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正文

從李廣“戰死”到關羽“自殺” 如此顛覆曆史究竟為啥?

(2010-06-09 20:46:39) 下一個

據近日報道稱,在播出的新版《三國》電視劇中,關羽被安排莫名奇妙地自殺,與曆史記載大相徑庭。其實,無論按照陳壽史書《三國誌》還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關羽均是戰敗被俘,然後被孫權斬殺,事後孫權還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以諸侯的級別葬其無頭屍骸。按照《三國誌》的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關羽和關平爺倆個是一起被孫權部將所殺的。

不過,在新《三國》的導演及演員的演繹下,關羽卻是自刎身亡,這一改動引起爭議聲片片。對此,飾演關羽的演員於榮光回應稱,從關羽的形象塑造和新《三國》的整體風格設計而言,關羽自殺的死法更加英偉和蒼涼,按他的說法,“讓一名這麽英武的英雄被一群不知名的小兵殺戮,這種死法太讓人感覺不值了。”於是乎,一代武聖關羽就這樣被今天的人們安排自殺了。

由關羽的今天被“自殺”,筆者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曆史名將李廣,按史料記載他是真正自殺的,但在幾年前播出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裏他被安排“戰死”。平心而論,《漢武大帝》拍得很不錯,筆者也非常愛看,隻是在看到李廣以五千士兵力戰匈奴數萬兵英勇捐軀後,筆者才詫異不已,因為按照 《史記 · 李將軍列傳》 的記載,李廣是最後一次出征匈奴迷路回來後 ,感到自己已六十多歲 不願再麵對那些刀筆吏的訊問,才憤而自殺的。李廣一生戰功赫赫,威震匈奴,但一直未能被封侯,實為平生一大憾事。想來在《漢武大帝》中被安排“戰死”,應該也是今人的一廂情願,這樣光榮地為國捐軀使李廣的形象提升不少,但無形中淡化了李廣難封的悲劇色彩。

可以理解的是,無論是曆史上的李廣自殺但被今人安排戰死沙場終至馬革裹屍還,還是實際上戰敗被殺的關羽被今人安排自殺,除了導演們想把片子拍得好看以提高收視率之外,還寄托了編導們對這兩位悲劇性曆史人物的良好願望:讓這兩位家喻戶曉的英雄更為體麵地死去。隻是,這願望是夠美好的了,但是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視:設想並不知道這兩位英雄真正死法的孩子或他人看了電視劇,恐怕不可避免地會先入為主認為李廣就是戰死的,關羽就是自殺的,以後再糾正他們的這一認識不知要費多少功夫。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筆者還是認為,如果涉及到曆史上的名人,無論影視作品如何改編,也要遵循基本事實,你可以以小人之心說關羽對劉備的妻子可能也並非全無邪念,但生死攸關的大事不宜戲說和任意塗抹。

其實,今天的編導們應該是多慮了,遵循史實讓李廣自刎和關羽被俘被殺也絲毫損壞不了兩位英雄的光輝形象。君不見,近兩千年過去了,但這兩位英雄依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頂天立地,人們會依然吟起“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來歌頌李廣,在國難當頭之時思念李廣式的良將,人們依然會津津樂道關羽溫酒斬華雄及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他們的英雄硬漢形象,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民族的基因中了,隻要中華民族存在下去,他們的英雄形象就勢必將代代相傳。

文章寫到這裏,筆者的腦海裏不禁想起了翻譯家傅雷先生當年翻譯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裏斯多夫》時所作的前言中的幾句話: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隻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隻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總而言之,李廣憤而自刎和關羽被俘被殺的史實根本遮不住他們的真英雄本色,我們的抱著美好願望的編導們,又何需絞盡腦筋、畫蛇添足、為古人擔憂呢?



謝謝閱讀我的原創文章。如傳統媒體有意轉發,請先經作者東方應非(Eeaglefly)同意;如網絡上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作者出處。作者保留文章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對李廣的演繹是把他孫子李陵的功勞壘到他頭上了。
當代娛樂界人士的欣賞水平差,也太懶,在真實的曆史中咂麽不出真味道來,就杜撰一些自認為好的味道。隻能給兩個字:傻,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