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承載著光陰的滄桑。光影變幻中的光陰,如夢如幻,一個個鮮活的曆史畫麵仿佛從照片中站了起來,向人娓娓講述前塵舊事。
這幾天讀完了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西洋鏡老照片係列,加上以前讀過的幾本書,都是關於1860到1936年間的中國老照片。人生歲月如歌,光影似水流年,難得有心人製作了這套書。
從書有:
另外兩本書是: 書名: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約翰·湯姆遜記錄的晚清帝國,作者:[英]約翰·湯姆遜;書名:風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
叢書中第四、五是文字遠多於照片,因此前三本更是彌足珍貴。西德尼·D·甘博的照片是其女在1984年重新發現,集合在《1917-1932年西德尼•D. 甘博拍攝的中圈和她的人民》攝影集中。
配圖: 北京鍾樓,100年前後的變化
這其中最讓人驚豔的是格拉夫·楚·卡斯特的航空照片。格拉夫是德國飛行員,1933年來到中國,供職於歐亞航空公司。他的照片多攝於海拔1000—2500米的高空,後來他回國將這些照片結集出版,名為《中國飛行》。
他希望:“對於那些對中國有些了解的西方人,我拍攝的這些航拍照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來鳥瞰中國。而對於那些對中國一無所知的西方人,這些信息豐富的航拍照片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中國。”
配圖:北京城西麵的巨大城牆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城市防禦工事之一。
最具有專業水準的是恩斯特·柏石曼的照片。他是全麵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人。作為德國政府東方殖民地建築事務官員,他於1906—1909年考察中國12個行省,拍攝了大量圖片。
他在《美麗的中國建築與景觀》這本書的開頭就說:今天是向前流動的,明天隱於人們的視線之外……
令人感動的是現在這本書是有心人士根據他當時的建築角度,重新拍攝。百年曆史古今對比,很多建築因為各種曆史和人為原因早已不存。攝影師徐原先生和他的同仁們則循著大師的足跡,複現百年前的曆史真實,可敬可歎。
配圖: 北京大清門,通往紫禁城的第一道大門
最難得一見的是菲利斯·比托的作品。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英法聯軍中的英籍意大利人菲利斯,隨軍進入了北京,用鏡頭記錄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點點滴滴,包括許多戰場殘酷無情的景象。
菲利斯·比托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先後拍攝過克裏米亞戰爭(1855年)、印度叛亂(1857年)等。從他當年拍攝的照片中,六聯張的“北京全景”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北京全景照,也是比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配圖:紫禁城
約翰·湯姆森的作品是最早記錄中國的全景式影像記錄,他的四冊巨著《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150年前的晚清帝國的再現。約翰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62年4月開始,他耗時十年,完成遠東的行攝之旅,被西方攝影界尊為“紀實攝影”的鼻祖之一。
湯姆遜不僅僅是一名攝影大師,還是一位獨立思考的觀察者,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的解析頗為嚴謹,現在讀來仍覺新鮮、生動。書中的照片也算是包羅萬象,涉及1870年代左右的各個方麵,值得一讀
配圖:北京鼓樓
西德尼 · 戴維 · 甘博的作品是在1984年由其子女重新發現,整理出版。甘博出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他是寶潔公司創始人詹姆斯·甘布爾(James Gamble)之孫,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學家。
1908年他曾與父母一同到中國旅行,這次訪華之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像是被一隻東方的昆蟲叮咬了一口”。正是出於這種魂牽夢繞,使甘博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又三度尋訪中國。這期間甘博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了中國各地社會風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為中國這一重要曆史時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
配圖: 北京鼓樓
時間過去一百多年,不管早期的西方攝影師觀察中國的視角與動機,他們留下的每一個照片都是珍貴的影像資料。
不知道是不是有西方人通過這些書了解到中國,至少我很開心,因為開卷可見百年前的曆史,因為許多東西都已消失殆盡,不存於世。
真是:人間滄海事,看罷惜舊容。
(圖片取自電子書,部分現代圖片取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