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開啟了新一輪中國熱
送交者: 柏楓 2008年09月13日22:05:48 於 [天下論壇]
奧運在世界範圍內為中國贏得了讚譽。中國人可能會因一場世界盛會的落幕而有所失落,但世界的中國熱才剛剛開始。後奧運時代的中國走向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對中國未來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軍事發展的評論成為媒體的重要話題。
雖然仍有質疑,包括舉國體製的金牌戰略,包括兩個女孩的“雙簧”,甚至包括郎朗未打開的鋼琴後蓋,但奧運為中國贏得的稱讚是前所未有的。這是筆者在西方生活了二十餘年所未見之情景。一個世界盛會,成為中國的禮讚。西方人驚訝地發現,中國人文的厚度超過了曆史書中的所謂五千年,禮義之邦不再是中國人自我介紹的詞匯,而是世界不帶偏見的真實感受。北京奧運以人文為軸,述寫了一篇綠色和科技相得益彰的圖景。整個奧運的報道中,雖然仍不乏偏見和扭曲,但客觀正麵的報道占據了主流,這為中國贏得讚譽提供了條件。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西方媒體突然之間的大度,而是中國自己以開放的胸懷允許二萬五千名世界各國記者進入創造了條件。在中國沒有開放新聞之前,西方人獲得的中國經驗,大多間接來自於為數不多的能進入中國的西方記者。正因為這些人不多,所提供的新聞資源、問題視角有限,西方媒體隻能全盤接受他們的看法,被這些有限的記者的有些視野所左右。現在二萬五千名記者為全球至少提供了五萬隻不同的眼睛,而且這些眼睛還有話語權,以客觀公平報道為天職的記者,他們彼此之間也成為了相互監督的力量,這是奧運能得到基本客觀真實報道的前提--大家都看到了,也就限製了捕風捉影。
筆者一直懷疑所謂“妖魔化中國”問題來自於西方媒體的自覺,即使是西方不乏“妖魔化中國”的文化習慣,但中國麵目的不清晰,更多的原因可能正來自於中國本身--因為西方人一般很難進入到中國問題的深層,尤其是掌握話語權的記者。在新聞不能探究其由來根本的時候,臆測和假設就有了市場,這也不能全怪罪於西方記者的自大或者有色眼鏡。因為你不允許他采訪,其實就已經給他的眼睛上蒙了一塊黑布,他當然隻能對所謂的黑幕展開想象了。
盛會後的北京甚至是中國,因為客人的散去而可能已略顯疲憊,但世界的熱情卻被剛剛點燃。筆者所在大學那些中國問題的專家們,很快都拿到了課題經費,因為奧運後的北京走向,包括她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軍事等各個方麵,都正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西方需要研判中國經濟奧運後的基本走勢,奧運到底是不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階段性標誌,會不會是開啟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鑰匙?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會不會因為奧運而更加成熟,激進民族主義會不會因為奧運而得到釋放,自信帶給中國人的是寬容平和還是更加不可一世?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將如何進一步演化,地方上利益主義所導致的官民矛盾,會不會進一步加劇變化為黨、中央政府與人民的矛盾,胡溫如何進一步懲處那些腐敗的地方官員而不是讓他們損害黨的形象?奧運能否成為中國解決其嚴重的環境問題的一個機會,舉國體製是不是能在環境保護中起到作用,潘嶽所推出的環境經濟新政策,隻是在暫時地回應外界對於中國奧運後環境會進一步惡化的擔心,還是這些政策將得到真正的貫徹?在越來越動蕩的世界局勢下,中國的發展會不會因為進一步依賴國際能源而導向強勢的軍事訴求,這種軍事訴求將給世界現有的地緣政治圖景帶來怎樣的影響?……
更為主要的是,中國“軟實力”的增強以及中國展示其理念的,不同於霸權主義的方式,已經豐富了國際政治交往的方式,發達國家需要研判威權主義加市場經濟能否給世界提供一個除美國以外的發展模式。
總之,奧運的結束又成了世界新一輪中國熱的序幕。世界需要一個連中國都可能不知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