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的就業市場到底有多糟?看看數據就知道

(2010-02-24 20:58:59) 下一個

近兩年來,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就業市場上可謂是哀鴻遍野,我們看到或聽到的投送數百份簡曆如石沉大海般的事例實在是不勝枚舉。從感覺上就可以體會到美國的就業市場簡直糟透了,那麽從數據上來看呢?以下讓我們來看幾個關鍵的數據:

1. 失業率

一般說來,失業率是反映一國就業市場最重要也最常見的一個指標。按照美國勞工部的最新消息, 2010 年 1 月的失業率從 2009 年 12 月的 10.2% 下降到 9.7% ,可以說略有改善。不過失業率的下降也並不能百分之百就說明反映美國就業市場在積極正向變化了。因為美國在計算失業率上有很多學問。簡單來說,隻有那些在統計之前的過去四周內積極地找工作的失業人口才被計算在內。在這裏,積極( actively )是一個關鍵詞。在過去的四周內,如果一個人曾直接聯係雇主或參加麵試,發簡曆,登求職廣告,這才被視為積極地找工作。反之,如果一個人隻是參加了某工作培訓項目或課程,或者隻是簡單地瀏覽了一下網上或報紙上的招聘啟事,就不被視為積極地找工作。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對當前的就業市場心灰意冷,在過去四周內沒做任何積極地找工作的行為,那麽這個人是不會被計算在失業人口內的。因此,失業率的下降可能說明了美國就業市場在改善,也可能說明許多人放棄了找工作的嚐試。準確來說,一個兼顧考慮了那些因失望而放棄找工作的人的指數才更為可靠,一些經濟學家估計那個數字可能會到 20% 左右。 

2. 失業達六個月或以上的人數

單從失業率來看,此次經濟危機的嚴重性比不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那次,在 1982 年的 11 月和 12 月,全美的失業率高達 10.8% 。然而,此次經濟危機導致失業達六個月或以上的人口有 630 萬之多,是 1948 年美國有此統計以來的最高數字,也是八十年代初的相應數字的兩倍多。在失業六個月或以上的人口中,在 2009 年, 45 歲到 64 歲年齡段的婦女占了 14% ,而在 1983 年,該年齡段的婦女占了 7% ,恰巧也是兩倍。不過,男性作為職場的主力軍,在經濟危機中也受創最深,在一年前的 2009 年 2 月,筆者曾就此寫過一篇文章《容易受傷的男人》,如感興趣,請點擊 這裏 閱讀。

3. 工作增加的速度和工作恢複的時間

不幸的是,工作增加的速度在放慢,工作恢複的時間在延長。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分析,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六十乃至七十年代,私營部門工作職位增加的速度為每年 3.5% ,到了八十、九十年代,工作增加的速度降為 2.4% ,而到了本世紀的頭十年,工作增加的速度更降為 0.9% ,速度上呈直線下降的趨勢。相應地,在 1990 年以前的危機,經濟回暖後,一般需要 21 個月工作職位數量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在 1990 年後的經濟危機,經濟回暖後,平均需要 31 個月工作職位數量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在 2001 年的經濟危機,經濟回暖後,平均需要 46 個月工作職位數量才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時間上呈直線上升的態勢。而且,目前並沒有跡象表明這兩種上升或下降的趨勢有逆轉的可能。

隨著自動化科技的進步,美國自 2000 年以來在製造業領域共失去了 560 萬個工作職位。而且,隨著工作外包或在美境外建廠,美國本土產生新工作職位的能力也在下降。美國目前登記在冊的正式失業人口達 1500 萬之眾,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每月新增 10 萬個職位以上才可能慢慢吸收不斷出現的失業人口,做一個簡單的小學除法即可知道,消化掉當前的 1500 萬失業人口需要 150 個月,即十二年多,即使是再樂觀的估計也需要幾年。


奧巴馬當局也意識到了就業問題的嚴重性,他準備效仿中國,在美國大建高鐵。他說過,一個有作為的四年勝過平庸的八年,但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如果不能在就業及經濟上有大的積極變化,他極可能也將被選民們改變。

“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這幾句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描述自己心情的詞,用在描述當前的美國就業市場上,也是最合適不過了。隻是,對於那些失去工作的美國工人或在此打工整天需要閱讀研究老板臉色的外籍人士而言,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謝謝閱讀我的原創文章。如傳統媒體有意轉發,請先經作者東方應非(Eeaglefly)同意;如網絡上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作者出處。作者保留文章版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