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基督教的信仰,讀者的分歧就很大,有的說那是洋教,中國人信基督教整個就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有的說咱們中國人就信咱自己的佛教道教,沒必要跟人瞎起哄; 還有的說,那是處境艱難的時候,人需要精神支柱才信的東西; 也有人說,我啥都信,也啥都不信,就信命,…… 這樣的討論在下麵兩個博克的相關跟貼裏麵就可以看出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3&postID=10972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2&postID=21748
且不說,基督教和中國文化本身的各種切合點;也不說佛教本身就是外來的;而道教呢,雖是帶了教字,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嚴格說來還算不得信仰;而人在處境不好的時候,外在的東西不能再幫助自己,更是體會到人的藐小,這時候來尋求神,當是最清醒的時候。反而人在各類物質生活的包圍下,容易滋長自己靠自己的傲氣,當然認識神的比例相對就少了,但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基督徒裏麵生活富足,一帆風順的多著呢, 反之也然.
我這裏要說的是,信仰是人跟神之間一對一的親密關係, 但不是跟任何一個神,必需是跟宇宙間的獨一真神。
那你要問,你咋曉得哪個是獨一真神,宗教的排他性就決定了信徒說的話大多是維護自己的信仰的, 誰都會說自己信的才是最真的。這是很好的問題,但是也是曆史上各族人民問了無數次的問題,神學家們早討論不知多少遍了,連跨文化的應用都多得不計其數,有興趣可以多去看些這方麵的書籍文獻,用不著我在這裏炒陳飯,而且以我薄弱的邏輯思維和殘缺的記憶,估計也不能搬得完全,不見得能讓人信服, 不小心還會有虧欠,所以我就來說說我自己的信仰經曆。
還在國內的時候就跟基督教有過少許接觸。學校裏麵的外教有幾個很明顯是借著教書來傳教的,開的西方文化課七彎八倒拐,總會引到基督教會史上麵去。我們這幫子學生當年可沒少給這樣的老外找叉子,取外號。就是學校對外漢語教育部那邊的老外,也有好些是來華學中文的宣教士。後來學校裏麵有個同事也是基督徒,還帶我們幾個朋友做過禱告,引我們去參加相關聚會等。沒事的時候我們會跟著去湊湊熱鬧,滿足點好奇心。至於聖經的內容,在國內讀西方小說的時候,老師就提醒過我們要讀點聖經,不然不能完全明白小說所講述的內容,比方說那本”天路曆程”當年我就讀得不明不白,看了聖經後還是讀得是是而非 ,真正讀得有點體會了還是成了基督徒以後。
在國內各地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心裏麵實際挺空的, 包括後來工作後也時不時有這種空的感覺。這種空跟讀書的多少成正比. 書讀得越多,心裏越空,頗有嘲諷意味. 到後來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連輕生的念頭都有了。而且跟我有類似想法的人還不少呢。想起來都有點後怕。當時我也讀過些佛教,道教,巴哈依教(相信好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宗教)的書,看過尼采,翻過老莊,折騰過孔孟,迷過後現代的各類文學思潮,等等等等。可是無論如何,那個心裏的”空”洞還是陰魂不散。
在國內接觸基督教的皮毛的經曆,現在用教會的術語就是,在國內的時候,早有人”撒過種”了. 回頭再看,好象真的是這麽回事。
不過我並不是來美就信主的。我算是那種比較臭的石頭,在教會裏麵帶著有色眼鏡私下裏麵批評諷刺挖苦牧師講道快兩年之後才成為基督徒的, 當然我當時的麵子工程做得還不錯,表麵看上去還是非常溫文爾雅的。
剛來教會的那段時間,經曆跟很多人在”海外校園”這本雜誌上分享過的一樣,心底裏很有優越感和自豪感,總覺得懂的比別人多,一點都不謙虛。後來才發現周圍的人們大多是名校畢業 (我去的那個教會附近有不少大學,知識分子比較多),各樣背景一個比一個鐵,我的那顆虛妄的心才稍微安靜下來。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謙卑,喜樂和真誠,而且他們給予的建議和幫助幾乎都是不求任何回報的。
可是我還是繼續當我的”慕道友”, 不為所動。
有一年去參加一個布道會,去之前我就提醒過自己,咱這就算去度假,決不響應那講員的呼召. 沒有想到,講道結束的時候,無論我如何堅持,一到呼召的時候,我的身體就被一種很奇特的力量,從座位上給托起來,這樣一連兩個晚上,到了最後我一聽到呼召,就想躲出去,可是無論如何都躲不過神的手,這是一次非常奇特的經曆.
布道會回來後好多人聽說我”決誌”了,都跑來恭喜我,問我什麽時候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當時我對這些頻頻出現的教會術語還有點排斥,不可置否,閃爍其辭,說受洗不過是形式而已,咱們決誌不就夠了嗎?這樣又折騰了近半年的時間。
其間我假期去東部訪友,返回的飛機上,有個聲音對我說,”你回去後就要去報名參加洗禮.” 我嚇了一跳,以為誰在跟我說話,環顧四周卻根本沒有看到其他可以講中文的人。後來才明白是來自聖靈的啟示。這說起來挺抽象的,但這的的確確是我這個平凡人所經曆過的一次非常不平凡的經曆,很難忘記。
下了飛機後我不再跟神較勁了,我找到負責的牧師,提出受洗的請求。其中的細節很長也很有趣,以後有機會再說,不過本人的感受是受洗和不受洗真的差別很大,就跟圍牆外和圍牆內的道理一樣.不一樣的是,受洗後我看到的是圍牆外的寬廣的景致,而受洗前看到的是圍牆內狹小的景觀. 更重要的是,受洗成為基督徒後,心裏再沒有空的感覺,滿滿的,很實在。難怪聖經上麵說,神造人的時候,早就在人心裏安置了對神的渴望. 隻是神也給了我們選擇的權利, 有的人選擇回應神對我們的呼喚,有的人選擇聽而不聞。 有個朋友有個很好的比喻,說沒有信神之前,就好象我們聽收音機,還沒有調到要聽的頻道,自然聽不到。等天線調正找到頻道後,就能聽得清清楚楚。其實在我們找到這個頻道之前,這個頻道早就存在了。不能因為我們不知道,就說它不存在。而神的頻道就隻有一個。就好象我要聽NPR的節目,卻把收音機調到Rush Limbaugh 所在頻道去,當然我就聽不到NPR了。基督的信仰也是同樣的道理.
話說回來,受洗後我並沒有馬上成為一個模範公民,現在也還差得很遠。常常會有世界的各類誘惑來分散我的注意力。世界的東西並不是說不要,不去爭取,隻是不能本末倒置。體會很深的一點是,每當我把跟神的關係理順後,其他事情自然而然就到位了。這樣的經曆多了,自己真的是隻有”恐懼戰兢”來到神的麵前,因為他是如此一位信實和使人謙卑的神!
就我個人而言,除了讀聖經,我有機會也會看看其他宗教方麵的書,目的隻有一個: 隻有了解其他的宗教後,在跟人分享自己信仰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不然說出來的話有隔靴捎癢之嫌,很難跟人產生共鳴。有爭議的書我也會讀,為的是”知己知彼”. 想當年,那本達分奇密碼,好多教會不主張看,我“偷偷”買來看了,發現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情. 而且自己讀過後, 別人品論的時候我也知道他們是針對書中的哪些情節。當然前提是自己的信仰要堅定,不能覺得看到啥就覺得啥都有道理。有人批評基督徒好多連聖經都沒有完整地讀完一遍。這是事實. 但也說明各人跟神的關係還是有深淺的問題,要靠自己去改善,多讀聖經,多禱告和參加教會活動, 不能簡單地流於形式。
有人對基督教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有不少誤解的地方,我以前也有過。不可否認,19世紀西方國家打著基督教的旗號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做了很多壞事,但是真正的傳教士對中國和世界所做的貢獻確是不容忽視的, 打著傳教幌子的除外。關於中國方麵的,我博克的”讀書”部分有兩本書,”天人”和”耶穌在北京”,特別是後者對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有很詳細係統的陳述,簡單明了,值得一讀。
其實宣教士們宣教的目的很多時候是要培養當地的領導者,而不是挖個坑蹲在那裏就不走了。而且如果宣教士們真的這麽做了,神也會有其方式另開渠道。49年前中國的基督教以海外宣教士領導為主,本地的基督徒領袖不占多數。49年後,西方在華宣教士多數都撤離中國大陸,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因為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受到重創,好多人以為基督教在中國從此就被連根撥起了,更何況基督教當時的根並不深。沒有想到,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最困難的時候,神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雜存精,在冬眠過後興起了完全中國式的教會領導人,而這些領導人的看見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要成為一個宣教的大國,往其他國家派出宣教士,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從神對中國信徒的祝福,從各種主觀,客觀的因素來說,這個看見不是沒有可能。單從人數上來說,中國的基督教信徒已經居於世界前列,而且本土化的工作也做的非常好 (當然, 從信徒的熱忱度和外派宣教士的數量等等上來看,跟南韓相比還很有差距).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基督教和傳教士對近代中國所做的貢獻可是有目共睹的。遠的不說,就從今天文學城列出來的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就可以看出來其中有多少的前身是教會學校,或者是受教會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3/news-gb2312-813641.html )。 49年前的中國,影響比較大的15所教會學校有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浙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震旦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協和大學等。從數量上來說,雖然不算多,但是其教學管理,教學方法,教學監控,教學質量,師資,課程開設,硬件設備等等都高過當時很多同級的學校。教會學校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對推動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起了不可忽視的推波助瀾的正麵作用。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提到中國的近現代教育就不能不提教會教育。 (咱這扯得太遠了,不過你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
基督教和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的聯係方方麵麵都非常多,如果有時間,這倒是很好的一個討論題目.
忙中偷閑寫的,想到哪兒記到哪兒, 歡迎補充指正。.
更願你的天線能夠收到來自神的呼喚。
其實過程挺漫長的,也就是那兩次的經曆比較獨特。還有好多細節沒有寫出來,比方說對聖經主要教義的疑惑,逐漸認識等等。我媽信主的經曆更是特別,以後有機會再分享。謝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