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

心等虛空─毀我不嗔,讚我不喜。心等無量─慈悲喜舍,如如不動。心等平等─廣大包容,平等無二。心等真如─上下十方,無所不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何獲得命好又會讀書的小寶寶

(2008-10-02 04:05:47) 下一個

如何獲得命好又會讀書的小寶寶


(轉載參考,非我原稿)



一、投胎前的時期

本文的主要依據是‘佛教之往生觀及因果觀’,若您對此一理論不感興趣,請將本書送給其他可能想閱讀的人。

白居易居士的發願文中有一段的大意是‘非三寶弟子,莫要降生在我家’,作為一個三寶弟子,若能發此願,未來將有希望組成快樂的學佛家庭。除了發願之外,想要生養一個有福報又會念書的孩子,筆者認為首先應當了解兩點:什麽是‘聰明智慧’以及‘物以類聚’。

記得愛因斯坦的故事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描述,那就是他經常煩惱自己是否吃過了飯,因為他作研究太過專心,以致其它的事全部都忘記了。我們頭腦的軟體構造,依據其功能可分成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份,但意識的記憶容量很小,因此人類很難在未經訓練前,以心算處理四位數以上的乘除。相反的,潛意識則含有無限大的容量。愛因斯坦在做研究時,他的意識幾乎完全不起作用,所以專心到極點,也因此,他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也是舉世皆知。我們主要的理解、推理、歸納等等的思考行為,通通由潛意識負責,而意識隻負責確認工作。但是確認的動作通常和信心及安全感有關,當生病、疲倦、不安、不專心或心中畏懼時,確認的動作不明確,無法給予潛意識明確的信息,於是潛意識無法處理當下的事情而在待命狀態,隻能處理以前的事情。另一種很糟的狀況是用意識思考,因意識的容量和功能都很差,無法和潛意識相比,拿它來思考也會使確認動作大受妨礙,而導致頭腦功能變遲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通常不想什麽,但他確實能夠覺知周遭的一切(不是意識知道,而是潛意識知道),能及時對周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反應。但是一個較笨的人,想很多,卻處處搞砸許多事情。筆者在‘正確讀書方法及考試秘技’一書中提到,我們在身心不安時的聰明智慧,遠遜於身心安祥的時候,因此應該學習維持身心穩定,以便隨時降伏意識,讓潛意識的功能可以充分發揮,當下大幅度提升智商。我們參與某一正統宗教,或學習念佛、禪坐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身心時時安祥,以開世間智慧。我們現在或許不算是福慧雙美,但開了世間智慧以後,自然有能力改善我們的條件,調和轉化我們周遭的人、事、地、物等環境,從而增長我們的福德,大幅度增加迎接優良孩子的可能性。

目前我們的科技知識已經了解決定小孩受胎之精確時段,但無法知道決定那一種小孩子來投胎的原則。實際上早在二千年前,佛教完整的因緣觀和因果論就已經涵蓋了這種原則。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在往生時,要到那一道去,是隨著當下那一念、平時的習氣、日常所造的業等優先次序決定往生的地方。從物以類聚的事實來說,想生那一種小寶寶,其原則也是相同的:要看我們有那些條件可以吸引他(她)。以我們目前的科技與知識,仍未能了解決定哪一種小孩來投胎之精確時段,因而,應該在那一個適當時機,產生重要的一念,很難掌握。所以在想要有小寶寶之前,除了一心向往生出好命又會讀書的孩子之外,養成時時修福修慧的美德,使我們的習性和因緣能夠和有福報及定力好的眾生相應,是目前比較可靠方法。根據上述的理論來說,在小孩投胎前,若我們不但時時希望能生個好寶寶,並經常隨緣行善、布施、戒殺、放生及修行等善事(但不沾沾自喜)、心中常滿懷慈悲、時時保持身心安詳,而且日後也都持續行善修慧。則我們的善業種子將會成熟,使善因緣具足,從而能夠有很高的機會,和修福修慧都有成就的他(她)在其前一世生命結束的那一念、及當時的習氣、或福業相應。那麽將可能會有令人期許之兒女來降生(注一:身心時時穩定安詳者應可強化遺傳基因,使之轉變成智商更高及身心更健康的狀態,故可能有更好的條件吸引俱有福慧的眾生來結緣。注二:若隻積善修福而不修行,雖然也有機會生得好兒女。但在日常生活之中,其身心穩定的程度,遠不如修行時雖有許多困擾但平時煩惱少的修行者,更無法和修行得力的人相比,所以得到好命孩子的機率就低得多了。)。

古代高僧大德以及名人的事跡顯示,他們的父母並不一定都有極高的德性水準,這個事實表示佛教因果論的顯現是很有彈性的。因果論說明,隻要因緣具足、心力夠強,一個努力的人是可以更改宿命論之框架的。換句話說,假設我們目前條件不佳,但所養成的德性(包括慈悲心、智慧、和安定力)已經到達一個可以接受的水準,一個有福有慧的人是不是來報恩(其意誌力和活力是極為旺盛的),是決定於他能否在這一世之中,將我們提供的環境提升到其前世往生時應該享受的超高水平。反過來說,一個惡業眾生(其破壞力也是驚人的),會不會來討債,要看看我們能提供的環境減去其破壞力,是不是相當於他應該受的惡報。根據這一假設,會來投胎的孩子之等級,是基於他能提升環境的活力或破壞力,加上我們能對他的一輩子所提供的條件而定。從積極正麵的角度來看,下一代的品質,除了和我們現在的德性、智慧、和能力有關,更和我們從今以後,是否能盡力提升我們的德性、條件和照顧孩子的能力有密切的關聯。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是否能夠一直維持著比現在更好的環境及修行態度。但是,隻要現在有一份願意提升自己的心,同時開始去實行,一定可以當下改善自己,以增加牽引有福報又會念書的好孩子之機會,也減少生下忤逆孩子的可能性。由於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所組成,在決心將自己往德性好的方向轉變的當下,我們就是選擇傾向於‘白業’的路。若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會走黑業或白業的機會各占一半。經常積善修福的結果,以後走向‘黑業’的機率,一定是比走入‘ 白業’低(注:例如我們在某一瞬間想要修善,通常可以記住數秒鍾:假設第一秒內的每一瞬間有51%的機會選則白業,再以阿爾法波大約170kHz的頻率來模擬念頭的生成速度,則在下一秒之後的數秒之內將都會往白業走,因為0.51/0.49的17萬次方是遠大於1的值。若能常常提起修善的心,則惡念發生的機會將比較少)。也就是一步一腳印,我們每一步的努力都會在因果路上留下記錄,都是種下好因緣的契機。華嚴經所說的‘萬法唯心造’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就是表示:人人可以根據因果論,用心力和毅力來改變宿命。因此,親愛的讀者請不要猶豫,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擁有好寶寶吧!


由於吸引好孩子的定力、慈悲心、和智慧不一定是天生的,即使先天條件不錯,若不好好的守護,以使之增長,也會很容易消散。所以,要生下有福慧的小孩,需要從平時的習性和善業下手,其方法有下列幾點,請選擇適合您的部分參考之。

1. 無論是有形無形,當隨緣積善修德,並用正確的方法及態度修行,以維持身心穩定。

2. 和有福德的人結為伴侶。

3. 在孕育下一代之前愈早開始思考和改良生活習慣愈好,最好有三年的時間作準備。

4. 要配合生理周期,注意身心狀態。

5. 避開禁忌的嗜好和飲食。

1.1積善修德與修行


要生福慧俱佳的寶寶,最有效的原則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積善修德及修定修慧。親近一個可靠的正統宗教道場,追隨其中的導師、善知識、及同修道友等人努力修行,或至少隨緣修學,就是一個可靠的方式。本文不詳談各種修行法門,因為每個道場都有生活化和精辟有效的教法。本文隻是強調一些您可能忽略的觀念,希望能幫助您有效的應用所學到的法門,以吸引命好又會讀書的寶寶降臨。筆者是佛教徒,因此隻敘述一些佛法的修行觀念,期望本段對其他宗教也能提供建設性的參考。


有些人開始修行不久後,就有很好的體驗發生,但那不一定表示修行有很好的成果。由於習氣的影響,常人在獲得這種體驗之後,會生起想長久維持這一水準,或者要求得更進一步體驗的貪心和狂熱心,這和身心平衡是有一些差異的,因此其智商穩定地增進的程度並不突出。我們親近善知識要依其教導修行,或有空就深入佛法或某一正統宗教的教理,依照一個法門努力深入修行後,到底要修行到那一程度才算有效地增長世間智慧,又不容易退轉呢?通常一旦開始學佛或修行,會在日積月累中增長福慧,因此更容易招引有福報的下一代。但若未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生活化’,則隻是累積資糧,有限地培福修慧。原因是定力和智慧不足,對各種誘惑很難把持得住。所以古今的大德,莫不勉勵我們,除了恭敬三寶、常供養清淨福田僧之外,應從隨緣行善、布施、戒殺、放生等做起,以逐漸轉化自己、提升品格、改善氣質,最後真正的達到日日培福修慧的目標。從北傳(大乘)佛法的觀點來說,就是談如何落實‘戒、定、慧’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的修行法在日常生活之中。


至於努力修行若要達到變化氣質,以真正落實‘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其中最具關鍵的地方,筆者認為是修持‘忍辱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法:‘一切諸法無我得成於忍’和這種目標有密切的關聯。這段經文的原意是指一切的法都是依據因緣而產生作用,不會無中生有,故其本質是空性,若要證到這種‘法無我’的境界,必需在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安住於忍才能成就。將之引用到初學者如何落實佛法生活化,是指當修行碰到障礙、身心疲憊或生病時,需要體會到放下自我才有機會成就,而放下自我也等於不起分別心,心中了了分明,不起絲毫與語言文字相關的雜念。若起了‘修行有沒有用,這種法門好不好’的念頭,甚至真的不再修行或換法門等等都是不對的,要精進地‘提起修行時必須安住於法’的忍辱心。換句話說,我們在此時一定要輕鬆、安然的堅持原來的法門,不計較成果地繼續修持下去,才有機會成就。例如我們持誦某一部經,偶爾會出現身心舒暢的現象,很多人就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能達到此一狀態,這就是四十二章經所說的‘ 見好不求難’。但這和維摩詰所說經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並不相應,正確的方式是持經時一念不生,沒有舒服與否或正在持經的感覺出現,持經後也完全沒有持過或未持過的念頭。若持經持得身心舒暢,相當於在享受福報,對於無法持經時段之身心穩定不一定能夠有幫助。相反的,持經持得不好而起煩惱、妄念紛飛、或者身體不舒服,雖然也和這一經文完全不相應,但若能不計成敗、放鬆身心地堅持下去,則和‘安住於法’相應,此相當於在修持忍辱波羅蜜,又因為不向煩惱屈服,也和精進波羅蜜相應。由於種下日後可能‘得成於忍’的因,累積福德之效果是不可思議的。實際上,能夠落實佛法生活化的人,在充滿不耐煩心、妄念極多、身體很疲倦或身心很不舒服時,仍然能打起精神來念佛、誦經、持咒、打坐或祈禱,以修行方法來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這是相當於在嚴酷的條件下,已經養成怡然自得地去麵對的習慣,所以能夠在平時輕易地提起心力以平衡身心,使慈悲和智慧自然地流露。筆者有兩種有趣的經驗:(1)在盤腿打坐一段時間後,雙腿陷入劇烈痛苦的時候,若記得安慰自己:‘在此刻若仍能持續原來使用的方法,則其他時段應該可以輕易地用上任何一種方法’,結果真的能使心力進一步提升,在隨後幾天的日常生活中,自動地提起修行的念頭。(2)有時到外地出差很晚才回到家時,身心經常陷入極度疲憊的狀態,若能不計較是否專心而堅持一定要做完晚課才去休息,則幾天之內,也會有法喜充滿或者身心寂靜的覺受出現。

能夠‘落實佛法生活化’的人,除了日常的行為大多能合乎戒律的規矩,他們連微細的心念起伏都能或多或少遵循道德的標準。由於習氣減少,雖然仍會犯錯,但能很快的察覺改過,並且常常檢討自己,其積善修德的行為和心態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慈悲與智慧,這不是常人經過學習、或者刻意模仿能夠達到的。除了極少數人之外,一般人要花很多時間去修行,才能達到此一階段。或許年輕夫妻沒有很多時間來修行,因此本文將如何達到‘落實佛法生活化’的原則和修行時應有的積極心態,集中於最後一章,以便您想進一步了解時,可以查閱這些方法。

在很多人熟悉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藥師經或其他經典中,提到持誦佛菩薩聖號,容易獲得成效。筆者建議讀者采用普門品所建議的‘恭敬持念觀音聖號’法門,這是因為古來有許多念聖號得到觀音送子的神奇感應故事,可以加強我們的信心。由於要達到能在生活中應用佛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達到的,隻要您自己或近親婚後想要小孩,可嚐試這種神奇的觀音法門,依據善知識的教誨,並參照本段所敘述的原則,則您將有很高的機會在未來添加命好又會讀書的兒女。

1.2 與有福德的人結為伴侶

1.3 早一點準備

第三原則是在生小孩之前愈早開始計劃愈好,最好有三年的時間作準備。準備什麽?除了廣泛收集相關書籍來參考,以建立養育孩子之絕佳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檢討自己的生活習慣,多多行善、布施、戒殺、放生,以及進行念佛、持咒、誦經、閱藏、拜佛、禪坐等修行。同時在睡覺時也可傾聽溫柔的佛號,使佛號深入八識田中。請注意,未來孩子生長的環境是決定何種人來相應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們應及早準備,使條件成熟,達到最好的效果。

前文提到,我們的條件是決定那一種小寶寶來投胎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來看,假設我們的生活習慣不佳,例如我們有偏食的習慣,隻愛吃大魚大肉或者垃圾食品,討厭吃青菜水果、喝水、或喝湯,因此缺乏均衡的營養,那麽就不容易和許多有福報眾生感應。根據營養學家的說法,製造胎兒和幼兒腦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必要營養素是包括一定比例的澱粉、蛋白質、脂肪、葉酸、多種微量金屬、維他命等營養成分,若成份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腦、神經細胞的發育受到影響。大魚大肉之中含有過量的動物新陳代謝毒素,垃圾食物沒有均衡的營養素(特別是葉酸和維生素等),而少喝水或湯會使我們代謝不良以致體質酸化,這一些都會使我們的身心無法時時安詳。假設您到過供應許多垃圾食品的地區,或許您會發現他們的高矮相差很多,也許遺傳會有影響,但筆者相信,決定身高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偏食與否。假若父母偏食,寶寶在長大過程中也容易養成偏食的習慣,其兒女之平均身高也將比不偏食者低。那麽,一個有福的寶寶要想來投胎的意願,就會受到影響。


當然偏食隻是一個例子,重點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是否會使身心均衡或者不安(注:下文將再建議一些需要注意的不良習慣)。我們從小所學到的知識,幾乎都是前人的智慧結晶,尤其關於如何使身心安詳,更是不可忽視。因此,呼籲您從今天開始,檢討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朋友討論,或多多看書以充實正確的知識(注:自己極難察覺自己的壞習慣,而好朋友之間也常因習氣相似,而無法對您的不良習慣提出改進的建議)。由於不良習慣不是短時間可以改掉的,因此建議從今天起,開始努力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在各個可能的場合貼上座右銘,以隨時提醒自己。

1.4、注意生理周期


第四原則是要注意生理周期,女眾可以參考基礎體溫,男女眾都要注意飲食和身體狀態。最佳的時間和飲食,都有書本介紹,可以請來參考之。因為生理上之受胎是在往後數天之內進行,因此雙方在隨後最好能維持情緒的穩定。除了繼續行善、布施、戒殺、放生之外,應該持續平時的功課,其中感恩、慚愧、懺悔、發願極為重要,當然更不可忘了睡覺時打開念佛機。在確定有了小寶寶後,這一些功課更不可少。為父母者可以考慮持誦一部經典,以增強信心及穩定度,但不要選擇太長的經文,以免造成負擔。

1.5、避開禁忌的嗜好和飲食

佛教的戒律提到不食五辛:蔥、洋蔥、蒜、韭菜等辛辣味的食物,其原因是長久食用,除了容易情緒失控,身上也會發出一股難聞的味道。常常享用大魚大肉會使體質酸化,又和許多眾生結惡緣。若我們喜好這一類食品,除了天龍八部及護法善神會遠離外,有福的眾生也不會很喜歡來結緣。其原因是:大量食用五辛食物會增長我們的嗔心,大魚大肉則會增長我們的淫念和欲望,對於保持身心平衡都有負麵影響。此外,有些人好吃生猛海鮮或者現宰的放山雞等等。常常享受這種食品,容易快速耗損福報。法演禪師主張:‘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份必斷’,故對此類飲食,需要慎密考慮之。

再者,喜好吸煙的人士,常常在無聊時拿出來吞雲吐霧一番,不僅傷害身體,也會影響空氣品質,在公共場所中容易造成別人的困擾。由於對個人美德之培養,無形中有所損害,故在冥冥之中,也會招引惡緣眾生繯繞於周遭。若經常飲用超出您可以承受份量的酒,除了大幅度增加肝髒的負荷,幹擾消化器官和內分泌係統的正常運作之外,容易因情緒失控,造成別人的困擾,甚至於肇事惹禍。而吸食毒品和刺激物的種種缺失,則又遠超過吸煙喝酒的害處。越來越多的醫療研究報告顯示,嗜好煙、酒、或毒品在使身心受到劇烈波動之後,可能導致遺傳因子劣化,以致得到有缺陷後代的機率比常人高出許多。總之,這一類嗜好會明顯惡化我們的福德資糧,對於吸引好寶寶來說,不論怎麽說都是很劃不來的。


萬法皆空觀自在, 一塵不染見如來. 心存邪惡燒香拜佛有何益? 持身正大不求佛佑佛自佑!

二、懷孕期間

在懷孕期,不論為父為母或四等親以內的家屬,都應該持續以前的行善和修行,以維持安樂祥和的氣氛。晚上睡覺時可用定時器,打開音量柔和的念佛機。由於隨著胎兒的成長,孕婦的身心會愈來愈不舒服,行動也愈來愈不方便,故要調整修行的方法和步調。原來使用打坐法門的,要考慮用比較輕鬆的方法來坐,例如原來用單盤和雙盤的,可以改成散盤坐、甚至不須盤腿,隻在椅子上采用正襟危坐的打坐法。筆者在‘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蜜技’一書所介紹的四念住之經行修行法(走路放鬆法),是一種很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您也可以常常使用之。固定修行的時間也可考慮變短,並增加隨緣修行的時間和次數。此時若媽媽持頌經典、咒語、或佛菩薩聖號,應該隻用自然呼吸法。因為使用控製呼吸法誦經、念佛、持咒,會使孕婦及胎兒承受比較大的壓力,特別是控製呼吸法會減少氧氣供應量,使孕婦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對胎兒的發育會有不良影響。

在懷孕期的飲食應該以均衡為原則,不要隨便服用藥物,不要吃維他命丸等非自然食物,尤其精致食品是胎兒之IQ和EQ的殺手(注:冰品、冰淇淋、可樂、汽水、炸薯條、洋芋片、炸雞等),請避免經常食用。由於孕婦有極強的解毒和消化能力,平時在蔬菜、水果、米、麵中的農藥,隻要放個幾天或多洗幾次使它吃來沒有明顯的苦味,不會幹擾小寶寶,不必刻意去吃昂貴的有機食品。和寶寶IQ有關的是天然維他命B群,綠葉蔬菜,新鮮水果,全麥粗食,糙米,不過量的油類,蛋白質等。和EQ及身體有關的是充分的天然維他命B、C群食物等。酵母片、小麥胚芽片、卵磷脂、酸乳酪、優格、嬰兒成長奶粉等,隻要不過量攝食,對寶寶的 IQ及EQ都有極大幫助,可以列入優先考慮。其他有關的食物、醫療、衛生等書籍,都應該在懷孕之前請來看,在懷孕時期也要經常複習,以隨時提醒自己注意。(注:最近和裕出版社有兩本新書,書名為‘防癌手冊’和‘健康與長壽之秘訣’。其中有關各類食物營養的科學新知,除了嬰幼兒必須的奶類食品,其它食物應該和胎、幼兒的發育有關,您也可以作為參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