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9)
2010 (13)
2014 (101)
2015 (79)
2022 (1)
2023 (1)
(評論)
我不懂京劇,也不愛看。因為感覺無論什麽劇情,都那麽拖遝,根本談不上引人入勝,更無法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而且總覺得特別假。但酷愛京劇藝術的老父親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把京劇褒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對我們幾個子女對京劇一無所知還大發議論,隻是搖頭冷笑,完了歎息一聲“懂的什麽中國文化”,然後繼續看電視中專門的京劇頻道,如今他老人家九十有二,依然如此,看到精彩處又是跺腳又是叫好。
做為個外行,我體會京劇最有代表性的是其臉譜,尤其是那些大花臉的扮相,都非常有講究,“好人”“壞人”都有比較固定的臉譜。然後就是唱腔,也是“好人”“壞人”各有不同的唱法。在唱腔的設計上,特別是“好人”唱腔,要力求完美,“咿咿呀呀”的拖腔沒完沒了,最後能讓我抽筋。往往一到這時我老爸就聚精會神了。
這麽說,京劇的內涵就有不斷追求完美的成份?我以為是。當然,咱個外行最多也就是胡說八道,懂京劇的人們不必當真。如何追求完美呢?那就是“好人”“壞人”的內心世界要讓觀眾一目了然,充份體現出“好人”的“好”和“壞人”的“壞”。這就得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表現。可這正是讓我受不了的地方。“那我還看什麽勁?”我質問道。老父親一笑:“你根本就沒體會出京劇表現這些劇情的細膩方式。我要看的正是這些。這就是京劇的完美。”也就是說,“好人”“壞人”早已先入為主,劇情的發展就是讓“好人”更加“高大全”和“壞人”無比醜陋。得,我們爺倆說的是南轅北輒。
其實“文革”中的樣板戲“沙家浜”並沒有脫離京劇傳統的表現方式。其中“智鬥”一場可謂本劇精彩之處,至今仍有口皆碑。劇中主角三人通過這場戲的唱腔刻劃,刁德一再狡猾、陰險,也占不了上風,因為他是個“壞人”;傻蛋胡傳奎隻能被“好人”阿慶嫂耍著玩兒,當“擋風的牆”;中共黨員阿慶嫂扮成小茶館老板娘,對應自如,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你想過沒有,如果當年抗日戰爭中確實有這麽回事,一支暗中投降日軍的土匪被指派某地去抓養傷的新四軍傷員,那“胡傳奎”憑什麽信任“阿慶嫂”?“刁德一”用得著旁敲側擊“阿慶嫂”嗎?太假了吧?太誇張了吧?可你也得清楚,精雕細刻這場戲,為的就是使“好人”更完美,“壞人”更失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