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其人

(2005-05-10 09:52:18) 下一個

哲思眾妙門——老子今讀

天下第一成功學-----------------

老子四字秘本

龍遊大師著

導讀:

1。老子是天下第一成功學,你讀老子是為了你該得到的最大成功;
2。老子思想前後一致,絕對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3。老子不但放之四海而皆準,而且八十一章每一句都適合每一件事;
4。老子不但每一句都適合每一件事,而且適合你的每一秒鍾!
5。老子不但能夠能一口氣把她讀完!而且全篇八十一章隻為你進入一種神仙般的最佳狀態!

 

內容簡介: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麽老子到底是什麽樣的呢?

  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隻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

  神話傳說給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這是一種後人對前人和聖人的敬仰。那麽,真實的老子是什麽樣的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幹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麽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穀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裏,最後死在哪裏,都是一個曆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

  (全文)

  老子和我們現代生活有關嗎?老子他在哪兒呢?這個問題我曾經做了一個測試,我到蘇州玄妙觀,碰到三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一看太可愛了,我就測試一下。我說你們知道老子嗎?他們說知道。當中一個男孩說了,他說老子就是我爸。還有一個男孩他說,老子不就是玄妙觀當中的那個塑像嗎?那個道士塑像嗎?我會心一笑,一個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說不不不,“老子”是一本書,我爸的書桌上就有這本書。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們三個現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這三個孩子心目當中有三個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個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書。老子真的就在我們生活中,隻不過我們和老子的那種接觸,有時候零距離的接觸,所以已經化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去了,距離是零,所以我們反而覺察不到了。

  我們在座的有的同誌喜歡打太極拳,早晨到公園裏麵打太極拳,看到人家的動作軟綿綿的,但是太極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個大漢掀翻在地。什麽原理?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你看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家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資睾塚??檔模坷獻鈾檔摹J裁唇兄?資睾塚啃詞櫸ǎ?詰牡胤絞親鄭?椎牡胤揭彩親鄭?詞櫸ǖ娜蘇餉純礎U嬲??櫸ǖ娜慫?劬σ豢矗?詰牡胤絞親鄭?椎牡胤揭彩親鄭??越心閌刈『諞??臘祝?庋?痛鐧揭恢指嘸恫憒巍N銥聰攣?宓囊彩牽???資睾塚?饈鞘裁吹覽恚空餼褪橇⒆鬩淮Γ?酃廴?鄭?饈嗆蔚鵲木辰紜K?嶽獻擁鬧腔郟?芻?諛鬮抑屑洌?芻?諼頤塹納?畹敝校?卸?敝校?砟畹敝校?蟮接興??興?晃??〉轎頤槍?襖鐦蛉?⑾攣?宥際欽庵鄭?獻擁鬧腔邸?

  同誌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麽地方?這個雕像非常大,而且這個雕像非常卡通,怎麽卡通法?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誌們想一想,為什麽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麽?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別大。同誌們我們來看一個漢字,聖人的聖,這是簡化字,如果我們還原成繁體字的話,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耳,聖人就和耳朵有關係。如果同誌們對文字感興趣,不僅是看簡化字,而且看繁體字,再去看一個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麽呢?下麵一個人,上麵一個大耳朵,人上麵一個大耳朵,這就是聖人的聖,在甲骨文當中,這個“聖”字還有個寫法,一個人頭上一個大耳朵,然後一個“口”,什麽意思?就是古人把聖人的觀念,看作不僅這個人的聽力好,口才好,所以一個耳朵一個口,那麽同誌想想看,到後來慢慢演變了,這個人的聽力又好,口才又好,這就引申到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明,就變成了聖人了。所以聖人跟耳朵有關,老子就是個聖人,那麽我們要問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國的文化不得了,不僅有動人的民間故事,而且有生動的神話,還有美妙的仙話。

  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怎麽他的耳朵特別大,他老爸一看,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麽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們現代人哪有給兒子起耳朵,腳什麽的,沒有的,都起個文縐縐的名字。因為古人很天真,這叫童心,這是人類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給兒子叫個李耳。所以同誌們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家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征,那麽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來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請問為什麽叫老子呢?同誌們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為什麽不叫李子要叫老子?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化太有意思了,為什麽叫老子呢?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胡須,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胡須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還有我剛才講了,有民間故事,有神話傳說,有仙話,《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說什麽呢?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麽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他在媽媽那裏已經八十一年了,生下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當然這是民間傳說,這是神話,這是仙話,那麽曆史學家寫的老子,應該怎麽樣呢?那麽我們看看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曆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寫評傳的話,很可憐,隻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麽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麽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麽?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麽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27個字就介紹了他的籍貫,他的姓氏,他這樣說,老子這個人啊,是楚國苦縣,縣名叫苦,曲仁裏的人。他說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單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麽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國家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那麽有的學者說,他是國家圖書館館長。那麽照我的看法呢,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他這個地方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而且有其他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還有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我想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麽一個館長,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深層思考的話,我們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麽他寫了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智慧經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來個字,為什麽他有這麽大的學問?為什麽他的思想這麽深刻?從他的職業上,從他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做檔案館的館長,做博物館的館長。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看到的檔案、看到的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家圖書館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裏去查圖書的。你想想看,到他那裏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經常進行交流,我們有句話,聽人家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然他的知識在無形當中豐富起來了。第三個,他這個職位在京城,他這個職位靠近王朝,是政權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曆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的皇朝的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他能夠獲取大量的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聰明,悟性極高,你想想看,有這麽的智慧,有這麽的素質,又處在這麽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就會誕生中國的哲學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來龍去脈的。

  老子原來做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裏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穀關,為什麽叫函穀關呢?兩麵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裏一樣,所以叫做函穀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裏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麽條件?他說,你看你這麽一個大思想家,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願意留的,不留不留。關長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給你簽護照,不給你簽證,不能過我的關,你非得留一點。所以這是個麻煩的事情,所以老子給他纏得沒有辦法,所以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老子為什麽要寫這本書呢?剛才我講了,第一,你不寫這個書,他不給你簽證,不給你護照上簽字,你不能出關,所以要出關得寫。第二,關令尹一番話,老子很有觸動,我一肚子學問,一肚子智慧,我為什麽不做點好事,給後人留點遺產呢?那不就浪費掉了嗎?第三,寫著作也要有知音,關令尹就是個學術非常高,修養非常高的人。關令尹學識非常高,同誌們想想看,飄過一段雲氣來,就知道貴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叫紫氣,也不叫紫氣東來,也不叫貴人來。當然這盡管是傳說,但是,關令尹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一來,我碰到一個知音,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賞識,所以有這麽幾個原因,最後老子決定寫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幾天,寫完了。一看,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我們簡稱為《老子》。寫完以後,關令尹一看高興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詩一樣的語言,深刻的含義,太美妙了。關令尹笑了,他說老子,我這個關長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據說後來他這個關長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後來人們還看到他們兩個人一起在流沙裏麵走。兩個人都有學問,都是大學問家,而且都是長壽。

  那麽老子的《道德經》裏麵,到底講了些什麽智慧呢?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老子》這個書當中,就五千多個字,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他是多麽重視道,盡管道到底是什麽?現在還有不斷的爭論,道到底是什麽?但是有一個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裏邊出來的。如果我們認識了道,知道了萬物的玄妙,那你看我們活著是多麽令人愉快的一個人生。那麽道到底在哪裏呢,道就在宇宙當中,就在茶杯裏麵,就在我的錄音機裏麵,就在我的手表裏麵,天地當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當中有道。東郭子曾經問莊子,先生何為道?什麽叫道?道在哪裏?莊子嫣然一笑,無處不在,道在屎溺。這個話講得很難聽,道在哪裏?道在屎溺,大便小便當中都有。我們乍一聽,這個哲學家怎麽講得這麽庸俗。不,深刻,無處不有。如果我們細細想想,難道大便小便當中沒有道嗎?醫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問題出來了,我們看清宮電影,太監老是拿著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無處不在,所以《老子》是個智慧的書。他給人們訴說著道,辯論著道,就希望人們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細細地讀他的書,就可以學到好多的道。你搞經濟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裏麵都充滿著智慧的道,都能給你一種智慧的啟迪。

  今天,我們處在這麽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老子離我們幾千年了,老子就和我們在一起,就能夠越過這個時代的鴻溝和我們溝通。

  首先我們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歡老子,1788年,兩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傳教士,他就把《老子》這本書帶到了歐洲。從此《老子》兩百多年以前,開始了在歐洲的國外的蔓延。有一個羅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來翻譯老子的。我們特別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厲害,我到日本去,他們研究老子很厲害。日本上世紀有一個首屈一指的禪學大師叫鈴木大拙。同誌們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鈴木。日本人的,大拙,誰的?《老子》裏的。他特別喜歡這個詞,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個大拙,他對老子太喜歡了。他怎麽喜歡?名字上叫鈴木大拙。而且他怎麽樣呢?老子最講究無,老子他喜歡無。他往往就拿起毛筆來寫一個“無”字,揮筆而成。在寫“無”字當中,表示對“無”的深深智慧的悟。這個人很長壽,有近一百歲,九十幾歲的時候,還有飛機到處飛來飛去,到處做學術報告,他的學生就問他,先生你怎麽這麽健康?這麽長壽?他笑笑說這就是無為。宗教界的人士喜歡老子,文學家也喜歡老子。你看1891年俄國的托爾斯泰,這麽大的文學家。當時有一個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談話,就問,他說你是這麽一位大的文學家,請問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響大?托爾斯泰說,他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文學家真會說話,一個叫很大,一個叫巨大,隻差一個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響突現出來了。

  哲學家也喜歡老子,世界的哲學家也喜歡老子。黑格爾這麽一個大哲學家,他就說了,他是老子的哲學不得了,和希臘的哲學一起,作為世界哲學的源頭,你看看得多高啊。當代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這個思想和西方的那個傳統不一樣,但他和我們老子的思想傳統倒很合拍。老子說 “有無相生,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看到老子這種思想很合拍,很感動。同誌們,我們來舉個例子,同學們看這個茶杯,茶杯裏如果沒有水。那麽我們就要問大家了,茶杯裏有東西嗎?沒有啊。我們的一般常識,老子來了不一樣,老子說有。怎麽沒有?我看見有。大家不明白,這茶杯裏明明是沒有東西,怎麽是有呢?老子說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嗎?你裝上鹽不就有了嗎?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嗎?你放上其他東西不就有了嗎?厲害,什麽意思?正因為它是無,所以它能夠有。同誌們想想看,如果這是一個實心的東西,一個木疙瘩。你裏麵能放水嗎?不能放水,同誌們想想看,正因為我們的嘴巴是空的,是無,所以聽完講座,大家可以吃飯。飯可以進去呀,如果我們嘴巴是滿的,是有的,怎麽吃東西呀,所以這裏有個大秘密,就是這個有。是隱蔽在這個無當中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這個“無”並不是真的“無”,而是有的“有”,這個“有”是隱蔽在裏邊的。同誌們再想想看,我們牆上開一個窗,開一個洞,我們開這個洞以後,有沒有,沒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發現這個智慧,無中有。如果我們整個房間一個窗子都沒有,不悶死人嗎?正因為無,開著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氣流通,這不是有嗎?這種思想給海德格爾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對老子那個思想,非常讚賞,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學開始用西方的文字來翻譯了,經常琢磨。怎麽把中國古典的話語用現代的西方的語言,不是馬馬虎虎翻過去了,他在辦公室,他的書房裏寫了兩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就是誰能夠解釋一下,太深刻了。誰能夠把一個渾濁的東西,亂糟糟的東西,我能夠把它沉靜下來,慢慢地沉靜沉靜下來。誰又能夠把一個死水一團一樣的東西,把它掀動起來,使它生動活潑,誰能?這是老子的話,太深刻了。同誌們想想這些智慧,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亂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記得老子這兩句話,這麽渾濁的一個單位,我去了以後,把它慢慢地沉靜沉靜沉靜下來,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興。但是高興的話,大家懶惰了,享福了,誰又能夠把這個平靜的環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遠朝氣蓬勃。所以你看這個哲學家,看到老子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怎麽能夠不激動,不感動,不衝動。所以,老子不僅和我們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們同在。這一講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4月1日 《老子談成功之道》 姚淦銘

內容簡介: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曾經說:“《老子》是一本救世的書。”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的話,《老子》其實是一本教人成功的書,教你怎麽樣走向成功。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必定要去找那一條走向成功的路。老子說了,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但是確實存在,隻不過我們看上去是模糊的,它裏麵有形象,有物體,有它的精神,還有它的規律。這個規律,而且是可以驗證的。

  二、有為與無為

  陳省身是國際大數學家,他成功在“有為”和“無為”。他是怎麽“有為”的呢?他一生當中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數學。他怎麽“無為”的呢?什麽名,什麽利,他統統不管。他還有一種“無為”。他做數學所所長時,把有能力的數學家找在一起,找來之後就不管了,讓他們自己搞去。這種理念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合拍的。

  三、大器晚成

  老子讓人們知道,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因為想早早出名,想脫穎而出,想及早地成功。人的毛病出在這兒。所以他叮囑你,提醒你千萬不要盲動,千萬不要著急,千萬不要早早地拔苗助長,而應該自然而然讓他“大器晚成”。但不否認,“大器早成”確實應該,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中,年輕人應該有一個“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還要用一個“大器晚成”來矯正自己,那才是聰明的。

  四、以“柔”達到成功

  老子叫你柔,老子叫你弱,老子叫你柔弱,就是在柔弱的當中,找到一種成功的力量。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刮斷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大地震來了,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等等。

  五、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老子成功論當中又一個智慧的亮點!範蠡他幫助勾踐政治成功以後,他就引身而退,“功成身退”。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韓信就是一個,他舍不得“功成身退”,結果被殺。“功成身退”還有一種智慧,就是說,你有功不要居功自傲、擺老資格,這也叫“功成身退”,人家也就尊重你了。並不是一定要隱居起來。

  (全文)

  在人生的問題上,有一個永恒的話題就是愛情。大家可以想,成功是不是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呢?

  人人都想人生成功,哪一個人不想自己人生成功!自己發覺,我的人生不成功,大家很自然地會把這個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第二代還是不成功,又很自然把它寄托在第三代身上。同誌們想,人生成功的問題是一個世代延綿的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曾經說:“《老子》是一本救世的書。”他寫的這本書叫《老子本義》。我想,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的話,《老子》其實是一本教人成功的書,教你怎麽樣子走向成功。我們經常說,一字值千金,《老子》這本書隻有多少個字啊?五千多個字。正因為它難讀,所以它不普及。但是這五千多個字,字字勝過千金!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必定要去找那一條走向成功的路。你一輩子找不到這條走向成功的路,那你就一輩子不能成功。所以要找這一條路,要找這條達到成功的路。

  今天我們這句話,大家一定很熟悉,叫“男怕幹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是我們老百姓的話,男的就怕行業選擇錯了,一輩子這個路沒有走準,女的婚姻問題很重要,就怕嫁錯了郎,郎一嫁錯,婚姻失敗。所以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成功問題,這兩句話當中就看出來一個通向成功的道路問題,千萬不能“幹錯行”,千萬不能“嫁錯郎”,因為路不對,走壞了。所以中國人對道,對路的問題體會是深刻極了。同誌們想想看,我們經常說,人生有“白道”,有“黑道”,道啊。同誌們你們看,我們叫“飲食之道”,叫“成功之道”,叫“茶道”,叫“棋道”,叫“劍道”,叫“長壽之道”等等,道啊,道就是路啊,路就是道啊。所以,要成功就要去找那條路,找那一條道,找到了那一條道,找到了那條路,你就開始往成功那個方向走去了。所以同誌們想想看,為什麽這本書叫《道德經》啊?《老子》叫《道德經》,就跟你講裏麵的道,跟你講裏麵的路,讓你知道道,悟道,得道,行道,讓你人生成功。所以這五千個字不得了,字字賽過千金。其實老子這個人是個天才,特別聰明,他把一個我們走路的一個實在性的道,升華成為一個抽象的、智慧的道,一個哲學的道,多高級!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這個東西啊,不是可以用平常的話說出來的;道這個東西,如果用平常的話說出來,這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同誌們想想看,我們說出來的道,都是某一個具體的道,長壽之道——教你幾個長壽的方法。你看看,正是宇宙這個大道,我們說不出來啊,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等人還在研究,是說不出來的。凡是說出來的道,都是某一個具體的道。很深刻!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宇宙當中好多,我們還沒給它命名啊,命名不了啊!多深刻!一字千金!所以講得出來的不是那個常道,是一般的道。

  下麵我們再看,老子說了,道這個東西啊,它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的,模模糊糊的,糊糊模模的,看不清楚的,辨不明白的,晃來晃去的。但是那個東西有“象”在啊,那個東西有“物”在啊,那個東西有個“精”在啊,那個東西有個“信”在啊。什麽東西啊?就是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但是確實存在,隻不過我們看上去是模糊的,它裏麵有形象,有物體,有它的精神,還有它的規律。這個規律,而且是可以驗證的。譬如說,我們要到月亮上去,今天當然我們已經登上去了。但是老子要登上去,那個時代登上去,但是他想像的就有這個道,恍恍惚惚的道,有一天我們發現了,給它命名了,然後我們造了某個東西登上去。你看,實在啊!

  我們要到宇宙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我們現在恍恍惚惚啊。但是老子說,你不要看,恍恍惚惚,中間有啊,有東西在裏麵。是的,經過多少年以後,可能我們就發現了。所以老子講得多哲學,多深刻!

  那麽老子就跟我們講了講一個什麽東西呢?成功的路。你要成功,你要人生成功,也有這麽一條路,但是這條路是恍恍惚惚的。但是這條恍恍惚惚的路是存在的,它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可以找到的。所以大家要去找,要去找到這條恍恍惚惚的路,找到這條成功的路。那麽我們現在聯係一些家長了,我們一些家長都希望成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孫子這一輩成功,希望孫子的兒子成功,一代一代希望他們成功。哪個不想成功?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我們學了《老子》就知道,哦,要兒子成功,要孫子成功,中間有一條恍恍惚惚的道,你得找準了。現在我們的家長,心是非常好,從星期一到星期天,七天時間都給孩子“充電”——都安排了彈鋼琴、唱歌、舞蹈、外語,統統排滿了,以為這是一條成功之道。

  NO、NO、NO,不一定對啊。你看看,丁肇中就這麽說過:“考試能拿第一名並不代表一切,因為考試是解決別人解決了的問題。”聽到這句話,同誌們回去,思想境界就高了,兒子沒有考第一名,孫子沒有考第一名,不要怪他,不要緊的,丁肇中都說:“我所認識的20世紀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拿諾貝爾獎的,幾乎沒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後一名的倒有幾位。但這些人都能挑一個題目,根據客觀情況,認定這是自己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為了這個,其餘的東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由此,我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第一,不要把小孩子星期一到星期天全部排滿了,認為是成功之路;第二,小孩子不考第一名,要寬容,說不定大材,不一定考第一名。丁肇中就這麽說的,成功之道確實是恍恍惚惚,模糊不清的。

  楊振寧就這樣說過,大學裏有好多優秀的研究生,他們自己和老師都不能預測未來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後,成就卻可能有很大懸殊。事後一回想,成功的同學在當時不見得就比不成功者優秀許多。這其中的一個基本道理是,有人走對了路!

  路,道路,這條路是多麽重要!走對了路,他左右逢源;而有人走錯了路,再努力也難以有大成就。深刻!同誌們想想,就都是優秀的研究生和導師,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就是老子說的成功之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不清楚。

  那麽我們要講的,這樣一來,不就沒有希望了嗎?不是。老子不是教導你嘛,那一個成功之路是在的,有的,問題是要不斷地把握,調整,去尋覓這個成功之路。

  下麵我們就看一個例子。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是一個美籍華人,祖籍是江蘇太倉的,他也要走一條恍恍惚惚的成功之道,經過不斷地努力,他悟出來了,這個悟悟得非常地巧妙,悟得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就像老子從日常生活當中悟出來一樣,他搞的是一個什麽東西呢?是搞的一個激光的冷卻和原子的捕捉技術。激光把它冷卻下來,還有把原子要抓住,這樣一種工作。他正因為這個工作的成功,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這個靈感哪裏來的?說來很奇怪,他在美國的紐約北部的一個大學裏,那個地方很冷很冷,所以,大學生都要喝酒,為什麽?喝酒抵抗寒冷。他突然就靈感來了。

  你看,這些喝醉酒的酒鬼是怎麽走路的?他是晃來晃去,恍恍惚惚,惚惚恍恍,模模糊糊,糊糊模模。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興”啊,怎麽回事啊?他總是往低的地方走,酒鬼總是往低的地方走,他不往高的地方走,他更不能往汽車頂上跳。哇,靈感來了。找到道了,悟到道了。他就想了,在那種激光束的,不同的激光一束一束打上去,不同的作用下,原子也是這樣,就像喝醉酒的酒鬼一樣往下走,往什麽下走,往能階、能量低的地方走,哇,有了,通了,明白了。怎麽明白?你看,酒鬼他往底下走,不往上走,更不往汽車上走,那麽我就在酒鬼往下走的地方,我挖一個洞,酒鬼不掉進去了嗎?我不要挖在上麵,我挖在下麵,挖一個陷阱,酒鬼“撲通”掉下去了。那這個原子不是也可以這樣嗎?我就在各束的激光的作用下,原子不是往能量低的地方走嗎,我就在下麵設一個陷阱,好,給我逮住了。他這個靈感就從生活中間來,從酒鬼身上模模糊糊來,他成功了,他悟了道。多深刻!

  二、有為與無為

  老子講“有為”之道,這一點好懂,“有為” 有所作為。但是老子又強調“無為”。老子在三十七章中,他就說了“道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但是“無不為”。什麽意思?道它永遠是不亂動的,不妄為的。它好像在那裏不動,其實它發揮了天大的作用。譬如,我們舉個例子,有兩個車輪子,它們當中是空的,這就是“道”。它不跟你說,它發揮了作用,於是我們可以插車軸,於是我們可以裝車廂,於是我們可以滾動,於是我們可以坐人,於是我們可以裝貨。你看看, 它不跟你說,它“無為”啊,它就兩個空的。你看看,要你去利用它。所以“道無為而無不為”,多深刻!但是我們往往誤解老子的話,而英國有一個哲人,這人很厲害,叫李約瑟。李約瑟就說了,中國人往往把老子這句話理解錯了。無為是什麽?並不是叫你一點都不為,“無為”是叫你不要違反自然的規律,不要亂來,要符合規律再去為,你就能夠取得成功。

  譬如,我們舉個例子。2004年12月3號,陳省身——國際大數學家逝世。這個數學家活了93歲,他是一個特別完美的人生,告別人世,特別完美。他是國際大數學家,楊振寧說,他這個成就,國際上他這個領域可以排到第五個大人物。就在死之前的一個月,國際小行星聯合會特地把發現的小行星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多光榮啊!那麽我們要問問,他這個成功也是成功在“有為”和“無為”。他是怎麽有為的呢?他說,我一生當中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數學。我那個時候學體育跑不過男同學,別說跑不過男同學,連女同學也跑不過,所以搞體育不行。但是我聽音樂呢,聽不懂哪個曲子美,哪個曲子不美,所以搞音樂也不行。最後我選來選去隻能搞數學。

  第一,恍恍惚惚的路他找到了,你看,他有所為,有所不為,體育我不能為,音樂我沒這個才能,我幹數學這一行。選擇對了,幹數學。他從20多歲幹數學,一直到93歲去世,他搞了70年的數學,專心致誌。他說,我一生就幹一件事情。他從中國到德國,從德國到美國,從美國再回中國。他說,我一生就幹一件事情,就是數學,其他什麽名,什麽利,我統統不管。

  我們再看,他晚年從美國到中國來,在哪裏?在天津南開大學,他就給自己住的房子叫“寧園”,這個名字非常有意思,他這樣說,這老先生說得很深刻,這晚年說的:“我一般不參加別的活動,隻做我的數學。我現在這個住所叫寧園,就有這麽個意思。一個人一生中的時間是一個常數,應該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國人浪費時間的事太多。”

  陳省身先生對於名利看得極淡、極淡。2004年,他一次得獎,大家說說看,他得了多少錢啊?100萬美元,陳省身非常地灑脫,這些錢對我沒有用了,我要這些錢幹什麽?他都捐獻了,捐獻出去。他還有一種“不為”,這種“不為”非常深刻。

  1982年,陳省身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他建立了一個數學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長。他管理理念是什麽呢?他管理理念非常有意思,我做所長,我要管好這個所,我怎麽管?他就這樣說了,他說:“辦這個所最要緊的是,把有能力的數學家找在一起,找來之後就不要管了,讓他們自己搞去……”這個理念就是“不為”啊。你看看,這種理念多超前!這種理念和老子是合拍的,老子是“無為而治”。自由——科學家研究一定要自由,自由才能研究出東西來。這是高級智慧,高級管理方法,

  那麽我們要說了,他又是怎麽“有為”的呢?他說,數學嘛,好玩,玩啊,數學很美啊,很好玩。這位陳先生他也精通飲食之道,他說,這個東西就像炒木須肉,炒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深刻!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你看看,他講出來的是大道,但是他嘴巴裏講出來的,是淡然無味的。但是什麽?“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你用,用不完。如果今天各位在座的你隻要記住這一點,回去以後要讓你的孩子成功,你千萬注意一點,注意一點什麽?要他愛好學習,愉快地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玩,讓他覺得學習我不是苦,學習我是玩,是一種審美,是一種審美的學習,你教育成功了。你看,這位大數學家,他的一個理念,“玩”,“好玩”,“審美”。你看,多深刻!因為什麽?你如果去玩了,你就不覺得痛苦,你就不覺得逼著我學,我越玩越有勁。為什麽小孩子上網他不肯下來了,玩啊。他玩得飯都不想吃了,玩啊;玩到晚上睡覺都不愛睡,如果你引導他正當地學習也是玩,也是審美,必定成功,必定大成功,必定成大器。

  三、大器晚成

  同誌們馬上要回去吃飯了,碗,我們從來沒有這麽琢磨過。今天回去可以琢磨琢磨。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你家裏一個普通的飯碗,別的人家裏一個玉的碗,哪一個碗做起來麻煩啊?一個玉的碗。那比如我們來說好了,一個紙杯,跟我現在不是一個紙杯,是一個玉雕的,你們說,哪個難做啊?當然這個紙杯容易啊,一下就做成了;那個玉做的杯子,要找這塊玉,還要雕刻,這個玉怎麽用,要一步一步雕刻,把它雕刻成。那麽現在我不是做一個玉杯,我要做一個青銅大鼎。同誌們想想看,要做個青銅大鼎,和那一個紙杯能比嗎?和那一個小小的玉杯能比嗎?不能比。所以越是大的東西,越是貴重的東西,它必然是“大器晚成”。這是第一層道。

  我們再看第二層。我們來看這一個紙杯,你說,它裏麵有沒有道啊?有啊,有道啊。但是我現在拿一個玉做的杯子,你說說,哪個道厲害啊?當然玉做的杯子那個道高級,厲害。為什麽?它不僅有紙杯的道,它還有工藝,還有工藝的道,還有玉的道,還有其他的道。你看,這道存在的,比那個紙杯存在的道要高級得多,一比比下去了。如果現在是一個大鼎,青銅大鼎,請問三件東西,一個紙杯,一個玉杯,一個大青銅鼎,你說,哪個東西承載的道厲害啊?當然是青銅大鼎。為什麽?古代的青銅大鼎,它占的什麽道?不得了。中國古代的青銅大鼎,它是一個國家的政權的象征。你看,這個道多厲害!是一個王權的象征,是一個王朝的象征,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所以我們有個成語叫“問鼎中原”。為什麽叫“問鼎中原”?因為這個鼎承載的道,是一個國家的道,一個政權的道,從來沒有說“問杯中原”,也沒有說“問碗中原”,為什麽?那個杯子,那個碗,不值得問啊,要“問鼎中原”!這個鼎有大道。這個是第二層意思。所以你看看,“大器晚成”有多麽深刻的含義。

  那麽現在我們又反過來講,青年人聽了不服氣啊,不對,今天的時代競爭多激烈啊,我們一個一個等了老了,再“大器晚成”,不行,不對,老子講得不對。你看,跑一百米的,跑跨欄的運動員,“大器晚成”怎麽辦?年齡過了跑不動了,不對不對。你看看,我們的科學家,自然科學家,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到四十到時就要出成果了。如果成果不出來的話,可能一輩子就不行,怎麽說是大器晚成?我們的企業家有很年輕的企業家,不對,老子這句話應該改叫“大器早成”,才符合我們今天的時代節拍。NO,錯了。錯在哪裏?老子這麽一個靈動的心靈,這麽一個天才,他不知道你的心靈?他難道不懂得他那個時代也有好多的神童,也有很多脫穎而出的那種人才,他不是,他比你更高一個檔次,他讓你知道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因為想早早出名,想脫穎而出,想及早地成功,極易 成功。人的毛病在這兒。所以他叮囑你,提醒你千萬不要盲動,千萬不要著急,千萬不要早早地拔苗助長,自然而然讓他“大器晚成”。這是很深刻的一點。難道不是嗎?今天你看,有的人為了早早出名,早早成才,拔苗助長,結果弄得啼笑皆非。為什麽曆史上這麽多神童,好多好多就沒了呢?就是因為錯在這個毛病上,想“大器早成”。但是我們不否定,“大器早成”確實應該,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中,我們年輕人應該有一個“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還要用一個“大器晚成”來矯正自己,那才是聰明的。就是有一個“大器早成”這樣一種誌向,又有“大器晚成”這種準備,不斷地矯正自己的心理,那就是厲害的人。

  我們再說,都能“大器晚成”嗎?都能“大器早成”嗎?不是的。體育運動員,還有一些自然科學家能“大器早成”。但是有一些不能 “大器早成”,比如說,老練的政治家,他非要經過幾十年的政治生涯的曆練,才能夠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怎麽能夠“大器早成”啊?還有,老練的企業管理人才,他非要經過二、三十年的磨煉,他才能夠胸有成竹,管好這個企業,怎麽能夠“大器早成”啊?還有那些藝術家,不經過一爐一爐的火的煉和烤,怎麽能夠“大器晚成”啊?

  大家如果愛好書法,知道兩種體,一種叫“顏體”,一種叫“柳體”,大家都知道。你學的哪一種體啊?我學的“柳體”。你學的哪一種?我學的“顏體”。什麽叫“顏體”?顏真卿的體。我就分析過,顏真卿50歲的時候,這個麵目,顏體的麵目才剛剛露出一點苗頭,要到50歲到65歲當中,他這個風格慢慢就成熟了。你看,50歲還剛露個頭,50歲到65歲,他才將自己的“顏體”曆練得形神兼備,趨於成熟。到65歲以後,不得了,怎麽不得了,進入化境。他的“顏體”就把生命的哲學和書藝的哲學結合起來,一個是書藝的哲學,一個是生命的哲學,融化在一起。然後這棵生命之樹上,書法之樹上開出奇花異草出來。

  四、以“柔”達到成功

  老子很厲害,我們一般受的教育是什麽?堅強,勇敢,前進,教你永遠地前進,剛強。老子不是,老子叫你柔,老子叫你弱,老子叫你柔弱。老子說,《老子》五十二章說了“守柔曰強”,你守住柔弱,你就是剛強,多深刻!

  老子還說“弱之勝強”,柔弱能勝過剛強。同誌們注意了,就是在柔弱的當中,找到一種成功的力量。大家不是向往成功嗎?成功要“貴柔”,要“守柔”,守住這個“柔”,要把這個“柔”看得很貴重,叫“貴柔”。“守柔”很重要。老子就跟我們講了,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著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動你,你就會最後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秘訣。

  同誌們想想看,你看看,一個嬰兒他為什麽生機勃勃?“柔”,一個嬰兒為什麽生命力這麽旺盛,“弱”,嬰兒柔軟極了。但是他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我們一個老年人,一個100歲的老年人,走路也走不動,為什麽?骨頭硬了,強硬了就開始沒有生命力了。所以“柔”,無限的生機,無限的生命。難道不是嗎?同誌們想一想,大家有個體驗,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麽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後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

  我們再來看,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麽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鏽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凡是研究梁實秋的人,都要說到他這個美妙的故事,一段佳話,他就是以“柔”取勝。

  從27歲開始,他就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用了整整37年,翻譯完了,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當時他已經64歲了,他一個人把莎士比亞的全集從頭至尾統統完成。梁實秋他一個人堅持下來,37年非常地艱苦。他有怨啊,他有恨啊。他怨的時候他說了:“一個星期校對10本莎氏稿子,可把我整垮了,幾乎把我累死!”這是他怨。他恨啊,他恨的時候就這樣說:“有時候我真恨莎士比亞,為什麽要寫這麽多!”他恨,為什麽寫這麽多!他有時候苦,他苦的時候就說:“譯書之苦,不下於生孩子!”他發牢騷的時候曾經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麽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間很少得到鼓勵。”你看,他恨,他怨,他苦,他發牢騷,但是他堅持下來了。這就是“柔”的力量。

  五、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老子成功論當中又一個智慧的亮點,是老子成功的智慧鏈上的一顆大寶珠!

  老子說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業已經成了,就引身後退,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這又是從哪裏來的?從現實,從曆史來。

  現實當中,同誌們看,花開了,花結果了,也就退了。自然不就是這樣嗎!人也是這樣,一代一代一代人,功成身退。如果同誌們到無錫去看到茫茫太湖,心胸開闊。無錫有一處名勝叫蠡湖,蠡湖有一個花園叫蠡園,蠡園有個典故,“功成身退”的典故,那就是範蠡。

  範蠡他幫助勾踐政治成功以後,他就引身而退,“功成身退”,他就帶著西施,兩個人乘著一條船,太湖裏搖啊,搖啊,搖啊,飄然而去,引身而退,“功成身退”。

  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韓信就是一個,韓信這麽大的功勞,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後沒有好結果,殺了,被殺了。

  那麽“功成身退”,我“功成身退”,我一定要到深山老林裏去啊?我一定要到太湖上雇條船,漂呀,漂呀,漂呀,不是的。“功成身退”還有一種智慧,就是說,你有功你不要居功自傲啊,你不要擺老資格啊,你不要動不動就是我當初怎麽樣,我怎麽有功勞,這也叫“功成身退”啊,人家也就尊重你了,你不要老是“老子天下第一”,我當年創業怎麽樣,這就不行。所以這種是高級的“功成身退”,並不是一定要隱居起來。

3月31日 《老子談心理健康》

內容簡介:

  現代人碰到的問題很多、很複雜、很麻煩,如果我們聽一聽老子的有關教導,會非常有價值。

  一、老子教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問人們,名聲和生命哪一個更可愛啊?老子又問,生命本身和錢財哪個更貴重啊?老子又問,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個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那麽老子怎麽說呢?老子說得深刻極了,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積累太多的財產,必然有大損失。如果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如果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

  二、老子教人們“虛”、“靜”的生存智慧

  能做到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你就會去掉一種盲動,一種亂動,一種騷動;而換來的是能動,主動,靈動,你的生命的空間給擴展了,生命的容量給加大了。你的能量積住了,你當然能夠神采煥發。

  三、老子教人們重生、貴生

  老子教導人們,要重視生命,要寶貴生命,要看重生命,別輕而易舉就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是什麽?聽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麽?淡泊。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什麽?競爭;老子教你什麽?不爭。我們現在一般聽到什麽?進擊;老子教你退守。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什麽?擴張;老子教你收斂。但老子並不是教你一事無成,而是“無為無不為”——最後勝利的是你!

  四、含德厚者比於赤子

  老子要讓人們的心態永遠地回到嬰兒狀態。年紀大的人回到壯年、青年、童年,嬰兒多美妙!那你會老嗎?永遠不會老,心理上永遠不會老。有人就問了,我們能夠回到嬰兒狀態嗎?能啊,老子這種智慧不是叫你機械地模仿,表麵地模仿,而是一種修養。

  (全文)

  現代人確實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現代化的。這種情形是老子那個時代做夢也想像不出來的。你看,老子當年出關的時候,騎的是一頭青牛,一挪一挪的多老土啊,多慢!今天我們有飛機,有汽車,有輕軌,有地鐵,他哪裏想像得出來呀!再看老子寫的《道德經》,好艱苦!用毛筆,然後在一個竹片、一個竹片上,一個字、一個字寫,今天我們大家用電腦一彈而就。但是古代人是人,現代人也是人,古代人有七情六欲,現代人也有六欲七情。你看看,人性是相通的,所以現代人和古代人有好多共同的話題,不過現代人碰到的問題更複雜、更多、更麻煩。如果我們聽一聽老子的有關教導,會非常有價值。

  一、老子教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什麽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說到這裏,我有個問題大家可以來考慮,這是老子問的問題,老子問大家,他說,名聲和生命哪一個更可愛啊?老子又問了,生命本身和錢財哪個更貴重啊?老子又問了,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個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那麽老子怎麽說呢?老子說得深刻極了,你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你積累太多的財產,你必然有大損失。如果你知道滿足,你就不會受到屈辱;如果你適可而止,你就不會遭到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這是多麽深刻的人生智慧!多麽好的心理調節。

  和珅,大家都知道,是個大貪官,材料也看得多了。那麽我們來分析一下和珅的心理,分析一下和珅的人格問題。

  首先,我們說,和珅這個名字起得好極了,他的名字起得美極了。和珅的“和”——你看看,多美呀,這是中國文化當中審美的一個字,叫“和”。你看,太和殿用的“和”吧;你看看,和平,和和順順都用的“和”。所以“和”是中國文化當中一個非常審美的字眼。

  再看那個珅字,什麽偏旁?王字旁?不是王子旁,是玉字旁——中國人的人名上凡是有玉的都是審美的,林黛玉,賈寶玉,玉一樣的人物。所以和珅這個名——“珅”是玉的名稱。所以和珅是用了中國文化當中這兩個美好的字眼構成這個名字——但這個人不好!那和珅這個名字呢?好。

  和珅這個人有才能,並不是一點才能都沒有,很有才能。舉個例子,他精通好幾個少數民族的文字,所以清政府要翻譯文件,我這個要發到蒙古,我這個發到哪個族,他行,都是他翻譯。和珅他是正紅旗人,和珅他是從一個生員出身,然後世襲,然後做到乾隆的侍衛,然後做到戶部侍郎,然後做到軍機處大臣,然後做到文華殿大學士,然後做到一等公——一級一級上去,心理變化了,特別是晚年乾隆皇帝非常喜歡他,特別是乾隆皇帝跟他結成兒女親家,更不得了!環境的變化。你看他不能“虛”,不能“靜”,起了變化,所以他到處都要撈一把,否則心理不平衡。撈到什麽程度?撈到各個地方給皇帝的貢品他都敢撈!據說,他撈了兩千萬兩白銀。兩千萬兩白銀是個什麽概念呢?折合成今天的數字,是12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厲害呀——你看,貪得多厲害!

  那麽我們來分析他的心理狀況。和珅貪汙了這麽多,他不害怕嗎?不害怕。和珅,我怕什麽!第一,我不怕,我這麽大的官,誰碰得過我?第二,我跟皇帝是兒女親家,我怕什麽。第三,我這麽多年培養了這麽多黨羽,我可以有密密麻麻的人際關係網,我怕什麽?你們告到哪裏,我都有關係。

  正因為這種心理,人格的不健全,人格出了毛病,所以他不怕,貪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如果我們請老子來跟他分析,老子必然對和珅“嘿、嘿、嘿”冷笑三聲,和珅,你不是說你權力高,沒人碰得過你嗎?那我跟你講三句話。第一句話叫“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你不是有人際關係網嗎?這網很密嗎?但是你別忘了,天網盡管這個網眼疏,卻不能遺失,你這個人際關係網怎麽能夠敵得過法網這個網呢?果然,入網了。

  老子要對他講的第二句話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曆史上,你看,幾千年大富大貴的人到最後守得住嗎?守不住。守不住,哪裏去了?財富都沒有了。所以和珅、和珅,你要貪這麽多的錢財你來幹什麽?有什麽用?曆史經驗,守不住的。

  第三句話,老子要冷笑一下,和珅啊,和珅,“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富貴了,還要驕傲,還要跋扈,必然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災難,你發了財,你富貴,你不知道夾著尾巴做人,那你怎麽會不自己招來災禍呢!

  我們為什麽要分析和珅啊?我們不是作為一個曆史的玩笑來說的,也不僅僅是講了一個曆史的故事,而是今天的許多貪官都有像和珅一樣的心理毛病。其實,開始我們今天有的官員貪汙,他開始剛出道的時候,也不敢貪的。你看看,有的人剛出來,人家送他一條香煙,不敢拿;送他一個電動剃須刀,不敢拿,有的是。但是,到後來地位變化了,拍馬的人多了,溜須的人多了,地位升高了,心理不平衡了,心理出問題了。所以人格健康的問題,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如果用這些話教育這些貪官,應該說,能夠挽救很多的人。

  二、老子教人們“虛”、“靜”的生存智慧

  剛才我們講了心理平衡的調節,首先你要愛惜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老子又教你第二招:“虛”、“靜”。要品嚐這種深層的智慧,一個“虛”字,一個“靜”字。

  大家可以來觀察一個現象,同誌們看,到了春天,樹上的一片樹葉長出一個芽來,一個小小的芽,然後幾番春雨以後,這個芽慢慢長大,後來綠油油的一片樹葉。秋天來了,變黃了;再深秋,風來了,葉葉飄零。飄到哪裏去了?飄到地上去了,落葉歸根。然後變成了泥土,然後回歸了自然。

  大家再看看,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生下來,哇,哇,哇,哭,到人世來報到了,然後是燦爛的童年,然後是輝煌的青年,然後是成功的壯年,然後垂垂而老,然後告別人世,一抔黃土,然後複歸自然,老子觀察到了。

  再來觀察個現象,一個人生下來什麽都沒有,所以老百姓有句話“生不帶來”,赤條條來,然後拚命地向外占有,從無到有;然後再占有,從小有到大有;然後再占有,從大有到富有;然後再占有,從富有到豪富,都是財產。但是又怎麽樣呢?最後人死了,你能夠帶去嗎?所以老百姓又有句話“死不帶去”。所以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誰守得住!那麽就有哲學來了,那麽就有大智慧來了。

  老子目光如炬,他一看,嫣然一笑!你看看,同誌們一踏出這個演講廳,外麵紛紛攘攘,汽車,人來人往,世界紛紛攘攘,攘攘紛紛,紛紛擾擾,擾擾紛紛,我們看不到啊!老子一看,會心一笑,就在這個紛紛攘攘的背後有六個字對大家可以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致虛極,守靜篤”。什麽意思呢?其實就兩個字,一個是“虛”,一個是“靜”。人生在世,你要有心理健康,你要有一個美好的人格健康,你得首先懂這兩個字。

  “虛”是什麽意思?“虛”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靈,靈就能動,所以叫做虛空,所以叫做通靈,所以叫做靈動。當你的心虛了、空了、通了、靈了,你就靈動了,你就聰明了。

  同誌們想一想看,現在大家都有郵箱,這個郵箱當中,今天給你發來一個垃圾郵件,明天給你發來一個垃圾郵件,把你的郵箱都堆滿了,你說說有什麽用?心靈不就是一個郵箱嗎?今天給你一個亂糟糟的刺激,明天給你一個什麽信息,後天亂七八糟,都堆在你的心裏麵,這個叫滾滾紅塵的塵埃,把你的心都汙染了。所以你這個心要虛,虛了以後最後就達到一個靈,靈了以後就動了,生命在靈動,不是妄動,不是亂動,不是騷動。你看看,還有一個,他教你“靜”,高級智慧。什麽叫“靜”?任憑你外麵亂糟糟,任憑你外麵紅塵滾滾,我心不動,你外麵的世界亂糟糟,非常地熱鬧,信息這麽多,我胸中自有一塊寧靜的家園,我有一塊寧靜的聖地。你看,“靜”是什麽呀?“靜”就是清,靜了就能夠清,清了就能夠明,明了不就聰明了嗎!

  你看看,你這個心“虛”了能夠靈動,你這個心“靜”了,能夠輕靈,能夠清靜,能夠聰明。那你說說看,你這個心靈是多麽的美好,不論外麵是刮12級台風,不論外麵怎樣,我心不動,我永遠能夠抵抗你這個外來的東西。那麽這能夠救多少人的命啊!心理、人格的力量。你看看!但是這個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他講六個字,第一個“致虛極”,要達到一個極頂,虛的極頂。什麽叫虛的極頂,就是不斷地曆練,達到一個高境界,不是虛一點、虛一時,而是整個全過程修煉到這個境界。境界是這樣,要“守靜篤”,要守住啊。“篤”是什麽意思?“篤”就是實,所以就老老實實,叫厚篤,叫篤實,要踏踏實實地守住這個“靜”。一個“虛”字,一個“靜”字,可以清除掉我們心中的毒素,所以不僅可以排毒,還可以養顏,還可以養心,可以健康人格,可以長壽——長壽要有個心態,所以“致虛極,守靜篤”。

  諸葛亮是多麽厲害的一個人!諸葛亮多厲害,他要教導孩子那要掏心窩,我肯定要把最好的一句話教導我的孩子。什麽話?“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老子把掏心窩的話跟你講,孩子,孩子,我不是教你發財,我不是教你做其他,我就教你兩句:一個淡泊,一個就是寧靜。你看,一個“靜”,一個“淡”。諸葛亮多厲害啊!他給兒子留下的就這麽最重要的話,你要淡泊,淡泊明誌;你要寧靜,寧靜致遠。

  我再舉個例子,我們怎麽能夠品嚐到老子跟我們講的“虛”、“靜”的深層的智慧呢?舉個例子,同誌們你們看,星期一到星期五匆匆忙忙上班,然後到辦公室一坐,玻璃窗後麵一坐,一坐下來,什麽東西要你辦,什麽信息,亂七八糟的,都集中到你這裏來,好辛苦!一係列的問題,青年人有青年人的問題,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問題,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問題,一係列的問題紛至遝來。

  現代人有一個詞叫“忙”,“忙”成了現代人的一個關鍵詞。忙,忙得不得了。一忙,你看看,怎麽樣?心靈上都是滾滾紅塵,在你的心靈上。

  雙休日,節假日,帶著家人或者跟朋友一起,當你脫離了塵世的滾滾喧囂,當你來到了寂靜的山坳,來到樹林中,來到草地上,來到流水前,你聽到的是美妙的流水聲,你聽到的是鳥聲,你聽到的是風聲和樹葉的對話聲,你看到的是鳥的自由的飛翔,你看到的是魚的自由地遊動,你看到的是蜜蜂自由地在那裏飛舞、采蜜。你想想看,你聞到的什麽?是草香,是花香,是泥土的芬芳香,這時候你覺得心靈多舒服,多舒服,大自然太美了!你來的時候是心靈的疲憊,塞滿了,到這裏你覺得“虛”了,心靈空了,亂七八糟我都扔掉了,明天的報表我不管了,什麽人事關係我都不管了,什麽東西我都不管了。這時,你覺得舒服極了,哎呀,大自然這麽美妙,這不就是“虛”、“靜”的智慧,這不就是“虛”、“靜”讓你嚐到的美果嗎!

  好,過了一、兩天,大家說,我們現代人得掙錢啊,我得養家糊口,我還得買房、還得買車,我怎麽能老蹲在你的深山老林裏?這怎麽行啊!我得回去,我得要上班。一回到城市裏,一到玻璃窗後麵,一到你的寫字台前麵,又來了——滾滾紅塵又來了,心理又失落了。

  那麽現代人就提出問題,老子,老子,你教我們現代人怎麽能夠“虛”、“靜”起來,不能啊,我們得掙錢,我們得養家糊口!怎麽行?行!中國人有句話叫“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者不是躲到深山老林裏去,真正的隱者就能在王府井大街旁隱居,就能在大柵欄租個房子在那裏。盡管是在鬧市區,我照樣能夠隱居,照樣能夠紅塵滾滾,我不沾邊,這叫“大隱隱於市”。錢鍾書不就是嗎!不就在我們北京嗎!你看看,不是在滾滾紅塵當中嗎!深刻!並不是教你到深山老林裏去。所以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修煉的工夫,心靈上要“虛”,心靈上要“靜”,心靈上去“致虛極”,心靈上去“守靜篤”。你致虛了,你守靜了,你就去掉了一種盲動,一種亂動,一種騷動。你換來的是一種什麽?能動,主動,靈動,你的生命的空間給你擴展了,你的生命的容量給你加大了。你看看,你的能量積住了,你當然能夠神采煥發。

  三、老子教人們重生、貴生

  老子教導人們,你要重視生命,你要寶貴生命,你要看重生命,你別輕而易舉就結束自己的生命。凡是人們受到痛苦的時候,受到憂患的時候,凡是熟悉《老子》這本書的話,馬上會想起一句話,老子在這個書中這麽講的,他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句話怎麽講?就是人啊人,所以有憂愁,所以有勞苦,是因為我有一個身體在,假如等到我沒有這個身體,我有什麽痛苦!

  如果熟悉《莊子》的人,一個人碰到憂愁、困難的時候,他馬上會想起《莊子》裏麵的一句話,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深刻!什麽意思?大地上載了我的形體,天地之間有了我的身體,憂愁、痛苦與生俱來。這兩個哲學家,思想是一致的,老莊、老莊嘛!那麽這兩個思想家的思想是不是錯誤了?你說,痛苦啊,不能算完全錯誤。同誌們想,人活著就得為活著去奮鬥,你要去奮鬥,你要活著,就不會一帆風順。既然你要去奮鬥不會一帆風順,哪裏會沒有痛苦?哪裏會沒有憂愁?你有一個身體你要去奮鬥,有皮肉之苦,有精神之苦,怎麽會沒有苦!你有一個身體,你才能感受到苦。這個桌子感受不了苦,這個杯子感受不了苦,這個手表感受不了苦,人有個身體感受到痛苦。深刻,太深刻了!所以說我有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大塊載我以形,是因為憂愁和勞苦與生俱來,但是不全麵,它是片麵地深刻。怎麽叫不全麵?人活著有幸福啊,人活著還有這麽多的快樂啊!你沒有講啊,所以又對,又不對。

  如果我們按照老子和莊子這個理念去推理,你不是說嗎,我所有痛苦是因為我有身體在,那麽請問老子、莊子,你自殺吧!你結束你的生命吧!你結束你的生命你就沒有痛苦了,沒有憂愁了。NO!NO!NO!莊子、老子不做這種傻事,莊子和老子是教人們重生,貴生,護生,愛生,珍惜生命,生命寶貴。如果按照他這個理念,他去照這個話去做的話,為什麽他要活到160多歲或者活到200多歲啊?傳說當中的。我認為,這個長壽並不一定不可能。今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人就能活到160歲、170歲,當然要在特殊的情況下,人應該這個壽命,所以差一點的不到120歲,再差一點八、九十歲,應該能活到這個歲數。所以古人想出來說,他是活到160歲或者活到200多歲,可能有一點道理。當然並不一定長壽,就非常長壽。莊子活了多少歲?莊子活了83歲。他們兩個都是長壽的,都是愛生、護生、重生,珍惜生命,保護生命。你看看,這就非常有意思了。一方麵你自己在講,人生有痛苦,一方麵你又保護得這麽好,心理平衡,平衡得這麽好,活到160歲或者200多歲,活到83歲!當時的平均壽命很可憐呀,隻有三、四十歲,那八十幾歲絕對是高齡,孔子隻有七十幾歲。所以這裏麵有大智慧,大秘密,大竅門!

  說到這裏,我們要穿插一句話,提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一個高智商的人,一個高學曆的人,一個高學位的人,他的心理調節能力一定要比那個低學曆的,低智商的,沒有文化程度的來得好呢?不,不一定。

  前幾年,可能大家有的還清楚,有一個中國的留美博士他就在美國自殺了,當時輿論很轟動,報紙上報道很多。為什麽?心理有毛病,心理不健康。當時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一個教育領事,管教領事,他就講了話,這話講得讓人吃驚!他說,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組管轄的美國東北地區十個州裏麵,中國的留學生自殺這種情況,每年不下七、八起。很厲害,都是高智商的人!美國哈佛大學新聞辦公室主任他就講了,哈佛大學學生的自殺率在全美國高校當中平均線以上,而外國的在哈佛大學的留學生,自殺率又更高。

  這說明,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麽嚴重!這是非常有警示作用的。就是說,高智商、高知識的人,他的心理調控能力,並不一定很強,有時反而不及低智商、文化水平低的人。那麽我們就要追問,為什麽?為什麽他們學問這麽高,智商這麽高,學曆這麽高,學位拿得高,他們的調控能力不行啊?因為:第一,正因為他們學習學得太多了,正因為學曆太高了,正因為思考問題太複雜了,所以心理很浮躁;文化程度低的人,他考慮的問題比較簡單,他文化程度一高,考慮的問題越複雜。你看看,社會的期待,家長的期待,單位的期待,都很高。我培養你,培養你這麽高的學曆,我對你的期待,當然回報要高了,壓力很大。而且自己高學曆、高水平的話,他自我膨脹更大。而且越是高層次,它競爭越厲害,笨人跟笨人競爭就這麽個水平;聰明人跟聰明人競爭,更是一個高水平;天才跟天才競爭,那就更不得了。所以你看看,壓力多大!這個壓力,他又不會心理疏導,又不會找《老子》這個書來看看,聽聽《老子》的講座。你看,他疏導不出來,往心裏去——外麵的層層壓力都往心中去。最後怎麽樣?破裂,結束生命!可悲!這麽辛辛苦苦培養起來,就這樣一個結局!這是第一條——學曆高的人,期望高,自我膨脹高,思想複雜,解不開疙瘩。

  第二個方麵,也有個小問題。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你看我們基本上沒有一門功課,是專門講心理疏導的,沒有啊,都是給你講專業知識。你學工科的,我教你怎麽設計;你學經濟的,我教你怎麽怎麽辦……你看,很少有門係統的課程來給你講,碰到問題怎麽來處理,碰到心理上的問題怎麽來處理,競爭中失敗了怎麽樣?你看,沒有這個課程啊!都是講一些知識的問題。所以,這個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那麽今天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太平盛世,形勢很好,青年人你看沒有人阻攔你,天高任鳥飛,你有本領你拿出來,你要上大學,你要讀研究生,你要出國留學,你要做老總,你要怎麽怎麽創業,都可以——你有才能都可以。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如果不教會人們,如果不引導人們心理健康的問題,照樣還會出很多很多的矛盾。所以,我們現代人應該注意到,要有充分的心理上的訓練和心理上的準備,有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康,心理上的曆練,人格健康的曆練,你才能夠應付外界的千變萬化的競爭,迎接外麵對你的尖銳的、重重的壓力,你才能從容對付。如果你本身沒有這個東西在裏麵,你受不了。譬如說,股票失敗了,企業失敗了,你跟他疏導,這有什麽關係啊?失敗了,再來吧!也許有時候一句話,就救了一個人的一條命。我們大家讀讀《老子》,老子怎麽說,開通了,不用割腕了,29歲怕什麽!我失敗了我再來。所以心理的疏導,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這時候就要請一個高明的心理導師。

  老子就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導師,他也碰到許多問題,但是他活得這麽長壽。你看看,老子生活得也不如意呀,生活得如意,他為什麽國家圖書館館長不做,要出關呢?莊子的生活狀態比老子更不如。怎麽不如?你起碼還是個圖書館館長,我還不如你呢!你看看,今天晚上要吃晚飯了,我米都沒有呢,揭不開鍋,還要去向人家借呢!你看一看,生活又是很窮苦。但是你看,他們的心態好,這就有大智慧、大本領、大技巧。你看看,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是什麽?聽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麽?淡泊。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什麽?競爭,競爭,再競爭;老子教你什麽?不爭。我們現在一般聽到什麽?進取;老子教你退守。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什麽?擴張;老子教你收斂。但是同誌們千萬不要誤會,老子教你淡泊,教你收斂,教你退讓,並不是教你一事無成,而是“無為無不為”——最後勝利的是你!教你用“柔”的方法,用退讓的方法來奪取最後的勝利。這是高級智慧呀。

  四、含德厚者比於赤子

  老子對於嬰兒是太喜歡了,對於嬰兒是琢磨得透了,《老子》的五十五章,如果同誌們翻翻看,讀起來就好像這個大哲學家,專門寫給嬰兒的一首抒情詩,哲學詩。

  老子怎麽寫的呢?他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踆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什麽意思?他說,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個嬰兒,就像赤子,這個嬰兒赤子不得了,他說,你看他躺在那裏,毒蟲來了,不咬這個孩子;你看,一匹野獸來了,它不去紮這個孩子,天上凶猛的鳥來了,看到這個小孩,它不用爪子去傷害他。他說,這個孩子,你看看,這個小孩子,骨頭是這麽地軟弱,筋骨是這麽地柔,但是那個小孩子握的拳頭很緊很緊。再看看那個小孩子,一個男孩,他根本不知道男女之間的事情。但是你看他那個小小的根兒,翹得那麽起,這是什麽原因?這是精神的專一。“精之至”,這叫什麽?叫 “和之至”,精氣和和氣,達到極點,這不是獻給嬰兒的詩篇嗎?這是獻給有德之人的那種美妙的哲學詩篇。

  你看,小孩子整天哭,為什麽喉嚨不嘶啞?我們大人哭一下子嘶啞了,因為大人連講幾個小時就不行了,小孩子整天哭喉嚨不啞,老子就發現,精氣充足,所以人要向嬰兒學習。所以老子這樣說,認識這種道理的就稱為“常”,認識這種常的就稱為“明”,他說,縱欲貪生的就是不祥,任性使氣的就是逞強,凡是事物你過於強壯了就衰老,所以,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就會提早滅亡,或者死亡。

  同誌們可以想一想,在這一位哲學家的心裏,始終有嬰兒的形象在,他怎麽能夠不長壽啊!他怎麽能夠不長壽!心中永遠有個嬰兒的形象在,永遠調節著自己的心理,永遠平衡自己的心理,怎麽會不長壽!當然,老子所說的嬰兒,不是長大以後的孩子,老子說的嬰兒是那個赤子,是剛生下來,那個小孩天真,不是幼兒園裏的,是那個小孩。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來了,欲望來了,有的要這個,有的要當官,有的要美食,有的要發財,有的種種欲望來了。所以老子說,漸漸遠離嬰兒狀態。

  同誌們想我們在座的人和我,都有一個嬰兒狀態,都有個天真爛漫的赤子狀態,但是我們都被異化了,都慢慢地變得好像越來越聰明了,好像越來越純潔了,但是我們每個人離嬰兒的狀態越來越遠了。所以老子又是一個道道,要讓我們的心態,我們心理永遠地回去,回去,回去,回到嬰兒狀態。

  年紀大的人,回到壯年、青年、童年,嬰兒多美妙!那你會老嗎?永遠不會老,心理上永遠不會老,永遠平衡。所以有人就問了,我們能夠回到那個嬰兒狀態嗎?能啊,他老子這種智慧不是叫你機械地模仿,表麵地模仿,而是一種修養,讓你像嬰兒這樣的精氣專一,像嬰兒這樣的精心勵誌,精力充沛,精氣百煉,精神煥發,精彩無比。他叫你精之至,嬰兒不是“精之至”嗎?他叫你“和之至”,要怎麽和呢?和光同塵,和氣致祥,和平安祥,和諧平安,一切和諧,和和美美。所以一個是“精之至”,精神煥發;一個是“和之至”,一切平和、和美,那麽你說,你這個心態怎麽會不好呢!當外麵種種紛至遝來的時候,衝擊波很大的時候,你照樣能夠不慌不忙地應付。

《老子談飲食之道》

內容簡介:

  老子飲食的智慧同樣體現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說:為腹不為目。簡單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貪求聲色的悅目,隻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這看似簡潔明快的文字背後,卻隱含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

  用曆史凝聚的飲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還不止一處,身為國家收藏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典籍,在瀏覽曆史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又一點,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國的曆史上,又有一個因為飲食的錯亂,而釀成了苦果的例子,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曆史故事呢?

  曆史轉化為智慧,智慧作用於生活,老子在曆史中總結前人,警示後人。在《道德經》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味無味”,誰能在魚蝦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無味?誰又能在粗茶淡飯、苦瓜鹹菜中品出它的有味來呢?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無味”呢?

  在無味中體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體味它的無味,老子辯證的理論在《道德經》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飲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著什麽樣人生智慧?誰又是曆史上“甘其食”的典範?敬請關注《百家講壇》,您將在那裏找到答案。

  (全文)

  現代人對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所以我們有一個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後體會出來的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間最重要的財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閃光的黃金。那麽,我們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態以外還有一個就是飲食問題。老子活了160多歲,有的說,老子活了200多歲,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傑出,包括他的飲食智慧。

  今天我們先講第一點,老子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老子這個哲學家,中國的智慧之父,對於飲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對日常的飲食琢磨得很透很細。今天我們說明飲食之道,飲食之道,這有一個問題啊,為什麽中國的這麽多的文字,要拿出兩個字來,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把它拚起來是飲食。表麵上看很容易,其實這裏麵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因。同誌們看,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拚起來就叫做飲食。所以中國古代人這個飲食缺一不可,是由兩個元素構成。同誌們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來不及吃了,一個手拿個麵包,或者拿一個大餅,啃著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觀點來說,你不是一頓正兒八經的一餐飯。因為你缺少一個東西,飲沒有,你隻有食,不是飲。如果你一麵啃著一個麵包,一麵喝一個礦泉水,對了,飲食。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就是告訴你,中國古代飲食的一個結構,由兩個元素組成,這兩個元素當中,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結構,裏邊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觀察這些,普通的日常的東西,上升為他的飲食之道,上升為他的高級智慧,哲學思維。那麽他的智慧從哪裏來的?一個是從他現實的生活當中來的,比如烹煎一條魚,還有一個智慧是從曆史當中來的。人沒有曆史不會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會深刻,所以我們也講,老子前麵飲食的曆史是促成他這種智慧的升華。

  我們看看夏代的王是怎麽吃的,夏王朝的最後一個亡國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這個夏桀很荒蕪,他不僅好美色,而且好飲食。當時,他有一個寵愛的妃子叫妹喜,這個妃子他非常喜歡,整日整夜地陪著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話句句都聽。那麽這個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幹,幹的幹肉掛起來就是一片樹林。這個酒是怎麽回事呢?整天喝酒,這個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甕一甕,幹脆就在地上挖了一個酒池,大家喝,然後吃,大家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幹的林裏,在酒池上,大家這麽飲酒,你看看,怎麽飲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飲,像條牛一樣的飲。人就趴在那裏咕咚咕咚地喝,這個牛飲多厲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當時記載叫做“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還搞比賽,一打鼓,大家,這批臣子,這批宮女們都衝到那個酒池邊上去了。然後大家趴在那裏牛飲,像牛一樣飲,你看看還做比賽,比賽了以後,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撲通撲通都淹死在酒池裏了,還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邊上,淹死在水中間。腐敗,腐敗。曆史很奇怪,所以曆史學家往往說曆史有驚人的相似處。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來了,叫紂王,商紂王不僅是飲食腐敗,同樣是愛好美色。商紂王寵愛的妃子,大家知道叫妲己,也是為妲己之言聽,妲己怎麽說,我怎麽做。妲己那樣說我那樣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幹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誕,叫男女裸體,在裏麵跑來跑去跑,整夜暢飲,尋歡作樂,你看這個國家不要滅亡嗎?老子對這些曆史是非常刻骨銘心。老子在書裏就這樣說了,他說,如果哪一個朝代,朝廷上很肮髒,田地很荒蕪,糧倉是空虛的,但是卻有那麽一幫人,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鋒利的寶劍,美食吃不夠,他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麽就危險了,這批人就叫盜誇。什麽叫盜誇?就是強盜頭子。深刻。老子在書中又說了,老百姓為什麽饑餓?老百姓為什麽沒有飯吃?是因為上麵征收的稅太多了。這樣老子就把飲食的兩麵深刻地揭示出來,一方麵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這樣,一邊是老百姓沒有飯吃。所以老子對飲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為經過現實的觀察,還經過曆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個理念,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標題,為腹不為目。他提出這個理念,聖人為腹不為目,什麽叫為腹不為目呢?就是說腹是表示一個人的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物質條件,下麵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家聽聽看。大家在大城市裏麵都有一個經驗,什麽經驗?交20塊錢,交30塊錢,你可以進一個自助餐廳,然後那裏麵吃的東西那麽多,東西隨便你吃,老板很聰明啊,聰明在什麽地方?我不會虧本,聰明在什麽地方?每個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時你吃不下的。飯你就吃個兩斤夠了,最多吃兩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兩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麽一個商場,叫自助商場,什麽叫自助商場?你比如說出三千元,三萬元,進我這個商場,隻要你眼睛看中哪樣東西你就拿,那還得了啊,我一進去看到高檔汽車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東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眼睛多厲害,眼睛說得不好聽,是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這麽一個比方,叫為腹不為目,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這個比方的話,大家比較難懂。這樣以來大家就懂了,眼睛是什麽呢?無限的欲望,肚子隻有這麽一點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聖人的飲食之道是吃飽肚子,還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注釋,為腹是以物養己,深刻,什麽叫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來滋養自己的生命,為目是什麽?是以物役己,把外麵的事物來奴役自己。那就不對了,那就人變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麽叫人物化了?你喜歡金錢被金錢物化了,你喜歡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歡喝酒被酒物化了,這叫為目不叫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個飲食之道是什麽呢?就是人要為腹,不要為目,吃飯是這樣,飲食是這樣。

  下麵我們就要進入第二點。

  第二點,老子的飲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剛才講了,聖人應該為腹不為目,也就是不要有貪欲,飲食也是這樣,不要貪欲,接下來他跟講了又一個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麽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鹹,還有甘的味道,這叫五味,這個五味表示什麽呢?不僅表示這五種東西,還表示調味出來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麽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錯,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毫厘不爽,毫厘不爽的“爽”就是差錯的意思,就是一分一絲都不錯,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發生錯亂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來了。老子這個智慧即來自於現實生活,又來自曆史。下麵我們就來舉個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

  我們舉一個南方人,再舉一個北京人,南方人我們舉上海人。一個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參加宴會,吃到最後,他都辨不出來了。這些山珍海味怎麽沒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後,幾毛錢的鹹菜,非常有味道,這叫五味令人口爽,發生錯位。再舉一個北京人,天天有飯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家一家吃過來,吃到最後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來了。還是發現普通的炸醬麵有味道,這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嗎?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從哪裏來?就從人民大眾生活的土壤當中滋生出來,升騰出來,升華出來,再從曆史來看,我們就來看看老子那個春秋時代的飲食的情況。

  在春秋時候有五霸,中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齊桓公,這個人雄才大略,是個大政治家,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幫助他成立霸業。這個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是一個極大的美食家。你看看,這個人什麽美食都吃過了,吃到後來,五味口爽了,覺得今天的美食怎麽沒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沒有味道,明天再吃還是沒味道。於是他就想了,他就對別人說,他說,都沒味道,那個人就說,那你想吃什麽?他說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僅要吃人肉,我還要吃嬰兒的肉,他不僅要吃嬰兒的肉,而且要吃蒸嬰兒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麽紅燒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毒害了一個人的美好的心靈。這可怕。他說,“惟蒸嬰兒之未嚐”,吃到現在,隻有蒸嬰兒這道美食沒有吃過。他說了,說了就有人拍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嬰兒,有辦法。他的一個廚師叫易牙,易牙這個人,烹飪水平極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嬰兒,行,他回到家裏,就把自己的嬰兒殺掉了,殺了以後,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齊桓公一吃,美啊。其實並不一定美,是因為他從來沒吃過,不,他覺得非常美,很高興。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種下了極大的災禍,災禍來了。管仲多聰明的政治家,他一看不對頭,這個事情做得不對啊,後來管仲老了,臨死了,臨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齊桓公交代幾句重要的話,我把這個國家和你兩個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後不要出問題啊,他最後就講了非常重要的話。他說齊桓公齊桓公,你得當心,我死了以後,你有四個小人千萬不能用,千萬不能用啊。齊桓公說哪四個小人?他說中間有一個人就叫易牙。齊桓公說怎麽回事,他說你想想,人作為父母的,哪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殺了蒸了給你吃,討你好,你想想看,他會真的愛您嗎?齊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殺了來蒸給我吃,他會真的愛我嗎?他說,你放心我記了。管仲一死,齊桓公頭腦很清楚,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記住他的話,按照你的既定方針辦,就把這四個人包括易牙四個人罷了他們的官了,不做了,你們不做官。這不是蠻好嗎,你看看,美食美食,飲食飲食,有時是非常麻煩的,時間一長,這個美食家熬不住了,為什麽?易牙是他手下做飲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給他貶走了,不要他來了,手下沒有一個人手藝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飯一吃沒有味道,一吃沒有味道,他就想這個人了,哎呀,少了個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徹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話。於是又把他叫回來了,沒有你我不行,我這個飲食沒有味道,然後把他叫來。以後不得了了,四個人勾結起來,四個人都回來了,勾結起來造反。造反了以後,不得了了,把這個齊桓公,關在一個小房子裏,不讓他出來,國家一片亂糟糟,這是一個美食家,是一個大政治家,是個春秋五霸的霸主。現在被關在小房子裏麵,要吃飯,沒有吃,渴了要喝水,沒有人給他送來。日子好難過,我在想,他在這個時候一定會反思人生的問題,一定會反思人生和飲食之道的問題。那個時候吃遍美食,蒸嬰兒,今天要口飯都沒有,要口水都沒有。後來,有一個衷心耿耿的宮女,從一個小洞裏爬進來,這個宮女是忠心耿耿的,爬進來以後好不容易給他弄的飯,弄來水給他喝,他當然很感動。然後告訴他,她說壞了,你啟用的四個人已經把你的國家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說我是拚著命好不容易鑽了個空子進來給你送飯。但是對不起了,這是你的最後一頓飯了,下麵我沒辦法再來了。這個時候聽到這兒,心如刀絞,他就怎麽樣?後來他就拿了一個頭巾把自己蒙起來,自殺了。其實,也就是餓死了,曆史,曆史,曆史,曆史,曆史就是最大的諷刺。你是這麽一個美食家,最後就叫你餓死了,這多有意義啊。死了以後,大家不知道啊,死了以後過了好多好多天,發覺不對啊,這個房子裏麵爬出這麽多小蟲啊?蛆蟲啊,不對,怎麽爬出這麽多,開房子進去一看,齊桓公死在那裏,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家,就是為了美食最後死的這麽慘。同誌們想想看,老子是周守藏者史也,他是非常熟悉曆史的,這種曆史,他怎麽會不知道?這種曆史他怎麽會不感觸?所以他對聖人提出來這樣一個剛才的觀點,叫為腹不為目,所以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叫五味令人口爽,不僅是口爽,把你的心靈都腐爛了。

  所以你看,美好的飲食,審美的東西一旦變了味,那就是糟糕了,所以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是如此智慧,生活、曆史、曆史、生活,出來了。

  第三點是老子飲食之道味無味,味無味。老子說了,他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一種相當高級的人生智慧。幹無為的事,做無事的事,體味無味的東西,飲食要做到味無味,下麵我們來看看有幾個層次,第一,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味無味深刻啊。就是說,你要從沒有味道的東西當中,飲食當中體味出它的有味來,體味出它的美味來,這就叫味無味。同誌們看,我們吃的是素菜,咬的是菜根,但是我們要能從粗茶淡飯菜根當中品味出美來,品味出人生的安定,飲食的安靜,提煉健康的理念,提煉出人生的恬淡的這種幸福,那多好。我並不是吃肉,我沒有山珍海味,沒有上高級餐館,我就是吃我的粗茶淡飯,我就吃我的菜根,我照樣能吃出我的一種心態來,我的幸福感來,我的愉快感來,我的安全感來,這是多大的智慧。第二個,什麽叫味無味?我一定要吃菜根啊,我一定要吃粗茶淡飯,我條件好,我經濟收入高。老子又深刻,深刻在什麽地方?當你吃到有味道的東西,吃到美味的東西,你吃了以後要像無味一樣。譬如說,你條件是好,你級別高,幹部做得大,但是你吃有味的東西你要注意,你要味出它的無味來。什麽叫無味?就是你不要老追求它,迷戀它,然後不斷貪欲,今天換,明天換,今天美了明天還要美,後天更美,再後天還要美,不行。你吃到美食要適可而止,你還要體味不是美食的有味,然後達到一種飲食結構的平衡。如果吃得比較粗糙的食物,粗茶淡飯,老子還教你,你也不要不滿足。你不要老羨慕人家高檔的東西,這也叫味,所以是何等深刻,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所以窮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他不是高幹子弟?窮人家的孩子吃的是菜根,照樣香,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什麽叫百事?就是各種事我都可以做,深刻,智慧。

  那麽我們要看看,老子他本人的情況,當然書上記載的比較少,我們可以推理,老子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同誌們想想看,必定有許多高級宴會參加。這個推理可以推出來的,他既然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當然吃過很多美味的食物,他當然吃過很多高級的宴會。但是他就有這個心態,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我是吃過好多高檔的東西,但是我並不以為我吃過這些東西,就高人一等、貴人一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