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天是另一天

(2008-12-11 01:32:58) 下一個

               (雜文)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是另一天)。這是美國曆史小說“飄”中女主人公的一句名言。據我的理解,美國人之所以喜歡這句話,是其積極對待生活的含義,不管你今天境遇如何,明天都是另一個開始。在這個新的開始中,你可以去爭取你所認為的目的。這句話還有著另一層意思:世間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知道別人怎樣,我小的時候相信著權威,而且認為什麽事情要是“權威”,特別是“共產黨、毛主席”這至高無上的權威定下來的,那就是不可改變的。比如父親當時是個“摘帽子右派”,我知道那年八歲,當時就有“永世不的翻身”之感,天旋地轉,不能自持。媽媽勸解道:“已經‘改正’了,‘摘帽子’了爸爸就是好人了。”已是少年老成的我默默無語,知道這僅僅是安慰而已,如同看望病入膏肓的人說“你氣色很好”。記得在這前後明白了人必然會死,我怕得很多個晚上不敢睡覺,擔心會永遠不會醒來,可有時也幻想自己會長生不老,還很肯定。那是什麽時候啊?“毛澤東時代”唄。你看作為一個孩子的我,竟可以不肯接受人必然會死的事實,卻對一種荒謬的“權威”不敢有任何非份之想。我這裏不是專門來討論“毛澤東時代”的啼笑皆非的荒唐,而是想說另一種現象--為什麽人們,尤其傳統的中國人,願意相信世間很多事情是一成不變的。

  現在我已經五十出頭,一說當年的事兒總是三、四十年前如何、如何,而且被公認人生經曆、變故頗多。甭管人家怎樣評價吧,咱回顧個人的生活經曆總免不了自嘲地搖頭。因為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日子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可現在回過頭來一看,竟然有了點滄海桑田的感覺。可社會生活和個人經曆的變化是如此巨大,自己為什麽還總“天不變,道亦不變”呢?

  或許咱這個人懦弱,過於保守,迷信權威,並且願意永遠地相信。“上山下鄉”時就認為“這是一輩子的事”。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嘛。然而幾年過後,“知青們”就都爭先恐後地回城了。再過幾年,“萬壽無疆”的老人家也死了。我是最後回城的,因為膽怯,認為“上邊”到時候就會煞住“返城風”。結果呢?最終自己也跑了,隨波逐流吧。

  這種不得不轉變的生活不但把原來的人生目標都拋棄了,為之而付出的努力也化為烏有。想想自己曾幻想著通過“積極要求進步,入團、入黨”,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不禁汗顏,喃喃自語“我會如此地自欺欺人”,回城後為自己的知識貧乏,生活無著失落。

  咱算是“知青”中的幸運者,因為好歹考上了大學。鄧時代的中國轉向發展經濟,讓我有了另外一種“日子就會這樣永遠地過下去”的想法。可怎麽也沒想到“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變革,和“對外開放”的政治思潮竟引發了血腥的“六四”悲劇。

  “六四”之後,我認為共產黨一定會完蛋,因為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已經勝利了。結果呢?中國沒有崩潰,在官場腐敗登峰造極的情況下經濟仍然長足進步。原來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製度再相對地好,也要有相適應的社會基礎。今天反省自己當初可笑的判斷,隻能說又是相信權威的意識在作怪,那些美國政客和海外“民運”人士把民主自由說得那麽天經地義,咱也沒認真想就“頂禮膜拜”了。

  在美國這麽多年了,咱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想著應該做一勞永逸的事情。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竟然先後換了十次工作,真是不可思議。每次幹上一個新的工作時,第一個念頭就是“可別再換工作了”。可不知道為什麽咱好像個“喪門星”,我幹活的公司有的倒閉或經營不善。公司經營每況愈下時,周圍的人都紛紛找工作,另謀出路。可我總對一個新的開始有著心理上恐懼,寧肯幻想著公司會時來運轉,最終還是被迫著重新開始。長途搬遷也是不得不換工作的原因,每到這個時候,我內心的壓力就很大,隻盼著早早安定下來。在這種心態下,別人問起對美國生活的評價,我總是說“很難講”,“精神壓力大”。

  如果換成美國人會如何看待呢?我沒有深入地了解,但你問美國同事日子過得怎麽樣,如果他回答“沒變化(SAME THING)”,這意味著並不是很滿意,甚至是感到乏味。慚愧,我總想著“沒變化”。人家老美是常主動換工作的。俗稱叫“跳槽”,隻要覺得有更適合自己,更能發揮自己才幹,能得到更多利益的工作,便會積極進取。我們中國人在一起聊天,說到某某人特別能“跳槽”,恐怕有著幾分貶意。這在美國人看來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美國人的進取心普遍地比中國人強。“明天是另一天”說明美國人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他們相對地活得輕鬆。

  多麽不同的思維方式上啊。傳統的中國人往往是被動的接受一切,總希望一勞永逸的。從這個角度出發,你就能明白為什麽中國大西北生活條件差到極點,可老農民們就是故土難離。他們的心態保守,永遠是被動地接受,也可以說是逆來順受。這或許就是2000多年封建大一統製度形成的國民性吧?如今中國大陸商品經濟的發展正帶動著社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在我這個“遺老”眼裏,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怎麽“傳統”,“不很順眼”,或許這正是國民性改變的開始吧?雖然要達到質的飛躍尚需時日。

  忽然想到個問題。為什麽很多中國人在美國那麽久,英語交流也沒問題,可心態卻那麽中國式的呢?他們願意用絕對的“好”和“壞”評價事物,相信著一種永遠權威性的“神聖”東西。這隻能說明這些人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已經固定,所以根本就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社會,領悟其真諦。

  你敢說美國人不看中權威?!噢,確實,人類各種社會沒有不看重權威的。不過美國人隻是相對地看重權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