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這地方是“梁園”

(2009-04-05 01:36:45) 下一個
(隨筆)



  朋友們聚會,紛紛說到孩子們大學畢業後又“海龜”了(讀碩士、博士,想搞科研的還真不多)。我們這幫子人都是1990年前後來美國的。來的時候就拖家帶口,三十上下,甚至四十出頭。那時窮,兩手空空到美國謀生,邊讀書邊打餐館司空見慣,太太們也跟著蓬頭垢麵地熬,一個個熬成黃臉婆,跟著丈夫們東奔西走。後來漸漸地找了工作,買了房,辛辛苦苦還房貸,攢孩子的學費,看著兒女們高中畢業上了大學,剛剛鬆快幾年。走上社會的孩子們卻不想在美國待著了。 

  家長們歎息著“孩子們的事情管不了,把他們拉扯大就算盡了責任”,悄悄占在鏡子前麵看自己的“慘相”。男的很多人的腦袋都開了“天窗”有些涼快。有些人還在吉利掩飾一下,來個“地方支持中央”--邊上的頭發留得長些,細細地貼在“發光處”。多數人都變得臃腫,“蘋果肚”上係不上褲腰帶。臉上當然“溝壑縱橫”,眼泡形成個眼袋,裏麵儲藏著“情感”;老人斑也長出來了,讓人心驚肉跳。太太們……就不要形容了吧。反正這些年我們這幫貨幹得很“透支”。 

  朋友中有幾個感覺喪氣,“那會兒我們支持自己拚下去的精神支持是‘為了孩子’。覺得孩子在美國長大後,生活會比我們好。可是他們為什麽一個個又回去了呢?”家長們不能阻止孩子。他們有個“硬道理”--回國求發展。還真是,有幾個早回去的大姑娘小夥子在國內還真混得人五人六。 

  “早知道這樣,我們幹什麽來美國?”家長們歎息。 

  “我可沒這麽講。我覺得在美國長大挺好的,現在回去是想幹點事。”“海龜”的孩子們說。 

  不容置疑,家長和孩子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有差異。我的朋友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們“海龜”並未說什麽,隻是暗自揣測:你們年輕,在美國生活能力比我們父輩強多了。現在跑回中國,這急速發展的大陸就那麽有吸引力? 

  其實我們自己也都想著以後退休了“葉落歸根”。倒不是我們很傳統,而是老了更怕寂寞。中國現在看來溫飽不是什麽大問題了。老朋友們相約“咱們以後回中國後,大家都住得近些,到時候好聊聊天”。 

  美國這地方對我們這群中國文化在腦子裏根深蒂固的家夥們來講,就是“梁園”。我們的理念要完全融於美國社會有困難,再說語言多少也是個障礙。那對我們的下一代呢?或許也是“梁園”吧。在美國隻要有錢你就可以盡情享受,不過你要想自己幹點兒什麽,美國的機會沒現在的中國多了(隻要中國大陸不出大亂子),而且以後更是這樣。



  02/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