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女兒大學二年級時上武術課去了。可她剛上大學時和我們倆口子的朋友學武術來著。我們那位朋友武術功夫了得,年輕時和現在的武打影星李連傑是一個師傅。他自小煉,以後上大學,讀研究生,到美國來讀博鬥沒扔嘍。這關鍵是他特有興趣。我見過他帶著子弟們習武,五十出頭的人了,一身黃綢褲褂(不是法輪功那種),上下翻飛,龍騰虎躍,哈,開眼。上了歲數他現在煉太極拳了,照我看動作到家,就是差一點點節奏感……打住,打住,現在還是說我女兒。那胖丫頭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就想學武術,或者玩兒體操。自己悄悄地“抻筋”,真是腰倍兒軟,劈叉輕而易舉。可我不同意,因為她反應差些。她一說要練練武 術,玩兒體操,我就想起桑蘭這好姑娘。玩兒這些,反應特別重要。可我怎麽又讓她學了呢?頭一條,我感覺她後來變得有點兒惜命,大概不會專門練空翻。第二 條,她“積極請戰”非要學。到大學第二年級,她師傅婉轉地和我們講,說我們女兒筋骨都“抻”得好,動作都做得下來,但是缺乏爆發力,看起來像跳舞,最好還 是學民族舞蹈去。我那閨女學跳舞?她特討厭,而且人也長得過於“魁梧”(我另一個朋友開玩笑說的,不過女兒確實又高又大,早就比我高,屬於健壯型。可別讓 我閨女知道我在說她“魁梧”,人家不愛聽這個),趕上女兒那會兒課多也就停了。可後來大學裏有武術課,她又報名參加了。
“是巴西武術。”女兒說。“和中國武術不一樣,對練時雙方不接觸。”嘖嘖嘖,別糟蹋武術了。巴西還有武術?天方夜譚。嗨,孩子願意就去玩兒去吧,有錢難買願意。日後她有空回家有機會就說她的“巴西武術”,看她那津津樂道的樣子,真不忍挖苦。忽一日,就在前些天,她說她要升段了,將成為最初段的“黑帶”。並邀請我和老伴兒去觀看他們這些學生被授帶的儀式。我這心裏這就有些不快,馬上就該上大學四年級了,口口聲聲要拿三個學士學位(現在基本完成兩個學士學位的課程)這麽成天玩兒還行?哎,好事做到底吧,不就是捧捧場嘛。那是個周末的下午,我們倆口子驅車去了大學體育館。要買票,募捐性質,因為來綬帶的都是全美國練“巴西武術(漢語拚音一拚總是‘不學無術’)”的“專家”,甚至還有從巴西來的人。他們的旅費和食宿總該資助一下吧。對了,忘記說一句,我女兒他們的教練就是個巴西人,是大學從巴西雇的。
體育館內熱鬧非凡,所以習武的人們都穿著一身白,服裝款式類似日本柔道者穿的。我見著“專家”們了。他們坐成一排,什麽膚色都有,有幾個年長者拉著特殊的琴,好像二胡那種,但更大;還有人敲小鼓,發出類似木魚的聲音。練“巴西武術”的人都隨桌琴聲和鼓樂高聲唱歌,調子像“念經”,又如同印第安人的祈神歌曲,還真挺雄壯。大家圍成個圈子(直徑五、六米),專家們紛紛上場表演。大都是對練,不過可以隨時換人,並不影響對練的過程。是這樣:兩人正對練,第三個人邊上擺好姿勢打某個手勢,正對練的兩人之一就自動退出。這第三個人接上去對練。他們真的誰也不碰誰,如果不慎碰上一點,立刻停下來相會示意歉意,馬上又練下去。彼此的動作都又快又猛,而且各自在地上倒立著做各種動作,前手翻、後手翻,側空翻和真正的空翻一連串。我頓時“大駭”。這有危險呀!弄不好頭一下子戳到地上怎麽辦?!
對練是否有套路?沒有。這是和中國武術的極大區別。中國武術表演講究固定的套路,動作一定要“到家”,特別在對打中。“巴西武術”也有基本的套路,但對練中隨意性大,這要看雙方平日的默契訓練和反應。彼此比比劃劃,貼得那麽近,動作有猛,不相互碰上確實也真不容易。因為有了隨意性,表演的意味就濃。我感覺有武術、體操、舞蹈,甚至街頭的霹靂舞的成分。練得好也確實好看。“專家”們一練往往引起喝彩和熱烈掌聲。
前來綬帶的學員們列隊入場,並扭迪斯科。我一看女性居多,有些個丫頭像“南瓜”“土豆”(行了,別老挖苦)。然後圍成圈和“專家”們一個個對練,練罷便綬帶――各種彩色的繩子係在腰上。一般地講,段位越高,和“專家”對練的時間就越長,而且是好幾個“專家”輪番上場。這好像是“考試”,但沒有過不了關的。大概事先評定了吧。在整個綬帶儀式中本想照相,可因為是在室內,距離較遠,動作太快,照出來的效果不好。
綬帶後女兒問我感覺如何,我說“不錯”但顯得言不由衷。女兒看出來了,當時在地上玩兒各種倒立,再來後手翻,甚至慢慢地翻過去,整個一個“大窩腰”。我又嚇著了。“行啦,行啦”地嚷。她不依不饒,說以後還要玩兒空翻。這真讓我擔心。
女兒事後還E-mail一個“巴西”武術的介紹,附在下麵。
巴西武術
關於 Capoeira(卡迫威啦)卡迫威啦 在巴西印地安人的土著語言Tupi-guarani (圖皮 - 瓜拉尼語言)中意味著“被剪短的野草”。卡迫威啦是在 16世紀初當非洲黑人奴隸首次被帶到南美洲時從一種黑人宗教儀式中演變出來的。當時因無法訓練戰鬥技能和日常生活的壓迫,黑人奴隸把卡迫威啦作為宣泄情緒的出口。這樣黑人奴隸們在練習 卡迫威啦時不僅強健了體魄,訓練了戰鬥技能,而且還從舞蹈和歌曲中釋放了他們的靈魂。卡迫威啦在巴西這個文化大熔爐中逐漸得到發展,最終在非洲人,葡萄牙人,土著印地安人和其他種族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集舞蹈,打鬥,戲劇和音樂一體的特殊藝術形式。
在逃跑奴隸居住的藏於巴西密林深處的一些非法村莊(Quilombos )中,人們在 卡迫威啦中添加一些更致命的動作並開始使用武器,如剃刀( navalha ) , 大砍刀( facao)。同時人們在訓練 卡迫威啦時變得更機智靈敏。狡狤是人們練習 卡迫威啦得到的最大收獲。卡迫威啦最終成為黑奴用於強健身體,反抗壓迫,走向自由之路的靈魂舞蹈。因此當奴隸製被廢除時,卡迫威啦也得以幸存並聞名於世。20世紀 30 年代, 卡迫威啦在巴西雖然得到認可,但因一定的社會因素,卡迫威啦在當時地位很低。黑人曾經是並仍然是社會人口中經濟和社會地位最差的群體。然而正是這貧窮的社會群體組成了偉大的卡迫威啦藝術家。當時民間流言練習 卡迫威啦的人都是罪犯和騙子,所以為了保護 卡迫威啦練習者,躲避當局,所有練習者都用綽號替代真實姓名。
20世紀 30 年代初期,在 Bahia (巴伊亞)的 Salvador (薩爾瓦多)地區,一位名叫 Emmanuel dos ReisMachado (或者 Bimba 大師)的偉大鬥士刪除了卡迫威啦在實際運用中作用不大的一些傳統動作,在保留的卡迫威啦元素中添加了踢打動作和東方武術的移動技巧,開發了一係列的訓練計劃,把卡迫威啦變成了以模仿打鬥為主,舞蹈為輔的新藝術形式。他把這一形式稱為巴伊亞地方 卡迫威啦。 Bimba大師在接受了所有勇士挑戰的同時驗證了他的新動作。此時 Bimba 大師日漸擴大的名望和聲譽征服了當地政府, 卡迫威啦也得到了合法的承認。從此Bimba 大師開發的新卡迫威啦自成一派,稱為瑞吉農 卡坡埃拉( Capoeira Regional )。而保留了卡迫威啦舊習俗和狡狤藝術的傳統卡迫威啦則被稱為安哥拉 卡迫威啦( Capoeira Angola )。而與 Bimba 大師同負盛名的Pastinha (帕斯汀亞)大師則開創了安哥拉 卡迫威啦的新紀元。我們跟隨的 Pintor (品托兒)大師就是出自 Pastinha(帕斯汀亞)大師最有成就的學生 Joao Pequeno (優奧 派克一諾)大師門下。卡迫威啦 的音樂
卡迫威啦 有三種主要的樂器: Berimbau (百靈寶), Pandeiro (潘得落)和 Atabaque (阿他巴克)。Berimbau (發音 beh-rim-bough )百靈寶
百靈寶起源於非洲,如今在巴西被廣泛地用於 卡迫威啦和Candomble ( 康得布雷,一種伏都宗教祭典儀式)儀式中。百靈寶也是 卡迫威啦中最重要的樂器,整個卡迫威啦的風格和速度都是由它來控製的。百靈寶是種帶葫蘆共鳴器的單弦弓形樂器,由 Cabaca (卡帕薩,葫蘆共鳴器), Beriba(百麗巴,弓形木棍), Arame (阿拉米,鋼弦)三部分組成。百靈寶的聲音來源於 Baqueta(巴克他,細長的小木棍)對弦的敲打,而音調的變化則靠 Pedra (拍得拉,扁平石塊或錢幣)擠壓弦來調節的。演奏百靈寶時,也可手握Caxixi (卡西西,編織手搖沙鈴),這樣在敲擊鋼弦時,卡西西會受到震蕩隨節拍發音。百靈寶能演奏多種不同的調子(toques ),同時百靈寶的調子也是安哥拉派和瑞吉農派最基本的區別。在傳統的安哥拉輪圈( roda )中,一般由 gunga (低音),medio (中音)和 viola( 高音)三個不同的百靈寶演奏各不相同但相互補給的變奏曲。百靈寶典型的調子包括了以下幾種: Angola(安哥拉), Sao Bento Pequenho (薩本托 派克一諾), Sao Bento Grand ( ( 薩本托 格蘭德 ) ,Benguela (班圭拉), Sao Bento Grande de Mestre Bimba , Cavalaria , SantaMaria (聖瑪麗亞) , Iuna , Idalina , Amazonas (亞馬遜) and Jogo de Dentro.
Pandeiro( 發音 pan-dare-o) 潘得落潘得落(手鼓)最初源自東非,由山羊皮和木頭製成,帶五套丁當。傳統的 Rio de Janerio 手鼓開始用於 Samba (桑巴)和 Chorinho 時是被當作基本的節奏樂器使用的,但手鼓的多功能性決定了它在整個巴西的廣泛使用。
Atabaque( 發音 ata-ba-kay) 阿他巴克猜對了,阿它巴克也是源於非洲的樂器,也就是用於輪圈(roda) 中的大木鼓。傳統的大鼓用蘭花楹屬植物木頭製成圓椎形鼓身,用小牛皮做鼓麵。在巴西和,和卡迫威啦一樣,大鼓也廣泛用於 Umbanda(巫班達)和 Candomble ( 康得布雷)宗教儀式中。大鼓又分 Rum, Rumpi 和 Le 三種。 Rum 鼓聲深沉並可用於獨奏。Rumpi 是中音鼓,而 Le 則是高音鼓,三鼓合奏,控製輪圈的節奏。在輪圈 (roda) ,特別是桑巴 (Samba) 中常用的其他樂器還有agogo( 非洲雙調響鈴 ) 和 reco-reco( 刮板 ) 。
很多著名作曲家如 Gilberto Gil 已經試過用吉他或鋼琴和百靈寶一塊兒演奏,並演唱卡迫威啦傳統歌曲。同時百靈寶也被廣泛的用於流行樂中。從近期很多巴西,阿根廷甚至於美國的流行歌曲中都能聽到百靈寶的聲音。卡迫威啦的遊戲規則:
卡迫威啦一般是在輪圈 (roda, 發音 ho-dar) 內完成的。輪圈 (roda) 由演奏樂器,唱歌並合拍鼓掌的所有參與者圍成的圓圈。 roda 意為輪子,它不僅象征著圈子的形狀,同時也意味著參與者連續周期性的交替參與,對歌曲的響應和快速的空中旋轉與翻轉。在卡迫威啦中,練習者運用大腦的機智和身體的敏捷與其他參與者進行身體的對話。踢腿,翻轉,旋轉和優雅的移動都是對話的一部分並且整個表演都是在輪圈參與者的演唱和百靈寶及其他樂器的陪伴下完成的。
練習卡迫威啦的目的是為了強健我們的身體並體會輪圈的精華。卡迫威啦最重要的是參與,訓練的目的也是為了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更多的加入輪圈中來。我們鼓勵所有人學習演唱卡迫威啦歌曲並演奏樂器,而不是僅局限於身體的鍛煉上。
其他一些用輪圈進行訓練和表演的藝術形式包括:Angola Capoeira (安哥拉 卡迫威啦), Regional Capoeira (瑞吉農 卡迫威啦), Benguela(班圭拉)和 Capoeira Contemporanea ,一些和卡迫威啦相關聯並可在輪圈中共同表演的舞蹈有 Samba de Roda,Samba Dura 和 Maculele( 馬庫雷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