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看上去老實本分的我,卻漂個不停,從鄭州而北京,從北京而加拿大。目前定居在中部一個城市。學不優也不仕,性溫良而常自省。
正文

對短缺經濟的批判中看按需分配的實現條件

(2008-07-31 18:51:29) 下一個
中國人都知道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分配方式,一種遙遙不可及,而又憧憬不能忘懷的理想。當然現在的人都很忙,多少人還有理想?更難得見宣傳、探討“共產主義理想”的了。過火或者過冷對一種理論、思想、主義都是大忌,過火少了心平氣和、理性、科學的分析和探討;過冷就像文人的懷才不遇。

按需分配有兩個實現前提,首先是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並且能保持;其次則是“人的覺悟極大的提高”。
馬克思(1818-1883)所在的年代,已經看到了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後期到十九世紀前期)的成果。從生產力大大得到解放,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物質產品生產豐富到超過總需求(起碼在技術層次上能夠實現)的令人驚訝的現實中受到鼓舞,創造性的提出了按需分配,這一嶄新的社會產品分配方式。以工業革命最具有代表性的紡織技術革命為例,如果說男耕女織時代,一個女人在家一天能織一米布;工業革命前紡織手工作坊裏平均一個女人一天織三米布的話,那麽在配備了紡紗機織布機的紡織廠裏,一個工人一天能生產出100米布。再比如農業生產,人工加畜力,一個男人種出的糧食恐怕隻夠一家子幾口人吃;而現在機械化生產,輕鬆都能實現一個農民種糧,100個人夠吃。生產力如此大幅度提高,原來那麽多人擠在一起幹的行業,比如農業、紡織,現在不需要那麽多人了,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人手就夠了。那麽“剩餘”的人幹什麽?轉移到其他生產領域、服務領域,以及失業。新增加的人手以及惠及其它行業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結果是帶動了其他物質產品、服務和精神產品的豐富。大家看看現在超市裏琳琅滿目的商品就可以親有體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物質需求”還真不是一句大話,在技術層次上,全人類基本生活品的生產確實可以做到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人口不持續急劇增長的話)。放在更早先的年代,產品還不夠分配的,饑荒籠罩在頭,揮之不去,癡人也隻會想自己不勞而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敢妄想人人如此。

西方經濟學開宗明義,第一課講的就是“短缺”,即人們的需求總是超過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資源。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首先短缺是一個相對比較的概念,人們需求的資源,如空氣、水、土地、石油、糧食,以至聚會、休假、看演出,甚至時間等等,自身都是一個客觀量,沒有短缺不短缺之說。隻有拿來跟人的需求相比了,才會有短缺。其次可以看出短缺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表現。唯心主義在中國好像是被批倒批臭的,大家都標榜自己是唯物主義的,怕被掛上唯心主義的標簽。其實沒有唯心主義的發展也不會誕生共產主義。西方國家中唯心主義在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在發展中。人的需求是一個非常唯心的變量。比如在不同的生存狀況下,人的需求大不相同。斷言“需求超過資源”大概是在肯定人的自由發展、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將需求擴大為廣義的即社會需求。如果人如宗教般節欲,恐怕不見得需求總是超資源。從這一點上看,西方經濟學政治上有擴張性。

按需分配的標的,隻能是有限物質產品。從短缺經濟學中,我們認識到,自由度太高的人的自由發展下,經濟一定是短缺的。所以按需分配也不是滿足所有人所有需求(神仙也做不到),大概隻能是物質產品,而且是有限物質產品,比如生活必需品。從現在西方國家政府和慈善組織對生活無依靠的人基本生存權物質(住所、食品)的提供上,已經看到一點點按需分配的影子。

按需分配不是對人的自由發展的抹殺。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描述中就有,人的天性(潛能)得到自由發展。但是如果真的“人的天性(潛能)得到自由發展”,那麽又滿足了短缺經濟的前提,回到了短缺的命題。所以簡單的結論就是,人的自由發展所需的需求必須控製在資源提供之內。這種控製能憑按需分配的第二個前提“人的覺悟極大的提高”來實現嗎?

“人的覺悟極大的提高”直觀理解是,勞動自覺而且努力,分配不多吃多占。分析看來,還有自覺抑製需求的使命在裏麵。拿人的個人嗜好,人的自由發展的一個淺層次,作例子,我喜歡喝啤酒,還有別人喜歡喝啤酒,假如啤酒是排除在按需分配外的。還有人願意抽煙,也是排除在外的。各種各樣的嗜好綜合起來,需求的總量不好預測,而且滿足這些需求必定超出資源。連個人嗜好的需求都控製不了,談何更高層次的。人又要抑製,又要自我覺得是“自由發展”了。不知該作何種邏輯解釋。

按需分配的兩個實現條件,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並且能保持,技術條件上看來可以做到;而“人的覺悟極大的提高”的自覺抑製需求的實現使命與共產主義的“人的自由發展”宗旨互相矛盾,不是目前的認識可以解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