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9)
2010 (13)
2014 (101)
2015 (79)
2022 (1)
2023 (1)
是不是譏諷於歌先生沒在美國生活過就大談“美國的本質”?不過也沒什麽可指責人家的。他不是多年收集有關這方麵的資料嘛,“秀才不出門,便知道天下事”還是說得通的。然而我看到書中所引用的曆史事實多有謬誤,是否有點兒過於草率?另一個深刻印象:引用美國名人的話到了堆砌的程度,當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這種“引經據典”讓我不以為然。
這本書到底想說明什麽?作者希望給讀者這樣的概念,美國是個宗教性(基督教新教理念)很強的國家,過去是,現在仍然如此,甚至到小布什總統執政期間還有所加強。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民主、自由的原則是基於宗教的理念。我看作者首先是自己內心深處有著理想主義的東西,而這種理想主義完全是虛幻的,不然他不會這樣看待美國。我總覺得,我們要看待某些人,或某個政府,不是看他們怎麽說,而是看其怎麽做,更看重客觀效果。所以作者在大段大段地引用美國名人的話的時候我非常不耐。這能證明什麽呢?美國的政客們還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了選票到處左右逢源?另,美國真的不惜一切代價在世界上輸出民主、自由,為什麽非得在盛產石油的中東沒完沒了,而貧困非洲大大地被忽略?老實講,在中東美國的戰略努力非常艱難,力不從心。與其深陷伊拉克,為什麽不先找點容易幹的,幫助貧困非洲民主化?這位講了:你那叫胡說八道。得到中東,美國可以控製全世界,讓貧困的非洲人享受民主、自由,美國何以製約世界上其他大國、強國?這麽一講,美國的“輸出民主、自由”就不能“不顧一切”,甚至隻能作為一種口號,推行世界霸權的口號。
看得出於歌先生是推崇基督教新教的。他描述美國在建國初期,其領袖多為虔誠基督教新教信徒,而美國社會也大體是新教教徒組成的社會。基督教新教情結左右美國對內對外政策應該是事實。但現在美國社會正逐步世俗化。你可以說美國社會的基督教新教色彩仍比歐洲各國強烈得多,但美國社會的世俗化已成為主流(於歌先生拿出些統計數字證明美國仍是個基督教新教理念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我也可以舉出大量數據證明美國是個世俗化的社會)。但作者偏偏說美國民眾大部分仍持有很強的宗教情結,由衷地支持美國政府對全世界輸出民主、自由。這真讓人摸不著頭腦。看來這是作者內心深處的理想主義作祟,讓他對美國政府現在在世界上到底做什麽視而不見。其實我們隻能說,美國似乎正在“分裂”,中小城鎮保守的美國白人仍不由自主地希望保持美國傳統社會,他們多是現在美國共和黨人的支持者;而大城市就不是這樣。年輕人反叛傳統,知識分子推崇世俗化,民主黨在他們中間會有很多支持者。
另外,美國選舉的投票率不高。一般議員改選,隻有30%的投票率。最重要的總統大選也隻有50%的人參加了投票。很多美國人對政客的口是心非不滿,如果去投票也僅僅是說:那要看我更不喜歡誰。意思是他/她會把票投給“看著還順眼的主兒”。美國民眾對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往往持懷疑態度。所以美國政客們要千方百計去激發民眾“關心世界大事”。這裏不想多說,隻是強調於歌先生還需要真正了解美國後,再寫“美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