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博文中, 筆者先後討論了在經濟危機的大蕭條之下, 一些行業風采依舊甚至更加光彩照人的情形,以及車行洗心革麵大打服務牌試圖逆勢而行的做法。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討論經濟危機當道的另一個副產品,那就是古稀老人與年輕人爭搶工作職位。
眾所周知,西方文化中缺乏青年人贍養老人的傳統以及老年人依靠兒孫輩實現老有所依的想法。在美國,退休的老人們要想衣食無憂地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隻好寄希望於自己早年存下的養老金。
然而,在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下,很多老人投在股市或基金市場的養老金 ( IRA 或 401K )已經在大幅縮水。如果說從理論上而言,股市或基金市場總有反彈的一天,這些投資那時可能會重新物有所值令人們心有所盼的話,一些投到馬道夫或斯坦福這些超級大騙的資金就很有可能血本無歸了。老人們的退休金少了甚至沒有了,但醫療保險費用一直在漲,無奈之下隻得將 70 歲當作 20 歲,像年輕人一樣重回職場或延遲退休,和年輕人爭工作,看盡別人的臉色。一句話,老夫聊發少年狂,古稀爭鋒青春年少,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下,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那麽, 就業市場怎麽看待我們中國人眼中這些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老人們呢?在與年輕人的職場較量中,老人們似乎暫時占了上風。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統計數字,在過去兩年中,美國 65 歲以上(含 65 歲)的工作人數增加了 70 萬之多,總數達七百萬。在 2009 年 2 月份,有工作職位的美國 65 歲以上(含 65 歲)的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從十年前的 11% 上升到現在的 16% 。在就業市場日漸萎縮的今天,工作老人的增加無疑就意味著工作年輕人的減少。同樣是來自美國勞工部的數字,在過去兩年間,美國 16 到 24 歲的就業人數下降了二百萬,總數減到了一千八百三十萬。 16 到 24 歲的就業人口比例從十年前的 59% 下降到現在的 49% , 25 到 29 歲的就業人口比例從十年前的 81% 下降到現在的 74% 。
這些數字再次驗證了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薑還是老的辣。究竟什麽原因讓老人們受到雇主們的青睞呢?首先,老年求職者們普遍有經驗。在經濟危機下,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已經在盡量裁減一些可有可無的支出,培訓費用就在此列。企業希望招來的新員工立即可以上手工作,相較於沒有任何經驗的年輕人,有經驗的老人們無疑可以幫雇主實現不花或少花培訓費用的目的。其次,老年求職者們的職業素養一般更高。與年輕人相比,他們更為可靠,踏實,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他們很少請病假。一位雇主說,很多年輕人傾向於多請病假,實際上他們並未生病,病假不過是他們去度假遊玩的一個借口而已。
看到經驗豐富的老人們紛紛找到工作,一些年輕人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們認為雇主們對沒有經驗的他們有歧視,這恐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沒經驗導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越發沒有經驗。到底何時是盡頭?
一些找不到工作的老人們也是滿肚子苦水無處訴。一位六十歲的女士有意申請一個電話接線員的職位,但麵試單位對她興趣不大。相反, 當一位二十多歲的妙齡女郎出現時,麵試單位興趣盎然。這位老人認為麵試單位對老年求職者有隱性的年齡歧視。另一位曾從事房地產業的 76 歲的男士,多次申請工作未果,以至於他的朋友為他出謀劃策說,他可以考慮隱瞞實際年齡並對簡曆上的日期做相應改動。
盡管目前從統計數字上看,老人們更受雇主們的青睞,但年輕人也並非沒有機會。在需要現代電子技術知識的工作領域,年輕人有著老年人無可企及的優勢。他們喜歡跟蹤最新科技,願意接觸新鮮事物,創造性強,在這方麵有所需要的雇主一般會優先錄用他們。而 一些雇主更會因應工作職位要求,分別錄用老年人和年輕人,期待著最大限度地做到取其所長,優勢互補。
三國時的曹操曾經這樣寫過,“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體現了自己不服老的勃勃雄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希望自己日漸老去。對美國老人們年紀一大把了依然在職場打拚的奮鬥精神,筆者在理解和敬佩之餘,也希望這不過是短暫的權宜之計,畢竟任何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讓已經老矣的廉頗們再承擔這種重負是不公平的。
附博文兩篇,若有意閱讀,請點擊文章標題下鏈接:
經濟危機當道 美國什麽行業走俏?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3&postID=23718
經濟危機當道 車行服務煥發新貌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3&postID=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