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均表示“開放”中國主權基金投資 ZT
(2008-09-24 09:34:54)
下一個
美國兩黨均表示“開放”中國主權基金投資 ZT
在首場總統候選人辯論之前4天,一場頗有“預熱賽”味道的辯論在華盛頓舉行。
9月22日,麥凱恩和奧巴馬的資深顧問在華盛頓展開辯論。主題是兩位候選人的亞洲政策,這是本輪總統競選以來候選人顧問首次就亞洲政策當麵辯論。
活動的組織者——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的Meredith Miller表示:“亞洲政策對下屆政府保持國家繁榮、應對全球變暖等問題至關重要。因此,希望通過這個辯論告訴公眾兩黨的亞洲政策。”
辯論在當天晚上5點到7點舉行,四名華府資深亞洲事務專家分別代表麥凱恩和奧巴馬展開辯論。
盡管雙方在其他問題上頗有爭議,但在對華經濟政策上都表示將重視深化與中國交往。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雙方均對主權基金投資美國展示出“開放”的態度。
辯論比較溫和
兩黨均派出有豐富從政經驗的政策顧問——麥凱恩方麵派出的代表是前小布什政府的中美經濟和安全委員會成員Dan Blumenthal ,以及前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Michael Green ;奧巴馬陣營則派出前克林頓總統巴爾幹半島特使Robert S.Gelbard,以及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東亞事務專家Frank Jannuzi。
這四人均是兩黨競選陣營的資深外交顧問,是兩位候選人在亞洲政策上的重要參謀者。
辯論的主持人是資深外交家Tom Pickering——此人在50年的外交生涯中擔任過美國駐俄羅斯、印度、以色列等國大使。
本次辯論在首場總統辯論之前4天舉行,頗有預熱的味道。辯論的舉辦者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在1996年也舉辦過類似辯論,後來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當時是共和黨的辯手之一。
當日的辯論吸引了大約100名來自大學、研究機構、使館和媒體人士到場觀看。辯論同時在網上直播,包括馬裏蘭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東北部高校組織學生遠程收看了演講。
演講台打破傳統雙方對峙的限製,將雙方辯手安排在同一張長桌上。從左到右,依次落座的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辯手。辯論期間,辯手麵向觀眾而不與對手對視,是坐著發言而不是站著。
辯題集中在對華關係、台灣問題、美國和巴基斯坦關係、伊拉克和朝鮮問題等議題上。
辯論以主持人與辯手問答的形式進行,主持人的問題在辯論之前向雙方辯手保密。主持人向雙方辯手發問,各方對每個問題有兩輪回答機會,每輪每人有兩分鍾發言。主持人提問結束之後還有一個觀眾提問環節。受到場地的限製,辯論進行得比較溫和。辯手偶爾會借答問的機會攻擊對手言行,但是唇槍舌戰的場麵沒有出現。
正如辯論主持人所言,雙方政策差別不大。活動主辦方NBR的副主席Erik Altbach表示:“這種模糊與候選人處在競選階段有關,更具體的政策還要等到總統入職之後決定。”
“也許你會覺得辯論對政策的講法不夠具體,但我要告訴你,競選就是這樣。” 密蘇裏大學政治科學副教授John Bruce說。
有關中國的議題:
兩黨差別不大
中國問題是辯論中討論得最多的議題。主持人準備了8個問題,而前三個問題均與中國有關。Meredith Miller也表示,今年辯論的關注程度遠勝往年,“因為人們對亞洲的關注與日俱增”。
在當日的辯論會上,共和黨和民主黨辯手均讚成新政府與中國加強交往。 共和黨顧問Dan說,“麥凱恩支持與中國交往,盡管兩國的價值觀不同,但是我們會在中國轉型的過程中找到共同的利益點。”民主黨顧問Jannuzi說:“盡管我們和中國對人權等方麵的理解不同,但是我們一定會在能源、食品等方麵找到合作機會。”
但是兩黨也沒有放棄同化中國。民主黨的Jannuzi說:“我們要幫助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 保爾森在企圖打開中國金融市場的時候用了類似的說法:“我們要幫助中國建立完善的金融體係。”
對於加強對話經貿往來的具體做法,兩黨也有類似之處,都強調要加強在能源與環境領域的合作。“中美兩國在本世紀均麵臨能源和環境的挑戰,我們在這些領域有共同利益,兩國合作十分重要。” Jannuzi說。
兩黨也同時對中國的成長表示出擔憂。
這些疑慮都未能妨礙兩黨對中國的主權基金采取開放的態度。在被問及對中國主權基金投資美國的看法時,兩黨顧問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開放”一詞。
這表明,在美國經濟陷入困境的情況下,新政府將可能放寬主權基金投資限製。民主黨顧問Gelbard說:“美國經濟是開放的,中國的聯想就收購了IBM的電腦製造業務,主權基金投資可以給我們的國家創造就業。”共和黨則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機是美國經濟向主權基金開放的良機,“下一屆總統必須繼續向亞洲開放金融市場。”Green說。
目前華爾街陷入金融危機,美國政府未來舉債接管銀行壞資產將進一步增加美國國債,而亞洲尤其是中國是美國國債的重要買家。共和黨顧問Blumenthal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舉措將影響到未來中美關係,而根本的解決途徑是平衡兩國經濟,即讓美國增加儲蓄,讓中國增加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