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走近美國中學生的智力競賽

(2013-08-02 11:34:38) 下一個

《世界周刊》世界周刊1483期 2012年8月19日(發表時有刪節)

在我家,我推行的教育方針是“農業不用管,由它去發展”。因此我很少幹預兒子要去學什麽或不去學什麽。我敢說在美國的中國家庭,十有十家都在讓孩子們學鋼琴什麽的,隻有我家是個另類。除了學校要求的長笛外,兒子沒有學額外的其它任何樂器。早年我買了個電子琴在家,以為能誘導出點我家兒子潛在的什麽超人音樂天賦,結果好像效果並不十分顯著,每次我鄭重其事地問他到底要不要去學點鋼琴什麽的,他一概跟我搖頭,你說我不可能提根棍子趕著他去吧!我一直相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好在美國學校的課餘生活那是相當的豐富,有各種各樣的club,而且這些club還不需要交錢,更不需要老師推薦選拔一類的附加條件,任何學生隻要你有興趣,願意參與,都熱烈歡迎,說得難聽點,就算是你的數學成績不及格,你也是可以參加math count club的。

我家兒子很愛看知識性及趣味性的書,尤對自然科學感興趣,兒子現在是七年級,不過他自己已經在圖書館借來看過不少物理、化學方麵的書了,但是這家夥在社會活動方麵的能力卻不怎麽樣,至少目前如此,雖說家醜不應該外揚,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他小的時候連trick or treat這麽有趣的活動都不要去的,為此我沒少跟他鬥爭過。

今年上七年級後的某一天,他突然告訴我說他第二天要晚點回家,因為課後要參加學校的Academic Challenge Bowl活動,我當時的表情一定相當驚訝,我不相信難道真有太陽從西邊升起來的這種事?

自那以後,每個星期的那一天,放完學後,兒子都會非常主動地去參加Academic Challenge Bowl的訓練,那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和與做中文作業時的態度形成的強烈對比,讓我真正理解了什麽叫“判若兩人”。

每一兩個月便有一次在三個中學之間進行的正規比賽,這樣的比賽一共有六次,比賽在每兩個中學之間進行,六次比賽完之後,勝出的冠軍隊再去參加county的其它類似的三個學校之間勝出的冠軍隊的決賽。

每次比賽的時間是總共是一個半小時,每兩個隊之間進行,每次半小時。每個學校派四個學生上場,分搶答和必答兩個部分,就這麽三十分鍾的比賽,中途還換一次人,隊員們輪換著出場。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也是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暑假參加縣裏麵舉行的智力知識選拔賽的事情,我們當時的情況是,各個中學的班主任先從自己的班上挑選一位自己認為優秀的學生,縣教育局再統一的讓這些挑選出來的學生在一起,由各所中學選出來的各學科優秀的老師,利用暑假的時光,統一給我們上課,每天還集中在縣委招待所吃飯,然後再讓我們互相之間比賽,最後勝出的成績優秀的學生才有資格代表縣裏麵去跟別的縣的代表比賽。

與我參加過的智力競賽不同,兒子們的比賽,根本不是選代表參與,隻要是那天到場的學生,老師都會讓他們個個擁有均等的上場機會,而根本不看你上場回答問題的表現能力如何。

競賽的題目五花八門涉及的內容相當的廣,什麽蘋果已故的JOBS信什麽宗教,去年新嫁入英國王室的王妃的Last Name又叫什麽啦一類的,我還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學生的數學普遍都不是太好,一到老師出數學題,一個二個就都傻了眼,要麽亂猜,要麽根本就答不出來。不過隊員之間,誰答錯了,倒不像我們那時候,會互相責怪,這些孩子完全就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互相之間還講點笑話什麽的。
心態不是一般的好。不僅孩子如此,帶隊的老師也是如此,我兒子他們的隊一次都沒有贏過,可每次結束老師都還說他們“did great job”。按我的想法,老師完全可以調整一下戰略,讓答得好的孩子們多出場的。不過老師並沒有這樣做。

為了表示對兒子主動參加活動的讚賞,因此每次比賽,我們一家都是積極出席。憑心而論,雖然是七、八年級一道組隊,不過我兒子每次上場回答問題都回答得挺好的,表現實在是不錯,如果記個人成績的話,他應該排在前幾名。然而相當可惜,由於他們隊的集體成績不行,所以最終他們隊還是沒能從三個隊中勝出。最後結束那天我聽見有個小孩抱怨,大意是說沒什麽意思,白來了一趟之類的話,老師接口說到,你怎麽會覺得沒有意思呢,首先你來了,還參加了比賽,看了別人回答問題,同時你自己也思考了這些問題,再怎麽著至少你總是聽了一遍題吧。

我家兒子倒是沒啥反應,隻是說八年級他還是要參加的,而且到時候他就可以作Captain了,其實也就是一領隊的。甭以為多大一官呢!



搶到答題的權利

走近美國中學生的智力競賽

竟賽現場的師生們

走近美國中學生的智力競賽
全神慣注的參賽者

走近美國中學生的智力競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