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約3日至23日是我們的南美之旅。
2009年5月13日從丹佛出發,途經亞特蘭大, 於14日一早到達這次旅途的第一站,裏約熱內盧。
旅行社派來接機的是一位60歲左右的司機。此人頗為健談,坐在車上沒多久,也不用多問,便把他本人的曆史, 諸如,如何將第一任妻子取到家,然後離婚再取,又如何與第三任妻子鬼混交代得一清二楚。看來,他所從事的行業在當地一定很吃香了。
機場坐落在裏城的東北角,我們預定的旅館是在城南。我們並沒有進入真正的城北貧民窟。但在途中還是看到了這裏的陰暗麵。到處是兩,三層的樓房,有的是紅磚結構,也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好像所有的樓房都沒有封頂。房頂到處堆放著雜物。但最普遍的是房頂作為衣物的晾曬場。樓房之間基本沒有空隙,街道狹窄並沒有很多的車。街道雖然算不上整齊,基本還算幹淨。可以看到足球場,和踢足球的孩子們。
圖1,基督山腳下的貧民窟
司機和我們說完了他的三房媳婦,話題一下子轉到了足球。毫無疑問,足球是他除了媳婦之外的最敏感話題了。這也難怪,巴西是足球的王國,足球俱樂部遍布全國,裏約熱內盧也不例外。在現在的巴西足球甲級聯賽中有四支球隊來自裏約熱內盧,它們分別是:弗拉門戈(Flamengo)、博塔佛戈(Botafogo)、瓦斯科·達珈瑪(Vasco da Gama)和弗羅米嫩塞(Fluminese)。
裏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和巴西最大海港。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南臨大西洋,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裏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麵積1255.3平方公裏,海拔 2.3米,南北長35公裏,東西長70公裏,綠地麵積325.6平方公裏,人口900萬人。年平均氣溫17-36度。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裏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裏約熱內盧"。該城市始建於1565年,1763年成為巴西首府,1822年成為首都;1960年首都由此遷往巴西利亞。後改為瓜納巴拉州(範圍與城市相同),1975年瓜納巴拉州撤銷後成為裏約熱內盧州首府(資料源自百度百科)。
一小時後,到達了我們下榻的賓館。賓館坐落在Atlantica大道,出門就是漂亮的海灘。綠的頂層是供旅客觀光的地方。這個地方觀海的角度極好, 站在這裏,向南看,美麗的海灘外加饅頭山一覽無餘。向東看,則是著名的基督山。稍作休息, 便由旅館的服務人員為我們聯係了一個導遊兼翻譯,下午的安排就是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遊覽市井。詳細內容可瀏覽另一博文“肖飛買藥式的裏約熱內盧之旅”。
15 日白天遊覽海灘和休整。
16 日, 隨團遊基督山(科爾科瓦杜)。一尊30米高的基督耶穌大型石雕像聳立在那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耶穌雕像。1921年,巴西人民慶祝獨立100周年時,人們提議在科爾科瓦杜山頂修建一座巨型的耶穌基督雕像,讓救世主伸開他寬大的雙臂來擁抱這座城市。1921年雕像開工,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931年雕像終在科爾科瓦杜山頂落成。這尊雕像體積龐大,有200噸重,左右手的指 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裏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讚許。耶穌像麵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耶穌基督的身影與群山融為一體,一些雲團不時飄浮在山峰之間,使耶穌像若隱若現,使他顯得更加神秘聖潔。巨大的耶穌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成為巴西名城裏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誌。
圖2,基督像
山間小火車是這裏的上下山交通工具。小火車行到半山間, 一群小夥子伴隨著音樂來到了車廂,他們載歌載舞地為車廂帶來了歡樂。我們也第一次體驗到了桑巴文化。一路上隨著海拔升高,植被也發生著變化。山頂的溫度很低,景色很美。
圖3,山間小火車司機
晚上品嚐巴西烤肉之後觀看桑巴舞表演。桑巴舞(Samba)被稱為巴西的“國舞”。在拉美這個最大的國度,桑巴舞之普及,有這樣的說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時跳,節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達旦地跳。每當激越的音樂聲起,人們總是激情難抑,不禁擺腿扭腰,跳將起來,如醉如癡,欲罷不能,欲休難止。 桑巴舞起源於非洲。“桑巴”一詞據說從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語中的“森巴”演變而來。“森巴”原是一種激昂的肚皮舞。顧名思義,這種舞蹈以上下抖動腹部、搖動臀部為主要特征。
桑巴舞的色彩變化萬千使人眼花繚亂。
圖4,桑巴舞表演
圖5,桑巴舞表演
17 日離開裏約熱內盧飛奔伊瓜蘇大瀑布。到機場送行的還是這位司機老哥。他服務很到位。看到我拿著相機,他特意在最好的角度降低車速並不時發出讓我怕照的指令。為感謝他的服務,到機場時給了他幾美元,你看把他高興的樣子,看來他們的收入不會很高了。
圖6,夜幕下的裏約熱內盧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