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紀念
“美國首都華盛頓,全稱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位於馬裏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交界處,是為了紀念開國元勳華盛頓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而命名。市區呈正四邊形,全市的建築物都不超過華盛頓紀念碑的高度,市中心的國會大廈是全城最高的大樓,也不過隻有八層樓。據說當初的設計師是法國人,他以故鄉巴黎為樣板設計了華盛頓特區。”
華盛頓紀念碑
華盛頓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帶領美國人民與強大的英國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獨立戰爭(1775-1783),並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89 – 1797)的華盛頓。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隱退於弗農山莊園。華盛頓被尊稱為美國國父。
紀念碑建於1848年至1884年,曆時38年之久,主要原因是資金的缺乏及內戰的介入。
紀念碑外形好似一把利劍,直指雲霄。紀念碑內設電梯可以直登塔頂,憑窗遠眺,鳥瞰華盛頓全貌,費用全免但需提前領票。
二戰勝利紀念群雕
於2004年落成,為紀念在二戰中服役的1600萬美軍士兵。
南北各一個花崗岩拱門,上麵分別刻著"Atlantic"和"Pacific",代表二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拱門內是3隻銜著花環的雄鷹, 中間是一組噴泉, 整體成一個橢圓型。周圍環繞著一圈56個石碑,每個石碑上刻著一個州或領土的名字,除了48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地區,還有海外領地包括波多黎各、維京群島、薩摩亞群島、關島和菲律賓。
4048棵金星代表犧牲的四十多萬美國軍人。
如果沒有美國, 或美國不參戰, 那麽二戰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 歐洲會被納粹長期統治, 亞太地區則為日本奴役, 二戰是值得美國軍人紀念和宣揚的正義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二戰前是美國的領地,二戰時被日本人占領。美軍戰勝日軍奪回菲律賓後, 讓菲律賓人自己投票決定是獨立還是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菲律賓人選擇了獨立。
反光池
華盛頓紀念碑、二戰紀念群雕、林肯紀念堂以及稍遠的國會大廈在一條主線上。 林肯紀念堂前方的一長方形水池就是反光池了(Reflecting Pool)。據說當初華盛頓紀念碑剛開始動工,就發生了內戰。有堪輿學家認為在首都的中心插上一把利劍,引來刀光劍影,實乃不祥,建議修個水池,收收殺氣。於是在林肯紀念堂建成之後,反光池於1923年建成。
竊以為這殺氣有點收得過頭。想想除了二戰,美國參與的戰爭徹底贏的就沒幾場,比如韓戰,越戰,加上現在的伊戰,阿戰。有道是:“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 、“該出手時就出手”建議戰爭期間,反光池加個蓋…….
林肯紀念堂
林肯紀念堂是一座酷似希臘神廟的大理石建築, 三十六根大理石柱代表林肯遇難時聯邦的三十六個州,建設紀念堂時美國四十八個州的州名則鐫刻在頂部的外牆上。
紀念堂內,林肯如神一樣端坐在廟堂之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林肯的目光一如生前憂鬱堅定。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在南北戰爭時期,因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製而被世人稱頌。他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受愛戴的總統,排名第二的是開國總統華盛頓,第三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他在經濟大蕭條期間推行新政(New Deal)力挽狂瀾,促使經濟複蘇。潮汐湖畔設有他的紀念雕塑。
韓戰紀念碑
韓戰紀念碑座落在林肯紀念堂前南側的綠地之中,包括一堵一人來高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牆,噴泉水池以及十九個真人大小的美國士兵在戰地巡邏的不鏽鋼塑像。這些雕像麵容恐懼焦慮,持槍巡邏的姿勢也顯得緊張遲疑,一副贏不起的敗軍之象。
韓戰發生於1950-1953年間,當時分別支持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二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技術層麵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韓戰發生在二戰和越戰之間而不被重視,西方常稱之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
越戰紀念碑
林肯紀念堂的另一側是著名的越戰紀念碑,建於1982年。上次跟旅行團來華盛頓走馬觀花,對越戰紀念碑的印象實屬一般。而這一次,我們巧遇公園的解說員給大家介紹紀念碑建造的背景和過程,他的聲音富有激情,講述內容充滿人性,那兩塊冰冷的石壁因此讓人心生溫情和感動。
當年美國政府麵向全國征集越戰紀念碑的設計方案,設立了四項基本原則:(1)作品不可以有任何政治論調;(2)要與廣場周圍的景觀和建築物相協調;(3)為大眾提供一個參觀和反思的場所;(3)碑身上鐫刻所有陣亡和失蹤者的姓名。
從1421件作品參賽中,8位評委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評選,時年21 歲的耶魯大學華裔女生林瓔(Maya Lin)脫穎而出,一舉中標。林瓔的姑母就是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
越戰是美國曆史上曆時最久,爭議最多的一場戰爭。因此從一開始美國政府就公開表示不希望紀念碑的建設引起任何的爭執。結果呢?還是爭論不休。
首先是關於設計者。林瓔是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雖然還從沒有回過中國,但其華裔的背景身份,還是引起了一些越戰老兵的不快,因為中國是越共最強大的支持者。他們稱紀念碑是一道“恥辱的刀疤”,從政治上施加壓力,要求評審委員會更改原設計。但隨著紀念碑的落成,那些持批評態度的人開始被紀念牆的簡約之美和它表達的情感力量所折服,原先的那些不同聲音銷聲匿跡,有人還稱紀念碑“已然成了一個聖地”。
接下來又有人抗議。參戰的黑人兄弟感覺自己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被忽視了,於是就有了1984年落成的The Three Soldiers (3位士兵雕像), 分別代表了白人,非裔和泛西班牙裔士兵。
想著可以皆大歡喜了吧,結果又有人出來抗議,這回是婦女同誌- 她們的貢獻沒有得以體現。因此在1993年,又增加了一組婦女雕像,分別代表希望、信仰和博愛。
下麵說說紀念碑本身。林瓔當時把這個設計也作為自己的一個課堂作業上交,據說教授隻給了一個B。 解說員說他有機會當麵向林瓔求證,她說這個教授從來就沒有欣賞過她的任何設計,這教授也太有眼無珠了吧。
紀念碑特意選取黑色的花崗岩,看中的是它光滑可鑒的質地。當人們望向牆壁上的名字的同時,也可以清楚照見自己的身影和身後的景物。那一刻,過去的光陰和眼前的時光仿佛可以交融重聚……
紀念牆成敞開的倒下的"V"字形,這絕不代表勝利。它象征著翻開的書,曆史翻到這一頁,再也沒有可能重寫。
紀念碑上的名字沒有按傳統的字母順序排列,而是按戰士們陣亡或失蹤的時間順序。林瓔說她不想讓紀念碑成為一個電話薄,她要讓它講述一段生命的曆程,一段美國曆史上最為傷痛的曆程。這樣,整個紀念碑就成了細心寫就的日記薄,一天天,一頁頁。同時,她要讓那些倒下的人們永遠在一起,從此不孤單。當那些退伍的越戰老兵來憑吊時,也可以輕易的找到自己在這場曆史行程中的位置。
紀念碑的另一個出人意料之處在於它不是把這些名字從一端列到另一端,而是從紀念碑的中間位置記下第一位犧牲的戰士,向右繼續,再從左側回來。林瓔這樣設計的細膩之處在於,她要讓這場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人(1959年七月八日)和最後一人(1975年五月十五日)在墓碑的中間處相逢,象征著美國曆史上曆時最久的戰爭在這裏得以最大限度的縮短。
紀念碑故意建得低一些,當人們沿著牆壁走出紀念碑,同時也象征著走向光明。
紀念碑兩麵牆的方向,向東的指向華盛頓紀念碑,向西的指向林肯紀念堂的方向,據說也是越南的方向……
牆上的名字旁若有個菱形標記,意味著此人已然陣亡;若旁邊的標記是個十字,那象征希望,代表失蹤。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十字被改成菱形。
還有個巧妙的設計值得一提,可惜從來也沒有機會用到。就是把十字用圓圈包起來,圓圈象征著生命。很遺憾,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過失蹤的士兵活著回來。
紀念碑落成後,每天都會有人來此悼念,有些人還會留下五花八門的紀念品,有鮮花、泰迪熊、頭盔、足球、婚禮的禮服、紀念冊,和其他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紙拓印親人的名字,作為紀念。
1995年的將士陣亡紀念日, 人們在紀念牆下發現了一輛Harley Davidson 摩托車。它是由威斯康辛州的一個摩托車俱樂部的會員捐獻零件組裝而成的。有些會員自己也是越戰老兵。當被問到為何把這輛摩托車放到這裏時,俱樂部的會長回答俱樂部的會員每周都會開摩托車聚會,牆上的兄弟想和大家一起訓練,我們得給他弄部車……
在講解的最後,解說員慷慨激昂地講道“在過去的20世紀,美國和她的退伍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不光是為了捍衛美國人民自己的自由,更是為了世上更多人的自由…… 自由從來都不是免費的”
隻是在追求所謂的“正義” 或“自由”時,人們是否能夠始終做到不使公正的天平失去平衡?
白宮
白宮奠基於1792年,是當時在位的開國總統華盛頓選定的位置並批準設計圖後開始建造。1800年約翰•亞當斯總統及其夫人第一個住進去,以後便成為美國曆任總統的官邸,是美國權力的象征。
白宮為何是白的?
話說美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並如願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麵仍受到英國的壓製,特別是英國通過加拿大向反抗美國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讓美國人深感不滿,美英矛盾不斷加劇。
1812年6月1日,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占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1814年,為報複當年美軍焚燒多倫多市國會大廈,英軍也放火焚毀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這就是曆史上的“火燒華盛頓”。為了掩蓋火燒的痕跡,整個總統官邸被重新塗成白色,從此被稱做“白宮”。
曆史博物館
華盛頓除了各個紀念碑,紀念堂,還有大量的博物館供遊人免費參觀。我們排著長隊進入了美國曆史博物館,時間關係,隻參觀了三樓的軍隊史館和二樓西側的第一夫人服飾館。軍隊史說白了就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如同任何一個國家,美國也經曆了戰爭的磨難,但相比其他國家,美國本土又幸運太多。
自然博物館
我們是奔著那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藍寶石來的,雖說大家之前都來過也都看過,但還是財迷呀!除了這塊石頭,我們把展覽室的其它鑽石瑪瑙,金銀財寶也統統用目光愛撫了一回。櫥窗裏珠光寶氣、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戀戀不舍......
館內還有一個蝴蝶館,竟然要門票!想著在華盛頓還沒哪個地方敢收費的,裏麵該是有些乾坤的吧,再加上瑋對蝴蝶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於是大家乖乖掏錢買票。進來了,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帶著孩子來科普的,而且麵積很小。
場館雖小,蝴蝶的美麗卻不庸質疑。
青春紀念
瑋一高中時期的男同學現在華盛頓居住,兩人高中畢業後就沒見麵了。臨行前,兩人在網上交談,得知瑋的華盛頓之行,該同學明確表示要盡盡地主之誼,談談情,敘敘舊。“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樂事,豈容錯過?昨晚兩人通電話,“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時間就定在今晚。該同學明確表示不帶家屬,單刀赴會。這下瑋有點犯難,她的家屬帶不帶呢?
我讚成這樣的懷舊 - 純粹、完全。哪個人心中沒有一段青蔥歲月,沒有一些年少時光?當這些成為前塵往事,當我們連青春的背影都看不清楚時,唯有回憶可以拿來品味。如果有幸遇到一個可以言舊的人,又可以多一份“都付笑談中”的默契。可惜這一次的懷舊,我們不在畫麵裏。
老唐是我見過的最man的男人,永遠不動聲色地為瑋分擔煩惱。他拿出地圖,耐心地教瑋認清回家的路線,又把旅館的地址給她帶上,親自把她送到最近的地鐵入口。這樣的深情,這樣的從容,我相信,來自完全的信任,信自己,信所愛。
早春裏的焰火
當瑋在談論一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時候,我們也沒閑著。今晚,有櫻花節的焰火可看! 這大概是城裏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分,地鐵裏的那個人潮啊!都湧向一個方向 - Waterfront!
春天的夜色裏,幽幽襲來的是櫻花的暗香,脈脈浮動的是櫻花的花影,就著波多馬克河搖曳的燈光,竟然有一點少年時初讀《春江花月夜》的欣喜和憂傷。
在空中綻放的朵朵火花,短暫,卻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