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代古風,江淮餘韻

(2015-05-19 07:20:48) 下一個
“應天策馬馳黔中,戍息戈重商,烽煙逝屯堡韻,千猶存大明”。
立在貴州安屯堡古外的一石碑上刻著的一段
在中國貴州省的安地區平壩縣有一些叫屯堡的古,古始建於明代朱元璋期,
經600多年的滄桑,屯堡古人至今仍在言、服、建築、宗教信仰、生活俗、食文化等方麵,保留著六百年前的傳統,依然恪守著其世代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古人跟代的中原人完全不一,也跟州本地的少數民族截然不同,自成一派,然而非常滑稽的是他們卻被人稱鳳頭苗”,其才是地道的漢族──生活在現代的明代人。
據曆記載:公元十四世,在今天的雲高原生了當地史上最大模的移民潮。公元1368年,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統中原,建立了明王朝。然而,元朝雖已滅亡,但在西南陲的雲南有一位元朝梁王仍在持抵抗,他自恃據西南高山密林之險得明朝大莫及,因此多次害了朱元璋派來的使臣。
1381年,朱元璋親川侯傅友德征南將率江南將士30萬人出征,取道貴州,西挺雲南。征南戰事一直延年,直至梁王敗死,雲南才收複,征南戰事平息後。為防止元朝殘餘力和土司力再次反叛,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的政策,建立起“衛所製度”,使屯和家屬就此立寨安居。此外,了鞏固疆土,除了保留既有的軍屯製,明王朝又以“調北填南”的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行征調大批民、工匠、役夫、商、犯官等遷來黔中,名曰“移民就寬鄉”,發給農具、耕牛、種子、田地,以三年不稅的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與屯軍一起,形成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安獨特的族社會群體── 安順屯堡。軍隊防地稱為 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的後裔就被叫做“屯堡人”,這裏的堡念“pu”,而不念雕堡的“堡”。
隨著時代的遷、屯田的除、移民的湧入,本來意上的屯堡有所大,在以安順為中心,到平,西到寧和關嶺,南到紫雲,北到普定,方圓134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散布著數百個屯堡村寨,人口大約30萬人左右。
些屯堡村寨中,傳統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主要是平壩縣的天屯堡和安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峰八寨”中的本寨和雲山屯,以及西秀區大西橋鎮的九溪村。
天龍屯堡古位於州省安市平壩縣,距省城陽市約60公裏,距安順30公裏,距平壩縣13公裏。
2014年八月的第一個周末,我終於有機會自走個神奇的明代古。從金陽到平壩走高速隻用了半個小子,然而從高速下來後的一段路卻正在修建,不知道是不是專門修來的,我沿著指向屯堡方向的路走了很多次都感覺到沒有走了幾個路人一個人指一個方向,折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屯堡的路,還是同行的侄子靈機一,索性花10元錢請了個在路等著人的摩托車師傅給們帶路。
摩托車師傅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坑坑窪窪且相當狹窄的小土路上,我一度疑他是不是沒有聽懂我們要去什麽地方?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樣的路居然是的?好在轉了幾個彎後,算是轉進了一個有著街道象個小的地方,原來就是天龍鎮了。天龍屯堡就在天龍鎮上,天龍鎮代建築和老房子交,摩托一直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有停車場的地方。原來兒有個古旅遊管理
早些年,古鎮和外麵並無兩,人可以隨便出,些年當地開始展旅遊經濟修了個牌樓一樣,牌樓後麵就是天了。
在管理處公室票,我便朝著牌樓走去。
走進,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石號。“石的瓦蓋石的房,石的街麵石,石的碾子石的磨,石的碓的缸。”絕對是走了一個石的世界。房子、道路甚至連蓋房子的房都是用石做成的。“州八怪”之一的“石板當瓦蓋”說的就是兒,隻塊塊厚薄均勻、大小一致的石塊穩穩地蓋在房上,屯堡人絕對將石藝發揮到了極至。街道不,隻輛馬車通行,街道兩全是些百年店鋪,店後麵是一個個的院落和小巷。
走進天龍鎮,猶如進入石頭的世界,所有建材都是取自石頭。
轉過一個小彎,遠遠就看一個木樓上有“茶”兩個大字,兒就是茶坊了。驛茶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幾個巨大的青色砂,從來沒有想到茶可以做得這麽的大。驛茶坊中還擺有老式的茶坊灶具和幾條方凳、粗瓷大碗。據向遊客供應茶水。在茶水的是兩位包著白帕身著“裝”的女。真是讓人感到有點古茶韻味呢!
驛茶坊古色古香。
了茶,一條窄窄的小溪穿古,小溪中幾個皮的孩童正在水。一座座小橫亙在小溪上,真有點江南小流水的子。
小溪貫穿古鎮,還有幾個孩童在戲水。
在進入屯堡的,有一個名叫“四公亭”的小亭子,亭子下並排立著幾大石碑,這為紀念天屯堡裏曾居住、沈、四大家族的祖先而立的。石碑從右到左分別譽群、言典 (tian)、沈茂(沈萬三次子)、鄭綱 四公。此四人都是洪武年間隨明裏建立屯堡的有功之臣,而且都是從南京來裏的。屯堡後裔據說大部分都是四大家族的後代。
「四公亭」紀念天龍屯堡曾居住過的張、陳、沈、鄭四大家族的祖先。
著往裏走,屯堡處處江淮特征的四合院。每個四合院的垂花罩石木構件精雕細琢,有花窗、花板、垂花柱。每個部件都裝以不同的案,最典型的就是福(蝙蝠)、祿(梅花鹿)、壽(麒麟)、喜(喜鵲),取幾個字的音,完全是正宗傳統族雕刻案。而屋、山、後簷用石板、石就地取材而造,完全就是江南木雕和貴州石板的完美佳作。屯堡的建築留有江淮的格,也明留存著戰境的印跡。跨小溪上的小橋鑽入到小巷能看到事機關重重的民居建築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過狹窄低矮、兩布置眼的洞。
大富商沈萬三先生曾經的居所也是些四合院中的一個,麵並不大,庭院也不大,裏麵還破舊,都是木製構的房屋,全是史原貌,沒有經過後世重修的痕跡。
沈萬三 (西元1306-1394),祖籍浙江吳興人,是當江南一的首富。元朝末年,他資助大軍閥張推翻元王朝治,後又出巨資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西元1373年,沈萬三因犒賞天子罪,被配到雲南飯隴驛,即是今天的天屯堡。
大富商沈萬三的故居,門麵並不大,庭院也不大,全是歷史原貌,沒有經過後世重修的痕跡。
屯堡的旅遊還屬於半開,因此遊人並不多,到當地的三三兩兩穿得像少數民族般,要麽坐在路邊,要麽坐在橋頭,一邊閑聊一邊繡著式奇特色彩豔麗的尖頭繡花鞋。
走進屯堡,仿佛,走了一段凝固的史。
在屯堡稱未結婚的女子“小娘娘”,了婚的“大娘娘”,上了年則稱為“老娘娘”。
街頭隨處可見婦人們三三兩兩聚集著,一邊閒聊,一邊繡著式樣奇特、色彩艷麗的尖頭繡花鞋。
屯堡婦女的服裝是屯堡明朝文化遺風的一個重要體些服裝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色彩鮮豔,以主,也有、或是藏青、藕荷色等其他色,色隻作嫁衣在結婚的日子才穿。所有衣服的開襟上都色的滾邊袍外麵穿著短的碼裙,腰間係著黑色的絲綢,腰在身後著的子,隨著她的步調節奏地左右甩動,極有韻味。

州有一句口溜,「上黑白罩罩、腳上一對翹翹、耳上兩個吊吊、腰上一個鞘鞘」用來形容屯堡女人的穿著。
小娘娘是不用包頭巾的,隻梳一條獨子,上衣是小袖的素色袍,以布但現代的女孩子上已很少再子了。
據說,按當定,女子與男子要拔毛,就是將額頭上方一大片頭發拔光,狀如男人的禿頂的是限製女。因男人要去打仗,新婚的妻子拔了毛後就得很醜了,免得杏出。同也表明,拔過窮毛的女人是結過婚的。拔了窮毛後,上要包一圈一兩寸的白帕子,是純潔誌,帕子下麵兩梳了兩綹罩在耳畔,成鳳頭狀,向前微展發綹,重心向後斜,頭頂分兩道路,中又再梳成獨立的一,有人稱其“三把”或“”。當然白布巾也有白偕老的意思,將來娶了兒媳後白布巾才能成青色帕子。
屯堡婦女的腳上則踩著鞋尖翹翹花鞋,是因以前裏是軍事重鎮防身,就在鞋尖藏刀片,以備之需,在腳下穿的花鞋,但多數已有刀片了。
至於耳上兩個吊吊,是因為這裏的女人喜戴垂式耳;而腰上一個鞘鞘掃掃”(音)。源自於屯堡女人習慣用於在腰係上1丈2尺長的腰1丈2尺象征一年四季,腰帶再由888根絲線編織而成,具有發發發的意思。據說這絲綢屯堡婦女最莊重、最昂的裝品,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地觸摸。

據相關資示,1993年發掘的明“荒王”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的衣服、鞋子與安順屯堡女的鑲邊大襟衣、花丹鞋在尺寸、花等方麵幾乎沒有什麽不同。
街頭隨處可見婦人們三三兩兩聚集著,一邊閒聊,一邊繡著式樣奇特、色彩艷麗的尖頭繡花鞋。
我試著用與當地的女交流,才發現我很聽得懂,她顯帶著南京的味道,與州本地大不相同。

欣賞夠了屯堡女的衣,沿著石板路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位於街尾的天學堂。
屯堡學堂圖書室。
天龍學堂是明清期建的天小學,是全村最漂亮最典雅的建築,古舊的木雕花窗欞,也是江南最時興的冰花案,是村學校古建築的典範,是村最早辦新式教育的地方,現為“屯堡民民俗文化”。
我們去的候,內正在舉辦奇石展和古化石展。
“文革”期間,天學堂曾遭到破壞,多名人手跡和雕刻被或流失。在學校得到了各方的精心保護。如今,校內古木參天,丹桂香,紫,恢複了昔日院式建築有的原貌。
遊屯堡,當然更不能錯過了被當地人稱“跳神”的地
地戲茶後麵一個叫演武堂的地方行。是一個四方形的院子,兩麵是木製的小樓,一麵是用來演出的地方,石牆上掛著各式各的“子”。
地戲源於明朝軍隊中的軍儺著京先祖原始弋陽腔,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出征祭典、振奮軍威,恐嚇人的一種儺儀民族特有的一種古老文化,出現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徽班入黔後與地方儺戲結合,成了獨特的文化遺──舞台在地、觀眾在坡的地
屯堡地戲表演麵戴黑頭頂麵具,身著彩裙在鼓聲中起舞打鬥,內容多以征戰忠君為題材,唱腔高亢悲涼,激勵屯堡後代效國家,突和江南特點的文化。
由於它的演出地點不是舞台,而是在寨中空壩或山前坡地露天演出,故被稱之為“地戲”,屯堡人自己稱之“跳地”或“跳神”。一是為娛樂,二是敬神祭祀、驅吉,地是屯堡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
地戲一般邊說,除了一鼓一鑼別無其他伴奏。演全部是男性,一人唱眾人伴唱。
遊完了屯堡古鎮,據應該到天台山一看,天台山是天屯堡的亮點,距天鎮僅1.5公裏,四周群翠環抱。被稱“黔南第一山”,山上有座建於明朝萬八年(1590年)的伍龍寺,伍寺雄峙於一石獨兀的天台山砌,無寸土,被專家學者譽“山地石建築的唱”。伍寺始建於,、儒、道三教共居,存有吳三桂留下的寶劍物。
很遺憾我沒有去成天台山,那就留待下一次吧。
月悠悠,數百年前的大明帝國早已湮無痕,明朝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封於史的埃中,而六百年前的江南物卻在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屯堡,正在以其存的古明的特色令世人所驚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