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

心等虛空─毀我不嗔,讚我不喜。心等無量─慈悲喜舍,如如不動。心等平等─廣大包容,平等無二。心等真如─上下十方,無所不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睿智的哲言,銳利的刀鋒:《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2008-10-14 04:06:48) 下一個

作  者: 張遠冰,張春雪 編著
出 版 社: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6-1-1
* 字  數: 130000
* 版  次: 1
* 頁  數: 142
* 印刷時間: 2006-1-1

所屬分類: 圖書 >> 自我實現/勵誌 >> 個人修養 >> 為人處世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勵誌書,更是一本勵智書。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串串睿智的哲言,如銳利的刀鋒,把人性、智慧和成功的真諦剖析得淋漓盡致,新穎深刻,給人以全新而質樸的震撼和思索,實為案頭枕邊的必備佳作。

目錄

序:帶著領帶上路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1 近路不快
2 賣防毒麵具給北極熊
3 捷徑
4 擋住眼睛的目標
5 智慧門
6 雪融化了是春天
7 經濟學是什麽東西
8 欲望與貪欲
9 翹板的兩端
10 寒酸與無知
11 最大的需要
12 男人與女人
13 施舍與鼓勵
14 世上更可怕的聲音
15 向動物學習
16 吃肉與吃苦
17 智慧的境界
18 投機與投資
19 會打官司同度坐
20 災難上的碩果
21 貧窮與富有
22 粗俗的醇厚
23 磨難如風
24 愛的尺子
25 自己的一瓢水
B篇 改變生命的高度
26 生命的溫床
27 壓力與力量
28 成功的目標
29 怕
30 心中的冰點
31 真實的上帝
32 兩種結局
33 一滴與一生
34 聰明與智慧
35 失敗者的通病
36 每天多一小時
37 窮是極地
38 生命的輝煌
39 絕望與希望
40 改變生命的高度
……
C篇 傾聽沉默


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作者: 張遠冰 張春雪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序:帶著領帶上路
  一個男子在驕陽似火的大沙漠裏行走,他兩天沒能喝上水,舌幹口渴。
  忽然,他看見前麵有個騎駱駝的人,就向他討一點水喝。
  那人說道:“我這裏隻賣領帶,你先買一條,水慢慢就會有……”
  “我要的是水!是水!!!領帶有屁用?!”一頓暴斥,他頭也不回地向前趕路。
  毒辣的太陽,幾乎把他身上的血都要榨幹,他渴得快暈倒了。
  這時,他發現不遠處又有一個騎駱駝的人,乞求道:“請您賣點水給我……”說著將大把鈔票向外掏。
  “我這裏隻賣領帶……”
  男子氣得發瘋,幾近絕望,可現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繼續向前慢慢蠕動,突然眼睛一亮:前麵有一家豪華賓館!
  正準備進去,他被看門人攔住了。
  “不行!”看門人說,“這是一流賓館,沒有領帶不得入內!”
  裏麵傳來“嘩嘩”的水響,男子眼前一黑,倒斃在賓館門前。
  
  常常,有人失敗不在於沒有明晰的目標,恰恰在於有太過清晰的目標。清晰得看不見一切,除了目標。
  在匆匆趕往目的地的旅途,不屑帶上一條看似無用的“領帶”。結果呢,永遠無法找到心中甘甜清冽的泉“水”——他被輝耀的目標擋住了眼睛!
  好了,朋友,也許現在你已在路上。慢點,暫停你急促的腳步。
  耽誤了你趕路?對不起,我隻想告訴你,別忘了,帶上一條“領帶”。
  “領帶”?“領帶”在哪裏?
  向後翻。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近路不快

  近路有時不快,
  快路常常不近。
  
  在法國,土豆種植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到推廣。
  宗教迷信者不歡迎它,還給它起了怪怪的名字——“鬼蘋果”;醫生們認定它對健康有害;農學家斷言,種植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
  法國著名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曾在德國吃過土豆,決定在祖國培植它。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未能說服任何人。
  麵對著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他一籌莫展。
  後來,帕爾曼切決定借助國王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1787年,他終於得到了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栽培土豆。
  帕爾曼切發誓要讓這不受人歡迎的“鬼蘋果”走上大眾的餐桌!
  他耍了個小小的花招——請求國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裝的衛隊,每個白天都在那塊地裏嚴加看守。
  這異常的舉動,撩撥起人們強烈的偷竊欲望。
  當夜幕降臨,衛兵們撤走之後,人們便悄悄地摸到田裏偷挖土豆,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將它移植到自家的菜園裏。
  每晚,土豆田裏都能迎來一些躡手躡腳的偷竊者。就這樣,土豆這醜醜的小東西昂然走進了千家萬戶。
  帕爾曼切終於夙願得償。
  我為那長在法國土地上的土豆感到慶幸,更為帕爾曼切的執著與智慧唏噓不已。
  我凝視著自己的雙手,殷殷叮囑它:假若你捧住了一株值得捍衛的秧苗,你就要以心為圃,以血為泉,培植它,澆灌它,守望它,期待它,動用整個生命的力量去磨圓一個塊莖,讓世界知道,有一塊方寸之地,最適宜種植奇跡……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賣防毒麵具給北極熊

  庸人等待機會,
  凡人捕捉機會,
  超人製造機會。
  
  有一個推銷員,以能夠賣出任何東西而出名。
  他已經給一個四肢發達的年輕人賣過一副拐杖,給一位健壯的長跑運動員賣過一輛輪椅,給瞎子賣過一台電視機。
  但他的朋友對他說:“隻有賣給北極熊一個防毒麵具,你才算是一個優秀的推銷員。”
  於是,這位推銷員不遠萬裏來到北方,那裏是一片莽莽雪原。
  “您好!”他對遇到的第一隻北極熊說,“您一定需要一個防毒麵具。”
  “這裏的空氣這樣清新,我要它幹什麽?!”北極熊說。
  “現在‘非典’時期,我們地球人都有一個防毒麵具。”
  “真遺憾,可我並不需要。”
  “您稍候,”推銷員說,“您已經需要一個了。”說著他便開始在北極熊居住的雪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廠。
  “你真是發瘋了!”他的朋友說。
  “不然。我隻是想賣給北極熊一個防毒麵具。”
  當工廠建成後,許多有毒的廢氣從大煙囪中滾滾而出,不久北極熊便來到推銷員住處對他說:“現在我需要一個防毒麵具了。”
  “這正是我想的。”推銷員說著便賣給了北極熊一個。
  “真是個好東西啊!”推銷員興奮地說。
  “別的北極熊現在也需要防毒麵具,你還有嗎?”
  “你真走運,我還有成千上萬個。”
  “可是——,能否打聽一下,你的工廠裏生產什麽呢?”北極熊好奇地問。
  “防毒麵具。”推銷員興奮而又簡潔地回答。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捷徑

  曆盡坎坷,便生智慧;
  走盡彎路,便有捷徑。
  智慧是跌倒時的頓悟,
  捷徑是彎曲了的直線。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遠的山村,因盛產板栗而聞名。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板栗掛滿枝頭。當地山民最忙碌的日子也隨之到來。
  因新鮮的板栗最為搶手,所以誰都希望自家的板栗能夠先人一步運到城裏,賣上個好價錢。
  競爭自然十分激烈。大家爭先恐後地從山上采摘果實,然後運回家裏,將剛剛收獲的板栗悉數倒出,全家老小圍成一圈,依其個頭大小進行遴選、分級,再馬不停蹄地沿著新修的鄉村公路運到城裏向外批售,就像是在和時間進行一次賽跑。
  可盡管每個人都在分秒必爭,但他們發現自己始終要比村裏的石根慢半拍。每次當他們心急火燎地趕到果品批發市場時,石根卻已喜滋滋地開著空車往回返。
  幾年下來,都是如此。人們不禁疑竇頓生:“咦,這小子難道有啥捷徑?”
  終於有一天,幾個飽嚐壓價之苦的山民,將笑逐顏開的石根“劫”進了飯館,向他探詢總是搶先一步的捷徑。
  石根愜意地呷著酒,兩眼眯成了一條縫,不以為然地說:“咳,俺哪有啥捷徑?隻不過每次摘完板栗,俺就直接裝進麻袋裏,撂上車,專揀坎坷不平的山路走,一路顛簸下來,小的就漏到了下麵,大的便留在上麵。雖然這比走平路要慢一點點,但也省去了用來分級、挑選的時間。兩相衝抵,結果還是節約了時間……”
  一語道破迷津,眾人愕然。
  一帆風順的旅途隻能釀就墨守成規的思維,而人生中的捷徑從來都是在經曆了顛簸與坎坷之後才赫然閃現。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擋住眼睛的目標

  專注目標時,目標擋住了眼睛;
  無視目標時,目標出現在眼前。
  
  一位猶太人走進銀行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坐了下來。
  “請問先生,您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們效勞嗎?”
  經理一邊小心翼翼詢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名貴的西服,高檔的皮鞋,昂貴的手表,還有鑲寶石的領帶夾子……
  “我想借點錢。”
  “您想借多少?”
  “1美元。”
  “隻借1美元?”經理驚訝得張大了嘴巴。
  “難道他在試探我們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效率?”於是便裝出高興的樣子說:“隻要有擔保,無論借多少,都可以。”
  “好吧,”猶太人由豪華皮包裏取出一大堆股票、國債及其它債券放在經理的辦公桌上,“這些做擔保可以嗎?”
  經理清點了一下:“先生,總共50萬美元,足夠了。不過先生,您真的隻借1美元嗎?”
  “是的。”猶太人麵無表情。
  “好吧,年息6%,一年後歸還,我們就把這些股票和證券還給您……”
  “謝謝!”猶太富豪辦理完手續,起身離去。
  一直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從後麵追了上去:“我是這家銀行的行長,我實在弄不懂,您擁有50萬美元的證券,怎麽隻借1美元呢?” “既然您如此熱情,我不妨把實情告訴您:我是到這兒辦件事的,可這些票證放在身上不太安全,而幾家金庫的保險箱租金又太昂貴了。
  “所以嘛,就把它們以擔保形式存放在貴行,而這最多也不過交6美分的利息……”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智慧門

  成功是華堂,
  智慧是前院。
  推開虛掩的前院大門,
  才能邁進成功的聖殿。
  一
  哲學家來到集市上。
  屠夫問:“你會殺豬嗎?”
  哲學家答:“不會。”
  鐵匠問:“你會打鐵嗎?”
  哲學家答:“不會。”
  商人問:“你會經商嗎?”
  哲學家答:“不會。”
  他們又問:“那你會什麽?”
  “我會思想。”
  眾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錢一斤?”
  哲學家說:“我不能做你們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們所不能思考的問題。”說完他便開始思考,眾則無語。
  二
  有一天,俄國作家索洛古勒來看望列夫托爾斯泰,說:“您真幸福,您所愛的一切您都有了。”
  托爾斯泰說:“不,我並不具有我所愛的一切,隻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愛的。”
  人們都渴望“有我所愛”,豈不知,“愛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三
  一位成果卓著的老科學家和一個年輕的歌星同機到達某市。
  他們走下飛機舷梯時,歌星被圍得水泄不通,而老科學家則孑然一身,無人問候。
  事後有人為老科學家鳴不平,但他卻說:“歌星是麵對麵地為人們服務的,我們卻是背對背地為大家服務的。麵對人群,怎能思考和實驗?”
  其實,我們更缺少的,就是這種“背對背地服務”。
  四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故事。
  佛祖為了消除人們的疾苦,就從人間選了100個自以為最痛苦的人,讓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寫在紙上。
  寫完後,佛祖說:“現在,請你們把手中的紙條相互交換一下。”
  結果,這100個人交換看了別人的紙條之後,個個都非常驚奇。
  過去,總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現在才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還有什麽消沉的理由?
  五
  開學第一天,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做一件事,每個人盡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後再往後甩。”
  說著,他做了一遍示範。“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麽簡單的事,誰做不到?
  可是一年之後,蘇格拉底再問的時候,全班卻隻有一個學生堅持下來,這個人就是以後的大哲學家柏拉圖。
  六
  一乘客上了出租車,並說出自己的目的地。
  司機問:“先生,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難道不是最快的路?”
  司機回答:“當然不是。現在是車流高峰,最短的路
  交通正擁擠,弄不好還要堵車,所以用的時間肯定要長。你要有急事,不妨繞一點道,多走些路,反而會早到。”
  生活,的確經常需要這樣的“繞道”。
  七
  有人問被稱為希臘七賢之一的阿那哈斯:“你說,什麽樣的船隻最安全?”
  阿那哈斯回答:“那些離開了大海的船隻。”
  “哦,我明白了,離開了道路的車輛,離開了戰場的士兵,也都同樣可以安全無比。”
  “是的,但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呢?”
  八
  有一個富人,害怕死後財產再無用處,因此想送一些財富給窮人,條件是隻送給那些對生活毫無希望的人。
  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衣衫檻樓的乞丐坐在一堆垃圾上,就走過去送給他100個金幣。
  這乞丐不解,問富人為什麽會送給自己這麽多錢。當富人說明了原因後,這乞丐氣憤地把金幣擲還給他,說:“隻有死去的人才沒有希望!”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經濟學是什麽東西
  經濟學解釋現象,
  實幹家改變現象。
  中國的知識分子多數貧寒而有大誌,為國讀書的使命感自幼就生根發芽,我十年前接觸波普爾和弗裏德曼的書籍並開始用功,原因也少不了這一點。
  但是,我越讀就越失望。
  為什麽?因為胡說八道的“經濟學家”太多。什麽洪水有利第幾產業,什麽要靠花錢來恢複信心,什麽最低工資製度能夠保障窮人,什麽扶持這個傾斜那個,什麽中國底子薄所以不能搞自由貿易等等。
  即使這個社會人人都有弗裏德曼、阿爾欽一樣的經濟學見識,對經濟的繁榮也於事無補!
  對“知識救國”的失望,是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有一句話是對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兩回事,人的思想可以有很大的差別,但他們的行動都是一樣的。
  去買麥當勞,您很想守秩序排隊,還想隔得很開,不要身貼身。但如果是那樣,您就一直遠遠站著吧,所有人都以為您隻是在等人。
  相信每位讀者都遇到過——或者自己就是——曾經誓言要抵製“日貨”或“美貨”的人,我跟他們爭個麵紅耳赤,結果還是水火不容。
  但行動上呢,他們的“刻意犧牲”其實是很小的,隻不過是買諾基亞手機和NEC手機的差別而已。
  如果為了幫助他們更徹底地履行他們的誓言,好意告訴他們,其實諾基亞也采用了日本人的技術,而NEC其實是在中國組裝的,電話公司裏的芯片都是美國貨,山水音響其實是香港的資金,《還珠格格》是用日本機器拍攝剪輯的,他們就會覺得我在抬扛。
  說,可以有很多套;做,則隻有一套。
  思想上,大家可以天馬行空,各執己見,亂說一通。
  但是,如果付諸行動,則要承受紮紮實實的損失。口頭上我們勢必要跟對手過不去,但行動上我們很難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
  結果,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可觀察的人的行為都是非常相近的,至少比起他們內心想法的差異而言是如此。正因如是,思想上的偽劣商品,比實物世界的偽劣商品多得多!
  我們永遠不知道李嘉誠那麽做為什麽便獲得了成功,說“不知道”,那是因為很多失敗的人也是那麽做的。有人想模仿巴菲特的成功經驗,但無數失敗的人也是那麽做的,而另外很多不那麽做的人卻也同樣取得了成功。
  貧窮的農村家庭為什麽要多生男丁,是聰明,是愚昧,是迷信,是傳統?我們不知道。
  我們隻知道,在那樣的條件下,子女是儲蓄和投資的主要途徑,隻有男丁多的家庭,日子才更容易支撐,父母晚年才更有保障。至於這些不懂經濟學的農民為什麽會發現並堅持這個選擇,我們不知道。
  應該開誠布公地告訴讀者:經濟學不知道怎樣把一個人訓練成為成功的商人。
  要成功,那麽運氣、努力和經驗就缺一不可,但是,經濟學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逐一掂量這些因素,逐一對這些因素論功行賞。
  經濟學隻是指出一個企業要符合什麽條件才更有機會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但怎樣才能達到這一點,經濟學就束手無策,無言以答。
  經濟學是解釋人的行為的經驗科學。它解釋的對象是可觀察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不可觀察的動機、願望、理想、觀點和感受。經濟學隻是解釋——也僅能解釋——人們“做了什麽”,而無法解釋——也沒有興趣解釋——人們“為什麽會這麽做”。
  這類似於我們知道一個奧運冠軍是怎樣的,但這種知識跟如何才能訓練出一個奧運冠軍是兩回事;我們知道誰誰誰是諾貝爾獎得主,但這有別於要我們培養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我們知道一個健康、聰明的男嬰是怎樣的,但如何才能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男嬰,則是另外一回事。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欲望與貪欲
  引人進步的是欲望,
  讓人毀滅的是貪欲。
  一位砍柴的老人偶然在山間發現了一股泉水,泉水從窄窄的石縫中汩汩地往下流淌,在岩石的下方,有一個淺淺的小坑。
  透過清水,老人看見在坑裏有—些細碎的東西閃閃發光。老人用雙手小心翼翼地將那些發光的東西捧起——啊,金砂!
  此後,老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那股泉水處取一次金砂,可以想見,老人的日子很快富了起來。 老人的兒子通過盯梢,終於發現了老人的秘密。
  兒子看看窄窄的石縫、細細的泉水,再看看淺淺的小坑,直埋怨老爹沒早將這個秘密告訴他,要不早發大財了。
  兒子見細細的泉水就能衝來金砂,使想:如果泉水再大一點兒,不就可以衝來更多的金砂了嗎?
  貪欲使他不顧一切地拓寬了石縫,鑿深了坑。
  然而,令他沮喪的是,多的金砂非但沒有出現,反而連原來的那點兒也沒有了。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是得隴望蜀,欲壑難填。民間有句老話:貪小便宜吃大虧。貪欲,往往會使你失去更多。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翹板的兩端
  得與失,利與害,
  好比翹板的兩端。
  一端加重了,
  另一端上升。
  那一年他35歲,隨部隊首長去北京軍區匯報工作。
  晚上,軍區舉行舞會招待他們。一曲終了,首長走到他麵前,指著一位姑娘說:她是專業舞蹈演員,可惜找不到好舞伴,你去陪她跳。
  他望去,她長得很漂亮,身材也非常好,舉止之間,透著一種拒人千裏的高傲。他不喜歡這種漂亮高傲的女孩兒,但是奉首長之命,隻好禮貌地請她跳舞。後來,他知道了她是軍區首長的女兒。
  一個月後,他又被召到北京,這一次,是首長在家裏親自召見。
  他這才知道,她已經半年多沒回蘭州了,她想在北京學外語,然後去美國讀書。這次讓他來,是想讓他去蘭州為她辦理回京手續。
  5天後,他辦好了一切手續,戶口、糧食關係、工作關係、團關係等。那是辦事效率還很低的20世紀80年代初,像這樣的手續,最快也得半個月。
  “除去路上,你隻有三天的辦事時間,你能告訴我你怎麽辦的嗎?”她問。
  他搖搖頭:“不能。我可以給你結果,過程是我自己的。”
  如果說第一次見麵,她對他還隻是好感,那麽這一次,她已經愛上他了。
  接下來的一星期,她陪他遊覽北京名勝。讓她更加驚訝的是他的博學。他對於北京的了解,遠遠比她這個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人寬廣得多,也深刻得多。
  她越是和他接觸,就越是離不開他,越是發自內心地愛他。他已經感覺到她的愛。更致命的是,他也愛上了她。
  可是,他已經結婚,妻子是一名小學教師,剛剛為他生下一個女兒。怎麽辦? 矛盾、掙紮、痛苦,最後他還是決定,拒絕這份遲來的愛。
  “也許我這麽做太殘忍了,但是我別無選擇。”他歎了口氣。
  我望著他,在心裏產生—絲疑問。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他猜出我的心思,把吸了一半的煙放在煙灰缸裏撚滅。
  “你如果細心,一定會注意到,我每次吸煙,隻吸一半。”
  我問:“為什麽?”
  “吸煙是有害身體的,一個人既想享受吸煙的快樂,又要盡量少傷害自己,最好的辦法是每次隻吸半支煙,把後半支扔掉。我做過實驗,這後半支煙尼古丁的含量,比原來正常含量還高。”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吸煙過程中,前半支煙所含尼古丁,一部分被過濾到了後麵。所以——”他坐直身體,“愛情就像吸煙,她的快樂是攜帶著傷害的。要想享受快樂又要少傷害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隻吸前半支。”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麽愛情總是女人受傷最深?她們總是堅持把後半支吸完。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寒酸與無知
  寒酸與富有相伴,才是簡樸;
  無知與成功相隨,才是專注。
  傳媒采訪李嘉誠,談到對財富的認識與駕馭,李嘉誠抬起腳,指一指:“這雙皮鞋穿了7年。”
  張藝謀開車,坐在身後的同事開玩笑,唱起:“老張開車去東北,撞了……”張藝謀在哄堂大笑中一臉不解,他不知道,也沒聽過風靡全國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他解釋:我不會打字,從來不上網。
  但是,那雙7年的舊皮鞋上,是一個身價數百億美元的富豪;那位不會打字上網的導演,獲數個國際大獎,創造了兩億五千萬票房的中國電影神話。
  李嘉誠的舊皮鞋,證明了他的簡樸,他在富貴之下有一顆常人難以達到的淡泊之心。張藝謀的無知,顯示他對電影的專注,心無旁騖。他們得到的是更深的仰慕與尊敬。
  但是,如果我是一個輕輕推開門準備求職麵試的畢業生,或是一個辦公室裏忙忙碌碌的白領,或是一個奔走街頭的業務員,我穿舊皮鞋,我不會打字上網,隻會說明我能力粗疏,生活落魄,麵對的會是拒絕、批評,甚至蔑視。
  世界就是這樣不公平。
  世界也就是這樣公平。
  一切用實力說話,實力是硬道理。
  無論是李超人還是張大師,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其實隻有兩點:生生不息的追求與百折不撓的精神。此外,即使10億人,也會有10億條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成功道路。
  所以,讓我們把自信心和皮鞋一起擦得鋥亮,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行走、追尋。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雪融化了是春天
  雪融化了是冰水,
  雪融化了是春天。
  想象的翅膀飛得多遠,
  離庸俗的境界就多遠。
  
  “雪融化了是什麽?”某老師在課堂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小學生近乎異想天開地回答道:“春天!”
  然而,他的老師卻一本正經告訴他錯了,並把“標準答案”寫在黑板上,叫學生們用心記住,答案是“水”。
  雪融化後變成水,這是常識,但孩子的回答就錯了嗎?
  至今,我們的記憶中還有“冰雪融化,種子發芽,果樹開花”這樣讓人怦然心動的句子——這難道不是指美麗的春天嗎?!多麽麵目可憎而機械的“標準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喀嚓”一聲剪斷了!
  另據報載,不久前,一位小學生家長給教科所蔣國華教授寫了一封信,信中也曾提到一件類似的“黑色幽默”,不妨將信件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我的同事的孩子剛上初中,這個男孩子非常喜歡看課外書,懂得許多東西,但又暫時沒有被馴化成‘好’學生。
  一次語文課上,老師講解課文的一段,說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山茶花。他站起來反駁老師,說鮮血不可能染紅山茶花,並把花為什麽會是不同顏色的科學道理講了一遍。
  老師大概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大逆不道的反抗,當即勃然大怒,把他趕出了教室,罰他不準上課,並鄭重前來家訪,要家長加強管理……
  老師固守著答案的惟一性,不允許學生有異想天開的想法,並始終不遺餘力地維護自己的權威性,師生沒有對話平台,彼此之間難以溝通。
  不得不承認,這便是目前國內大部分學校教育的現狀。我們不妨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吧。
  凱特是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學的一名學生,有一天,她很客氣地給當地一家快餐連鎖店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她希望能終生免費吃炸雞,因為這是她的最愛。
  讓人吃驚的是,這家快餐店竟然答應了她看上去有點荒謬的要求。
  還有比這更讓人吃驚的事,凱特不是純粹因為好玩才有此“荒唐”之舉的,這是她的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老師要求班上每個學生給當地企業寫封信提個“盡可能荒謬”的要求。
  換句話說,是老師鼓勵他的學生去“異想天開”的。
  這項作業的好處顯而易見:學生既得到了語言的訓練,又得到了社會的、感情的、創造性思維的收獲。
  瑞士有位學者有一段著名的論述: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煉,能人盡其才,在社會上贏得他應有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他所受的教育,怎樣的教育培養出怎樣的人才。
  雪融化了是水,但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最大的需要
  人生的需要是索取,
  最大需要是被需要。
  有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在迪河河畔住著一個磨坊主,他是英格蘭最快活的人。
  他從早到晚總是忙忙碌碌,生活雖然很難,但忘不了每天像雲雀一樣歡快地歌唱。
  他樂於助人,他的歡樂帶動了整個農場,以至於在很遠的地方,人們就能聽到從村子裏傳出來的歡聲笑語。
  這一帶的人遇到煩惱總喜歡以他的愉快方式調節自己的生活,這個消息傳到國王耳朵裏,國王想,一個貧賤的磨坊主怎麽會有那麽多快樂呢?他生活貧窮需要財富,他田地貧瘠需要良田,他生活忙碌需要輕鬆。
  國王決定拜訪這個磨坊主。
  國王走進磨坊就聽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羨慕任何人,隻要我有一把火,我就會給別人一點熱。我熱愛勞動,我有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我不需別人的施舍。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國王說:“我羨慕你,如果我能像你那樣無憂無慮,我願意和你換個位置。”
  磨坊主說:“我肯定不換。你隻知道需要別人,而從不考慮別人需要你做什麽。我自食其力,因為我的妻子需要我照顧,我的孩子需要我關心,我的磨坊需要我經營,我的鄰居需要我幫助。我愛他們,他們也很愛我,這使我很快樂。”
  國王說:“你還需要什麽?”磨坊主說:“我希望別人更多地需要我。”
  國王說:“不要再說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這樣,世界有多麽美好啊。”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什麽?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不是金錢、地位、美女、香車乃至一切身外之物,而是被需要。這是我們的快樂之源。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男人與女人
  男人是奔瀑,
  女人是幽穀。
  奔瀑無幽穀的蓄納便泛濫,
  幽穀無奔瀑的傾哮便枯寂。
  三叔看上了在江邊打魚為生的漁女,入贅到她家做了女婿。
  結婚時,爺爺和奶奶給三叔置了一張魚網做嫁妝,而三嬸的父母則給三嬸編了一隻新魚簍。
  魚網和魚簍放在一起,都是新的,很好看。
  爺爺和奶奶對三叔說:“你是一個男人,你必須能做到打到更多的魚,裝滿她的魚簍。”
  而三嬸的父母則說:“孩子,你跟你男人打魚,你的魚簍要裝好他打來的每一條魚。”
  說這話時我在場,當時覺得這隻是雙方老人的一種交待,或者是囑咐。
  我經常去三叔家玩,三叔的家在一條船上,上麵蓋有雨篷。
  船拴在岸邊的一截木樁上,隨水浪悠悠地搖晃。船邊還有一張竹排,打魚時撐竹排去。
  船頭一根伸向江中的篙竿上,站著兩隻鷺鷥,魚網和魚簍則曬在岸邊的沙灘上。打兩根木樁,架一根長竹竿,把網晾在竹竿上。那隻魚簍,就掛在網邊。
  日子漸漸過去,有好幾回,我看見三叔和三嬸吵架,吵了還打,操竹竿和槳,你打我擋,我打你擋,像武打片那樣,從船頭打到船尾,從船裏打到岸上。
  那兩隻鷺鷥見慣了,倒也不驚,隻是扭頭看看,伸長脖子叫一聲,又亮翅曬去,甚是悠閑。
  但我那幾歲大的侄子,看見大人打架,哭喊連天,有一回差點掉下水,幸好我在場。
  我看見他們打架,但更多的時候,我是看見三嬸在補網。
  魚網久了,肯定有破的時候,再說江中有礁石和雜草之類勾拉,能不破嗎?
  破了,自然就打不到魚,魚會從破網中溜掉。
  三嬸拿來梭子,梭子裏有網線,她穿梭引線,高的洞她就站著補,矮的洞她就坐著補,一個洞一個洞地補好。
  往日爭吵打架的事,過去就過去了,全拋到水裏去了。
  我還看見過三叔補魚簍。
  魚簍久了,磕磕碰碰,也有磨破的時候,魚簍破了,他打到的魚就會從魚簍裏漏掉。
  三叔砍來竹,破了篾,一點點地把新篾添進去,把魚簍破損的地方補起來。
  他們的日子就這樣過,一直到現在,風風雨雨過了十幾年,而且還會一直這樣過下去。 現在,我想起三叔和三嬸結婚時,老人們在給兒女魚網和魚簍時說的話,覺得挺有哲理的。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愛情其實也是這樣,丈夫是魚網,妻子是魚簍。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施舍與鼓勵
  施舍是帶有侮辱的鼓勵,
  鼓勵是不動聲色的施舍。
  
  學校聘請了一位外籍教師教學生口語。
  任老師與外教在一個辦公室,相處的日子久了,便發現一個特點:總有學生給老外送禮物,但很少見老外主動給別人送禮物。
  —次,老外買回一大袋小地球儀,準備當獎品發給學生。
  一個老師的小孩看見了,便想讓老外送一個玩玩。老外不肯。
  小孩就把當老師的母親請來。同事不好意思開口,便讓任老師“代勞”。
  任老師對老外說:這是本校老師的孩子,你送他一個吧,反正你的地球儀最後都要送出去的。
  老外仍是不肯。
  任老師“開導”老外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一個“情”字,送禮是聯絡感情的一個重要方式。你在中國任教,就要入鄉隨俗。一個小地球儀不值多少錢,但作為禮品送出去,那就是禮輕情義重。
  到這個分上,老外仍堅定地搖著頭。
  任老師生氣道:你真不給麵子,一個小地球儀值多少錢?現在,人家求到我,你不給,人家就會認為是我沒盡力。
  老外想了想,說:“你讓那小孩說5個單詞,我就給他一個。”
  這不是成心為難人嗎?一個上幼兒園的小孩,哪會說什麽英語?但是,既然老外肯送了,那就趕緊想辦法吧。
  好在小孩很伶俐,一教就會,不到5分鍾,5個英語單詞全會說了。老外除了白送一個地球儀,還高興地低下頭,親了親小孩的臉蛋。
  這讓任老師很納悶:與其如此,何必當初?我問老外為什麽要這樣做?
  他說:白送東西給人,是對人的一種侮辱。因為,“送”意味著施舍,即把對方當成乞丐;而那小孩很可愛,絕不應該侮辱他。隻有在別人取得了成績時,我們才能把東西獎給他,這是對人的一種鼓勵。作為一個教師永遠隻能“獎”,而不能“送”。否則,就違背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堅守的準則。


全書下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