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硫磺島戰役的思索

(2008-12-22 01:17:53) 下一個

        (雜文)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傍晚,美國首都華盛頓DC冷風嗖嗖,我和老伴兒正在阿靈頓公墓北側匆匆趕路,目的是看一看硫磺島戰役紀念雕塑。原來去DC不是錯過了時間,就是沒找到。這次我們終於達到目的。為什麽想見見這雕塑?因為硫磺島戰役是二次大戰中,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進行的最殘酷的戰役。此役美國海軍陸戰隊陣亡將近七千,受傷一萬九,是唯一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死守該島的日軍兩萬三千人,幾乎全部死亡(陣亡、自殺)。

  美軍之所以要占領硫磺島,是因為美國空軍從硫磺島起飛可以更有效地轟炸日本本土。日軍不會不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兩軍都誌在必得,戰鬥進行得異常血腥。那座紀念雕塑是根據當時戰地記者拍攝的著名照片創造,是五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正在硫磺島主峰奮勇地插美國國旗。

  我們老倆口趕到雕塑那兒還有餘暉尚存,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剛毅的臉映著金色的光芒。我拍了照後久久地注視著那麵迎風飄動的美國國旗……

  1945年初,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硫磺島戰役拉開序幕。當時日本海空軍幾乎消耗殆盡,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都牢牢掌握在美軍手中。殘存的日本海空軍在壓倒優勢的美軍麵前已毫無還手之力。堅守硫磺島的日軍在毫無海軍和空軍支援的情況下隻能死守,而且是毫無希望的死守。日本守軍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拚死抵抗後“玉碎”――全軍覆沒。

  他們為什麽陷入絕境還要決死戰鬥?如果戰場形勢正相反,美軍會怎樣做?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美國軍人選擇投降。日本突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不久,駐菲律賓數萬美軍很快陷入絕境。當時麥克阿瑟將軍乘坐著一艘小小的潛艇隻身逃命。菲律賓的美軍並沒有進行絕望的戰鬥,他們投降的照片我見過,一眼望不到邊的美國官兵屈辱地舉起手來。美國人當然認為那一刻是屈辱的,但他們認為,既然當時注定要失敗,就不應該再無謂地犧牲寶貴的生命。而日本軍人表現的則完全相反。

  天平洋戰爭經過幾年的反複,勝利的天平越來越傾向美國。在美軍進攻硫磺島之前,誰都可以肯定日本必將慘敗。在這種時刻,硫磺島日本守軍選擇戰死。為什麽呀?不用過多解釋,這是日本軍人武士道精神的體現――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嘿嘿,日本人下圍棋,在盤麵上實力過於懸殊,輸贏已定的情況下,會體麵地宣布“中盤認輸”,但在戰爭中他們則說“不”。

  我想這是因為東西方文化不同。實際上這是個很艱深的研究課題,根本不是一篇短文能夠說清楚的。當然,也可以歸納出粗線條來解釋二戰日美兩國軍人的不同選擇。首先,兩國軍人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都勇敢。但美國軍人在戰鬥中往往是持“活著把敵人打敗”的意念,而日本軍人則傾向於“維護軍人的尊嚴”或“戰死是一種光榮”。更深層次地挖掘這不同的作戰精神,我們還感覺到,美國,或者也可以說是西方軍人,更注重生命的價值,而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實際上來源於他們一貫推崇的,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活著把敵人打敗”就是具體的表現――人活著是最根本的。日本軍人的武士道看起來是輕生死,骨子裏是崇尚犧牲個人為民族的東方精神。這種意識會有極其強悍的感召力,讓日本軍人毫不吝惜個人生命。其實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定體現。說起來可以是“集體主義”――為民族利益可以犧牲個人的一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東方的集體主義在硫磺島戰役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角度講,西方人傾向於理智,而東方更注重情感。

  當然,這僅僅是從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來闡述。我認為,不管何種社會意識形態,都要對人性進行各種各樣的約束,或者說社會的人在不同的社會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異化。這種種的約束表現為潛移默化的社會道德規範、人文思想、不同的社會製度等等。其實人性出於最基本要求的體現是動物性。這種獸性的本質就是貪婪、自私等等,這實際上是人性的根本。這屬於哲學的範疇,咱也不懂哲學,打住。

  客觀的講,日本軍人的頑強作戰精神是美國軍人不能比的。但日本為什麽很快失去了最初的優勢,而後節節敗退了呢?這個問題簡直不用解釋,是美國的經濟力量比日本不知強大多少倍。日本軍人是精明的,不可能總是打敗仗。在戰場上必定互有勝負。但美國強大的經濟源源不斷地提供美軍武器,製造出大量的飛機和軍艦補充和壯大美國的軍力,而日本則正相反,軍艦、飛機越打越少。看看硫磺島戰役,美國在武器裝備上占據對優勢,日本人再有武士道也是血肉之軀,在鋼鐵麵前隻能粉身碎骨。

  日本和美國經濟力量非常懸殊,難道日本發動戰爭的人們不知道?知道,他們心裏很清楚。但他們利令智昏,認為精神的力量可以有無限大的效力。於是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了戰爭。

  如果當時日本的經濟力量超過美國呢?這個……請別在曆史問題上來假設。事實是,上帝沒那麽安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