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正文

讀高適《塞上聽吹笛》

(2008-08-29 06:23:19) 下一個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盛唐之人頗有豪氣,就是戍邊打仗,在條件非常艱苦的邊疆,亦能苦中作樂,充滿豪情,士氣高漲。高適的這首邊塞詩就恰切地表達了唐代戍邊將士的風神骨氣。

詩前兩句寫笛聲飛起的環境與背景。雪淨表明時間,是邊地雪消草露、大地解凍的晚春時刻;胡天表示地點,指邊疆胡地;牧馬還,則點出由於有戍邊戰士的守衛邊地呈一派寧和安詳的氣氛。正是在牧馬晚歸、明月高懸的背景中,不知在哪座戍樓內悄然響起羌笛。在這裏,“牧馬”和“月明”是羌笛飛起的動因:馬歸而興起歸家的念頭,望月而思念起家園的溫馨。

詩的後兩句結句巧妙,一是將羌笛吹起的曲名《梅花落》拆開使用,加入疑問句“何處”二字,既點出了曲名《梅花落》(《梅花落》為樂府中的曲名),又轉指笛聲宛如飄落的梅花隨風飄散彌滿關山;二是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使《梅花落》的笛聲由聽覺轉化為視覺,戍邊戰士由聞笛聽曲而聯想到故鄉的梅花片片飄散,自然地烘托起全詩思鄉的主題。“風吹一夜滿關山”,既可指風吹笛聲使其一夜之間飄散於關山,又可指戰士想象中的故鄉的梅花(邊地是沒有梅花的)一夜之間飄散於邊地。從整首詩看,雖然含有思鄉思歸之意,但全詩的基調卻感而不傷,樂觀開朗。之所以能如此,一是詩前兩句創造了一種澄明靜謐壯闊的背景,二是詩後兩句創造了一種蒼茫而又高遠的視界。與此詩同樣基調的還有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雖然吹的是《折楊柳》那樣容易引起人離愁別恨的曲調,但戰士想到戍邊的重任在肩,又覺得笛聲何須去傳達這種怨情呢?

笛聲,在古典詩詞中常被當作“悲情”使用。魏晉時期,嵇康被司馬氏所殺,其好友向秀途經嵇康山陽舊居時,聞鄰人吹笛,悲情自起,感而作《思舊賦》,表達對嵇康之死的惋惜與悲憤。聞笛而悲,或起慷慨之氣,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文學母題。杜甫《秋笛》詩中有“不見秋雲動,悲風稍稍飛”句;《吹笛》詩中又有“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句,正是聞笛而悲愴。李白《春夜洛城聞笛》雲:“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聞笛思鄉;又有詩《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說的是被貶的賈誼外放長沙之事,亦是借笛聲而流露出生命的感傷。在古典詩詞中,“笛”的文學意象除表示思鄉思歸的悲情之外,也有慷慨悲壯甚至悲憤的意義。我以為這與笛聲有低沉和高亢嘹亮的自然屬性是相關的。高適這首邊塞詩中的笛聲之所以感而不傷,也與它含有慷慨悲壯的意義分不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小小猴兒 回複 悄悄話 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