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爬藤”秘笈

(2018-05-22 19:42:01) 下一個

 

常春藤是一種常綠木質藤本植物。而常春藤盟校則是指成立於1954年的美國七所大學和一所學院組成的一個大學聯合會。

 

1936年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的校刊學生編輯們提倡建立一個頂級學院的體育競賽協會,以代表社會精英群體。1937年紐約的《先驅論壇報》第一次用長在牆上的常春藤來比喻這些參加美式足球的學校。1945年八所大學的體育教練們簽署了首個常春藤協議,為八支參賽的美式足球隊設立了學術、財政和運動標準。這八所大學在美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學,曆史悠久,治學嚴謹,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政界要人、商賈巨子都畢業於此。因此今天,常春藤學院被作為頂尖名校的代名詞。所謂ǒ爬藤ō則是指如何錄取到一所如此這般的好學校。

 

估計是受咱老祖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及什麽“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等思想的影響,我發現隻要是有咱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人要拚了老命般的狠讀書;隻要是家有上了高中的中國父母,肯定就要考慮如何幫助孩子整個好大學的問題;很多人家更是恨不得從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抓起。

 

隻可惜美國的大學入學又不象中國的大學入學那樣僅憑一次升學考試,而是要綜合各方麵的因素,所以那些原本憑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父輩們,一改他們往日在中國“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迎戰高考的態度。轉而帶著孩子們今天趕鋼琴班,明天跑舞蹈課,後天又是什麽棒球場,拚才藝、拚體育、做義工,目的隻為一個:申請到好大學。

 

不過據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湧入美國,中國學生在美國申請名校的優勢也在慢慢減弱。太多的中國學生都擁有同樣的優點,比如SAT都通通接近滿分,都有小提琴過幾級,鋼琴過幾級這樣那樣的才能,但是據說因為大部分申請名校的中國學生都優秀,校方隻好把選擇放在了這些優秀的中國學生之間,許多名校在每年錄取新生的比例上都有規定,比如亞裔的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等。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估計就錄取不到其它族裔的學生了。所以升學的競爭變相地還是在中國學生之間進行。

 

我認識幾個讀藤校的中國孩子:一個女孩,哈佛。另一個,男孩,被哥侖比亞大學錄取。如果就從這兩孩子的待人接物上來看,都是木木訥訥,絕對不是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的那種。

但這兩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各自的高中都有很完美的GPA,是各自學校的好學生,因此他們都申請到了一所大學舉辦的針對高中生的summer school program。這個summer school program的大體情況是,這些從當地高中挑選來的十多個優秀高中生,每一個都會有一個專門的指導老師,通常指導老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從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員,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不到兩個月的學習,一般情況結束的時候會有一個研究結果,然後再把這個結果送去參加科學獎比賽,前者進了決賽,後者進了半決賽,而被騰校錄取的。

通常情況課題是由指導老師事先挑選好的,學生來了以後指導老師是想要他們能象研究生一樣的做出一些結果。但說實話僅僅一個來月的時間,其實真的做不了多少。因此基本上是用指導老師編好的程序一類的,教學生使用和計算,然後出結果,再由指導老師教他們分析結果,寫報告,送比賽。

這樣的結果其實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依賴於遇到什麽樣的指導老師?

 

我在想如果換了別的任何一個學生來做獲獎的同樣課題,都會是這個結果嗎?

 

我的爬藤秘笈您看懂了嗎?

 

由此我就在想,這樣的“爬藤”及“推藤”有意義嗎?據觀察有些來做課題的孩子其實興趣並不大,對將來做科學其實也並不感興趣,隻是被父母推著逼著,所以來了。不過獲獎的孩子真的比較幸運,然而這樣的結果似乎就代表著他們一定在將來就會很成功呢?我看未必!

 

所以有時候看我們作父母的,辛辛苦苦地為了自己給孩子設定的一個目的,一會兒折騰孩子學這樣,一會兒折騰孩子考那樣,我就在想到底有沒有這種必要,如果孩子本身具有這樣的天賦,有那樣的興趣,那麽理所當然,作父母的自然是要竭盡全力提供幫助,但如果孩子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天賦,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常孩子,大人卻非得要把他/她往天才的方麵折騰,我覺得就大可不必了。讀哈佛的女孩,據說壓力很大的,上了哈佛後也沒有顯示出什麽特別的過人之處

 

再聯想到了以前我們國內相當流行的少年班,據後來的一份調查顯示,當年少年班的很多人,都沒有繼續從事在科學的道路上,很多都變成了像你我一樣的平常人,有的據說結局還比較讓人歎息。

 

其實我覺得,真正的天才並不是靠父母的折騰,折騰出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大師笛拉克的學生時代正是二十世紀初,英國工業化蓬勃發展時期,他的做工程師的父親覺得做工程師會很有前途,於是也要求他學工程,但他對工程卻沒有興趣,苦於父親的壓力,他的本科隻好選擇讀工程,但他卻是覺得十分沒有興趣,好不容易等到本科畢業,擺脫了父親的控製,他義無返故地去學他的物理,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1932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據說他的發獎大會沒有邀請父親出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還生氣當年父親硬要幹預他的緣故。

 

我還知道另一個讀藤校耶魯的中國男孩,與前兩個不同,他在十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生病離開了人世,他家也沒有住在中國人喜歡的所謂好學區,他的成長與一般的中國孩子相比,就寬鬆了許多,他也沒有很高的SAT分數,但是他以他自身經曆的申請作文,深深地感動了錄取的人,他想成為一名醫生,更好地為大眾服務,他文章的觀點,要做一個好領導,首先要做好一個好仆人。據他的家人講,他上中學的時候,就比較主動地喜歡去做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比如幫助窮人造房子什麽的,在學校也比較活躍。他的家人最近才參加完他的本科畢業典禮,他還會繼續他的醫生夢,但他會中斷一年,他要用這一年去非洲作義工。

 

其實這樣的“爬藤”才是我所欣賞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