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應非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鷹擊長空,筆走瑣事。 本博客(原名青山依舊在)係個人文集,所有文章均為筆者原創,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個人資料
正文

克己複禮 讓親情遠離暴力

(2009-01-28 22:36:28) 下一個

在我們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春節作為節日一哥的權威地位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而今,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把春節也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春節漸漸地有了成為一個世界性節日的基礎和趨勢。但不管在何時何地,祖祖輩輩的中國人一直在恪守著春節的一些傳統甚至禁忌:吃佳肴美食,放鞭炮舞獅,禁止說不吉利的話,不去做不吉利的事。一言以蔽之,人們竭盡所能地創造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然而,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並不能湮滅時而出現的不和諧音符。相反,可能正因為彌漫四野的歡樂基調,這些不和諧音符顯得比平時更加刺耳。尤其是他們涉及到親情間的暴力的時候,更為引人注目。下麵我將擷取其中的兩個。

1 月 21 日,在美國東部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25 歲的中國男留學生朱海洋殘忍地殺死了22 歲的中國女留學生楊欣,個中原因不詳,但據分析與戀情有關。這麽多天過去了,網上對此事件的討論依然如火如荼,有的人為朱海洋說話,說他是一個好學生,影射說楊欣水性楊花。拋開兩人的品質不說,這些人似乎對此事件的殘忍性避而不談。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在處死一些皇親國戚或重臣的時候,常常會考慮賜一條白綾,懸梁自縊,在當時人看來,給對方留一個全屍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反之,在電影電視中常見的劊子手手持大刀砍犯人頭的場麵,是對那些被砍者的不尊重。從這個角度考慮,朱海洋對楊欣沒有起碼的出於人性的尊重。筆者認為這才是此事件中朱的大錯之處。

1 月 25 日除夕夜,在中國東部福建省的一個小村莊, 67 歲的林某清與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一起吃年夜飯,席間,大兒媳與林某清發生糾紛。大兒媳娘家人衝來將林某清眼球打碎。 “好好的一個年,怎麽過成了這樣 ! ”林某清的妻子黃女士哭訴說。據黃女士介紹,這兩年,大兒子的幾個孩子都是她和老伴帶,最近由於兩人身體越來越差, 10 多天前兩人就向兒子、兒媳談起帶孩子經濟上的壓力,雙方沒有談攏。但沒想到的是在除夕夜釀成了這一慘劇。

如果說朱海洋對弱小的女性缺乏起碼的人性尊重的話,那麽林某清的大兒媳對林缺乏的是起碼的孝道尊重。從新聞中,筆者無從得知林對大兒媳的要求是否嚴苛,但權且假設要求嚴苛,如果林的大兒媳懂得一點孝道的話,她也不會糾集人將老人的眼球打碎。她大可以向老人講清自己的困難,請老人諒解。相信林老人和天下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會俯首甘為孩子牛的。對待自己的老公公一言不合意就拳打腳踢,這位婦人做得太過了。

這些戀情(姑且假設)或親情間的暴力,其根源在於一方對另一方的不尊重。其實想想又何必呢?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人已近六十億,但一個普通人一輩子認識幾千個就不錯了。每個人無異於滄海中一粟,能認識別人並發展戀情或親情按概率來說實在太小,是大緣之所至啊?有句古話說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既然有緣相識,何不笑麵以對,多想想隻要你過得比我好呢?

記得小時候家裏有一本文革期間出版發行的批判孔夫子的書,在書中,當時的文革小將們對孔夫子的“克己複禮”的話大加鞭撻。而今隨著人們的漸趨理性,孔夫子的應有地位得以恢複。最後,筆者也準備來一個舊瓶裝新酒,對克己複禮作一番詮釋。那就是,在與戀人,親人抑或普通的人發生衝突時,請一定克製自己,不要讓氣憤左右自己,要恢複應有的禮數,對他人的生命或人格予以尊重。 

一句話,克己複禮,讓親情遠離暴力,無論是在春節還是在平常的日子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