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從王夫之到曾國藩再到蔡和森

(2010-04-03 14:28:21) 下一個
湖 湘 一 脈
——從王夫之到曾國藩再到蔡和森

李誌和


許多研究湖湘文化的學者,都認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許多思想被湘軍人物繼承,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實,還不止如此,從王夫之到湘軍集團中的曾國藩、羅澤南等許多重要人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師承關係。其教澤長延,一直影響到蔡和森、黃公略、宋希濂、朱世明等人。筆者翻閱和積累了大量的族譜及方誌等地方史料,初步勾勒出了他們之間的師承關係。為便於了解,先圖示於下:(圖一)


張曙寰 張日生 張其中
王夫之 劉象賢 李懋功 李先高 張正笏
龍孔然 龍 吟 龍先蟄


王夫之(1619-1692)與張曙寰,劉象賢、龍孔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張曙寰(1596-1688),今雙峰縣石牛鄉喬亭人,喬亭與王夫之所居衡陽曲蘭毗鄰。清順治三年(1746)夏,衡湘邊界發生饑荒,張曙寰樂善濟貧,廣施賑饑,救活數百人。王夫之聞其豪俠好義,與其訂為忘年之交(王比張小23歲)。順治五年,清兵進逼湖南,王夫之在衡湘邊界組織義軍抗清,張曙寰與裏人羅含章(羅澤南族先祖)結連王夫之,倡募義師。羅之嬸母張氏,即張之胞妹,家豪富,盡發其儲積,供給軍食。這在張、羅族譜上都有記載。
抗清起事失敗後,王夫之走桂林,奔肇慶,效力於南明政權,張、羅則隱居於石牛喬亭澄山,放懷詩酒,嘯傲煙霞。張曙寰曾賦有詩雲:
曾經學技把龍屠,瘦盡昂藏八尺軀;
為問恒河沙世界,此中何處著狂夫?
清朝定鼎後,王夫之定居曲蘭鄉高節裏達40年之久。他與張、羅過從甚密。張85歲時,其子日生與從孫仲昭同時入邑庠,王夫之贈以壽聯雲:“百歲春添十五算,三湘文起兩重雲。”湘鄉縣令劉履泰聘王夫之、王敔父子助修《湘鄉縣誌》。王敔(1656-1731),字虎止,王夫之次子,幼承庭訓,年青時即文名藉甚,先後入邑庠,取貢生,著書多種,並刊《船山遺書》。王氏父子三載衡湘往返,常以張家為落腳之地。因王夫之屢於劉縣令前極稱張曙寰齒德之優,遂被聘為鄉飲大賓。張氏壽92歲,時人及其子孫尊稱為“百歲公”。
正因王與張關係密切,故張之子日生雖僅比王夫子小三歲,但兩人亦師亦友,誌趣相投。張日生(1622-1686),字允升,邑庠生,與王敔亦為好友。張日生營建屋宇,請王敔題詞,王題額“炳蔚”,讚揚張日生不趨時榮,韜光匿采,而文行聲華遠播衡湘。張日生精《周易》、好藏書,著有多種著作,其事入同治刊《湘鄉縣誌•處士傳》中。
張日生之子其中(1676-1763),字惟一,號薪崖,以篤行式鄉裏。70壽時,知縣張天如贈以壽序,稱其有古君子之風,旌以“種德克昌”匾額。其中之子即張正笏。後正笏與陳德愉輯王敔等四人之文成《楚南四家》。
劉象賢(1607-1677),今雙峰縣杏子鎮虎塘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與王夫之為同榜舉人,交稱莫逆。後又為親家。王敔為其女婿。王夫之曾數次來劉家,時有詩文唱和,事詳《船山師友記》及《船山全書•年譜》。明清易代後,劉以遺老自居,作詩有句雲“不喜天邊挾龍戰,愛向山中伴虎眠”。隱居鄉裏,教授生徒,時稱名師,其事入同治刊《湘鄉縣誌•儒林》。象賢卒,王夫之親為其撰《墓表》。
當劉象賢設館於永豐、石牛時,從學者眾多。王夫之亦往劉之館中論學,故其弟子也受到了影響。劉的弟子中,常漢李懋昭(例貢生)、李懋功(1615-1685,優廩生)、李懋勳(歲貢生)兄弟最有名。且其思想深受影響,不事滿清。李懋昭盡焚所作詩文稿,後正笏欲以其製藝入《楚南四家》,因炬餘無幾,不果。李懋功之孫先高(1663-1724),康熙五十年(1711)第七名舉人,以其學行被清代名臣湘潭陳鵬年譽為“國士”,隱居不仕,家居教授鄉裏子弟。張正笏即其高足。
龍孔然,湘鄉縣城南門人,舉人。與其弟龍孔蒸(舉人)並稱上湘宿儒。他們都是劉象賢的表兄弟,與王夫之的交往也很密切,誌趣相投,我們可以從《船山師友記》及《船山全書》中看出。龍孔然之侄龍吟,貢生,學識淵博,著有詩文多種。其弟子、族侄龍先蟄,恩貢生,挑選教諭。邑內碩儒,弟子眾多,成才者眾,進士彭心鑒,舉人劉能鎮及張正笏等均為其高足。龍孔然、龍吟、龍先蟄其事均入同治刊《湘鄉縣誌•文苑》中。
張正笏(1699-1783),字書思,號筆石,別號澄山遁叟,今雙峰縣石牛鄉喬亭台洲人。自幼即秉承家學,又得名師指點。乾隆十七年舉人,官武陵教諭十年。先後主講漣濱、東皋、雙峰等書院二十餘年。弟子從遊者眾多,除湘鄉外,長沙、衡陽、寶慶等地從學者不下數百人。且成名者甚多,許多舉人、進士都出其門下。乾隆廿四年,他主講東皋書院時,其弟子羅國俊、鄧文泮、謝我懷、子張眉大同時中舉,一時稱盛。後羅與鄧又成進士,入翰林。因此楚南士子無人不知有張筆石其人。正笏雖落拓一小小教諭,而聲譽反出詞林諸公之上。其事入同治刊《湘鄉縣誌•儒林》。
正笏弟子除上述著名者外,還有許多教授鄉裏,傳道授業。下圖為正笏以後的師承關係圖:(圖二)

張眉大 張疊浦 羅澤南 王 錱
張陶大 陳 權 羅澤南 李續賓
蕭蔗圃 羅元初 羅澤南 李續宜
王大本 王安輔 羅澤南 楊昌濬
張正笏 彭興護 彭在潮 胡林翼 蔣益澧
彭興護 曾麟書 曾國藩 劉騰鴻
彭興護 朱鎮南 朱富春 康景暉
張眉大 鄧鶴齡 江忠源 朱宗程
張眉大 鄧鴻齡 朱堯階 曾國荃
張眉大 彭興緒 彭洋中 劉 蓉
張眉大(1733-1810),字紫宇,號五渚,正笏第五子,他出生時,新化鄧顯鶴之外祖毛學古來訪正笏,正笏請其取名,毛說:“此張家之白眉也。”遂取名眉大。乾隆廿四年舉人,曾主講雙峰書院。後官廣東儋州知州,廣東鄉試同考官。解組後主講漣濱書院多年,人稱名師。其事入《湘鄉縣誌》。其長子疊浦,太學生,鄉間碩儒。道光二年羅澤南從學。
羅澤南(1808-1856),字仲嶽,號羅山,諡忠節,雙峰石牛人,湘軍創始人之一。他既是理學家,又是著名教育家,其弟子中多人為湘軍名將。《清史稿》有傳。
張陶大,正笏之侄,邑庠生。陶大弟子陳權(1792-1850),道光二年舉人,道光九年他主講雙峰書院時,羅澤南從學。
蕭蔗圃,石牛喬亭人,正笏弟子,正笏稱許他:“展其才,可任天下事”。碩儒,積學不售。據羅澤南回憶,外祖常以《近思錄》、《紫陽綱目》指授他。
羅元初(1776-1862),蕭之女婿,即澤南之父。積學之士,“常取先正格言及古人行事之可法者訓示澤南”。鹹豐六年,羅忠節陣亡於武昌時,其父尚健在,但《雙峰縣誌》謬為羅澤南“幼年喪父”,以後諸書遂以訛傳訛。
王大本,石牛人,邑庠生,正笏弟子。大本弟子王安輔,鎖石人,邑庠生。道光十六年,王與澤南講授性理之學。羅山始醉心於程朱理學。王安輔為羅山之師,但郭嵩燾所作《羅忠節公年譜》及同治刊《湘鄉縣誌》均誤為學友,謬矣。從今存數文中可見,王稱羅為弟子,而羅亦稱王為師,師生關係明矣。
彭興護(1748-?),今雙峰縣梓門人,拔貢。正笏晚年弟子,裏中名師。嘉慶七年主講雙峰書院。子在潮(1778—?),拔貢,官臨武教諭。據《胡林翼年譜》稱,胡七歲時,曾從其受禮經。嘉慶二十二年,彭興護重館雙峰,曾麟書和朱鎮南師從之,後兩人均入邑庠。曾麟書,文正之父。朱鎮南,洪山洲上人。其弟朱鎮湘,武舉亞元,其子朱麗春娶曾麟書三女。朱鎮南之子朱富春(嘯山)(1809-1888),道光十九年舉人,曾任北京景山官學漢教習,同治三年主講雙峰書院。
鄧鶴齡、鄧鴻齡兄弟,杏子江口人。分別為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都師從張眉大。鶴齡號鐵鬆(1792-1845),曾任新寧書院山長,江忠源從之學,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京師會試,因病去世。江忠源不遠四千餘裏,慷慨任事,曆時六十餘日,送其柩回家。新化鄧顯鶴之侄鄧瑤作《送江岷樵同年歸新寧序》,備記其事。江忠源(1812-1854),號岷樵,湖南新寧人,道光十七年舉人,創建“楚勇”,官至安徽巡撫,諡忠烈。
朱堯階(1803-1872),今雙峰縣杏子人,邑庠生,師從鄧鴻齡。與曾滌生為至交,同治年間主講雙峰書院,撰有名聯“兩派交流,好向其間尋活水;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膾炙人口。朱為邑內名師,湘軍名將曾國荃、劉蓉為其高足。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文正之弟,優貢生,以克複金陵之功封一等威毅伯,賞太子少保。官至陝甘、兩廣、兩江總督,諡“忠襄”。事詳《清史稿》。劉蓉(1816-1873),字孟容,號霞仙,今婁星區茶園鎮人,邑庠生,官至陝西巡撫,人稱“小諸葛”,《清史稿》有傳。
彭興緒,宿儒,所著詩為鄧顯鶴錄入《沅湘耆舊集》。其子彭洋中(1803-1864),字曉杭,今雙峰梓門橋人,道光八年舉人,後從駱秉璋、劉蓉入川,總辦全省厘務和糧餉,升潼川府知府,加道員銜。曾與鄧顯鶴編《沅湘耆舊集》和《寶慶府誌》。
從上兩圖可以看出,張正笏作為從王夫之到湘軍將領承前啟後的人物,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正笏之教,極力倡導儒家正學,繼承了王夫之的思想。其弟子羅國俊在《張筆石年譜》跋中雲:“吾鄉之文,務揣摩時好者多矣。吾師筆石先生出而矯之,磨鏃古學,刪落釀詞,一時翕然宗之,皆知步趨先民,一歸正則。至今詞壇執牛耳、樹赤幟、及攝衣作都講者,皆先生門下士也。嗚呼盛矣!然先生非第文章馳聲,實以清修勵俗。其教人也,先立品……當立勳業,樹氣節,以古名臣自期。”故其流風餘韻,澤被後學,教澤長延,非止一代。
下圖為朱堯階以後的師承關係圖:(圖三)


王龍文(探花)
鄧林皋 朱道濂 蔡和森
朱堯階
李長機 王希曾 宋希濂
彭時鄂 黃公略


堯階還有弟子鄧林皋、李長機等均為中裏名師。鄧林皋(1833-?),名湘傑,雙峰青樹坪人,光緒五年第八名舉人。國民政府湖南省秘書長鄧介鬆(後參加程潛起義)之祖父,主講過雙峰、漣濱等書院,亦在曾文正後裔家坐館多年。探花王龍文曾師從之。王龍文,雙峰三塘鋪人,是從雙峰書院走出來的湘中唯一鼎甲(一甲第三名),俗稱“探花”。因支持義和團“扶清滅洋”,被削職回藉,後主講益陽箴言書院和衡陽船山書院。朱道濂(1858-1934),號靜齋,雙峰甘棠人,光緒十九年舉人,亦師從李長機,主講過雙峰、東皋、漣濱等書院。朱為蔡和森之姑父,蔡曾請益過“學問之道”。
李長機(1849-?),字筱秋,雙峰石牛人,光緒元年舉人。其父李澤昱(1808-1862),字沚秋,道光廿九年舉人,亦主講過雙峰書院,與羅澤南為至交。李長機主講過雙峰、漣濱等書院,高足有探花王龍文、舉人王希曾、邑庠生彭時鄂等。王希曾,雙峰杏子人,舉人,宋希濂之舅,與其兄邑庠生王采薇均任過雙峰高小校長,抗日名將宋希濂曾師從之。彭時鄂,雙峰梓門人,邑庠生,後留學日本宏文學院,畢業回國後,在雙峰高小任教40餘年,著名紅軍將領黃公略曾師從之。
有許多學者都看到了這一點:曾國藩對蔡和森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曾氏在治學、修身上的許多言行都為蔡和森所效法。他對曾氏推崇備至,並以敬佩的口吻說:“三年以來,每覺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滌生者,隻緣胡夙不講學,士不歸心,影響隻能及於一時。”從蔡和森給毛澤東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蔡對曾氏成敗得失的研究由來已久,他將曾的成功歸於潛心研讀學問,廣為傳道,所以能籠絡人心,影響深遠。有鑒於此,蔡和森決心建立一套付諸實踐的思想體係:“謂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
那麽,曾國藩為什麽會對蔡和森產生影響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麵來探討。首先,是婚姻關係的影響。蔡和森外祖葛葆吾之弟葛蒞吾為曾國潢女婿,即曾國藩侄女婿。今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有曾文正贈葛葆吾對聯手跡,聯雲:“飛觴灑翰偏得意,讀易論詩亦未疏。”葛葆吾追隨曾國荃麾下,屢立軍功,得其提攜,官至按察使,為湘軍中一有名戰將。後在鎮壓撚軍時,在湖北薪水縣陣亡。《清史稿》有傳。蔡和森之祖蔡壽崧,湘軍下級軍官。父蔡蓉峰,因曾國荃的關照,得以在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任職。這種千絲萬縷的聯姻關係,對蔡和森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其次,是地域關係的影響。童年時代的蔡和森寄居外祖葛家荷葉,與曾氏故居比鄰而居。因此,他聽人談論最多的是文正公及其逸事。荷葉人教育子女的普遍方式是常常用曾文正的功績為榜樣,葛家和蔡家也不例外。由於婚姻關係的便利,蔡母得以時常帶和森兄弟姊妹去曾氏侯府富厚堂以文正公來啟發和激勵他們。
再次,是師承關係的影響。蔡和森在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師承楊昌濟,而楊正是曾文正的忠實信徒,這在他的《達化齋日記》中可見一斑。楊不僅學習和仿效曾文正,還拿曾為榜樣來教育和勉勵他的得意門生毛澤東、蔡和森,曾國藩的思想必然經過楊昌濟先生“薪盡火傳”而深刻影響青年蔡和森。
此外,從羅澤南至宋希濂還有如下師承關係:(圖四)


羅澤南 羅信南 羅長裿 羅輈重 宋希濂


羅信南,婁星區西陽鄉白鷺灣人,邑庠生,羅澤南弟子,號“陶龕居士”。信南子長裿,進士。頗有才幹,為劉坤一所器重。創辦陶龕學校。長裿子輈重,日本留學生,主持陶龕學校數十年,倡導″血性″教育,為湘中著名教育家,時稱″北有曉莊,南有陶龕″。宋希濂入讀雙峰高小前曾在陶龕求學。
再者,從羅澤南至朱世明的師承關係如下圖:(圖五)


朱宗程
羅澤南 朱繼繹 朱世明
楊昌濬


朱宗程和楊昌濬均為羅山弟子。朱宗程,雙峰蛇形山鎮人,曾協助羅澤南創辦湘軍,官知府。楊昌濬(1825-1897),字石泉,今婁星區西陽鎮人,湘軍名將,官至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楊與朱為親家。宗程之子朱繼繹,邑庠生,中法之戰中,他在台灣以孤軍抗法而著稱。其子朱世明(1902-1965),雙峰高小畢業,後入長郡中學、清華大學,留學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和哥倫比亞大學,精通多國語言。曾任蔣介石副官,官至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戰勝利後,任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時任朱副官、後為史學家的美藉華人黃仁宇先生在其著作《黃河青山》中對朱世明將軍有專文回憶。
從上麵的簡單勾勒中可以看出,從王夫之到湘軍將領曾國藩、羅澤南等人,再到蔡和森、黃公略、宋希濂、朱世明等人,湖湘文化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務實精神;勇武剛烈、敢為天下先的拚搏精神;浩然獨立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的博大開放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