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正文

由奢返儉太過 可能適得其反

(2009-05-20 21:11:13) 下一個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節儉與貧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基於中國人均收入遠遠低於美國人均收入的事實,說中國人有著節儉的美德顯得更靠譜些。不過,源自美國的經濟危機在使得一些美國人失去工作的同時,也使他們重拾節儉的美德,他們變得錙銖必較,凡事自力更生,似乎遠離了以前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的生活方式。

 

 其實,如今六七十歲以上經曆過大蕭條的那一代美國人,一般都是比較節儉的。筆者剛來美國時的房東老太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吃的穿的很節省,房子漏雨了也不請專業的工匠修,而是指揮自己四十多歲的兒子從Home Depot買來材料自己補休。老太太說以前自己小時,父母家裏的房子壞了,從來都是她爸爸自己修。需要聲明的是,據老太太介紹說,她爸爸並不是專業的泥瓦匠,而是一位中學老師。那時的美國比較貧窮,人們認為節儉不過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沒有經曆過大蕭條困難生活的美國人成長了起來,他們一生下來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大蕭條的艱辛對他們來說隻是書本電視上的文字圖片而已。我們中國的老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今天,這些美國人想由奢返儉固然值得理解和稱許,但凡事皆有度,如果過頭了,就可能適得其反。

 

前幾天看到紐約時報上登的一篇文章,講了幾個這樣的例子。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婦女的故事。該女士家的馬桶壞了,要放在以前,她都是打個電話找專業的修理工來修。如今經濟危機來了,她也想自己動手省一些錢,就買來了一個新馬桶,想自己換上。不過,以前修理工來時,她並未在旁邊觀摩,因此沒有任何操作經驗或觀摩心得。原想非常簡單,但出乎意料的是,她不小心把上水的管道搞破了,水噴湧而出,很快就水漫地板。情急之下,她想開車去找熟人幫忙,但又不慎把車庫的門撞壞了。最後萬不得已,她打電話找來了專業的維修人員,修馬桶修車庫門等等整整花了三千美元。該女士本來想省錢,不料最後反而費了一大筆錢。 

 

 筆者一位熟人也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這位熟人的老板是一位來美國多年的中國人,但早就入了美籍並入鄉隨俗地學起了美國人的鋪張浪費。前兩年經濟好時,老板的心情也好,手上也就大手大腳,不知節製。如今經濟不好了,裁了一些員工後依然形勢嚴峻,無奈之下便想搬家把大辦公室換成小辦公室。為了進一步省錢,幹脆把請搬家公司的錢也要省掉,搬家的重任便落在了幾個來自中國的小夥子身上。可憐這幾個哥們讀書讀慣了,早就沒有了當搬運工的力氣,結果在搬一個大桌子時,厚厚的桌子角砸在了一個哥們的腳上,小夥子當時就不能站立了,趕緊送到醫院急診,醫生說腳上的骨頭被砸折了。結果這位老板同樣想省錢不成,反而花費了幾倍於請搬家公司的錢。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想節儉省錢的做法相信每個地球人都會理解。不過,也不能為了省錢而省錢,尤其在某些方麵,沒有能省錢的金剛鑽,就不能攬下易碎的瓷器活。否則,如上麵的例子所示,在很大的程度上隻會適得其反。

 

其實,與其經濟不好時挖空心思搞節儉,不如在經濟好的時候也注意節儉些,不那麽大手大腳,居奢思檢,居安思危。在這方麵,股神巴菲特的生活經曆值得深思。他雖然早已腰纏億貫,但據說依然節儉得幾近吝嗇,一件襯衫穿了十幾年也不換,後來還是他的女兒看不下去了,才換了一件新的。相信有這個勢頭,巴菲特即使股票全賠了,但他由奢返儉的過程也不會那麽艱難。

 

曆來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與其事到臨頭再知難而進,不如平時節儉一些,讓奢與儉的距離不那麽遙遠。




(謝謝閱讀我的文章。如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出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