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正文

GDP 不可衡量之重:快樂、資源及其他

(2009-09-24 20:31:20) 下一個

在 GDP 大行其道的今天,相信沒有學過經濟學的普羅大眾也知道 GDP 的意思。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縮寫,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的基本指標,它是一年內該國所有物品及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令國人感到欣慰自豪的是,經過近三十年來的迅猛發展,我國的 GDP 如今已位列三甲,僅次於美日兩國,且據樂觀估計,趕超日本也就是未來一兩年內的事情,趕超美國要長些,可能要二三十年後。

能夠重回 GDP 世界第一的位置應該是近幾代中國人的理想,畢竟在曆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裏,我國的經濟總量以 GDP 衡量是當仁不讓的老大。相信沒有哪一代人願意在自己的手中丟掉第一的桂冠,相信沒有哪一代人不願意通過努力奪回曾經失去的桂冠。不過, GDP 總量第一就一定意味著該國的國民比他國國民生活好並快樂嗎?看看當前美國的犯罪率之高以及經濟危機下普通百姓的現狀,恐怕不難得出結論:在 GDP 的光環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經濟學家們也逐漸認識到,要衡量一國國民的生活質量,光看 GDP 一項指標未免失之偏頗。據《經濟學家》雜誌最近的報道,法國總統薩科齊組織了一個由 25 個知名社會學家,其中包括 5 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組成的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出了一篇長達 252 頁的洋洋灑灑的報告,號召要摒棄對 GDP 的盲目崇拜,因為很多東西是無法用貨幣價值來衡量的,比如說快樂,比如說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報告說,雖然美國的人均 GDP 高於法國,但法國人均的工作時間比美國少,法國人有更多的餘暇時間去快樂地逍遙。按當前的算法,在 2005 年,法國的人均 GDP 是美國人均 GDP 的 73% , 但如果考慮到政府服務,家庭生產和多出來的餘暇時間,兩者的差距縮小了:法國的人均 GDP 升至美國人均 GDP 的 87% 。據說,薩科齊對此報告非常感興趣,指示法國的國家統計部門要增加考量指標,不要隻看 GDP , 可能是想向法國人民證明, 在自己的治下,“這邊風景也不差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許我國也可以從中借鑒, 不要一味地盯著 GDP 的多寡,也分一些精力去研究 GDP 高增長後麵的代價, 比如說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記得上中學時地理課上就說,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世界第一,多年來為了出口創匯,我們廉價地賣出了太多稀土, 在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提升 GDP 的同時,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得不償失。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的稀土儲量世界第二,但美國人封存不采,隻從我國進口。類似的例子還有我國多年廉價地向日本出口煤炭,人家也封存起來留待以後使用或轉手賣個高價。畢竟, 像稀土或煤炭這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少一點。我們不能為了 GDP 的短暫增高,而斷了子孫後代的活路。還好,我國相關的部門如今總算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對稀土的出口進行有序的控製。

談到高 GDP 或財富與快樂的關係,筆者 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則故事。一位美國富商到墨西哥海濱度假,看到一位漁民在辛苦地打漁,便勸他用現代管理的方法,成立公司,招聘人手,批量捕打,達規模後到 NASDAQ 上市,然後他就可以當上上市公司的老板,過上喝兩口小酒和朋友打打撲克的逍遙生活, 富商並表示可助一臂之力,幫漁民達成此目標。漁民問需要幾年可以做到,富商說可能要十年以上。漁民笑了,說他現在就已經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何須再搞什麽紐約上市的事情。也許有人會想,該墨西哥漁民胸無大誌, 富商在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不過,有句古話說得好,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回到 GDP 話題上來,筆者認為,我們沒有必要為了盡快達到世界第一, 就對其他攸關生活質量的因素忽略不計,畢竟提升 GDP 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快樂舒服的生活, 切不可竭澤而漁, 舍本逐末。對於外人的預測不必太掛在心上,隨人家的預測或沾沾自喜, 或悵然若失。我們的信心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打造培養, 而不可隨著人家的褒貶忽上忽下。

最後,套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說,不注意提升 GDP 是不行的, 但唯 GDP 至上的做法也是萬萬不行的。在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慶典日即將來臨之際,筆者衷心地祝願我們的國家能夠持續、健康、有序地發展,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之中,在未來的某一年, 重返世界之巔。


謝謝閱讀我的原創文章。如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作者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