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漂泊在外—願天天都是個好日子

(2008-09-06 10:16:09) 下一個
漂泊在外。無論你是個已婚者或未婚者;無論你身邊有父母、妻兒陪伴還是正在獨立奮鬥,你都難免會有些淡淡的惆悵與孤獨。有時甚至長久地掉入情緒的低穀而不能自拔。由此影響了你的事業、你的生活,影響了你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試著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或者說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

記住,從你敢踏出國門的第一步,你已經是個勇者,你一定有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快樂。

惆悵與孤獨是一種情緒,最難的問題是:我們人類的情緒是不能自己人為控製的,它本身有一套它自己從發生到消退的過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過程而結束,反之則不然,對於壞的情緒你越想它它就越是“剛下眉頭,又上心頭“。

我們不能控製我們的情緒但我們能控製我們的行動(或行為)去影響情緒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多些業餘愛好使自己的生活充實些的理由),用行動改變情緒變化的後果,比如,老板罵你你不生氣那才怪呢,但你控製了你的行動,你沒有暴跳如雷,你的行動是需心地接受了批評(先別管對錯,對錯以後再說),下次加薪可能就有你了。這就是你的行動控製了你的情緒變化產生的後果,而不是象我們平時說的:“我控製了我的情緒“。情緒是不可控製的,隻有情緒挑動起來的行動行為才是可以控製的。

更深層次的修煉是如莊子所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一切順其自然,發生了就發生,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杞人憂天。比如:晝夜的輪回、天氣有晴也有雨,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它是不能人為控製的,我們人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整天都抱怨為什麽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麽就違背了"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找苦吃。 情緒的波峰波穀亦是如此。

主觀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永遠快樂的,沒有任何的挫折和痛苦。雖然這種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是不現實的。有時你越是奢求快樂,卻越是痛苦不堪的。因為人生不可能天天快樂,就如同人生不可能天天痛苦一樣。所以,要想真正獲得人生的快樂,首先就得麵對現實和承認:人生是痛苦與快樂的結合體。你如果接受這個事實,那麽可以說痛苦就遠離你一步了。日升日落、風雲流轉。這一切其實都是在解釋著這個世界的規律,那就是: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運動著。 人的情緒也是如此。

凡事要往好的方麵、向正方麵去想。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一個老母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曬鹽的,一個是賣傘的。老母親常常很鬱悶:雨天擔心曬鹽的兒子失業,晴天擔心賣傘的兒子賣不出去傘。後來一位智者祝賀她:你太幸福了,晴天你大兒子曬鹽二兒子休息;雨天你二兒子賣傘大兒子休息。老太太改變了她的思維方式,天天快樂起來了。實際上事物的本身並沒一點變化。

如果在事業上、愛情上等等有些不如意,或者同你所想要得到的失之交臂,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寬慰一下自己更是一個好的方法。如果以前有過有所失亦有所得的經曆,那麽這種寬慰就更有效。當然不是當丟了錢包或家被盜了,還這樣安慰自己,快去找警察叔叔吧!

少 些抱怨,多些快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宜長放眼量”。要珍惜身邊的事物,學會欣賞它 –-即使是一草一木。多些愛心,要想著別人的好處,少記不愉快樂事情。這裏又將引用中國的一句淺顯的古語:“受人點水之恩當永泉相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甚至理解了這句話用它鞭策自己,也就無需去教堂了。

漂泊在外的年輕人,特別是在中國沒有受過完整中學教育的年輕人,更應多學一點中國的文化。幾千年中華文化沉澱下的每一句成語、典故、都有其深刻的哲學意義。不要以為中華文化對你影響不深; 不要以為在你這一代人的身心上能夠西化;別以為“穿上馬甲就認不出你了”。我們是華族,黑頭發黃皮膚,是個喜歡聚居的民族,有著深刻的民族特征和性格特征。我們的心結隻能用自己的文化去解。願漂泊在外的人們 ---天天都是個好日子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