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人間

憑我走遍萬水千山,和你同興同歡,暢遊人間...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老城門 (2)- 外城七門

(2008-11-05 22:05:25) 下一個

北京老城門 (1)- 內城九門
北京老城門 (2)- 外城七門

“內九外七皇城四”, 這“外七”指的是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相對內城而稱之為“外城”的城門。因為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三門兒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隻相當與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就像一個“凸”字;過去又因為它長得像頂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來這外城,是準備修在內城之外,真正地環繞一圈兒的,可是在四十裏內城外修一圈城牆,這得多少銀子啊?花消太多,所以當時先修南邊。南城的北牆包接內城的東南、西南角樓,周長二十八裏,一共開了七個門,南麵正中是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側一門叫廣渠門;西麵一門,起初叫廣寧門,後來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廣安門。外城北邊兒的東、西便門一看就跟別的門不一樣:北京城所有城門,惟獨這兩個便門臉朝北,別的都是臉衝南。


1. 永定門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
永定門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門,位於南垣中央,是從前門一直延伸下來的大街終點。
永定門城樓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牆頂寬6 米。箭樓規製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台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麵各辟箭窗二層,南麵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圖為20世紀實在城外護城河南岸向北拍攝的永定門城樓、甕城、箭樓。
永定門是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的標誌建築。


今日永定門


2. 左安門

左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麵。 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其建築無甚動人之處,周邊自然環境卻另有一番美麗。這裏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地裏一部分種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蘆葦。據《北京街巷圖誌》記載,同樣是城市幹道,在南城,右安門內的道路相對於左安門內的更加筆直、寬闊,其原因在於右安門內的道路在遼金時代是城市幹道;左安門一帶則一直是村野,其內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築外城時才形成,而且沒有經過很好的規劃,故而道路的形狀保存了鄉野氣息。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牆,這裏簡直沒有什麽城市跡象可尋,但這種圖景卻讓瑞典學者喜仁龍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麵,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灰筒與頂;麵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 其南側麵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麵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麵正中辟過木方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從東南向西北拍攝的左安門。

3. 右安門

右安門又名“西南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現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觀念。

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簷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深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麵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麵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麵正中辟過木方門。

4. 廣渠門

俗稱沙窩門,現今廣渠門附近還有沙窩這個地名,位於外城東垣正中偏北。

廣渠門規製與左安門相同,是單簷歇山頂的城樓,與相對稱位置的廣安門相比較小。廣渠門的甕城很有特點,一般城池的甕城作為戰備要地,裏麵沒有建築物和居民,而廣渠門的甕城裏麵卻有幾家店鋪。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南側麵。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麵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山頂,正麵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麵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極率軍攻打北京,明朝名將薊遼督師袁崇煥率精兵九千星夜馳援京城,趕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廣渠門外,擊退皇太極大軍。 廣渠門城樓現在已經不複存在。1930年代日軍占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5. 廣安門

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製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與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禦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北向南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北側麵。

廣安門城樓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麵各辟箭窗二層,南麵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係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6. 東便門外護城河及石橋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城外關廂居民日漸增多,而蒙古騎兵數次南侵,為護衛京城安全,朝廷決定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後因財力所限,隻修了環護南郊的一段,設永定門等五門。後又在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京城連接處的東西走向城牆處各辟一座朝北的門,分別稱東便門、西便門。



圖為20世紀20年代,在東便門外石橋北端,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的東便門北側全景。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過木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二層,弱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麵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7. 西便門

西便門位於外城西北角。城樓通高10.5米,其他形製、尺寸與東便門相同。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較為頻繁,北京日漸富庶,內城外的居民日漸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但因低估了建築規模,受財力限製,僅修建了南郊一段,外城城牆東西兩端與內城城牆相連接處附近修有兩座朝北向的城門,分別就是東便門和西便門。初建規模很小,嘉靖四十三年擴建城樓、增修半圓形甕城,清代在甕城之上加修了箭樓。

圖為清末在西便門護城河北岸處從西向東拍攝的西便門,畫麵中可以看出西便門的甕城、箭樓是多麽矮小簡陋,不僅無法與內城城內相媲美,甚至無法與外城其他城門相比。


圖為清末西便門附近的城牆和駝隊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箭樓為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二層,北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麵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連城台通高10.5米。 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環線地鐵,拆除附近的部分城牆。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複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麵遺跡。和東便門遺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門遺址修複過程中沒有收集舊城磚,而是使用新城磚修複城樓,所以西便門遺址看起來遠比東便門遺址整齊的多。

注:圖片及文字,部分摘自網絡,並加以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