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說,世界上隻有花朵對人而言是純粹的形式美,無任何功利性,而其它具有美感的東西多少都與“功利” (生存)或“社會意義“(道德)相關。誠然,人畢竟是有思想感情的動物,不僅僅對唯美形式產生被動快感。最動人的藝術品總時那些感人肺腑和發人深省的東西。近代美學界有“形式美”與“表現美”(意蘊美)之分野。在傳統角度看來醜的東西,在表現派那裏可以具有審美價值,顯然意蘊美被極大地重視。中國傳統藝術有極強的表現派傾向,典型的如寫意畫和後來明清的醜石欣賞熱,即是表現派審美的好例證。相應地,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明確提出“立意”的重要性。西方現代美學家中還有中間派,認為形式與意蘊雙重重要,美是“有意味的形式”。隻有“有意味的形式”才是產生巨大審美快感從而具有重要審美價值的形式。通俗點講,“有意味的形式”或可稱之為“升華主題的形式”。 一個“形式” (對攝影而言,即入畫的元素與構圖)若能恰到好處地詮釋你要表達的主題——某種思想情趣,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攝影藝術的更高境界,應達到畫外有音,令人遐想回味,而不是一覽無餘。這裏有個有趣的實例:幾年前,我在攝影沙龍貼了下兩幅片子,題為“童趣二則 “(見下)。很快,一位網友以嫻熟的PS技巧,為後一幅添了兩戲水兒童 (如圖)。我回複說,很高興你想到戲水兒童,說明照片具有激發人聯想的效果。這就夠了。讓每個人產生自己的聯想,好過盯著被限定的對象。在讀圖過程中參與完成的作品,更令讀者回味。
好作品不僅其畫麵構圖使人百看不厭,而且透射出一種境界,令人回味無窮,常看常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所謂“意境”,就是作品在形式美之外令人回味的內涵,即在視覺衝擊力之外的審美效應, 那種除了悅目還能賞心、養心,除了觸目還能驚心、警心的表現力。顯然就是形式所含的意蘊和情感,古人稱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要求“情與景匯﹐意與象通”,就是形式與意蘊的和諧結合,創作一個 “有意味的形式”,或發現一個“升華主題的形式”。
。“意境”是地道的中國傳統審美範疇,有點所謂 artistic conception 的意思,但比 conception 含義更寬泛豐富。“意境”說不僅在國畫的審美理論中有核心地位,而且在詩詞評論中也意義重大。細論起來都是博士論文級的,不是本帖所能。
藝術攝影乍看是個很“寫實”的門類,其實,在鏡頭取舍,角度俯仰之際,鏡頭背後的眼睛,已將個體之心靈色彩和思想線條投射到取景框中了。同一拍攝對象,不同的藝術家眼裏看到的是不同的主題。在按下快門之際,藝術家的畫外音同時被錄入的畫麵。其情趣雅俗,格調高下,盡在其中。因而,攝影並非“寫生”實錄,而是寫意攝魂。至少許多雋永的攝影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而且具有飽滿的心靈張力。
一張畫麵與主題完美結合的作品,可能是作者蘊釀已久,精心設計或苦苦尋覓而得;但更多的情形是機遇垂青了有準備的頭腦,邂垢的景物,激發了素養中的靈感。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攝影大師Ansel Adams的不朽之作“月升“。那天傍晚(1960年,12月28日),Adams 驅車路經半丘山,扭頭一瞥之際,便被所見景色觸動。他立即停車,迅速取出相機和三腳架,很快選好角度鎖定構圖,按下快門。傍晚是風光攝影的極佳時機,但對拍攝者的要求也高。光線強度瞬息即變,夕陽照地的麵積在變化,月亮也在上升。在如此苛刻條件下,得到一張優秀照片誠屬不易。Adams胸有成竹,回家立即進入暗房,數小時後,他對著其中一張露出滿意的笑容。這似乎得來全不費功夫的照片,凝聚著作者的審美功力和攝影大師對題材捕捉的敏感性。照片發表後引起轟動,至今仍散發著不衰的魅力。據說它在拍賣行的價位一直名列榜首。
後來的”月亮與半丘山”則是作者蓄謀已久的另一幅傑作。我個人更喜歡此作品給人的意境。半丘本不宏偉,但在近處仰拍,在畫麵上一樣顯出雄姿。特別是山涯的形態和質感給出一種深沉的陽剛基調,而皎潔的半月又灑下一脈陰柔氣息。月亮的出現是點睛之筆。若無月亮,就是張呆板的死圖。月亮將視線引向天空,從而勾出無數聯想和感慨。半月又給人強烈的時間輪回之暗示,反過來加強了峭壁對空間的詮釋。時空這個永恒的主題就以這樣一幅回味無窮的構圖表達出來。我記得當年北京美術館首屆西方攝影作品展將之拚接放大,一進展廳迎麵半堵牆大的巨幅照,給人的震撼難以言表!
能夠欣賞這種意境的讀者很明白,隻有黑白照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不信請看,有好事者,與同樣時間,重拍了一張幾乎一樣的彩照,然而,那種深沉凝重的基調消失了,成為"多一張不多, 少一張不少"的普通 風景照而已。
-----------------------------
也來玩一下意境派:)不小心在某小城攝影展上獲優秀獎 (下麵第一張)。
禪意二則:
謝謝鼓勵!
再來第四是否就是蛇足了:)
康德的所謂“情感審美”的範疇? 我沒聽說這末個範疇。是審美情感吧?審美是一種情感判斷,這是康德的基本意思。
你尤其應該注意到我愛情論種的另一句經典:
愛情審美是“因其暗含的意義已固化在特定的形式中,主體是以不假思索的直覺形式感受的。”
美女俊男就是生物學上“有意味的形式”。
你怕是沒好好讀我的情愛論。再看一遍最後那個示意圖。前三個屬形式美,理欲屬意蘊美。“有意味的形式”出在人身上,就是其心靈美統一於他/她的外在美——皮美,形美,氣質美。
這句話非常好,可以用在別處。恰好是你總結的四個欲望裏缺少的那個層次,並且不能歸並到價值觀的理欲這一層,同時也比由氣質和性格而來的“情”欲這一層深刻和強烈。估計屬於康德的所謂“情感審美”的範疇,這個才是所有感人的“愛情”裏的高峰。對於女性來說,是response值最高的那一維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