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新事

記錄和分享我的所聽, 所見,所感,所想。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大選與基督教信仰

(2008-10-20 11:36:54) 下一個
這是08年11期《海外校園》上麵刊登的一篇文章。大選將近,給各位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
                                                    美國大選與基督教信仰
                                                             文/臨風

又是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了。傾向保守(conservative)的共和黨,和傾向開放(liberal)的民主黨,再次角逐這塊政治大餅。美國人似乎對總統這個位子,抱著特別崇高的期望。這個深受基督教影響、作為憲政民主先驅的國家,宗教與政治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較勁,是非常值得探討、值得參考的。

政治行為與聖經原則

政治與宗教如何互動,往往引起激烈的爭論(注1)。早年的清教徒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在應許之地(美國)設立“山上的城”(注2)。其實這世界的政權不是上帝的國,它的性質是世俗的,不是宗教的。隻有無形的“大公教會”才可以作為山上的城,照亮世上的國。我們不能把世上的國,當做“山上的城”,而用宗教原則來治理。

美國的憲法支持政教分離的原則,但是近來反對的聲音也多。人們引用耶穌的話∶“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以證明這世界與他的國無關,甚至屬於撒但。其實耶穌是說∶“我的國不是從這世界來的”(注3),從上下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國雖然不是從這世界來的,但卻是為了這世界的需要而設的。

當年耶穌教導人向天父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這個禱告顯明了,耶穌關心這世界的事務,希望天國行事的原則,可以在地上(的國)實現。所以,所謂“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馬太福音》22∶21),所指的是這兩者雖有權力領域的劃分,卻沒有關懷上、價值上的分割。

為了避免以往被政治利用的誤區,美國一批基督徒領袖在今年五月初發表了《福音派宣言》(An Evangelical Manifesto,注4),以闡明、劃分政治與宗教間的互動關係。可惜,這雖然是由廣受尊敬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葛尼斯(Os Guinness)發起的,但是,就像任何由委員會設計的產品一樣,為了要相容各方麵的意見,經過一年的努力,它的信息被衝淡了,目標變得不明確了。然而,它政教分離的原意仍然是值得重視的。

基督教信仰對候選人的影響

不論是為了拉選票還是表明心跡,今年幾位總統候選人都紛紛表明自己基督教信仰的立場。但是,這批人是政治人物,不是傳道人。愚民是政治人物的第二天性,所以打“宗教牌”的人,不一定信仰真誠;信仰真誠的人,也不一定就可以做個好總統,因為他是在政治的領域裏行使職權。

以小布希為例,他的信仰或許真實,但是他的政績確實值得爭議。例如,經過幾年的調查,《參院情報委員會》在2008年6月提出報告(注5),指證布希和其政府官員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有意歪曲事實,誤導美國民眾。可見,當時發動戰爭,是有其它主觀因素的,政府似乎並沒有做到誠信的原則。又如違反關塔納摩監獄犯的人權,和處理《中央情報局》探員身分曝光事件(注6),也都不合正直誠信的原則。可見,重要的不是他自稱信仰什麽,而是,到底宗教信仰對他行事為人有什麽影響,和他是否勝任總統這個職位。

麥凱恩

直話直說的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是個政治怪傑。他出身於聖公會的背景,多年來一直在美南浸信會聚會。

他曾被囚禁在北越戰俘營共五年半之久,備受折磨,好幾次瀕臨死亡,甚至因為受不了虐待,曾企圖自殺。最後因著信仰的力量,和同袍難友的支援,他活了下來。

縱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保持著個人的尊嚴。例如,在他被俘半年後,他的父親接任美國海軍駐太平洋的總司令。為了做宣傳,越共意圖釋放麥凱恩回國。但是根據美國軍人的行為指南,他拒絕被釋──除非所有在他以前的俘虜全體被釋!他不讓自己的釋放成為敵人宣傳的口實,這種擔當和勇氣叫人由衷敬佩。

他幾次大難不死,後來回憶說∶“你如果看我的一生,邏輯上我沒有活著的理由,因此我將餘生投入於比個人更偉大的事業中。”

麥凱恩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就是不自以為義。他多次表明,自己並沒有完全按照理想生活。他為第一次婚姻的失敗自責,他也承認自己在“基廷五傑”(Keating’s Five)弊案中所犯的錯誤。在這次選舉中,他自詡不為爭取選票而妥協,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立場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在所有的候選人中,他可能是最不把信仰掛在嘴邊,當作政治資本的人。他也不用簡單的意識形態來劃分鴻溝。他的從政記錄顯示,他追求建立一個公平、有自覺心、輔助弱勢、和強大的美國。無疑地,基督教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他的人格。

奧巴馬

奧巴馬是所有候選人中,唯一沒有深厚宗教背景的競選者。然而,所引起的爭議,卻沒有其他人比他多。所以,了解他信仰的心路曆程,就更具有特別的意義了。

他在芝加哥擔任民權律師,從事社區工作的時候,常常有機會與一些美國黑人教會接觸。這些接觸堅定了他參與公眾事務的決心,也讓他肯定自己的膚色,尤其讓他認識到,即使是凡人也有完成非凡任務的可能。

這些社區服務的經驗幫助他成熟,但也讓他意識到,跟他母親一樣,他不屬於任何群體,也沒有可與他人分享的傳統可言。他與黑人教會的交往,彼此價值觀相近,給了他些許歸屬感;他對聖經有相當的了解,對詩歌也頗為熟悉。但是他深感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落實在堅固的信仰基礎上,也沒有投身於具有共同信仰的群體。他雖然自由自在,但卻是孤立的、無根的。

他所參加的教會更多關心世間疾苦,也不排除理性的批判思維。這些做法消除了他心裏的障礙。最後,他終於走向聖壇,接受洗禮。他說,他的決誌,“並不是頓悟,而是經過長期思考的抉擇。我的問題並沒有一下子消失。但是,當跪在教堂的十字架前時,我感受到上帝的靈在向我呼喚。我把自己交托給他的旨意,獻上我的一生去尋找他的真理。”

奧巴馬的背景使他更能夠尊重各種文化和信仰,不會執著於某種特殊的教義,但也因此遭受到許多“宗教右派”的批評。他對社會公平、公義、福祉,與和諧的關懷,與他的信仰不可分割。不論是理念還是實行,他認為他的價值觀和基督的教訓非常吻合。

他的信仰經曆或許與一般基督徒典型的“悔改”經驗不同,可能沒有經過所謂“信心的跳躍”那種忽然開悟的經驗,也或許沒有經曆過那種“我一無是處”的心路曆程。但是,他的信仰曆程是真實的,是個人的,是經過反思的,也並不是出於政治目的的。

美國近年信仰與選舉的互動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原先的分野,主要是經濟政策的不同。因為並沒有很鮮明的意識形態的分割,所以組成也比較複雜。大體上說,民主黨圍繞在《羅斯福新政》(New Deal)的旗幟下,注重保障窮人的社會福利,提高勞力報酬,和公共建設。共和黨注重自由市場,和縮減聯邦開支。

宗教信仰之成為選舉的議題,開始於甘乃迪競選的時期。因為他是天主教徒,當時一批新教的領袖召開記者會,為美國政治可能會受到梵蒂岡的左右,造成政教不分而擔心。甘乃迪立即在德州發表演說,呼籲選民把候選人個人的宗教信仰排除在選舉政治之外。這個著名的演講,加上公眾對新教領袖記者會的反彈,使得總統宗教信仰的議題,在未來16年內沒有再出現過(注7)。

卡特的崛起則是選民對尼克鬆總統政治醜聞的反彈。卡特作為“重生”基督徒的清純形象,終於讓福音派的信徒放下了對政治的疑懼,在1976年的選舉中強力地支援他,因而打敗了福特總統。但是好品性的基督徒不等於就是能幹的總統,伊朗人質危機和美國的經濟困境,使得選民迅速地拋棄了他。他不願意公開反對“柔對魏”(Roe v. Wade)的墮胎判案,也得罪了許多基督徒選民。

1980年的選舉中,雷根雖然可能是當時候選人中最世俗的,但是他的競選策略卻是美國政治與宗教相結合的轉捩點。他成功地凝聚了所謂“雷根聯合陣線”的保守勢力。這聯合陣線有三條脈絡∶一是“社會保守派”,也就是在宗教、倫理和道德的問題上,采取保守立場的人;一是“國防保守派”,也就是軍事、國防上的鷹派;一是“納稅保守派”,也就是讚成縮小聯邦政府開支,減少稅收,鼓勵企業投資的重商派。

雷根的大勝增強並穩固了“道德大眾”(Moral Majority)運動的聲勢。以法威爾(Jerry Falwell)牧師為首,這個所謂“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意識形態的群體,是宗教與政治大結合的開始,也是被利用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比爾.克林頓屬於美南浸信會,他重新定義了黨派政治。他在社會議題上開放激進,在經濟議題上卻支持自由經濟,因此分化了“雷根聯合陣線”的傳統勢力。他兩次選戰的對手(老布希與多爾)走的都是政教分離的路子,沒有刻意去凝聚“宗教右派”的力量。所以他雖然是醜聞不斷,飽受攻擊,但總算有驚無險,兩度過關。他下任時經濟穩定,當時“新經濟”的泡沫還沒有破裂,9.11還沒有發生,他的民調支持率居然達到了曆史性的高峰,這是“宗教右派”的晦暗期。但是,克林頓的醜聞也為小布希鋪了路,許多選民希望找到一位形象“清潔”,注重核心價值的總統。

小布希在幾位一流策士的籌劃下,刻意用“有同情心的保守派”(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s)這個口號來競選,在社會議題上保守,在經濟議題上(向克林頓學習)相容並蓄。尤其是在宗教道德的議題上,利用對手(高爾、克理)政教分離的立場,以及對手淡化“核心價值”論戰的策略性錯誤,將墮胎、同性戀等分化性強烈的議題,提升為合格與否的石蕊試驗,積極動員“宗教右派”和一般保守的基督教會,以打擊通不過此試驗的候選人。尤其是2004年的大選,這種動員和分化的做法,對小布希的連任,發揮了決定性的效果,是政治利用宗教的最高表現。

過去兩次大選,無論是政黨還是媒體,左右兩派最後都用狹隘的“核心價值”的石蕊試驗作切割。這種煽動情緒,簡化問題的愚民作風,不但影響了總統大選的結果,也毒化了國會裏兩黨間的合作關係(隻問派係,不問是非),甚至深化了升鬥小民之間的隔閡,使得社會變得兩極化(互貼標簽)。所以至終,所謂“有同情心的保守派”不過是句口號,不但沒有同情心的實質表現,反倒突出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麵。物極必反,這是為什麽今年的選民不再“聞歌起舞”的主要原因。

“核心價值”之爭的改變

由於2004年的刺激,雙方在這次的選舉中都有了180度的改變。首先,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注重“核心價值”,也都主動表明自己的信仰,以及信仰對自己價值觀的影響。這樣,守可以預防對方打宗教牌,攻可以爭取選民的認同。其次,最讓人吃驚的,乃是選民拋棄了用意識形態作選擇的方式,不再用石蕊試驗來決定選票。

以麥凱恩為例,他是在“宗教右派”強烈反對下贏得共和黨提名的。事實上,保守派的脫口秀名嘴口徑一致。他們不僅是反對,簡直是痛恨麥凱恩。例如,最著名的保守派名嘴林波(Rush Limbaugh),在今年一月的廣播節目裏宣稱,如果麥凱恩取得共和黨被提名人的資格,“那就會毀掉共和黨,使它永遠地改變;共和黨將會壽終正寢,許多人將不會去投票。”二月,他更加強地說∶“難道麥凱恩以為他可以任意把我們踩在腳下,把棒子戮入我們的眼睛,而不需要付出代價?”

即使在他的本州亞利桑那,麥凱恩也得不到黨內“核心分子”的支援。例如今年一月,Maricopa縣的共和黨委員會對內部作了個非正式的投票,結果麥凱恩隻得到11%的票,排名第五,其中有59%的人認為他是不能被接受的人選。然而,另外一個對全州共和黨人所作的民調,他卻得到了4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這種差距的確耐人尋味。

為什麽這些把小布希送上總統寶座的黨機器和保守派的媒體,會把他看成大毒草呢?廣大黨員對他的支持,是不是又表示這些黨機器的喉舌與社會現實脫節了呢?

從投票的紀錄來看,我們可以肯定,麥凱恩是保守的,但是他不能被歸納為傳統的“保守派”。也就是說,他因為無法通過石蕊試驗,而被黨內的核心分子唾棄。

由於他一向同情弱小,追求公平、公正和互惠,無論是競選籌款改革法案,處理非法移民,全球暖化,減稅法案,等等,他的立場往往不跟著意識形態走,因此觸怒了共和黨保守陣營的基幹。尤其他支持“同性公民結合”,卻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使得他兩方麵不討好。在意識形態上,他既不屬於“雷根聯合陣線”,也不屬於“開放派”,因此被視為異數,但是,他卻受到廣大共和黨選民的支持。這說明了民心的向背,經過了八年的經驗,人們已經厭煩了再用意識形態做簡單的切割,人們心目中的核心價值已經在轉變,不再隻限於墮胎和同性戀。

再以奧巴馬為例,人們或許以為,他的特色是強調變革和希望,但我認為,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思考如何實際地解決問題。他不追求在意識形態上得分得點,卻強調常識處理,減低陣營間的對立,不用簡單的口號、標簽來分割,不把對方妖魔化。

他認為,我們麵臨的,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各種不同立場和背景的人聯合起來,凝聚共識。在奧巴馬眼中,全球是一個互相關連的有機體,而不隻是一些孤立的、彼此競爭的利益集團。人類的命運是彼此息息相關的,我們隻有除去意識形態上的藩籬,增進彼此的了解,解決問題才會有希望。

例如,為了說明不同族群間的缺乏了解,他在2006年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注8),敘述他2004年競選參議員募款的時候,常有機會與“大律師,銀行投資家,風險投資家”這些“精英人物”見麵。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聰明、有趣的人物”。他們雖不要求什麽特殊的回報,但是他們無意間常常會表露出自己的“階級”心態。他們的生活麵使得他們無法了解其他族群的想法。例如∶工會的忠實會員,福音派教會,或是國家槍枝協會的人。這些富人堅決相信精英領導,以及按能力得報償的原則。這些捐款者以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問題,是“學術能力測驗”(SAT)考試成績優異的人無法解決的。

奧巴馬認為,國會議員如果整天與這批人接觸,他很可能會對世界上很多的問題視而不見,就像饑餓、失望、害怕、無理性,或是其他那些99%的人所遭遇的艱難。然而,後麵這些人才是他要服務的對象。像這種超越階級、族群,超越利益集團,和超越曆史包袱的視野,正是今天的社會所需要的。

這種觀念上的質變也反映在一些對人口研究的報導裏。“巴拿研究所”是服務美國基督教界的研究組織。他們最近出了一本書(注9),談到“成長中的成年期”(Emerging Adults)這一代,也就是從18歲到大約30出頭的這個族群,認為他們對基督教的印象十分負麵。

他們發現,教會以外的人用下麵這些詞句來描述今日的基督教∶

· 反對同性戀(91%)
· 好論斷人(87%)
· 偽善的(85%)
· 古板的(78%)
· 過分把問題政治化(75%)
· 與現實脫節(72%)
· 對他人的感覺遲鈍(70%)
· 無趣的(68%)

教外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所接觸的基督教已經失去耶穌的原味,而變成“非基督化”(unChristian)了。當然,任何有堅定信仰的人都會受到批評,受批評本身並不代表對錯。但是,它顯明了,今天的基督教,特別是有組織的基督教,在年輕人的眼中,有了嚴重的形象問題,基督教在他們中間已經被邊緣化了。

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說年輕人世俗化了,遠離基督教的信仰,連他們的是非心都已經被汙染了。他們應該徹底悔改,接受上帝的福音。另一個態度(書的作者)是∶今天的基督徒遠離了基督教訓的原意,信仰僵化了,信息也僵化了,無法切合時代的需要。他們不是厭棄信仰,他們在追求更真實、直接和寬容的信仰,這也是許多年輕尋道者參與“新興教會”的原因。

但真正關鍵的問題還是∶什麽是基督徒的核心價值?什麽是聖經的核心價值?

這次選舉帶給我們的提示

對有曆史感的美國人來說,選舉總統不僅要選出一位能幹、勝任的國家領導,他們還要尋找一位“先知”。這雖然好像不近情理,但卻是一個無言的期望。

開國時的美國有著偉大的理想,先賢們把國家從君主統治的殖民地,成功轉型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尊重民權的憲政體係,成為所有追求自由、民主與尊嚴的人類的燈塔。雖然今天的美國似乎已經失去了那種超越世俗的視野和方向,但人們不自覺地,仍然希望這個國家能夠與那種先驗、崇高、善良的立國精神相接軌,人們希望能夠投身於一個超越自我的理想中。

所以,每次總統選舉,人們總會期望有一位有遠見、有理想的“先知”出現,不但能帶領他們脫離困境,更能讓他們回到“美國特殊”(偉大)的經驗中。這是當年甘乃迪獲勝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給了他們希望。

因此,在選舉時討論候選人的宗教信仰,是有其更深一層意義的。今年,美國人似乎更成熟了,人們厭棄了那種“政治化的信仰”和“信仰化的政治”的愚民作風,不認為信仰的價值,或是總統的資格,可以簡化為一組石蕊試驗。人們認識到,信仰的重要乃在於它能從(人的)內在和從(社區的)邊緣來影響政治,而不是在推行政教的合一。

這次選舉也讓我們看出,美國社會的政治氣候正在轉變,傳統觀念中的保守派與開放派的界限開始模糊,甚至混亂。美國的政治逐漸向多元化傾斜,包容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關心社會的公正問題(全民健保),關心社安退休金的破產,關心能源危機,關心全球暖化,關心經濟大餅。核心價值不再是任何一個黨的專利,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倫理問題的著重點開始改變,他們更關心宗教右派所忽視的倫理價值,他們期望能找到更有包容性的正麵資訊,不僅僅是由“不可以”所界定的負麵資訊。

我們都需要從一個更高的視野來審視今天人類的困境,認知人類真正的核心價值和需要。如果我們從初期基督教會的角度來看,這種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社會公正、公平的要求,以及對大自然(上帝的創造)的關懷,其實也正是聖經中所最重視的(注10)。

一個沒有中心信仰的社會是可悲的,因為它貧乏、無根,沒有精神的支柱。強製把某種教義加諸於多元化的社會是可怕的,它帶來專斷、腐敗和不寬容。用政治意誌和意識形態控製人們的中心信仰是更可怕的,因為它扼殺了人們的生機和熱情,帶來偽善和犬儒主義。

保護人的尊嚴和信仰自由是任何政權最高的使命,但是當我們麵對人類的醜惡和今天的困境時,政治人物能夠主動放下各自的利益,作公正的抉擇嗎?近一百年的血腥曆史告訴我們,人類無法在上帝的慈憐和公義之外找到答案。這次的大選給了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看到人類命運的共同性,不再用狹隘的石蕊試驗作判斷,卻願意用對話、同情心和務實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注∶
1. 臨風∶《試析美國政教分離的爭論》,《海外校園》雜?,77,78,79期,2006年6月,8月,10月連載。
2. 山上的城(City upon a hill)通常是指約翰.溫斯羅普(John Winsthrop)於1630年在一次著名的布道“基督徒慈善的典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中提到的用語。後來清教徒將美國比作山上的城,美國人就是上帝的選民。他引用的是《馬太福音》5章14節中關於鹽和光的隱喻∶“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3. 參見《約翰福音》18章36節。一般的翻譯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My kingdom is not of this world)。新約聖經權威N.T. Wright在《今日基督教》2007年的訪問中特別提到,希臘原文的意思是“from”不是“of”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39913
4. 請參考 http://www.anevangelicalmanifesto.com/
5. “Report on Whether Public Statements Regarding Iraq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Substantiated By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US Senate, 110th Congress, June, 2008. 這份172頁的 pdf文件可以在網上下載。雖然委員會中有些共和黨議員有異議,但仍有許多不容否定的事實。
6. 資料很多,最近的請參考
http://www.news24.com/News24/World/News/0,,2-10-1462_2225055,00.html 。小布希曾公開宣告,找到 密人便開革。當知道是心腹做的時候,他沒實行諾言。
7. Randall Balmer, “God in the White House: A History -How Faith Shaped the Presidency from John F. Kennedy to George W. Bush”, Harper One, 2008。
8. Barack Obama, “The Audacity of Hope”, Three River Press, 2006。
9. David Kinnaman, “unChristian”, Barna Group, 2007。
10. 參注2。這篇訪談是針對Wright的新書“Simply Christian”而作。本書是模仿魯益斯的《返璞歸真》,但卻是專門為後現代人所寫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