所走過的每一個校園、我所遇到的每一個年輕人,都讓我感慨萬千。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朝氣與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動。我希望自己的成長經曆和成功經驗,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幫助。就是這份責任感驅使著我,在家居美國的五年裏我先後回國15次,做了50場演講,寫了4封“給中國學生的信”,並創辦了一個專門與大學生交流的公益網站“開複學生網(www.kaifulee.com)”。

  2004年11月,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編輯,到“開複學生網”發帖子,問我:“李開複博士,可否為中國青年寫本書?” 於是,在10個月的時間裏,幾經反複,終於完成了這部20萬字的書稿,也完成了我要為中國青年寫一本書的願望。


  中國的青年非常優秀,但是中國的學生非常困惑,因為他們麵對著高期望的父母、習慣於應試教育的學校和老師和浮躁的社會心態。如果能夠有過來人幫他們指路,讓他們能走得更踏實、更精確一些,他們將成為中華民族更上一層樓的最大動力。

  中國的青年是中國近百年來第一次能夠接受先進完整的教育、能夠有條件專心讀書並且擁抱了信息時代的驕子,他們應該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但是,他們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我出生於熱愛祖國的中國家庭,受教於崇尚自由的美國學校,是一個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我曾指導過勤奮的中國學生和積極的美國學生,看到了一個集合中外優勢的機會。作為一個充分體驗過中西方文化特點的炎黃子孫、融會了中西方文化特點的典型代表,我願意、也自信有能力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國青年提供幫助,幫他們遠離困惑,走向卓越。


  我希望中國青年可以從這本書中理解“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

  一個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均衡自己的價值觀、態度、行為的人;

  一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

  一個既有勇氣又有胸懷,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謙虛,既聰慧又善於表達的人;

  一個追尋理想和興趣、終身學習和執行、深諳與人相處之道的人;

  一個能夠從思考中認識自我、從學習中尋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劃中把握時間、從表達中鍛煉口才、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的人;

  一個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的人;

  一個“擁有選擇的智慧”,並用智慧選擇成功的人;

一個融會中西的國際化人才;

  一個最好的自己。


  其實,這本書裏的許多想法都是我在過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達過的。而且,如果由職業作家來寫本書,語言和文字一定能更加流暢、更加生動。但是,我自己總有一種提筆寫作的衝動,因為我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希望能盡力幫助他們。

  我深信,讀者無法理解的說教或難以產生共鳴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讀者接受的。在年輕人看來,發生在成功者身邊的故事最值得學習和品味,最容易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如果說我的寫作還有某些特點可循的話,那就是,我更傾向於用縝密的邏輯和真實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說教)來闡釋成功的秘訣。雖然這本書不是一本自傳,但是在本書中,也有許多發生在我身上的有意思和有價值的事情。

  我把這本書獻給我深愛的祖國,獻給渴求進步的青年一代。因為我深信:

  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樂,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中華民族才能夠擁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我把這本書獻給我高齡的母親,並謹以此書紀念我敬愛的父親。這些年來,父母的教導我時刻牢記在心,父親希望撰寫《中國人未來的希望》的遺願也時刻在鞭策和鼓勵著我。但願此書能實現父親的遺願——中國的青年一代不正是父親所說的“中國人未來的希望”嗎?!

  在這本書的寫作、編輯和出版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熱情的鼓勵和無私的幫助。在此,我要感謝黃勇、李朱、周虹、王詠剛、賈蘭和陳燕玲為完成這本書所做的工作,感謝淩誌軍讓我采用他書中的部分案例,也感謝在這一過程中所有曾給予我幫助和鼓勵的人們。

“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錦輝是一個典型的女才子。在清華大學電子係讀書時,她就天資過人,同時又兼具誠懇、謙遜等品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時,潘錦輝用她靈活而敏銳的思維方式以及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贏得了李世鵬等資深專家的一致好評。後來,潘錦輝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深造,並有機會在許多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中工作。

  在常人眼裏,潘錦輝的人生旅途可謂一帆風順,但潘錦輝自己卻不這麽想。她常常問自己:成功究竟是什麽?難道學業和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就是最大的成功嗎?難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嗎?如果成功隻有一種定義,那麽,自己多年來擁有過的許多美好的憧憬和設計又該如何實現呢?

  有一天,一位學長無意間問潘錦輝:“你到底對做什麽感興趣呢?”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潘錦輝,令她在一瞬間明白了許多: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隻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從此,潘錦輝積極投入到了樂觀、充實的人生當中。

  工作時,她總是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每進入一個新領域,她都會無比興奮,因為可以從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學到與不同的人相處、合作的技巧。這樣,在新的挑戰來臨時,她總能做好充分的準備,讓自己離既定的人生目標又近一步。

  業餘時間裏,她在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擔任項目負責人和區域負責人,幫助中國貧困山區建學校、辦教育。在做義工時,即使是瑣碎的小事,她也要盡量做好。在這一過程中,她認識了許多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有的是成功的投資家和創業家,有的是普通的職員和退休老人。大家在這樣的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絲毫不少於在日常工作中的所得,更重要的是,這種快樂和成就感並不會因為每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潘錦輝說:“現在的我,經過了許多順境和逆境,雖然不知道在別人眼裏算不算成功,但卻更加自信和快樂。因為我學會了把遠大的理想變成具體的奮鬥目標——做好每一件事,快樂每一天。我不能確定自己將來能否獲得許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對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充實、有意義。事業進步是成功,給家人快樂是成功,廣交朋友是成功,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是成功。成功並不遙遠,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成功,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平實又玄妙的字眼。在浩瀚的曆史長河裏,東西方的無數先賢為了悟透成功的真諦而皓首窮經;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個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尋成功,但卻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到底什麽是成功?

  成功究竟能帶給人們什麽樣的滿足和體驗?

  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當如何追尋成功?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經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 有的人見到社會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獲得地位和金錢。為了達到速成的目標,他們經常在“零和競爭 ”中傷害他人甚至危害社會。

  ? 有的人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中學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裏,麵對實力不俗的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喪失了信心。

  ? 有的人從小就處於被動狀態,讀書、選學校、選專業等等完全聽命於父母和老師。這些人不知道何為積極主動、何為自覺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競爭、攀比以外,他們惟一可做的就隻有虛度光陰了。

  ? 有的人考上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時間驟然增多,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控製自己。這些人常因為對自己要求不嚴或交友不慎,沉迷於網絡遊戲等不良習慣之中,最終既荒廢了學業,又耽誤了前程。

  ? 有的大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致索然,對校園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他們明知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所學的專業,卻既沒有勇氣改變現實,也沒有胸懷接受現實。

  ? 有的大學生麵對校園裏流行的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如經商、創業、出國、從政等等,感覺無所適從或者人雲亦雲、朝秦暮楚,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和主見。

  ? 有的大學生把自己封閉在校園的圍牆之內,他們不了解社會現實,對社會實踐和就業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職時眼高手低,屢屢碰壁後又對自己在校園裏虛度光陰的做法自責不已。

  ? 還有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係,當自己在學習、生活或感情方麵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會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極端(殺害同學的馬加爵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抱憾終生。

  每個青年都向往成功,每個學生都企盼成功。有時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時候,成功又似乎遙不可及。

  幾年來與中國各地大學生的麵對麵交流、與無數年輕人的網上溝通,令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青年一代經常會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無法自拔,他們迫切需要關於成功的指導和幫助,並希望學到真正有效、切實可行的成功法則。

  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為青年一代提供最真摯的幫助和最有效的指導。我願意和廣大青年讀者一道,探索成功的奧秘、尋找通向成功的道路。但在展示和講解具體的成功法則之前,需要先探討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話題:

  到底什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成功=管人?

  我在中國工作的時候,認識了很多中國學生。其中有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成績優異,智商和情商都非常出眾。

  有一天,這個學生問我:“開複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尤其是在每次發放薪水時,管理者一定會有大權在握的感覺。那麽,我該怎麽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我問他:“你認為,成功到底是什麽呢?”

  他回答說:“成功就是有財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領導、做管理。”

  我沒有想到,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對成功的認識竟然如此片麵和膚淺。而中國社會曆來也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時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我並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準之一,但同樣有價值的成功標準還有許多種,不能因為強調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片麵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麵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我看來,一元化的成功模式有兩個極為明顯的弊端:

  首先,一元化的成功會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奮鬥方向。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響下,即便是某些最優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於“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他們時刻企盼著成為世俗評價體係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是遭到機遇和命運的捉弄,就會逐漸喪失自信和快樂,甚至有可能就此走向迷茫或消沉。

  還有85%的成功機會

  有位學生曾發封信給我說:

  “2004年7月9日,我收到了某重點大學電子信息工程係的錄取通知書,整個村莊的人都為我高興。但我自己明白,這一結果與我的既定目標清華北大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我現在是多麽困惑、煩惱和無助啊!我的上帝呀,我知道我這是在墮落,可我又能怎樣呢?”

  我回信是這樣寫的:

  “一個優秀、努力、自信、自覺的學生,進了名牌大學,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許是90%,進了其他重點大學,概率也許會降到85%,進了普通高校,這個概率也不會低於80%。

  “但是,一個沒有良好的價值觀,沒有正確態度的學生,即便進了名牌大學,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

  “我自己當初申請大學時,最想進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都沒有錄取我,結果,我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但我並沒有選擇自卑和沮喪,我很好地把握住85%的成功機會,在學業和事業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祝願你把握住85%的成功機會,不要成為一個自暴自棄的人。”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為什麽就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隻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隻能在人雲亦雲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選擇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或是像這位高分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那樣,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其次,一個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會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都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一元化的視角下,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麽,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畢竟,在學校中考得高分的隻能是少數人;在工作中晉升為領導或成為億萬富翁的也隻能是少數人。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奮鬥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嗎?例如,那些不善於死記硬背、卻能在實踐中一展身手的學生,那些缺少一些領導才華、卻能在特定領域深入鑽研的技術專家,還有那些不喜歡追名逐利、卻能在知識的天地裏自由馳騁的學者,我們能說他們都是失敗者嗎?

  如果一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隻承認少數幾類成功者,那麽,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了不俗業績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可的人就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個社會中有勇氣從事那些寂寞、枯燥但卻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這樣的社會很難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也很難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走到世界的前列。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種:它可能是創造出了新的產品或技術,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學術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同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羨慕的名望和財富也是一種應當被尊重和認可的成功。

  一句話,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並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這才是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

  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下,衡量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可以是一個人的地位和財富,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可以是一個人對他人的幫助或貢獻,也可以是一個人在自身基礎上的提高和超越……但無論對於哪一種類型的成功來說,最根本的衡量標準都應該是:

  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不同類型的成功人士是如何理解並追尋最適合自己的成功的。在圖1-1中,列出了幾位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們所擁有的名望、地位或財富差別極大,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了令自己滿意的成功。

  成功人士的財富和地位

  2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他的成功是在叱吒風雲的政治和軍事舞台上取得的,但更讓所有美國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在通向成功道路上表現出來的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感情。

  2 愛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他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寧願如醉如癡地漫步在科學的聖殿裏,也不願花時間理一理自己蓬鬆的頭發,或者為自己選一套合身的衣服……

  2 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是全球軟件產業的領軍人物。應當說,比爾?蓋茨在獲取名利和實現人生價值這兩方麵都取得了成功。在他看來,衡量成功的方式可以說有很多種,其中最容易衡量成功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自己所尊重的人帶來幫助以及通過什麽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2 特蕾莎修女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她一生致力於幫助那些每時每刻都在與貧窮和饑餓做鬥爭的人們。也許她無法從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獲得更多的財富,但她的無私奉獻卻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了最大的快樂。

  2 梵高的一生,是在艱難的生活、世人的冷漠以及與嚴重的精神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度過的,他始終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即便後人一度沒有給予梵高公正的評價,這種追求本身也已經是最大的成功了。

  2 卡夫卡生前隻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他雖然不斷地把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訴諸筆端,但卻很少想到要發表這些文字,甚至在臨終時還叮囑好友銷毀自己所有未發表的作品。幸運的是,好友在他去世後違背了他的囑托,將《城堡》、《審判》等足以震撼世人心靈的偉大作品整理出版——從這些不朽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成功攀上文學頂峰的卡夫卡。

  2 我的母親是一個既嚴厲又溫和、既傳統又開明且有智慧的女性,被她所有的朋友公認為“成功者”。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養育了7個子女。早年,在父親隻身赴台後,母親帶著5個孩子獨自生活。一年後,她毅然決定赴台與父親團聚。她讓兄姐沿街變賣家產、籌措路費,以回娘家為名,一路輾轉,曆盡艱難。憑著母親超人的智慧、勇敢、果決和鎮定,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她教育子女從小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恪守中國傳統的禮節和德操。但是,她也看到世界的進步,鼓勵子女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支持子女 “做最好的自己”。

  2 我家的園丁原本是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在異國他鄉,他憑借著超常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獲得了所有雇主的好評。他非常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經常用近乎癡迷的態度研究園藝技術。每當掌握了一種新的栽培或修剪方法後,他都會無比興奮,那神情就好像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樣。

  盡管可以從名和利的角度出發,為上麵這些人排出先後次序,但站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上,不能說他們中哪一個人更為成功或更為失敗——這就好比《財富》雜誌可以根據企業市值或其他量化指標評出世界500強企業,但即便是《財富》雜誌的編輯們也無法否認,在500強之外仍有無數規模較小的企業也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多元化的成功不僅可以讓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力,同時也能讓社會保持健康、和諧的狀態,讓社會成員體驗到最大的幸福。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會。最明顯的例證是,美國的人才體係是多元化的,美國人才的成功途徑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國的企業中,不同類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微軟公司裏,不同類型、不同資質的人才都能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研究人員的成功可能是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測試人員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隱蔽的“臭蟲”,支持人員的成功可能是幫助客戶及時解決了問題。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成功,微軟公司的管理者不但會坦然接受,還會與當事人擊掌相慶。

  中國成語中有“東施效顰”的故事。如果用多元化成功的觀點來解讀該故事,則不難發現:西施的美麗是一種獨特的、有著鮮明個人特點的成功,東施當然可以從西施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和法則,但不應該因為模仿別人而失去了自我。

  微軟公司裏的“東施效顰”

  微軟總裁史蒂夫?鮑爾默先生是一位優秀的演說家。他似乎有無限的能量,能極大地激勵起員工的激情。鮑爾默的演講一旦開始,就沒有人能阻止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他會握起拳頭一次又一次地擊打自己的手掌,他會突然提高音量,或是在台上興奮地奔走……

  微軟公司有一位經理被鮑爾默的魅力所吸引,打算模仿並複製他的一切。一次演講時,這位經理也學著鮑爾默的樣子,興奮地大喊大叫,不斷做出誇張的手勢,不時在台上跑來跑去。但在場的聽眾都以為他隻不過是在用模仿鮑爾默的方式製造笑料,於是,這位經理隻能在大家的一片笑聲中尷尬地結束了這場東施效顰的鬧劇。

  這位經理和上麵提到的東施一樣,試圖模仿或複製他人獨特的成功模式是行不通的,這樣的做法不會帶來真正的成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質,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從培養和教育年輕人的角度來說,隻有摒棄一元化的思維定式,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整個社會才能湧現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所以,我的成功哲學的核心是:

  不要輕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而應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要讓人人都成為李開複,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理解李開複的成功哲學,並利用李開複的經驗和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隻有理解了以上幾點,這本書才會對你更有意義、更有幫助。

既然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麽,該如何追尋多元化的成功呢?

  多元化成功並不要求每個人都去刻意重複別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們重視誠信的價值觀,擁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態度,善於用智慧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並能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妥善地處理好身邊人際和溝通問題……如果從這些方麵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獲和新的提高,那麽,無論是否取得了預期的結果,這種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許的成功了。所以說:

  “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隻有一元化的成功才會強迫人們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

  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同時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缺乏誠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質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身奮鬥的方向,那麽,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國內大學教師曾告訴我說:“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係。”這種給人才貼標簽、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類型,就好像他們分別是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裏倒出來的一樣。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裏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裏沒有差學生,隻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隻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成才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試圖用一個成功個案來總結教育規律,或尋找某些成才“捷徑”,這些做法都有失偏頗。

  把自己稱為“野生植物”

  複旦附中高三女生湯玫捷,在校成績排在100名左右。在國內的許多老師看來,湯玫捷並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學生。

  但是,湯玫捷卻因為自身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2004年惟一被哈佛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頓時,湯玫捷的成功在社會上激起強烈的反響,來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熱。那段時間湯玫捷每天都會接到不少電話,希望她出書介紹成功經驗。但湯玫捷告訴記者,她不願出書,不願把自己的經曆簡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對大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反,如果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類型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質量也能大幅提高。

  複旦大學附中的校長認為:優秀學生並非是靠某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而是在營養均衡的土壤中脫穎而出的。因此,學校應該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選擇,例如,多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等等,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成功的支點。

  正因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

至此,我們已經就“什麽是成功”這樣一個人人關心的話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也就“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等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但是,性急的讀者一定更想知道下麵這個問題的答案:

  成功有秘訣嗎?到底有沒有行之有效的成功法則呢?

  換言之,如果成功是多元化的,如果“做最好的你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那麽,我們該在哪些具體的方麵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呢?

  還記得我在此前提到的,那個一心想做領導、做管理的名牌大學高材生嗎?

  關於如何成功的對話

  當時,我進一步問那位高材生:“那麽,你覺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麽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創意、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商業頭腦、基礎知識。”

  當然,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很有價值的東西,但又都不是最本質的東西。具體的某種知識或某種能力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也都可以在需要時修正或更換,但那些最本質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卻可以伴隨著你渡過一生,讓你一輩子受用無窮。

  因此,我對他說:“做管理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服務的意識,好的管理不在於駕馭他人,而在於有足夠的管理智慧。”

  “那麽,我該如何得到這種智慧呢?”他一臉迷茫地問道。

  “首先要得到下屬的尊敬和信任。”

  “我又該如何得到他們的信任呢?”

  “學會團體合作,學會為下屬著想,隻有將心比心,才能贏得信任。”

  “該如何得到他們的尊敬呢?”

  “你要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人。這樣才能夠得到他人的尊敬。”

  “那麽,我該如何找到理想,獲取抱負,得到能力呢?”

  “要有良好的素質、習慣和態度。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是一個好人,一個講誠信的人。惟此,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這次對話使我思索良久,為什麽郭士納可以從納貝斯克食品公司空降到IBM公司並成功地拯救了IBM?為什麽微軟公司要求每個副總裁都可以隨時接替任何一位其他副總裁的工作?我更明確地意識到,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了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的,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為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一個“成功同心圓”來解釋。

  什麽是“成功同心圓”呢?簡單地說,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如圖 1?2所示),因為價值觀是指導所有態度和行為的根本因素。如果價值觀不正確,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會像南轅北轍的趕車人那樣離成功越來越遠。

  圖 1?2 價值觀

  有了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包括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等六種,它們構成了同心圓的第二層(如圖 1?3所示)。

  圖 1?3 態度

  最後,還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應用到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等六種最基本的行為方式中,它們構成了同心圓最外麵的一環(如圖 1?4所示)。

  圖 1?4 行為

  隻有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將這一成功法則逐步細化後,我們可以得到如圖 1?5所示的完整的成功同心圓。

  圖 1?5成功同心圓

  下麵將按照由內向外的順序,對成功同心圓的結構和內在邏輯做一個概述,本書的後續章節則會按相同的順序對成功同心圓的每一個要素進行深入的探討。
 成功同心圓的中心是價值觀,這也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

  價值觀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KNOW RIGHT FROM WRONG),意味著他是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托付的人。

  隻有從誠信出發,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這種成功法則其實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一直提倡和推崇的。例如,《大學》中說:“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話不正點明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心”和“誠意”)對於為人處世乃至建功立業的重要性嗎?
有了正確的價值觀,還必須努力培養自己,使自己具備正確的、可以適應當代社會的人生態度。這裏所說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理解為做事的基本原則(HOW YOU DO ANYTHING)。

  態度是行動的前提,態度受價值觀的指導,態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態度也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社會和他人心目中的映射結果——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他就不可能體現出這些正確的態度或品質來。

  概括起來,對一個人最為重要的態度有六種,分別是:

  2 積極:現代社會需要積極向上、勇於參與、勇於接受挑戰的人。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崇尚積極的態度,中國青年則需要在這方麵做更多的努力。

  2 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從關心別人、體諒別人的角度出發,做事時為他人留下空間和餘地,發生誤會時要替他人著想,主動反省自己的過失,勇於承擔責任。

  2 自信:自信的人敢於嚐試新的領域,能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華,更容易獲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

  2 自省:在保持自信的同時,還要善於自省。善於自省的人能客觀地評估自己,不會盲目樂觀;會坦誠地麵對自己的能力限製,不會輕易接受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工作;當然,他們也樂於接受挑戰,但會在接受挑戰時做客觀的風險評估。

  2 勇氣:一個成功的人有勇氣嚐試新事物,迎接挑戰,也有勇氣麵對苦難,接受教訓。勇氣給人力量和自信,可以使人更加主動地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

  2 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廣的胸襟同樣是成功的前提。胸懷可以讓人目光高遠,不再拘泥於細枝末節;胸懷可以讓人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更加健全的人,也可以讓人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同心圓的第二層中,六種態度兩兩一組,構成了三個對立統一的邏輯關係。在圖 1?5中,第二層每兩個相對的態度都存在對立統一的內在聯係:

  2 積極和同理心:在積極和同理心之間求得最佳的平衡,參與社會事務時既不能咄咄逼人,也不能因羞澀而畏縮不前。

  2 自信和自省:既不能因過於自信而跌入自負的深淵,也不能因為過於自謙而加入自卑者的行列。

  2 勇氣和胸懷:既要有勇氣麵對挑戰,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要有足夠的胸懷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

  中國文化強調團隊和紀律,更注重自省和同理心,更有胸懷“來接受那些不可改變的事情”;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意識,更注重自信和積極主動,更有勇氣“來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所以,融會中西,協調均衡是在態度上“做最好的自己”的關鍵所在。

  行為

  行為是態度在具體行動中的反映,行為是一個人與社會、他人乃至自己接觸和溝通的必然結果,行為也是社會衡量每個人的價值的外在指標。

  行為受價值觀和態度的指導,是態度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具體表現。

  從圖 1?5中可以看出,每一種態度都主導了一種具體的行為。這六種行為分別是: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和合作溝通。

  2 追尋理想:樹立人生目標和階段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有認真的規劃,有可實現的願景。

  2 發現興趣:尋找自己的興趣,激發自己的熱情。愛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愛的工作。

  2 有效執行:培養自己的毅力,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落實和執行既定的計劃並達到最終目標,。

  2 努力學習:每個成功的人都必然是善於學習的人,每個成功的人也都必然是堅持終身學習和自學自修的人。

  2 人際交流: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贏得他人的信任。處理好人際關係意味著擁有了與人合作的基本能力。

  2 合作溝通:現代社會是分工合作的社會,能否掌握溝通與交流的技巧以提高溝通效率,直接影響著個人乃至團隊的成敗。

  以上六種行為均受第二層六種態度的共同影響,但對每種行為而言,其中的某一種態度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在追尋成功時要注意:

  2 以勇氣指導自己追尋理想;

  2 以自信培養、發現興趣;

  2 以自省指導有效執行;

  2 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學習;

  2 以同理心指導人際交流;

  2 以胸懷促進團隊合作與相互溝通。

  完整與均衡——用智慧選擇成功


在理解和使用成功同心圓的過程中,還要堅持兩個原則:完整的原則和均衡的原則。

  完整的原則是指要完整地理解成功同心圓的每個方麵,要同時培養自己在各方麵的素質和能力,以成為完整的、結合中西文化優點的人才。

  例如,不能隻顧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而忽視了培養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不能隻擁有積極的態度,而沒有了同理心。

  最重要的是,要善於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見,善於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陷,善於從各種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善於融會中西方文化的精華,隻有這樣,才能成為全麵發展的、完整的人。

  均衡的原則是指在培養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時,不能偏激,不能走極端化的路線,應當根據自己的目標和實際情況,在對立統一的邏輯關係裏選擇最佳的均衡狀態。

  例如,既不能因為過於自信而跌入自負的深淵,也不能因為過分的自省而加入自卑者的行列。在自信和自省這組對立統一的邏輯概念之間,需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正如此前所說的那樣,國際化人才是融會中西文化精華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合格的國際化人才都是在價值觀、態度等方麵達到完整、均衡的人。

  完整和均衡並不意味著圓滑、世故和騎牆,完整和均衡也不意味著必須喪失自己的個性與激情。

  恰恰相反,這裏所說的完整和均衡既不反對展示個性,也不反對挑戰自我,這裏所說的完整和均衡僅僅是在提醒大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需要足夠的智慧來避免自己走入偏激的誤區。

  也就是說,在遇到兩難選擇的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力,並結合實際情況來做出最適合於自己、最能滿足需要、對社會和他人最有價值的選擇。

  在成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要把一切歸於宿命。成功是選擇的結果,不成功也是選擇的產物。你的選擇會讓你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成功同心圓——因為你的理想不會和別人完全相同,你如何均衡自己的態度也不會和別人完全相同。隻有積極把握成功道路上的每一次選擇,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隻要完整和均衡地理解了成功同心圓,隻要學會了智慧選擇的方法,就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因此,我衷心期望廣大青年朋友能夠在理解和實踐成功同心圓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智慧,達到下麵這種完整、均衡的境界: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做到了這一點,大家就與真正體現自我價值的、多元化的成功近在咫尺了。

  本章要義

  l 片麵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既會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奮鬥方向,也無法讓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l 衡量成功的最根本的標準是: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l 多元化成功是讓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力,同時也能讓社會保持健康、和諧的狀態,讓社會成員體驗到最大的幸福。“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

  l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隻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l 成功的秘訣: 成功=價值觀+態度+行為

  什麽是“成功同心圓”?

  A: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它處在同心圓的中心位置,是第一層;

  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可以更好地完善人格,端正人生態度。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包括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等六種,它們構成了同心圓的第二層;

  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應用到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等六種最基本的行為方式中,就構成了同心圓最外麵的一環;

  隻有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那一年,我跳級了

  五歲的時候,我覺得幼兒園的功課太簡單了,於是就主動跟父母說:“我想跳級讀小學。”

  父母建議我還是按部就班地讀書,等到有足夠的能力時再去讀小學。

  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大膽地提出:“讓我試一下好不好?如果我的能力不行,我就不會通過小學的入學考試;可如果我考過了,就表明我能行,那你們就要讓我去上小學。”

  父母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我努力讀書,最後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小學。

  這件事讓我懂得,隻要大膽嚐試,積極進取,我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這也為我日後的自信和積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5年的被動選擇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看了我《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在信中他寫到:“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麽,我當時沒有想;讀小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麽,我沒有想過;讀初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麽,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麽,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麽,我也沒有想過;現在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麽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生活!”

  我為這位中國留學生自主意識的複蘇感到歡欣鼓舞,同時我也看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著。所以,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中,我把積極主動擺在第一位。

  從創立“開複學生網”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發現,雖然我的初衷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幫助自己”,讓更多的年輕人步入積極向上的軌道,但是,還是有許多學生希望我能直接幫他們做決定,有些學生在來信中直截了當地說:“隻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麽做。”——他們寧肯被動地接受建議,也不願意花點功夫設計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中我逐漸意識到,被動的思維方式是學生們在從小身處的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和強調群體意識的文化氛圍中培養出來的。

  在現行的教育體製下,學生們事事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裏獲得幫助,養成了被動的習慣。因此,許多年輕人不善於主動規劃自己的成長道路,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找資源,使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麵,父母和老師也習慣於越俎代庖,幫助孩子和學生設計人生,這通常會使他們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興趣,等他們長大以後多半會發現,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裏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群體意識,推崇“從上”、“從眾”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致於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麽陌生和遙遠。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信息時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青年都要努力讓自己從被動轉向主動,要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的事業。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適合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隻有積極主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積極主動(Pro-active)這個詞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推介給大眾的。弗蘭克本人就是一個積極主動、永不向困難低頭的典型。

  你總是有最後的選擇

  弗蘭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學派影響頗深的決定論心理學家,但在納粹集中營裏經曆了一段淒慘的歲月後,他開創出了獨具一格的心理學流派。

  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裏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也許,正是集中營裏的惡劣環境讓他猛然警醒:“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弗蘭克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即使是在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在最為艱苦的歲月裏,弗蘭克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設想,自己獲釋以後該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講給自己的學生聽。

  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弗蘭克在獄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誌,讓自己的心靈超越了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

  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思維準則,正是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應具有的人生態度——積極主動。

  消極被動的人和積極主動的人在很多方麵都存在巨大差異(表 0?1):

  表 0?1 消極被動 vs. 積極主動

  消極被動的人 積極主動的人

  自己和環境 自己受環境的左右 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人和事 事情主導人 人可以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遇到問題時 尋求幫助 獨立思考

  環境不好時 怨天尤人 積極進取

  常說的話 隻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麽做。我必須服從環境的安排。誰可以告訴我該選什麽專業?怎麽都沒有人注意到我?我總是沒時間做某事。隻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麽做。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會得。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我有選擇的權利。我要製定一個計劃,以選擇最適合我的專業。我要去學習如何引起人們的重視。我該放棄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隻有我自己才有權利和責任決定我該怎麽做。雖然父母有糖尿病,但隻要注意鍛煉,注意飲食,就能降低得病的幾率。

  消極被動(Reactive)的人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而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積極主動(Pro-active)的人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認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裏,自己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和發展。

數十年前,在工業社會裏,員工是企業機器上的齒輪。雖然機器需要齒輪,但是齒輪是可替換的。最好的齒輪是耐用的。因此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

  一個有專業知識、能夠埋頭苦幹的人。

  鬥轉星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人們對人才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更多的人享有決策的權利,有更多的人必須在思考中不斷創新,也有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決定要做什麽和怎麽做……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是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來的曆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裏,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人才的期望是:

  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

  要想在現代化的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麵前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

  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一代,不能隻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麽,而要主動了解自己想做什麽並且製定規劃,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項目,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般的責任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隻要有了積極主動的態度,沒有什麽目標是不能達到的。

  其實,許多年輕人並不是沒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決定,而是不習慣在重大問題上自己做決定。如果我問一位中國的大學生:“你最常做的決定是什麽?”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決定買什麽樣的電腦、看什麽電影、讀什麽書等等。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決定,但更需要你自己做決定的是許多更重要的事情。例如讀什麽專業、進什麽學校,考研還是出國等等。對這些事情,有很多人可能習慣於聽從父母的安排或參考大多數同學的選擇——殊不知,在這些最重要的問題上,隻有你自己的決定才能幫助你邁向真正的成功。自己隻做無關緊要的決定,而任由他人做出對自己的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這明顯是不合邏輯的。此外,有些人就算自己做出了決定,也不見得在事先已經花了足夠的時間做調查研究。而一個魯莽或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當Google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裏?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接受訪問時,記者問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說是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學”。在蒙台梭利小學那種鼓勵學生自由自在地學習、對事情不能消極對待的教育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正是這種積極的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嚐試、積極主動的習慣並因此給他們帶來了成功。

  所以,每一個年輕人都要擁有一顆積極、主動的心,要善於規劃和管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為重要的抉擇。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業,沒有什麽東西像積極主動的態度一樣更能體現你自己的獨立人格。

為達到積極主動的境界,建議大家按照圖 0?1所示的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習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並在積極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和快樂。

  圖 0?1 積極主動的七個步驟

  1.4.1 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麵對人生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於他對環境如何反應。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所說的“態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埋怨不會改變現實,但是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可能會改變一切。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5萬個想法。如果擁有積極的態度,那麽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麵的能源和動力;如果態度是消極的,就會顯得悲觀、軟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這5萬個想法變成負麵的障礙和阻力。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製自己,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麵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掌握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裏。

  雖然有了積極的態度,也未必能保證每件事都心想事成、事事成功。但積極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堅持消極的態度必敗無疑。沒有誰見過持有消極態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

  當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由自己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來主導。所以,在選擇積極態度的同時,還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1.4.2 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

  消極被動的習慣是積極主動的最大障礙,如果從小就在消極、被動的環境下長大,你就更應該努力剔除自身所擁有的那些消極因素。

  例如,消極被動的人總是迷信宿命論,把不如意的事情紛紛歸罪於基因遺傳、星座、血型等因素,並由此變得自怨自艾,總是怪罪別人的不是,指責環境的惡劣——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為習慣,就會陷入消極被動的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在這裏,我向大家提出下麵的五個建議,隻要按照這些建議去做,就可以遠離消極被動。

  一、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

  現在的網上經常流傳著各種謠言。如果盲目輕信這些謠言,就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左右。有同學發來信說:“我想讀一個民辦學校的課程,因為它可以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位’。”其實隻要冷靜分析,你就應該想到:在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裏總會暗藏著什麽圈套。然後,你隻要再通過搜索引擎積極求證一下,馬上就可以辨其真偽。

  此外,有許多同學不懂得主動搜尋和驗證信息的方法,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常有不少同學請我幫他找某某大學的信息,甚至還有的同學向我詢問某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實際上,這些信息在網上隻要簡單地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每次我查出答案後,總是告訴這些同學說:

  “如果你想知道什麽,就自己到網上去找,不要急著去問別人;如果你聽到了什麽,不要盲目信從,也自己到網上去驗證一下。”

  二、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

  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因為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現實的。

  有位同學告訴我說:“我申請了兩個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那份競爭激烈的工作,但同學們也都在爭取那份工作。我現在隻好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請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驚訝地問他:“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麽你這麽被動、隻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動爭取呢?”

  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18歲女孩讓加州大學收回成命

  在微軟工作的華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瓏、年輕活潑的女孩。見她第一眼時你可能會對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感到驚訝,但是,如果你跟她的交談超過一分鍾,你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流露出自信、積極和樂觀的精神,卓越的領導力以及嚴謹的邏輯和思維。

  她曾給我講過一個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十八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到美國六個月後,為了上大學,就參加了SAT考試。那時雖然我的英語口語已經不錯,但是文法、詞匯和作文還不行。我的SAT數學考了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卻隻考了280分。要知道英語就算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可以想象280分是個多麽糟糕的分數。但是我依然自信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係。

“由於我的英語SAT分數太低,我的申請表很可能沒被仔細閱讀就直接被拒絕了。但是我不服輸,我深信如果我被錄取,我將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工程師。於是,我決定‘上訴’。

  “我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校長。在信裏,我做了自我介紹,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麵的成就,解釋了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因為我剛到美國六個月,我特別強調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後,我說:‘校長女士,如果你錄取我,我保證我會成為貴校的驕傲。’

  “兩天後,校長約見了我。我和她麵談時,她意識到我的英語進步得很快。我向她當麵保證我的英語會學得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後,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我。”

  三、不要習慣性地同意或追隨別人,應當學會“有主見”

  年輕人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麽和需要什麽,而不能隨波逐流。

  許多同學有很強的“從眾”心態,自己有想法不表達,時間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麽了。每次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先問別人:“你怎麽想?”而從不會問問自己:“我怎麽看?”

  要改掉這個習慣,就需要下定決心,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例如,自己決定在餐館點什麽菜,自己決定自己的衣著打扮,周末時自己決定要去哪裏玩,等等。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別人怎樣我就怎樣”。當自己感覺“無所謂”、想依從別人的意見時,記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選擇展現出來。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確定時,也要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要讓“無所謂”這個詞從自己的字典裏消失。

  也就是說,要設法讓自己潛意識裏的“我感覺,我想要”體現出來,不要被動,不要從眾,避免盲目聽從父母、老師、名人……告訴自己,當認為必須說“No”的時候,千萬不要說“Yes”。從小事到大事,如果都能做到聽從自己的意願,日子久了,自然會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四、不要說“我辦不到”,要積極去嚐試

  遇到困難時,不要找借口,要多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案?能不能將問題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解決?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麵的能力,然後再回頭來處理這個難題?不要因為逃避而說自己沒有選擇或沒有時間——沒有人缺少時間,隻不過每個人分配時間的方式有所不同。

  五、用語言有意識地訓練自己

  語言會下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思想,也會真切地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

  習慣於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例如,他們在生氣時會抱怨說:“他讓我怒不可遏!”——其實他想說的是:責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緒;他們總是抱怨:“我沒時間。”——這表明:又是外力控製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他們還喜歡說:“我不得不如此。”——這意味著:迫於環境或他人的壓力,我隻好選擇服從;他們在自我表白的時候說:“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其實是在宣稱:我已經無法改進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言語中賦予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們喜歡說:“試試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換個思路”、“我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達方式”、“我的感覺是……”、“我選擇……”、“我要……”、“我情願……”、“我打算……”、“我決定……”等等。

  所以,要多學習積極主動者的講話方式,在說話時多用“我……”的句式,多給自己決定的權利,少推卸責任,少埋怨。

  1.4.3 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

  關於“公平”的大討論

  有位學生問我:“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這個問題在“開複學生網”上引起過一場大討論。有些同學認為世界很公平,一個人隻要有誌氣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礙;也有些同學認為世界極端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財富、天賦還是運氣,老天爺好像總是青睞別人。

  對此,我的回答是:認為一切都靠命運(宿命論)或一切都靠自己(人定勝天)都是不合適的。

  每一個人都有選擇,都有機會,但是,先天和環境因素造成每個人的機會多少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為世界不公平而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和選擇,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舉一個例子,有些人出生時就因為遺傳的原因,患上某種較嚴重的疾病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這並不表明他一定會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機會,做正確的選擇,安排好自己的鍛煉和飲食,他很可能比誰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因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棄,那麽他得病的幾率一定會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麽是自己不能改變而必須接受的,什麽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什麽是自己必須勇敢挑戰的。當你碰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悔恨、羨慕和嫉妒上。你應該做的事是積極主動地抓住命運中你可以選擇、可以改變、可以最大化你的影響力的部分。

  還有,就算在最艱苦的時候,當你感覺命運已拋棄了你的時候,你還是有選擇的。就像弗蘭克所說的:“在任何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還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積極主動”的含義不僅限於主動決定並推動事情的進展,還意味著必須為自己負責。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他人。他們在待人接物時,會根據自身的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負責任的抉擇,而非完全屈從於外界環境的壓力。

  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勇敢地麵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要知道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消極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麵臨的機會喪失殆盡,終有一天你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同學問我:“不確定時,該如何負責?”其實,就算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麽,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麽;就算不能積極爭取最想要的,至少也應積極避免最不想要的。

  如果想做一個積極主動、對自己負責的人,就要立即行動起來,按照以下幾點嚴格要求自己:

  2 用一整天時間,傾聽自己以及四周人們的語言,注意是否有“但願”、“我辦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現。

  2 依據過去的經驗,設想一下,自己近期內是否會遭遇一些令人退縮逃避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你自己的影響範圍之內嗎?你應該如何本著積極主動的原則加以應對?請在腦海中一一模擬。

  2 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你備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屬於哪一類,是可以直接控製的事情、還是可以間接控製的事情,抑或根本無法控製的事情?然後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尋找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

  1.4.4 積極嚐試,邂逅機遇

  生命中隨處是機遇,許多機遇就藏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之中,如果在挫折麵前氣餒,就可能會與機遇擦肩而過。

  積極嚐試是最好的方法。在一個現代化的企業中,你不需要擔心因為嚐試而遭到失敗。一項對美國多個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的調查表明,CEO們最欣賞的就是那些主動要求做某項新工作的員工。無論能否做好,至少這些員工比那些隻會被動接受工作的員工更令人欣賞,因為他們有勇氣、積極上進,而且會從嚐試中學習到更多的經驗。

  那些正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年輕人,應該積極地嚐試不同的事情。在美國,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沒有試過,怎麽知道自己不喜歡呢?”大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嚐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路。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機遇。

  美國人很喜歡嚐試不同的工作,他們一生中平均要換四次工作。但中國人不願意換工作,而更傾向於終生做一件事。其實,換工作崗位的意義在於,你一開始做的決定並不一定是你的終生決定,你仍然有機會去嚐試更多的東西,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所以,不要因為暫時不了解自已的長處而猶豫不決,積極行動起來吧!你會發現自己的才華和天賦。要珍惜每一次新的嚐試,因為機遇往往不會再度降臨。要隨時做好準備,以免機遇到來時錯失良機,同時也應學會從每一個失去的機遇中吸取教訓。此外,隻有敢於挑戰自我,才能充分地開發自身的潛力。因此大家要經常給自己設立一些極具挑戰性、但絕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挑戰和機遇並存

  在實際工作中,挑戰常常和機遇一同出現。如果不敢迎接挑戰,就會讓機遇從身邊溜走。

  例如,我在蘋果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天,老板突然問我什麽時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當時非常吃驚,連忙向老板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樣的管理經驗和經營能力。但是他卻說,這些經驗是可以培養和積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兩年之後就可以做到。有了這樣的提示和鼓勵,我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和實踐。果然,我真的在兩年之後接替了他的工作。

  1.4.5 充分準備,把握機遇

  機遇不會主動上門,坐等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麽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動。”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科大校長朱清時的故事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其他分配到廠裏的同學大多放棄了學業,整天打撲克、喝酒,但朱清時依然堅持學習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後,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時,朱清時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

  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因為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積極地學習,也無法得到這個機遇。所以,隻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機遇來臨時緊緊抓住,取得成功。

  如果遭遇苦難或挫折,要學著把挫折轉換成動力,而不是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人終有一天要麵對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此,一定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從80%到96%

  一旦機遇到來,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機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同學洪小文的幫助),把語音識別係統的識別率從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學術界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甚至有些老師認為,隻要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內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我提供的隻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因為80%的識別率絕不是最佳的結果,我使用的方法還有很多可改進之處。而且,我已經公開發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個研究機構都會學習、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時放鬆下來,不再做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盡快畢業的話,別的學校或公司很快就會超過我。

  所以,我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更加抓緊時間研究攻關,甚至為此推遲了我的論文答辯時間。那時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我的語音識別係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識別率從80%提高到了96%。在我畢業之後,這個係統仍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識別係統評比的冠軍。如果我當時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隨隨便便就畢業的話,後來商業周刊頒發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創新獎”就肯定會讓別人搶走了。

  所以,當知道機遇來臨的時候,要積極把握;當尚未看到機遇的時候,要時刻準備。

  1.4.6 積極爭取,創造機遇

  當機遇尚未出現時,除了時刻準備之外,也可以主動為自己創造機遇。

  我幫蘋果公司創造機遇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有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大家士氣低落。但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公司有許多很好的多媒體技術,可是因為沒有用戶界麵設計領域的專家介入,這些技術無法形成簡便、易用的軟件產品。

  於是,我寫了一份題為《如何通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這份報告被送到多位副總裁手裏,最後,他們決定采納我的意見,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件,並且請我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以後,我遇到了一位當年的上司,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年,看到你提交的報告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以前,我們一直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麵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的把握也這麽在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方麵的發展機會,你也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裏,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你和你那份價值連城的報告。”

  向比爾?蓋茨匯報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重視每年四次向比爾?蓋茨匯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匯報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開始提早排隊,報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究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究項目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我就冒險爭取了六個月後向比爾匯報兩個研究成果的機會。因為那時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究院還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爾麵前成功地演示我們的研究成果,就會對研究院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當時,我知道有四個研究項目可能在六個月後會得到好的結果,但它們各自成功的概率也隻有60%。可我不能等到100%確定後再去申請。於是,我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題目預訂了位置。六個月後,果然有兩個項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於是,我們修改了報告題目,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做了現場演示。那次匯報非常成功,得到了比爾的高度評價。

  匯報後的第二天,比爾對公司所有的領導說了他那句著名的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麵的專家。”正是這句話,在公司建立了中國研究院的信譽。

顯然,如果我選擇消極地等待,那麽,我們恐怕就要錯過向比爾匯報研究成果的機會了。

  對大學生來說,要積極地計劃大學的四年,積極地爭取和創造機遇。你的畢業計劃將成為你學業的終點和事業的起點,你的誌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你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誌向和興趣,那就馬上做一個發掘誌向和興趣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麽,那就馬上製定一個嚐試新領域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麽,那就馬上寫一份簡曆,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看看哪些需要改進;如果你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就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實際的研究經驗和論文;如果你畢業後想到某個公司工作,就找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再和你的履曆對比,看自己還欠缺什麽經驗……隻要做到了這些,你就不難發現,自己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離成功更近一些。

  1.4.7 積極地推銷自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裏,那些能夠積極推銷自我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很多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對美國同事的印象總是這樣的:“他們怎麽這麽能說?他們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工作成績,而中國同事在很多時候做得很好,卻沒有展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公司裏,經常得到晉升機會的人,大多是能夠積極推銷和表達自己的、有進取心的人。當他們還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時,隻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團隊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貢獻自己的主張,幫助公司製定和安排工作計劃;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他們總能協助其他人盡快完成工作;他們常常鼓勵自己和同伴,提高整個隊伍的士氣;這些人總是以事為本、以事為先——他們都是最積極主動的人。

  要想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就要學會說服他人,向別人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觀點。一般說來,一個好的自我推銷策略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銷者會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板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當然,在展示自己時,不要貶低別人,更不可以忘記團隊精神。

  善於自我推銷的應聘者

  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職申請書。與以往大多數求職者不同的是,這位申請人在求職資料裏描述了她對微軟研究院的向往,以及她為什麽認為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此外還提供了她已經發表的論文、導師的推薦信以及她希望來微軟研究院做的課題等等。

  盡管她不是畢業於中國最有名的學校,但她的自我推銷非常有效。我從這些文件中看到了她的熱情和真誠。在我麵試她時,她又遞交了一份更詳實的個人資料。

  麵試過程中,除了回答我的問題以外,她還在合適的時機提醒我說:“我們還沒有談到某某方麵的事情,而我覺得它對這個工作崗位很重要。”她所說的那個領域也正是她自己的強項。

  最後,當我問她有沒有問題要問我時,她說:“你對我有沒有什麽顧慮?”當時,我的確對她能否進入新的研究領域有所疑慮,於是就進一步問她一些這方麵的問題。她舉出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結果,我雇用了這名善於自我推銷的應聘者。她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裏最出色的中國博士,曾被MIT的《科技評論》評為“世界百名青年創新學者”之一的張黔博士。

  一封自薦信

  當我被微軟總部調回美國,在美國啟動一項把總部的項目外包給中國合作夥伴的工作時,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把這項極為重要但又缺乏資源的項目做好。

  這時,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這封信來自一位在微軟技術支持中心工作的經理。她在信中說:“雖然我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但是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而且學習很快。我願意用我自己的時間幫你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勞,我也不是申請工作,我隻是希望為中國做點事情。你選擇我沒有風險,因為我至少可以把每個細節都幫你想清楚,這樣可以節約你的時間。”

  如果不是這封信和後來的交談,我怎麽也不會想到,把這個工作交給一位業餘而又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做。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她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把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為她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局,微軟在後來三年中提供給中國的外包業務量增加了三倍。幾個月後,當我們終於成立了一個部門來負責這件事情時,她又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給了這個新部門。

  後來,微軟亞洲研究院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沈向洋院長要我推薦人選,我想起了這個學習能力很強、勇於嚐試新領域的誌願者。她就是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總監宋羅蘭。

有些人可能會問:“展示自己,是不是就意味著要從一個內向的人,徹底轉變為外向的人?”其實,一個內向的人很難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所以,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許的範圍內往“外向”靠攏,盡量尋找一些“比較外向但又不給自己帶來太大壓力”的機會。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船長,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舟。你要穩穩地坐在舵手的位置上,決定自己何去何從。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暫,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選擇權和決策權,雖然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但千萬不要隨波逐流。請記住:

  隻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贏得成功;隻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本章要義

  l 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中,積極主動應該排在第一位。

  l 消極被動的人與積極主動的人差異巨大。前者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無法主導和推動事情的進展;後者則認為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中,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l 年輕人要擁有一顆積極、主動的心,要善於規劃和管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為重要的抉擇。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業,沒有什麽東西像積極主動的態度一樣更能體現你自己的獨立人格。

  積極主動“七大步”

  態度積極、樂觀麵對人生——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遠離被動習慣、從小事做起——冷靜辨析而不輕信他人,主動影響事情而不是受事情影響,有主見而不盲從,積極嚐試而不退縮。

  對自己負責、自己把握命運——積極主動抓住命運中自己可以選擇、改變和可以最大化自身影響裏的部分,勇敢麵對人生。

  多做嚐試、邂逅機遇——換工作的意義在於,一開始的決定並不是終生的決定。有機會嚐試更多,才能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充分準備、把握機遇——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心,掌握足夠信息,以便必要時做出抉擇,抓住機遇。

  努力爭取、創造機遇——不知道興趣何在?馬上做發掘興趣的計劃;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麽?馬上製定嚐試新領域的計劃;不知道欠缺什麽?馬上寫簡曆,找師友打分。

  積極推銷自己——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板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同時不忘團隊精神,發表見解、貢獻主張,協助他人、鼓勵大家。以事為本、以人為先。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全國聞名。在當年那些出類拔萃的“神童”裏麵,就有今天的微軟全球副總裁、IEEE最年輕的院士張亞勤。但在當時,全國大多數人都隻知道有一個叫寧鉑的孩子。二十年過去了,寧鉑悄悄地從公眾的視野裏消失了,而當年並不知名的張亞勤卻享譽海內外,這是為什麽呢?

  張亞勤和寧鉑的區別,主要在於他們對待挑戰的態度不同。張亞勤在挑戰麵前勇於進取,不怕失敗,而寧鉑則因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們太多的期望,反而覺得無法承受,甚至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

  大學畢業後,寧鉑在內心裏強烈地希望報考研究生,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報名之後,第二次是在體檢之後,第三次則是在走進考場前的那一刻。

  張亞勤後來談到自己的同學時,異常惋惜地說:

  “我相信寧鉑就是在考研究生這件事情上走錯了一步。他如果向前邁一步,走進考場,是一定能夠通過考試的,因為他的智商很高,成績也很優秀,可惜他沒有進考場。這不是一個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當時我正生病住在醫院裏,完全可以不去參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顧慮,多了一點自信和勇氣,所以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選擇。而寧鉑就是多了一些顧慮,少了一點自信和勇氣,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結果智慧不能發揮,真是很可惜。那些敢於去嚐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會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從中得到教訓。’

  “如果你看看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比你更傑出,那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事實上你和他們一樣好。如果你今天的處境與他們不一樣,隻是因為你的精神狀態和他們不一樣。在同樣一件事情麵前,你的想法和反應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氣。僅僅是這一點,就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

勇氣就是在挑戰麵前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力量。

  缺乏勇氣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追尋成功者的豪情壯誌,這就像在灌木叢中跳躍覓食的鳥雀永遠也無法知道“絕雲氣”、“負青天”、“扶搖而上九萬裏”的鯤鵬為什麽會不畏艱險地搏擊長空一樣。

  在科學研究領域,有勇氣的人——比如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敢於挑戰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定律或準則,他們會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突破口,並成功地開拓出科學的新天地;在工程與技術領域,有勇氣的人——比如那些研發出最流行的軟件產品的工程師們——敢於否定任何教條的經驗或規矩,他們始終相信,隻有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才是最完美也最成功的產品;在思想和文化領域,有勇氣的人——比如那些影響著人類靈魂的藝術家們——敢於蔑視一切世俗的偏見和陋習,他們情願在追求藝術的心路曆程上獨自前行,也不願意在虛與委蛇中與怯懦和恐懼相伴……

  這種精神力量在今天這個充滿挑戰、崇尚創新的世界裏尤為重要。那些最有挑戰性的工作總是會由最富有創新精神、最有闖勁的人來承擔,因為這些人既不會盲目地迷信權威,也不會在困難麵前低頭,他們總是懷著無比的自信,勇敢地麵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在成功的道路上,快樂總是和磨難相伴,勝利也總是和失敗接踵。有勇氣追尋成功的人善於從教訓中積累力量,從失敗中獲得新生。在他們看來,無論是感情上的挫折,還是事業上的坎坷,抑或是抉擇時的失誤,都可以為自己的成長提供最好的經驗積累,都可以為自己的內心增添更多的勇氣。

  勇氣不僅可以讓人直麵任何困難或挑戰,勇氣也可以帶來成功的機會。當有勇氣的科學家向權威提出質疑的時候,當有勇氣的軟件工程師希望找到最佳的人際交流途徑時,當有勇氣的藝術家希望用畫筆和音符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真實感受時,“發明”、“創新”或是“傑作”也許就會降臨到他們的身邊。所以,當你為自己錯失了無數良機而悔恨時,你其實最需要的是反問自己:為什麽會缺乏不斷前行的勇氣,為什麽會讓懦弱帶走原本屬於自己的機遇?

  迎接挑戰還是尋求安穩?

  一位同學在網上問我:“快要畢業了。我找到一個自己很感興趣的工作,在其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這是一家小公司,存在經營上的風險。很多人勸我找個更安穩的、能做一輩子的工作,他們說,選擇事業時的一個小錯就可能毀了整個人生。他們的說法對嗎?”

  我的回答很明確:“對於一個畢業生來說,機會遠比安穩更重要,事業遠比金錢更重要,未來遠比今天更重要。”

  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安穩,過早地固定在一個職業上也許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對大學生來說,畢業後最重要的不是尋求安穩,而是繼續學習,最好是為理想和興趣而學習。因為學校裏學到的知識不能讓你充分麵對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你必須在第一個工作中獲得充足的儲備。所以,在挑選第一個工作時,應該多看看公司的企業文化,多看看公司是否提供足夠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多看看這家公司的老板是不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年輕人不要害怕犯錯。美國一位大企業家曾這樣建議:“年輕人需要多犯錯,因為錯誤是事業發展的最好燃料,錯誤可以讓你懂得如何扭轉逆境。我們隻要學會如何不再犯同樣的錯就可以了。堅持這樣的原則,你會比那些保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對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勇氣一共有四種,它們是:

  2 不畏失敗,敢於嚐試。

  2 承認錯誤,從失敗中學習。

  2 遠離恐懼,挑戰困難。

  2 勇於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

  如果具備了以上這四種勇氣,如果能用自己的智慧發揮這些勇氣的作用,那麽,麵前的道路將無比寬闊,你會實實在在地體驗到“鵬程萬裏”的自由與豪邁。

  不畏失敗,敢於嚐試

  梁啟超在《新民說?論進取冒險》中說:“進取冒險精神,人有之則生,無之則死,國有之則存,無之則亡。”也許讀者會覺得,這裏的“生死存亡”說得太嚴重了。但是,不要忘了,在梁啟超的時代,也許隻有這樣激進的思想才能喚醒沉睡的巨龍。如果將這種思想放到今天,可以這樣理解:進取冒險的精神是勇氣的一種體現,一個人擁有它就會獲得成功,失去它就會走向失敗,一個企業擁有它就會贏得市場,失去它就會流於平庸。

  一個在金融界做得非常成功的朋友說:“我很高興我是一個敢於冒險、喜歡嚐試新事情的人。在我所嚐試的事情中,有90%以上都是有所收獲的。就算是失敗的那10%,我在其中也學到了很多教訓,它們讓我更加珍惜那成功的90%。”

  這位朋友的“90%”其實就是我在談自信時所說的“從成功裏獲得自信”,“10%”就是“從失敗裏增加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都要有勇氣去嚐試才能得到。

  雖然任何成功都有運氣的成分,但是首先要有勇氣去嚐試,這樣,當運氣來臨,你才能夠抓住機遇。如果沒有勇氣,不敢去嚐試,你永遠都不會擁有任何機會。

  我的執拗天性

  1998年,我在決定要回到中國創建研究院之前,曾征詢過不少朋友和同事的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和我一起回到中國。但我驚訝地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讚成我的想法!他們說

  “成功的中國人不會留在中國。”

  “你知道為什麽在美國的中國人那麽優秀嗎?就因為中國最優秀的人都出來了。”

  “回去?整天就要和官員打交道,陪笑臉,說好話,那多無聊啊!”

  也有一些中國同事列舉出了許多反對的理由,比如,小孩子要讀書,大陸太髒、太亂,太太不願搬家,現在工作很滿意,已經有足夠的錢了,就算搬過去,早晚還不得回來,等等、等等。

  就像淩誌軍在《追隨智慧》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也許是我的執拗天性發生了作用,也許是我的一股熱情和幾分天真左右了我的抉擇,在其他人的反對麵前,我沒有退縮。我對我的妻子說:“管他呢,我自己先回去。我絕不相信中國所有優秀的人都出國了,在中國,總能找到喜歡科學研究的人。我就是要做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

  我當時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態度被記者稱為“天不怕地不怕”,其實,我隻是有一股勇氣罷了。我知道,回中國創建研究院存在短期內的風險,但從長遠來說,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未來的中心,作為能夠橫跨中西文化的華人,我應該把握這個回到中國的最好機會。

  後來,微軟在中國創建的研究院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我實現了自己當年的理想,受我的影響加入研究院的一批優秀人才,如張亞勤、沈向洋、張宏江等也都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勇氣的人不怕風險,而願冒風險的人往往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回報。當你考慮需要鼓起勇氣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不妨客觀地做個風險和回報的對比。

  勇冒風險的獎賞

  我到了微軟總部後,發現了一件很巧的事:我的部門裏有五位總經理,他們都是在15~20年前加入公司的,目前他們居然都是身價幾千萬美元的富翁。

  因為微軟公司有分配“認股權”給所有員工的製度,所以,並不是職位越高的員工越有錢,而往往是工作越久的員工越有錢,尤其是在1985~1998年間,微軟股票的狂飆製造了很多富翁。而我加入公司時,公司已成為一個巨人,股票價格的變化也不會很大了。所以,我拿到的“認股權”幾乎是不值什麽錢的。

  當家人聽到這個奇怪的事情時,都問我是否會有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對他們說:“我加入的是一家世界領先的軟件公司,沒有冒任何風險;而他們當初加入的是一家未來還是未知數的公司,所以,這是對他們有勇氣冒風險的獎賞。”

  承認錯誤,從失敗中學習

  在人生的嚐試中,你可能會遭受千百次的失敗,可能會在嚐試中發現許多工作都不適合你,但是,千萬不能因此放棄了你的勇氣。亨利?福特在進軍汽車業的前三年,破產過兩次;美國大百貨公司梅西百貨曾經七次遭遇轉折點——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失敗”,終於取得成功;萊特兄弟在經曆了數百次失敗的實驗以後才駕駛著人類第一架動力飛機飛上了藍天——所以說,不能懼怕失敗,隻要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說不定下一次就會有成功來敲門了。

卡內基說:“人要懂得從失敗中培養成功,因為障礙與失敗就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穩固的踏腳石。”

  大多數成功者都會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此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古人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對此,我還想補充一點:隻有學會在失敗中學習和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前的必經階段,那麽,學習就是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內在動力了。

  當我作為一個“外來者”走進微軟的時候,發現自己和其他主管相比的一個最大長處,就是我曾經失敗過,而他們大多都沒有類似的教訓。在現在這種競爭越來越劇烈的時代,有失敗經驗的人更容易在災難尚未來臨時預測到潛在的風險,對自己也不會有過高的自信,更容易接受失敗的可能性,更善於從失敗中學習。

  五步驅散失敗陰影

  有一位剛剛經曆了慘痛失敗的學生問我:“我該如何驅散失敗的陰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如何再一次地得到自信和勇氣?”

  我的回答是:“人都會犯錯。犯錯後,我建議你采取下麵五個步驟:(1)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要麻醉自己;(2)要從錯誤中學習,以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3)經過了上麵兩個步驟後,要原諒自己,不要讓自己永遠把這件事掛在心上,可以多找朋友或親人溝通,或者讓自己想想快樂的事情;(4)從失敗中增加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以便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理解;(5)坦然地麵對錯誤,甚至主動用它來幫助別人。”

  遠離恐懼,挑戰困難

  勇氣的最大敵人可能就是對失敗的恐懼。其實,在曆史的長河裏,任何個人的失敗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你曾經放手去拚搏過。回顧曆史上的名人,人們可能隻記得他們的成功,卻很少去關注他們的失敗經曆和不斷嚐試的勇氣。

  居裏夫人說:“人生的旅途也許很遙遠,也許很黯淡,但是,不要害怕,勇敢的人麵前才有通路。”

  羅斯福說:“我們沒有什麽害怕的,惟一值得害怕的隻是害怕本身。”

  馬克?吐溫說:“勇氣不是缺少恐懼心理,而是缺少對恐懼心理的抵禦和控製能力。”

  成功者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來麵對恐懼和困難。任何事業上的成就都不是輕易就可以取得的。一個人想要在工作中出類拔萃,就必須麵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必須正視事業上的挫折和失敗。隻有那些有勇氣正視現實,有勇氣迎接挑戰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超越自我的目標,達到卓越的境界。

  我在蘋果公司學到勇氣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第一次理解了勇氣對於企業領導者的重要性。

  那時,我屬下有一支隊伍,這個隊伍的經理是我老板的朋友,而這個隊伍負責的項目也是我老板最欣賞的。當時,我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做得很不好,項目經理也不是一個好經理。但是,因為我的老板重視它,我始終沒有勇氣來處理這個問題。此外,我也擔心,如果解散了這個隊伍,其實也是對我個人工作的一種否定,因為我已經讓這個隊伍存在一年多的時間了。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離開公司。但是我覺得,公司多年來對我不薄,我在走之前應該為公司負責,做完我早該做的事。我應該把這個隊伍和經理裁掉,大不了會引起員工和老板的不滿。

  當我把這個決定付諸實施後,令我驚訝的是,很多員工不但沒有對我表示不滿,還跟我說他們多麽認可這個決定,他們認為我非常有勇氣、有魄力。公司領導也並沒有因此而責怪我,反而認為,我勇於承認錯誤並勇於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讚賞。連我的老板也承認,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這件事讓我明白,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要有勇氣做應該做的事,要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要有勇氣接受這些事情可能帶來的風險。但是,如果你的決定是正確的,它的風險一定會低於我們的想象。此外,在管理企業的時候,自覺的、勇於認錯的、有勇氣的領導者才是最讓人尊敬的。

  在麵對困難、迎接挑戰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積極、向上的精神,並由此養成勇於麵對、不畏挑戰的好習慣。這個習慣不僅是在碰到大的難題時形成的,也是在每天處理小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出來的。當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疑問的時候,不妨鼓起勇氣去問問師長、同學或是同事;當你因為潛在的風險而困惑不安時,不妨多問問自己:你怕失去什麽?最壞的下場是什麽?你不能接受嗎?

  肖伯納說:“困難是一麵鏡子,高懸在生命的險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顯出懦夫退卻的身影。”

  羅斯福說:“實現明天理想的惟一障礙是今天的疑慮。”

  因此,建議大家拋棄自己的疑慮和恐懼,做一個一往無前的勇士!

勇於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

  當新的機會擺在麵前的時候,敢於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而在還沒有找到“新的機會”之前,就放棄已經擁有的東西,則需要更多的勇氣。

  許多人不願放棄已有的東西,不願意開拓新的天地。這些人總是在機會麵前猶豫、彷徨,讓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錮著自己的頭腦。其實,有些東西看起來值得珍惜,但這種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礙你獲得更大成功的根源。當新的機會到來時,勇於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功虧一簣,更不是半途而廢,而是為了謀求新的發展空間。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當然也應該是有智慧地放棄已經擁有、但可能成為前進障礙的東西,你多半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拋開的不過是一把雖能遮風擋雨,但又會阻礙視線的雨傘,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卻是更加廣闊、更加壯麗的江山圖景!

  我自己的兩次“放棄”

  我的第一次放棄是在大學裏麵改換專業。

  讀中學時,我曾經想成為一名律師,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選擇了攻讀政治學和數學。我從來沒想過其他的選擇,因為我的父親也是做政治的,後來父親雖離開政治舞台但仍從事政治研究。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希望我做什麽,可我覺得子承父業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時候有幾件事情讓我以為自己很有政治方麵的天分:一次是在台灣讀小學時,我領導班上的同學檢舉老師對學生罰款甚至侵吞班費的行為;另一次是在美國讀中學時,我寫了一篇政治論文《漠視——美國人麵臨的最大敵人》,並因此獲得了全州作文競賽的一等獎。那時,我幼稚地認為,這些事實似乎都印證了自己有很高政治天賦。所以,大學選專業時,我選讀了人文學院,我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要做一位律師或一位政治家。

  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樣。我覺得,自己在專業課上提不起精神,成績也不好,最令人沮喪的是,我感覺不到激情和動力,甚至想把枯燥無味的課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什麽出眾之處,既沒有那種熾烈的熱愛,更沒有獻身的欲望,還很厭惡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最終,我認定那不是一個適合我的行業,於是我決定放棄政治和法律專業的學習。

  很幸運的是,學校允許學生轉係,而且,我當時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最愛——計算機科學。我並不因為已經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而懊悔。我認識到,那不是我想從事的事業,我沒有在那裏用掉我的半生甚至畢生的時間才是我的幸運。所以,我勇敢地放棄了原來的專業,開始了我在計算機領域的嶄新人生。

  我的第二次放棄是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恩師瑞迪破例地挽留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書。本來我覺得這個工作很好,因為讀博士時一直把我的老師當作楷模,所以,留在學校可以很自然地給自己一個機會來走他曾經走過的路。

  但是,在那段時間裏,我也感到很困惑。雖然這個學校的計算機科學係是世界頂尖的,但這個工作對社會的影響力太小,不符合我的人生理想。

  我發現,許多教授都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了如何獲得終身職位,怎麽樣去找到最好的學生、怎麽樣去發表論文,等等。這些事固然是好事,但對社會的價值並不那麽直接。而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於社會的事,比如研發一種很多人都會使用的技術或產品,或是去幫助學生發掘他們的潛力。

  所以,當蘋果電腦公司來找我時,我的感覺就像是獲得了自由。很幸運的是,瑞迪老師也很支持我的新事業,多年來,他也在繼續指導和幫助著我。

  人生中這兩次勇於放棄的經曆,都使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地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放棄意味著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東西,得到的卻是自己主動追尋的事業。

  除了對已有的東西說“不”以外,還要學會對他人的要求說“不”。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回絕。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怕得罪人”而勉強接受。

  難以完成的工作

  有位同學問我:“您的工作一定有很多壓力。如果老板給你一項你認為很難完成的工作,您會如何應對?”

  我的回答是:“如果老板給我布置了很難完成的工作,我會讓他知道問題的難度在哪裏,並征詢他的意見。例如,如果碰到困難,在所有可取舍的因素中,什麽是最重要的,什麽是可以妥協的。如果他認為我的期望和他的要求不符合,那麽我會對老板說‘不’”。 “但是,如果他充分理解了工作的難度和失敗的可能性,那我會盡力去做,因為我知道他不會有不合理的期望,而且,如果我無法做到完美,我也知道如何做出妥協。在這種情況下,老板也知道,我會努力工作,如果做得不完美,並不是我沒有盡力,而是困難較大。”

不要接受對自己不切實際的任務,也不要對自己設置過高的目標。設置不切實際的目標,對自己和對公司的長期信譽都不利。但是,這並不意味可以不去接受挑戰,或不去麵對比較困難的任務。對於困難的事情,要仔細將任務分解成多個步驟,安排一個周密的計劃,事先明確每個步驟的風險因素,不要希望一蹴而就。隻有在智慧和耐心的指導下,才能發揮勇氣的力量,克服看似難以克服的困難,取得令自己和他人欣喜的成就。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勇氣絕不等於愚勇,絕不是不自量力、不計代價地橫衝直撞。

  有位著名的管理學家對學生們說:“讀《拿破侖傳》時,你隻需要看六頁就行了。拿破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於他的堅韌,不認輸。《拿破侖傳》的第六頁正好講到拿破侖跟同學打架。拿破侖個子矮,打不過,但是他下定決心,就是被打死了還要繼續。這種自殺性襲擊讓同學害怕了,隻好道歉了事。你學會這個就行了。”

  當一位同學就這位管理學家的說法征詢我的意見時,我明確地表示,自己不同意他的說法。我的回答很簡單:“我在這裏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且不自量力的家夥。我不是曆史學家,無法給拿破侖蓋棺論定。但這樣的愚勇顯然是不值得褒獎的。在現實生活中,靠這樣的‘自殺性襲擊’得到的成功更不值得鼓勵。這位管理學家犯了片麵、偏激的毛病。即便是鼓勵學生培養勇氣,也應當注意勇氣和智慧的結合。他怎麽能夠用這種不恰當的例子作為勇氣的注腳呢?”

  所以,一方麵要培養勇往直前的精神,拋開眼前的利害得失,最大限度地爭取成功;另一方麵也要避免走入偏激、愚勇的死胡同,學會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客觀的判斷。

--追隨我心的選擇

  2005年7月19日,我離開了微軟,加入了Google。一次簡單的工作變換,因為被訴訟,在新聞界被炒得火熱。網上的謠傳、批評、推崇、揣測、驚訝不斷。現在,身處於官司訴訟的暴風眼,我隻能說:

  “一切事實在下一年都會公諸於世。我做的事,沒有違背這本書裏的原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也有人想知道:“為什麽要做這個決定?為什麽離開微軟?為什麽加入Google?”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我必須聽從我心中的聲音,我的心告訴我:Google和中國,這才是追隨我心的選擇。”

  微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公司。我在微軟學到了很多,受益非淺。尤其令我終身難忘的是,有機會和比爾?蓋茨先生共事。

  作為一個個了不起的公司,微軟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Google是一個讓我震撼的公司。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新一代技術”和那種對創新的熱情。我發現Google遍地寶藏。它的技術和產品已遠遠超越了搜索領域,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它的每一個產品和網絡服務都是“讓人驚訝的好”。它以“一切自己動手”為原則,像一個大實驗室似的,讓公司的計算機科學家能夠自己設計特殊的軟件和硬件,並從中體會到“有重大影響力”的感覺。它能夠經過新的軟件開發模式,使網絡具備可以直接更新軟件的能力,讓用戶不會再有漫長的等待,從而真正地把互聯網服務發揮到淋漓盡致,造福社會,引領我們進入網絡技術的新時代。這些新的技術其實就是一種新的創新模式,是我向往並渴望學習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對誠信的執著。Google是一個“不做邪惡的事情的公司”。它絕不允許損害用戶的利益,也不允許Google的員工買公司的廣告。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一位新來的同事提出了一個 “先發製人”的戰略。在別的公司,他可能會被認為是天才。但在這裏,他周圍的人馬上說:“這是邪惡的。你希望別人這麽對你嗎?”然後,他很不好意思地收回了他的意見。這是我向往的一片“誠信”淨土。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對大眾利益的追求。Google上市時,堅持讓股民直接買Google的股票、而不是由大投資銀行分配給大戶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投資銀行,但卻得到了民眾的好評。Google 是一個先讓用戶滿意、然後再考慮賺錢、如果不賺錢也沒有關係的公司。Google大部分的軟件和服務都是免費的,而且許多軟件和服務雖然推出多年仍沒有找到好的商業模式。但隻要能夠幫助大眾,Google就會繼續做下去。這種對商場上慣有的“唯利是圖”作風的摒棄,贏得了用戶的心,也帶給了員工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是我尊敬的一種難得的信念。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激情魔力”。我認識的許多朋友都去了那兒。有些是資深研究者和科學家,我發現他們以前的憔悴消失了,他們充滿了活力;有些是我的學生,我發現他們像找到了一個夢幻之家,上班像是在享受。當我見到這些人時,跳進我腦海的就是我在第三封信中寫的:“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種對工作的熱情是讓我激動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自由+透明”。在Google,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做什麽,然後按照相同的興趣,大家結合成一個個的團隊。每個人想的都是怎麽為公司好、做出對用戶有意義的產品,而不是如何擴張自己的帝國。每個人都是透明的,沒有秘密,沒有“三角溝通”。每個人的目標和業績也是透明的,在公司內部網絡上即可看到。我第一次見到一批Google的中國員工,他們說他們都在考慮回中國。當我問道,“你老板的隊伍隻有兩三個人,如果你走了,剩下的人就更少了,老板不會勸你留下嗎?”我看到幾十對不解的眼睛,它們像在問我:“難道你不記得我們這裏的‘自由+透明’?難道你不認為我們的老板會為公司著想嗎?”這樣的團隊氛圍讓我覺得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

  這些震撼激起了我的思考——

  青年+自由+透明+新創新模式+大眾利益+誠信=Google的奇跡。中國有最優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帶入中國,是不是可以創造一個“Google中國的奇跡”?是不是可以幫助中國青年創造未來更多 “中國的Google”的奇跡?在我的論壇上有位學生提出:“無論微軟、Google、開複的糾紛最終如何解決,最後的真正贏家是中國青年,是中國。”知我者,學生也。

  當我一次又一次的再審我正在收尾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時,讀到我自己寫的許多文字:“追求你的最愛”、“終身學習” 、“你有選擇的自由”,“做最好的自己” ……這讓我想到的是,我應該聽聽我心中的聲音。無論這個決定帶來多少困難,如果我沒有追隨我的心,我將終身後悔。如果我沒有堅持我的原則,我怎麽能建議你們這麽做?

於是,我做了重大的決定。

  我有選擇的權利——我選擇了Google。我選擇了中國。

  我要做有影響力的事——在中國,我能更多地幫助中國的青年,做最有影響力的事。

  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經過學習新的創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

  2005年7月5日,我走進了我老板的辦公室,我說的第一句話是: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

  李開複
(全書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