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逢中秋節,媽媽會做糖餅,與月餅瓜果一起供著,不知道是不是故鄉獨有的習俗。糖餅的麵和得軟一些,伴點油,加上白糖芝麻餡,香甜可口。芝麻是畫龍點睛之處,慢慢品嚐,回味無窮。而且糖餅剛烙得,外焦裏脆,通常還會和上一碗藕粉,現在憶起,甚是想念。
我對月餅不甚喜愛,究其原因是南方月餅太甜,有點齁得慌。上大學來到北京,北方月餅硬且鹹,也是無愛。後來還在嶽丈家見到臉盆大的湛江月餅,更是大吃一驚
上班後流行給客戶送定製的月餅,豆沙蓮蓉、五仁棗泥,鮮甜美味,口味倒是不錯。到了北美,都是在超市裏買,港式居多。
再後來,內子開始自己做。伊始沒有月餅模子,用圓形器件替代。上次回國,還專門買了幾個模子,做出來的月餅也小巧玲瓏,像模像樣,味道鮮美。不過做冰皮月餅的時候多,烤熟月餅並不多見,蓋因費事費力,火候難以控製。無論如何,總是一片冰心在月餅。
桂月,是農曆八月的別稱。幼時逢八月十五,會仰望天空,隱隱約約隻見月中有桂。故老相傳,樹高百丈,下有吳剛伐之,隨砍隨生,跟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一樣,接受無休無止的懲罰。也不知他犯了什麽錯誤,為什麽心甘情願地接受懲罰。
還有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故悔之。
古代神話傳說也是各走各的路,不成體係。隻是不知吳剛和嫦娥有無交集,廣寒宮外可否交流?
兩個故事要說的都是人生會有很多選擇,需要細細斟酌,否則一旦步入歧途,就會悔恨莫及,承受苦果。好像中國古代有名的傳說大都是悲劇結尾,很少有花好月圓合家歡的結局,不知為何。
八月十五往往秋高氣爽,夜雲高遠,清冷月色下,桂花暗香浮動,還伴隨隱隱飄來的月餅香,全家會聚在一起品香賞月,父兄有時還會拽上幾句古詩詞。
現在在北美,我們的中秋大都冷冷清清,主要是沒有這個氛圍和情緒。小兒們的中文水平還沒有達到暢讀古詩文的境界,不知道以後他們會不會欣賞到"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的思戀之情。
還有那蘇東坡的千古絕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更是立意高遠,清新如畫。不知道馬力平的中文有沒有列入課程,否則ABC們可能會錯失那美妙的意境,不過我也是鹹吃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